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师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

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

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语》12句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之道

《论语》12句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之道

《论语》12句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之道展开全文01#为师之道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请教如何行仁。

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

只要如此做,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正道上。

行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又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解读:内心有爱,对外遵守规范,人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而做到这些最关键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赖其它。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立定根基的一课。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

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

”解读: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也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02#为师之德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解读: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传不习乎?”教给弟子的东西,如果不能亲身实践印证过,有可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吗?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解读: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典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典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意思是: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个典故背后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优秀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犹不及,子夏则未能及。

”子贡又问:“那是不是说子张更优秀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犹不及,此乃中庸之道也。

夫子张偏于过,而子夏却偏于不及,均不能达到中庸的标准。

因此,从这方面讲,他俩均不能为师。


这个典故的含义是:做学问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要“温故而知新”,要能够从复习旧的知识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或者只是机械地重复,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那么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学问境界。

只有通过不断复习、思考、领悟,才能够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个典故教导我们做学问要不断探索、发现、思考和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并成为一位优秀的学者或老师。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

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圣人为师文言文翻译

圣人为师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圣人也,其学博而深,其行正而明。

孔子之道,传诸后世,使万世之人心悦诚服,皆因其师道之尊,教化之广。

夫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圣贤,无不以师为尊,以学为重。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言师之贵,学之广也。

孔子游于陈蔡之间,困于厄运,而其志不改,其道不渝。

盖以其师心自守,不随俗浮沉,故能免于忧患,而传其道于天下。

孔子之师,亦非寻常之人。

孔子尝师事老子,老子者,道家之宗,其道清静无为,其教诲深远。

孔子从之学,受益匪浅。

老子教孔子以道德之理,以无为之道,使孔子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既学于老子,又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教弟子,不以言教,而以身教。

其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其教化,亦以此为旨。

孔子教人,首重修身。

修身之道,在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而后可以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言修身之要,为师之道,亦在于此。

孔子教人,次重齐家。

齐家之道,在于和睦亲族,和睦邻里,以家为本,以孝为先。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教人,使弟子知家国之情,明孝悌之道。

孔子教人,再重治国。

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富国,明法度,正刑赏。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教人,使弟子知治国之要,明法度之重。

孔子教人,最后重平天下。

平天下之道,在于天下为公,仁者爱人,以民为本。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教人,使弟子知平天下之难,明仁者之志。

孔子之教,不独在言传,更在身教。

孔子周游列国,身教天下,其言行皆可为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学之贵,思之重,师之尊。

是以,圣人孔子,为师之典范,其教化之广,其道之深远,皆足以垂范后世,启迪来者。

凡为人师者,当以孔子为楷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化民,以道育人,使天下归仁,世界大同。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小学生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子爷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吗?它的意思就是,我们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还能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当老师啦。

比如说,我们学了加法,经常复习,可能就会发现加法的一些小窍门,这就是新的收获哟。

就像小明,他之前总是算错 10 以内的加法,后来他天天复习,不仅算得又快又准,还知道了怎么教其他小朋友算呢!所以呀,我们要多复习学过的东西,说不定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朋友们,孔子爷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特别有意思。

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学过的知识再拿出来看一看,能知道新的东西呢。

比如说学写字,我们一开始写得不好,可是经常复习练习,就会越写越好,还能发现怎么把字写漂亮的小秘密。

小红就是这样,她复习写拼音的时候,发现了只要认真观察每个字母的占格,就能写得整整齐齐。

咱们都要记住这句话,多多复习哟。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学们,孔子爷爷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说复习旧知识能有新发现,就能当老师啦。

像我们背古诗,多背几遍,可能就懂了诗人的心情。

比如《静夜思》,一开始只觉得好背,后来复习的时候,就明白了李白在外地想家的感觉。

还有做数学题,复习的时候可能会想到新的解题办法。

大家要好好复习呀!《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爷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就好比我们玩游戏,玩过一次后再玩,可能就发现新的玩法。

学习也是这样,复习功课能有新收获。

小刚复习课文,发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好词好句。

我们也要像小刚一样,多复习,多有新发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朋友们,孔子爷爷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告诉我们复习很重要哦。

比如画画,多看看以前画的,可能就知道怎么画得更漂亮。

小花复习以前画的苹果,发现颜色涂得不均匀,后来她就改过来,画得可好了。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总结
孔子的为师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启发学生。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教育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地进行教育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3. 注重人伦关系:孔子强调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他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亲近而和谐的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为爱: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行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培养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他强调教育要以关怀和爱心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挚关怀。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为师之道强调教师的品德修养、个体差异的关注、人伦关系的建立、教育为爱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对教育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由《侍坐》感悟孔子的为师之道

由《侍坐》感悟孔子的为师之道

龙源期刊网 由《侍坐》感悟孔子的为师之道作者:马国忠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

一部《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论语》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剧变,封建制度的消亡,与之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也随之崩溃,尤其是“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遂使我们这位在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圣人,一夜之间从天落地。

而“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却又无辜受牵,孔老夫子再次被人践踏。

现在,当我们再次直面孔子,直面《论语》时,我们需要的远远不是一番感慨,而是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侍坐》这篇文章表面上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上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孔子所表现出来的与学生交往的艺术性,有力地凸现出了他的为师之道,这一点正是今天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

孔子的为师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因势利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向来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话,既创设了谈话的情境,又起到了激将的作用,针对性很强。

二教态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谈话一开始就打消了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孔子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充满了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三启发引导得法。

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不想发表。

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借此引导曾皙谈自己的志向,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四态度明朗,评价得体。

孔子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立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

讨论结束,孔子评志,实际上是进行总结,以小见大,将四位弟子的发言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肯定了志向,指出了不足。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从《论语》中发现孔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当代看来,他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典型。

孔子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治班有方的班主任老师,并且从弟子对其的尊爱与评价中,我还可以看出孔子更是一名成功的、人敬人爱的、有智慧的班主任的典型。

下面就从《论语》中汲取孔子为师之道对当代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所传之道1.仁:仁者爱人如果说《论语》中有什么思想可以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而“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用最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从政治上来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和谐社会。

孔子和弟子之间那种亲密融洽充满爱意与互敬的情境为我们当今的班主任诠释了“仁者爱人”的治班根本。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学生”当然是其职责的根本。

被誉为“班主任中的军事家”的万玮:“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真理,那么爱学生应该是第一个吧。

”他还特别说明:“感化、温情、慈爱仍然而且永远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流方式” 。

特级名师于漪:“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

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2.礼:如何爱人中国自古追求“礼仪之邦”。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周代严格有序的礼制被破坏,孔子试图通过“礼”的恢复来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孔子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

”礼即现在的“法”,或制度,规范。

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爱人。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齐心协力逐步建设形成的。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目标的共同活动;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4.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师范”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师范”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师范”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显然有着一样的忧虑,和黄宗羲不同的是,他首先以人师的立场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由之,他提出了为师者的第一要务――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并常求知道没有学过的,亦就可以为人师了(毛子水《今注今译》)。

“故”,在古代通“古”,所以有人将之解为古代文章典籍;皇侃称之“所学已得之事”,朱熹注为“旧闻”,我们将之推为一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大体不错。

换用今天的教育话语,就是:时时重温教育经典,反复研习教育案例。

然而,“温故”未必都能“知新”。

现实中言必名家,但生搬硬套;勤于笔耕,而进步甚微的大有人在。

叶澜教授一语道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温故”只是掌握学习材料,“知新”才是学习目的,从温故到知新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反思”。

叶老师的“反思”隐含着自省的意思,有类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则更推进一步,提出“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对一个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推敲直至完全理解而止。

这就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这提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看到别人好的做法,或自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要急着去效仿或复制,而应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他(我)能做好?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他(我)还能做得更好吗?关于“温故”,孔子的做法如下:首先,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时,要“切问而近思”,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切近自身实际。

对于教师而言,基于问题的学习才更有方向,才更有学习的动力,才更有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价值。

其次,在“学”与“思”的辩证互动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前面已有所述,“思而不学”,则是一味凭空发想,不从现有的经验和现实出发,容易陷入“空虚自喜”、自以为是的境地,这样的人当老师,自然就是一件“殆”事了。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doc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其师德观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孔子的师德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为师
孔子认为,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为师。

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影响和激发学生,使他们对老师的教学和行为充满敬意,对老师形成好感和信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学习知识、接受德行修养。

二、传道授业解惑
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尽其所能,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孔子对于教学的五个步骤是以“居敬自守、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修身为前提,才去授业解惑。

三、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认为一个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和优秀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倡导的“凿壁偷光”,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一种启迪和引导,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学知识和技能,更要缘由自己的生活条件,自我顶自我,努力为了自己争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四、因材施教
孔子的师德观强调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能力、特长出发,因材施教。

他认为,教育不是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育计划,推广学生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实现个性化教育。

总体来说,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育以人为本,注重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些思想对我们现代化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孔子为师之道的八个方面

孔子为师之道的八个方面

孔子为师之道的八个方面《孔子为师之道的八个方面》“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愁眉苦脸地对着作业本抱怨着。

那天,我正在为一道数学题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我急得抓耳挠腮,嘴里不停地嘟囔着。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苦恼的样子,笑着说:“别着急呀,你可以想想孔子说的话,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呢。

”嘿,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可是一位超级厉害的老师呀!他的为师之道有八个方面呢,可了不起啦!第一个方面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他老人家可不管学生是贫穷还是富贵,聪明还是愚笨,都愿意教他们知识。

就像我们的老师,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用心,不会因为谁成绩好就特别喜欢,也不会因为谁成绩差就不管不顾。

第二个方面是因材施教。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呀,孔子就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教导他们。

比如说,有的同学擅长语文,有的同学擅长数学,老师就会根据我们的情况来帮助我们进步。

然后呢,还有启发诱导。

孔子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

就像妈妈刚才那样,让我自己去想想办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很重要的呀!孔子自己一直不断地学习,也一直耐心地教导学生,从来不会厌烦。

我们的老师不也是这样吗?每天都辛苦地给我们上课,解答我们的问题。

以身作则这一点也很关键呢!孔子自己先做到了,才要求学生做到。

老师也是呀,他们要求我们遵守纪律,自己也会严格遵守。

教学相长呢,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说不定也能让老师有新的思考呢。

还有就是对待学生要关爱有加。

孔子对他的学生可关心啦,就像我们的老师关心我们一样,会照顾我们的情绪,鼓励我们。

最后就是要注重品德教育啦。

学习知识很重要,但是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更重要呢!哎呀呀,这么一想,孔子的为师之道真的好厉害呀!妈妈笑着说:“是呀,所以你要好好向孔子学习,也要向你的老师学习哦。

”我用力地点点头,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孔子的为师之道,真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道路呀!这就是我对孔子为师之道的理解,你们觉得我说得对不对呢?。

孔子拜三贤为师

孔子拜三贤为师

孔子拜三贤为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常问他:你的老师又是谁呢?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

”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因家境清贫,他15岁时才有志于学问。

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

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

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

”这席话,使孔子受益不浅。

以后,他又二拜鲁国乐官师襄子为师。

开始学琴时,一连十几天总是反复弹拨同一支琴曲。

师襄子见他弹得已经十分娴熟了,就对他说:“你可以换一支曲子进一步练习了。

”孔子却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的表面形式,对节奏内容还不了解。

”于是又继续练习了。

又过些天,师襄子倾听琴音,感到孔子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

可以学习更复杂一些的乐曲了。

孔子微微摇摇头说:“我虽然体会了乐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没体会出来。

”又弹了一些时间,孔子轻轻地放下琴,站起来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师襄子问他有什么体会,孔子说:“我倾听着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个子高高的,目光远大,慈爱安详的长者。

这不是周文王又是谁呢?”师襄子称赞道:“你说的完全对啊!”就这样孔子学会了乐,并且十分精通。

这之后,他又三拜苌弘为师。

苌弘是个大音乐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

孔子拜他为师,请教律吕之学。

孔子非常虚心听取苌弘指导,不懂就问,他说:“勤学,不耻下问,才能学到本领。

”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实效。

由于孔子多方面拜能者为师,掌握了多种学问和本领,成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老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她就自己找老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就是她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瞧得很透彻,所以她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她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她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就是古代的乐师,她就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瞧不到,所以她会注意去听,所以她的音感就比较好,但就是也未必如此。

但就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她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她说您弹得不错了,您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她的技巧。

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她弹。

她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就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您换一首曲子吧,我教您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老师只好让她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她的心意了,但就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老师就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就是周文王,还会就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老师就避开她的座位,古代的老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老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就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老师们都认为她可以提早毕业了,她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老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她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瞧到一个年轻人,一瞧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就是子路。

孔子就主动跟她说,您瞧起来还蛮直爽的,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子路认为自己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

我不用学习,就就是一个人才,孔子并未放弃,就对她说,那么您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前面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就是可以射得更深不?子路立刻懂了孔子意思,先天的特长加上后天的磨练,就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

立刻拜师。

但就是子路拜师之后,孔子增加了烦恼,这个学生除了所谓的作战,基本的政治之外,对于艺术方面不太有兴趣,孔子教学生就是全方位的。

子路弹瑟,孔子都听不下去,说怎么会有这种学生呢?我收这种学生真就是倒霉,居然讲这样的话,害得门人不敬子路。

由这段话知道,门人本来很尊敬子路,一方面她就是老大哥,另一方面,她很凶。

门人不敬子路,孔子一瞧,同学之间还就是要维持伦理,所以就说子路不错了。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这就就是“登堂入室”的由来。

孔子收了子路作学生之后,在很多方面对她不就是很满意,但就是至少有一点孔子非常开心,觉得自从子路当孔子学生之后,没有人敢公开批评孔子,因为子路非常敬爱老师,谁要批评孔子,子路就过来问您,您说什么?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从这个例子瞧得出来。

但就是您收了这么多学生,您到底要怎么教,这不就是一两个个案就行了,您需要整套理论的。

否则的话,您每天应付个别的同学,那就是非常辛苦的事。

三、有关“学习”的三个特色●第一个,学习五经六艺叫做传统。

没有人可以离开传统,对于传统,不管您喜欢还就是不喜欢,它已经存在了,我们任何人讲一句话,您学中文,她学英文,文字里面就有传统。

只有把这些都学会之后,您才能把传统转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第一个就就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与能力学好。

●第二个,学习思考相配合。

【案例】我自己在学习儒家的过程,有少数有趣的经验,提醒我要珍惜这个传统。

其中之一就就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耶鲁大学,同寝室有个日本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因为都就是从亚洲去的,放假的时候也没有人找我们,我们当然自己聊天。

有一次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孔子。

她听到孔子居然很兴奋,我觉得很奇怪,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听到孔子会很兴奋,我就问她为什么她忽然变得那么开心,她说我知道孔子,我说您知道什么呢?她就讲一句日文,那时候我还没学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您怎么突然讲日文呢?她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她就拿一张纸,就老老实实的写上我们的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这句话。

所以我每次念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日本朋友,当时我心里很震撼,好像我们家的宝贝被人家偷走了,我说您怎么会这句话呢?她就很骄傲的跟我说,她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我这一生第一次瞧到有人公开这样说,居然就是以很自豪的神情说,我们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

当时,我实在就是难以想象,在台湾,她们把论语放在教科书,要考试,只要就是要考试,没有人会喜欢。

一面念,一面批评。

我记得我女儿念高一的时候,开学一个星期给我抱怨说,说那个孟子怎么那么喜欢讲话呢,她一讲话我们就要背了。

所以我当时瞧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儒家这么珍惜,对孔子这样的推崇,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珍惜自己的传统。

学习跟思考,要同时注意,学习而不思考,学了半天就忘记了,也不能实践。

光思考而不学习也不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习一定要讲究知识的系统,所以学习与思考配合的话,就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了解了以后,您才愿意去实践,所以学跟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与今天重新结合。

第三个特色,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

除了学传统之外,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学的时候要去思考,反省之后有一种自觉的觉悟。

孔子教学的时候提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鲁哀公就是鲁国的国君,她问孔子,您学生那么多,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渊,并总结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一个就是知,一个就是行,一定要配合。

很多时候都就是不停地迁怒造成很多复杂的情况,而人的过失来自于她的性格。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瞧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她的这一生该往哪里走,所以不要怕瞧到孩子的过失,孩子如果没有过失,您反而要担心,因为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有的孩子瞧起来好好的,忽然之间就有一种可怕的举动。

就就是因为您平常没有注意到她有什么过失,她的过失正好显示出来,她的生命有什么特质,您才可以去帮她的忙,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希望她们把“知”跟“德行”配合。

这六个字完全就是德行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孔子的学生就一定要记得这些观念,学习的三个重点,这三个掌握住了以后,就瞧孔子怎么做老师了。

四、孔子为师的独到之处孔子能够学不厌,教不倦,她本身就就是最好的学生,也就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常听的话,在孔子身上完全实践。

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三代表多数,在一起走路,一定可以让我效法,怎么做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瞧到别人有优点,我就跟她学,别人有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她一样,叫做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要避免跟她一样。

1、孔子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孔子有很多学生常常会比来比去。

她有两个学生,都就是在政治方面有成就的。

子路的个性非常的刚健进取,非常的直爽,做事情,该做就做,毫不考虑后果。

而冉有就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要想,有点畏缩不前。

结果,有一次子路就问她,老师,听到该做的事就是否立刻就做?孔子说:不行,有父兄在,有父亲,有哥哥在,听到该做的事不能立刻做,考虑家庭的情况,父亲跟哥哥就是不就是同意。

后来冉有就问:老师,听到该做的事就是不就是立刻就做?孔子说,立刻就做。

旁边有个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听到过后,该怎么写答案呢?就问孔子说,两位同学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的答案正好相反,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过于胜过别人,就要“由也兼人,故退之”。

她说子路个性太强就要让她缓慢一下,至于那个冉有,就就是求,她太懦弱了,故进之,就要推她走快一点。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学生当然就是有她性格上的特质。

有的学生像子张,理想很高,叫做过,子夏比较保守,叫做不及。

那学生就问她,那子张比较好了,因为她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度与不够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如果说过度好的话,每个人都矫枉过正,那也不就是办法。

如果说不及好的话,每个人都退缩保守,所以过跟不及都不够理想。

最好就是中庸之道。

所以她教学生的时候按照学生各自的条件去设法提出指导。

2、性格各异的四位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第一位柴,孔子说柴愚笨,高柴为什么愚笨?因为她就是很孝顺的学生。

妈妈过世以后,她哭得眼睛流血。

所以孔子说这样就是愚笨的行为。

孝顺归孝顺,身体还就是要保重。

您还要照顾下一代。

所以孔子教学生,孝顺很好,但就是任何情感都要“发而皆中节”,不要忘了生命还有其她方面要照顾。

●第二位曾参。

“参也鲁”的“鲁”代表她反应比较慢,人比较老实,称为鲁钝,曾参年纪很轻就去上课。

聪明的学生,容易有自己的花样,把老师教的那一套都忘记了。

越就是老实的学生,就把她全部学会,后来传《大学》传《孝经》的,都就是曾参。

●第三个由就就是子路,就是位勇士,喭就就是粗野。

任何事情都比较大而化之,比较粗糙,这个学生当然有她可爱的地方,孔子到处讲学,很多时候都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帮助百姓。

她也很感叹,她曾经两度想移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前面木筏做比喻,后面就就是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因为一般的木材您无法去度过大海,这样讲的话,就比喻推到比喻,这对子路这个学生来说也就是非常的宽容。

孔子很有幽默感的,●第四个叫做子张,子张的特色就是特别年轻,在《论语》上场的这些学生里面,最年轻就就是子张,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子张比孔子小了48岁。

但就是她虽然年轻但就是志气高,年纪小,志气高,就就是子张作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