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 巧妙利用课堂“意外”拓展《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新的教学策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意外”,拓展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本文试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意外、课程资源
驾驭课堂教学是教师正常执行教学任务和贯彻教学思想的必要条件,驾驭课堂的质量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教师素养的重要方面。
“一个睿智的教师,就是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到课堂中的新信息,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随时改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程。”由此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课堂的生成。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师生相互接纳、生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
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学生思维产生“短路”无法升华,思路难以“拓展”之时要及时调整;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认知发生“冲突”之时要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这种“意外”,将这转化为课堂课程资源的生成与延伸,使其成为教学中的“亮点”,的确值得深思。本文试着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学生思维产生“短路”,无法升华时,我们怎么办?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产生“短路”,课堂出现冷场,是常有的情形,如果不及时调整,课堂就会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到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这些“意外”的发生有可能由以下几种情况导
致:1、对课文中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教师备课时未注意“趣”。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调整,如用富有激情的话语来引导,或采用鼓励表扬手段,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或提出深层学习要求,勉励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记得教学《两代人的对话》时,我问同学们:当你们与自己的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后,你是怎样处理的?学生的回答很乖巧:沟通呗!这一近乎一致的回答使课堂气氛刹时沉闷,出现了冷场。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即兴模拟课文中的案例或自己生活中与父母冲突的情景,自由组合,一位扮演家长,一位扮演孩子。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出来了,他们起劲地相互研究家长的说话声调,表情等,然后一个个神气十足地扮演起来。在全班汇总交流时,学生讲出了生活中一些切实可行的与父母和睦相处的做法,而且对自己平时的一些不尊敬父母的行为进行反省。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大,学生无从下手,不能应付。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波澜不起,怎么办呢?可能所提的问题范围过广,难度偏大,学生一时无法解决。此时教师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同时指导学生一定的学法,帮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再将若干小问题联系起来想或者说,达到整体理解、把握的目的。曾听过省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上的《北伐战争》,也看过他上的《帝国新政》的课堂实录。我发现唐老师很少提一些大而空的问题,而是耐下心来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给突破。比如他在讲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时,他没有直接就问: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而是给学生展示唐太宗的六条治国言论(1、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安定百姓,就要轻徭薄赋;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土之略。”3、“凡是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4、“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父母。”6、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
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瘦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要求学生先齐读,然后再概况他的治国思想。在师生互动得出“民本”“德治”等这些治国思想后,唐老师又引导学生齐读第三条,问:从这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以什么为本?生答:以衣食为本。师又问:那么衣食又要以什么为本?生答:以农为本。师再问:那劳动又需要注意什么?生答:不失时。师总结:对,就是不要错过农时,那么这条言论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呢?生答:以农为本。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唐老师就不失时机地用一个个细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概况。在学生掌握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后,再来学习他的治国措施,就轻松多了。
3、教师教学节奏过快,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教师创设的情景过繁,提供的素材过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节奏,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使得教学变成走过场。在这种课堂上也会出现冷场,其实这一局面的出现有时只是学生一时的迷惘,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体会,学生思维的闸门就能打开,灵感的火花就会点燃。当然,教师也不能只是机械地等待,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他们流露的表情、脱口而出的片言只语来进行适时的、到位的点拨,便能变呆板为灵活,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课时,文中引用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读一遍,学生只简短地回答出“爱国”,我提示学生反复朗读,慢慢体会,学生在读了三遍、四遍后,思路拓展了,有的说不仅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有诗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一种愤慨之情,有的还说这首诗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场面。一句句深情的表白,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中迸发出来的强烈的凝聚力,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了:用心朗读,用心想象,用心体会,便能得到更多、更多!
二:学生思维出现偏差,认知发生“冲突”时,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