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碳氢化合物;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甲烷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糖分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竞赛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提高②大气环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水温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热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大点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外界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积极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释放出来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高能量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杜博韦;有效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资金流向低压 5、形成水波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已经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斜率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弄清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山皮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重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交叉点(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初中地理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知识点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⒈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全在东半球)。
(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太大印北)5.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6.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洲)。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大洋洲和亚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7.大洲的分界:亚欧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土耳其海峡、黑海;亚非两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两洲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两洲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两洲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两洲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一)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卫星照片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1)月食现象(2)地球卫星照片(3)环球航行,一直向东或向西,最后都能回到原点。
(4)站在远处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
(5)在北半球不同的地方,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
3.(麦哲伦)是人类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
4.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5.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
6.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
7.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理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能直观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8.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轴,是地球的(自转轴),也就是地轴。
9.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点交点,叫(两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10.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
只有(南极点和北极点是点),其他都是(圆)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11.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2.(赤道)是划分南北半球的界限,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南北纬最大度数都只有90°纬度的正确写法:北纬30°写做30°N先写数字在写字母。
13.北纬用字母N表示,南纬用字母S表示,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14.纬度地区的划分:0°—30°为低纬地区,30°—60°为中纬地区,60°—90°为高纬地区。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在高二地理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一、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地球是一个由固态的地壳、软态的上地幔、流体态的下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的外形呈现出一个略微扁球体,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速度较快,但自转速度较慢,这两个运动相互作用,形成了白昼和黑夜、四季等现象。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表面可分为陆地、海洋和空气三个圈层,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关系。
陆地上主要分布着山脉、高原、平原等地貌,在地表之下有许多地下水资源。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决定了地球的气候、水循环等重要现象。
而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它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气象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地球的居民与国土地球上的居民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
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地区。
人口增长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等。
不同国家的国土面积和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国土较小,有的则较大。
四、地球的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由温度、降水、风等要素组成。
地球上的气候带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如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气象是短期天气状况的变化,通过研究气象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便利。
五、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我们依赖于地球的各种资源。
然而,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资源的紧缺和浪费。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球的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问题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努力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的第二章主要围绕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居民与国土,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类型多样指地形为5样,分别是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2.山区面积广大指山区占全国面积的2/3,山区是山地、丘陵和高原的统称。
其中山地是占1/3。
注意山地与山区的区分。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特点第一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多雪山,多冰川。
【内蒙古高原】特点是第二大高原,地势平坦开阔,多草原和荒漠。
【黄土高原】特点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特点地形崎岖。
4.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特点面积最大,我国最大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特点第二大盆地,维度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特点又称紫色盆地。
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特点面积最大,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特点又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有“鱼米之乡”’之称。
6.三山夹两盆:三山指【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7.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8.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9.第一级阶梯里面的地形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
10.第二级阶梯里面的地形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以上。
11.第三级阶梯里面的地形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12.【太行山脉】【巫山】既是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又是行政区域的分界线。
太行山脉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线。
巫山是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分界线。
13.地势西高东低的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便利东西交通,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建水电站。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陆地和海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陆比是71:29 ,概括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地球上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很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3、北极地区是海洋(北冰洋),南极地区是陆地(南极大陆)4、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5、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6、即使从水路半球看,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把地球划分任意面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7、面积较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8、世界共有六块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11、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12、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13、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边缘靠近大陆部分是海,远离大陆部分是洋14、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为海峡大洲和大洋1、七大洲面积按照由大到小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3、被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有非洲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5、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6、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7、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8、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9、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10、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11、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1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3、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14、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15、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16、轮廓呈S型的大洋是大西洋17、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海陆变迁1、“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中指的是海陆变迁2、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①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产生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②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产生的原因是海平面的升降③荷兰的围海造陆,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产生的原因是人类活动3、大陆漂移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4大陆漂移的观点:①两亿年前,地球各大洲的分布状况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②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开始分裂、漂移③现今,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③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古老生物具有相似性④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证明南极大陆是后来漂移到现在的高纬度地区的。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即地球在赤道上稍微扁平,两极稍微凸起。
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的地理椭球。
2.地理经纬度:地理经纬度是度量地球表面位置的方法。
经度是指经过地球两个极点和一个给定地点的圆,它的单位是度。
经度的零点被定义为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纬度是指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它也是以度来度量的。
赤道的纬度为0度,北纬90度为北极,南纬90度为南极。
3.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其厚度约为5-80公里不等。
地壳构造可以分为两类:地壳(包括陆壳和海洋壳)和地壳下地幔。
陆壳是地球上的陆地部分,主要由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海洋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下地幔的厚度约为70-3,000公里,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4.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几个大块,称为地质构造板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
地球的板块构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陆板块、海洋板块和混合板块。
其中,大陆板块是由地壳和岩石组成的,位于陆地上,并且相对不容易发生水平位置的变动。
海洋板块是由地壳和岩石组成,而且相对于大陆板块更容易发生位置变动。
混合板块是指同时包含大陆壳和海洋壳的板块。
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壳和岩石层发生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深入了解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态、地球表面的构造以及这些构造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的变化和探索新的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山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3400—4500ºC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一、沧海桑田。
1. 海陆变迁的实例。
-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板块运动),抬升成为高山。
-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表明该海域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
- 地壳的变动: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如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
- 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冷时,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 人类活动:人类填海造陆等活动也能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如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1. 提出者。
-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 证据。
-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 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 大西洋两岸的生物有亲缘关系,如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在大西洋两岸都有分布。
三、板块的运动。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影响。
- 板块张裂: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形成的;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 板块碰撞挤压:-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而亚欧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日本群岛等岛弧和台湾山脉等海岸山脉。
- 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力主要有地壳构造力和地球物理力,外部力主要包括风化、流水、冰川等自然力的作用。
这些力相互作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二、地表构造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地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进而影响地表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三、地形分类及特点
根据地形特点,地球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山地地势较高,地形险峻,如喜马拉雅山脉;丘陵地势较为起伏,如我国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
四、地貌实例分析
地表形态各异,以下举几个典型地貌实例进行分析。
黄土高原地貌,是由于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使黄土沉积而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奇特的石林、溶洞等地貌;冰川地貌,是由于冰川运动导致的地面侵蚀作用,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五、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可以为人类提供水利资源;地震等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山脉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构造运动、地形分类、地貌实例等方面均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七年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即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东半球陆地面积比西半球大,世界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4世界最大的半岛:亚洲的阿拉伯半岛。
5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6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7大陆与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8全球共7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9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
10赤道横穿的大洲是南美洲、非洲。
11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和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12.全部位于北半球,横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北美洲1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半球。
14.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15.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16.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17.全球共有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8.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19.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和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2、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3、大陆漂移说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4、大陆漂移说证据:1)各大洲可以拼合在一起2)拼合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3)拼合出的两大陆有相同的物种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6、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7、两大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常形成山脉。
8、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9、火山和地震集中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地租水平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空间差异(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判读方法】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
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知识点背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七上地理核心考点知识点背诵第二章陆地和海洋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1)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2)海陆分布特点:①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但无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一定大于陆地面积;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洲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口诀:乌乌里大黑土)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四大洋的特点:1、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最深的大洋。
2、北冰洋——面积最小、最寒冷、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大西洋——略呈“S”形的第二大洋。
4、印度洋——面积居第三位。
特别提醒(运用地图,归纳地理特点)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地中海,印度洋与大西洋;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大西洋;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北冰洋;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
亚洲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跨纬度最广的大洲;非洲是最炎热的大洲;大洋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最寒冷的大洲;3.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①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的变动(主要原因));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海平面的升降)。
③荷兰低地国;(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4.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分布: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其分布:科迪勒拉山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答题方法:位于xx板块与xx板块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处,地壳活跃;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地壳活跃;日本、台湾省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地壳活跃;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处;备注:海陆分布图。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南
冰岛低压
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
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
亚速尔 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 高压
对比南北半球的等压线分布状况,你能观察出它们的 形状特点有什么差别吗? 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气候 • 最冷月气温<0℃-----------------温带 • 最热月气温<15℃----------------寒带
第三步 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符号
冷锋
前进方向 冷气团运动方向
暖气团上升状态
被迫抬升Biblioteka 雨区范围 降水集中在锋后暖锋 暖气团运动方向 徐徐爬升 降水全在锋前
锋面坡度 较陡
较缓
天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气
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压高,天气晴朗
特 征
过境时 阴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受热
高
C
地面
冷却
大气水平运动 (形成风)
接 同一水平面 原 产生气压差异 因
▲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注意: 1、同一地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等 压面凹凸方向)与高空相反
2、气压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相比较的;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百帕) 高空风向
1000
与等压线平行。
1005
气
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40°S
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位 置
影响气 压分布 的因素
时 间
被切断 的气压 带
气压中心的变化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海陆
北 热力
半 性质
球
的差 异
1 月
副极地 低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 7 高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月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6、冷气团内的空气运动路径:冷锋中冷气团水平 向暖气团移动, 暖锋中冷气团旋转后退;
7、锋线画法:冷锋用三角形表示,暖锋用半圆形 表示;
8、根据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 况不同;
判断所属的天气系统及所在的半球
气 旋 北 逆 北半球 南 顺
反
气
旋
北
北半球
顺
南
逆
南半球
南半球
类别
气压状况
气水 流平 状垂 况直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反射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射 向 地 面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地面受热增温
1 .“太阳暖大地”
保持地面温度 3.“大气还大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增
大气
温 吸收
地面 2.“地面暖大气”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低高
低
地面冷热不均
凸高凹低
根 本 原 大气垂直运动 因
直
高
B
冷却
低
A
地中海沿岸、非 洲和澳大利亚的 西南角、美洲西 岸等地
西欧、美洲西 岸、澳大利亚 东南角
(五)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
7月或8月:北半球
1月或2月:南半球
第二步 以温定带
• 最冷月气温>15℃---------------热带 •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
冷锋、暖锋判断方法:
1、根据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是冷 锋,反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是暖锋;
2、根据降水的时间、强度:冷锋降水时间短, 强度大。暖锋降水时间长,强度小 ;
3、根据锋面与地面的夹角:冷锋的夹角大 (弧状),暖锋的夹角小(尖状);
4、雨带的宽窄:冷锋雨带窄,暖锋雨带宽;
5、雨带的位置:暖锋在锋前,冷锋在锋后;
天气状况
气旋 低 气压 辐 合( 北 逆南 顺 ) 上升
常出现 阴雨 天气
反气旋 高 气压
辐 散( 北 顺南 逆 )
下沉
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举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
天气; 我国北方的秋
例
沿海地区的台风。
高气爽天气; 冬季爆
发的寒潮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海平面 上升
后果及表现
改变海岸线
气候类型
分布 规律
气候特 征
形成原 因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 10°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 候
南北纬30° -40 °之 间大陆西岸
冬温和多 雨,夏季炎 热 干燥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南北纬 40°-60 °之间大 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
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
副高和西 风带交替 控制
全年受西 风带影响
亚马逊平原、 刚果平原、马 来群岛等地
对优势
状,因为 海洋面积 占绝
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特点:从海 洋吹来,温
暖湿润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东 亚 的 夏 季 风
东亚冬季风的形成
从大陆吹 来,寒冷
干燥
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东 亚 的 冬 季 风
南
亚
季(
风
夏 季
的
风 )
形
成
赤道
东南信风带
南
亚
季(
风
冬 季
的
风 )
形
成
赤道
印 度
中南半岛
半
岛
比较分析 冬季风 季风区 成因
1010
梯
度
1015
力
风向
1020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高空)
3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请依据图中风向,画出空气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百帕) 1000 1005
1010
(北半球)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压
高纬 环流
沿海低地被淹
成因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 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农业 生产 变化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 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 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 不稳定 与供需 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源地 风向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分布地 区
东亚季 风区
海陆热 蒙古、 力性质 西伯利 的差异 亚
西北风 副热带 太平洋
东南 亚洲东部 风
南亚季 风区
海陆热力 性质的差 异、气压 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
蒙古、 西伯利 亚
东北 风
赤道 附近 印度 洋
亚洲印度半 西南风 岛和我国西
南一带
小结: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90极N 地高气压带
中纬
极地东 风
环流
盛行 西风
低纬
副60极N地低气压带 副30热N 带高气压带
环流 东
北
← 信 风
0赤 道低气压带
东 南信
风
盛行 西 风 极 地东 风
假设: 1.地表性质均一 2.太阳直射赤道 3.地球自转
2、大气环流的形式
太阳位置
低压带
60° 30°
赤道
30° 60°
高压带
结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