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翻译 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8.0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的品德可以说是极其崇高了。
多次推辞君位,把天下让给了三弟季历。
人们都找不出词汇来赞美他的这种伟大的品德。
”『8.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光注重容貌的端庄却不知礼节就未免使自己劳倦;光知道小心谨慎却不知礼节,就未免畏葸懦弱;光知道敢作敢为有胆量却不讲礼节,就会盲动惹祸;光知道心直口快讲话,却不讲礼节就会尖酸刺人。
当官的能对待自己的亲人宽仁深厚,老百姓就会学习他,趋向仁德。
当官的腾达了,不背弃自己的穷酸的亲人旧友,老百姓也会学习他,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礼是变通的,是温润的,在交际中以悦人为度,彼此处的愉快就不失礼。
居于高位的君子,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践行仁义。
『8.0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病得厉害,把学生们都叫来说:“看看我的脚,再看看我的手,都还完整吧?诗经上说过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小心谨慎啊,就像处在深渊之侧,薄冰之上一样’不可使其受伤,不要触犯法律被行刑,以免让父母担心。
从今往后,我就不会再担心自己触犯刑罚,被砍手跺脚了。
因为我要挂了。
徒弟们,你们要谨记啊!”『8.0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病得厉害,孟敬子来探望他。
曾子说:“飞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叫声是哀悯的;人要死的时候,他的遗言往往都是善意的。
我告诉你,作为当官的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注重三条:一、自己的容貌要严肃,这样可以避免上司的粗暴和下属的懈怠;二、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自己讲话别人就容易相信;三、讲话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措辞,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避免鄙陋粗野和犯错。
论语泰伯篇
【原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 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 人求教,学问多还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求教有学 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表现得很不足 ,别人侵犯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好友就曾经这 样做的。”
【原文】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 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原文】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 yú )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拥有五位贤臣就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善于 治国的大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 唐尧和虞舜的时候到周武王这时的人才最为兴盛,其中还有一 位女性,实际上不过是九个人罢了。周文王拥有了天下的三分 之二,还能服侍殷朝,周朝的美德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了啊。 ”
【原文】8.8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生命的修炼开 始于学诗,因为学礼有了自己的人 生立场,最后完成于对乐的学习。 ”
【原文】8.9子曰:“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 他们按照礼法做,却无需让他们懂 得为什么这么做”。
【原文】8.10子曰:“好勇疾贫, 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译文】孔子说:“谦恭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白白辛劳; 谨慎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胆小懦弱;勇猛但不会用礼节制 就会犯上作乱;率直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 。君子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仁德厚道,老朋 友就不会被遗弃,民情就不会淡薄。”
08《论语》第八篇泰伯
《论语》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8.1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
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真不知如何来称赞他。
”【注释】①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
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
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
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①。
”【译文】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端庄却不知礼,未免劳倦;谨慎却不知礼,会畏葸懦弱;勇敢却不懂礼,会动乱;直率却不知礼,会尖刻刺人。
君子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注释】①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8.4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biān)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
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
君子所珍贵的礼仪有三项:注重容貌,这样就避免了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就近乎信实可靠;注意谈吐,这样就避免了粗野和过失。
《论语》泰伯第八有感
《论语》泰伯第八有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曾子说:有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位历史人物说的这句话多么意味深长啊,从古到今,它对于有梦的人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对这句话我有以下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对个人而言梦想无大小,梦想无贵贱,无论路途是坎坷荆棘还是掌声鲜花无论我们距自己的梦想近在咫尺还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为梦想刚强勇毅,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就会拥有它实现它。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如此简单的一个字却包含了生存着的点滴,它丰富的内涵在我们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真的是一种汲取不完的营养,用之不尽的资源;在我们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能做到"仁以为己任"哪怕是期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也会少走些弯路甚至少奋斗几年。
正如温家宝所说"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
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泰伯第八【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论语讲义》——泰伯第八
《论语讲义》——泰伯第八《论语讲义》——泰伯第八第八篇主要讲儒家学问的传承,既有历代圣王的记录,又有曾子言行的记载。
孔子之学,集历代圣王思想学说之大成,曾子又是孔子的传人,因此本篇上述尧舜,下记曾子。
孔子是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伟大圣人,而这承前与启后的伟大在这第八篇中都有深刻反映。
也正由于第八篇上述尧舜,下记曾子,还有曾子临终时列举出的孔子用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一些语录,故而时空交错,不太易懂。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开篇讲先贤泰伯。
泰伯是什么人呢?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二儿子叫仲雍,三儿子叫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
文王的儿子就是武王和周公。
武王的儿子是周成王。
在泰伯的时代,商朝就已经开始出现混乱,开始衰败了,古公亶父就想攻打商朝。
他的大儿子泰伯不支持他去攻打商朝。
因为泰伯认为,你是商朝的臣子,你怎么能去攻打你的国君呢?当时认为弑君犯上是很有问题的。
泰伯的品格和谁很相似呢?跟伯夷、叔齐他们的品格是一样的,反对做臣子的去攻打国君。
由于泰伯不支持父亲去攻打商朝,因此古公亶父不愿意把王位传给泰伯。
泰伯不赞成父亲的观点,所以他也推辞接受王位。
“三以天下让”的“三”表示多次,泰伯多次把天下让出来,他自己和仲雍逃到了吴,成为吴国的始祖。
由于泰伯的推让,他父亲就把天下传给了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文王,文王开始伐纣。
文王去世后就是武王,建立了周朝。
泰伯是古代让天下的一个典型。
在《史记》里边——大家一定要注意《史记》的精神——《史记》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以禅让开篇。
十二本纪第一篇《五帝本纪》讲尧舜禅让;三十世家的开篇是《吴泰伯世家》,是讲泰伯让国;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是讲伯夷、叔齐让国。
所以《史记》是弘扬谦让、礼让精神的。
泰伯是孔子很赞许的能够禅让的圣人。
孔子说,泰伯可谓至德也矣。
至德就是道德的极点。
泰伯这个人的道德达到了极致,多次把天下让出来。
语文备战中考《论语》译注之泰伯篇第八
《论语》译注之泰伯篇第八【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释】(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闹出乱子;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泰伯-第八-共二十一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泰伯-第八-共二十一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泰伯-第八-共二十一章》原文及解读【导语】:泰伯第八共二十一章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泰伯篇第八
《论语》泰伯篇第八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译】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
(最新版)
目录
1.论语泰伯第八概述
2.泰伯的品德和成就
3.孔子对泰伯的评价
4.泰伯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论语泰伯第八概述】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其中,《泰伯第八》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泰伯的评价和泰伯的品德、成就等内容。
【泰伯的品德和成就】
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曾祖父,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泰伯品德高尚,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积极推行礼制,提倡道德教化,对于西周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泰伯还是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立的礼乐制度,对于后世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泰伯的评价】
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极高,他认为泰伯是一位品德高尚、具有伟大成就的人。
孔子认为,泰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道德信仰。
在《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称赞泰伯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说明孔子认为泰伯的品德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泰伯对后世的影响】
泰伯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不仅是西周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是我国礼乐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后世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高尚品德和伟大成就,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功。
综上所述,《论语泰伯第八》通过对泰伯的品德和成就的描述,以及孔子对泰伯的评价,展现了泰伯的高尚品德和伟大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位伟大的榜样。
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论语第八篇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生怕丢失。
”【朱熹】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
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张居正】孔子说:“人之为学将以致知力行,而求进乎圣人之道也。
然使无勤敏之功,则其心徒劳而无益。
使心(?感觉应该是“无”字?)警醒之心,则其功终怠而不前。
所以,君子之为学也,研穷以求进其知,体验以求进其行,孜孜汲汲,惟日不足,常如有所追而不能及的一般。
其用功之勤如此,而其心犹不敢有一时之或惰,当日进之时,怀日退之惧,惟恐失其所学,而果有所不及也。
”夫以君子之学,其勤励警惕有如此者,此所以能成其学也,不然,则心不在焉,或作或辍,终亦岂能有成也哉?【评析】本篇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做学问不能有所懈怠,要有明确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要有追逐的目标,才能终有收获,学有所成,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他还说“学而不厌”。
但是只顾着追逐也不行,不能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还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才能始终保持在“赶上”的状态,既要追逐新的,还要复习旧的,才能不失,所以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当学到新的东西以后,就要锁定下一个目标,开始新的征途,这时候原来新的已经变成旧的,变成需要温习的知识,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唯有如此,才能逐渐积累,学问才能越做越深,越做越大。
《增广贤文》中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和追赶某种东西一样的道理。
学习不能松懈,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危机感,没有保持原状,要么进,要么退,不仅要前进,还要付全力,当别人在全速前进时,你的速度慢下来就会离竞争对手越来越远,其实就已经在退步了。
论语第八篇
论语第八篇摘要:一、《论语》第八篇概述1.篇名:泰伯2.篇目数量:共21 章二、泰伯的主要思想内容1.强调孝道2.提倡忠诚正直3.主张礼义仁信4.提倡为政以德三、《论语》第八篇的主要观点1.孝道至高无上2.忠诚正直是立身之本3.礼义仁信为个人修养的基石4.为政以德,国泰民安正文:《论语》第八篇名为“泰伯”,共有21 章,主要讲述了孝道、忠诚正直、礼义仁信以及为政以德等方面的观点。
首先,本篇强调孝道至高无上。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各种德行的根本。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表明,对父母尽孝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体健康。
此外,孔子还主张对父母要敬爱,对长辈要尊敬,这样才能使家庭和谐,社会秩序井然。
其次,泰伯提倡忠诚正直。
孔子认为,忠诚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忠诚待人,讲究信义。
他说:“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句话强调了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对年轻人要关爱照顾。
这样的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再者,本篇主张礼义仁信为个人修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义是行为的正当性,仁是关爱他人,信是诚实守信。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遵循这些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最后,泰伯提倡为政以德,国泰民安。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让人民感受到德治的温暖。
这样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表明,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才能使人民有羞耻之心,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总之,《论语》第八篇“泰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孝道、忠诚正直、礼义仁信以及为政以德等方面的智慧。
论语泰伯第八(8.3)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3)详解及心得体会第一篇:论语泰伯第八(8.3)详解及心得体会论语泰伯第八(8.3)详解及心得体会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1.朱熹《论语集注》夫,音扶。
启,开也。
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
诗小旻之篇。
战战,恐惧。
兢兢,戒谨。
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
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
小子,门人也。
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
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
”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
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2.张居正讲评:召是呼喊。
门弟子是曾子的门人。
启是开,《诗》是《诗经·小旻》之篇。
小子是指门弟子说。
曾子在圣门素以孝称,平日所以守身事亲者,不但正心修德为圣贤之学,以求显亲扬名,虽至于身体发肤之微,亦以其受之父母加以谨守,不敢毁伤。
至于有疾将终,追思平生守身之道,至此可以无愧。
故呼其在门弟子而教之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体,不辱亲才叫做孝。
汝辈试开衣衾而视吾之足,视吾之手,曾有一之伤毁不全者乎?然所以得全此身者,亦非容易!盖我平日所以保守之者,就是《诗经》上所谓战战然恐惧,兢兢然戒谨,如临在深渊之上,常恐坠下去一般;如行于薄冰之上,常恐陷落下去的一般。
我惟是这等谨慎,所以得保其全也。
夫使吾生尚存,则犹未敢必他日之何如?今则已矣,自今以后,吾始知其得终免于污玷,而可以无恐矣!汝小子其念之哉?”语毕而又呼小子者,盖所以致丁宁之意,亦欲其如己之戒谨恐惧,一举足而不敢忘亲也。
夫以曾子之保身如此!则凡纵欲以伤其本,亏行以辱其亲者,固在所必无矣。
论语泰伯第八
论语泰伯第八【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论语研读(第22讲:泰伯篇第八解读)
论语研读(第22讲:泰伯篇第八解读)安德义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题解】本篇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句“泰伯”两字为篇名。
前此数篇以“仁”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圣”为主要内容,兼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本篇共21章,孔子言论有16章,曾子谈话5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位圣人: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
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其仁如天。
”系圣之仁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选于众,举皋陶。
”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谦冲信睦,“义之与比。
”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王“有治乱之臣十人”,确立周代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
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的文献可资参考。
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
【原文】8.1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②。
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①泰伯:又作太伯。
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
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有圣德,想把君位传给他。
长子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便与二弟仲雍出走,避居于句吴,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
姬昌继位后增强了周的国势,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②三:泛指多次。
【语译】孔子说:“泰伯,他真可说是达到了仁德的最高境界,多次将王位让出不受,百姓简直不知如何赞扬他才好。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至德”的赞扬。
儒家文化的“德”,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
诸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敬……等等,均是“德”的具体内容。
“至德”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至德”仅出现两次。
论语泰伯第八(8.18)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8)详解及心得体会论语《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释】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舜、禹:传说中的圣君明主。
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乎:语气词,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和“呀”。
有:富有之意。
而:表转折,相当于“却”和“但是”。
不与:不私自占有。
【译文】孔子说:“伟大崇高啊!舜和禹得到了天下,而他们不把天下当作私人所有。
”【评析】朱熹四书集注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与,去声。
巍巍,高大之貌。
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张居正讲评巍巍是高大的模样。
不与是不相关的意思。
孔子说:“圣人之识见度量迥与常人不同。
常人之情即有一命一爵之荣,未免自视侈然,志得意满,何其卑小也!若乃巍巍乎识量高大而不可及者,其惟舜、禹乎?盖舜、禹二圣人,本以匹夫之微,一旦有天下为天子,其崇高富贵可谓极矣,乃舜、禹则视之漠然,不以为乐,全似与己不相干涉的一般。
此其心直超乎万物之上,而众人以为可欲而不可得者,举无一足以动其中,其胸襟气象视寻常真不啻(chì)万倍矣,是何其巍巍矣乎?”盖舜、禹之心只知天位之难居,虑四海之不治,日惟兢业万机,忧劳百姓而已。
若夫有天下之可乐,奚暇计哉?此万世颂圣明者,必归之也。
后世人君,诚能以其不与天下之心,而尽其忧勤天下之实,则二圣人之巍巍不难及矣!对现代人的启发新解孔子说: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但是他们并没有参与谋求得到天下这件事。
舜、禹为何能有天下?(1)禅让制(2)崇高的品德和功劳结合当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谁都想通过武力雄霸一方,百姓生活困苦。
孔子借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崇高的德行,舜、禹以自己的功劳与品德受禅,靠的是恭敬无为而使天下归心,不刻意追求而拥有了行政天下的大权,不将天下据为己有。
讽谏那些搅起战争的人,真正的君王,当如舜、禹那般,“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注释】
狂:狂放、急躁、急进。
侗:音tóng,幼稚无知。
愿:小心、朴实、谨慎。
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
论语对“狂”的解释
中华书局版论语
P63公冶长第五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P197子路第十三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四书集注
侗,音通。
悾,音空。
侗,无知貌。
愿,谨厚也。
悾悾,无能貌。
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
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
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
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
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张居正点评
狂是疏狂,侗是昏昧无知的模样。
愿是谨厚,悾悾是愚拙无能的模样。
信是诚实。
吾不知之者是甚绝之之词。
孔子说:“赋性疏狂的人,宜乎行事直率方好。
今却只好高夸大,及至到那有利害处,自家要讨便宜,外面却以道理责人,这等样奸狡不直,赋性昏昧的人,凡事既不知道,宜乎谨厚方好,今却轻举妄动,又不谨慎重厚,赋性愚拙的人,凡事既不能干办,宜乎诚实方好,今却诡谲虚诈,又不诚信笃实。
这三样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何等的人。
”盖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
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我的理解
孔子指出了三类人,分别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狂而不直”,狂妄的人多爽直,狂妄是其病,爽直是其值得肯定之处,孔子也认为“狂”并不是坏事,虽然他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其心地坦然敢作敢为,能够慷慷慨慨地做人。
但“狂而不直”则一无可取。
一方面狂的没边儿,天底下唯他最能,一方面又狡诈得很。
“侗而不愿”,幼稚的人多老实谨慎,幼稚是其病,谨慎是其值得肯定之处。
“侗而不愿”则一无可取。
明明无知,做起事来还不假思索,自以为简直就是万事通,无所不能。
自认为“自
古英雄出少年”的赵括,接替廉颇后擅自改变军事战略,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却是各种“侗而不愿”的行为,因此也就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
“悾悾而不信”,无能的人多诚实,无能是其病,诚实是其值得肯定之处,“悾悾而不信”则一无可取。
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
表面诚恳老实,骨子里却不知道恪守信誉。
就像郭冬临同志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抱着棉被去排火车票,硬是说自己有关系。
郭子还算好的,总知道吹完牛要办事,不管能力有大小,总是在拼命做。
但现实中有一类人却只负责吹牛,不负责做事,结果就是越发的被人瞧不起。
相关典故
“狂而不直”的洪承畴
洪承畴,他一直想做个忠臣,在皇帝、大臣和官兵面前都说要以死报国、绝不降清,结果还是投降了,当了汉奸,遗臭万年。
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之战兵败被俘。
绝食数日,拒不肯降。
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于是让自己的妃子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
见到洪承畴后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
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
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
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
地喝了一口。
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
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
投降清朝。
夷吾的故事
晋献公去世后,为逃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夷吾和二公子重耳分别出逃国外,在晋国经历了一系列血腥的弑君案后,由于重耳对弑君行动心有余悸,拒绝回国继位,大臣里克找到了夷吾。
这位流亡中的公子,诚恳地表示,即位后把丰饶的汾阳之地封给里克,接着郑重地承诺,割让晋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
如此,在实力派大臣里克的支持下,在强大的秦国护送下,夷吾幸运地成为晋国的新君。
这位晋惠公即位后,很快展现出了孔丘所说得三组品格:
悾悾而不信——首先,以正义之名,诛杀了曾屡次弑君,从而为夷吾上台创造了绝对条件的里克。
接着,以割地予秦,无法律依据为由,回绝了秦国对晋河以西之地的要求。
侗而不愿——秦国最初亲睐夷吾,及至夷吾对秦国在割地问题上毁约后,仍在晋国大饥荒时,满足了夷吾粮食援助的请求,乃至秦国对夷吾背信弃义,所表现出的罕见的大度,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夷吾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宠爱的夫人。
夷吾无视阿姐这种无形而决定性的作用,自认为绝世聪明,可以玩弄秦国于手掌之中,因而一再重复卑劣的无赖游戏。
狂而不直——在屡次成功戏弄里克、秦穆公后,夷吾狂妄到了顶点。
在晋国大饥荒的第二年,秦国也发生大饥荒,秦穆公理
直气壮地向晋国提出了援粮请求,夷吾和他的亲信大臣商量后一致认为,邻国饥荒时,借粮是愚蠢的,不借此机会攻打更是逆天而行,因而理所当然拒绝了秦国,并陈兵晋秦边境,不断挑衅。
终于,秦国上下忍无可忍。
转年春天,穆公御驾亲征晋国,活捉夷吾后班师回朝。
夷吾终于无法再耍秦国了。
启示
①不要做上述表里不一的这三类人
②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到第一点,需要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而做到第二点,即善于识别这类人,一是需要有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二是要用时间来检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