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8aac97a5e9856a57126063.png)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9245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1.png)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
五行的方位
金西方、木东方、水北方、火南方、土中 央。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
五行的颜色
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
五行的特性
金主收敛、沉降;木主生长、升发;水主 滋润、下行;火主温热、上炎;土主运化 、中庸。
阴阳对立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 对立、相互排斥。例如 ,天为阳,地为阴;昼 为阳,夜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等。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 有阳就没有阴;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无阳不 生,无阴不长等。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 ,四季的更替,春夏为 阳,秋冬为阴;一天之 中昼夜的交替等。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归 纳
contents
目录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 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01
CATALOGUE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
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万物 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 立、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 源。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的数量、程 度等可以互相增减、此 消彼长。例如,人体的 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 都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 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导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 统一的关系,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也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 ,心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主神志 ;肝为阴中之阳脏,主疏泄、主藏血 等。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9a1c5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3.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18f73ffab069dc5122013e.png)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 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 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 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治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 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 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 代表作: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证。
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随着西医的流入,逐步走上中西医结合
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
医学基础 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
形成基础
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 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 阳 的 起 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 的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343cc4524de518974b7d11.png)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bd99dbf2f705cc1755270950.png)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曰曲直、 4.水曰润下
2.火曰炎上、
3.土爰稼穑、
5.金曰从革、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确定治则和治法 (1)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强扶弱
(2)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疏肝健脾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土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木
五 行 相 乘
水
相乘
火
金
土
如:“木乘土”或“土虚木乘”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32fad813f90f76c660371a0a.png)
阳盛 阳盛则外热 口渴喜饮,四肢发热,尿短赤,口 色红,脉洪数
阴不制阳,出现阴虚阳亢 如慢性 阴虚 阴虚则内热 消耗性疾病,出现低热,口舌干燥,
脉细数
衰
阳不制阴,阴有余,出现形寒症状 阳虚 阳虚则外寒
脉细迟
.
26
阴
阳
阳
阴
阳
阴
阴
阳
阴盛 阳盛 阴虚
.
阳虚
27
❖ 如何调理阴盛:
❖ 桂圆、羊肉、核桃; 饮食:汤、菜里多放姜; 如果你是成人,请坚持服用逍遥丸
.
32
一、五行的概念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变化;
❖ “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 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
33
五行相生、相克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火
木
土
水
相生
金
相克
.
34
❖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 生火所以木生火。 (木不足火即熄)
❖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 产生灰烬即为土。 (燃烧物质多产生土 也多)
五行相生
❖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 提炼金属所以土生金。
❖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 化后会产生水所以金 生水。
❖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
滋养树木所以水生木。
(水不足木即枯萎).
.
5
❖ 3、 两仪代表阴阳两类不同的物质
.
6
❖ 4、 四象代表四时 春夏秋冬 也指示方位的东 南西北
.
7
❖ 5、四象生八卦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da68b3f6d1f34693daef3ee7.png)
主讲人: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
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 面。
(古人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类)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相关事物对立双方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 相关相对可分)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长 土 脾 胃 口 肉唇 思 涎 夏
秋 金 肺 大 鼻 皮毛 悲 涕 肠
冬 水 肾 膀 耳 骨发 恐 唾 胱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生理)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 资 生、促进 和助长 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火
血管
血液(阴血) -当归 推动力(阳气) -人参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平衡 失衡---患病 阴阳平衡者 --- 食参--阳盛鼻出血
清泻阳热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防风生姜
虚寒证畏寒 鹿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阴阳失衡 患病
调整阴阳
药物(阴阳)
四诊(搜集病史)---八纲(阴阳辨证)--治则--方剂方药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1fd45d3ace2f0066f43322bd.png)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8b892b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6.png)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消长平衡
.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62133907dd36a32d737581d6.png)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就是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受到破坏。 (1)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热象(体温、五心、二便) 阳胜则阴病:津液受损。 阴胜则寒:寒象(体温、手足、二便) 阴胜则阳病:阳气功能受损。 (2)阴阳偏虚: 阳虚则寒:寒象 阴虚则热:热象 (3)阴阳转化: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交感: 阴阳二气永恒运动 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使对立的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 2、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制约消长,动态平衡。 对立制约是事物协调平衡必须条件之一。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互根互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互用是事物生生不息和相互转化的源泉。 4、阴阳的消长平衡: 制约互根,彼此消长, 蕴涵生机, 动态平衡。 消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平衡是事物协调 正常的保证。
5、阴阳的相互转化: 条件具备,阴阳转化 量变质变,变化观点。(自然规律、 人为)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以动态变化的 观点观 察分析事物,防患于未然,未雨 绸缪。
(二)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结构功能、形神、升清降浊,吸收排泄、 心跳、呼吸、气化成形、睡眠觉醒等等。
阴
阳
学
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任 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 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 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古人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 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 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深刻影响中 医的思维方式。虽然看似简单,机械, 但是充满智慧,也很解决问题,毕竟 看到并且捕捉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 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0493a87941ea76e59fa042a.png)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8d3811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4.png)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
在中医中,阴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
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
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
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脏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
中医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aca133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5.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
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1. 阴阳的起源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1. 五行的起源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望诊法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2. 闻诊法中医闻诊法主要通过听取患者声音、腹部肠鸣音等声音,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症状、疾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4. 切诊法中医切诊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肌肉等部位,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b30012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0.png)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然哲学、医学理论、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成为中华文化自我思考过程中的一个异质性要素。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自然属性和五个基本的物质形态,具体分别是:1. 阴阳:阴阳是指天地、人事、万物中共存的两种自然属性,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相生相胜,相互补充。
2. 五行:五行又称为五行相生相克,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通过对自然界、生命体等物质或现象的观察、归纳和概括,将自然万物划分为五类,各有其特性、功能和作用。
这五行之间既相生相克,又产生相生的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包括:疾病的诊治、药物的性能、药物的组方、针灸疗法、食疗保健等方面。
在中医疾病的诊治上,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失调而产生的,只有恢复阴阳平衡、五行协调才能根治疾病。
例如,中医治疗气虚质的糖尿病可以采用“益气生津”为主的治疗法,中医所谓的“益气生津”就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选择具有升阳益气、和中生津的药物进行调理。
在中医药物性能方面,阴阳五行理论也很重要。
中药的性能是由其味、性、归经、毒性、功效等要素决定的,而其味、性和药物性能与阴阳五行有关。
例如,甘温的当归补血,与血液的性质相同,与血液所属的阴性相对应;咸寒的麻黄发汗,与肺所属的阴阳相对应。
在中医食疗保健方面,阴阳五行理论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按阴阳五行理论,食品也有阴阳寒温之分,因此不同体质的人应选用不同性质的食品。
比如,性格温热的人最好食用清凉性质的食物,性格寒冷的人则不宜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d93f0e60ad02de80d4d840a3.png)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阴阳相互转化
3.应用意义
( 1)生理上,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 关系。 (2)病理上,用来说明疾病证候性质如寒热、 表里等的转化关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下一个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部位, 又都可根据阴阳对立互根的理论来划分人体组织结 构的阴阳属性。
上下 人 体 分 阴 阳 阳---上(腰为准) 阴---下 阳---体表 背腹 阳---背;阴---腹 四肢 阳---外侧;阴---内侧 阴---体内---内脏 阳---六腑 阴---五脏 阳---心、肺 阴---肝脾肾 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经----循行于 四肢内侧面
表里
经络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者共同作用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对立制约
3.应用意义 生理上阴阳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 质(阴)及功能(阳)的动态平衡状态 即“阴平阳秘”。 病理上关系受到破坏,不能维持相对 平衡,即出现“阴阳失调”。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
(四)阴阳消长平衡
3.应用意义
(1)生理上,阴阳消长变化能稳定在一定
范围内,则机体保持健康状态。 (2) 病理上,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稳定在 一定范围内,则机体不能维持健康,出 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阴阳相互转化
1.含义: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的,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
肃杀、清洁 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
四、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古人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 统。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
恒动观念: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
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 恒无休止的运动中。
.
➢ 概述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概述
.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 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 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书中许多内容的记 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食管与肠的长 度之比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非常接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 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
• 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
• 阳虚
阴虚
正常
阴阳两虚
.
4、阴阳转化
•
阴证
阳证
.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 甘、辛、咸五味。
.
二、 两晋,隋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 1.《脉经》晋·王叔和---脉学专著,24种病脉。 2.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腹水护理、止血、狗脑敷治
• 2、确定治疗原则 •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
•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础 理
《伤寒杂病论》
论
《神农本草经》
体 系
两晋、隋唐时期----理论体系内容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理论体系有突破性进展
发展
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在继承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新的创见。
温病学说的提出
近代和现代---逐步走向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
.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
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阳)功能
物质(阴)
.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二)认识深化阶段
•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
用之,废一不可。”
•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
火杂以成百物。”
•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 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 尽然,不可胜竭。”
.
2.《难经》---扁鹊 《难经》 难,即问答的意思。全书共81个问答,“八十
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 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 补充黄帝内经的不足,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焦理论。
.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末年)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为主, 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 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 朱丹溪(朱震亨):认为人体阴津常不足,相火常有余,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世称滋阴派。
.
四、明清时期: • 在继承古人同时,提出一些新的创见,尤其是温病学说
的提出。 • 代表作: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
(二)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 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 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 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说明世界万物的复杂性 多样性 统一性
.
二、形成
• (一)直观的观察阶段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生活、生 产资料经过长期认真的观察,认识到木、火、土、 金、水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 质,所以有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 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周传》)的认识。
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一切事物 • 2、关联性:同一范畴,相关的基础之上 • 3、阴阳的相对性:
(1)可分性:无限可分性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3)比较范畴不同
如肝与肺按位置或功能划分不同
.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相互转化
.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 心健康。
整体护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 护理
.
辨证施护
•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 辨:分辨、判别。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
3、阴阳的消长平衡
•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 消——减少、消耗 • 长——增多、增长 •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俱消、俱长(气血)
.
(2)阴阳消长平衡: 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度、时间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