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人认为,人名属于专有名词,翻译起来很简单,照音直译就行了。然而,“照音直译”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实际做起来远非这么简单。
一、英文名字中译
1.同其他类型的专有名词一样,英文名字译成汉语一般采用音译。如: Smith 译成“史密斯”,不译成“铁匠”;Hunter 译成“亨特”, 不译成“猎人”;Mr. Green 译成“格林先生”, 而不译成“绿先生”。
但是英文的发音与汉语完全不同,找发音近似的汉字来表达,并非易事。我们现在流行的许多译名,其实并不十分准确,或者说至少用的不是与其原英文名字发音最接近的汉字,比如:Edward 译成汉语是“爱德华”, 其实“爱德瓦”似乎更接近;著名侦探小说中的人物Holmes 译成“福尔摩斯”,其实“霍姆斯”似乎更佳。再如英国大诗人Samuel C.T. Coleridge, 那个姓不该译为“柯勒瑞基”, 因为中间的 e 是不发音的,所以应该译为“柯尔律治”。但是这些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不必再改了。由此可见,人名音译时, 用什么汉字来表述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许多英汉词典都附录有常用的人名,包括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 和中间名(middle name)。另外,《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世界人名译名手册》、《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供查阅。
音译时除了表音的汉字是约定俗成之外,音译的方法也如此。比如,英国剧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 按习惯译成“萧伯纳”,不但把他的姓移到了前面,而且其中的Bernard 也没有按标准音译作“伯纳德”。意大利航海家Christopher Columbus 译作“哥伦布”,也没有完全按照标准音译。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有些外国人也起有中国名字。比如,著名的来华传教士、参加翻译《几何原理》的Mattbien Ricci, 中文名字叫利玛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美国女作家Pearl Buck,中文名字叫赛珍珠。美籍华人也常有英、汉两种名字,如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英文名字是Samuel Chao-chung Ding;著名的羽西化妆品公司的总裁靳羽西女士,英文名字是Yue Sai Kan。这些名字在英汉互译时都应谨慎处理。
二、中文名字英译
中文名字英译一般采用汉语拼音,姓译成一个词,名译成一个词,双名的两个字的英译中间不加连字符,如Mao Zedong, Zhou Enlai, Jiang Zemin, Hu Jintao。但有些仍沿用习惯的拼法,如孙中山译为Sun Yat-sen, 蒋介石译为Chiang Kai-shek。少数民族的人名不能按照所用汉字的发音,而是要根据原来的民族文字,如司马义·艾买提是Ismail Amat。香港的人名英译时不能按普通话读音译,如董建华按广东话发音译作Dong Chee Hwa。有些人取了英文名字,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霍英东的英文名字除了写作Ying Dong Fok 外,又作Henry Fok;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Bruce Lee; 成龙的英文名字Jacky Chan;周润发的英文名字是Chow Yun-fat;周杰伦的英文名字是Jay Chou。由于汉语同音字太多,而且音译后不标出四种声调,因此将中国人的名字译成英文后再回译成汉语,除了知名人士外, 几乎很难准确。
有些英文名字在用作人名和商标名称时译法不一样。比如:McDonald 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译作“麦克唐纳”,但作为快餐店名字时译作“麦当劳”;Johnson 也是一个常见的姓氏,译作“约翰逊”,但用作化妆品商标的名称时则是“庄臣”。
三、典故中人名的翻译
典故中人名的翻译更不是那么简单的了。比如,如果将“学习愚公”翻译成Learn from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mountains,那一定会误导老外,因为learn from ... 有“从……吸取教训”的意思,这个译文的意思是“要吸取那个移山的老头的教训”,也就是说不能移山了。这样一来,意思就全反了。愚公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代表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可在国外却很少有人知道, 因此,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不如把“愚公”按一般人名音译为Yugong, 然后再加上注释“a Chinese legendary figure who removed mountains with dogged perseve-rance”。同样,一些在中国尽人皆知而外国人不知道的人物,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处理。比如,杨宪益夫妇在处理《红楼梦》第30回“东施效颦”之典故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加可厌。
杨夫妇译为“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随后又加注:“His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英语中也有许多典故或概念化的人名。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Hamlet, Romeo 和Juliot 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时可以照译,但对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名,翻译时加上简单的说明或注解是有效的办法。
翻译这类典故或概念化了的人名,除了加注外还可以避开不译,采取解释性的翻译, 使译文更简单利索。比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如果将其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make one Zhuge Liang”就会使英美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中国人人皆知的诸葛亮是何许人物,皮匠跟他又有什么关系。现在有人把它译作“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不失为佳译。但出口成章、才华过人的钱钟书老先生的“Three cobblers combined, makes a genius mind”则更堪称绝妙!同样,英文人名也可以如此处理。比如英文谚语“Even the Homer sometimes nods”干脆可以避开Homer 这个人名,直接译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果不是十分正式的语境,也可以译成“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下面是两个解释性译法的例子:
In spite of the Herculean efforts by the enemy, the plot ended in a fiasco.(尽管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其阴谋还是以一场闹剧告终。) Hercules 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中国人不太熟悉,因此不必译出,也不必加注。
It is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 (这样做无异于拆了东墙补西墙,无济于事。) Peter 和Paul 是两座教堂的名字,1605年Peter 教堂并入伦敦教区时,有很多财产被拨归Paul 教堂。
总之,这类有典故的或概念化的人名不能简单地照音直译,为了使译文读者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可以加注,也可以进行解释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