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_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
幼儿园社会主义价值观教案
幼儿园社会主义价值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游戏、歌曲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幼儿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和谐社会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培养幼儿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谐社会的理念。
2. 第五章:爱国情怀教学重点:让幼儿懂得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
2.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
3. 歌曲学习:教唱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儿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4. 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让幼儿明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情况。
2. 关注幼儿在课堂外的表现,如与他人相处、关爱环境等,评估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幼儿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效果。
五、教学计划1. 第四章:和谐社会第1周:学习和谐社会的概念,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2周: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 第五章:爱国情怀第3周:让幼儿了解爱国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第4周:通过实例分析、游戏互动等,让幼儿学会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
六、第六章:公正法治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公正和法治的概念,培养幼儿的正义感。
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并尊重法律。
教学活动:通过讲述公正法治的故事,引导幼儿分辨是非,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2024年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历史渊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 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命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了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案例二
某高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的兴趣,提高其法律素养 。
案例三
某社区组织居民学习相关 法律法规,增强居民的法 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04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及内容
培育“四有”新人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质 和友善态度,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未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议
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 环节,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参观 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研等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念,明确道德规范和道德 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法治 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 识和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 好的品德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 人、热爱和平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现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口与人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人口与人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趋势以及不同人种的特征与分布,从而加深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世界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趋势,了解不同人种的名称、特征及分布地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地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意识,认识到人口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尊重不同人种的观念。
三、评价任务1. 基础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分布及增长趋势的掌握情况。
2. 应用能力评价:布置相关地理图表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通过图表展示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2)不同人种的名称与特征:介绍世界主要人种的名称、特征及分布地区。
(3)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分布及增长趋势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地理图表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撰写分析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复习课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复习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学习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和真菌的初步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繁殖方式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由于微生物世界的抽象性和微观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
(3)在复习课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按照教学重难点,逐个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思考题: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5.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a.制作酸奶,观察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b.观察青霉菌在面包上的生长情况,了解其防腐作用;
c.调查生活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拓展阅读:阅读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微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视野。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微观结构和繁殖过程的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入认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ZUCC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描述三个基本管理技能,并提供一个可以用这些技能处理企业的衰退时期的重点的工作场所的例子。
答:这三个基本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的能力。
在企业衰退时期,人际能力在激励员工方面是至关重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减少。
技术技能可以在应用专业知识,提高产量方面发挥作用,概念技能,可以用来寻找小的细分市场,分析该行业情况,保持企业继续盈利。
2)解释弗雷德?卢森斯区分成功和有效的管理者。
答: 弗雷德?卢森斯认为成功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
有效的管理者被定义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
成功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而有效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沟通技巧。
3)为什么在我们试图理解组织行为时,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是重要的?答:系统研究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系统研究包括一些重要的事实和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的预测行为的基础。
也就是说,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我们可以找到所有人行为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一致性,然后加以修正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4)通常怎么样确定组织行为学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答:因变量是我们要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者历来强调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
今天,工作场所偏差行为和组织公民已经被添加到该列表。
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自变量分为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个人特点、能力、价值观、态度、个性、情感、认知、个人决策、学习、和动机。
群体变量包括沟通、领导、权力和政治。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1、组织的涵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根据该界定,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和管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二、组织行为的涵义组织行为: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的涵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的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EC
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 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高登•奥尔波特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 进行描述)。 个体待人处世的基本倾向。 性格决定命运。
NU
NU
经济价值:象征形式依靠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而 取得的价值。
MB A
2.价值观:
3.价值观的分类(罗克奇的两种价值类型):
EC
终极价值观: 舒适、和平、安全、自由、幸福、和谐、快 乐、救世、自尊等 。 工具价值观: 能干、欢乐、勇敢、宽容、正直、独立、智 慧、博爱、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等。
四、人格的文化差异
Personality显然包含了下列意涵:面具、 书写符号、戏剧里的虚构人物、私有财产、明显 的特质……但是, Personality或character,过 去指的是外部的符号特征,现在无疑已被内化为 个人的所有物,也就是某个可以显示或诠释的特 质。就某个层面而言,这是一个强烈的、占有性 的个人主义,但它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意识的纪 录;纪录了日益增强的意识(对于“独立的”、 有价值的生活的认知),且赋予我们“个别的” (individual)自我。 ——雷蒙•威廉斯
EC
NU
1、能力 2、学习及相关理论
MB A
主要内容
一、能力
1,能力:
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这是对个体能做什么的一种现时的评估。 2,三个要素: 工作背景、主观性、时间性。 3,两种能力 心理(智)能力: 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 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 体质能力: 力量因素、灵活性因素、其他因素。
组织行为学之价值观
改变认知元素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的三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
- 17 -
1.1 管理4心.2理组学织概述承诺与行为
组织承诺 组成
情感承诺 连续承诺 规范承诺
进取
信仰
家庭责任
外界机遇 绩效标准
职责范围
成就感
个性
生活地区
兴趣
非工作价值观
期望
工作约束
“连续性”约束
-9-
工作满意感对行为的影响
工作满意感与劳动生产率 工作满意感与离职率 工作满意感与缺勤率
- 10 -
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越具体,与行为的相关性越高 态度本身的矛盾和复杂导致态度与行为不总是 一致 许多情境影响行为 个体的切身体验会加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行为对态度具有相当影响作用
2、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有特定的态度对象。
3、 态度的潜在性
态度实际一种内在的结构,不等于行为,所以态度不能 被直接观察到。
4、态度的协调性
三组成一般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5、 态度稳定性
-6-
态度的功能
1、 态度与社会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 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被动参与型---被动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 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认知失调论
- 15 -
平衡论
O ++
O +-
O -+
O --
P
XP
+
-
①
②
XP - ③
大学思政第四章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2. 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1. 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1. 讲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案例分析:分别从四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讲解: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3. 案例分享:分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20分钟)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30分钟)第二课时: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分钟)2.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思政》2. 教学课件3. 案例资料教学反思:本教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绪论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更系统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组织绩效,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学科来源:心理学:学习、动机、个性、知觉、培训、满意感、决策过程、态度测量、工作设计;社会学:群体动力、团队、沟通、权力、冲突、组织结构、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人类学: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
社会心理学:行为变化、态度改变、沟通、群体决策过程;政治学:冲突、权力、领导理论。
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F. Taylor 科学管理、时间动作分析;H. Fayol 管理的基本要素与14条原则;M. Weber 行政组织的层峰结构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Munsterberg《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选拔与培训;霍桑实验(Hawthrone Studies):人群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K. Lewin B= f(P,E);社会测量学(J. Moreno):人际关系分析;需要层次理论(A. Maslow):动机与激励科学管理的先驱:F. Taylor:生于清教徒家庭,认为人天生应勤奋劳动,制止奢侈与浪费;伯利恒钢铁公司,6年时间从学徒到总工程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工时分析、计件工资制、成本会计制度等。
管理的实践家F. Taylor的主要思想:观念的革命:由分蛋糕变成把蛋糕做大科学管理原理:由管理人员把过去工人们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决窍集中起来;科学地挑选工人;将科学和工人的科学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
胡萝卜加大棒:工人与管理者的差别F.Taylor主要措施:低效率的根本:有意的磨洋工和无意的磨洋工主要措施:工时分析(搬铁块实验、铲煤实验);计件工资制;成本会计制度Taylor主要追随者:F. Gilbreth & L. Gilbreth(吉尔布雷思):therblig;Frank Gilbreth于1885年17岁时放弃了上大学机会去当一名砌砖工;18个动作 5个动作;Lillian Gilbreth于1915年获得工业心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管理心理学》;“一打孩子”《Cheaper by the dozen 》H. Gantt:Gantt 图表一般管理理论的倡导者:H. Fayol(1841——1925)法国工业家,高层管理者;6类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原则:(工作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霍桑实验Hawthrone Studies:E. Mayo;照明实验:绕线圈(光线与效率);谈话实验:谈话可以提高生产率;非正式群体: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群体的相互影响:阿希范式:个体的判断条件;群体的设置(5个实验人员;实验人员的权威;群体的大小);个体判断受到群体的影响(1/3)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A. Maslow的发现:经过1000多种需要的分析,可以把基本的需要类型分为5类;需要是要逐层满足的;只有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长远的激励效果;了解组织行为学:个体水平:个性、激励、行为、态度、满意感;群体水平:群体规范与压力、群体决策、冲突与权力、领导行为、人际关系;组织水平: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流程再造。
第四章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教学⽬标设计第四章教学⽬标设计⼀、教学⽬标概述⼆、教学⽬标分类理论三、教学⽬标的设计与编写第⼀节教学⽬标概述(⼀)教学⽬标(学习⽬标、⾏为⽬标):对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对此定义做如下说明:教学⽬标描述的主体是学⽣⽽不是教师。
例如:“培养学⽣的分析能⼒……” 、“教会学⽣……”、“帮助学⽣理解课⽂的寓意……”。
教学⽬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为变化,对这种⾏为变化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可测。
教学⽬标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教学⽬标设计时,设计与编写的是具体的课时⽬标。
(⼆)功能1、导教:决定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
2、导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使学有⽅向。
3、导测、导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4、调节控制:所有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标⽽确定,为实现教学⽬标⽽服务。
5、激励:对教学双⽅都起到⽬标定向的激励作⽤。
第⼆节教学⽬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P117)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是教育发展史上第⼀个教学⽬标分类理论。
他把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整体⽬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每个领域的⽬标⼜进⾏了进⼀步的划分。
见下图:布鲁姆理论的意义: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标时,能全⾯、更快⽽准确地确定各⽬标⽔平与相应的⾏为;为科学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提供了依据。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语信息:指可⽤⾔语表达的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智⼒技能:是学习者运⽤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的能⼒,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有四种类别: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级规则)。
辨别:是将刺激物的⼀个特征和另⼀个特征、或者将⼀个符号与另⼀个符号加以区别的⼀种习得能⼒。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规则:是提⽰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种⾔语表述。
它可以是⼀个定律、⼀条原理或⼀套已确定的程序。
如“长⽅形的⾯积等于长乘宽”⾼级规则: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个特定的问题时,可能把属于不同的内容范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起,组成⼀条能解决该问题的⾼级规则。
八年级上册生物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消化腔.2、水螅的身体有多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课题: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过程与方法: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环节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教学重点: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蚯蚓的观察实验.课题: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课题: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教学重点: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蝗虫的发育.3、昆虫的主要特征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蝗虫的发育课题:第一章第四节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种多样的鱼.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课题: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2、说出两栖动物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与人的关系.4、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概念.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课题: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课题:第一章第六节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课题:第一章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能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课题: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源,锻炼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通过制定并实施探究实验,锻炼实践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课题: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教学难点: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课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课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课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课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三节真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2、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真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教学重点:1、认识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2、能认识常见的真菌、霉菌的形态结构.教学难点:1、观察能力的训练.2、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课题:第四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对不同的问题评价这一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课题: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和制作甜酒使学生明确——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2、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酵现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学习,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培养辩证唯物观点.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生物兴趣,热爱自然科学情愫,激发同学的创造激情.教学重点: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教学难点: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课题: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2、多种疾病的防治与细菌和真菌有关.3、研究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探究“食品腐败原因”,学以致用想方设法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食品腐败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生物兴趣,热爱自然科学情愫,激发同学的创造激情.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同学关注生活现象、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教学重点:1、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2、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对疾病的防治及利用细菌保护环境.教学难点:1、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2、探究细菌和真菌对生活污水处理办法.3、认识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课题:第五章病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病毒的种类.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课题: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尝试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课题: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及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学生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教学难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组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课题: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基因多样性.课题: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教学重点:1、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2、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难点: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培养多种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教案含复习和总结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涉及的是光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光的色散等.本章共分8节:1.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介绍了光源的概念及其分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知道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第二节“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出光反射时的规律;认识到物体表面能反射光,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会利用光的反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明白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掌握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简单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4.第四节“光的折射”,通过实验探究出光的折射时的规律,理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5.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讲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探究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6.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介绍眼睛的结构,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7.第七节“透过透镜看世界”,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简单讲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的历程.8.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会利用光的色散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太阳光谱.本章教材的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性(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础实验的教学),对学生提升科学素质大有帮助,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要注意的重点.本章特别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求学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来参与学习光现象的知识.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光源、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色散现象、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的存在.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认识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大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经历探究“光反射、折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明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养成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在探究“光反射、折射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客观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光路的可逆性,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折射引起的错觉,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课时建议】本章共有8节,建议11课时.1.光源光的传播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具准备】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牛奶(或红墨水)、蚊香、火柴、玻璃杯、白炽灯、皮球、三球仪、空的易拉罐、半透明的塑料膜、蜡烛、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的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光现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新课】一、光源生1:太阳、电灯、蜡烛.生2:手电筒、火把、油灯.生3: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生:太阳是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归纳光源定义: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类: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十分广阔.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答案:D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生: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有少许牛奶的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1:光在空气中传播.生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注意:1.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2.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还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蚊香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奶或红墨水.教师总结: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例如地球周围大气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因此应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还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归纳:1.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2.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2.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们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1)影子的形成.演示2: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的黑暗部分就是影.(如图甲所示)(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3: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如图乙(日食)和图丙(月食).(3)小孔成像.演示4: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现象: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得: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烛焰上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下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小孔成像.(如图丁所示)教师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外部轮廓相似,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孔与屏三者之间的距离.例题2(多媒体展示)晴天,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A.太阳的实像B.太阳的影子C.太阳的虚像D.树叶的影子解析:树叶间的窗缝形成“小孔”,树荫里的光斑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小孔成像”现象,作为太阳的像,这个光斑也像太阳一样是圆的.这个光斑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会聚形成的,所以是实像,C不对;这个光斑处有太阳光射到,自然也就不能叫影子了,B、D 不对.答案:A三、光的传播速度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生:340m/s.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光的传播速度”,并讲解.归纳: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3.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近似认为是3×108m/s.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等.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光的传播速度,知道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m/s,我们可以利用光速来求星球之间的距离.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若能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探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2.光的反射定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通过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具准备】激光灯、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但是,有的同学却看不见黑板上某处写的粉笔字(我们常常说“反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生: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归纳: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进行新课】一、光反射中的物理名词.演示实验2:让激光灯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二、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和光路的可逆性1.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实验步骤:(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引导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出的光线的方向.(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怎样改变的.(3)按图乙所示,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4)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步骤如下: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AO、A1O、A2O.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AO、A1O、A2O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⑤使光线分别沿BO、B1O、B2O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3.分析和认证:(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的光路是可逆的.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归纳:光的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教师总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应注意以下四点: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是因果关系,故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位置.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但由于反射角由入射角来决定,即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例题(多媒体展示)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10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解析: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答案:(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2)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图乙所示.(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演示实验3:让平行光射向平面镜.实验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多媒体课件)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时应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抓住规律的关键所在.光的反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多联系实际运用好本节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物理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汲取别人的成功改善自己,学会合作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极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学中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2.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光线”一词常出现,会有学生提出:光线是一条线吗?对于这点,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光线”并不真正存在,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而假想的带箭头的直线.这样讲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样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3.法线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而引入的一条位置参照线,它经过入射点与反射表面垂直.引入法线后,对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方向的描述,就有了可供参照的标准,如入射角、反射角分别以与法线的夹角来计,易懂易记.由于法线是一条辅助线,在画光路图时用虚线表示.4.实验中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这是为了增加结论的可靠性,使归纳得出的规律更有普遍意义.物理的定量探究往往要测量多组数据,通过这几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这种“数据归纳”的方法,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经常用到.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球面镜的应用.【教具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开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实验1: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镜子的特点.生:这些镜子的表面都是平的.实验2:用这些镜子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镜中的像与原物体的形状一样..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学习思考,但有的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师要想知道上面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进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
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显著性、防御性。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和任务;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个性特征。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1、案例分析: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绉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五个最重要的价值观
五个最重要的价值观导语: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塑造了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合理的价值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我,引导我们积极向上地生活。
以下文章将探讨五个最重要的价值观。
第一章: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良好发展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不仅是遵守承诺和不说谎言,更是一个人品质的反映,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拥有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不仅使我们受人尊敬,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第二章: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每个人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而是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们的立场,保持平等和友好的沟通。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和谐的社会关系,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慈爱和关怀的价值观慈爱和关怀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我们之间的纽带。
拥有慈爱心和关怀他人的价值观能够建立真实的友谊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关心他人不只是表面化的问候,更要真正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倾听他人等行为来展现慈爱和关怀的价值观,从而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
第四章: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勇于创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探索新的领域,接受新的挑战,不断创新进取。
勇于创新的价值观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也能够提升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
第五章: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歧视、偏见和不公平的行为,平等对待每个人,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确保了个人的尊严和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结语:价值观是我们生活的指南针,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第四章个案工作
二、同感
4、缺乏同感对专业关系的损害: ①当案主觉得工作者不明白自己时,就会觉得他 并不关心自己,就会感到失望,这样自我表达的 欲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②工作者没有同感,往往是因为没有放下主观的 看法,这样就容易对案主作批评,使案主反感和 受伤害,以致破坏专业关系的发展; ③工作者不能充分了解案主时,会作出不适当的 回应,这会影响到案主的自我探索; ④由于工作者的主观和对案主缺乏了解,工作者 可能会为案主提供不适当的治疗方案; ⑤当案主觉得工作者对他没有正确的了解时,很 可能以后不再来接受治疗。
二、同感
1、定义:同感是指个案工作者能够体会案 主的感受,也能够敏锐地、正确地了解这 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种了 解传达给案主。 同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体悟; 二是体悟的传达。
二、同感
2、哈克尼提出准确的同感包括两个方面: 1)、准确地感受来访者的世界,能够以来访 者的方式去看事物; 2)、能向来访者表达你对来访者的理解。 正确理解和使用同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客观世界在每一个人的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是不 同的,同样的事件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 与反应;
二、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4、同感(empathy): 罗杰斯认为同感是准确地感知他人内在的参考架 构和一直持续的情绪要素。 同感不仅是对案主的感受,还要求工作者在体会 案主感受的同时,敏锐的正确的了解这些感受所 代表的意义,使案主感到工作者很理解他,从而 产生一种温暖、被接纳及舒畅的满足感,使案主 继续作出坦露,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提高案主 的信心和安全感。 真正作到同感,依赖于工作者的敏感和直觉、将 案主的各种情况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以及 个人在助人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实验过程:3组,20vs1美元 认知失调理论:
与态度 不符的 行为 解释该行为 的理由充足 轻微认 知失调 态度改 变较小
5、态度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的研究认为,人们表现 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 几乎没有关系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 小悦悦事件
5、态度与行为
丹尼尔·巴特森就人的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现 象提出了“道德伪善”的概念,即表现出道德 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态度决定高度(续)
过了几个星期种子们破土而出,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那些花香能飘到方圆几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天花园 的主人闻香而来,发现了那几朵雪莲。他欣喜若狂, 拿出最好的肥料施给那些花,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取泉水浇灌。渐渐地,矮树也从中得益,长得越来 越高,有一天超过了那棵大树。它时时感恩,用自 己的叶子给花儿遮阳。再看看那棵大树,现在虽是 盛夏季节,它只剩下了歪歪曲曲的枯枝,因为没有 人照料,它早枯死了。 你对他人的态度永远决定你自身的高度。
态度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人们根据已有态度来判断他人,与态度一致的材料 容易被接受、记忆。社会心理学家兰伯特:让加拿 大学生根据声音判断说话者人格,英语比法语朗诵 者获好评
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选择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构成对群体 成员的外在压力,使群体成员依从作出相同的选择 个人会认同于参照群体,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 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 经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的渐趋一致
三上道德与法治教案
三上道德与法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知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法律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自觉遵纪守法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行为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二章: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1. 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 让学生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培养学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第四章:遵守法律规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法律法规。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
第五章: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1. 让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权利。
2. 培养学生懂得依法维权,自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法治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法治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2. 案例素材:涉及法律知识的案例及视频资料3. 法治教育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4. 课后作业:相关法治知识的练习题和活动任务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家庭法律关系1. 让学生了解家庭法律关系的种类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尊重家庭法律关系,维护家庭和谐的意识。
第七章:学校法律关系1. 让学生了解学校法律关系的种类和内容。
2. 培养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的意识。
大学社会情感课程设计
大学社会情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社会情感的概念,掌握社会情感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
2. 学生了解社会情感在日常交往中的作用,认识到良好社会情感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3. 学生掌握培养良好社会情感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和评估自身及他人的情感状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有效地表达和调节自身情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涉及社会情感的交往问题,提升团队协作和冲突解决能力。
3.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观察、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
2. 学生认识到社会情感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注重情感修养,提升个人品质。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情感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特点: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关注人际关系,渴望提升交往技巧。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社会情感概述:情感的本质、社会情感的构成要素、社会情感的功能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情感与社会情感概述2. 社会情感的分类与表现形式: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
教材章节:第二章 社会情感的分类与表现形式3. 良好社会情感的培养:情感调适方法、情感沟通技巧、情感自我评估与反思。
教材章节:第三章 良好社会情感的培养4. 社会情感与人际关系:社会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情感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社会情感与人际关系5. 案例分析与实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进行情感分析与讨论,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洛克( E . Locke )通过对工作满 意度的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可以用 下列维度进行测量:
维度名称
工作本身 报酬 晋升 认可
描
述
工作有趣性、多样性,学习机会,困难程度, 工作量,工作节奏和工作方法的控制等 数量,公平性,报酬方式等 晋升机会,公平性,晋升标准等 对工作成就的赞扬,得到的荣誉,批评
在案例里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态度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很大。态度是属于个体的指导和动力系统, 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态度影响行为 效果和工作效率。一个人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 习和工作,就很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就能提高以组织一致的工作效率。案例里面,小王正 因为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所以他也就能够按时上班、 认真工作、热情待人,并使个人的工作产量和质量有 很大提高。 课本案例P52 态度引领成功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
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 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
意义的感情,它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联 系着,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 刻性、内隐性。
情绪的变化一般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而人的
人性假设: 1、X理论 经济人假设 2、Y理论 自我实现人假设 3、社会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价值观、态度在组织中的应用
给中小企业的老板出谋献策
作为中小企业的老板,常常会叹息为 什么自己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换言之,就是“缺乏主人翁精神”。这方 面的现象有:工作热情不高,不注意节约 公司资源,缺乏责任心与创造精神等等。 所以,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会觉得很累,因 为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员工们只等着听指 令,拨一拨,动一动。这样公司的效益怎 么能提高呢?老板们能不叫苦连天吗? 如 何解决这一问题 ?
二、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可以说从出生开 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 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 其经济地位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 的影响作用。
三、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人的的心理 基础 ; 价值观及其体系能支配和调节人的 一切社会行为。
具体表现 • 个体的价值观是指导其行为的准则 • 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决定组织的行为,进而 影响其的经济效益。
• 海德描述的P-O-X三角关系模式
• 海德认为个体P对X的态度受另一个体O的
影响
• 海德强调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
• 平衡理论忽视了态度改变的内在过程
(三)认知失调理论(1957) p55 • 态度的一致性研究 •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理 论”。 • 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三种关系 • 个体被假设会自动地设法使认知失调的 状态降到最低程度
三、态度的特性
1.社会性
3.协调性 5.两极性
2.针对性
4.稳定性 6.间接性
四、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同一发展过 程不同的两个方面。
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 发展,而它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 改变为新的态度。二者相互联系,相 互衔接。
•※影响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建议
忠诚
建 设 性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劳勒和波特提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 绩效之间的关系:高工作绩效导致高工 作满意度。 P60 五种观点
现实生活中有四种不同的组合现象
▽满意度高而工作绩效低-多为过去有不错 的成绩,现在不思进取。 ▽满意度虽低,绩效却较好-不干就没有工 资,为了消除工作中的不满也寻求积极的满 足。 ▽满意度低,绩效也低-组织和员工都感到 失望,员工不满于收入,领导不满于绩效。 ▽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都高-这是在抓生 产的同时,又不断满足员工个人的多样而不 断变化的需要的结果。
3.按照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西方 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经营管理价值观可分为 以下三类:
(1)最大利润价值观 (2)委托管理价值观
(3)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P64 小资料P65 价值观管理
(二)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也经历了 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致也经历了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产型价值观
•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有三条: ①改变行为 ②改变态度 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 人们想消除认知失调的愿望是否强烈,取 决于三个因素: ①造成的失调的重要性 ②当事人认为自己影响、应付失调的能力 有多大 ③因失调而可能得到的报偿有多大
(四)期望—效价理论 P56
态度=期望×价值 如何改变员工的态度?
规范承诺
经济承诺 机会承诺
第二节 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 事物以 及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一种 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 美与丑等进行评价时的标准。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P62课本定义 小资料:保尔.柯察金的价值观
二、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存在状态
情绪状态指的是在某种情境或事件的影响下, 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情绪状态有心 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类型。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 美感。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渲染性,比较微弱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平常说的心情。 心境从其发生的强度来看是微弱而平 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时间是 较长的,可以少则几小时、几天,多则数 年;从其影响的范围来看,它具有非定向 的渲染性,愉快、喜悦的心情,会给人们 的整个生活染上快乐的情绪色彩。相反, 心境忧伤的人,在某段时间里所看到周围 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
七、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 工作中最重要的态度种类 1.工作满意度
2.工作投入
3.组织承诺
1.工作满意度 案例:P58 工作满意度与出勤率 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员工个人对工作的一 般性满足态度; • 工作满意度通常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的概 念;P58 小测验 • 工作满意度是容易发生变化的; • 工作满意度会受到个体其它方面的满意 度的影响 •特征:主观性、受客观环境影响、可衡 量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
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不是自发的,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由
外刺激和内刺激组成。外刺激指的是有机体以外的 刺激。内刺激指的是有机体的内在刺激。内在刺激 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是心理性的。
第一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人对于某一对象以喜、恶、 爱、憎方式做出某种特定反应的内在倾 向,这个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物、人或 事,也可以是较抽象的概念或理论等。 课本定义P53
◇理解态度
•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 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态度的构成因素 1.认知成份 2.情感成份 3.意向成份-行为倾向 (基础) (核心) (外观)
(一)说服方法 (二)员工参与法 (三)组织规范法
六、态度的测量 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 态度的深度
• 常采用的方法: 观察法
自由反应法(投射法、语句完成法)
问卷法 生理反应法
测量态度时应注意: 一是所测量态度越具体,则所表达的态度 与实际行为关联越大。 二是环境因素和所处文化背景的规范,对 态度与行为间关系影响甚大。
情感又总是在各种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情 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情感与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识是
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而情感是人 对客观事物与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 反映。情感和认识过程又是紧密联系着的。
情感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 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3.组织承诺
• 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 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代表了员工对组织的忠 诚度。
• 组织承诺多重含义
组 织 承 诺 希望加入某个组织 愿意保留某个组织的成员资格 信仰组织的价值观并接受组织的目标 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定义 感情承诺 理想承诺 对组织认同,感情深厚;愿意为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做出贡献,甚至不计较报酬 重视个人的成长,追求理想的实现;关注个人 的专长在该组织中能否得到发挥,组织能否提 供各项工作条件和学习提高及晋升机会,以利 实现理想 对单位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均以社会规范﹑职业 道德为准则;对组织有责任感,对工作﹑对组 织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因担心离开这个组织会蒙受经济损失,所以才 留在该组织 呆在这个组织的根本原因是找不到其他更满意 的工作组织;或因自己技术水平低,没有另找 工作的机会
福利
工作条件
养老金,医疗保Biblioteka ,年假,带薪假期等工作时间,设备,工作环境,身体消耗
上司
同事
领导风格,技术和管理技能,人际关系
信任,友谊,帮助等
公司与管理 关系员工,薪酬福利政策等
小资料:P60领导风格与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1)员工表达工作不满意的方式 积极
破 坏 性
退出
忽略 消极
第四章 态度、价 值观与管理
态度
价值观
情感与行为
案 例:态度的转变
小王是厂里有名的捣蛋鬼,工作马虎,又 不听话。经常挨批评。他对批评也不在乎。 上个月厂部收到感谢信:小王见义勇为, 协助公安部门抓住抢劫犯。厂长公布了感谢信, 并在大会表扬小王;会后车间主任也勉励他发 扬成绩,再接再厉。从那以后小王变了:按时 上班,认真工作,热情待人;当月的产量和质 量均列班里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