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代 济遭到日断伪发政易权服破、坏报刊与
电影、移风易俗






第二
次工
第三单元 业 革
二、【知识网命络】

战时共 新 经 斯 大

产主义 济 政 林 体

政策 试图策突破:二 制
义 经
战后的改革
经 济
赫鲁晓夫改革勃195列3 日涅夫改戈革1尔974巴乔夫改革
济 体
罗斯福新政
体 制 制 的 资 创 本 新 主
含义
历史(必修 I)知识体系
经 济化
第三阶段(1993——)欧盟

历史意义

1967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五、【知识网络】 球
东盟 2002 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美济 洲区 与域 亚集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 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洲团
的化 经
1989 年成立 亚太经合组织
1991 年中国、台北、香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
农 耕 经 济
中 国 古 代的 的重
要 补
精耕细作农 土地制 明 清 时 期
业 生 产 体 系 农耕度时的代发的手工农业耕 经 济
的形成
冶金、
农 耕
陶各 瓷历等
纺 织展、演展变官缓慢私的 展产生手高萌芽工度本主发明清 手货工币业 古业发代的及消重长的农义 资
经济

腾生飞活

巨变

第五单元
战经 后济 资体 本系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失误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

内容:三大决策

社 会
以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起点


建设为
建 中心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
发 展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雇佣关系
重农抑商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
闭关锁国
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雏资本形场市)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新 航 路 : ( 1)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四 条 航 线
见 P27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曲 折
曲折发展
表现: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

1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
第四单元单元知识结构:
基本内容: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造”的实施
成果:“ ”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成果:“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成就
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作出正确分 析,明确了党的任务,经济建设蓬勃 发展 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中国农业最早可追溯到 1万年左右。

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广①刀耕火种:七八千年前 J ②耜耕阶段(石器锄耕):七八千年③ 小件的青铜农具出现:商周,有了基本的生产经验(排水、除草、施肥、灭虫害)" 农民由迁徙走向定居④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代普及至珠江流域;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铁锄、铁铲、铁梨)生产工具•西汉: 梨壁、耦犁、耧车(播种工具见 P5图)隋唐: 曲辕犁(至此,耕犁相当完善,一致为后世沿用)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一西汉: 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一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②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的精耕细作(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①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1 / 28彩瓷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有名清朝珐琅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丝J 商朝出现丝织品织彳业手工业的发展形态、手工业的发展形态f 官营手工业广发展::夏、商、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 I 官营手工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产品:由于国家权力的支撑,工匠优秀、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 以官营有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产品一般不流入市场。

,民营手工业广发展:春秋战国出现,此后发展艰难〜明中叶后,民营有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社会的主导。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第一章: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1840年-1949年)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西方列强的侵略1.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 杨乃武、小白菜与中西电报局的建立3.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 辛丑条约与庚子拳运动5. 义和团运动与北京政变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倡导1. 戊戌变法与戊戌维新2. 梁启超与新民主主义思想3.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4.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5.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北伐战争1. 五卅运动与五卅惨案2. 国民党的统治与列宁主义的传入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4.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白色恐怖5. 中共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与红军长征四、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民主联军的建立2.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的爆发3. 重庆谈判与团结抗战的形成4. 马关会议与长沙会议的召开5. 日本无条件投降与联合国成立第二章: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1949年-1978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中共中央领导层的组建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高岗、饶漱石事件与反右运动4.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5.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垮台二、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制度的建立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2. 群众运动与人民公社的发展3. 铁路、钢铁、机械与航天工业的建设4. 四清运动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5. 农村改革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开发三、对外关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 朝鲜战争与中苏交恶2. 中印边界战争与毛邓论战3. 文革期间的外交政策调整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 中国与美国的接触与尼克松访华5. 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互助合作与中国的周边外交第三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现在)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基本原则1. 国家统一战线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2. 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 统一战线建设与党的十二大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改革2. 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3. 港澳台经济交流与海外华人企业4. 输血、造血与自主创新5. 改革开放与中共党风廉政建设三、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1.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2. 奥运会与中国的全球形象3. “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的合作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组织的发展5.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中国的崛起结语: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涵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阶段的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结构(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结构(二)

第5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宏观框架】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微观图解】
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6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宏观框架】
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3.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
【中观图示】
4.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微观图解】
5.经济危机的两种解决方式
6.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7.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四大新变化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7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宏观框架】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2.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发展及瓦解图示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改革和失败
【中观图示】
4.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发展及瓦解
5.苏联的改革
【微观图解】
6.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7.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第8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宏观框架】
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中观图示】
4.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5.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
【微观图解】
6.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7.“布雷顿森林体系”
8.从欧共体到欧盟
9.三大区域经济组织
10.全球化七大推动因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编著人:赵小征】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发展趋势:刀耕火种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木耒、骨耜、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结构(一)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结构(一)

第1章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宏观框架】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2.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中观图示】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微观图解】6.小农经济7.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8.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9.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10.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新变化及经济政策11.几种经济政策的关系1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第2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宏观框架】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被卷入3.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微观图解】4.新航路开辟5.四大航线6.“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7.早期殖民扩张8.三角贸易9.工业革命的影响10.第二次工业革命第3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宏观框架】1. 整体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示意图【中观图示】4.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微观图解】6.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7.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三大表现8.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相互关系9.近代新经济形态的三种形式第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宏观框架】1.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2.中国从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观图示】3.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探索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5.“文化大革命”后30年的经济探索【微观图解】6.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7.“一五计划”建设8.过渡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9.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1.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2.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14.中国的改革开放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6.对外开放1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历史高中必修二知识结构

历史高中必修二知识结构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历史的,需要从整体把握,因此我们在学习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时,要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整体把握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①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②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③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④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⑤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1)荷兰的殖民扩张:❀1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1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3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

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P52-53(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一、古代希腊城邦1. 城邦的定义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城市国家的基本形式,由城市本身和其周围的农村地区组成。

•城邦的特点包括政治独立性、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等级制度等。

2. 希腊城邦的发展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随着希腊城邦的发展,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民主制度。

•希腊城邦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哲学、戏剧和建筑等方面。

二、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 罗马的建立和共和制度•罗马是由奥古斯都建立的,采用了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制度的特点包括两院制、元老院和平民会等。

2.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一•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扩张领土,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罗马采取的统一措施包括行省制度、市民权和教育系统等。

3. 罗马法的传承和影响•罗马法是指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体系,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民法和刑法方面。

三、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封建公主和封臣的关系为核心。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契约和封建经济等。

2. 封建经济的运作方式•封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领主通过掌握土地和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收益。

•封建经济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领主的征收和农民的交租等。

3. 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宗教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是指16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南宋的政治和军事1.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各地。

•宋朝政府的特点包括科举制度、地方自治和官僚体系等。

2. 宋朝的军事改革和辽金战争•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队在辽金战争中获得一定的战略优势。

•辽金战争是指宋辽两国和金国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金国灭亡。

五、元代的政治和社会1.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元朝采取了蒙古族的政治制度,由大汗统治全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

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4、古代赋役制度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构①含义: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特③产生原因: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⑤评价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C影响①产生概况: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③发展状况及原因: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

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知识结构】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①解体标志:一、背景:鸦片战争后②具体表现: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因:2、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济结构的变动⑤解体影响:(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①时间:19世纪六七年代(1)洋务企业②概况:军事和民用工业③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兴起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①原因 B外商企业、近代洋务民用企业的促进(2)民族资本 C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近主义企业②概况:时间、地点、途径、典型企业代③影响: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国(1)原因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本 2、初步发展(2)概况:19世纪末至一战前;企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义(3)影响②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的③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曲①辛亥革命推动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发曲折发展(1)原因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概况: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3、短暂春天①畸形发展: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特点②经济结构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③“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4、短暂发展①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2)原因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③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5、陷入困境①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的劫掠,遭受沉重打击;(2)原因②国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③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等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利和不利因素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单元线索: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经历了过渡时期的七年。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主要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二个时期。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

1、基础: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主要措施有: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内容:“一化三改”;评价: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 3、一五计划制定:任务:“一个重点,二个基础”;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制度建立①特点:(1)工业化建设②成果及顺利进行的原因:4、一五计划的实施③完成的意义:(1953—1957)①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等(2)三大改造②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③评价: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 A 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国①曲折过程 B 探索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 1、十年建设 C 调整恢复:农村纠左、“八字方针”会二、社会主义建②评价: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

主设曲折发展①“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影响义 2、十年动乱②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调整建③“文革”的教训设道①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路(1)内容②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含义、原则。

的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③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探(十一届三中全会)(2)意义: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①原因:(1)突破口:农村②步骤:③意义:①起步的标志:2、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②中心环节、措施、原则:三、改革开放③意义:伟大历程①南方谈话:内容、意义(3)经济体制改革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四大:内容、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十四届三中:内容、意义④中共十五大:内容、意义①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对外开放的新局面②线:开放沿海14个城市;③面: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

①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标志?4、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②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现居世界第三位。

③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知识结构】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特点?);A经济根源:B社会根源:①背景 C商业危机: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开始形成 E客观条件:(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A引起了“商业革命”B引起了“价格革命”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向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2)改变了经济结构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政治前提: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2)经济结构变化:,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专题提示】(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5世纪末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横向交流。

主要涉及第一、二课内容。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

主要涉及第三课内容。

(3)世界市场形成。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深入,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涉及第四课内容。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文明扩张,并战胜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

从而,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提示】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据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的过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利害交织的影响。

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费的奢靡风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民众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3)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

通过分析典型解释一般,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本专题学习中,可从美国这个典型国家入手,弄清其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分析其经济政策的变化,进而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