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菌门(1)
子囊果的名词解释
子囊果的名词解释子囊果(ascocarp)是真菌界中一种特殊的果实体结构,也被称为子实体(fruiting body)。
它是由某些真菌类群形成的,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子囊菌纲(Pezizomycetes)中的一些物种。
子囊果是真菌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子囊果的结构复杂多样,它们通常具有一个由菌丝构成的支撑体,这被称为菌腔。
在菌腔内部,有许多称为子囊的特殊结构,这些子囊是形成孢子的器官。
子囊通常包含一系列的孢子囊壁层,内部有一到多个孢子囊室。
这些孢子囊室是形成和储存孢子的地方,它们通常由称为千针菌丝的细长菌丝填充。
子囊果的生长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阶段,包括菌丝生长、菌丝充实和子囊发育等。
首先,子囊菌丝开始在特定的营养基质上生长,形成一个菌丝网络。
这些菌丝通过有性或无性的方式进行繁殖,不断扩展和延伸。
随着菌丝的生长,菌腔逐渐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子囊开始在菌腔内分化形成。
子囊壁层慢慢形成,孢子囊室渐渐发育,直到孢子完全成熟。
子囊果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在真菌界中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例如,子囊菌门中的黑曲霉属(Aspergillus)和曲霉属(Penicillium)的子囊果呈现出典型的无柄、长椭圆形或圆柱状。
而子囊菌门中的地黄属(Cordyceps)和蓝绿菌纲中的锈菌属(Ustilago)的子囊果则通常呈现出柄状或针状。
子囊果在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首先,通过研究子囊果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对真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子囊果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有时是真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确定物种的归属。
其次,子囊果中的孢子是真菌的重要繁殖体,它们可以通过风、水流等方式传播到其他地方,完成真菌繁殖的循环。
此外,子囊菌门中的一些物种还可以产生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如抗生素、抗肿瘤和抗炎等药物。
这些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农业领域,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起到积极的影响。
子囊菌的名词解释
子囊菌的名词解释子囊菌(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类,也是真菌界最常见的一个门类。
子囊菌的名称来源于其特殊的生殖结构——子囊,也是子囊菌独有的特征之一。
子囊菌的大小和形态多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从林地到草原,从河流到海洋,都有子囊菌的存在。
子囊菌的庞大种类涵盖了许多我们熟知的物种,比如黑曲霉、发酵酵母、麦角菌等。
与此同时,子囊菌也是一类潜在的害菌,对农作物、水果和木材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
就像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子囊菌的生殖特点主要是通过产生子囊来进行的。
子囊是一种囊状器官,内部包含一系列的孢子。
这些孢子称为子囊孢子,是子囊菌进行有性生殖的关键要素。
子囊孢子具有硬壳保护,能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并通过风、水或生物传播到其他地方。
子囊菌的生命周期经常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阶段,适合的配对菌株结合产生子囊孢子,从而形成新的子囊菌个体。
无性生殖阶段则通过分裂或芽生产生无性孢子,以快速繁殖。
由于无性生殖孢子更易产生和传播,所以在子囊菌的繁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子囊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促进了营养循环的进行。
同时,一些子囊菌是重要的共生伙伴,与植物的根部形成菌根,提供养分和水分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子囊菌还能够分泌一些有益化合物,比如抗生素和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有重要影响。
然而,子囊菌也是一类潜在的病原体。
它们可以感染作物和植物,引起严重的疾病。
例如,灰霉病就是由子囊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对果蔬类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子囊菌还会引发一些人类和动物的感染病,比如尖锐湿疣和念珠菌感染。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子囊菌,科学家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子囊菌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助于揭示其独特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
此外,基因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子囊菌与其他真菌门类之间的关系和进化历史。
真菌分类
散囊菌目 (Eurotiales)
爪甲团囊菌目 (Onygenales)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
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
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科(Cystostereaceae)
云片衣科(Dictyonemataceae)
科(Epitheliaceae)
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
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
目 (Chaetosphaeriales)
目 (Coniochaetales)
间座壳菌目 (Diaporthales)
长喙壳菌目 (Ophiostomatales)
粪壳菌目 (Sordariales)
目 (Spathulosporales)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1 子囊菌门(Ascomycota)1.1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4.1 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5 接合菌门 (Zygomycota)5.1 毛菌纲 (Trichomycetes)5.2 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粒毛盘菌目(Neolectales)粒毛盘菌科 (Neolectaceae)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肺孢子菌目 (Pneumocystidales)肺孢子菌科 (Pneumocystidaceae)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裂殖酵母目 (Schizosaccharomycetales) 裂殖酵母科(Schizosaccharomycetaceae)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外囊菌目 (Taphrinales)棒囊菌目 (Coryneliales)梭绒盘菌目 (Medeolariales)菌粉衣目 (Mycocaliciales)小核衣目 (Pyrenulales)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星裂菌目 (Arthoniales)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刺盾炱目 (Chaetothyriales)瓶口衣目 (Verrucariales)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煤炱目 (Capnodiales)座囊菌目 (Dothideales)纵裂菌目 (Hysteriales)科 (Mytilinidiaceae)假黑粉霉属 (Sirodesmium)目 (Jahnulales)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胶皿菌目 (Patellariales)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目 (Arachnomycetales)散囊菌目 (Eurotiales)爪甲团囊菌目 (Onygenales)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微孢衣目 (Acarosporales)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茶渍衣目 (Lecanorales)地卷目 (Peltigerales)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目 (Agyriales)凹盘衣目 (Gyalectales)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鸡皮衣目 (Pertusariales)星果衣目 (Trichotheliales)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柔膜菌目 (Helotiales)柔膜菌科 (Heloti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李基那地衣目 (Lichinales)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圆盘菌目 (Orbiliales)盘菌纲 (Pezizomycetes)盘菌目 (Pezizales)马鞍菌科 (Helvellaceae)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 - 羊肚菌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侧盘菌科 (Otideaceae)盘菌科 (Pezizaceae)粪盘菌科 (Ascobolaceae)平盘菌科 (Discin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美球菌目 (Calosphaeriales)路霉目 (Lulworthiales)小煤炭菌目 (Meliolales)黑痣菌目 (Phyllachorales)假毛球壳目 (Trichosphaeriales)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海壳菌目 (Halosphaeriales)肉座菌目 (Hypocreales)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冬虫夏草小囊菌目 (Microascales)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团壳菌目 (Boliniales)目 (Chaetosphaeriales)目 (Coniochaetales)间座壳菌目 (Diaporthales)长喙壳菌目 (Ophiostomatales)粪壳菌目 (Sordariales)目 (Spathulosporales)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炭角菌目 (Xylariales)炭角菌科 (Xylariaceae)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酵母目 (Saccharomycetales)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酵母属(Saccharomyces) - 酵母 - 酿酒酵母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褐黄木耳(Auricularia fuscosuccinea)毡盖木耳(Auricularia mesenteric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象牙白木耳(Auricularia eburnea)黑耳科(Exidiaceae)明目耳科(Hyalor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科(Cerinomycet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蜡壳耳目 (Sebacinales)蜡壳耳科(Sebacinaceae)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目 (Christianseniales)科 (Christianseniaceae)目 (Cystofilobasidiales)科 (Cystofilobasidiaceae)线黑粉菌目 (Filobasidiales)线黑粉菌科(Filobasidiaceae)银耳目 (Tremellales)科(Aporpiaceae)链担耳科(Sirobasidiaceae)银耳科(Tremellaceae)丝孢酵母目 (Trichosporonales)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伞菌目 (Agaricales)鹅膏菌科(Amanitaceae)粪锈伞科(Bolbit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伞科(Coprin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靴耳科(Crepidot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环柄菇科(Lepiotaceae)网褶菌科(Paxill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香菇 (Lentinus Edodes)多孔菌目 (Aphyllophorales)地花菌科(Albatrellaceae)科(Atheliaceae)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刺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绒柄革菌科(Boreostereaceae)革菌科(Coriol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科(Cystostereaceae)云片衣科(Dictyonemataceae)科(Epitheliaceae)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灵芝科(Ganodermataceae)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科(Grammotheleaceae)彩孔菌科(Hapalopilaceae)丝毛伏革菌科(Hyphodermataceae)茸瑚菌科(Lachnocladiaceae)柔韧菇科(Lentinaceae)薄孔菌科(Meripilaceae)皱皮菌科(Meruliaceae)科(Phanerochaetaceae)柄杯菌科(Podoscyphaceae)科(Pteru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科(Sistotremataceae)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科(Tubulicrinaceae)科(Xenasmataceae)牛肝菌目 (Boletales)牛肝菌科(Boletaceae)硬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科(Diplocystaceae)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拟蜡伞科(Hygrophoropsidaceae) 科(Leucogastraceae)干腐菌科(Serpulaceae)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角担菌目 (Ceratobasidiales) 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地星目 (Geastrales)地星科(Geastraceae)猴头菌目 (Hericiales)刺革菌目 (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腹菌目 (Hymenogastrales)马勃菌目 (Lycoperdales)马勃科(Lycoperdaceae)鸟巢菌目 (Nidulariales)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弹球菌科(Sphaerobolaceae)鬼笔目 (Phallales)笼头菌科(Clathraceae)鬼笔科(Phallaceae)韧革菌目 (Stereales)革菌目 (Thelephorales)革菌科(Thelephor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柄灰包目 (Tulostomatales)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目 Atractiellales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目 (Agaricostilbales)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目 (Cryptomycocolacales)目 (Heterogastridiales)白冬孢酵母目 (Leucosporidiales)微球黑粉菌目 (Microbotryales)锁掷酵母目 (Sporidiobolales)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目 (Classiculales)目 (Cystobasidiales)泛胶耳目 (Platygloeales)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锈菌目 (Uredinales)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目 (Entorrhizales)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实球黑粉菌目 (Doassansiales)叶黑粉菌目 (Entylomatales)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目 (Georgefischeriales)目 (Malasseziales)目 (Microstromatales)腥黑粉菌目 (Tilletiales)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条黑粉菌目 (Urocystales)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壶菌目 (Chytridiales)单毛菌目 (Monoblepharidales)目 (Neocallimastigales)小壶菌目 (Spizellomycetales)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原囊霉目 (Archaeosporales)多孢囊霉目 (Diversisporales)球囊霉目 (Glomerales)类球囊霉目 (Paraglomerales)接合菌门 (Zygomycota)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钩孢毛菌科(Harpellaceae)科(Legeriomycetaceae)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双珠霉目 (Dimargaritales)双珠霉科(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目 (Endogonales)内囊霉科(Endogon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新月霉科(Ancylistaceae)担子霉科(Basidiobolaceae)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科(Neozygitaceae)梳霉目 (Kickxellales)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目 (Mortierellales)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目 (Mucorales)刺枝霉科(Chaetocladiaceae)笄霉科(Choanephoraceae)小克银汉霉科(Cunninghamellaceae) 吉尔霉科(Gilbertellaceae)毛霉科(Mucoraceae)科(Mycotyphaceae)水玉霉科(Pilobolaceae)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瓶霉科(Saksenaeaceae)共头霉科(Syncephalastraceae)枝霉科(Thamnidi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头珠霉科(Piptocephalidaceae)科(Sigmoideomycetaceae) 捕虫霉科(Zoopagaceae)。
初一生物子囊菌门的特征
初一生物子囊菌门的特征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门之一,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门。
它包括许多重要的食用菌、药用菌和害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子囊菌门的特征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等方面。
一、生活方式子囊菌门的生活方式多样,既有以腐生(生长在植物或动物的死亡组织上)为主的腐生菌,又有以寄生为主的寄生菌,还有以共生为主的共生菌。
1. 腐生菌:腐生菌能分解富含有机物的死亡组织,如落叶、木材等。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营养物质来供自身生长和繁殖。
例如黑曲霉(Penicillium)就是一种常见的腐生菌,常生长在发霉的食物上。
2. 寄生菌:寄生菌主要以植物为寄主,从寄主体内提取养分来维持生长。
这些寄生菌会给植物带来损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
例如锈菌(Puccinia)就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菌,它会寄生在许多农作物上,如小麦、玉米等。
3. 共生菌:共生菌指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的菌类,主要表现为与植物形成的共生关系。
例如地下真菌(Truffles)是一种与树木共生的菌类,它们通过与树木的根系形成菌根共生,菌根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二、形态特征子囊菌门的菌丝体细长,通常呈现无色或白色。
它们的细胞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核组成,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几丁质,这也是子囊菌门与其他菌门之间的显著区别之一。
子囊菌门的特征之一是其生殖器官——子囊。
子囊是子囊菌门特有的生殖结构,其中形成和储存孢子。
子囊通常为扁平或圆柱状,内部含有数个单核或多核的子囊壁细胞。
每个子囊壁细胞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孢子。
子囊菌门的孢子通常为单核或双核的。
在子囊内,原核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两个核的偶数体,然后核数量减半,形成单核的减数分裂体,再发生一个或多个有丝分裂,形成孢子。
这些孢子经过传播和萌发,可以生长为新的菌丝体。
三、生殖方式子囊菌门的生殖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来繁殖。
有性生殖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生殖器官中,如子囊、子座等。
子囊菌门(1)
子囊菌
Ascomycota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子囊 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已发现了有性 阶段的种。 • 子囊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 寄生的、共生的。
•
外囊菌属真菌为高等植物上的专 性寄生菌。 • 在国内分布很广。 • 主要引起叶片、果实、枝梢的畸形。
• 营养体:为有隔膜的双核菌丝,寄生于 寄主细胞间,但不产生吸器。 • 无性繁殖:子囊孢子芽殖。 • 有性生殖:无性器官,双核菌丝体直接 形成子囊,无子囊果,子囊裸露。 • 子囊长圆筒形,平等排列在寄主表面。
闭囊壳
子囊壳
子囊腔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壳
子囊果
• 子囊果单生或丛生于基物表面或里 面,或先埋生于基物中,后期突破 基物表层外露。 • 有的子囊果生于子座上或埋生于子 座内。 • 在病部表现出小黑点状病征。
•
在子囊果内除了子囊外, 许多子囊菌子囊果内还包含有 1––几种不孕丝状体,这些丝 状体有的在子囊形成后消解, 有的仍然保存,主要有几下几 种类型: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白粉菌目的真菌通称为白粉 菌,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 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白粉病。
• 营养体:是无色透明的菌丝体, 大都在寄主表面,产生吸器进入 寄主表皮细胞。 • 少数伸入到叶肉细胞间,产生吸 器进入细胞内。
• 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 子。 • 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桶状 • 由于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粉 状病症,因此这类病称为“白粉病”。
子囊菌门(1)
直接破裂等。(也有的子囊壁早期消解) • 子囊整齐地排列成一层–––子实层。
• (2)子囊孢子的形态 • 子囊孢子的数目:通常是8个,也有多于或
少于8个的,一般为2n个。 • 子囊孢子的排列:单行或双行排列,也有的
平行排列(如丝状孢子) • 子囊孢子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也有圆形、
• 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交织在一起构成: • 疏丝组织 • 拟薄壁组织 • 从而进一步形成: • 子实体的包被、菌核、子座等。
(二)无性繁殖
• 子囊菌的无性繁殖非常发达: • 裂殖、芽殖、断裂的方式产生粉孢
子、芽孢子和厚垣孢子, • 最主要的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
生孢子。
• 由于无性繁殖阶段在子囊菌的 生活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 将该阶段称为分生孢子阶段。
• 雄性性器官:称为雄器(antheridium), 形状圆柱形,较小。
• 子囊菌其它的交配方式:
• (1)精子器内产生的精子与产囊体交 配。
• (2)以大型或小型分生孢子作为精子 与产囊体进行交配。
• (3)无明显的性器官,两根普通的菌 丝或两个孢子的芽管间进行交配(酵 母)。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蜡肠形、丝状、砖格形等,有单胞、双胞、 多胞。 • 子囊孢子壁表面:光滑、有刻纹、瘤状突起 等。 • 子囊孢子的颜色:有色或无色。
4.子囊果的类型
• 子囊果ascocarp:由菌丝 组成的包被,形成一定形状 的、内部产生子囊的有性子 实体。
子囊果有以下几类:
•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有明显的完全封闭 的壳壁,无孔口。
子囊菌
Ascomycota
壶菌门、接合菌门及子囊菌门(课堂PPT)
4
二、营养体 壶菌的形态复杂多样,营养体从简单到复杂。 A 低等的壶菌:
单细胞或单细胞具须,此单细胞兼有营养和繁殖两种 功能,称为整体产果式。
B 较高等的壶菌:
无隔多核,分枝的菌丝体。繁殖时,营养体的某些部 位形成生殖结构,而其余部分仍继续行使营养体的功能, 有营养和繁殖的分工,称为分体产果式。
只有老菌丝或者繁殖器官的基部才有隔膜,隔膜为封 闭式。
3.有性生殖
配子囊接合产生接合孢子;同宗或异宗;
接合孢子萌发一般产生芽孢子囊,减数分裂一般在结合 孢子萌发时进行,也有在萌发前进行。
28
孢子囊
29
接合孢子
毛霉目的经济重要性: 1.在工业发酵上极为重要,能产生各种有机
酸、氨基酸、酶类等。 2.常引起贮藏的食品的腐烂。 3.孢子分布广泛,是微生物实验室内的重要
2 多寄生于微小动物(变形虫、根足虫、线虫等),分生孢 子不强力弹 射························································捕虫霉目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子囊 孢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的 寄主植物。
03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致病机理
侵染过程
接触寄主
病原真菌通过气孔、皮孔、伤 口等途径与寄主植物接触。
粘附与侵入
病原真菌产生粘附因子,粘附寄 主表面,并形成侵入结构,如菌 丝和吸器,侵入寄主细胞。
快速防御反应
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能够迅速发生防御反应,如产生过 敏性坏死反应,阻止病原真菌的进一步扩展。
适应性
寄主植物通过适应性进化,能够提高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抗病性。
04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传播途径与
流行规律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子囊菌的孢子可随空气 流动传播,感染健康的
植物。
雨水传播
孢子可附着在雨滴上, 通过雨水降落传播到其
生活史
无性繁殖阶段
植物病原真菌在无性繁殖阶段会 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 可以随风、水流或昆虫传播,感 染新的植物。
有性繁殖阶段
在有性繁殖阶段,植物病原真菌 会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这些孢 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 的寄主植物。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分生孢子可 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水流或 昆虫传播。
激素
病原真菌产生激素,影响寄主 植物的激素平衡,导致植物生
长异常。
寄生结构
病原真菌形成侵入结构和菌丝 体,侵入寄主细胞并吸收营养
。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基因
寄主植物体内存在抗病基因,能够识别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并启动 抗病反应。
生理生化反应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三、子囊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实验三 子囊菌门真菌及其所致
病害
.
一、实验目的
▪ 了解子囊菌门子囊果的形态及代表 性真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 熟练临时玻片的制作技术及检索表 的使用。
.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子囊菌门真菌(包括外囊菌属、 白粉菌、长喙壳属、赤霉属、禾顶 囊壳属、黑星菌属、核盘菌属等) 的形态特征。
2.制作白粉菌闭囊壳的临时玻片。 3.检索所提供的白粉病病原菌到属。
.
子囊菌亚门真菌所致的病害
▪ 桃缩叶病 (半子囊菌纲 外囊菌属)
.
核菌纲
▪ 白粉菌:根据附属丝的形态及闭囊壳内子 囊的数目可将白粉菌鉴定到属。
.
白粉菌分属检索表
1. 闭囊壳内单子囊 2. 附属丝菌丝状……………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2’.附属丝分叉状…………叉丝单囊壳属(Podospaera)
1’. 闭囊壳多子囊 2. 附属丝顶端双分叉………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2’. 附属丝不分叉 3. 附属丝顶端呈钩状………………钩丝壳属(Uncinula) 3’. 附属丝非上述 4. 附属丝基部球形,顶部针状…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4’. 附属丝菌丝状 5 附属丝较长……………………白粉菌属(Erysiphe) 5’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布氏白粉菌(Blumeria)
.
甘薯黑斑病
长喙壳属
.
赤霉菌属
▪ 小麦赤霉病
.
禾顶囊壳属
▪ 小麦全蚀病
.
腔菌纲
▪ 梨黑星病
.
盘菌纲
▪ 油菜菌核病(核盘菌属)
.
作业
1.绘图: 桃缩叶病菌子囊层; 小麦赤霉病菌有性阶段形态图;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子囊、侧丝和子囊孢 子; 桃树白粉病菌闭囊壳、附属丝和子囊。
第九章 子囊菌门
被栎树外囊菌侵染的树叶
C.W.Mims拍摄
引自《菌物学概论》(第四版)P.230
(二)原囊菌科(protomycetaceae)
1. 简介:
(1)两型性 (2)使寄主颜色改变 (3)寄主少(已知) (4)厚壁的产囊细胞
2.组成:
(1)原囊菌属(Protomyces) (2)伯瑞囊菌属 (Burenia) (3)外球囊菌属(Taphridium) (4)拟原囊菌属(Protomycopsis) (5)沃卡特囊菌属(Volkartia)
酵母目
I N YN YN Y N YN N n/2n
丝状子囊菌
V YN Y Y Y Y YN Y n
EMSa 强力释放子囊 伏鲁宁体 简单隔膜孔 几丁质 产囊丝 产生淀粉 子囊果 体细胞倍数
I YN ? Y ? N Y N n+n
注:V=包围所有细胞核; I=与单个细胞核相关联 Y=存在 ;N=不存在
二.分类
1.简介:
古子囊菌个别成员曾被归入原生动物界、 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卵菌门和接合菌门。
2.分类历程
(1)1973G.C.Ainsworth “The Fungi”系统编著
引自 余永年《真菌分类大纲》附录1
引自 裘维藩《真菌学业概论》P.277
半子囊菌纲分目检索表 1.多数腐生少数寄生;子囊由两个细胞直接接合成………………内孢霉目Endoycetales 1.寄生,常引起寄主胀大;子囊来自产囊丝或可疑………………………………………2 2.子囊来自双核产囊细胞,平行排列成栅栏状……………………外囊菌目Taphrinales 2.寄生于伞形科、菊科植物,引起膨肿;无子囊孢子,具厚壁孢子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真菌分类1 子囊菌门(Ascomycota)1.1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4.1 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5 接合菌门 (Zygomycota)5.1 毛菌纲 (Trichomycetes)5.2 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粒毛盘菌目(Neolectales)粒毛盘菌科 (Neolectaceae)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肺孢子菌目 (Pneumocystidales)肺孢子菌科 (Pneumocystidaceae)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裂殖酵母目 (Schizosaccharomycetales) 裂殖酵母科(Schizosaccharomycetaceae)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外囊菌目 (Taphrinales)棒囊菌目 (Coryneliales)梭绒盘菌目 (Medeolariales)菌粉衣目 (Mycocaliciales)小核衣目 (Pyrenulales)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星裂菌目 (Arthoniales)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刺盾炱目 (Chaetothyriales)瓶口衣目 (Verrucariales)煤炱目 (Capnodiales)座囊菌目 (Dothideales)纵裂菌目 (Hysteriales)科 (Mytilinidiaceae)假黑粉霉属 (Sirodesmium)目 (Jahnulales)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胶皿菌目 (Patellariales)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目 (Arachnomycetales)散囊菌目 (Eurotiales)爪甲团囊菌目 (Onygenales)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微孢衣目 (Acarosporales)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茶渍衣目 (Lecanorales)地卷目 (Peltigerales)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目 (Agyriales)凹盘衣目 (Gyalectales)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鸡皮衣目 (Pertusariales)星果衣目 (Trichotheliales)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柔膜菌目 (Helotiales)柔膜菌科 (Heloti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李基那地衣目 (Lichinales)圆盘菌目 (Orbiliales)盘菌纲 (Pezizomycetes)盘菌目 (Pezizales)马鞍菌科 (Helvellaceae)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 - 羊肚菌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侧盘菌科 (Otideaceae)盘菌科 (Pezizaceae)粪盘菌科 (Ascobolaceae)平盘菌科 (Discin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美球菌目 (Calosphaeriales)路霉目 (Lulworthiales)小煤炭菌目 (Meliolales)黑痣菌目 (Phyllachorales)假毛球壳目 (Trichosphaeriales)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海壳菌目 (Halosphaeriales)肉座菌目 (Hypocreales)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冬虫夏草小囊菌目 (Microascales)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团壳菌目 (Boliniales)目 (Chaetosphaeriales)目 (Coniochaetales)间座壳菌目 (Diaporthales)长喙壳菌目 (Ophiostomatales)粪壳菌目 (Sordariales)目 (Spathulosporales)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炭角菌目 (Xylariales)炭角菌科 (Xylariaceae)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酵母目 (Saccharomycetales)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酵母属(Saccharomyces) - 酵母 - 酿酒酵母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褐黄木耳(Auricularia fuscosuccinea)毡盖木耳(Auricularia mesenteric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象牙白木耳(Auricularia eburnea)黑耳科(Exidiaceae)明目耳科(Hyalor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科(Cerinomycet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蜡壳耳目 (Sebacinales)蜡壳耳科(Sebacinaceae)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目 (Christianseniales)科 (Christianseniaceae)目 (Cystofilobasidiales)科 (Cystofilobasidiaceae)线黑粉菌目 (Filobasidiales)线黑粉菌科(Filobasidiaceae)银耳目 (Tremellales)科(Aporpiaceae)链担耳科(Sirobasidiaceae)银耳科(Tremellaceae)丝孢酵母目 (Trichosporonales)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伞菌目 (Agaricales)蘑菇科(Agaricaceae )鹅膏菌科(Amanitaceae)粪锈伞科(Bolbit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伞科(Coprin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靴耳科(Crepidot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环柄菇科(Lepiotaceae)网褶菌科(Paxill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香菇 (Lentinus Edodes)多孔菌目 (Aphyllophorales)地花菌科(Albatrellaceae)科(Atheliaceae)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刺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绒柄革菌科(Boreostereaceae)革菌科(Coriol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科(Cystostereaceae)云片衣科(Dictyonemataceae)科(Epitheliaceae)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灵芝科(Ganodermataceae)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科(Grammotheleaceae)彩孔菌科(Hapalopilaceae)丝毛伏革菌科(Hyphodermataceae)茸瑚菌科(Lachnocladiaceae)柔韧菇科(Lentinaceae)薄孔菌科(Meripilaceae)皱皮菌科(Meruliaceae)科(Phanerochaetaceae)柄杯菌科(Podoscyph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科(Pteru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科(Sistotremataceae)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科(Tubulicrinaceae)科(Xenasmataceae)牛肝菌目 (Boletales)牛肝菌科(Boletaceae)硬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科(Diplocystaceae)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拟蜡伞科(Hygrophoropsidaceae) 科(Leucogastraceae)干腐菌科(Serpulaceae)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角担菌目 (Ceratobasidiales) 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地星目 (Geastrales)地星科(Geastraceae)猴头菌目 (Hericiales)刺革菌目 (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腹菌目 (Hymenogastrales)马勃菌目 (Lycoperdales)马勃科(Lycoperdaceae)鸟巢菌目 (Nidulariales)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弹球菌科(Sphaerobolaceae)鬼笔目 (Phallales)笼头菌科(Clathraceae)鬼笔科(Phallaceae)韧革菌目 (Stereales)革菌目 (Thelephorales)革菌科(Thelephor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柄灰包目 (Tulostomatales)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目 Atractiellales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目 (Agaricostilbales)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目 (Cryptomycocolacales)目 (Heterogastridiales)白冬孢酵母目 (Leucosporidiales)微球黑粉菌目 (Microbotryales)锁掷酵母目 (Sporidiobolales)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目 (Classiculales)目 (Cystobasidiales)泛胶耳目 (Platygloeales)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锈菌目 (Uredinales)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目 (Entorrhizales)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实球黑粉菌目 (Doassansiales)叶黑粉菌目 (Entylomatales)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目 (Georgefischeriales)目 (Malasseziales)目 (Microstromatales)腥黑粉菌目 (Tilletiales)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条黑粉菌目 (Urocystales)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壶菌目 (Chytridiales)单毛菌目 (Monoblepharidales)目 (Neocallimastigales)小壶菌目 (Spizellomycetales)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原囊霉目 (Archaeosporales)多孢囊霉目 (Diversisporales)球囊霉目 (Glomerales)类球囊霉目 (Paraglomerales)接合菌门 (Zygomycota)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钩孢毛菌科(Harpellaceae)科(Legeriomycetaceae)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双珠霉目 (Dimargaritales)双珠霉科(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目 (Endogonales)内囊霉科(Endogon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新月霉科(Ancylistaceae)担子霉科(Basidiobolaceae)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科(Neozygitaceae)梳霉目 (Kickxellales)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目 (Mortierellales)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目 (Mucorales)刺枝霉科(Chaetocladiaceae)笄霉科(Choanephoraceae)小克银汉霉科(Cunninghamellaceae) 吉尔霉科(Gilbertellaceae)毛霉科(Mucoraceae)科(Mycotyphaceae)水玉霉科(Pilobolaceae)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瓶霉科(Saksenaeaceae)共头霉科(Syncephalastraceae)枝霉科(Thamnidi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 头珠霉科(Piptocephalidaceae) 科(Sigmoideomycetaceae)捕虫霉科(Zoopagaceae)。
第四章 子囊菌门
第二节 半子囊菌纲 菌体单细胞或不发达的菌丝体;形成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子囊。无 子囊果和产囊丝,子囊由合子或单细胞形成,子囊壁薄。子囊孢子
释放时壁破裂或消解。
1.子囊存在于复杂的孢子囊状体(集子囊中)————————— ————————————————————————原囊菌目 1.子囊分开形成——————————————————————2 2.合子或单细胞直接形成子囊或二倍体产囊丝————内孢霉目 2.子囊产生于双核产囊细胞上,由双核产囊菌丝以厚垣孢子形式 形成子囊———————————————————外囊霉目
(2)高等子囊菌中, 为异形配子囊接触, 雌性者称产囊器,其 顶端有受精丝,受精 丝为长形细胞或为丝 状;雄性者称为雄 器,一般都较雌性 者小。
两个性别的核在产囊器中 并不结合,只是两两成对 地靠近,此时只进行质配, 质配后产囊器生出许多短 菌丝称为产囊丝,成对的 核移入产囊丝,经过几次 分裂而形成多核。此后, 产囊器生出横隔,隔成多 细胞,每个细胞含一核或 双核,但是顶端的细胞皆 为双核,双核中一为雌核 的子核,另一为雄核的子 核。
第四章 子囊菌亚门真菌 (Ascomycotina)
第一节 形态特征和分类 一、概述
子囊菌有 2720 属( +2810 syn. ), 28600 spp., 是真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子囊菌分布广泛,包括腐生和寄生的种类。其中有 些可以引起植物的病害,引起斑点、炭疽、溃疡、 腐烂等症状。有些寄生程度很高,如白粉菌。
白假丝酵母,也称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形态染色: 圆形(卵圆形),G+, 有假菌丝,芽生孢子多 集中在假菌丝连接部位。
鹅口疮
婴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
真菌分类子囊菌纲
真菌分类子囊菌纲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属于真菌界,与动物界和植物界同属于真核生物。
真菌以其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生态功能,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真菌的特征和分类体系,真菌可以分为多个门,其中一个重要的门是子囊菌门。
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门之一,也是最进化的菌门之一。
子囊菌门的特点是生殖器官是子囊,也就是子囊壳,其中产生子实体。
子囊菌门的菌丝体一般是无色的,多为单核或多核。
子囊菌门的菌丝体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体表面、腐木中等环境中。
子囊菌门中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病原菌,可以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
子囊菌门的真菌具有丰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根据子囊菌门的分类体系,子囊菌门下有很多纲,其中一个重要的纲是子囊菌纲(Pezizomycotina)。
子囊菌纲是子囊菌门中最大的纲,包括了大部分的子囊菌门物种。
子囊菌纲的特点是子囊菌门中的菌丝体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无分枝的菌丝体两种类型。
分枝的菌丝体是由分生孢子形成的,无分枝的菌丝体是由无分枝的孢子形成的。
子囊菌纲的子囊壳是由多个子囊细胞形成的,子囊细胞内部形成子囊孢子。
子囊菌纲的子囊孢子具有多种形态,可以是单核的、双核的或多核的。
子囊菌纲中的物种具有多种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是腐生菌,它们可以分解死亡植物和动物的有机物质,促进物质的循环和分解。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是共生菌,它们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生活和繁殖。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是病原菌,它们可以引起植物和动物的疾病,对农业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子囊菌纲的物种在食品工业、药物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可以产生食用菌,如松茸、黑木耳等。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可以产生药用物质,如青霉素、黄酮类化合物等。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可以生物修复土壤和水体,清除有毒物质和污染物。
子囊菌纲是真菌界中重要的一个分类单位,它包括了大部分的子囊菌门物种。
子囊菌纲的物种具有丰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多种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四 子囊菌形态观察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 • • 白粉菌都是专性寄生菌, 菌丝、无性和有性繁殖体多表生, 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养分, 子囊果为闭囊壳,其上生有各种形状的附 属丝, • 根据附属丝的性状和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 进行分类,常见的有以下七属:
(1)白粉属(Erysiphe)
• 观察瓜类白粉(E.cichoracearum)标本,注 意病状特点,病部是否有白色粉状物和小 黑点,挑取小黑点制片,镜检闭囊壳的形 态,注意附属丝的性状和长短,然后用解 剖针轻压盖片,挤压闭囊壳使之慢慢破裂, 注意观察其内子囊的数目及形态,能否看 到子囊孢子。
(3)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 观察蔷薇白粉(S.pannosa)标本,注意症状 特点,制片,镜检闭囊壳及附属丝,注意 附属丝是否为菌丝状,闭囊壳内子囊的数 目等特点。
(4)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 取核桃白粉(M.yamadai)和丁香白粉 (M.alni)标本,观察症状特点。自丁香白粉 病叶上挑取小黑点制片,镜检闭囊壳和附 属丝,注意附属丝顶端有数回二叉状分枝, 闭囊壳内子囊多数的特点。
(2)布氏白粉属(Blumeria)
• 闭囊壳上的菌丝状附属丝很短,闭囊壳内 有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近球 形。观察小麦白粉(B.graminis)标本,注 意病状特点,病部是否有白色粉状物和小 黑点,挑取小黑点制片,镜检闭囊壳的形 态,注意附属丝的长短,然后用解剖针轻 压盖片,挤压闭囊壳使之慢慢破裂,注意 观察其内子囊的数目及形态,能否看到子 囊孢子。
一、目的(Objective)
• 了解子囊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概况,熟悉 该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特别是引致各 种白粉病的白粉菌种类,以便为子囊菌的 分类和病害鉴定打下基础。
子囊菌
代表:水稻恶苗病、玉米赤霉菌
G.zeae 引起大麦,小麦,玉米赤霉
病,湖广地区较重,黑龙江三江平原 重,形成白穗,红穗。
小丛壳属 Glomerella
疔座菌科 子囊壳小,球形,半埋生在子座内; 子囊棍棒状,无侧丝;子囊孢子单孢
无色,长椭圆形,稍弯曲。有性世代
在自然界很少发生,无性世代为炭疽 菌属(Colletotrichum)。
1. 核菌纲最大的目,大约5000种313属,占子囊菌的1/3。
2.• 生性:多为腐生菌,也有很多重要的寄生菌,如苹果树腐烂病, 寄
甘薯黑疤病等。还包括寄生昆虫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Cordyceps
purpurea)等。
3 .形态:子囊果为典型的子囊壳。通常为球形,或瓶形。 4.假子座:• 丝体和植物组织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子座。 菌
放子囊孢子。 5.腔菌纲分5个目,其中与植病有关的是多腔菌目、座囊菌目和隔孢腔目。仅介绍3个目。
痂囊腔菌属 Elsinoe
多腔菌科 子囊在子囊腔中不规则散生,每 个子囊腔只有一个球形子囊,子 囊孢子长圆筒形 , 3隔 4胞 、 • 无 色。• 害植物主要是无性世代, 为 在分生孢子盘上产生分生孢子。 (痂圆孢属 Sphaceloma)我国有性 世代未发现,主要无性。 代表:葡萄黑痘病。
外囊菌属Taphrina
子囊长圆筒形,平行排列在
寄主表面,不形成子囊果。 子囊孢子芽殖产生分生孢子。
均为植物专性寄生菌,人工 培养基上不能培养,• 成畸 造 形。
代表病害:ans) , 分
布辽宁大连,锦州等地区。
(一)白粉菌目 (Eryshiphales)
一、营养体
简单的仅为单细胞,但大多数 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每个 细胞有一个、二个、多个核,壁以 几丁质为主,营养体可以形成厚垣 孢子。有的菌丝可以直接形成粉孢 子,芽孢子。很多可以形成营养菌 丝的组织体。
子囊菌门1
Sclerotinia)
#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特征:在寄住表面形成菌核;子囊盘产生在菌核上,有长 柄,杯盘状或漏斗状。子囊孢子单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 色 代表菌:核盘菌 (S.sclerotiorum)
引起许多植物的菌核病
玻盒标本、浸泡标本、永久 玻片、徒手切片 注意观察菌核、子囊盘、子 囊、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 #
实验三
子囊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病害 症状观察(一)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子囊菌门各个纲病原物的主要形态特 征。 2.掌握子囊菌门各主要属的基本形态特征、 分类依据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
二、材料与用具
材料:浸泡标本 永久玻片 新鲜材料 用具:显微镜及常规制片用具。
#
二、内容与方法
营养体:
发达的有隔菌丝,少数为单细胞
四、作业
1.绘甘薯黑斑病菌的形态图 2.绘油菜菌核子囊盘图(或做盘菌的徒手切片,上 交一张玻片) 3.做禾草黑痣病的徒手切片,上交一张玻片
#
球壳目(Sphaeriales)——长喙壳属、赤霉属、黑腐皮 壳属、麦角菌属、黑痣菌属 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 #
1.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代表菌:甘薯长喙壳(C. fimbriata),引起甘薯黑斑病 特征:子囊壳长颈烧瓶形,基部球形,有细长的颈部,顶 端裂为须状;子囊孢子小,单胞,钢盔状。
态
#
(三)盘菌纲(Discomycetes)
特征:子囊果为子囊盘,典型的子囊盘呈盘状 或杯状,包括子实层、囊层基、囊盘被和菌柄, 有些盘菌产生变态的子囊盘;子囊顶部的结构是 分目的依据之一。 星裂盘菌目(Phacidiales) 柔膜菌目(Helotiales):核盘菌属(
子囊菌亚门
子囊的类型:
? 原壁子囊(prototunicate):具有一层很薄的囊膜,子囊孢子通过囊壁的破裂或消解释放。
? 单壁子囊(unitunicate):囊膜单层,子囊孢子通过囊顶部小孔、狭缝或囊盖而主动释放。
? 双壁子囊(bitunicate):囊壁双层,外层称为子囊外壁,内层称为子囊内壁。释放孢子时外壁因无弹弹性而保持原位,内壁因有较大的弹性而常超出外壁顶端。
? 引起梨、桑、柿、核桃、臭椿、杨树、泡桐、榛、栗树等白粉病。
? 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
? 引起豆类、十字花科、伞形花科、毛茛科、紫草科和烟草、番茄、芝麻、向日葵、马铃薯、枸杞、野菊花、车前草等多种植物白粉病。
⑸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 附属丝刚直,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多个子囊。
? 葡萄球座菌(G. bidwellii)引起葡萄黑腐病;浆果球座菌(G.baccae)引起葡萄房枯病。
★子囊座内为单个子囊腔(假囊壳);子囊之间有拟侧丝,子囊长圆柱形,子囊孢子常见的为多隔或砖隔。
★腐生或寄生,寄生在茎或叶片上,有些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1.黑星菌属(Venturia)
(4)子囊孢子(ascospore):形态多种多样,圆形、椭圆形、丝状,单胞、双胞、多胞,无色或有色。在子囊内有散生、单列、双列、并列、螺旋形排列。
(5)子囊果(ascocarp):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子囊果的类型:包被没有固定孔口的闭囊壳,包被有固定孔口的子囊壳,包被开口呈盘状的子囊盘,包被为子座组织的子囊座。
? 引起核桃、丁香、榛、洋槐、板栗、胡桃、栎属植物白粉病 。
⑹钩丝壳属(Unicinul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产囊丝及分枝顶端细胞延长并弯曲 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 • 产囊钩中的双核并裂,同时产生两 个隔膜,使整个产囊丝钩成为3个细 胞。顶细胞和基部细胞为单核的, 中间的细胞,即亚顶细胞为双核的, 这就是子囊母细胞。
• 子囊母细胞中两个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 二倍体(2N)的细胞核,子囊母细胞伸长, 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 个核,继而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 单倍体(N)的细胞核。 • 子囊母细胞中的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和它们 周围的原生质一起(通过游离细胞形成方 式),形成8个子囊孢子。
•
• • • •
子囊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性阶段 的形态特征,即: 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的构造 将该亚门分六个纲,与植物病害有关 的是以下五个纲。
• 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 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 后,子囊壁消解。 • 核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壳或闭囊壳,但 子囊有规律地排列成子实层。 • 腔菌纲:子囊座上产生子囊腔,子囊壁 双层。 • 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子囊菌
Ascomycota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子囊 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已发现了有性 阶段的种。 • 子囊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 寄生的、共生的。
有的子囊菌可造福人类,如生产有机 酸,酿酒等,还有的子囊菌可以食用,如 羊肚菌。 子囊菌由于种类较多,所以在形态特 征、生活史、发育过程,生态习性等各方 面等存在很大差异。但子囊菌有一共同特 点:即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 • • • • • •
本纲包括三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菌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科、一属:即: 外囊菌科(Taphrinaceae),外囊菌属 (Taphrina)
外囊菌属(Taphrina)
二、子囊菌的形态特征
(一)营养体
子囊菌的营养体为单倍体,少数菌 (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外,一般都 是分枝发达的、繁茂的有隔菌丝。 • 隔膜上有一微小的孔道,菌丝细胞的 原生质,细胞器、细胞核可通过这个孔道 相互勾通,从而使菌丝构成一整体。菌丝 细胞常为单核的,也有双核、多核的。
•
(一)营养体
• 子囊菌其它的交配方式: • (1)精子器内产生的精子与产囊体交 配。 • (2)以大型或小型分生孢子作为精子 与产囊体进行交配。 • (3)无明显的性器官,两根普通的菌 丝或两个孢子的芽管间进行交配(酵 母)。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 雄器与产囊体上的受精丝接触。在接触 点产生一个孔口。 • 雄器中的许多细胞核通过受精丝进入产 囊体,并且与产囊体中的细胞核成对配 合排列在产囊体基部及边缘。 • 由于性刺激的作用,在产囊体上形成若 干产囊丝(产囊丝还可以分枝),成对 的核分别进入产囊丝。子囊菌的双核阶 段主要体现在产囊丝中。
• • • • • 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交织在一起构成: 疏丝组织 拟薄壁组织 从而进一步形成: 子实体的包被、菌核、子座等。
(二)无性繁殖
子囊菌的无性繁殖非常发达: • 裂殖、芽殖、断裂的方式产生粉孢 子、芽孢子和厚垣孢子, • 最主要的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 生孢子。
•
•
由于无性繁殖阶段在子囊菌的 生活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 将该阶段称为分生孢子阶段。
子囊孢子形成过程
•
子囊形成后,原产囊丝钩顶端 和基部的细胞可融合成一双核细胞形 成新的产囊丝钩,即而发育成子囊和 子囊孢子,这样,就形成了成丛的子 囊。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 (1)子囊的形态 • 子囊的形态:圆形、椭圆形、棍棒形到 圆筒形 • 子囊壁:单层的,也有双层的。 • 子囊的开口方式有:孔形、唇形、开盖 直接破裂等。(也有的子囊壁早期消解) • 子囊整齐地排列成一层–––子实层。
• • • • •
本纲分为四型: 球针壳型:白粉菌目 炭角菌型:炭角菌目和麦角菌目 间座壳型:间座壳目 丛赤壳型:肉座菌目
• 本纲分为四目(Muller & Von Arx,1973): • 小煤炱目(Meliolales) •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 • 球壳目(Sphaeriales) • 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是: 白粉菌目、球壳目。
• (2)子囊孢子的形态 • 子囊孢子的数目:通常是8个,也有多于或少 于8个的,一般为2n个。 • 子囊孢子的排列:单行或双行排列,也有的 平行排列(如丝状孢子) • 子囊孢子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也有圆形、 蜡肠形、丝状、砖格形等,有单胞、双胞、 多胞。 • 子囊孢子壁表面:光滑、有刻纹、瘤状突起 等。 • 子囊孢子的颜色:有色或无色。
闭囊壳
子囊壳
子囊腔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壳
子囊果
• 子囊果单生或丛生于基物表面或里 面,或先埋生于基物中,后期突破 基物表层外露。 • 有的子囊果生于子座上或埋生于子 座内。 • 在病部表现出小黑点状病征。
•
在子囊果内除了子囊外, 许多子囊菌子囊果内还包含有 1––几种不孕丝状体,这些丝 状体有的在子囊形成后消解, 有的仍然保存,主要有几下几 种类型:
不整囊菌纲
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释放子囊和子囊孢子
Photograph courtesy of R. D. Martyn and M. Miller.
代表科、属和重要种
• 1. 红曲科(Monascaceae) 红曲属(Monascus Van Tiegham)
不孕丝状体
• (1)侧丝:一种从子囊果基部向上生长, 顶端游离的丝状体。侧丝生长于子囊之间, 通常无隔,有时有分枝。侧丝吸水膨涨, 有助于子囊孢子释放。 • (2)顶侧丝:一种从子囊壳中心顶部向 下生长,顶端游离的丝状丝,穿插在子囊 之间。
• (3)拟侧丝:形成在子囊座性质的子
囊果中,自子囊座中心顶部向下生长, 与基部细胞融合,顶端不是游离的。 • (4)类似拟侧丝的残留物:指子囊在子 座组织中发育形成子囊腔时,子座组织 在子囊之间残留的幕状结构。
• 有性生殖:产生球形,褐色,无孔口的闭囊 壳。 • 闭囊壳外壁上产生一种厚壁的菌丝,称为– ––附属丝,附属丝分枝或不分枝,有不同 形状,是白粉菌分属的重要依据。 • 闭囊壳内含1–数个子囊,子囊成束或平行 排列,子囊壁不消解。 • 子囊卵圆形、椭圆形、圆筒形至棍棒形,内 含2––8个子囊孢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子囊果的类型
• 子囊果ascocarp:由菌丝 组成的包被,形成一定形状 的、内部产生子囊的有性子 实体。
子囊果有以下几类:
•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有明显的完全封闭 的壳壁,无孔口。 • (2)子囊壳perithecium:有固定孔口,常呈瓶 状。 • (3)子囊盘apothecium:子囊果上方开口较大, 呈盘状或杯状。 • (4)子囊座ascostroma:子座组织消解形成一着 生子囊的空腔。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着生子 囊的子座为子囊座。着生子囊的腔称为子囊腔 locule。(假孔口,假囊壳) • (5)裸果型:有的子囊菌无子囊果,子囊裸生于 基物表面。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白粉菌目的真菌通称为白粉 菌,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 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白粉病。
• 营养体:是无色透明的菌丝体, 大都在寄主表面,产生吸器进入 寄主表皮细胞。 • 少数伸入到叶肉细胞间,产生吸 器进入细胞内。
• 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 子。 • 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桶状 • 由于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粉 状病症,因此这类病称为“白粉病”。
(三)有性生殖
• 子囊菌的有性生殖产生 子囊和子囊孢子。
(三)有性生殖
•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 4.子囊果的类型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 子囊菌典型的交配方式:是异型的性器 官进行交配。 • 雌性性器官:称产囊体(ascogonium) 是一个多核的大型细胞,顶部伸出一分 枝或不分枝的受精丝。 • 雄性性器官:称为雄器(antheridium), 形状圆柱形,较小。
•
外囊菌属真菌为高等植物上的专 性寄生菌。 • 在国内分布很广。 • 主要引起叶片、果实、枝梢的畸形。
• 营养体:为有隔膜的双核菌丝,寄生于 寄主细胞间,但不产生吸器。 • 无性繁殖:子囊孢子芽殖。 • 有性生殖:无性器官,双核菌丝体直接 形成子囊,无子囊果,子囊裸露。 • 子囊长圆筒形,平等排列在寄主表面。
• 代表种:畸形外囊菌(T. deformans) • 畸形外囊菌主要危害桃树,引起桃缩叶 病。
外囊菌属
外囊菌属
桃缩叶病
畸形外囊菌除危害桃树 以外,还可以危害杏树、李 树及梅树。
(二)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 营养体:发达的菌丝体。 • 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 有性生殖:子囊由产囊丝形成,不规则地 散生于子囊果中,子囊间无侧丝,子囊壁 早期消解,子囊孢子分散于子囊果中。 •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 • 子囊多椭圆形,子囊孢子多半为8个,圆形。
• 分类:根据有性阶段的特征白粉菌 目只包括一科: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 属的划分主要根据是闭壳壳外附属 丝的形状及壳内子囊数目。
白粉菌科分属检索表
1.闭囊壳内含有一个子囊………………………………2 1.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3 2.附属丝菌丝状常不分枝………………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2.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3.菌丝体大部分内生……………………………………4 3.菌丝体外生(表生)…………………………………5 4.附属丝菌丝状,分生孢子单生……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 4.附属丝基部膨大呈球形,上部针状……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5.附属丝菌丝状………………………………白粉菌属(Erysiphe) 5.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5.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钩丝壳属(Uncinula) 5.附属丝不发达…………………………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