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页

目录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

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3)

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4)

三、谢灵运的思想 (9)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0页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

赵丽云

摘要: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

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钟嵘《诗品》将谢灵运诗奉为上品,认为:“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窘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1]简洁但全面的概括了谢诗的特点。

从字面上来说,谢灵运喜欢运用华丽繁复的生僻字词,这与谢灵运“寓目辄书”有很大关系。他善于将其所见景物写入诗中,而诗句中又常常带有华丽的生僻字,譬如“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①(《晚出西射堂》)中的“巘崿”,又如“契阔北京,劬劳西郢”(《答中书》)里的“劬”,“周览倦瀛堧,况乃陵穷发”(《游赤石进帆海》)中的“瀛堧”等都是如此。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他将全部的心力勾画山水,他对于颜色的敏感是无人能及的,在谢诗中色彩词处处可见,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娟清涟。”(《过始宁墅》)、“戚戚感悟叹,星星白发垂”(《游南亭》)、“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等都是。

谢灵运不仅擅于将山水诗勾勒成一幅幅山水画,他还擅于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赠安成》诗中,他写道:“昔在先道,垂谆烹鲜。亦曰于豹,调和韦弦。”运用西门豹和董安于佩戴韦和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谢瞻治郡不可太急也不可太缓。而在《陇西行》中,他借用《庄子·至乐》中关于颜渊的典故,所谓“柱小倾大,绠短绝泉。鸟之栖游,林坛是闲。《韶》乐牢膳,岂伊攸便”以告诉人们这并不是养鸟的正确方法,同时也表达了谢灵运不宜做官,自己的本性就是应该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生活。

①本文所有谢灵运的诗歌及其解释均参考顾少柏编写的《谢灵运集校注》。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

从内容上来说,谢灵运的诗歌大多体现他对道家的哲学的领悟,这种领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养生之道的探求。“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斋中读书》),这两句很好的体现了谢灵运道家的思想。达生在《庄子》中即达人生,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消极避世思想。又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表明他对养生之道的见解,只要内心感到满足,就不会违背养生之道。但他在诗歌中常以老庄哲学来谈人生道理,不免让人觉得带有玄言的味道,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他诗歌中带有“玄言的尾巴”,需要指出所的是,山水诗是从玄言诗中解放出来的,“在以玄学为主要的清谈风气影响下,谢氏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就某一玄学问题进行辩论或在诗作中夹杂玄言成分。这些诗作采用说理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或世事的看法,形成山水景物在前玄言成分在后的固定模式。”[2]这种模式即成为了他诗歌中“玄言的尾巴”,他的这种诗歌玄言的尾巴诚如葛晓音所说的“谢灵运山水诗在玄言诗以山水体道的观念影响下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奠定了山水诗特有的时空观念。”[3]他将他在游山玩水中所见全都写入诗中,并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让自然山水陶冶情操,体悟先贤的精深学说并修着自己的行,最终通过诗歌中的玄言佛理表达出来,而这些“派生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言佛理’意识,就决不只是简单的‘一条玄言诗尾巴’,而是体现贯穿了他的心灵和人格。”[4]

如果说道家对谢诗的影响多是在于思想内容上,那么佛家对谢诗的影响则在于它的结构。谢灵运对于佛学的修行主张顿悟说,即认为可在日常的修行中突然的领悟佛理。因此他的诗歌呈现一定的定势,往往是一种“应目——会心——感神——理得”[5]的结构。这种方式虽然使得谢诗的结构流于单一,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谢灵运所创生的这种结构模式对于中国后世诗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说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之一。

尽管谢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玄言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情与理、情与景的交融。“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以大篇幅客观的写景为主,又有一条玄理的尾巴,但其中仍有着丰富多样的意绪,诸如怀人、羁旅、孤独等都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所表现,对于这些情感的排遣也往往引以玄理。”[6]我们以《登石门最高顶》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