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四节 水动力油气藏)
04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石油地质学 姜福杰】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 聚集的基本单元,是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 聚集。具有统一的压 力系统和油、气、水 界面。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个油藏
两个油气藏
三个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大类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类型
背斜圈闭与背斜油气藏 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圈闭与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超覆圈闭与地层超覆油气藏 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与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储集岩透镜体圈闭与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 生物礁圈闭与生物礁油气藏 地层-构造圈闭与地层-构造油气藏 岩性-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油气藏 地层-岩性圈闭与地层-岩性油气藏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为遮挡条件而形成的圈闭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背斜圈闭:溢出点、闭合度
闭合度
水平面
无闭合
构造幅度,各剖 面中都相同
构造幅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 以水平面(海拔)为基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a 完全封闭 b 部分封闭
若断层两侧系渗透性岩层相 遇,A点为溢出点,此时断层圈 闭的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就都 相应变小了。假如断层面本身 不封闭,不可能形成圈闭。
第二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
二、油气藏按烃类相态的分类
第3章_圈闭和油气藏(新)
背斜油气藏中,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对于油气藏来讲, 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 是用储量来表示的, 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 几个参数和术语。 几个参数和术语。 油气藏高度: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 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柱高度: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 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对于油水界面呈水平状态的油 气藏(图中② 来说, 气藏(图中②)来说,两者是相同 的,但在油水界面发生倾斜或变曲 图中①),两者不相同 两者不相同。 时(图中①),两者不相同。油气 高度是计算储量的重要参数, 高度是计算储量的重要参数,而油 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的封闭 能力及水动力的条件。 能力及水动力的条件。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平面上, 平面上,大多数构造 油气藏和某些岩性油气藏 都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 都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 即气居高点部位, 即气居高点部位,油环绕 气分布于构造高部位, 气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水 在 油外分布于构造翼部。 油外分布于构造翼部。 根据油气藏油、 根据油气藏油、气、水 的分布特征, 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油 气藏的各个度量参数。 气藏的各个度量参数。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三、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油气藏内油、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 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 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 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条件下, 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 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 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 水动力的强弱。 水动力的强弱。由于储集层中的多孔介质系统有许许多多毛细管 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 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使天然储油中的流体按 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 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 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 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宽窄取决于储集层毛细管 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储层物性的不均, 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储层物性的不均,也 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石油地质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2、油气藏的特点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的储集层(体)、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与油气田的区别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由于密度差异,油气分布在水之上.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翟光明(1982) 认为“隐蔽油气藏/圈闭”概念多指“目前勘探技术 手段尚不易识别和找到的各种油气藏,包括隐蔽的构造油气藏和地层 岩性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 一般指目前勘探技术手段尚不易识别的非构造 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 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第二节 油气藏的分类
一、分类的目的
油气藏有多种分类方案:按油气藏相态 按油气藏形态 按圈闭成因
从勘探角度,油气藏的分类:一要反映相同类型 油气藏的共性以及不同油气藏的差异性;二要反 映油气藏形成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油气藏按圈闭成因进行分类,能体现不同类型油 气藏形成条件的差异和分布特点的不同
二、油气藏按圈闭成因的分类 1. 构造油气藏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 层底面的交线.又称含水边界
③含油面积:含油外边 界围成的面积
(2)油(气)柱的高度: 油(气)水界面至油藏最 高点的垂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闭 合面积(圈闭面积)的比值。 或油气柱高度与闭合高度的 比值
(4)边水和底水 边水: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 底水:存在于油层下面的水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2、圈闭和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两条基本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 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 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分类的实用性,及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 分类的实用性, 发工作,并且比较简便实用。 发工作,并且比较简便实用。 自然界地质作用因素复杂,圈闭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自然界地质作用因素复杂,圈闭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往往不仅仅受某一种单一地质因素的控制。从这个角度讲, 往往不仅仅受某一种单一地质因素的控制。从这个角度讲, 自然界的圈闭大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的圈闭大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圈闭成因的分类就是 要强调其主导作用因素,因此, 要强调其主导作用因素,因此,在分类中本书采用主因素分 类原则,即根据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类。 类原则,即根据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类。
第三节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 、 变位而 形成的圈闭, 称构造圈闭。 形成的圈闭 , 称构造圈闭 。 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1、背斜油气藏 、 2、断层油气藏 、 3、岩体刺穿油气藏 、 4、裂缝性油气藏 、
静 水 条 件 下
本节要点
1、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含义; 、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含义; 2、理解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范围的含义; 、理解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范围的含义; 3、学会度量圈闭; 、学会度量圈闭; 4、了解描述油气藏的各种术语。 、了解描述油气藏的各种术语。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1、圈闭和油气藏 多年来, 各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许多分类方 多年来 , 各国地质学家提出了 许多分类方 主要可归为几种: 案,主要可归为几种: ①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②以成因为主的分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以成因为主的分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③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结合形态分类 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
第三章第四节油气藏类型
岩性油气藏
岩性尖灭油气藏
沉积作用(相变)藏:
透镜体油气藏
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储集层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所
限或渗透性变差而构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岩性油气藏
岩性尖灭和透镜体油气藏特征:
1)常成群成组出现; 2)圈闭形成早,生油层在周围,有优先捕获油气
2、发育地区:三角洲地区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
缘亚相发育的同生正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一侧。
底辟拱升背 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滚动背斜 油气藏
3、油气藏特点:
(1)背斜一般较平缓;
(2)背斜范围较小,一般多为宽缓的不对称短轴背斜; (3)常发育在同生正断层的下降盘,靠近断层一翼陡, 远离 断层一翼平缓;
1、圈闭的成因:地层受侧向应力挤压
上隆弯曲形成圈闭。
2、圈闭的分布:褶皱区及其前缘带
基底隆升背 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 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例如:天山褶皱带
龙门山褶皱带
3、油气藏特点:
(1)两翼地层倾角陡,且不对称; (2)闭合高度大,闭合面积小; (3)常被断层复杂化; (4)构造走向与盆地边缘褶皱方向一致; (5)油气藏常成排成带出现。
• 已提出的分类依据:
圈闭成因
油气藏形态
储集层岩性 流体性质 评论:只有根据圈闭成因对油气藏进行分类,才能充 分地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 条件,充分展示各 种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目前在勘探上常采用基 于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提问:
•
1、什么是圈闭?
2、什么是油气藏? 适于油气聚集成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油气藏
4、典型实例
中国渤海湾盆地(多)黄骅坳陷 大港油田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大。
伊朗加奇萨兰油气田
第三系阿斯马利灰岩油气藏
四、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
岩体刺穿圈闭:由于岩体(盐体、岩浆岩体、 泥火山)刺穿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
1. 盐体刺穿圈闭和盐体刺穿油气藏
2. 泥火山刺穿圈闭和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3. 岩浆岩体刺穿圈闭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机理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圈闭
披覆背斜油气藏
在断块运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边断边沉积,堆积在同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
(1)圈闭形成机理:三角洲加积过程中的断裂和重力滑动作用 (2)基本特点: ①三角洲相,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1)圈闭形成机理:盆地基底 的隆升使沉积盖层变形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平缓,倾角小
?
由7个 基底隆 升背斜 组成的 大型长 垣构造 带
②闭合度小,闭合面积较大
③常形成大型油气田 (3)分布特点: 克拉通盆地 构造稳定区 : 或大型坳陷 盆地
南北 长 145k m,东 西宽630km, 闭合 面积 2500k
生逆牵引,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
⑤成藏条件好
(3)分布特点: 三角洲相发育区
同生大断层的下降盘。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石油地质学 第四节水动力油气藏
四、水动力圈闭 油水界面的倾斜 度
在动水条件下,水 头顺水流方向降低, 油头、气头等值线与 构造等高线不平行, 油或气水界面发生倾 斜,其倾斜度与水头 梯度、流体密度差有 着密切关系。
油水界面的倾斜度要比气水界面的倾斜度大,使 石油和天然气的水动力圈闭的位置随水头梯度的 改变而改变。 水动力作用可以使原来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 地方形成圈闭,也可以使原来的圈闭遭到破坏。
第四节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一、定义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 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 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 称为水动力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 气藏。
二、流体势
流体在处于稳定状态之前,总是自 发地由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机械能低的 地方。
Hubbert(1940)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 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 (Φ),机械能包括压能、动能和位能。
平缓背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中油气分布示意图 (据Hubbert,1953)
五、水动力圈闭的类型
由水动力因素起主导控制作用的水动力圈闭主要有 三种类型:
1.鼻状构造和 构造阶地型
这种构造在静水 条件下不存在闭合区, 不能形成圈闭。但在 流水作用下,油、气 等势面顺水流方向倾 斜,高油、气势面与 储层顶面构成闭合的 低位能区,形成圈闭。
流体势(Φ)可表示为:
P
VdP
1mv2
mgh
P
dP
1
可简化为: Φ = g·h + P/ρ
若不考虑毛细管压力的作用,
油、气、水的势可根据定义表 示为:
Φw = g·h + P/ρw Φo = g·h + P/ρo Φg = g·h + P/ρg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
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
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 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
–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 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 ②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③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
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 成排成带出现
西西伯利亚 1966 西西伯利亚 1969
博瓦涅科夫
扎波利亚尔 什托克马诺夫 北极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西西伯利亚 1971
西西伯利亚 1965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背斜
背斜 背斜 背斜
K
K K K
砂岩
砂岩 砂岩 砂岩
4.385
3.532 2.762 2.762
阿斯特拉罕
格罗宁根 哈西鲁迈勒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度
构造幅度: 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 以水平面(海拔)为基准
一、圈闭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
溢出点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 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要素控制、单一的储集层、统一的压 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2. 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③地层不整合作为遮挡
④地层岩性变化作为遮挡
一、圈闭
2.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后,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closure):圈 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 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closesing area):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 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也称为圈闭的面积。
③含油面积:外含油边 界围成的面积
二、油气藏
(2)油气柱的高度:油(气) 水界面至油藏最高点的垂 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 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 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 合高度的比值
二、油气藏
4、边水和底水
边水:只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 底水:存在于整个油层底部的水
二、油气藏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加 瓦 尔 油 田
长 200km, 宽 16km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西西伯利亚盆地萨莫特洛尔背斜型大油田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西西伯利亚盆地乌连戈伊背斜型大气田
3.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柔性物质(盐、 泥)活动上拱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以短轴背斜或穹隆背斜为主 ②顶部多被放射状断层切割 ③盐层以下构造消失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1、圈闭和油气藏 多年来,各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许多分类方
案,主要可归为几种: ①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②以成因为主的分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③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结合形态分类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2、圈闭和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两条基本原则
⑤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一)断层圈闭的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可分几种基本类型: (1) 断鼻构造圈闭; (2) 弧形断层或断块圈闭; (3) 交叉断层断块圈闭; (4) 多断层断块圈闭; (5) 逆断层断块圈闭。
断层圈闭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3.面积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小的不到1平方公里,大的 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4.组合上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若干线状排列的背斜带。 还可以是统一的大型隆起背景上排列不规则的穹窿群;
5.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断层复杂化。
世界特大油田基本地质情况表
油田
国家
加瓦尔 布尔干 萨法尼亚 坎塔雷尔 扎库姆 马尼法 基尔库克 萨莫特洛尔 罗马什金 大庆 鲁迈拉 布盖格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第三章第四节__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构造圈闭与油气藏[内容提要]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等。
关键词:构造圈闭油气藏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1.圈闭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它实际上只是表明其中能够有油气,但无论其中是否有油气,都可以称为圈闭)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而遮挡条件的形成,即可以是背斜,也可以是断层、不整合或岩石的物性变化引起。
这样,当组成圈闭的这三部分配合良好时,其中的储集层便处于上方或四周被不渗透岩层所包围或阻隔的状态。
一旦油气通过这里,它便能够起到捕获油气的作用,从而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
2.油气藏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油藏、气藏)。
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使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聚集也不能看作是同一油气藏。
由此可见,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圈闭的类型还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井位和井深的依据;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可能储量多少。
这正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寻找和研究圈闭的原因。
二.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AAA一、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石油地质基础》-11-油气藏的形成
随着油气的不断进入,依次由较高部 位向较低部位聚集,同时气-油、油 -水界面不断下移。一旦油水界面达 到溢出点位置,该圈闭的聚油阶段即 告结束。
此后若仍有油气供给,油将无法再进 入圈闭,只能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 溢出.气则可继续进入,并将聚集的 油排出,直至气、水在逸出点直接接 触为止。至此,该圈闭的油气聚集已 最后完成。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适用的地质条件:
1.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存在溢出点依次抬高的一系列连通圈闭; 2.烃源区位于系列圈闭的下倾方向, 在静水条件下油和游离气一 起运移; 3.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
• 常见的干扰因素:
- 支流油气供给 - 油内溶解气随温压降低而逸出
- 油气成藏后发生的油气再分布
圈闭的大小用圈闭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它表 示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V = F H
V -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 - 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 -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 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三、油气藏的度量
油气藏的大小用储量气)边缘
(一)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 正常式:下生、中储、上盖(亦称下伏式)
•
• •
侧变式:生储同层,侧生、侧储、上盖
顶生式:顶生、底储,烃源岩兼作盖层(亦称上覆式)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均为同一地层
生储盖组合分类(二)及模式图
(据潘钟祥,1986)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方向
第十一章
第一节
油气藏的形成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聚集 油气藏的再形成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业界相关)
专业课堂
4
储集层的分类
按岩类分为: 碎屑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特殊岩类储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岩等) 按储集空间类型分为: 孔隙型、裂缝型、孔缝型、缝洞型、 孔洞型、孔缝洞复合型 按渗透率的大小分为: 高渗储层、中渗储层、低渗储层
专业课堂
5
盖层
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 细粒致密的岩层称为盖层。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盖层)
专业课堂
28
二.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地层连续性中断(不整合)而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油 气而形成。
不整合 ?
专业课堂
29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连续沉积地层无缺失
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原因:地层沉积连续性中断。
a.平行不整合:(无构造运动,地层保持原始平行)
22
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 ②两侧储层对置时,上 与断层另一盘的非透 倾地层的排替压力大, 性层接触:封闭。 则封闭;否则不封闭。
盖层
PB PA
专业课堂
23
(2)泥岩涂抹封闭:塑 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 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 压力,封闭。
(3)颗粒碎裂封闭:碎 裂作用使断裂带中颗粒颗 级和渗透率降低,如砂质 颗粒破碎形成细粒的断层 泥。
油气藏地质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 油储量上占重要地位
世界特大油田基本地质情况表
油田
国家
加瓦尔 布尔干 萨法尼亚 坎塔雷尔 扎库姆 马尼法 基尔库克 萨莫特洛尔 罗马什金 大庆 鲁迈拉 布盖格
沙特 科威特 沙特 墨西哥 阿联酋 沙特 伊拉克 俄罗斯 俄罗斯 中国 伊拉克 沙特
隐蔽油气藏: 一般指目前勘探技术手段尚不易识别的非构造 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
四、非常规油气(藏)
• 在目前(常规)技术条件下很难采出的油气资源。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 一般包括致密和超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超重(稠) 油、沥青砂岩、煤层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 –储存在非常规储层(致密储层) 中的; –很难确定出传统意义上的圈闭特征,或不存在明显 的储盖层分界; –不存在浮力作用; –规模大,连续性分布。(连续型油气藏)
同生断层 边沉积、边断裂
同时代地层下降盘厚度大于上升盘厚度 (生长指数>1)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回调下滑。 与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⑤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岩性上倾圈闭的闭合面积由储层尖灭线与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
第二节 油气藏的概念与油气藏分类
一、油气藏的概念 1、油气藏:
圈闭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油气藏。
若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则称为油藏;若其中只 聚集了气则称为气藏;若聚集了油和气则称 为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第3章 圈闭和油气藏
2. 确定闭合高
在静水条件下闭合高是指闭合顶点到通过溢出点等势面的距离(如:图3-3)。 在动水条件下,闭合高情况是复杂的,不宜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如果非渗透层面是平面 (图3-5A),或者通过溢出点的等势面是平面(图3-5B),可以分别定义为:通过溢出点的等 势面各点到非渗透平面的垂直距离中最大值,或者非渗透层面各点到通过溢出点等势平面的垂 直距离中最大值。
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基准点(0势点)而言的。 单位质量的流体由基准点(x0, y0, z0)移动到(x, y, z)所需要 的总功就是相对基准点的流体势(φ),即:
Φ= g(z- z0)+∫p po 1/ρdp (3-2)
式(3-2)中p0和p分别为基准点和所要计算势能的点 的压力值。式(3-2)是计算流体势基本表达式。 由于基准点位置的任意性,为简化起见,令基准点 位置为坐标原点(z0=0)、坐标原点位于平均海平面某处 、其压力为一个大气压(事实上,0势点是假想点),则 :
Φ= gz+∫p po 1/ρdp
(3-3)
上式中z为高程,po=1个大气压。式(3-3)是广泛应用 的流体势计算表达式
由于流体的密度是压力的函数(ρ=ρ(p)),不同流体的密度对压力响应不同,下 面分别讨论各种流体势的计算。
1. 不可压缩流体
水和油近似地可以看作是不可压缩的流体。 根据(3-2)式,则水势(Φw)和油势(Φo)分别为: Φw = gz+P/ρw Φo = gz+P/ρo (3-4)和(3-5)式中P=p-p0,为压差。 水势和油势存在下列简单关系: Φo =ρw /ρoΦw-(ρw-ρo)gz /ρo (3-6) 在静水压力场中,当地下水的中某点的高程为HC、地层压力为pc ,则p= pc+ρw g(HC— (3-4) (3-5)
圈闭和油气藏
1934年,麦考洛(E.H.McCollough)首先 提出“圈闭”(trap)这一名词,用来表示不同 性质的油贮。“圈闭学说”(trap theory)就逐 渐取代了"背斜学说"。凡是能聚集并保存油气 的地质体,都称作圈闭,并把圈闭分为"构造 圈闭"和"非构造圈闭"。"圈闭学说"的诞生极 大地扩展了油气勘探的视野和领域。
Chapter 6
Traps and Oil & Gas Pools
地上油气装到储油罐内,地下油气装在什么地 方呢?
如果我们把地下的储油气的容器看作一个盒子, 专业上称其为圈闭。圈闭中储存了足量的油气,就 叫油气藏! 那么,能够找到圈闭 ,就有希望找到油 气藏。
圈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由哪些基本要素所 构成?石油勘探学家是怎样对其分类的?圈闭怎样 捕集油气,其中的流体是如何分布的?人们早就重 视圈闭的储盖条件和遮挡条件,近来特别强调遮挡 条件。
所以从油气运移的角度来看,圈闭是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 在那里储存起来成为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也可以说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 存油气的场所。
或者更形象地说,圈闭是储集层能作 为盛装油气的容器部分.
从上述圈闭的概念可知,任一圈闭都具有
下列三个基本要素: (1)储集层(reservoir)(2)盖层(roof rock) ;(3) 一 定 的 遮 挡 条 件 ( certain barrier condition)。
遮挡条件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 背斜圈闭;也可以是其它因素造成的,如断 层、岩性变化、不整合覆盖等。
圈闭的概念只强调了它具备油气聚 集的条件,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 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 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 便可形成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hw/dl是水的测势面坡度 , ρW 、ρg 分 别是水、油和气的密度。
对于油水界面,其平均倾斜与水头的测 势面的平均倾斜之间关系参见图3-37。
图3-37 油水界面倾斜度与水测 势面坡度的关系图(据 Levorsen,1954)
图3-42 油气等势面倾斜度 变陡而在单斜层中形成的 水动力圈闭(据Hubbert,
1953)
(三)纯水动力油气藏
无需其他非渗透层,仅在水动力条件下产生圈闭,便是纯水动力圈闭。其中油气 藏为纯水动力油气藏。但是,事实上可能没有这类稳定的油可能和某些非渗透层围限成封闭的相对地 势空间,从而形成水动力圈闭。要强调的是: 油势、气势的函数不同:
油势φ O= φ O (x,y,z) 气势φ g= φ g (x,y,z) 油圈闭、气圈闭几何学特征不同。
2、水动力作用下油(气)水界面倾斜
在水动力作用下,油(或气)藏的油(或气)水界面是倾斜的,其倾角与水动力强度有关。 根据(4-12)式,可以导出水势或水头与油水界面、气水界面上在某方向垂直剖面交线 上某点的切线的倾角θo/w 和θg/w 分别为:
第四节 水动力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水动力作用,或和非渗透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产生圈闭的 场所形成新的圈闭。
水动力油气藏:处于水动力圈闭中的油气藏。
一、水动力圈闭形成机理 (一)水动力概念 水动力:单位质量(或重量)地下水所具有的动力。
Ew =— φ w (x,y,z)
(二)水动力圈闭形成机理
1、基本机理 在本章第一节已经讲解了水动力和圈闭的一般关系:在水动力作用下,油
构造鼻或阶地在静水条件下一般不产生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水动力圈闭 (如图3-39、图3-40、图3-41)。
图3-39 鼻状构造型水动力圈 闭形成机理示意图(据 Hubbert,1953)
图3-40 前苏联索柯洛夫鼻状构造型水动 力气藏的构造图(A)及剖面图(B)
(据Плотнисову,1979)
图3-41 德克萨斯州韦特油田的构造图和横剖面图(据 Adams,1936)
(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单斜地层在静水条件下也不能产生水动力圈闭,但在水动力作用下可以产生圈闭, 形成水动力油气藏。示意图见图4-41。
渗流速度相同时,K越小, θo/w 越大,从而造成油的等势面弯曲。示意图见图3-
42。
由于ρg 小于ρO , dhw/dl 相同时,所以 θg/w< θo/w
如图4-37。 随渗流速度加大, dhw/dl相应增大,油
(气)水界面倾角加大(如图3-38 )。 此外,强水动力会使原背斜圈闭等遭到破坏。
图3-38 平缓背斜型水动力油气藏中油气分布 示意图(Hubbert,1953)
二、水动力油气藏类型 (一)构造鼻或阶地型水动力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