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
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正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核心倡导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 进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 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 认真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传播方式: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 2.广泛传播 (1)团队实践: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社团进行了广泛实践,但最终 失败。这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 造。 (2)三次论战: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分别 进行了论战。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3)学会宣传: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 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 (1)主要原因: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 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 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他歌颂十月革 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 年 5 月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影响

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5、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纵观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纵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中国的内在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因素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所信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进,五四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
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以后西方各国受到很大的创伤,给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黄金时代”。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外国在华企业的增加,到五四时期,中国的产业工人已有约200万人。
虽然中国的产业工人总数还不多,且有一定数量的女工和童工,但中国的无产阶级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因受三重压迫,已经积蓄了很强的反抗力量。
第二,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一些行业,便于组织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1)“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要紧讲述了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李大钊与近代中国许许多多探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样,也曾追求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进化论、合作论、人道主义等各类欧美社会思潮的阻碍。
可是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国的前途。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他熟悉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各类矛盾,熟悉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入侵战争和工人阶级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公共受剥削受压迫的本源,熟悉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进展规律,从而熟悉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不断地求索、辨别、扬弃和实践,他慢慢摆脱各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阻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驱者。
李大钊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缘故时说:“原先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进展。
国家的界限之内,不能涵容他的生产力,因此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
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第一看破他们的野心,不吝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
”他在歌颂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成功、庶民的成功时说:“尔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
“须知尔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咱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遇,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变成强盗的机遇。
”他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熟悉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踊跃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活着界上发生一些阻碍,必需要研究怎么能够把他的理想尽可能应用于围绕着他的实境。
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是由一些留学生引入的。
其中,陈独秀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
他于1915年回国后,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开始在中国进行广泛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中国政府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活动等途径,不断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推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宣传和推广。
然而,文化大革命过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中国逐渐引入了市场经济和其他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再次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
特别是在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他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起伏,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过程和传播经验

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 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 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 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第一阶段: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 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 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李大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初步论 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问题,虽 然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已 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提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 一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 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虽然毛泽东还没有使用“中 国化”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已经呼之欲出了。随着历 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 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概念。
第三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 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 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 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封建守旧势力 近代中国最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新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现代两种不同发展 范式之间的正面交锋 新文化运动
我国现代三次思想大解放
1、内容:
19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放拉开序幕 第一次思想大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开创和引导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旗帜 (3)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5、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三个代表”思想
1、形成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
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 1927年)——萌芽阶段 代表作
内容
意义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对象的问题
(2)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初步形成阶段 代表作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 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3)成熟:
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根本问题,标志着理论体系的成熟 十四大——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 全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将其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继承性与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 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 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3)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 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部分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的一些要点。
(4)1912年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派 别及其批评》中,称赞马克思“发阐 真理,不遗余力”。
(2)在唯物史观的论述中,瞿秋白同样也有不少精辟见解。
比如关于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中客观 规律与意志自由的论述;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论述; 关于历史的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等。
4、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阶段
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让和 俄罗斯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了显著作用。
(1)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 具体实践相联系的;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不能实行拿来 主义,照搬照用,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使其中国化,之后 用到实践中去
(2)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毛泽东看来, (1)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 族形式使之“中国化”。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 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2)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条必须少唱,教条 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辩 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 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在理论内容上进行了改 造,并且常常借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成语故事,以 及神话、寓言、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 辩证法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此 外 * 中 国 人 所 遇 到 的 西 方 民 主 * 只 是 在
圣 经 。
《 共 产 党 宣 言 》 会 被 这 个 国 家 的 人 民 奉 为
有 锐 利 的 观 察 力 * 便 可 以 明 白 : 为 什 么
操 作 的 机 器 之 下 的 破 布 堆 里 ; 人 们 不 必 要
童 工 * 在 晚 上 时 常 被 关 起 来 * 睡 在 他 白 天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传 入 中 国 的 前 期 条 件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经由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及其学 说的。但是,人们对有关西方革命学说如何在当时的日本 传播似乎尚不太明了。简单说来,1921年以前,马克思学 说在日本的传播可分为四个时期:转介、翻译、低潮、重 新繁荣。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学说的深入接触,就是从 中国流亡者和留学生,特别是其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大规模 转译日文有关论著开始的。
·
二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的 历 史 特 点 和 意 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特定历史条件: 第一,思想基础好——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 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 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 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 党。 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如下几个特 点: (1)很快与工人运动结合。 (2)独立自主领导革命。 (3)成分复杂。 (4)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 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若干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 的历史道路,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制定战略和策略,指引 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
(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4.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第1 页共1 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8年11月 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他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1918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他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一世纪 世界革命的先声” 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试看将来的 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 1919年 5月 ,李大钊在 《新青年 》 上发表了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 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②利用讲坛进行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 利用讲坛进行宣传。 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③通过论战扩大影响。1919年针对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 通过论战扩大影响。1919年针对胡适发表的 多研究些问题, 年针对胡适发表的《 谈些主义》一文,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 谈些主义》一文,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与胡适 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大 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④建立学会组织学习。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 建立学会组织学习。1920年 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 学说研究会” 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学说研究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之一。
早在19世纪,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但是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批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
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如梁启超、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他们主要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并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改造。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受到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些粗糙和不完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开始了,这些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共产主义情绪。
中国共产党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改造。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为人类解放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各个国家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对全世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和差异,力求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思想成果,为中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 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 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 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 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2、意义
①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 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 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 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
1、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①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 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途径二:问题与主义之争
“要一个一个地研 究问题,一点一滴
地解决问题。”
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 ,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 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代表人物
胡适
李大钊
文章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再论问题与主义》
主张
国的—破—产金,冲使及先《五进四的时中期国的人先逐进青渐年意为识什到么资选本择了主社义会道主路义在》中 国是行不通的。要拯救国家,只有另寻它途。
材料二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 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 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 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 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 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 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技术
渐
资产阶级 改良派
君主立宪,
发展资
维新变法
制度
进 的
资产阶级 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过 程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结合国情,
进行社会主 相结合,建
义革命
立中共
指导革命
课堂练习
下列刊物在上海出版的是: A《劳动界》 B《劳动音》 C《工人周刊》 D《晨报》
建党
主李 义大 大钊 旗第
一 次 举 起 社 会
北方传来十月的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列宁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1、传播过程
开始
主李 义大 大钊 旗第
一 次 举 起 社 会
促进
马五 克四 思运 主动 义进 的一 传步 播促
进
扩大
早 期 党 组 织 有 计 划 宣 传
…
建党
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出现: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 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
共 产
1920 李大钊
党 早Leabharlann 北京 济南东京期
1920
组
陈独秀
织
汉口
上海
分 布
长沙
示
意 图
广州
巴黎
宣传方式
1、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 马克思主义 2、出版面向工人的进步刊物《劳动 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传播意义
1、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 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 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 级从中国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 还中国。 ” --苏俄对华宣言( 1919 .7 )
思考:为什么这个宣言在我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它对马
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 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 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 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 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 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 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 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 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 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 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 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 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梁启超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 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 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 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思 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 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 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 求,还作了解释。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参加工读互助团吗?请说明理由。
(1)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 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 进认识。 (2)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 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 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从20世纪初开始,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了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改革方向。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1 第一次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危机日益加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败使中国陷入无比困顿。
这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到了中国,带给了中国人民一种拯救命运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欧洲等地所带回的。
这些留学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将其带回国内,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者。
1.2 第二次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是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首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2.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道路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废墟无存、资源匮乏、人民贫困等重重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和可持续的发展。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改革和转型的实践,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中国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方向,注重发挥国家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
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年4月)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 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 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 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3)特点: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所 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 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因此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
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
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
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
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1、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2、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3、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列主义政党 (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4、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 (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并引发问题与主义 之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失败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 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 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开始 传播
正式 李大钊 传播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队伍壮大,并接触西方各种政治思想。 梁启超:较早提及 朱执信介绍部分学说和理论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主要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活动 作用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设课程
广泛 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条件: 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②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人物: ①梁启超(改良派): 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 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革命派):详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 的生平和学说 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 思想
思辨提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有何不同?
时期 性质 指导 思想 阵营
五四运动前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 旧文化的斗争, 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五四运动后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民主,科学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 的反封建阵营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 展开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⑵国际因素: 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 ②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⑶国内因素: 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⑤其他社会思潮的实践失败 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时间:五四运动以后 ①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 2.条件 治地位。 ③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 动的相结合。 ①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3.途径 ②三次论战论战 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
工读互助团实践
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受无政府主 义的影响)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 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 ”,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 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 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 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 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 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结果如何?原因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含义: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 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⒈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⒉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⒊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转变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①1918 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 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 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 国十月革命。 ②1919 年 5 月李大钊为发表《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 治经济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 统、完整的介绍,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原因: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 想基础)。 ③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④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 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 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 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 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 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 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年4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为Βιβλιοθήκη 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使
更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干部队伍;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 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阶级 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
(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使中国人民 找到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