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a74f83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2.png)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古代文化是指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是源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涵盖读书、写作、艺术、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念、衣食住行、民间俗信、婚嫁习俗、文化实践等构成。
1、古代读书方式:古代的书本大多是手写的,书写的工具为胡麻、铁笔、木笔、秀笔等,一般常用的笔墨有墨、朱、绿、秋、金等,毛笔是最后出现的,古老的读书方式有口诵、眼读、指读、抄练等。
2、古代书法艺术:古代的书法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书法艺术形式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四个形式,书写的工具和形式也有很多,古人认为书法有“文如其人”之说,一笔一划传神了作者的内涵和情感。
3、古代宗教信仰:周朝时期以阴阳五行、礼乐治天为主流宗教信仰,到了秦汉时期,道教、佛教逐渐深入民间,魏晋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宗教信仰的主流。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大力推广,僧尼和佛教弟子都深受皇室和百姓的尊重,佛教也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4、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念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认为应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以养性修身、守正节,礼法仁爱、事实礼仪、仁德士大夫三者相表达、一致的理念。
5、古代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古代生活的三大要素,古代的衣食有很多传统的食物,如米饭、小米面、豆粉、馒头、烤鸭等,而住行则以宅舍、府邸、寺庙、庙宇等为主,而交通则以步行、轿子、马车、船只等为主要形式。
6、古代民间俗信:古代民间俗信涵盖很多活动,如庆典、吉神信仰、家风活动等,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不同的吉神,如孔子教人追求仁义礼智信,而佛教教人信仰宽恕,这些都影响了古代的民间俗信活动。
7、古代婚嫁习俗:古代的婚嫁习俗大多是以祭祀为主,它们是由婚礼礼仪中演变而来,主要形式包括礼堂仪式、宴席活动、祭司大臣、朝觐等,形式丰富,依据不同的习俗会有精美的传统礼装,婚嫁习俗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8、古代文化实践:古代的文化实践是思想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诠释思想的内涵,古代文化的实践有读书进修、习武竞技、尝试乐器技艺、歌舞狂欢、茶道茶艺等,它们深深影响了古代的文化氛围。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1e7a5c2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b.png)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24987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0.png)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答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54883c647d27284b7351f1.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一、填空题:1、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2、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3、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皇,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官员到职工作叫视事;授予官职叫拜或除;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5、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弱冠或加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六十岁叫花甲。
6、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姑苏,扬州叫淮扬、广陵,杭州叫临安、武林,开封叫东京、汴京。
7、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和榜眼、探花。
10、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1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篡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1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4、阅读下列文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纪日、纪时的词语。
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①②。
指某一日子的有:①②③。
指某一时辰的有:③。
1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史书②“须眉”代男子③“巾帼”代女子④“桑梓”代故乡⑤“轩辕”代祖国⑥“三尺”代法律16、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c210e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3.png)
古汉语文化常识
1.姓名、字、号:在古代,一个人的姓名由姓、氏、名三部分组
成。
姓代表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代表贵族身份。
名是父母给取的,代表个人身份。
古代还有字和号,字是成年之后取的,号是给别人称呼时用的。
2.古代官职称谓:古代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有丞相、尚书、
侍郎、巡抚、知府等职位,武官有将军、校尉、都尉等职位。
3.古代地理文化:古代地理文化包括山川河流、地名、行政区划
等。
古代还有州、郡、县等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管辖范围。
4.古代礼仪文化:古代礼仪文化包括礼制、礼仪、礼器等方面。
古代的礼仪非常繁琐,包括见面礼、告别礼、就餐礼等,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5.古代节令文化:古代节令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
每个节气和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6.古代医学文化:古代医学文化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等
方面的知识。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中药学以草药为主,针灸为治疗手段。
7.古代服饰文化:古代服饰文化包括衣裳、冠冕、配饰等方面。
不同身份和场合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服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是古汉语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备考专升本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上内容进行备考。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7e26b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9.png)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本文档旨在归纳总结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古代文化定义: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风俗惯、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遗产。
- 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2.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
- 礼:符合规范的行为,对待他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 忠: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等有义务和责任感。
3. 古代文化的风俗惯- 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 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代表了中国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
- 婚礼俗:红妆、七巧板、喜糖等传统的婚礼风俗俗。
4. 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强调墨痕、笔法和结构美。
- 绘画:中国画以写意和意境为主,常表现自然景物。
- 音乐: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注重曲调和节奏的和谐。
5. 古代文化的建筑风格- 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宏伟壮观,注重对称和规矩。
- 园林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注重布局和景观的独特设计。
- 地下宫殿: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
6. 古代文化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项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指南针:中国发明,用于导航和航海。
- 造纸术:中国发明,使书写和传播信息更加便捷。
本文档涵盖了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51f3e25c52cc58bd6bed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传统常识
![中国传统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7f36b3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8.png)
中国传统常识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开创者,因此光耀史册。
2、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
远古时代五帝史料记载不一,这五帝较为后人认可。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宋朝开始才如此称呼,都是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
4、五经:《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
相传有六经,由于《乐经》遗失,从汉武帝开始才把这几部著作并称为五经。
5、四维:礼、义、廉、耻。
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6、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四维八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现在是人人平等,这个“纲”就是“榜样”的意思。
8、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今天这“五常”并非象封建社会,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9、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人伦关系是做人的根本,号称天下善道。
10、十义: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这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
1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湖四海广义是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12、四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1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丰碑。
1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15、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宣纸(泾县)、歙砚(歙县)。
安徽的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正宗的原产地,因此也被称之“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16、汉字六书:形声、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
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方法。
17、六子全书:《老子》、《荀子》、《扬子》、《列子》、《庄子》、《文中子》。
各大学派经典的总结。
18、唐初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简称“卢杨王骆”。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6eaf2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1.png)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0ef3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b.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e1560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8.png)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一、人的称谓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二、古代官职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三天文历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中的“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中的“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
”“是年夏五。
”中的“五”就是五月。
如《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夏、商、周三代岁首之月不同,故有建寅、建丑、建子之分。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中的“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中的“建亥”指农历十月。
(3)农历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中的“孟冬”代农历十月。
如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
”中的“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b62b31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4.png)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陶器、织物、古代文字等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古代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时期: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化的基础也开始形成,包括礼仪、考古遗址、古代文献等。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但也孕育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科技发明,如《诗经》、《汉乐府》、造纸术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佳品,如《世说新语》、《洛神赋》等。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1. 长期而稳定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8e212be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b.png)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众多领域,从政治、社会到艺术、哲学,都有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
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主是传说中的黄帝,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王朝更迭,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封建时期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奴隶和农民作为其附庸。
三、官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大学士、进士、举人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级别。
进士科举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这一制度考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文化修养。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鼓吹仁爱、孝道、礼貌、忠诚等美德。
在古代,儒家思想对政府、家庭和个人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推崇平等、尊严和自由,强调个人责任和仁慈,对现代中国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高境界是返本归真,即顺应自然的原则,拒绝对自然进行干预。
六、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中国古代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如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就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七、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尤其注重字的造型和笔画的跌宕有致。
绘画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审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https://img.taocdn.com/s3/m/ed1798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1.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2299ff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9.png)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念。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常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精彩之处。
古代文化常识一:礼乐文化古代中国有着严谨而独特的礼乐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强调礼仪之道,提倡人们按照规定的礼节行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尊严。
古代的乐曲被视为祭祀神灵、娱乐百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表达个人情感的途径。
在古代社会,学习礼乐被视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
古代文化常识二:四书五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著作。
《五经》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中国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后世文人学者研习的重要资料。
古代文化常识三:书法艺术古代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而尊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书法以汉字为媒介,通过笔墨纸砚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境界。
古代书法分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四种字体,每个字体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书法作品的欣赏不仅仅在于笔画的工整,还在于能否把握住作品的气势、韵味和意境。
古代书法艺术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科技发明古代中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起源于古代中国。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古代航海家能够准确判断方向,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火药的发明则为军事战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和传播大大加速,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才智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见证。
古代文化常识五:传统节日与习俗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pdf
![古代文化常识pdf](https://img.taocdn.com/s3/m/570323e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9.png)
古代文化常识pdf1. 殷商文化殷商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时期,以商代史记载的成语“掘井无声”而著名。
殷商文化於商朝,被誉为“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第一朝”。
其社会制度、科技水平、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2. 周文化周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期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
周文化的特点是礼制、家族制、宗法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成型。
周文化还推广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 秦文化秦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时期。
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
秦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表现。
其中秦始皇的统一法制、修建万里长城等都是秦文化的代表作。
4. 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时期。
西汉初建,由于刘邦振兴国家,使得汉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汉文化繁荣了儒学,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 唐文化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期,其文化主体是传承和扩大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创新和发展。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6. 宋文化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丰富多彩的文化时期,具有高度的艺术繁荣。
当时又建立进一步改革的制度,如科举制度等,取得了长足进步。
《牡丹亭》、《步步惊心》等名著脍炙人口,宋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显著的贡献。
7. 明文化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时期。
其文化史在政治极度动荡的时期,与杨廷和等人推动了欧化改革,建立了明代的科技制度和经济结构,唤起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著眼,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8. 清文化清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贡献。
清末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清朝的基础上进行,逐渐形成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936712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2.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化悠久而深厚,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华夏族部落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耕作、狩猎、渔猎的生活方式开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部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随后,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等相继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皇权为核心,官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
这种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和宗族,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有明确的等级和地位。
社会上存在着天子、贵族、官僚、士人、工匠、庶民等不同阶层的人。
贵族享有特权,官僚拥有行政权力,士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孝道、忠诚,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放松心态。
墨家思想强调公益、和平、无私。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制、刑罚以及效率。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策略和军事实力。
四、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剧院、建筑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绘画技法独特,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的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汉字的优美书写被西方艺术家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音乐有丰富的种类,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古代舞蹈注重手势和身体的优美动作,以及对剧情的表达。
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粤剧、评剧等。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古代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51f3e25c52cc58bd6bed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5d5a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9.png)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 祭之。”
——《风俗通义·祀典》
C、灵物崇拜
(二)、人神、人鬼信仰 1、灵魂崇拜与祖先崇拜
2、人的神化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 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 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礼记·祭法》
托塔李天王 李靖 唐朝名将、 兵部尚书
——《论衡·订鬼篇》
秦琼
尉迟恭
三星门神
(2)灶神信仰
俗称灶君、灶王、 灶王爷、东厨司命
先秦时代 祭灶已列入天子“七祀”和诸侯“五祀”之中 掌管饮食
汉代 祭灶变成了一种民间风俗 掌管人的寿夭祸福 阴子方的故事(见于《风俗通义》、《后汉书》等书 )
魏晋时代 督察人间过失,定期向天帝汇报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 者 夺算。算者,三日也。” ——《抱朴子·微旨》
狐 仙
“狸髠千人得为神”
——《列异传》
“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 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 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 魅,不成村。”
——《朝野佥载》
B、植物神崇拜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 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山海经 卷一 南山经》 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 柎,食之不劳。
b、龙王信仰
龙——汉民族创造的、不存在 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
“旱而为应龙之状, 乃得大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
(2)、动植物神与灵物崇拜
A、动物神崇拜
九 凤
雷神
计蒙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 善啸”
在汉代彻底人格化
中
2国古9 代 四 灵 信 仰
对家畜、耕畜守护神的崇拜
北方民间“四大门”信仰 :狐狸、黄鼠狼、刺猬、蛇
第七讲 古代民间的神鬼信仰
一、概说
民间传统信仰 各种宗教信仰
中国民间杂乱的神鬼信仰体系 中国俗文化的根基
二、神鬼信仰的分类
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 由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神、人鬼, 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
(一)、自然神信仰
1、自然神信仰的起源
神秘的异己力量
灵魂观念的产生
自然神的雏形
2、自然神信仰的种类 天地诸神崇拜 动植物神与灵物崇拜
(1)、天地诸神崇拜
农业生产的成败取决于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
A、古人对“天”的信仰 对天体(日、月、星辰)的神化崇拜
对天象(风、雨、雷、电)的神化崇拜
日 神 崇 拜 和 月
神
崇
拜
文 昌 神 崇
拜
文曲星和武曲星崇拜
——《山海经》
“图画之工,图 雷之状,累累如连鼓 之形。又图一人,若 力士之容,谓之雷公。 使之左手引连鼓,右 手推椎,若击之状。” ——《论衡•雷虚》
“今俗所塑 之雷神,状若力 士,裸胸袒腹, 背插两翅,额具 三目,脸赤如 猴,下颏长而 锐,足如鹰鹯, 而爪更厉,左手 执楔,右手持 槌,作欲击状。 自顶至膀,环悬 连鼓五个,左足 盘蹑一鼓,称曰 雷公江天君。”
——《集说诠真》
“今俗又塑电神像,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号电母秀天君。” ——《集说诠真》
B、古人对“地”的信仰
对土地、山、川、湖、海的神化崇拜
土地神崇拜 山神崇拜 河神崇拜 海神崇拜
a、土地神崇拜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 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礼记·郊特牲》
仗义救危,讲求信义。
一般民众
义气的化身 ——起义军、帮会 重信有义——工商业者
武财神
3、人鬼与冥世信仰
目存神,輕扶 一個繫有柳枝筆的筲箕,在沙盤上逐字寫出,字之朝向 向外,經報字員讀出,再由錄文抄錄。
钟馗:“终葵” 大傩仪式
宋 沈括 《梦溪笔谈》 钟馗捉鬼的故事
——《山海经 卷二 西山经》
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 ——《山海经 卷五 中山经》
媚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日‘女尸’ ,化为媚草,其叶胥成 , 其花黄 ,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山海经 卷五 中山经》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树 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 月崩。”
祈求社会力量的保护
给原先崇拜的一些自然神、 人神加上了保护、监督、管理的 社会职能
社会神(门神、灶神、财神、行业神、城隍神等 )
2、门神、灶神信仰
家庭守护神 (1)门神信仰
铺首: 原始门神观念的遗存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 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 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 郁垒,主阅领万鬼。恶鬼之 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皇天”与“后土” 大地之神“后土”
“社,土地之主。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地为社,以报功也。” ——《孝经纬》
西周时代:
“太社”或“王 社”
“社稷坛”
“国社”和“侯社”
秦代后: “县社” 把一些人鬼列入县社配食
汉末后: “社祠”或“社庙”
“土地祠”或“土地庙”
宋代以后 :土地神信仰盛行 成为城隍神的下属 有着明确辖区、职能有限的小神
唐明皇 吴道子
冥世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 秦汉时代已具雏形 吸收佛教说法,逐渐完备
现实社会的倒影
东岳大帝(即泰山神)
虚构、幻想
人死后得到冥世主宰之神的公正审判
阎罗王(佛教传入后)
阎罗王,原为 古印度神话中冥世 之主 ,佛教沿用其 说,称之为地狱主
(三)社会神信仰
1、社会神信仰的起源
祈求自然力量的保护
蜀国名将,字云长, 今山西省运城市人。
最早的关公庙建于汉魏时期 的玉泉山(今湖北省当阳县)
人鬼
人神
宋:崇宁真君 义勇武安王(宣和年间)
明: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万历年间)
清: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忠义神武” 好读《春秋》
以勇立功, 以忠事主, 以义待友 。 ——封建社会各个 阶层所认同的典范 人物。
雨 神 崇 拜 和 雷
神
崇
拜
a、日神崇拜
夏商周最为鼎盛,周以后,日神的地位逐渐为“天帝”所代替。
b、月神崇拜
秦汉以后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习俗
“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 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北京岁华记》
C、雷神崇拜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 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