《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的写作特点
![愚公移山的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ac35c3a58da0116c174999.png)
愚公移山的写作特点
一、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全文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
二、结构严谨,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安排的。
开端提出愚公移山的问题:进一步写愚公率领子孙开始移山,中间用“其妻献疑”增加故事的波折;再进一步用智叟的讥笑、劝阻再一次增加了故事的波澜,突出了愚公移山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用神话结尾,写出愚公移山的胜利结局。
三、语言简练,如用“遂”,表现出愚公说到做到,马上行动的情况。
“跳”,表现了京城氏的儿子天真高兴等。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8df06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b.png)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094922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4.png)
徐悲鸿愚公移山的鉴赏
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中不仅有着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蕴含着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念和深刻
的社会寓意。
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是一幅经典力作,它展现了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和坚韧毅力,体现了中国
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力量。
在《愚公移山》中,徐悲鸿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两座高山渲染为
巨大、险峻、无法逾越的障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无法承受之重的氛围。
面对巨山,愚公毫不气馁,坚定决心要将其移去,这种不畏艰险
的精神着实让人动容。
而在他身后,老少咸集,众志成城,他们用自
己的劳动力和智慧,为愚公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彰显了团结和合作的
力量。
这一画面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激励人们奋斗的寓言,
启示着人们要以无畏的精神,圆梦未来。
此外,徐悲鸿的这幅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愚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奋斗,不但完成了自
己的心愿,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这种敬业、勤劳、智慧
和爱的品格,跨越了时空的隔阂,成为了世代传颂的经典。
徐悲鸿借
用民间传说,讴歌了人民美好品质的力量,传达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
传统的热爱和对于人类趋向文明进步的信仰。
综上所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一幅价值深刻、内涵丰富的
艺术作品,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社会的共同贡
献意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品质,还能品味到艺术大师的精心琢磨和创意构思。
它的优美造型、深邃寓意和深远影响,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珍贵瑰宝,更是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98f91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3.png)
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参考一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1924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5.png)
愚公移山赏析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的老翁,他的家在两座大山之间。
不幸的是,这两座大山太高,一是玉山,一是黑山,把他的家从根本上分隔着。
无奈之下,老翁为了把地理位置改变,只身拖着耕具开始了移山的艰
苦工作。
每天清晨,老翁拿着自己的耕具就出发了:把小山坡上的石
块翻到大山的另一边……他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朴实无华,劳作着。
他们移山的勇气感动了众多百姓,也得到了地府的帮助:百姓们在大
山前搭建了很多烈火,这让大山里的妖怪们受到震慑,不敢出来扰乱
老翁们移山的任务。
几百年的时光,老翁和他的孩子一直默默苦干,最终,愚公他们
移山成功了!顽强的愚公和他的孩子,借着他们的勇气,勇敢地克服
了困难,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愚公移山的故事,传唱至今,令人惊叹,最受欢迎的谚语也就自
此而生——“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大雪山也被移。
”愚
公移山的故事无疑传递了信心、毅力和勇气的力量,孵化出拯救人类
的科技奇迹。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908d1e40242a8956bece446.png)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
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
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
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0a632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66.png)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于1941年在桂林完成的。
全图取愚公移山之意,画面上描绘了两座相连的高山和山间一条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小河。
山的右侧断崖突兀,整座山似已被这一侧的高山所倾覆,显得摇摇欲坠,令人担心大山会不会因此而坍塌。
但远处山腰上露出的一角天空告诉我们,山的另一侧还有人家,即使这座山真的倒下来,也会有无数的后继者出现。
河水平静地流淌着,画面中间部分稍微留白,只在近景画一座已经被洪水冲垮的桥梁,很自然地将视线引向对岸那片生机盎然的田野,但更令人震撼的却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山脚下的村庄居然已经建好了一条石板铺成的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隐约可见一片桃花盛开的农舍。
这种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不仅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画面以古代神话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
愚公等三位人物是主要人物,画家选择正在移山的典型场面来表现他们。
左边两个推车的老人是其子孙,也许刚刚学会走路;右边肩挑锄头的老人则应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辈。
从衣纹和手势看,他们虽然竭力奋斗,仍感到费力吃劲。
愚公身旁的小树象征顽强生命力的老树,它暗喻人类如果能够顺应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克服困难,创造美好未来。
《愚公移山》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幅构图新颖别致,立意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在构图上采用顶天立地式布局,把对比鲜明的双峰置于前景,赋予画面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
同时又巧妙运用仰俯透视法,突破传统构图惯例,让观众产生错觉,仿佛这两座高山已经合拢过来,危险万分!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溪水横切双峰,再加上土层薄,岩层软,才出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幻觉。
画面黑色的背景寓含深邃的宇宙空间,苍松翠柏烘托出生气勃勃的阳光世界,红日初升,彩霞绚丽,溪水淙淙,绿树婆娑,恰似一首颂扬坚韧毅力的赞歌。
徐悲鸿擅长写生,这幅《愚公移山》也没有离开对客观实际的具体描绘,画中群山巍峨壮丽,丘壑纵横交错,千姿百态,颇富诗意,而且笔墨简练概括,浑厚沉雄。
《愚公移山》 文章解析
![《愚公移山》 文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93e7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0.png)
《愚公移山》文章解析《愚公移山》是一篇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意志和勇气的寓言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决心移山的动人故事。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寓意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启示。
首先,本文将从故事的寓意出发,分析愚公移山的深层含义。
故事中的山象征着生活中的难题和困难,而愚公的决心则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愚公坚信只要人们不断努力,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到愚公和他的家人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精神。
愚公没有因为遭遇困难而放弃,而是与家人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这种家庭团结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相互支持,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此外,故事还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力量。
愚公知道自己移不动山,但他依然毫不气馁地坚持下去,直到上天被他的坚持所感动,派来神仙帮助他完成了心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最后,从故事中也可以看到智慧和创新的重要性。
愚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无法直接移山,但他想到了通过耐心地挖土填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勇于创新,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更大的目标。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家庭团结、智慧创新等多个方面,告诉人们要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态度和家庭团结的思考。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从愚公移山中得到启示,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
《愚公移山》出处以及解析
![《愚公移山》出处以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0d1c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e.png)
《愚公移山》出处以及解析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寓言故事。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的道理。
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在故事中,愚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移走两座大山。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地努力。
《愚公移山》是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它教会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7b4a33d1f34693dbef3e2a.png)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文言文《愚公移山》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和华北平原之间、横跨晋冀豫三省。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9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阻塞。
11迂: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列子-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cc14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1.png)
《列子-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写作特色
![《愚公移山》写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cf8727bddccda38376baff2.png)
一、写作特点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
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
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的烘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二、人物描写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于。
这里是意动用法。
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
迂,绕远、曲折。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
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
“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39be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b.png)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它传达了一个关于坚
持和毅力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口有两座
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
尽管有人认为他是愚
蠢的,但他和家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挖土运石,直到天帝感动,派神
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表达了中国
人民的顽强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文学角度来看,《愚公移山》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愚公
的坚持不懈和不畏艰难的品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故事
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故事中的愚公形象鲜
明生动,寓意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哲学角度来看,《愚公移山》让人们思考了坚持和毅力的重
要性。
愚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坚
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有信念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社会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也寓意着团结和奋斗的力量。
愚公的家人一起努力,最终感动了天帝,得到了神仙的帮助。
这也
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愚
公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人们在
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念和毅力,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鉴赏
![《愚公移山》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a178c11647d27284b7351d3.png)
《愚公移山》鉴赏《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
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他坚决要化移山的强烈愿望为移山的实际行动,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指通”,说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想见到全家人的欢腾情绪。
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疑”,不能说没有道理。
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况乎大山?──此一“疑”,实际上摆出了主观方面的困难,从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让人们感知移山的确不易;即使能把两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来安置大量的土石呢?──此二“疑”,实际上是提出了困难的客观原因,从退一步的考虑上让人们觉得移山的十分艰巨。
承认这些困难,并非是被困难吓倒了,而是为了克服困难,使移山的理想成为现实。
也就是说,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必须要有切实的移山措施。
针对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献计献策,“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表明愚公移山有着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场面,连邻居孀妇的七八岁的孤儿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来。
紧接着上面的叙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64ae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f.png)
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个村庄被两座大山紧紧地夹在中间,就像被两个巨人捂住了眼睛,透不过气来。
村里面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家,他每天一开门,看到的就是那两座大山,心里就堵得慌。
愚公是个倔强的老头儿,他可不甘心就这么被大山困住一辈子。
于是,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大家围坐在一起,愚公清了清嗓子,坚定地说:“孩子们呐,这两座大山把咱们的路都挡住了,出去一趟太不方便。
我想啊,咱们齐心协力把这山给移了吧!”他的孩子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虽然有些犯嘀咕,但看着愚公那坚定的眼神,也都纷纷点头。
这时候,愚公的老伴儿站了出来,皱着眉头说:“老头子,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就凭咱们这几个人,能把山移走?这山那么大,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愚公却笑了笑,拍了拍老伴儿的肩膀说:“老伴儿啊,你别看这山现在大,只要咱们子子孙孙不停地挖,总会有挖完的一天。
”这简单的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就把愚公坚定的信念和家人不同的态度展现了出来。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愚公移山》首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愚公的年老体弱和山的高大雄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愚公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想着移山这么浩大的工程,这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想要撼动一棵参天大树一样。
可是愚公没有退缩,他的这种坚定和山的不可动摇相对比,更加凸显出愚公的决心。
这种对比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读者心中的层层涟漪,让我们不禁对愚公肃然起敬。
再看,这篇文章还使用了衬托的手法。
智叟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愚公。
智叟嘲笑愚公,说他太傻了,这么大年纪还做这种不可能的事情。
智叟自以为聪明,觉得愚公的行为简直是荒谬至极。
可是愚公却不以为然,他回答智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番话,就像一把利剑,直接反驳了智叟。
智叟的“智”在愚公的伟大信念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可笑。
愚公移山徐悲鸿赏析
![愚公移山徐悲鸿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1f9c5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2.png)
愚公移山徐悲鸿赏析你看这画儿啊,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被定格了一样。
画面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特别鲜活。
愚公呢,那坚定的眼神,就好像在告诉全世界,这山我移定了,不管多困难都不放弃。
他的那种决心,就从画里直往外冒。
徐悲鸿画的这些人物啊,身材都很魁梧,肌肉线条特别明显,感觉充满了力量。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特别有干劲儿的劳动者,一膀子力气,都使在这移山的大事儿上了。
画里的背景也很有意思。
那两座大山啊,又高又大,在人物面前就像两座超级大的屏障。
可是这些愚公的子孙们,根本就没有被这大山吓倒。
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抬着土筐,都忙活着呢。
你能感觉到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就像咱们村里大家一起盖房子,或者是农忙时候抢收庄稼似的,齐心协力。
徐悲鸿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也是有很多想法的。
他可能想通过这幅画告诉大家,只要有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里遇到的那些难事,有时候感觉像大山一样压着我们,但是只要我们像愚公他们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坚定信念,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而且啊,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啥的也很有讲究。
虽然不是那种特别艳丽的色彩,但是那种质朴的色调,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那种朴实和坚韧。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老农民,脸晒得黑黑的,手上全是老茧,但是他们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我就特别喜欢这幅画,每次看都能感觉到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感觉自己要是遇到啥难事了,就应该像愚公那样,不要被困难吓倒。
看着画里那些努力的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身边那些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家人和朋友。
大家都是这样,一点点克服困难,向着更好的生活前进呢。
这画儿啊,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能让人充满力量。
愚公移山赏析作文
![愚公移山赏析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3a529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4.png)
愚公移山赏析作文首先得说,愚公这人可真是个有大志向的主儿。
你想啊,他家门前那两座大山,王屋和太行,那可不是小山包,就像两个超级大怪兽横在那儿,挡着他家的路,让他一家人进出都得绕老大一个圈子。
可愚公呢,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唉声叹气,然后就这么凑合着过一辈子。
他偏不,他脑袋里蹦出个超级大胆的想法——把山移走!这就好比咱们现代人看着面前一堆特别难搞的问题,比如说交通堵塞得一塌糊涂,愚公就像是那个站起来说“咱把这路重新修得又宽又顺”的人,这决心,杠杠的。
再看他的家人,他一提出这个想法,家人居然也都支持。
这说明啥?说明愚公这人平时在家里肯定很有威望,而且他的家人也都不是那种胆小怕事、没有远见的人。
一家人就这么齐心协力地开始干了起来,这就像一个团队,有共同的目标,不管多累多苦,都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这一点特别让人佩服,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想做个事儿,家里人还不一定都能一条心呢。
但是呢,愚公移山这个事儿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智叟就出来捣乱了,智叟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很聪明的样子,可实际上呢,他就是个目光短浅的家伙。
他跑过来嘲笑愚公,说什么“你这么老了,还想移山,简直是做梦”。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总是泼冷水的人,自己没什么胆量去尝试,还见不得别人努力。
可愚公的回答太酷了,他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就好比在说“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有后代,只要我们一直努力,山又不会长高,总有一天能把它移平”。
这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
而且啊,愚公移山这个故事里还有神的参与呢。
山神害怕了,跑去告诉天帝,天帝最后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大力神把山给搬走了。
这看起来有点玄幻,但其实也有它的道理。
它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坚持做一件正义的、充满正能量的事情,整个世界都会来帮你。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神来直接帮我们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足够努力、足够坚持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力量来支持我们,可能是一个贵人,可能是一个好的机遇。
《愚公移山》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https://img.taocdn.com/s3/m/ab05ebbd6137ee06eff91880.png)
愚公啊,愚公——《愚公移山》赏析愚公这个人,我不知道他前八十几年干什么去了。
按他这个脾气呀,我推测,如果不是被人家关在什么地方——就像曼德拉一样,不许他乱说乱动,怎会沉默这么多年?而关他的人呢,很可能就是“操蛇之神”一伙。
当然,还会有许多其他的推测。
关了六十年之后(假如从二十岁算起),可能迫于某种极大的压力,“操蛇之神”们不得不将他放出来,恢复自由。
当然,在他们看来,这老头儿也没几天蹦头了。
一般人到了这把年纪,也就是该吃吃,该喝喝,安度晚年了。
要么打打牌,下下棋,被人搀扶者在院子里散散步。
再不然,就出本回忆录,挂个什么基金的名誉会长之类的,也就到头了。
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快九十岁的愚公,根本没把年龄当回事。
刚回到家不几天,就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你看,多么宏伟的规划,多么宏大的工程。
不但一辈子弄不完,就是几十辈子也未必弄得完。
别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在今天,用上机械化,要搬两座大山,那也是极其浩大的工程……理由好像也有问题。
你要是嫌路远,门被堵住了,那最好的办法是搬家呀,其次也可以修一条简易小路呀;再其次,你就不能像别的人一样忍气吞声吗?还有,愚公讲的那些道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也只是往好的一面想。
如果要按计划生育,一辈人只生一个;再考虑到环境污染造成的不育不孕,恐怕传不了几代,就得完蛋。
而且,你就能打保票,保证几十代以后的人,还能听你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呀,智叟的话好像也有些道理。
按一般的思维,愚公这个事,要坚持下去,难!要弄成,难上加难!更严重的是,他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冒犯,甚至是动摇了“操蛇者”的权威和秩序……但是,他明显地获得了民意的支持,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他让“操蛇之神”们惊惧不已,简直要怕得发抖。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
既然是神话故事,也就不能用一般的逻辑推理,而是要用另一种思维。
而且,它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加符合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规律。
愚公根本没把困难和邪恶放在眼里,他用理想和信念指明了方向,他用无私和正义凝聚了力量,他用毫不妥协的彻底付诸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结构层次
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
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
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
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
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