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教案《背影》与《秋天的怀念》的对比阅读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的不同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首先,在《背影》中作者先用铺垫的手法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
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
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等。
同样的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先交代了背景: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这对后面描述母亲的爱起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而在作品的后面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也为母亲突然的去世做好了铺垫。
第二,《背影》的写作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首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既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用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则多次运用侧面描写。
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翻去地睡不着觉”。
没有任何华丽的渲染,只是几句简单的交待,却是那么有力度而又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母亲爱之切。
为了儿子,母亲已经顾不上心爱的花儿,甚至于她自己的病。
她的全部的身心都已倾注在儿子的身上。
第三,两篇文章都有对一个意象的描写。
《背影》教学案例及反思
《背影》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背影》这篇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故事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析描写方式,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父爱与亲情的真谛。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幻灯片或纸质手册3.课文《背影》的复印件4.学生的课外阅读本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父爱相关的音乐视频,如《父亲》背景音乐,引入今天的主题。
教师: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父亲吗?他们或者你们其中的一位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回忆,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父亲的特点)3.阅读与解析(10分钟)教师向学生分发《背影》的复印件,并指导学生读课文。
学生可以自己阅读或教师可以进行导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几个关键词与学生一起讨论,如“衣帽间”,“提着包袱”,“身影渐行渐远”。
4.填写思维导图(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回忆并填写主要事件和情感,表达他们对父亲的理解。
然后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思维导图。
5.分析描写方式,引导学生思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在文章中使用的描写方式。
可以通过提问如下问题:6.讨论和思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题:父爱与亲情的真谛。
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问题引导讨论:B.你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父爱的真谛吗?为什么?C.你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亲情故事吗?7.总结(5分钟)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重新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和真谛。
四、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背影》这篇文章,了解了朱自清的思想和情感。
在填写思维导图和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分享他们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描写方式,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用更细致的目光观察和感受事物。
最后,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了父爱和亲情的真谛。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背影》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背影》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⑴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二、导入课文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秋天的怀念》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
《秋天的怀念》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作者:毕冬春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11期比较阅读就是将形式或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将同一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阅读,分析作品的相同和不同。
通过分析,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课前,要为《秋天的怀念》确立合适的比较对象。
《秋天的怀念》首先可以进行篇内的比较,比如:词语、句子、段落、前后内容的比较等。
同时也可以进行篇与篇之间的比较,这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得比较多的。
比如:《秋天的怀念》在题材上,作为同样写母爱的文章,可以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在体裁上,作为回忆性散文,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比较;就同一作者的作品而言,可以与史铁生写母亲的另一名篇《合欢树》进行比较。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之前,先印发计划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照阅读,并思考两篇文章的异同。
然后课堂上再进行讲解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与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通过将《秋天的怀念》与《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首先,在题材上,都是写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
其次,在体裁上两篇文章都属于散文。
再次,在思想情感上,都包含了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最后,在文章的语言上,都是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的。
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二者众多的不同之处:1.人物形象的不同虽然两篇文章同样都写母亲,但是展现出来的母亲身上的特质又有所不同,史铁生的母亲是忍受自己的病痛对患病儿子任性发泄的无限包容,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朱德则是通过对母亲勤劳的一生的叙述,展现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2.写作方法的不同在描写人物时,《秋天的怀念》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中有对母亲语言、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还有其他人物的叙述和烘托,如: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而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则是以侧面描写为主,以作者的个人回忆和叙述为主。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1、本单元的是叙事作品,《》是一篇纪实,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表达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2、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受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1、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的多,与父母沟通的少,感恩父母的少。
应利用本节课对学生进展一次精神的洗礼,感受父母的爱的无私伟大。
2、要与作品产生共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多读,读中思读中悟人性美。
3、学生形本钱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展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
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
(1段)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再现背影──思念。
(7段)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
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
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真是感人肺腑2、齐声朗读第六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描写?讨论:动作──“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
《背影》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感悟、联想、比较等方法,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和他的《背影》,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知父爱的伟大。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爱。
5.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五、作业布置:1. 请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爱的伟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感悟、联想、比较等方法,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父爱的伟大,表现出亲情的观念和感恩之心。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在分享成果和点评环节,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也能学到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体会到文章中所表现的亲情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更好地感悟父爱的伟大。
以《背影》和《秋天的怀念》类型写一篇作文
以《背影》和《秋天的怀念》类型写一篇作文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背影》和余光中的《秋天的怀念》这两篇作品,分析它们在主题、人物塑造以及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和差异。
《背影》是一篇描述父子情感的故事,通过描绘父亲深沉的爱与牺牲,表达了家庭情感中的崇高情操;而《秋天的怀念》则展现了作者对秋天美丽景色与过往时光的思念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篇作品,探讨家庭情感主题和自然环境描写对读者心灵产生的影响,并为未来创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1.2 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深入人心、批判社会弊端而著称。
《背影》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部分,于1918年发表。
余光中则是台湾著名作家和教育学者,《秋天的怀念》收录于他的散文集《光景》中,首次出版于1983年。
两位作家的作品均以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笔墨征服了读者。
1.3 主题概念家庭情感和自然环境是《背影》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作品所关注的主要主题。
在《背影》中,鲁迅通过讲述一个父子之间发生在儿童时期的故事,描绘了父亲无私、深沉的爱以及对儿子成长道路上的关怀、指导与默默付出。
而在《秋天的怀念》中,余光中通过对秋天美丽景色与过往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年华和人生变迁所带来思念之情。
这两个主题都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亲情、人生以及时间流转等问题的深入洞察和独特理解。
2. 《背影》的探索2.1 内容简介《背影》是作者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回忆儿时和父亲的亲情故事,表达了对父爱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故事主要讲述了作者因受病痛困扰无法上学,而父亲为了让他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辞去县志愿,改行务农。
当他意识到这一切时,已经来不及向父亲表达感谢与理解。
2.2 主要人物塑造在《背影》中,作者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塑造了两个重要的人物形象:父亲和自己。
首先是作者的父亲。
他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物。
微型课教案《背影》与《秋天的怀念》的对比阅读
《背影》朱自清[教学目标]1、类比阅读,探究《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在选材、语言及写法上的相同点,并加以学习。
(重难点)2、感悟父(母)子深情,珍爱亲情,学会感恩。
(感情态度价值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老师这里有一首现代诗,想与同学们分享: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生齐:歌颂父爱。
(1白板:出示以上画线肉容)师:在人生的长河中,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用爱滋润我们成长。
有一篇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是用爱编织的,这份爱深沉而真挚,它就是朱自清散文《背影》。
(2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白板:出示学习目标)二、速读感悟,明确主旨师:请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白板:出示画线内容)生:记叙了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儿子回北京上学的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父亲说了哪些话?2、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3、文章的标题是“背影”,作者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背影”刻画的最令你感动?为什么?(5白板:出示画线内容)师:父亲说了哪些话?生:“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
”《父爱》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师:请同学们来读读父亲说的话,再品品《父爱》这首诗,它们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生:《背影》中父亲的话简洁朴实;《父爱》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华丽,但都饱含着父爱。
父与母之爱的“合”“交”“离”——《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对比阅读
111作者简介:杨静,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父与母之爱的“合”“交”“离”——《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对比阅读父与母之爱的“合”“交”“离”——《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对比阅读杨静(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03)摘要:亲情,是历代以来被千万人所歌颂的。
父亲对于我们的爱和母亲对于我们的爱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目的却是相同的——因为爱。
正是如此,问世于九十多年前的《背影》和将近四十年的《秋天的怀念》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现如今分别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当中。
关键词:亲情 《背影》 《秋天的怀念》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11-02一、父与母之爱的“合”《背影》着重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景,《秋天的怀念》描写母亲生前对瘫痪时的儿子的照料。
两篇文章朴实自然。
虽是两件简单的小事,却能从细微之处品味出那浓浓的亲情和那浓浓的爱。
《背影》中,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最终“还是自己送我去”无不体现着朱父对于求学上路时的儿子的担心。
而《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母亲经常“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以这种方式默默陪伴在儿子的身边。
父母在某些方面非常一致,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
《背影》中“我”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按照常理来说,儿子去买橘子更加容易些,可父亲却不肯。
儿子之前心里还“暗笑他的迂”,在父亲艰难的爬月台买橘子的那一刻,他顿悟了。
父亲不惜放下身段,其实正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父亲艰难地买到橘子后,走到儿子的面前扑掉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而在儿子的心里,却并不十分轻松。
因为父亲的爱,深沉又直接。
这种无私的爱在儿子体悟到的那一刹那,变得沉重了起来。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在儿子面前总是“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出去”。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首先,在《背影》中作者先用铺垫的手法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
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
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等。
同样的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先交代了背景: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这对后面描述母亲的爱起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而在作品的后面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也为母亲突然的去世做好了铺垫。
第二,《背影》的写作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首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既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用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则多次运用侧面描写。
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翻去地睡不着觉”。
没有任何华丽的渲染,只是几句简单的交待,却是那么有力度而又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母亲爱之切。
为了儿子,母亲已经顾不上心爱的花儿,甚至于她自己的病。
她的全部的身心都已倾注在儿子的身上。
第三,两篇文章都有对一个意象的描写。
提高课文思辨能力:《背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背影》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讲述了父亲送儿子上学的感人故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课文之一。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思辨能力指的是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求解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水平。
本文就以《背影》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文思辨能力。
一、背景介绍《背影》是一篇传统文言文,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情感真实。
这篇文章的写作技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通过对背影的描写,展现出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道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二、教学方法1.感知教学法感知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记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比如图片展示、声音播放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在《背影》的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图片展示或实物模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父亲背着儿子上学的情景,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接着,可以通过围绕课文中的“背影”展开感悟,引导学生对于背影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思辨。
2.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导入方法,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营造出良好的思考氛围。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所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背影》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父爱与子情,哪一个更伟大?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父子关系的理解,也可以拓展他们的思想范围,提升思辨能力。
3.图文结合法图文结合法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将图片、动画等图像与文本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本。
在《背影》的教学中,可以将带有感情色彩的图片与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一次小小的别离,承载着何等的爱”,这样有力的视听效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秋天的怀念》《散步》《背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散步》《背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准备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
积累好词好句。
了解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个作者的简介。
知识卡片:PPT鉴赏散文三步走:第一步——读文意(略读):快速有效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知道文章写了什么;第二步——读结构(略读):有目的的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
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这一类。
第三步——读字句(精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读出字句里蕴含的内容及情感,展开联想产生共鸣,直到读出文章的韵味来。
读三篇文章。
二、为三篇文章找共同的旋律第一步:1.猜猜老师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预设:都是散文。
都写了亲情。
三篇文章都写到了亲子关系。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生命的主题。
三篇文章都以叙事为主。
三篇文章主题虽都表现亲情,但有梯度,有同有异。
《秋》写母亲,《背影》写父亲,《散步》写一家人。
……2.试着给三篇文章写一句话的题记用以概括内容:预设:《秋天的怀念》:秋天里对母亲最深沉的怀念;《散步》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背影》那个冬日那道背影是父子矛盾厚障壁的一道缝隙。
3.三篇文章如果是三首歌,你觉得它们分别弹奏的什么基调的乐曲?预设:《秋天的怀念》低沉、顿挫《散步》轻快与稳重交错《背影》低沉、舒缓渐进4.动手画一画:三篇文章简单的思维导图。
例:《秋天的怀念》:母亲让我看花我不去——母亲要我看花我答应——我去看花母亲没了《散步》:我们散步——大路小路遇到分歧——两全方法中体会责任《背影》:想念背影——回忆背影——渴望相见5.如果让你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上台朗诵,请起一个主题名:例:让爱来得及转身第二步:如果三篇文章作为亲情散文写作的示范,请找到它们给你启发的那个交集点。
先来七嘴八舌说说它们在写作上的具体的共同点:预设:A.线索:都以标题为线索。
生离死别皆感人——《背影》与《秋天的怀念》比较阅读
生离死别皆感人——《背影》与《秋天的怀念》比较阅读一、前言在人类的生活中,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真实情感。
而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情感更是被深刻地表达和展现。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两篇优秀的中文作品,《背影》和《秋天的怀念》,通过比较阅读来感悟生离死别的感人之处。
二、《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内容概述1.《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追随父亲取书为业,父子俩相依为命,却因病去世而带给作者的巨大创伤。
2.《秋天的怀念》是巴金的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人在深秋时节对过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背影》与《秋天的怀念》的比较阅读1.主题对比1)《背影》聚焦于父子之间的情感,在生离死别中展现了对亲情的刻骨铭心的怀念。
2)《秋天的怀念》则更加广泛地涵盖了对全部已故亲人的怀念,包括父母、亲人和朋友,体现了更加深刻的生离死别之情。
2.情感表达对比1)《背影》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深刻地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作者通过回忆父亲生前点滴细节,来唤起读者对于亲情的深刻思考和感动。
2)《秋天的怀念》以更加缓慢的叙述方式,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更加细腻动人。
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对逝去亲人的深情怀念,来引发读者对于生离死别的共鸣和感伤。
3.作品内涵对比1)《背影》中,作者透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细节,表现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情,同时也探讨了生死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2)《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怀念,借用自然意象来突显人与自然之间的亲情纽带,使作品更加富有深意和文化内涵。
四、总结《背影》与《秋天的怀念》这两篇优秀的中文作品,通过对生离死别的感悟和表达,使人们对于亲情和生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比较阅读,我们不仅对于这两篇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生离死别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感人之处。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人,怀念逝去亲人,让亲情和爱永远在心间。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而《背影》和《秋天的怀念》通过文字深刻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亲情作文仿写《背影》和《秋天的怀念》教案
"想象一下,踏入一个‘回回'和‘秋日的怀旧'不仅仅是文学的经典作品,而是一个爱和怀旧的情感滚滚者给家庭成员们!这些散文就像你
奶奶的温柔拥抱,将你包裹在孝敬和家庭对你生活的强大影响的主题中。
但让这些作品无时无刻不在的主题——是作者使用描述性语言,比喻,和符号主义来描绘一幅如此生动的图画,就像你在故事里一样。
就像他们把魔法尘洒在他们的言语上,突然间,你感受到了角色所感
受到的一切,那只是纯粹的文学巫术,如果你问我的话!"
在"回来"中,旁白讲述了他父亲的强壮和强大的背部如何让他感到安
全和受到保护。
作者使用非常详细的描述来说明他父亲牺牲了多少,
以及他有多爱家人。
而在"秋日的怀旧"中,编剧让大家对成长和错过
与家人的美好时光感到怀旧和悲伤。
秋天就像提醒人们时间飞逝,事物总是改变
以“回回”和“秋日的怀旧”为主题,人们可以阐述一篇新的论文,
阐述家庭的意义以及塑造我们社会的持久通联。
通过使用精确和客观
的语言,论文旨在传达家庭爱和记忆对我国结构的深刻影响。
通过以
政策和社会影响为重点的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论文力求对家庭关系对
格局的持久影响给予深思熟虑的赞扬。
《秋天的怀念》文言对比阅读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文言对比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掌握《秋天的怀念》这篇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和核心思想。
3.通过对比现代简体中文和文言文的阅读,帮助学生领会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审美和感受,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学生在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自主解读文中的意思和主题。
2.教师进行文言文技巧的讲解,如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句子结构的分析等。
3.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现代简体中文与文言文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
4.学生进行课堂朗读和解析,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并进行主题思考。
5.小组合作完成文言文与现代简体中文的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差异,理解文言文的独特表达方式。
6.学生进行个人写作练习,写出自己对秋天的怀念和感受,运用所学的文言文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文言文技巧和分析文言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2.群体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学生共同发现文言文与现代简体中文的对比差异,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独立思考法:通过个人写作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怀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度,包括课前的阅读准备、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等。
2.理解程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朗读、解析文言文的表达以及对现代简体中文与文言文的差异的分析,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3.创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个人写作练习中的创作水平,包括运用文言文技巧的能力、表达清晰度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等。
4.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解程度和创作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总结:通过《秋天的怀念》文言对比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独特表达方式。
通过对比现代简体中文和文言文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并提升学生对秋天的审美和感受,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背影教案范文
背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背影》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和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从文中细节描写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情的内涵,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线索,感悟亲情的伟大。
5. 情感升华:(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父亲的性格特点和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节课文《秋天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背影教案范文1. 朗读与理解课文2. 分析父亲性格特点3. 体会作者写作技巧4. 感悟亲情伟大5. 培养感恩之心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父亲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
4. 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感恩之心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情的重要性?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春》等。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完美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者/来源:中国中学储名方发布时间:2005-11-18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目标:理解人物形象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让学生理解父母,正确对待父母的关爱,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力求与父母心灵相通。
重点:如何读出自己?难点:如何读出自己?关键点: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去“读出自己”,并对阅读方法进行归纳,是本文的教学关键。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氛围,导入:课前出示《天净沙秋思》一诗,介绍两种人读同一首诗后产生的不同的感受。
提问:同样一首诗,两种人读后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二)、速读文章,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速读本文,交流自己速读的结果。
生交流。
告诉学生,“真正读懂”文章,除了能够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还必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引出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听读,圈划,读出自己。
1、介绍什么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就是将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欣赏”作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见解。
2、听读文章,(要注意体会作品营造的不同情感氛围,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的心灵之声。
)圈划出自认为最感人的一处或几处描写做交流。
3、学生交流,说出圈划的理由,并小结阅读的方法。
4、师在学生小结的方法上进行完善,总结“读出自己”的方法。
读出自己的方法:首先根据文体的不同,阅读时有所侧重。
其次,品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语句,如借助传情达意的句子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能结合环境描写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还可以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对比阅读答案
《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对比阅读答案[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古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乙]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1. 甲文有一词,很形象地表现父亲是一个胖子的特点,这个词是:2.甲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中轻松一词表现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3.我赶紧试干了眼泪表现出我怎样的心理?4.乙文同甲文一样,反映的是生活,字里行间,表现伟大的5.暴躁无常本来看不见摸不着,乙文是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乙文两次用悄悄地来表现母亲的动作,请揣摩,这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7.乙文两个自然段之间,用一个可字构成转折关系。
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8.品读甲、乙两文,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很受感染。
说一说这是为什么?答案:1.蹒跚2.表现出父亲在与儿子离别之际,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的满足的心理3.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伤心。
4、家庭母爱5、用了生活中的两个事例:望着;听着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我的暴躁6、悄悄地躲出去:理解儿子此时内心的痛苦,只要能排遣这痛苦,母亲躲开,任由儿子摔、砸;悄悄地进来:关心,放心不下儿子7.一个可字使上下两段形成对比,母亲在知道自己已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仍不顾一切地为儿子着想,突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第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首先,在《背影》中作者先用铺垫的手法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
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
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等。
同样的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先交代了背景: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这对后面描述母亲的爱起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而在作品的后面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也为母亲突然的去世做好了铺垫。
第二,《背影》的写作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首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既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用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则多次运用侧面描写。
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翻去地睡不着觉”。
没有任何华丽的渲染,只是几句简单的交待,却是那么有力度而又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母亲爱之切。
为了儿子,母亲已经顾不上心爱的花儿,甚至于她自己的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类比阅读,探究《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在选材、语言及写法上的相同点,并加以学习。
(重难点)
2、感悟父(母)子深情,珍爱亲情,学会感恩。
(感情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现代诗,想与同学们分享:
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
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
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
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歌颂父爱。
(1白板:出示以上画线肉容)
师:在人生的长河中,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用爱滋润我们成长。
有一篇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是用爱编织的,这份爱深沉而真挚,它就是朱自清
散文《背影》。
(2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二、速读感悟,明确主旨
师:请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生:记叙了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儿子回北京上学的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父亲说了哪些话?
2、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3、文章的标题是“背影”,作者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背影”刻画的最令你感动?为什么?(5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师:父亲说了哪些话?
生:“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
《父爱》
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
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
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
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师:请同学们来读读父亲说的话,再品品《父爱》这首诗,它们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生:《背影》中父亲的话简洁朴实;《父爱》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华丽,但都饱含着父爱。
(6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师:由此可见:朴素的言语中也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也往往含有至真的情。
全文语言简洁朴实不加任何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简而言之就是:
(7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师:父亲为我做了那些事?
生: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8白板:出示以上画线内容)
师:父亲对我可谓是:关怀备至。
可他为我做的这些事中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吗?
生齐:没有,都是些极为平凡的小事。
师:这些平凡的小事,有没有影响表达父子深情呢?
生齐:不影响。
师:由此可知:这里没有一件是轰轰烈烈的大事,相反都是些平凡的小事。
这一件件极其平凡的小事,却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最真挚的情感。
一言以概之
9白板:出示以上画线内容)
师:文章的标题是“背影”,作者写了几次背影?
生齐:四次。
师:哪一次“背影”刻画的最令你感动?
生:“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动?
生:我从“蹒跚”一词体会到了父亲的年纪较大,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
生:我从“探、攀、缩、倾”这些词体会到了父亲行动不便,过铁道买橘子的艰辛和不易,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生:……
师: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眉毛和眼睛,能够眉目传情。
”结合外貌描写的句子理解。
师:“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背影已成为“父爱”的缩影,深深的定格在了作者心里,正象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的哪样“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也深深的定格在了每一位读者心中。
(链接第二张幻灯片)
师:作者为了刻画这一“背影”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师:从全文看还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生齐:语言描写。
(10白板:出示以上画线内容)
师:可见,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运用多种的描写方法,更有利于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及情感。
我们可以概括为:
(11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四、类比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师:“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这使我又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诗:“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请同学们看印刷稿,速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小组讨论完成图表,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成果:(12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13白板:出示图表)
生:全文语言简洁朴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如母亲两次劝说及我的两次应答的话,简洁朴实,但情深意长。
生:作者选取的材料是:母亲为了让瘫痪的儿子快乐自信起来,极力劝儿子去看菊花的平凡小事,来表现母亲的挚爱。
生: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表现母爱的伟大。
师:我们一齐来小结一下前面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齐:语言简朴含真情,平凡小事见真情,人物描写显真情。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性文章时,可以考虑运用这几点。
五、结束语
师:父母的爱很平凡,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我们要时常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
(14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六、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语言简朴含真情
平凡小事见真情
人物描写显真情
七、类比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请速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成果: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