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一、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拨、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

是:这样的。

7.人恒过恒:常常。

8.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发于声发:显露、流露。

10.而后喻喻: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敌对。

【一词多义】1.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2.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因为。

)【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

)2.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3.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使动用法。

)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

)6.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使动用法。

)7.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使动用法。

)8.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

)【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得才干。

部编版八上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发:起,指被任用。

2.举:任用,选拔.3.士:狱官。

4.故:所以。

5.降:下达。

6.任:责任,使命。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空乏:财资缺乏。

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拂乱:使……受到不顺12.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坚强。

1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能:才能、才干。

14.人恒过.:恒:常常。

过:犯错误。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色:脸色18. 发.于声:显露,流露。

19.而后喻.:了解,明白。

20.入.则:指在国内。

21.出.则:指在国外。

22.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3.拂.士: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4.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5.所以..动心忍性:用(通过)这些办法26.然后:这样以后27.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9.而死于.安乐也:在30.所以.动心忍性:用来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二、翻译下列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民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提醒我们在忧患中成长,避免陷入安乐的困境。

首先,生于忧患的必要性。

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不断进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揭示了生于忧患的奥秘。

只有经历过忧患,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死于安乐的原因。

安乐使人懈怠,忘记忧患。

一旦人们沉浸在安乐之中,便很难自拔。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亡,往往是因为内部腐朽,外部无患。

安乐使人们失去警惕,无法应对外部威胁。

那么,如何克服安乐死的困境呢?我们要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强。

孟子曰:“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这句话表达了保持忧患意识的决心。

只有时刻警惕,才能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要在忧患中成长,不断自强,以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同时,我们要警惕安乐的陷阱,以免走向衰亡。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二、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1.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3.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4.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三、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名,字,时期邹国人。

二,解词1,发畎亩举筑士任是苦劳饿空乏拂所以忍曾曾益恒过衡作入出喻拂士2,指出通假字曾衡拂三,思考题1.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哪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他们在发迹前无不地位卑微,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由他们的来历推出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

2.第1段举例论证:用排比修辞,好处:加强语势,节奏鲜明,加大论证力量。

由第1段得出的结论是:故------------所不能。

3.要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4.第2段从生活,思想,行为上等几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要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5.第3段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衡而征发而阐述了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才能奋发进取。

(即生于忧患)的道理,从内在心理和外在表情阐述的。

6.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个人奋斗的角度说明了什么?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炼),才能担当重任(成就大事)。

7.文中“入则----- 出则 ------国---”论证的是死于安乐。

文中点明亡国的原因是:入则出则患。

8.第三段,先从正面论述磨练对人生的意义,既而由人生推论到治国,从反面说明了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9.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时采用什么论证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0.故-----一句的作用:过渡11.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安乐也。

12.孟子认为国君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说说。

14.从你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中,举出两个实例印证第2段的观点,每个实例用一句话表达。

海伦-凯勒,在她19个月时病魔夺去了宝贵的听力,视力和发声能力。

【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精华】

【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精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第一大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二、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从社会底层被选拔,都历经磨难,地位卑微而成为显贵的杰出人物。

第一段用举例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列举这六个人的作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接受磨练,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事实基础。

四、6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能调换。

五、第二段的写作特色:运用大量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六、第二段由“故”引起全文。

第二段运用道理论证。

七、“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指出磨练益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才干。

八、第三段第一层紧紧扣住“动心忍性”的事实论据,是从主观论证的。

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段的作用:由个别推及一般,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劝勉激励的意义。

十、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纳全文中心论点,醒目突出。

十一、中心:本文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国无忧患,一朝灭亡的道理。

十二、书后第一题第二问的答案: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沉湎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

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

这样才能振作精神。

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十三、第一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第二段段意: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段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四段段意: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孟子及其思想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 m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

孟子" 善养吾浩然之气" 。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二.串译全文,归纳总结重点词句(一)本的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增加2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3衡于虑:梗塞,不顺(二)词类活用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失2 行拂乱其所为:使 ---- 扰乱3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 惊动;使 ----- 坚忍4必先苦其心志:使---- 受苦饿其体肤:使---- 挨饿6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7 劳其筋骨:使劳累(三)古今异义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

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不管是语文还是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学精,都需要我们做到“四多原则”:多听、多作、多想、多问。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如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重点字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3)管夷吾举于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集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下达)(6)人恒过(常常)(7)行拂乱其所为(违背)(8)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9)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0)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1)征于色(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

色:脸色)(12)而后喻(明白,了解)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畅)(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3.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4.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困于心,衡于虑(在)生于忧患(在)《富贵不能淫》1.重点词语解释。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⑤往之女家(往:去,到)⑥必敬必戒(敬:恭敬)⑦无违夫子(违:违背)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⑨与民由之(由:遵循)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2.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

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2、(一)通假字1 曾,同“”,。

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四)古今异义词①人恒过古义今义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五、重点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3、.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结尾句4.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6、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8、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

9、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示:先明确层意;再找出所使用论证方法;最后借助一些起承转合的词语,如首先、然后、又、同时、并且、再、最后等,将前两点内容融为一个整体即可)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10、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

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11、写法1、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从小到大: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

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列举几例。

A正面例子:“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8、《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9、曹雪芹举家食弱著《红楼梦》10、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11、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12、“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B反面例子: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2、商纣王、隋炀帝等例子。

七、总结升华: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①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

才能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从奋斗中来。

②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有人认为:逆境固然可以磨练人,但顺境更容易使人成才。

你如何看待呢?3、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5、送你名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积小恶必成大恶,积小善必成大善.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八、课堂练兵1、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你能找出并判断本文论据是哪一类吗?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这几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4、“是人”是指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