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这门课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们往往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草纸上的游戏,是枯燥乏味的。其实并不然,数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是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一、主动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虽然每个学生的手头都发有精心编辑的教材,但它是面向大众的,即便最新的版本,所选用的题材也不一定完全切合我们所教的学生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如:在二年级教学“1厘米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伸出大拇指,再让学生用手摸大拇指的宽度,摸了宽度以后再看一看、找一找,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宽度和自己的大拇指的宽度比较接近。这时学生们就开始忙了,看呀,找呀,用大拇指在空中比划的总之学生们都很积极没有闲的。找到后都争先恐后的汇报:灯开关
按钮的面的宽度、橡皮面的宽度、纽扣面的宽度、写字本一格的宽度……老师这时候予以肯定说:“同学们在咱们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向大拇指的宽度想不想知道它们的长度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这时候我就引出1厘米的概念。向刚才你们说的那么多的宽度大约都是1厘米,可见1厘米和咱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想不想知道精确的1厘米有多长呢?学生们又迫切的回答:“想。”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尺子告诉他们从“0到1”一格表示1厘米。抽象的1厘米被生活这个熟悉的环境转化为简单的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便于理解、认识、掌握,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数学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
二、主动用“生活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数学的奥秘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口说、动脑想、反复讨论,使学生学的轻松,乐于学,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这样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就感到不怎么难了。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探索到了数学的奥秘。
如:在二年级教学“统计”时,开始上课时我说:“咱们少一位副班长,这节课咱们采用投票的方式来选位副班长,现在你们讨论一下怎样来学呢?”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讨论了。汇报结果分两步:学生提名和整理结果。在整理结果时指名学生念,老师黑板上写名字。有好多学生名字出现不仅一次时提问学生这是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数字表示,名字出现第一次时写1,第二次时写2……名字出现一次写一次;用写“正”法,名字出现一次
写正的一笔;用贴纸条的方法,名字出现一次贴一张纸条……这么多的结果,哪种最简单呢?同桌讨论。讨论后回答:“写‘正’法简单。”教师用写“正”法整理完名单以后,问:“谁能向胜任副班长呢?为什么?”学生响应到xx,因为他的票数最多。老师又问:“在生活中能用到写‘正’统计的方法吗?说一说什么地方能用到?”学生答道:选村长时;统计来往的车辆时……教师追问:“你能说出用‘正’统计的步骤吗?”学生答出步骤后,让学生翻开书完成书上的例题。这时足以说明学生是在已有的这个熟悉生活的圈子中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用“正”字收集整理数据。
总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真正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的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情、有趣的,是那么亲切、易懂、自然,而不是脱离现实、枯燥乏味的。但愿,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