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解读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谢灵运(385年-
433年),字灵运,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山水诗人,以其山水诗歌而闻名。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自然写景: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
对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
和美妙。
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的细微变化,并将其细腻地表
达出来。
2.感情抒发: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并非只是对景物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以自然景观为媒介
,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3.寄托哲理: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常常融入了哲理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存在和宇宙的思考和追
求。
4.诗意凝练: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
意境,他擅长用简短而精确的词句,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凝
聚成深远的诗意。
他的诗作字数较少,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
象和情感。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自然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意。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周晓琳(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南充 637002)摘要:谢灵运自我主观意识十分强烈,性格特征非常鲜明,人格缺陷也很明显,他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创作心态均体现了这一点。
政治上的挫折感、失意感与主观意识中的优越感、表现欲望构成了谢灵运内心世界的矛盾两极,在苦闷与不平的心态支配下,他在山水诗中竭力张扬自我,追求另一种成功;反复阐发玄佛之理,以消解心中的不平之气。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心理学 ;心态;主观意识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云: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相遇。
通乃朝庭来,穷即江湖去。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指出了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感情基调。
郁 ,指意蕴结在胸而不申,使人感到忧闷压抑,心情不舒畅,这无疑属于心理学上的负性情感体验。
谢灵运由于深感不为世所用,在失意、苦闷心态的支配下走向山林密野,当其登山临水、寻新赏异之际,强烈而持久的抑郁心态导致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审美效果。
本文拟在社会政治学分析的基础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谢灵运的创作心态与创作特色。
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都不会仅仅产生单一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多种情绪激发的产物,但是在他们人生的特定阶段或在创作某一具体的作品时,无疑又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心态。
就谢灵运而言,他在浓厚的游兴驱谴下登山临水,对江南的风光有着独特的赏悟,形诸于诗,愉悦、欣喜、自负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与世不相遇”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多数山水诗是在“郁不用”的心态中完成的。
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和创作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和创作特点摘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创了以山水美景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创作的先河。
谢灵运借对山水的观察和吟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景交融,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品读讨论谢灵运的山水诗不能不了解其生平经历、家族背景,而后才能真正品味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才可以更进一步去探究其诗歌的特点。
关键字:谢灵运,山水诗,情怀,创作特点。
引言:一首山水诗歌里,山和水不是必须同时出现,可以只有山,也可以只有水。
虽然说,诗歌内容不一定全部是山水,也可以有山水之外的事物,但是诗歌中所表现的山水风景一定要是把山水本来的面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诗人创作山水诗必须功力。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品味年轻时的谢灵运所作多为答酬,除了《答中书》八章,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推介的作品,而在永嘉任上所写山水诗占其现存之作的大部。
我们在品读其山水诗的情怀的时候应该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谢的心理以及山水景物三个方面。
1.怀才不遇谢灵运家族中可谓个个达官显贵,而谢自恃门第甚高、自负有才,并且又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以为应当得以重用,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甚远,官爵被贬,由公降为侯,朝廷更以文职对待,令其满腔的抱负无法实现,又被打压,贬为永嘉太守,心中苦闷非常,所以,谢在永嘉任上,并未专心处理政事,而是游山玩水,表现出对山水名奇有着极大的迷恋,仿佛纵情山水之中,才能排解他仕途不顺上产生的不快与痛苦,才能让他在心理上寻求到一种平衡,这个时候他想到隐居,想效仿陶渊明,在他离开永嘉郡的时候写过:“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后又作:“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但是在隐居的生活中,他又感到不快“孤游非情叹,赏费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可以说他的隐居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过程,因为他很难与仕途官场断绝来往,他自己也并不愿意就此隐居,不问世事。
所以,其纵情并不等于忘情,他又无法像陶潜一样觉悟“迷途不远,今是昨非”,达到真正的忘却官场,抛弃浊流,从政治的泥潭中脱身。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谢灵运⼭⽔诗的特点2019-04-26摘要:南朝是中国诗史的重要时期。
谢灵运是当时第⼀个⼤⼒创作⼭⽔诗的⼈,他的⼭⽔诗,⼤都出⾃他当永嘉太守,隐居故乡及出守内史临川时游览所作。
他的诗今⽇可见到的有九⼗多⾸,其中⼭⽔诗的⽐例最⼤,其⼭⽔诗有三个特点:⼀是题⽬的内容基本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以及游览⽅式;⼆是诗歌的结构以“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展开;三是诗中对时间更替、季节变化有独特的表达。
关键词:谢灵运、;⼭⽔诗;特点⼀、⼭⽔诗和谢灵运⼭⽔诗的出现,不仅使⼭⽔成为独⽴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种题材,⽽且开启了南朝⼀代新的诗歌风貌。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景物,但那时的⼭⽔景物往往只是作为⽣活的衬景或⽐兴的媒介,⽽不是作为⼀种独⽴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完整的⼭⽔诗。
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的清⾳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真正⼤⼒创作⼭⽔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了巨⼤的影响。
他的诗⼤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诗、佛理⽞理诗和应制应酬诗。
《昭明⽂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诗,“游览”这⼀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三⾸诗,其中有九⾸是谢灵运的⼭⽔诗,可见他⼭⽔诗的成就。
⼆、谢灵运⼭⽔诗题⽬的特点在题⽬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式的写作⽅法是谢灵运诗的⼀⼤特点,他的诗歌题⽬往往概括他登⼭临⽔的路线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
笔者所找到的五⼗五⾸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不是以游览⽅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选》中收录的《游⾚⽯进帆海》,从题⽬上就可以看出这⾸诗是诗⼈放⾈于⾚⽯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
⼜如《于南⼭往北⼭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分具体。
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
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以《文选》中收录的谢诗为例内容摘要:大将之后谢灵运才华横溢,知识广博,秉承先祖的赫赫勋业,兼以自身的不羁才情,本想一伸鸿愿,却“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
形势逼迫,令他进退维谷,一路困顿之中,虽大开了山水诗的法门,最后竟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谢灵运倔强的个性和悲剧性的一生决定了其创作思想的复杂性、变化性。
本篇以《文选》中收录的谢诗为例,对谢灵运的创作思想作浅要分析。
关键词:谢灵运;创作思想;《文选》谢诗《文选》中收录了众多谢灵运的作品,在诗歌部分包括述德诗、公宴诗、祖饯诗、游览诗、哀伤诗、赠答诗、行旅诗、乐府诗、杂诗、杂拟诗共三十三首。
这不仅表现了其文的思想、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世人对其作品、思想的肯定,其诗思想、风格多样,虽多以山水诗为主,却也透漏出家族没落、政治不幸的悲剧意识。
一、不幸政治下的孤寂思想时至魏晋,历史发生了全方位的转折,体现到十人身上,便是人格的裂变与重塑。
随着汉末士人人格的玉碎,生命悲歌动地而起。
由生命忧患到生死哲思再到心灵超越,划出了一条漫长曲折的人格流变路,士人们或享乐,或竞进,或肥遁,而感伤主义始终是他们最鲜明的主题。
承先辈余绪的谢灵运,可谓行乐、用世、隐遁思想兼而有之,而用世之心尤切。
对先人“拯溺由道情,完暴资神理”后,又“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述祖德》)①的出处从容,大谢尤为艳羡。
在《逸民赋》里他幻想自己“于天唯舍唯用,其见也则如游龙,其潜也则如隐凤”。
祖辈的从容自得,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是主人。
他们没有一种压抑感”。
而时势运转,如白云苍狗,原本谢氏靡下的一名“老卒”,竟扶摇九天,速成代晋之势。
试想处于权力中心的望族,突然间如遇一股巨大的离心力,被无情抛至政权的边缘,自然会痛苦莫名,并要一心挣扎,无如颓势已成,回天乏术。
所谓“衰至便骄”,自古而然,表现于莱鹜多才的谢灵运身上,又似乎特别明显。
大谢念念不忘的是其门户之高贵,祖德之尊隆,并处处显示其名门华青之气度。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擅长进行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佳作,例如《登池上楼》、《入彭蠡湖口》、《初去郡》、《登江中孤屿》等等。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赏析:池塘长出了青青春草,园子里的柳树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两句诗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这种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2、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赏析: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这两句诗从视觉上写出了近处的青青原野和远处的白云朵朵,写出作者视觉角度的变化。
在用词上,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喜欢用对偶句的特征,对仗工整。
描绘了一幅晚春青草白云图景。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赏析:野外空旷沙岸清净,天空高远秋月明净。
这两句是写景名句,景中其实有情,清旷无际的风景正与诗人心境相应,长期被束缚,一朝解脱,自感到无限的开朗、轻快,故触目皆成佳趣。
4、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赏析: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句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是唐朝末年的著名山水诗人,是“浪花三绝”之一(另外两位是温庭筠、韩愈)。
他的诗歌独具匠心,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流芳千古,具有绝佳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首先,谈谈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基本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现了他深刻的思想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他通过对山水胜景的描绘,寄托了对人生的深情思索和对人间世事的忧患。
其次,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音韵悠扬,对诗句的搭配和运用极为精湛,将山水美通过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巧妙地结合山水画和诗歌,不仅为山水画增添了文学气息,而且为诗歌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意境。
其次,论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清新淡雅的笔墨,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细致观察。
他的山水诗主要采取景物交融的写法,即将山水与人文相结合。
在诗歌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中各种物质形态、色彩、质地、发光情况、气象变化的描写,使读者从直观的感官世界深化到具象的景象意象中。
例如《登坛灵岩寺观贾岛题窗》中的“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他还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通过景物、季节、光影等符号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爱情、友情等伦理情感的深沉思考。
最后,总结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思想内涵。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是对山水美的赞颂,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探究。
他的山水诗所蕴含的“物我两忘”、“意在画中”、“自然至美”等思想,无疑是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传统哲学文化的一种演绎和再创造。
在他笔下的山水之美中,读者能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与宇宙的共通性、人生与世界的微妙联系。
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堤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言简意深,蕴含着深远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情感,从而构建了一幅高远、清新、富有思想意味的宇宙画卷。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浅析谢灵运远游山水诗之情感
浅析谢灵运远游山水诗之情感摘要:谢灵运的山水诗开一代之先河。
其庄园山水诗在“归隐”中有对故乡始宁的眷恋,而其远游山水诗抒发的更多是对自然山河的热爱,对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以及对前路茫茫的忧思,情感更为繁复浓烈,也体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远游;愤懑;迷茫东晋以来,玄言诗盛行,“淡乎寡味”的玄理内容让诗歌变得毫无生气,严重脱离生活。
而此时,诗坛若如注入了一股清流,让诗变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此人谓谁?“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宋书》)【1】P1743,当谢灵运无愧。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不仅把诗歌从玄理中解放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灵运大部分的山水诗都是出任永嘉太守后所写,其山水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若从创作地域上划分,则为:永嘉、始宁和临川。
谢灵运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从起先的胸有大志到随后的两度归隐,其情感是矛盾复杂的,始宁是其两度归隐的故乡之园,在此地创作的山水诗多蕴有浓浓的眷乡情怀。
如《过始宁墅》、《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以及第二次归隐始宁所作的《登石门最高顶》以及《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石门岩上宿》等都是其庄园山水诗的代表作。
谢灵运的大部分远游山水诗都写于任为永嘉郡守和临川内史之时。
永嘉是其最早被贬之地,临川则是他生命走到尽头的余晖之所,谢在此时期的诗作比起庄园山水诗蕴有更为繁复的情感,大多反映其郁郁不得志之心,壮志未酬的忧愤。
一、远游山水之魅——永嘉之感。
宋文帝刘裕死后,少帝刘义符继位。
少帝荒诞无能,不理国事,整日饮酒作乐,实政落入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之手。
谢灵运不能容于执政派,遂被打压,贬为永嘉郡守。
永初三年(422)七月,谢灵运不甘而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京都建康(今南京),准备赴任。
遂他作了一首《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此诗记述了当时离开建康的季节性美景以及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摘要:一、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二、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特点1.真实描绘自然景色2.注重情感表达3.艺术构思巧妙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品及赏析四、谢灵运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谢灵运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山水诗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及赏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谢灵运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景纯,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出身于士族家庭,一生经历了从东晋到刘宋的变迁。
谢灵运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文学才华,与族弟谢眺并称“二谢”,成为当时文坛的翘楚。
他的诗歌创作以山水诗为主,开创了唐代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其次,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真实描绘自然景色:谢灵运的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对山水景色进行了真实、细腻的描绘。
例如在《登池上楼》中,他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一诗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注重情感表达: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注重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亲情、友情、乡愁等情感的抒发。
如在《赠杜少府》中,他写道:“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便欢笑尔亦欢。
”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
3.艺术构思巧妙: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构思上具有很高的造诣。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诗句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寓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简要赏析一下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
谢灵运的《赠杜少府》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祝福。
诗中写道:“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便欢笑尔亦欢。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引言谢灵运,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之一,其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谢灵运的山水诗,既有纯文艺术特色,又有明显的历史时代气息。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深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的热爱和强烈的政治意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文艺特色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但描写了自然风光,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以饱满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刻画自然景致,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谢灵运的山水诗充满美感,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予读者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同时也使读者对自然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他诗《登山》中,写道:“登高千里化为步,众峰万壑相皎洁。
”。
这种写景方式,不仅在情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喜悦,同时也展现了谢灵运细腻而又洒脱的诗歌风格。
谢灵运的山水诗擅长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形象的对比,表达人与自然的感性连接。
他在《赋得山下长城千古凄凉》中,写到:“烽火照海白龙门,宵鸣漏马人不眠。
时隔八百依稀识,千古凄凉爱可怜。
”通过历史的沉淀和人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时代特色谢灵运生活在唐朝,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唐朝虽然文化繁荣,但也有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如战乱、天灾、社会阶层分化等。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描写自然风光,但也融入了他对时代问题的关注。
如有一首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描写战乱的一首诗。
他通过诗歌表现出对战乱的谴责,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气氛。
政治意义尽管谢灵运的山水诗写自然和人情,但也有着明显的政治意义。
他对政治的态度既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谢灵运反思了先秦时期的人民和贵族的生活,向读者展示贵族生活的危险,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反对。
而在《送李使君序》中,谢灵运赞美了当时的边塞军备建设,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支持。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部分诗篇为例谢灵运( 385 ~433),谢玄之孙。
因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他本来在政治上怀有很大的抱负,但是因为处在晋宋易代、时局动荡的混乱年代,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郁郁不得志的谢灵运只能寄情于山水,一方面以此来排遣自己的忧愁,另一方面也借此向政府表达自己的不满。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本诗写于谢灵运到永嘉出任太守之时,主要抒发的是作者的幽愤之感,即无法在仕途上获得和前辈相平的功绩,却决定三年任期满后归隐山林。
开篇不禁会让人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言及自己的少时的志向便是渴望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而谢灵运则坦言,自己有意于政局,但却因为上位者的打压而回到乡间,诗中不免充斥着一种对于当权者的不满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都在一种顾影自怜式的孤傲中进行,等到“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后,笔峰一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旷达: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之后,出现了洁白的云絮拥抱着幽峭山岩,临岸翠绿的细竹在山下清波的映衬下显得妩媚动人,袅娜多姿。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之一,融合了其自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所在,既有喜悦,又有哀情。
作者将山水之景写得如此精妙,其实也隐含着自己的志向,“绿筱”本就是坚贞不屈的象征,结合诗末两句——“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更加显得作者归隐乡野、寄情山水的意志之坚决,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隐士的形象。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留下了许多体现山水之声色状貌的山水诗,也留下了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优秀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善于作诗、精通史学,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其富有灵性的山水诗,世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公元420年,江山易主,在东晋时期处于政权核心地位的门阀制度渐渐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对当时的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中,身为门阀氏族后代的谢灵运继承了先辈的热血与雄心,却受动荡局势影响,终不受重用。
复杂时代一方面给谢灵运带来了苦难与折磨;另一方面,国家不幸诗家幸,坎坷的经历也给谢灵运带来了许多巧思灵感,使他创作出清新淡雅的山水诗。
谢灵运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将压抑的心情释放在醉人的山水之中,他醉心于游山玩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谱写了许多情趣高雅、志趣脱俗、富有深厚文学精神的山水诗,他还将他对人生的超脱感悟融入诗中,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学精神。
从他的诗中可观其山水诗的文学精神包含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这既是他个人高雅情趣的体现,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深刻启迪。
一、以景为乐,超然尘世的乐景精神谢灵运纵情于奇山异水间,享受山水之乐,超然于尘世烦恼之上,独得赏景之趣,以心感受寸草寸土,谢公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的山水诗风格清新、用词生动、意境优美,钟嵘《诗品》评其诗宛若“芙蓉出水”。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以“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道出玄言诗的不足,而谢诗写实地描绘山水的声色状貌,能够逐渐摆脱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追求辞藻绚丽、表现新奇,独具一格。
谢氏山水诗以表现景物为主,《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千古名句。
初春悄临,原本枯败的池塘里正酝酿着新生,过冬的禽鸟归来,新生的春草抽芽儿,当时久病的谢灵运敏感地从这两个细微之处嗅到了春的气息。
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朴实的炼字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一幅声色交融的初春美景图。
超越的山水——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诗学观念
超越的山水———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诗学观念■林 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摘 要:谢灵运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世世代代雅号山水的家风使谢灵运与山水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晋末期兴起的“以玄对山水”的诗学背景使士族文人纷纷走向山林,体会自然山水乐趣。
仕途理想的不得志使谢灵运几度走进山水,并开启了山水诗独立发展的地位。
而作为把山水诗当做独立审美对象的第一人,其诗学观念既有对先贤的继承,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其对赋体写作手法的吸收和佳句的营造开启了六朝风景的写实风尚。
关键词:谢灵运 山水 诗学观念 佳句《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认为山水诗是在宋初产生的。
之所以把谢灵运推到山水第一人,并不是说谢灵运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诗人,而是说在谢灵运笔下,山水第一次成为美感关照的主要对象。
叶威廉在《中国诗学》中说:“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的主要对象,本样自存,是因为我们接受其作为物象之自然已然及自身具足”①。
而称为“超越的山水”,是因为谢诗的山水诗是在东晋以来“以玄对山水”的背景下发展而来。
“超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范畴,它体现的是一种愉悦的感觉,是在人生困顿中突然开启通往精神乐园之门的瞬间,而这也是魏晋以来诗歌所形成的独特的超越精神。
山水诗作为六朝时期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其实是山水赋和五言诗发展的一种结合产物。
其山水诗所体现的诗学观念既有时代大背景下的烙印,同时又洋溢着个性的魅力。
一、“感物”向“体物”的流变谢灵运时期,之所以能够使山水从工具化转变为对象化存在,关键在于诗人“观”物的方式和态度发生了改变。
从《楚辞》《诗经》开始,就奠定我国诗歌抒情传统的道路。
魏晋南北朝之前,“物”在诗人眼里,只是一种衬托性存在,是引起诗人“兴”的一种物,至于这个物本身是什么,并不关注。
孔子曾提出“兴观群怨”之说,其实通过自然界的物,联想到人的德兴。
浅谈谢灵运山水诗中的_人化自然_
堪称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开创了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歌表现形式。
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 响。
一、谢灵运与其山水诗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
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所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美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挣脱玄言的桎梏,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机制,成为刘宋诗美学转型期的关键人物。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深微的审美敏感。
杜甫所看到的谢灵运重掩的肺腑内有着深深的“幽愤”,才是对谢氏山水诗的精当把握。
切准中国文学家和诗人的真正审美“死穴”,就是要把握住他在仕途职场所遭所感在他所赖以生存的内心风暴中的以一种看似独立宁静实则脆弱焦虑的释放。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如此,一腔“报国未果恨”,尽抒“孤芳自赏情”。
因此,要想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某种艺术上的气质和美学内核,是无法越过对这一情绪倾向的深刻反思的。
当然,虽然仕途坎坷成为催生出谢灵运大量山水诗作品的一个动因,但是家世富庶的谢灵运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令这种压抑的张力成为主流精神,而是量以清新、优美、雅致的词句表达他眼中和心中的“纯情自然”。
加之谢灵运深受玄言诗的影响并难能可贵地对此进行了改进,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从此山水诗才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何看待自然,把握自然的方式,成为研究本文研究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要依 据。
二、“人化自然”与山水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
他的山水诗具有“情皆可景,景中含情”、“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造物赋形,自然成对”等审美特色。
这一特色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以“自然”为大多数诗人所青睐的题材和抒情载体进行一番学理性的探讨。
(一)“人化自然”的哲学范畴表述“人化的自然”是指自然在人的改造活动过程下,自然呈现出人工的痕迹;相对应的“自然的人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被纳入人认识改造的对象;二是人自身如器官等逐步发展成有感情,有理性等等属人的东西。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摘要:在客观、冷寂、无声无息、永远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诗人谢灵运已经被定格在了南朝的文坛上,带着他永恒的诗作,任由后人评说。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关键词:山水诗人审美情感艺术心态开山鼻祖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首先,一谈起谢灵运的山水诗,总会联想到他的时代背景。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具体环境,也取决于他所生存的文化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温州山水培育了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诚如丹纳所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谢灵运之所以成为山水诗鼻祖,自有其独特心态及其时代和环境的因索。
谢灵运出身于晋王朝的名门望族。
晋宋之交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频仍的战乱,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以及许多文人的悲剧下场,使得士人优惧交并.沉溺酒杯、祟尚佛老、纵情山水成为当时许多名士逃避和消极反抗现实的常见形式。
这种社会风尚当然感染了谢灵运.。
宋王朝只在外表上敬重他,为的是博得一个礼遇名士的舆论,骨子里并不信任他。
他的“而不绷垢氛”的耿介性情.往往会顶撞执政者与地方官吏,势必招来政敌对他的刁难与构陷。
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摆脱加在他身上的虚衔。
进既不能,退又受拘,惟有从山水中寻求安慰与解脱.这就是谢灵运赴永嘉上任时的心态。
谢灵运创作山水诗的心境和诗境
谢灵运创作山水诗的心境和诗境翻开我国几千年的诗歌史,山水诗不能不被人们瞩目,而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更不能让人遗忘。
他对诗歌的贡献在于"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谢灵运的山水诗流传至今还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是因为他的创作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其魅力不仅体现在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细致的描摹刻画,细腻逼真,而且表现在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心境及诗境。
1时代环境和谢灵运自身性情对山水诗创作心境的影响山水诗的出现是与魏晋以来诗歌中山水意识的增长和动乱的社会环境影响相辅相成的,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之祖,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美的、令人称赞的山水诗,除了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之外,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是创作的主体,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作者的真切感受对创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谢灵运作为创作山水诗的主体,他的内在性格和外在遭遇对其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谢灵运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而东晋是门阀制度最鼎盛的时代,士族大家的子弟本就有种优越感,而谢灵运又是东晋时"百年望族"谢家的世族子弟,并生长于谢氏家族鼎盛之时,高贵的出身,使谢灵运自幼便有一种超越常人的优越感。
这样显赫的身世加上不羁的个性与出众的才华,养成了谢灵运恃才傲物的性格。
但这样的性格在在晋宋易代的社会动乱之际,并不能给谢灵运的仕途带来好运。
他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自以为"宜参权要"(《宋书・谢灵运传》),但"灵运为性偏激,多衍礼度。
""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谢灵运有用事之志,但当他欲一展宏图的时候,晋室极其衰微,随后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采取限制豪门士族利益的政策,谢灵运由"公"降为"侯",尝到失国后的苦痛。
2谢灵运山水诗心境与诗境的完美契合心灵世界可以在各种文体中展示出来,谢灵运选择用诗歌这种体裁。
浅谈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
浅谈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导语:我国的山水诗起源于东晋诗人谢灵运,他酷爱游山玩水,把情怀寄托于山与水中。
一起了解一下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吧!山水映射了谢灵运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
到了谢灵运,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
温州瓯江(又名永嘉江)中有一孤屿,当地人称作江心屿,曾经是晋宋之际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不羁的诗魂常常沉溺与耽游之地。
也就是这样一个激流中的孤独岛屿,见证了1500多年前一位在历史深处留下诗歌绝响的诗人,曾经怎样将自己的心灵放纵于山水,放纵于世道,而岛屿不沉,人却一去之后杳然难寻。
诗歌,无疑暗含了诗人与世界纠缠中最为隐秘也最为激烈的秘密。
所以诗歌语义上的雄浑与晦涩,皆是诗人命运轨迹的呈现。
决定一个人命途方向的,到底又是什么?一杜甫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曾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
”诗中“故人”与“谢公”,都是指谢灵运;“绝境”一词是杜甫对谢灵运一生传奇命运的写照。
杜甫这首诗歌沉郁厚重、善于用典,与他诗歌的总体风格一以贯之,我认为“绝境”一词正是杜甫由谢灵运写该岛的著名诗歌《登江中孤屿》中“乱流趋正绝”一句所化。
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两句诗,将该诗的写景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将诗人自己的境况和心境和盘托出,当然也将整首诗歌推至奇妙的境界,为中国山水诗歌完成了一次悲壮的铺垫,最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山水诗歌崛起的标志。
而杜甫将谢灵运的命运以“绝境”一词来象征和概括,不能不说是诗圣眼光的独到以及察史、阅世俱深的体现。
人生的绝境,除了环境险恶外,可能真正是人自己心灵中的绝境。
这也是佛教心学的大义,可惜参佛已至妙境、聪慧非凡的谢灵运不是不懂得,而是不愿懂得。
他的《佛影铭》《维摩诘经赞》等文章,在当时影响颇大,尤其是他支持竺道生“顿悟”说的《辨宗论》一文,对后来禅宗理论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页目录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3)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4)三、谢灵运的思想 (9)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0页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赵丽云摘要: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
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将谢灵运诗奉为上品,认为:“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窘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1]简洁但全面的概括了谢诗的特点。
从字面上来说,谢灵运喜欢运用华丽繁复的生僻字词,这与谢灵运“寓目辄书”有很大关系。
他善于将其所见景物写入诗中,而诗句中又常常带有华丽的生僻字,譬如“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①(《晚出西射堂》)中的“巘崿”,又如“契阔北京,劬劳西郢”(《答中书》)里的“劬”,“周览倦瀛堧,况乃陵穷发”(《游赤石进帆海》)中的“瀛堧”等都是如此。
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他将全部的心力勾画山水,他对于颜色的敏感是无人能及的,在谢诗中色彩词处处可见,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娟清涟。
”(《过始宁墅》)、“戚戚感悟叹,星星白发垂”(《游南亭》)、“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等都是。
谢灵运不仅擅于将山水诗勾勒成一幅幅山水画,他还擅于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在《赠安成》诗中,他写道:“昔在先道,垂谆烹鲜。
亦曰于豹,调和韦弦。
”运用西门豹和董安于佩戴韦和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谢瞻治郡不可太急也不可太缓。
而在《陇西行》中,他借用《庄子·至乐》中关于颜渊的典故,所谓“柱小倾大,绠短绝泉。
鸟之栖游,林坛是闲。
《韶》乐牢膳,岂伊攸便”以告诉人们这并不是养鸟的正确方法,同时也表达了谢灵运不宜做官,自己的本性就是应该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生活。
①本文所有谢灵运的诗歌及其解释均参考顾少柏编写的《谢灵运集校注》。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从内容上来说,谢灵运的诗歌大多体现他对道家的哲学的领悟,这种领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养生之道的探求。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斋中读书》),这两句很好的体现了谢灵运道家的思想。
达生在《庄子》中即达人生,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消极避世思想。
又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表明他对养生之道的见解,只要内心感到满足,就不会违背养生之道。
但他在诗歌中常以老庄哲学来谈人生道理,不免让人觉得带有玄言的味道,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他诗歌中带有“玄言的尾巴”,需要指出所的是,山水诗是从玄言诗中解放出来的,“在以玄学为主要的清谈风气影响下,谢氏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就某一玄学问题进行辩论或在诗作中夹杂玄言成分。
这些诗作采用说理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或世事的看法,形成山水景物在前玄言成分在后的固定模式。
”[2]这种模式即成为了他诗歌中“玄言的尾巴”,他的这种诗歌玄言的尾巴诚如葛晓音所说的“谢灵运山水诗在玄言诗以山水体道的观念影响下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奠定了山水诗特有的时空观念。
”[3]他将他在游山玩水中所见全都写入诗中,并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让自然山水陶冶情操,体悟先贤的精深学说并修着自己的行,最终通过诗歌中的玄言佛理表达出来,而这些“派生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言佛理’意识,就决不只是简单的‘一条玄言诗尾巴’,而是体现贯穿了他的心灵和人格。
”[4]如果说道家对谢诗的影响多是在于思想内容上,那么佛家对谢诗的影响则在于它的结构。
谢灵运对于佛学的修行主张顿悟说,即认为可在日常的修行中突然的领悟佛理。
因此他的诗歌呈现一定的定势,往往是一种“应目——会心——感神——理得”[5]的结构。
这种方式虽然使得谢诗的结构流于单一,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谢灵运所创生的这种结构模式对于中国后世诗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可以说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之一。
尽管谢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玄言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情与理、情与景的交融。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以大篇幅客观的写景为主,又有一条玄理的尾巴,但其中仍有着丰富多样的意绪,诸如怀人、羁旅、孤独等都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所表现,对于这些情感的排遣也往往引以玄理。
”[6]我们以《登石门最高顶》为例: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3页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
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
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
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心契九秋幹,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全诗开头分别以“晨”和“夕”概括的他一天的行踪。
早晨在拿着手杖攀登绝壁,而到了黄昏的时候却已在山中休息。
他“寓目辄书”,将其在攀登石门上的所见所闻全写如诗中,这些应目的景物有:疏峰、高馆、对岭、回溪、长林、户穴、积石等等,以及所闻的猿啼、泉响等,并用“抗”、“临”、“罗”、“拥”等动词将石门山的风景勾勒出来,并在游石门山的小路上开始体会人生哲学,所谓“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之后开始感悟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他认为自己的品格像松干高洁坚贞,“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此二句乃用《列子·天瑞》中荣期三乐的典故,表示自己不入仕途,安分守己以终天年的思想,并反映了他齐生死、等贵贱的道家思想,以说理的方式收束全诗,“‘理’是谢灵运的哲学核心范畴”[7],并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思想,而“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二句,感叹没有相同志趣的朋友,一起来攀登山峰,超脱于世俗,一起探寻成仙之道。
这便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成分,他“努力从登临游览中寻找理趣,追求感情的寄托和矛盾的解脱,它们是作者思想的组成部分。
”[8]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经济的繁荣或者萧条,时局的安定或者混乱,并不能决定文学创作的质量,却可以影响文学创作的面貌”[9]每当社会动荡或者经济领域的萧条都会使得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异常繁荣活跃,此时的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发展。
东汉末年,天下一分为三,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
同时“随着汉代封建中央集权的衰败与瓦解,与之相适应的儒家经术也随之衰落,社会中没有了占统治地位思想的束缚,于是思想界便呈现出开放、兼容的活跃状态。
”[10]4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之频繁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比拟的,现实的无奈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思想大解放。
这一时期人们在战火中觉醒,他们不再奢求统治阶级的权利带给他们安宁的生活,此时的人们思想开放、文化兼容,但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4页人们开始思考更多的人生哲理,寻求一份精神上的寄托,人们慢慢的觉醒了,这种觉醒觉体现在六朝时期文人们的思想中不仅有对传统礼制淡化,思想上的兼容并序,也有对人生的重新探索。
然而“‘人的觉醒’必然带来‘文的觉醒’”[11]文学创作由被动走向主动。
这一时期不管是老庄学说、谈玄论道、佛教般若学说,还是隐逸风尚,它门们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
而江左偏安为山水诗的出现提供自然物质基础。
山水诗的出现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文心雕龙·明诗》从《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到六朝时期历经百多年的玄言诗渐渐衰退,而山水正慢慢成为新的诗歌宠儿。
在谢灵运之前,很多诗人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了山水的影子。
东晋时期就已有陶渊明开创的山水田园诗,而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的诗歌中也有山水的身影。
如“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阮籍《咏怀诗》),①“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②,“临渊挹清波,陵罔掇丹荑。
”(郭璞《游仙诗》)③等等,但这些诗歌中的山水还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直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出现,才将依附于玄言诗中的山水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但南朝的诗人不止谢灵运一个人,为何谢灵运会成为山水诗的鼻祖呢,我想这与谢灵运的个人遭遇、思想意识、文化修养等紧密相关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谢灵运(公元385年——公元433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士族大地主家庭,其祖父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功绩而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门阀士族。
而谢灵运的父亲谢瑍“生①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196页②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205页③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228页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5页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①谢灵运从小便跟着祖父在始宁山居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