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实验内容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2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所用到的软件和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Packet Tracer 软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一台交换机、四台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

为每台设备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网络参数。

(二)网络协议分析1、启动 Wireshark 工具,选择对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抓包。

2、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操作,观察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

3、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

(三)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连通性和延迟。

2、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测试网络的带宽和吞吐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搭建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各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IP 地址配置正确,网络连接稳定。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1、在文件传输过程中,观察到使用的主要协议为 TCP 协议,数据包有序且可靠地传输。

2、网页浏览时,发现涉及到 HTTP 协议的请求和响应,包括获取网页内容、图片等资源。

(三)网络性能测试结果1、 Ping 命令测试结果显示,网络中设备之间的延迟较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网络连通性良好。

2、带宽和吞吐量测试结果表明,网络能够满足一般的数据传输需求,但在大量数据并发传输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拥塞现象。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IP 地址配置错误在配置设备的 IP 地址时,出现了部分设备 IP 地址冲突的问题,导致网络通信异常。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一些基础的无机化学实验,包括盐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滴定等内容。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将深入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正文内容:一、盐类反应1. 盐的定义及特性- 盐的定义: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 盐的特性:盐具有晶体结构、熔点高、易溶于水等特性。

2. 盐的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当酸与碱反应时,产生盐和水。

- 氧化还原反应:某些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

- 沉淀反应:通过两种溶液反应生成难溶沉淀物。

二、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电子转移:观察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 氧化数变化:观察氧化物和还原物的氧化数变化。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

- 腐蚀:金属在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金属腐蚀。

- 防腐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防止物质的腐蚀。

三、酸碱滴定1. 酸碱滴定的原理- 酸碱滴定根据酸碱中和反应进行。

- 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是酸碱滴定的关键。

2. 酸碱滴定的操作步骤- 准备滴定溶液及标准溶液。

- 滴定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酸碱滴定的应用- 测定酸和碱的浓度。

- 酸碱滴定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酸碱滴定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四、离子溶液的性质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离解,产生多少溶液中就有多少离子。

- 弱电解质在水中只部分离解。

2. 离子溶液的电导性- 观察离子溶液的电导性,可以判断其含有的离子种类和浓度。

3. 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 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溶液中实际的化学活性。

- 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根据离子间相互作用力来估算。

五、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配位化学研究复杂离子或分子中的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之间的配位键。

- 配位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

二期临床试验方案(例)

二期临床试验方案(例)

临床批件号:XXXXXXXXXXXXXX用于镇痛的Ⅱ期临床试验方案临床研究组长单位:XXXXXXXXXXXXXXX临床研究负责人:XXXX临床研究参加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申报单位:XXXXXXXXXX试验负责人:XXXX1.研究题目XXXX与XXXX对照治疗术后疼痛和癌性疼痛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2.研究背景XXXX为全合成强效镇痛药,化学名为XXXXXXXXXXXXX。

其结构和药理活性与XXX相似。

由XXX公司研制,于1957年上市(商品名:XXXX)。

国外临床前研究认为,XX与XX同属于XX受体激动剂。

其镇痛强度约为XX的4倍,XXXX12-50倍,用药后15-30分钟起效,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半衰期比XX长,因而作用时间也较长,长期用药后,体内有一定的蓄积作用。

其毒副作用与XX相似,依赖性潜力与XX 相当。

可能的不良反应有:XXXXXXXXXXXXXXXXX等,这些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随用药时间延长会逐渐减轻和消失,或于停药后消失。

本品由XXXXXXXXXX研制,现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XXXXX)进行II 期临床试验研究,由XXXXXXXXXXXX(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为临床研究负责单位,XXXXXXXX、XXXXXXXX和XXXXXXXXX为参加单位。

3.研究目的考察XXXXXXXXX临床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申报单位和研究单位申报单位:XXXXXXXXXXXX地址:XXXXXXXXXXXX试验负责人:XXX:xxxxxxxxxxx E-mail: xxxxxxxxxxxxx临床监查员:XXX:xx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临床研究组长单位:XXXXXXXXXXXXXX地址:XXXXXXXXXXXX试验负责人:XXXX:电话: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参加单位:XXXXXXXXXXX 试验负责人:XXXXXXXXXXXXXXXXX 试验负责人:XXXXXXXXXXXXXXXXX 试验负责人:XXXXXX5. 试验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摘要:1.实验背景和目的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4.实验结论正文:在教育领域,入学考试一直被视为衡量学生能力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入学考试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许多学校开始尝试第二次入学实验,即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测试,以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第二次入学实验,分析其实验过程、结果及结论,探讨其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实验背景和目的第二次入学实验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旨在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实验主要针对已经在校就读的学生进行,通过对其知识、能力、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测试,旨在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实验过程第二次入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知识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

2.能力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3.心理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性格、兴趣、动机等心理特征,以便了解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4.行为观察: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社交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三、实验结果第二次入学实验的结果通常会以数据和报告的形式呈现,以便学校和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实验结果也可以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四、实验结论第二次入学实验的结论表明,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第二次入学实验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第二次入学实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高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共15篇)

高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共15篇)

高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共15篇)篇1:科学实验报告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

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实验过程: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

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

(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

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篇2: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
②向图形元素中添加文本,并修改数据流图中的文字和格式。
连接图形元素.
③使用“数据流”连接线将“接口”、“进程”和“数据存储”等形状互相连接起来。
逻辑连接:将数据流起点、终点拖拽到进程或接口中央位置,进程或接口被红色框包围时松开鼠标,这时可看到数据流符号相应端点为红色方框。拖动进程或接口,可看到流据流的端点随着进程或接口的移动而移动.
教师批阅:分数/等级:
评语:
教师签名(手写):
批阅日期:年月日
第三次实验实验项目名称:数据库设计-ER图
时间:年月日
实验环境及原理说明:
(一)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P4以上的个人计算机环境,要求内存不少于512MB,硬盘不小于20G.。
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XP
3。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以上 或 Access 2003以上
1.静态模型图
①将类、对象形状拖到绘图页上,代表要在类静态结构图或概念模型中包
含的类或对象.
②双击每个形状,打开其“UML属性”对话框,可以在其中添加特性、操作和其他属性。
③右击每个类或对象形状,单击“形状显示选项",选择要在形状上显示的属性以及要隐藏的形状部分(如特性、操作和模板参数)
④使用“关联”、“链接"、“依赖关系"、“泛化"或“复合”形状,指示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熟悉Visio
时间:年月日
实验环境及原理说明:
(一)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P4以上的个人计算机环境,要求内存不少于512MB,硬盘不小于20G.。
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XP
3。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以上 或 Access 2003以上

免疫第二次实验流程

免疫第二次实验流程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琼脂融化后应尽快浇板,防止琼脂冷却 琼脂融化后应尽快浇板, 琼脂融化后应尽快浇板 凝固,但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浇板。 凝固,但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浇板。 2.加样于琼脂孔中时应小心,防止加样时 加样于琼脂孔中时应小心, 加样于琼脂孔中时应小心 液体溢出与其它孔内样品相混,影响结果。 液体溢出与其它孔内样品相混,影响结果。 3.电泳时电压过高或电泳时间过长,琼脂 电泳时电压过高或电泳时间过长, 电泳时电压过高或电泳时间过长 易拉断,因此电压电流不宜开得太高。 易拉断,因此电压电流不宜开得太高。 4.取量一定要精确,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取量一定要精确, 取量一定要精确 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孔,牙签挑出孔中琼脂 牙签挑出孔中琼脂
加样:用微量移液器按图加
抗原、抗体(勿溢出) 抗原、抗体(勿溢出)
将琼脂板放入电泳槽内,抗原孔靠近负极端, 电泳:将琼脂板放入电泳槽内,抗原孔靠近负极端,用浸湿 的纱布将离子琼脂板的两端与缓冲液相接,使端电压为 的纱布将离子琼脂板的两端与缓冲液相接 使端电压为40V, 使端电压为 , 通电约1h后取出观察结果 通电约 后取出观察结果.
思考问题
1.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是否出白现色沉淀线 有几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是否出白现色沉淀线?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是否出白现色沉淀线 为什么? 条?为什么 为什么 2.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有时在阴性对照组中出现白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有时在阴性对照组中出现白 色沉淀线,为什么? 色沉淀线,为什么? 3.若测得 若测得IgG的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 将考虑哪些因 的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将考虑哪些因 若测得 的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 素? 4.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豚鼠血清? 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豚鼠血清? 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豚鼠血清 5.分析溶血实验结果 第几号管出现溶血 为什么 分析溶血实验结果:第几号管出现溶血 为什么? 分析溶血实验结果 第几号管出现溶血?为什么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西北工业大学_计算机系统基础_实验报告_第2次

西北工业大学_计算机系统基础_实验报告_第2次

计算机系统基础实验课第二次实验报告对二进制炸弹求解过程的详细描述首先使用objdump命令对bomb程序进行反汇编,并将汇编代码输出到asm.txt中。

阶段一、字符串比较打开asm.txt文件,搜索到phase_1函数,可以看到以下代码。

08048b33 <phase_1>:8048b33: 83 ec 14 sub $0x14,%esp8048b36: 68 7c a0 04 08 push $0x804a07c8048b3b: ff 74 24 1c pushl 0x1c(%esp)8048b3f: e8 3e 05 00 00 call 8049082 <strings_not_equal>8048b44: 83 c4 10 add $0x10,%esp8048b47: 85 c0 test %eax,%eax8048b49: 74 05 je 8048b50 <phase_1+0x1d>8048b4b: e8 29 06 00 00 call 8049179 <explode_bomb>8048b50: 83 c4 0c add $0xc,%esp8048b53: c3 ret可以看出,用户输入字串指针保存在0x1c(%esp),然后调用<strings_not_equal>,待<strings_not_equal>返回后,测试返回值,若equal则进入下一phase,否则<explode_bomb>,从<strings_not_equal>可知该函数用于比较两函数的值,因此需要两个字串作为输入,上面代码中, pushl 0x1c(%esp)用于传递用户字串指针,则push $0x804a07c自然是传递比较字串的指针了。

打开gdb,x/s 0x80497c0, 可以直接查看到该指针指向的子符串:所以第一个炸弹的拆弹指令为:I turned the moon into something I call a Death Star.阶段二、循环在asm.txt文件中可以找到phase_2函数代码如下:08048b54 <phase_2>:8048b54: 56 push %esi8048b55: 53 push %ebx8048b56: 83 ec 2c sub $0x2c,%esp8048b59: 65 a1 14 00 00 00 mov %gs:0x14,%eax8048b5f: 89 44 24 24 mov %eax,0x24(%esp)8048b63: 31 c0 xor %eax,%eax8048b65: 8d 44 24 0c lea 0xc(%esp),%eax8048b69: 50 push %eax8048b6a: ff 74 24 3c pushl 0x3c(%esp)8048b6e: e8 2b 06 00 00 call 804919e <read_six_numbers>8048b73: 83 c4 10 add $0x10,%esp8048b76: 83 7c 24 04 01 cmpl $0x1,0x4(%esp)8048b7b: 74 05 je 8048b82 <phase_2+0x2e>8048b7d: e8 f7 05 00 00 call 8049179 <explode_bomb>8048b82: 8d 5c 24 04 lea 0x4(%esp),%ebx8048b86: 8d 74 24 18 lea 0x18(%esp),%esi8048b8a: 8b 03 mov (%ebx),%eax8048b8c: 01 c0 add %eax,%eax8048b8e: 39 43 04 cmp %eax,0x4(%ebx)8048b91: 74 05 je 8048b98 <phase_2+0x44>8048b93: e8 e1 05 00 00 call 8049179 <explode_bomb>8048b98: 83 c3 04 add $0x4,%ebx8048b9b: 39 f3 cmp %esi,%ebx8048b9d: 75 eb jne 8048b8a <phase_2+0x36>8048b9f: 8b 44 24 1c mov 0x1c(%esp),%eax8048ba3: 65 33 05 14 00 00 00 xor %gs:0x14,%eax8048baa: 74 05 je 8048bb1 <phase_2+0x5d>8048bac: e8 df fb ff ff call 8048790 <__stack_chk_fail@plt>8048bb1: 83 c4 24 add $0x24,%esp8048bb4: 5b pop %ebx8048bb5: 5e pop %esi8048bb6: c3 ret根据call 804919e <read_six_numbers>可以推测题目要求是输入六个数字。

第二次实验 人体骨骼观察201203

第二次实验 人体骨骼观察201203

尾骨(1)
躯 干 骨 ( ) 胸骨(1)
51
肋骨(24)
(一)脊柱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骨 尾骨
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椎孔 椎弓板 横突
椎弓根 上关节突
棘突
上面观
椎上切迹
下关节突 椎下切迹
侧面观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椎骨的连结
• 椎间盘 • 椎骨间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 关节:椎间关节、寰枢关节、寰枕关节
上肢骨 (32×2)
自由上肢骨 (30)
四肢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6)
下肢骨 (31×2)
下肢带骨:髋骨(1,由髂骨、耻骨、坐骨各1块愈合而成) 股骨(1) 髌骨(1) 胫骨(1) 腓骨(1) 跗骨(7) 跖骨(5) 趾骨(14)
自由下肢骨 (30)
手骨前面观
手骨后面观
足弓:足骨借关节和韧带连结紧密,使足底形成凸向上方的弓
实验报告
• 根据观察到的骨的形态结构按以下格 式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 • 姓名、实验日期、实验名称、实验目 的要求、实验观察结果
• 绘制一块胸椎的上面和侧面图并 标出主要结构 • 绘制一块肱骨图并标出主要结构
第三次实验预告
实验内容: 生理学实验:第二章 神经与肌肉 实验2-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实验2-2 骨骼肌收缩特性和收缩形式的观测
实验二
人体骨骼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 观察人类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人类骨骼的组成及 其构造特点,并与四足哺乳类动物的骨骼作比较。 • 观察典型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了解脊柱、胸廓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 观察颅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 观察上、下肢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骨盆、 足弓的组成,比较男女骨盆的性别差异。 • 观察主要关节的组成,了解关节与运动功能相适 应的结构特点。

《操作系统》实验二

《操作系统》实验二

《操作系统》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加深对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的认知。

通过实验二,我们将重点掌握进程管理、线程调度、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进程管理a.实现进程创建、撤销、阻塞、唤醒等基本操作。

b.设计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算法,如轮转法或优先级调度法。

c.实现进程间的通信机制,如共享内存或消息队列。

2、线程调度a.实现线程的创建、撤销和调度。

b.实现一个简单的线程调度算法,如协同多任务(cooperative multitasking)。

3、内存管理a.设计一个简单的分页内存管理系统。

b.实现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c.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保护机制。

4、文件系统a.设计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和删除。

b.实现文件的存储和检索。

c.实现文件的备份和恢复。

三、实验步骤1、进程管理a.首先,设计一个进程类,包含进程的基本属性(如进程ID、状态、优先级等)和操作方法(如创建、撤销、阻塞、唤醒等)。

b.然后,实现一个进程调度器,根据不同的调度算法对进程进行调度。

可以使用模拟的方法,不需要真实的硬件环境。

c.最后,实现进程间的通信机制,可以通过模拟共享内存或消息队列来实现。

2、线程调度a.首先,设计一个线程类,包含线程的基本属性(如线程ID、状态等)和操作方法(如创建、撤销等)。

b.然后,实现一个线程调度器,根据不同的调度算法对线程进行调度。

同样可以使用模拟的方法。

3、内存管理a.首先,设计一个内存页框类,包含页框的基本属性(如页框号、状态等)和操作方法(如分配、回收等)。

b.然后,实现一个内存管理器,根据不同的内存保护机制对内存进行保护。

可以使用模拟的方法。

4、文件系统a.首先,设计一个文件类,包含文件的基本属性(如文件名、大小等)和操作方法(如创建、读取、写入、删除等)。

b.然后,实现一个文件系统管理器,包括文件的存储和检索功能。

matlab实验内容答案解析

matlab实验内容答案解析

实验报告说明:matlab 课程实验需撰写8个实验报告,每个实验报告内容写每次实验内容中标号呈黑体大号字显示的题目。

第一次实验内容:实验一 MATLAB 运算基础一、实验目的1.熟悉启动和退出MATLAB 的方法。

2.熟悉MATLAB 命令窗口的组成。

3.掌握建立矩阵的方法。

4.掌握MATLAB 各种表达式的书写规则以及常用函数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1.先求下列表达式的值,然后显示MATLAB 工作空间的使用情况并保存全部变量。

(1)22sin 8511z e ︒=+(2)12ln(2z x =,其中2120.455i +⎡⎤=⎢⎥-⎣⎦(3)0.30.33sin(0.3), 3.0, 2.9, 2.8,,2.8,2.9,3.02a ae e z a a --=+=---提示:利用冒号表达式生成a 向量,求各点的函数值时用点乘运算。

(4)2220141122123t t z t t t t t ⎧≤<⎪=-≤<⎨⎪--≤<⎩,其中t =0:0.5:2.5 提示:用逻辑表达式求分段函数值。

2.已知12344347873657A -⎡⎤⎢⎥=⎢⎥⎢⎥⎣⎦,131203327B -⎡⎤⎢⎥=⎢⎥⎢⎥-⎣⎦求下列表达式的值:(1) A+6=B 和A-B+I(其中I 为单位矩阵)。

(2) A*B 和A.*B 。

(3) A^3和A^.3 。

(4) A/B 和B\A 。

(5)[A ,B]和[A([1,3],;);B^2] 。

3.设有矩阵A 和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 ⎡⎤⎢⎥⎢⎥⎢⎥=⎢⎥⎢⎥⎢⎥⎣⎦, 30161769023497041311B ⎡⎤⎢⎥-⎢⎥⎢⎥=-⎢⎥⎢⎥⎢⎥⎣⎦(1) 求它们的乘积C 。

(2) 将矩阵C 的右下角3×2子矩阵赋给D (3) 查看MATLAB 工作空间使用情况。

4.完成下列操作:(1)求[100,999]之间能被21整除的数的个数。

技术基础综合实验II指导书_内容

技术基础综合实验II指导书_内容

第一部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一 尺寸测量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一、实验目的1、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

2、熟悉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的方法。

3、加深理解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

二、实验内容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2、根据测量结果,按国家标准查出被测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作出适用性结论。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立式光学计是一种精度较高而结构简单的常用光学测量仪。

用量块作为长度基准,按比较测量法来测量各种工件的外尺寸。

图1为立式光学计外形图。

它由底座1、立住5、支臂3、直角光管6和工作台11等几 部分组成。

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光学系统如图2b 所示。

照明光线经反射镜1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

由于刻度尺8位于物镜3的焦平面上,故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平行光束。

若反射镜 4与物镜 3之间相互平行,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象7与刻度尺8对称。

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5推动反射镜4绕支点转动某一角度α(图2a ),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α角度,从而使刻度尺象7产生位移t (图2c ),它代表被测尺寸的变动量。

物镜至刻度尺8间的距离为物镜焦距f ,设b 为测杆中心至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 为测杆5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比K 为。

K=s t =btgaa ftg 2 当α很小时,tg2α≈2α,tg α≈α,因此:K=bf 2 光学计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2,f=200mm ,b=5mm ,故仪器的总放大倍数 n 为: n=12K=12b f 2=12×52002 =960 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0.001mm 时,在目镜中可见到0.96mm 的位移量。

四、测量步骤1、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形、平面形和刀口形三种,根据被测零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

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面工件时,选用球形测头。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原创版)目录1.实验背景和目的2.实验过程和方法3.实验结果和分析4.实验结论和影响正文在教育领域,入学考试一直被视为衡量学生能力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入学考试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实施第二次入学实验,即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全面的能力测试,以便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为后续的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第二次入学实验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背景和目的第二次入学实验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以便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实施这一实验。

在我国,自 2014 年起,一些高校开始探索第二次入学实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实验过程和方法第二次入学实验通常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试内容:实验涵盖了学生的语言、数学、科学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以便全面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

2.测试方法:实验采用标准化测试和非标准化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既包括纸笔测试,也包括实践操作、面试等形式。

3.测试时间:实验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的 3-6 个月内完成,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第二次入学实验的结果通常会呈现出正态分布,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学生表现出优异的能力,也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教育工作者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措施。

四、实验结论和影响第二次入学实验的实施,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同时,这一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当然,实施第二次入学实验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测试内容的设置、测试方法的选择等。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第二次作业.doc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第二次作业.doc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实验第 2 次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名称: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实验类型:验证
每组人数: 1
实验内容及要求:
1. 请分别针对网络资源目录使用的分类方法进行举例。

2. 在yahoo的分类目录中找到一条路径指向网站论文:/Summer98/koumoutsakos.pdf。

3. 在新浪网的分类目录中找到一条路径指向学校的网站:
4. 在sohu的分类目录中找到一条路径指向网页:/newbook/
5. 请指出yahoo,sina,sohu的分类目录之间的异同和优劣(500字以内)
6. 请了解google和baidu在进行关键词检索中语法的异同,并说明这两者在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检索时检索结果的差异以及对检索意图理解准确度的差异。

实验结果:
1. 请分别针对网络资源目录使用的分类方法进行举例。

(1)主题分类法
(2)学科分类法
(3)图书分类法
(4)分面组配法
2. 在yahoo的分类目录中找到一条路径指向网站论文:/Summer98/koumoutsakos.pdf。

3. 在新浪网的分类目录中找到一条路径指向学校的网站:
4. 在sohu的分类目录中找到一条路径指向网页:/newbook/
5. 请指出yahoo,sina,sohu的分类目录之间的异同和优劣(500字以内)。

ASP实验报告实验2

ASP实验报告实验2

ASP实验报告实验2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和掌握 ASP(Active Server Page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动态网页开发的能力,熟练运用ASP 技术实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3、服务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三、实验内容(一)创建 ASP 页面1、打开 Visual Studio Code,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并将其扩展名修改为`asp` 。

2、在文件中输入以下基本的 ASP 代码结构:```html<%@ Language=VBScript %><html><head><title>我的第一个 ASP 页面</title></head><body><%ResponseWrite("Hello, ASP!")%></body></html>```3、保存文件,并将其放置在 IIS 服务器的默认网站目录下。

(二)使用变量和表达式1、在 ASP 页面中定义变量,例如:```vbscript<%Dim num1, num2, sumnum1 = 5num2 = 10sum = num1 + num2ResponseWrite("两数之和为:"& sum)%>```2、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字符串连接操作,观察输出结果。

(三)使用条件语句1、实现ifelse 条件判断,根据不同的条件输出不同的内容,例如:```vbscript<%Dim ageage = 20If age < 18 ThenResponseWrite("您是未成年人")ElseResponseWrite("您是成年人")End If%>```2、尝试使用多重条件判断,如 ifelseifelse 结构。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最近,我们正在学习一门叫做“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课程。

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完成6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要有一份实验报告。

这就是本次课题:请从这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它不仅涉及研究方法学,还关注研究的内容和利用研究结果的问题。

实验设计可以利用多种实证方法来获得研究者所想要的结果,它能帮助我们尝试解决制约社会进步的难题。

在这6次实验中,我们都将接触到不同的方法和内容,了解如何有效地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次实验是对不同文化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把实验设计理论应用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由于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理解和应用实验设计理论,所以研究国家文化对实验设计有重大意义。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分析多个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实验设计,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对实验设计意义的影响。

第二次实验是对干预措施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应用实验设计理论和实践去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

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来选择实验设计的实验技术,研究干预措施是否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这是一项有趣的实验,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干预措施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实验设计去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

第三次实验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把实验设计理论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去。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分析多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了解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要了解实验设计如何揭示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以及利用实验设计能如何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

第四次实验是统计分析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统计数据,以探索实验设计如何有效地帮助我们研究社会现象。

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实验设计的概念,并在研究实践中更有效地利用它。

第五次实验是实验数据分析,关注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数据来分析实验结果。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实用版)
目录
1.实验背景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正文
1.实验背景
在我国,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许多高校都会对学生进行入学考试。

其中,实验操作是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次入学实验,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在高校就读,但想转专业或者重新学习的学生进行的。

这次实验旨在检验这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新的专业学习。

2.实验过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理论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则主要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操作部分,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实验任务。

这些任务涵盖了各个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

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

理论考试成绩由阅卷老师评分,实践操作成绩则由实验指导老师评分。

两部分成绩加权平均后,得出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

4.实验结论
第二次入学实验是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次实验,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专业学习方案。

同时,实验成绩也是学生转专业或者重新学习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档】蛔虫实验报告-实用word文档 (4页)

【参考文档】蛔虫实验报告-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蛔虫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报告观察蛔虫卵学生实验报告学校:篇二:大专寄生虫实验报告寄生虫学实验报告(专科)姓名:学号:班级: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微生物与寄生虫教研室编写第一次实验显微镜使用蛔虫【实验内容】实验一显微镜使用1、光学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2、光线调节的方法实验二蛔虫1、蛔虫成虫的形态观察(肉眼观察)2、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的形态鉴别(低倍镜观察)3、熟悉蛔虫卵的检查法--粪便直接涂片法【作业】1、绘图区别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注明结构。

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2、粪便直接涂片法优点:缺点:注意事项: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时间: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实验鞭虫钩虫蛲虫【实验内容】实验一鞭虫鞭虫虫卵(低倍镜观察)、鞭虫成虫(肉眼观察)的形态观察实验二钩虫1、钩虫虫卵的形态观察(低倍镜观察)2、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的形态鉴别(肉眼观察)3、熟悉钩虫卵的检查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实验三蛲虫1、蛲虫虫卵(低倍镜观察)、成虫(肉眼观察)的形态观察2、熟悉蛲虫卵的检查法—肛周虫卵检查法(首选透明胶纸法)【作业】(来自: 在点网)1、绘图:鞭虫虫卵和钩虫虫卵、蛲虫卵,注明结构。

鞭虫卵蛲虫卵钩虫卵 2、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1)原理:(2)漂浮静置的时间: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时间: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实验姜片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实验内容】实验一姜片虫1、姜片虫虫卵(低倍镜观察)、成虫(肉眼观察)的形态观察2、姜片虫中间宿主扁卷螺和媒介植物茭白、荸荠的观察(肉眼观察)实验二绦虫1、带绦虫虫卵的形态观察(低倍镜观察)2、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头节(低倍镜观察)、孕节的形态鉴别(肉眼观察)3、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囊尾蚴寄生肌肉的病理标本观察(肉眼观察)【作业】1、绘图:姜片虫虫卵和带绦虫虫卵,注明结构。

Windows实验报告第二次实验

Windows实验报告第二次实验

Windows实验报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112 1113022032 康照玲一、实验一1、题目:在一个窗口中央加载一个任意位图,位图尺寸为窗口面积的四分之一,当单击鼠标左键或键盘上的向上箭头时,位图向上移动,当移动到窗口的上边界时,在模式对话框中显示“不能再向上移动了”字样;当单击鼠标右键或键盘上的向下箭头时,位图向下移动,当到达窗口的下边界时,在模式对话框中显示“不能再向下移动了”字样;当单击键盘上的向左箭头时,位图向左移动,当移动到窗口的左边界时,在模式对话框中显示“不能再向左移动了”字样;当单击键盘上的向右箭头时,位图向右移动,当移动到窗口的右边界时,在模式对话框中显示“不能再向右移动了”字样。

并要求图片在移动到窗口的任意边界时不消失。

2、关键代码分析首先设置窗口大小,加载位图,获得位图左上角的坐标,在按下上下左右键的时候对相关坐标进行加减,同时建立相关的模式对话框,在对位图进行移动到相关边界时出现相关对话框。

相关代码:PAINTSTRUCT ps; //定义包含绘图信息的结构变量switch(iMessage){case WM_KEYDOWN:switch(wParam){case VK_UP: //按上箭头时,位置-10iY=iY-10;break;case VK_DOWN: //按下箭头时,位置+10iY=iY+10;break;case VK_LEFT: //按左箭头时,位置-10iX=iX-10;break;case VK_RIGHT: //按右箭头时,位置+10iX=iX+10;break;}InvalidateRect(hWnd,NULL,1);//刷新用户区break;case WM_CREATE: //初始化窗口消息hDC=GetDC(hWnd); //得到设备环境指针hdcmem=CreateCompatibleDC(hDC); //得到内存指针ReleaseDC(hWnd,hDC); //删除设备环境指针case WM_PAINT: //处理绘图消息hDC=BeginPaint(hWnd,&ps); //得到设备环境指针if(iX>0&&iX<iWindowWidth/2) //当位图完整的在窗口中时{SelectObject(hdcmem,hBm); //选入内存句柄BitBlt(hDC,iX,iY,bm.bmWidth,bm.bmHeight,hdcmem,0,0,SRCCOPY);//输出位图}else if(iX<=0) //当位图的左边界超出了窗口时{DialogBox(hInst,MAKEINTRESOURCE(IDD_DIALOG3),hWnd,(DLGPROC)ModalDlgProc);}else //当位图的右边界超出了窗口时{DialogBox(hInst,MAKEINTRESOURCE(IDD_DIALOG4),hWnd,(DLGPROC)ModalDlgPr oc);}if(iY>0&&iY<iWindowHeight/2) //当位图完整的在窗口中时{SelectObject(hdcmem,hBm); //选入内存句柄BitBlt(hDC,iX,iY,bm.bmWidth,bm.bmHeight,hdcmem,0,0,SRCCOPY);break; //输出位图}else if(iY<=0) //当位图的上边界超出了窗口时{DialogBox(hInst,MAKEINTRESOURCE(IDD_DIALOG1),hWnd,(DLGPROC)ModalDlgPr oc);}else //当位图的下边界超出了窗口时{DialogBox(hInst,MAKEINTRESOURCE(IDD_DIALOG2),hWnd,(DLGPROC)ModalDlgProc);}EndPaint(hWnd,&ps); //输出环境指针break;case WM_DESTROY: //关闭窗口消息DeleteObject(hBm); //删除内存句柄PostQuitMessage(0);return 0;default:return(DefWindowProc(hWnd,iMessage,wParam,lParam));}return 0;3、模式对话框的设置,相关代码如下:IDD_DIALOG1 DIALOG DISCARDABLE 0, 0, 187, 96STYLE DS_MODALFRAME | WS_POPUP | WS_CAPTION | WS_SYSMENUCAPTION "对话"FONT 10, "System"BEGINPUSHBUTTON "确定",IDCANCEL,130,82,50,14LTEXT "不能再向上移动了"IDC_STA TIC,50,35,170,10ENDIDD_DIALOG2 DIALOG DISCARDABLE 0, 0, 187, 96STYLE DS_MODALFRAME | WS_POPUP | WS_CAPTION | WS_SYSMENUCAPTION "对话"FONT 10, "System"BEGINPUSHBUTTON "确定",IDCANCEL,130,82,50,14LTEXT "不能再向下移动了"IDC_STA TIC,50,35,170,10ENDIDD_DIALOG3 DIALOG DISCARDABLE 0, 0, 187, 96STYLE DS_MODALFRAME | WS_POPUP | WS_CAPTION | WS_SYSMENUCAPTION "对话"FONT 10, "System"BEGINPUSHBUTTON "确定",IDCANCEL,130,82,50,14LTEXT "不能再向左移动了"IDC_STA TIC,50,35,170,10ENDIDD_DIALOG4 DIALOG DISCARDABLE 0, 0, 187, 96STYLE DS_MODALFRAME | WS_POPUP | WS_CAPTION | WS_SYSMENUCAPTION "对话"FONT 10, "System"BEGINPUSHBUTTON "确定",IDCANCEL,130,82,50,14LTEXT "不能再向右移动了"IDC_STA TIC,50,35,170,10END二、实验二1、题目:建立两套菜单,第一套菜单:单击menu2,窗口加载第二套菜单:给每套菜单的每个菜单项放置热键和加速键,单击menu1后,加载第一套菜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实验内容3-9 Boost开关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Boost开关升压变换电路的基本原理与电路结构特点;1.熟悉电路的各部分的波形,掌握它们的调试方法;2.对Boost开关升压变换电路的特点进行研究;4.掌握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IC UC3842的应用方法及稳压原理。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实验线路如图3-23所示:图3-23 Boost电路实验线路图Boost 电路因其输出直流电压U O 是大于或等于输入直流电压U d ,故称升压式变换器,图3-24 是Boost 电路主电路工作原理图:图3-24 是Boost 电路主电路工作原理图简述其工作原理如下:当0≤t ≤t 1晶体管VT 导通,二极管VD 截止,其等效电路如图3-25所示,图3-25 VT 导通等效 图3-26 VT 关断等效图假定在此期间U d 不变,电感电流从I 1线性上升到I 2则有,21L d 112Δ-d ====d i I I I U U L L L t t t L 当t 1≤t ≤t 2晶体管VT 截止,二极管VD 导通,其等效电路图如图3-26所示,假定在此期间U d 不变,电感电流从I 2下降到I 1,则有21L O d d d 21212Δ-=+=+=+--I I I U U U U L U L t t t t据此分析我们可推导出:d O =1-U U DD :导通占空比。

从公式可得出只要占空比D 趋近于1,理论上U d 就可变为无穷大。

上述情况仅适用于当负载电流I >ΔL i 时,电感电流工作于连续导通状态。

且K > K crit (D ) 式中 2S Lk RT K crit (D )=1-D当负载电流I <ΔL i 时电路工作于断续导通状态。

对于电感电流断续状态,则有:o d U =并且,当 K < K crit (D )= 1-D 时成立。

控制VT 基极脉宽变化的控制芯片为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UC3842。

其引脚8个,功能分别如下:“1”端为COMP 端;“2”端为反馈电压接入端;“3”端为反馈电流接入端;“4端接RT 、CT 确定锯齿波频率;“5”端接地;“6”端为推挽端;“7”端接电源,电压可在8~40V 范围间;“8”端为内部基准电压5V ,带负载能力50mA ;这是一款性能优良的控制芯片,详细介绍请看附录。

三.实验内容1.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IC UC3842的功能研究(1)输出PWM 控制信号测试;(2)电压反馈环功能测试;(3)电流反馈环功能测试;(4)工作频率的测试。

3.开环控制的Boost 电路研究(1)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2)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断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3)工作频率的高低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4)负载电阻变化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5)主电路电感L的大小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6)研究缓冲电路的作用;(7)研究占空比D和输出电压U O的函数关系。

3.闭环控制Boost电路研究(1)电压反馈环的作用研究;(2)电流反馈环的作用研究;(3)负载调整率测试。

四.实验设备和仪器1.DDSX 01型电源控制屏;2.DDS 32“Boost Cuk电路”实验挂箱;3.DT 10“直流电压、电流表”实验挂箱;4.示波器等。

五.实验方法1.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IC UC3842的功能研究(1)输出PWM控制信号测试。

首先,将挂箱右下角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连接“UC3842 PWM IC应用电路”单元中的“20”和“21”,再连接“23”和“25”。

(注意:接线都在UC 3842单元内进行,不要将接线错接在其它单元内)开启电源,用示波器观察“24”端对地波形,应有一系列脉宽可调的方波产生,此波形即PWM波。

(2)工作频率的测试。

保持原接线,转动R P5电位器从小到大,调节频率,“24”端输出波形应同步发生频率变化,测量频率变化范围。

“24”(3)电压反馈环功能测试。

将R P6电位器左旋到底。

转动R P4电位器,端PWM输出波形应同步发生占空比变化,当转动R P4电位器到某一点时,“24”端PWM输出波形会突然消失,此点电压即它的调节极限点电压。

用电压表测试“20”和“21”端模拟反馈输入电压,记录它的电压变化范围和占空比变化范围(占空比变化在“24”端观察)。

(4)电流反馈环功能测试。

调节R P4电位器,将“20”端电压调节至2.45伏。

转动R P6电位器,“24”端PWM输出波形应同步发生占空比变化。

用电压表测试“25”和“22”端模拟反馈电流输入端电压,当R P6电位器调节到某一点时,“24”端PWM输出波形突然消失了,此点电压即为过电流保护电压。

记录它的电压变化范围和占空比变化范围。

2.开环控制Boost电路研究(1) 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

将“Boost”单元电源开关S1断开。

按表3-9 -1接线:表3-9-1接线完毕,核对正确后,将示波器探头接在“7”和“10”两端,开启S1电源开关。

将负载电阻R P3调到中间标准位置,调节R P4电位器,观察此时电感电流i L的变化,使电感电流i L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测量此时的u DS(10、11)、u GS(9、11)、u VD(15、16)、u L(5、7)、i DS(11、12)、i L(7、10端标注数值)、i VD(10、15)。

按时序记录波形,同时测量记录输出电压u O(18、19)的纹波电压△u O(测△u O示波器耦合:交流)的大小。

(2)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断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

保持原接线,调节R P4电位器,使电感电流i L处于断续导通状态,如果调节R P4无论如何也无法使i L处于断续导通状态,则可增大负载R L,调节R P3电位器,使i L处于断续导通状态。

测量此时的u DS、u GS、u VD、u L、i DS、i L(标注数值)、i VD,按时序记录波形。

同时测量记录输出电压u O的纹波电压△u O的大小。

(3)工作频率的高低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

保持原接线,调节R P4电位器,使电感电流i L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然后再调节频率电位器R P5,改变频率从低到高,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4)负载电阻变化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如果前面已调节过负载电阻R P3则可不做。

)保持原接线,调节R P4电位器和频率电位器R P5,使电感电流i L 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调节负载电阻R P3改变负载电阻从大到小,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同时,观察记录负载电压的变化。

(5)主电路电感L的大小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

保持原接线,将负载电阻R P3调到中间标准位置,使电感电流i L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然后连接“5”和“6”、“7”和“8”,即将电感线圈L2和L3并连,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然后再拆除“5”和“6”、“8”和“7”的连接,拆除“5”和“4”的连接,将“4”和“6”、“5”和“8”连接,即将电感线圈L2和L3串连,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6)研究缓冲电路的作用。

拆除“4”和“6”、“5”和“8”连接,恢复“4”和“5”的连接。

将示波探头接在“10”和“11”两端,观察并记录u DS 波形;然后连接“10”和“13”,再观察并记录u DS波形,研究缓冲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7)研究占空比D和输出电压u o的函数关系。

用电压表接在“1”、“2”两端,观察输入电压U d的数值;然后用电压表测量“18”、“19”两端输出电压u O;用示波器探头接在“9”和“12”两端,调节R P4电位器,观察占空比的变化,从小到大,记录5—6组数据填入表3-9-2:表3-9-2(完成此表格)根据实验数据,绘制D ~ u0的曲线,推出函数表达式。

3.闭环Boost电路研究(1)电压反馈环的作用研究。

保持原接线,拆除UC 3842单元“20”和“21”的连接,将“17”和UC 3842单元的“21”相连,即将取样电压反馈环接入。

调节R P2,使电压表应显示为58伏左右(以无啸叫声、电路稳定为宜),我们一边调节负载电阻R P3的大小,一边观察电压表和占空比D,记录它们的变化。

(2)电流反馈环的作用研究。

将“14”和UC 3842单元的“23”相连,即将取样电流反馈环接入。

我们一边调节负载电阻R P3的大小,一边观察电压表读数和占空比K,记录它们的变化。

(3)负载调整率测试。

负载调整率即稳压电源抵抗负载变化保持输出稳定的能力。

其公式为:(V O1 - V O2)/V O1 ×100%然后,我们将“17”和UC 3842单元的“21”的连接,将“14”和UC 3842单元的“23”相连,即将电压反馈环和电流反馈环全部接入。

将负载电阻R P3差不多左旋到底,观察电压表读数,设此刻的输出电压为V O1;再将负载电阻R P3右旋到底(负载电流最小),观察电压表读数,设此刻的输出电压为V O2,计算负载调整率。

六.实验报告:1.按时序画出电路在连续两种状态下的u DS、u GS、u VD、u L、i DS、i L、i VD 各测试点波形。

(根据理论分析画图,实验过程注意观测)2.根据实验所测的输入电压U d、输出电压U O、占空比D、工作频率f等,求主电路电感L、C的值。

3.输出电压u O的纹波电压Δu O幅值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若要降低纹波电压Δu O幅值,一般可采取哪些措施?4.简述Boost电路的特点,缓冲电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简述稳压的原理。

6.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

附录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UC3842简介UC3842A是高性能固定频率电流型控制器。

它们用于脱机和DC.DC的变换器,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经济而所需外部元件又少的解决方案。

这种集成电路的特点是有一个调定的振荡器,用来精确地控制占空比。

有一个经过温度补偿的基准电压,一个高增益误差放大器、电流传感比较器和一个适用于驱动功率MOSFET的大电流推挽输出。

它还具有一些保护功能,其中包括各有其滞后的输入和基准电压的欠电压锁定、逐个周期的电流限制、可控制的输出死区时间和用来记录单脉冲的锁存器。

图3-27 UC3842脉宽调制器方框图及外型引脚图图3—27示出UC3842的内部方框图及外型引脚图。

由图可知,其引脚有8个,但一样可以使用内部E/A误差放大器构成电压闭环,利用电流测定、电流测定比较器构成电流闭环。

端8为内部供外用(一般当参考电压)的基准电压5V,带载能力50mA。

端7为集成块工作电源Vcc,可以在8--40V,端4接R T、C T,确定锯齿波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