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合集下载

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2. 胡适对折衷派的文化批判: 胡适对折衷派的文化批判是以中国 文化的惰性为理论根据的。1935 年, 萨孟武、何炳松等十教授联合发表 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极力鼓吹“存其所当存”、“吸收 其所当吸收”的中国本位文化观点。 胡适则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观点 只是洋务运动所倡导的“中学为体,
学为用”的同义替换。究其实质, 这一观点仍然没有摆脱对西方物质 文化优于中国,而精神文化弱于中 国的错误认知,人为地把物质文化 与精神文化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吸 取西方文化中先进的物质文明,就 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十教 授”的中国本位文化观点带有一种 明显的折衷调和论倾向,对此胡适 强烈反对。在胡适看来,中国文化 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文化惰性,中 国文化本身是保守的,它“对内能 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对外能抵抗 新奇方式的侵入”。这种文化惰性 使得文化折衷论在实践上成为不可 能,“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 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 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 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 他们就一步不走了”。因此,要想 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目的势必以全 盘西化论为手段,只有如此,才能 实现胡适毕生的思想革命和道德革 命的目标。
3. 胡适对保守派的文化批判: 胡适以“有限可能说”反对梁漱溟 的“文化路向说”。梁漱溟认为, 西方、中国、印度是三种不同的文 化路向。西方文化意欲向前;中国 文化意欲自我调和持中;印度文化 则意欲反身向后,由此发展形成三 种不同的哲学路向。梁漱溟认为中 国文化是知足的文化,造就懒惰的 民族。西方文化是不知足的文化, 造就勤奋的民族;中国文化重视精 神文明,而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文明。 胡适则坚决反对梁漱溟的观点,他 认为中西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二、胡适“全盘西化论”
的利弊评价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龙源期刊网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4期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胡适主张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并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胡适反对空洞的学院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其次,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完美。

胡适主张学术研究要有实践应用的价值,必须关注社会问题,以改善社会为目标。

第三,胡适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束缚,主张个人应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胡适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

他坚信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呼吁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制度转型。

他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并提出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第五,胡适倡导文化多元主义。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反对排斥和歧视。

他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第六,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批判了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革新。

总结起来,胡适的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实用主义、个人自由和创造力、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它产生在鸦片战争以后。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清王朝关闭锁国的大门。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逐渐被国人所认识。

于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愈来愈成为“时尚”和“潮流”。

这应该是“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

在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有人提出了“一切制度,悉从泰西”的主张,这大约是“全盘西化”论在中国最早的说法。

到了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的思想又深化了一步。

“全盘西化”最早于1929年提出。

“全盘西化”的口号是胡适在1929年提出来的,此时距离1919年的五四运动整整过去了十年。

胡适堪称“全盘西化”论的“祖师”。

到了30年代,中国文坛上进行过一场“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全盘西化”的观点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说将“全盘西化”论宣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那么,胡适等人究竟提出和宣传了一些什么观点和主张呢?第一:肆意贬低中国,诬蔑中国“百事不如人”。

这是他们宣扬“全盘西化”论时一再重复的观点;第二:声称“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

第三:以西方社会为榜样全面学习,精华糟粕兼收并蓄;第四:全盘彻底否定中国传统。

如此等等,这就是他们所宣传的“全盘西化”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主张。

为甚么中国必须“全盘西化”?胡适立论的依据是:第一,“选择性现代化”会受惰性规律的自然作用,从而实质上沦为保守主义的庇护所。

”接受性现代化”则可以克服这种惰性,打破这种庇护。

胡适指称的“接受性现代化”则是指全盘接受或一心一意接受现代西方文明。

第二,西洋的精神文明丝毫不亚于它的物质文明,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而东方的旧文明恰才是唯物的文明,即很少有甚么精神性的文明和不人道的文明。

人物评价胡适

人物评价胡适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

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

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

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胡适的哲学观点

胡适的哲学观点

胡适的哲学观点胡适的哲学观点胡适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门下,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用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胡适的哲学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的哲学观点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事实求是。

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

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用主义。

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

胡适要告诫的正是,对于异己的声音应该多一点容忍,多一点宽容,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

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

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

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

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

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

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胡适在一个最现代化国家的黄金时代中摸爬滚打,浸淫在规范化的民主政治体系中。

很快他就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登上了更开阔的舞台,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观察思考中国。

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关于科学



《孔教与现代科学思想》(Confucianism and Modern Scientific Thinking) 宋代理学家用格物致知来作为治学的方法,其精神 与现代科学完全一致。 science最初的翻译是‚格致‛,这个词远比‚科学‛ 更能体现science这个字的本义
《礼记· 大学》:

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毕生研究神圣经典的大学者,他们必须 站在坚实的基础上说话:他们必须有证据才能怀疑,他们必 须有证据才能解决怀疑。这,在我看来,可以为一个了不起 的事实,做出历史的解释。那就是,这些伟大的学者,虽然 他们研究的材料不出书本、文字和文献,但却能成功地留给 后人一个冷静而有严格训练的科学传统,严格的依靠证据思 想和探索的传统,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传统——这个 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伟大传统使今日的中华儿女,在当今的科 学时代里,不但不致茫然无所措,反而有宾至如归之感。
《孔教与现代科学思想》



孔教如果能得到正确的阐释,绝无任何与现代科学 思想相冲突的地方 孔教的许多传统对现代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是有利的 孔教有一种尊重真理,并承认‚知的有限‛的传统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 也‛——孔教尊重真理的传统未尝中断
《信心与反省》:‚我们的固有文化实在是贫乏的, 谈不到太丰富的梦话。……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 我们没有的,人家所独有,人家都比我们强。……至 于我们所独有的宝贝: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 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庭杖、 板子夹棍的法庭……,虽然‘丰富’,虽然在这世界 无不足以单成一系统,究竟都是使我们抬不起头来的 文物制度。‛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

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

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

(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

)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

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

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

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

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

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作者:————————————————————————————————日期:2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摘要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

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

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

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

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

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

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胡适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摘要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

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

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

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

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

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

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胡适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造。

由于恢复固有文化在中国行不通,因而胡适尖锐地批评复古主义思潮,坚持文化开放和文化变革的现代化路线,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者以“中国文化道德优越性”和“民族性”为由保守旧文化和抗拒新文化,进而有力地批判了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毫不留情地回击了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彻底批驳了孟萨武等十教授的“中国本位”文化思潮。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1962),字洪泉,号东坡居士,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人物,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提倡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倡导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为中国引入现代文明铺平了道路。

首先,胡适思想强调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强调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他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动力。

胡适坚信只有追求真理和科学方法,才能在中国社会中实现成功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胡适思想倡导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

他是中国最早倡导民主政治的改革者之一,他主张人民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坚持言论自由和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想传统,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政治体制。

胡适还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个人价值,从而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

第三,胡适思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价值和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并结合西方的现代思想和科学,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化。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胡适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为了生活,生活为了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际经验和实践的教育方法。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自由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胡适思想也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倡导实事求是、真实感和形式的创新。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应该体现现代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胡适与_全盘西化_论再思_尤小立

胡适与_全盘西化_论再思_尤小立

尤小立,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1/.,
胡适与 “ 全盘西化 ” 论的关系, 应该说是中国 现代思 想文化史 上的一桩 公案。 虽然 从 ./ 世纪 台湾许多学术界人士不再把胡适看 -/ 年代以来, 作“ 全盘西化 ” 的代表 2 , 3 , 进入 4/ 年代, 大陆的多 数学者也不再认定 “ 全盘西化 ” 的始作俑者为胡 适
’*) 义” 的出现, 他把它定位成 “ 文化民族主义 ” 。 但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 “ 学衡派 ” , 还是梁漱溟的 “ 新儒家 ” 以及梁启超的 “ 东方文化派 ” , 已经绝然 不同于晚清 “ 国粹派 ” , 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检省, 也都是在承认其 “ 民主 ” 与“ 科学 ” 的前提下 进行的。 这一批饱学之士的汇聚以及渐成气候 , 更像 是五四 新文化运 动反传 统主义 自然发 展的 结果。 学术价值的重新认定, 影响 着胡适等新文 化运动健将的价值取向。 在思想家鲁迅看来, 激 进如钱玄同、 刘半农者, 都从思想前沿退步了 ’ !% ) 。 而实 际上无 论从学者 本身对 学术境 界的追 求及 其学术要求的自然发展, 还是从年龄上 ( 他们都 在步入中年 ) 看, 胡适、 钱玄同、 刘半农等新文化 运动健将中书生气十足的一批, 的确也到了确立 自身学术地位, 生产学术成果的时期。 因此, 他们 想在学术上做点 “ 实事 ” 也在情理之中。 但与钱、 刘不同, 胡适对政治始终有着 “ 不感 兴趣的兴趣 ” , 加之他自身的社会地位, 以及当时 社会 政治的 发展与自 由主义 知识分 子的理 想间 的巨大差距, 特别是在胡适这样的进化论的信仰 者看来, 代表新兴力量的国民党政府的思想专制 和传统至上主义无异于历史的倒退, 这都是促使 他起而议政的重要原因。 时 $% 年代的最后两年, 居上海的胡适对国民党政府的批评可谓严厉, 先 《 是《 人权与约法 》 , 知难, 行也不易 》 斥责国民党 的党治专政, 思想专制; 接着是 《 新文化运动与国 民党 》 , 在指出国民党的保守、 复古之后, 断绝了 与国民党的思想渊源。 基督教 !*$* 年他为中国 《 年鉴 》 写的 《 文化的冲突 》 就力主西化, 反对折衷 思潮 ’ !! ) 。 而 !*&, 年 ( 、 信心 " 月间连续三篇论述 “ 与反省” 的文章里,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传统文化落 后的一面, 把一些道德看作世界公有道德等等 , 坚持 的依然 是新文化 运动时 期激进 西化派 的基 本主张 ’ !$ ) 。 如果把这时期的政论与他的学术论著 《 相对照, 二者的反差是比较明显的。 中古思想史

_全盘西化_充分世界化_与_现代化_胡适_全盘西化_之真义_刘亚桥

_全盘西化_充分世界化_与_现代化_胡适_全盘西化_之真义_刘亚桥

/全盘西化0、/充分世界化0与/现代化0)))胡适/全盘西化0之真义p刘亚桥1内容提要2胡适不是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全盘西化0一词的,他的/全盘西化0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胡适提出/全盘西化0口号的真正意图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0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策略,他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中国本位的/新文化0;不论是/全盘西化0,还是/全力现代化0、/充分世界化0,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这实际上是胡适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1关键词2胡适/全盘西化0/充分世界化0/全力现代化0真义1中图分类号2B26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3-3637(2000)02-0037-03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展开了一场中西文化之争。

在这场论战中,出现了两派不同的主张,即提倡以调和办法中西合璧的折衷派和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西化派。

胡适是这场大论战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明确提出了/全盘西化0的口号。

因此,后来有的论者把胡适视为大论战中的/全盘西化0派。

近些年来,对胡适与/全盘西化0问题的研究有些变化:有的认为,不能因为胡适偶然用过/全盘西化0一词就说他是/全盘西化0派,他实际上是/一心一意的0西化派或/充分的0西化派¹;有的认为,应看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家思想的复杂性,胡适的思想在不同阶段是不完全相同的,他只在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全盘西化0论的主要代表º。

这些观点的变化,无疑是严肃的,对胡适文化思想的把握更趋于准确了,但仍有许多未尽之意。

本文试图从胡适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胡适/全盘西化0提法的演变、胡适和陈序经/全盘西化0理论的对比,来揭示胡适/全盘西化0口号的真实涵义。

一对胡适/全盘西化0口号的解读,不能绕开他对西方文明的推崇和对东方文明的批判这一事实,因为这在他讨论东西文化交流的文章中的确显得比较突出,这也是以胡适为/全盘西化0论的代表人物之论者的铁证。

的确,从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始终积极鼓吹和传播西方文明。

浅析胡适的文化观

浅析胡适的文化观

浅析胡适的文化观浅析胡适的文化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胡适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中国近代文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胡适的文化观更是影响了一代学人。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胡适热,胡适的文化观更是成为大家普遍研究的课题。

文章拟就胡适文化观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做简单的分析。

一、初步接触中西方文化及影响(1891——1910)胡适文化观的形成与其幼年时接受的私塾教育和后来留美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胡适留美前他接受的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七年的留美生活中,胡适系统的学习了西方文化,而且体验了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影响,才逐步形成了胡适的文化观。

(一)幼年私塾教育对胡适文化观的影响胡适幼年时代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为其培养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胡适的父亲为绩溪名士,家中藏书丰富。

胡适五岁启蒙,在绩溪老家接受了九年的私塾教育,在这段时期里胡适通读了《律诗六钞》、《孝经》、《资治通鉴》、《御批通鉴辑览》、“四书”、“五经”等书,这开阔了胡适的视野。

家庭文化的熏陶更使胡适学习传统文化得心应手,在这时期胡适不仅看一些经文,更喜欢看经文的评注。

幼年时代的私塾经历为以后胡适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比如,早在接触进化论前胡适便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自己说“这些都是从司马光、范缜、王冲那里学来的”。

[1]私塾经历给了胡适很大的影响,即使后来留学美国期间胡适仍坚持研习经史子集,特别是在其后的“整理国故”中作了巨大贡献,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其把握传统文化现状提出文化主张的基础。

(二)上海求“新学”对胡适文化观的影响1904年胡适离开家乡跟随三哥到上海求学,他进的第一个学堂是梅溪学堂。

当时学堂只开国文、算学、英文三门,在这时期胡适第一次接触到了关于介绍西方的书籍。

胡适在此阅读了《明治维新三十年》、《新民丛报》一类新书,这使他的眼光从古代转到了现代,从国内转到了世界。

他开始如饥似渴的呼吸新鲜的空气,汲取新的知识,追随着时代的浪潮并自命为“新人物”了。

评胡适的全盘西化主张

评胡适的全盘西化主张

评胡适的全盘西化主张
佚名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1991(0)3
【摘要】胡适的这一主张作为一种文化变革的手段,确实充分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惰性,看到了文化变革的艰巨性。

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不仅影响着统治阶层的思想和行为,而且积淀在民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要改造传统文化,会遭各方面阻力。

【总页数】1页(P93-93)
【关键词】文化变革;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文化整合;全盘西化;统治阶层;两种文化;反时;创造性转换;良筹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与"现代化":胡适"全盘西化"之真义 [J], 刘亚桥
2."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与"现代化"--析胡适"全盘西化"论 [J], 吴清一
3.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 [J], 郭静
4.胡适不是"全盘西化"论者而是主张中西文化融合论者——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 [J], 王东;王洪慈
5.重评胡适的“西化”与“全盘西化” [J], 李坚;李晓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郭 静(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

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

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

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

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

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

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

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现代文化。

胡适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继续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出路进行探索。

1919年12月,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文化现代化路线,就是既要引进西方文化,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胡适身体力行,从1920年开始,先后整理了《水浒》、《儒林外史》等十余篇古典小说,并以“序云”、“导论”等形式写了近30万字的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重新认识和评价。

胡适一生都是这样做的。

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据此质疑:“难道有这样毕生埋在故纸堆中的全盘西化派吗?”[1](360)总之,五四时期胡适的“愿望是想学习欧洲的文艺复兴,专致力于新文化的运动,抛开政治,有意识地为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

[2](P 131)所以,胡适虽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无情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但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胡适一生中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其特殊背景。

1929年,胡适为英文《中国基督教年鉴》写了一篇《中国的文化冲突》的文章,在表达其现代化思想时他同时使用了两个概念:W h olesalew es ternization 和W h ole hearted m odernization ,前者可译为“全盘西化”,后者是“一心一意现代化”或“全力现代化”的意思。

这是胡适第一次提出全盘西化,但是和“全力现代化”并列使用的,而且在此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提及它。

同年胡适在其《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党》一文中,主张“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1](P 356)1930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认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

[3](P 640)1933年,胡适在《建国问题引论》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集合全国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

[4](P 315)可以看出,胡适在随后发表的文章中有意避开了“全盘”两个字,而悉数采用“充分”一词。

这不是偶然的。

在这样一个严肃而敏感的问题上,胡适是不会随便使用一个词的,他完全明白“充分”和“全盘”在含义上的差别。

几年后胡适本人的解释更能说明问题:“五六年前我最初讨论这个文化问题时,因为用字不小心,引起了一点批评。

那一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目是《中国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

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

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94没有人主张了。

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

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4](P55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三点:一是胡适在那篇文章中使用“全盘西化”并非本意,而是“用字不小心”导致的误用,所以此后几年再不提“全盘西化”;二是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和“一心一意现代化”并列使用的,二者在意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全盘西化”;三是胡适既然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分作三种,前两种他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只有选择第三种。

胡适第二次提出“全盘西化”是在1935年。

这年1月10日,王新命、萨孟武等十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折衷调和。

主张折衷论的吴景超教授在一个月后评论说:“胡先生对于东西文化的保存与采用,采取一种折衷的态度……十教授对于东西文化的态度,与胡先生的一样”。

[4](P410)如果说吴景超把胡适当作一个文化折衷的人,还是“偶然的错误”[4](P424)而被胡适可以勉强容忍的话,那么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教授也说他“不能列为全盘西化派而乃折衷派的一支流”,则使他忍无可忍了。

所以胡适在3月17日他主编的《独立评论》的《编辑后记》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反对折衷论,“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的态度。

胡适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反驳别人把自己归结为折衷派,标明自己是和折衷派有区别的才赞成全盘西化的。

三个月后,胡适即宣布放弃全盘西化。

他说:“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数量上即是‘尽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是‘用全力’的意思”。

此后胡适再也没有提出过全盘西化。

二“全盘西化”、“全力西化”和“充分世界化”,对胡适来说都不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的,而仅仅是手段和策略。

胡适留美七年,深谙西方文化,对中西文化的差别,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看得非常清楚。

他认为要想使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必须真心实意地向西方学习,“如果我们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死心踏地的去学习人家,不要怕模仿,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必要预备工夫”。

胡适主张全力学习西方的理由是文化和人的惰性因素。

文化是人类适应、改造环境的成果总和,其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各有特点。

通常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缓慢的,只有在战争情况下才以激烈冲突的形式进行。

不管是何种方式的文化交流,一个民族的文化总会有一种自我保护性,以使这个民族的文化不被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代替,这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点。

胡适把这种文化的自我保护特点称为文化的惰性:“凡一种文化既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有它绝大的保守性,对内能抵抗新奇方式的起来,对外能抵抗新奇方式的侵入。

这是一切文化共有的惰性,是不用人力培养与保护的。

”[3](P559)在胡适看来,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这种惰性,特别是由于中国文化底蕴太深,惰性太大,所以胡适认为一般的学习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全力西化,让东西方文化充分交融,经过时间的选择,西方文化才有可能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使中国文化吸取世界文化的先进成份以取得较快的进步。

这正是主们所常说的“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焉”的道理。

胡适关于文化惰性的理论确实是有道理的。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哈定在其《文化与进步》一书中指出:“稳定性的固执偏向是各种文化的共性,它使一种文化受到外力作用而不得不有所变化时,这种变化也会达到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特征的程度与效果”。

[5](P40)胡适的文化“惰性”其实就是托氏的文化“稳定性”。

在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惰性之后,作为胡适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取向的全力西化,其结果也就很明白了。

“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那是毫无可疑的。

如果我们老文化里真有无价之宝,禁得起外来势力的洗涤冲击的,那一部分不可磨灭的文化将来自然会因这一番科学文化的淘洗而格外发辉光大的”。

[4](P428-429)但胡适所谓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的“中国本位文化”和十教授们的“中国本位文化”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中西文化充分交流后的客观选择结果,后者则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前人为设计的主观模型。

胡适还举了日本的例子加以证明:“日本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结果使日本的再生取得了成功。

由于极愿学习和锐意模仿,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国家之一,而且使她具备一个现代政府和一种现代文化。

”[4](P368)应当承认,日本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向西方学习运动比我们彻底,这是原本在同一起点上的中日两国在后来出现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日本的西化并未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胡适不仅承认“全盘西化”的提法是不恰当的,而且认为真正的全盘西化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西方文化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西洋文化确有不少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绝不会全盘采取”。

[3](P561)这正是胡适的高明所在。

胡适的论敌王新命对胡适和陈序经西化论的比较也颇能说明问题,他说:“陈序经是主张以西洋的文化代替中国的文化,并希望全盘西化的父亲能生全盘西化的儿子。

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曳自己回到中国本位。

”[4](P441)总之,胡适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东西,各文化单位之间既有联系又能区分;全力西化可以作一种主观努力的方向,但西化的结果却不可能把西方文化全盘移植过来。

所以,把全力西化仅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手段而非目的,才是胡适思想的本质所在。

三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标志,中国早期现代化开始在文化层面上起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