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包括:
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指“被贬之闲”。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从中我们即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又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闲”说《记承天寺夜游》

闲”说《记承天寺夜游》

闲”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从头到尾贯穿一个“闲”字。

(一)“读闲字”知“闲人”。

文言文中,有实词有虚词,如果从表达意思的角度出发,虚词有时也是闲字,甚至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大意。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②(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④(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读读这篇文章的几个作为“闲字”的虚词,可能很有意思。

1“遂至张怀民” 的“遂”是“于是,就”的意思,说明苏轼去找张怀民是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苏轼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

而“怀民亦未寝”的“亦“用得非常妙,说明二人的“心有灵犀”,同对一轮明月,“与我心有戚戚焉”。

史料记载,张怀民,名梦得,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曾筑亭於住所之旁,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从时间看,这是张怀民遭贬的第一年,苏轼就和他有如此的默契,这几个“闲字”表述得很精到。

2 本文写“夜游”,必然会写到景物,而写景的这两句话,一直被后人称道,在于无一字写月,而字字照应月色。

“如积水空明”是用比喻来写月色,“藻荇交横”则从侧面写月影,而此时的“盖”字由比喻的虚拟之境拉回眼前的现实世界,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相与步于中庭”,他们肩并望肩走在庭院中,虽静默无声,却似有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此处的连词“盖”字,表现了苏轼的恍然大悟,当时他们已完全沉醉在这美丽的月色当中,连眼前景与心中景都无法分辨,恍然出世,而“盖”字则是一个很好的承转处。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一个“但”字,既表明了一种孤独,也凸显一种文人的自负。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出处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
1.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3.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4. 户:门。

5.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6. 行:出行。

7. 念:考虑,想到。

8.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9. 遂:于是,就。

10. 至:到。

11. 寻:寻找。

12.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13. 寝:睡,卧。

14.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漫步于庭院中,相与,共同、一起。

15.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6.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17.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原因。

亦即“原来是”。

18.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9.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20.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服想睡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盖:相当于“原来是”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雅致的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耳:罢了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

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1. 任务背景承天寺是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古老寺庙,也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夜晚,承天寺的景色格外迷人,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夜游。

在承天寺夜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类人被称为“闲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闲人的定义在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将“闲人”定义为那些没有明确目的、漫无目的地闲逛在承天寺内的游客。

他们不急于游览,也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只是随意地游走,欣赏着承天寺夜晚的美景。

他们可能是情侣、朋友或者独自一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放松。

3. 闲人的特点3.1 悠闲自在闲人在承天寺夜游中展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悠闲自在。

他们不受时间限制,不受游览路线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停留。

他们可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漫步,或者在廊道间悠然徜徉。

他们不急于观赏每一个景点,而是享受着整个夜晚的氛围。

3.2 专注细节与匆忙的游客不同,闲人在承天寺夜游中更加注重细节。

他们会仔细观察每一个景点的细节,欣赏每一处的建筑风格、雕刻工艺等。

他们会留意每一个角落的美景,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在闲人眼中,承天寺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整体的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3.3 沉浸内心闲人在承天寺夜游中有一种与自然和历史交融的感觉,他们可以沉浸在这个古老寺庙的历史氛围中,感受着岁月的沉淀。

他们可以在静谧的环境中与自己对话,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内心的宁静。

承天寺夜游对于闲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修行。

4. 闲人的魅力4.1 与自然和谐共存闲人在承天寺夜游中展现出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态度,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他们不仅欣赏承天寺的建筑之美,还欣赏自然景观的美丽。

他们会静静地坐在庭院中,感受微风拂面,聆听鸟鸣声,与自然和谐共处。

4.2 放松心情闲人的存在给予了其他游客一种放松心情的感觉。

在匆忙的旅途中,看到闲人悠然自得地游览,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享受眼前的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有以下两层含义:
1.有闲情雅致的人:在这里,闲人指的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能够欣赏美景、陶冶情操的人。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自己与张怀民在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作者通过自称闲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即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好,享受人生。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志士:另一方面,闲人这个词语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因此他在文中自称闲人,也透露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

这种闲人身份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活,同时也让他们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是表达了一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志士情感。

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中充满了复杂的意味,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1]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1]记承天寺夜游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怎一个“闲”字了得——《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怎一个“闲”字了得——《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w2019/8教材研讨怎一个“闲”字了得-----《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安徽/祝善芳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代文豪苏轼的经典佳作,具有超然的意境与隽永的韵味。

文章以“月”为引,描述了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见闻。

“闲”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统领着文章的脉络、诗人的心境和夜游的环境,通过精读、细品,能悟出文中的“闲”情雅致和作者心中的那份闲适。

关键词:文本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苏轼所著的《记承天寺夜游》可谓是“文闲意长”,全篇寥寥八十余字却被推举为宋代笔记小品中的经典佳作。

作者用一片闲适、几分空明,表述出和谐自然、毫无雕饰之美,描摹出一幅清雅脱俗、朦胧幽美的画卷;“闲人”一词更包含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蕴,为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增添了丰富的情感。

一、以“月”烘托,相映成趣“月”是全篇的引子,亦是夜游的开端。

在苏轼的诸多诗词中,都能窥见“月”的芳踪:有《中秋月》的“明月明年何处看”,有《行香子•述怀》的“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又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月”在苏轼的作品中大多蕴藏着一份寂寥、一份萧瑟、一份闲适。

而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月”成为了苏轼的“旅友”,当他“解衣欲睡”之时,却见“月色入户”,顿时“闲”上心头,约上自己的“十方道友”——“月”夜游承天寺。

这里的“月”不只是挂在天边的景物,也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与美好的夜景相映成趣,也与苏轼闲散的心不谋而合。

一个“入”字将“月”充分拟人化,既写出了月色的幽美,也写出了月色的灵动。

正因为如此,才有接下来的“欣然起行”。

而与苏轼有着同样心境的还有其挚友张怀民,他们之间有着一种默契,在爱好与期许上更是不谋而合。

这样看来,在“月”的烘托之下,两个闲人的“未寝”是一种缘分,两个闲人的“相与步于中庭”是那么顺其自然、合乎情理。

中庭的月光又是怎样的呢?月之娴静、景之空明、夜之寂静,让这世界成为苏轼与张怀民所共有,让这次“闲游”变得与众不同、不可复制。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字词注解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的含义夜游承天寺的闲人所蕴含的含义承天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山脚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每年夏日的夜晚,人们常常选择在这里进行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指的是那些在夜晚悠然漫步于寺庙边,欣赏夜色,沐浴寺庙氛围的人们。

夜游承天寺的闲人,往往是远离喧嚣、繁忙都市生活的人们。

他们来到这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放下一天的烦忧,他们在这寺庙中寻求灵感与启迪。

夜晚的承天寺,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周围树木的倒影在夜色中摇曳,寺庙的灯光照亮了一切。

闲人们轻轻走过石阶,踏上青砖之路,他们被寺庙的古老沧桑所吸引,进一步体悟着佛教信仰的智慧。

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体现了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

他们欣赏寺庙中的传统建筑,感受着古老文明的魅力。

他们聆听着鸟鸣虫噪,感悟着生命的美妙。

夜晚的寺庙中,有着宁静与美丽的对称,灯光映照下的佛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夜游的闲人,身心愉悦地与寺庙融为一体,感悟着宇宙的宏伟和自身的渺小。

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还寄托着追寻真理的渴望。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享受,迷失在一些虚幻而短暂的欢愉中。

而夜游的闲人,通过寺庙的体验,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

他们追求心灵的满足与真实的快乐。

在承天寺的夜色中,他们与佛教的智慧相互交融,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所述,记承天寺夜游的闲人,寓意着那些追求宁静与禅意的旅者。

他们从喧嚣的尘世中解脱出来,在夜晚的寺庙中,体验着古老文明的庄严与灵动。

视野中的夜光照亮了他们追求真理的旅程,也明亮了心中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些夜游的闲人,或许只是在此刻停留,但他们所体味的宁静与美好将伴随一生。

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

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

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作者:姚秋云井花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年第04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入选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后有一道“思考探究”题:“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作者如何来写“闲人”?读者要如何理解“闲人”?“闲”是否仅指“乐观旷达的胸怀”?我们可以通过细读文本认识“闲人”,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和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来客观地评价“闲人”,还可以通过同时期的“群文阅读”来进一步印证“闲人”。

这三个策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更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细读文本认识“闲人”的“闲”第一是“闲时”。

“十月十二日夜”,按照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来计算,当时应该是秋末冬初的晚上,再结合下文的“月色入户”来推算,大概是晚上九十点(也有人说“八九点”)。

此时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来说,应是入寝的时间,不用劳作,不用走亲访友等,相对而言是“闲时”。

第二是“闲心”。

本来作者“解衣欲睡”,当看到悄然入室的“月色”,怦然心动,赏月之情油然而生。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有赏月的“闲心”,且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作,苏轼更是对“月”情有独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等等。

“月色”对作者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似乎“月亮最能代表他的心”,也最能明白他的心。

第三是“閑友”。

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句,是说两个“痴友”,同样痴迷于西湖冬夜雪景,可以说他们志趣相投。

同样,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两位“闲友”——苏轼与张怀民。

根据历史记载,两个人先后贬官在黄州,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当晚苏轼想赏月,毫不迟疑地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似乎当时张怀民与苏轼有同样的心境,邀友赏月,似乎有心灵感应,显然“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人共同的愿望,真是知音难觅,如此“闲友”不易得。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福建惠安嘉惠中学陈国明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啰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一、闲之顿悟一些教学参考书在解释闲时多往遭贬失意愤懑上靠,把苏东坡比作《小石潭记》之柳宗元念念不忘自己是贬谪之身,一见悄怆幽邃之景,顿生凄神寒骨之感,心为境夺,郁郁寡欢,如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这些先生们忘了苏东坡五百年不一出,是误落尘网的神仙一般的人物。

元丰六年,已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不复有初到时的愤懑、抑郁、烦恼,如仍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则成斗筲之人,未足道矣。

说东坡如望南山之陶渊明、居陋室之刘禹锡,则差堪仿佛。

那么,东坡的闲应作何解?想我尘世中人熙熙为名攘攘为利,既劳形又劳心,利害得失充塞于心,哪得片刻清闲?只有内心真闲,外境始清,触目即是佳境,否则直是穷山恶水凄风苦雨。

真闲人东坡先生此夜忽悟闲之真谛,悠悠万世何夜无月,茫茫大地何处无竹柏,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

一念及此,感慨系之。

只有扫除一切杂念,达到空明澄澈、内外如一之境地,方是真闲,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

当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心灵不再为形所役。

在解除了一切束缚之后以赤子之心与自然本真相遇,得真趣悟真理。

月色为实,积水为虚;竹柏影为实,藻荇为虚;虚实相生,幻化出空明禅境。

此境因两无事人闲情偶得,月与竹柏遇两闲人方成妙境。

清风明月不用赊,但熙熙为利攘攘为名之徒无缘消受,未经大磨难者则无福消受。

作者的人生境界在此月夜得到提升,好似禅宗的顿悟,得到大欢喜。

因此才在文首郑重其事地写明具体时间。

而作者引为同调的张怀民,见证了或者同样获得了这种大欢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与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与赏析

注释译文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1.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3.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记承天寺夜游》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对闲人的理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聊聊《记承天寺夜游》里“闲人”这个词。

你们知道吗,在这篇文章里说的“闲人”,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那种没事干的人哟。

苏轼在文章里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其实是说他们在那个时候,有时间、有心情去欣赏夜晚的美景。

比如说,那天晚上月亮特别亮,照在地上像洒了一层银霜。

苏轼和他的朋友没有因为忙别的事情而错过了这么美的景色,他们能停下来,慢慢地走,静静地看,这就是“闲人”的一种表现。

就像有时候,咱们放暑假了,晚上没有作业,也没有其他着急要做的事,就可以到院子里看看星星,听听蛐蛐叫,这时候咱们也有点像“闲人”啦。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露营。

晚上大家都睡了,我却醒了,看到外面的月亮好圆好亮,我就悄悄起来,走到外面去看。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像个“闲人”,能享受这份安静和美好。

小朋友们,这样是不是能明白一点“闲人”的意思啦?《<记承天寺夜游>对闲人的理解》小朋友们,咱们来谈谈《记承天寺夜游》里说的“闲人”。

“闲人”呀,不是说这个人很懒,什么都不干。

而是说他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空闲的时间,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雪,大家都在忙着赶路,怕雪化了路不好走。

但是有个小朋友却停下来,看着雪花一片一片地飘落,还伸手去接。

这个小朋友就是“闲人”,他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

苏轼和他的朋友在那个晚上,没有被其他事情打扰,能一起去承天寺欣赏月光,这就是“闲人”的生活。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只蝴蝶。

别人都匆匆走过,没有注意到。

我却停下来,看着蝴蝶飞来飞去,觉得特别好看。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有点像“闲人”呢。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这样当“闲人”的时候呀?《<记承天寺夜游>对闲人的理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说一说《记承天寺夜游》里的“闲人”。

“闲人”不是说这个人没用,而是说他懂得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去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

浅说《记承天寺夜游》之“闲”

浅说《记承天寺夜游》之“闲”

浅说《记承天寺夜游》之“闲”作者:杨波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5期《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大家基本认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配套《教师用书》“练习说明”)那么,这种“闲”又有哪些含义或意蕴蕴含其中呢?“‘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闲人”者,没有事情去做、没有必要去做的人,那么全文又有几个“闲人”呢?答案是两个,作者苏轼、张怀民,二者均遭遇贬谪,情形类似,心境相同。

他们作为“闲人”,有哪些“闲”处呢?“闲人”有“闲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详细地写明年月日时间,以明示确有其事;一个“夜”字,既写出了具体时间,又为下文“月”的出现提前做了背书。

“夜”里能做些什么呢?“解衣欲睡”,原来和正常人、一般人、普通人一个样子啊,睡觉而已;也说明苏轼此时此刻,并没有很多事情要去做,类似赋闲一般,非常闲在。

就在这时,“月色入户”而来,一个“入”字,写尽“月色”光顾,似乎有情有义的样子。

而被光顾的主人“我”即苏轼能怎么样呢?“欣然起行”,高高兴兴的,快快乐乐的,“起行”可见已经睡下,不是“欲睡”;睡下而能够再起来,可见“月色”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光明的诱惑也是足够大的,“我”的“闲心”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承天寺张怀民”是否也有这份“闲心”呢?一句“怀民亦未寝”,道出了同样的“月色”、同样的诱惑、同样的“闲心”。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字词注解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我寄“闲”心与明月——《记承天寺夜游》“闲”字小释

我寄“闲”心与明月——《记承天寺夜游》“闲”字小释

我寄“闲”心与明月——《记承天寺夜游》“闲”字小释曾几何时,“闲愁”成了古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那一川烟草海天愁思,那乌云惨淡飘渺孤鸿,那羌管悠悠白发征夫,那帘卷西风满地黄花,那停杯投箸欲语泪先流,更还有薄雾浓云愁永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闲的诗情画意,愁的梦萦魂牵。

细品古人的闲愁,并不是指无聊时的惆怅,而是泛指在人生中的一切无奈和忧愁。

近日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对苏子的闲愁感悟颇深。

一篇小品文,短短八十四字,对闲愁的诠释是文近旨远。

现对文本的领悟如下:一.月有情,人无情在苏子笔下,月是苏子的老友,苏子也为月多次留情。

思妻之月,在松冈;思弟之月,在朱阁。

今夜苏子本已经睡下,但见月相邀,又欣然起行。

月依然是他熟悉的月,但是赏月的心情却不尽相同。

人生履历中又添了一些不愿回首的往事。

“念无与为乐者”写尽了苏子的境遇:落寞之中有点感伤。

官分为清贪二类,清官在这样一个月夜怕还要处理公文,挑灯夜读;贪官在这样的晚上肯定又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生活似乎是抛弃了苏轼,让苏轼无所事事,无人交往。

陪伴他的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

为什么无人交往?是苏轼为人呆板,不解风月?从苏轼的诗词文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他半点呆板之处。

究其原因,是因为苏轼的不幸遭遇。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命运多舛。

在黄州,虽然当个团练副使的小官,但是一不能签署公文;二不能擅离职守。

一言以蔽之,苏轼既没有实权,也没有自由。

苏轼最后混得只能靠开垦荒地(将荒地命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为生。

当我们知道了这段背景,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时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况,也不难理解“无与为乐”的准确内涵。

跟冷暖变化的人情相比,月亮是执着的,是始终如一的,难怪苏轼一见明月,心情陡转,不嫌穿衣麻烦,不嫌深秋夜寒,起身赏月。

如果我们的头脑中能对苏子的赏月呈现出一幅画面的话,那肯定是新一版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这里怕是要“举头”了吧。

在这里,文章暗含了一个对比,月有情,人无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惠安嘉惠中学国明
细读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啰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
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一、“闲”之顿悟
一些教学参考书在解释“闲”时多往遭贬失意愤懑上靠,把东坡比作《小石潭记》之柳宗元念念不忘自己是贬谪之身,一见悄怆幽邃之景,顿生凄神寒骨之感,心为境夺,郁郁寡欢,如“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这些先生们忘了东坡五百年不一出,是误落尘网的神仙一般的人物。

元丰六年,已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的第四年,此时不复有初到时的愤懑、抑郁、烦恼,如仍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则成斗筲之人,
未足道矣。

说东坡如望南山之渊明、居陋室之禹锡,则差堪仿佛。

那么,东坡的“闲”应作何解?
想我尘世中人熙熙为名攘攘为利,既劳形又劳心,利害得失充塞于心,哪得片刻清闲?只有心真闲,外境始清,触目即是佳境,否则直是穷山恶水凄风苦雨。

“真闲人”东坡先生此夜忽悟“闲”之真谛,悠悠万世何夜无月,茫茫何处无竹柏,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

一念及此,感慨系之。

只有扫除一切杂念,达到空明澄澈、外如一之境地,方是真闲,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

当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心灵不
再为形所役。

在解除了一切束缚之后以赤子之心与自然本真相遇,得真趣悟真理。

月色为实,积水为虚;竹柏影为实,藻荇为虚;虚实相生,幻化出空明禅境。

此境因两无事人“闲情”偶得,月与竹柏遇两闲人方成妙境。

清风明月不用赊,但熙熙为利攘攘为名之徒无缘消受,未经大磨难者则无福消受。

作者的人生境界在此月夜得到提升,好似禅宗的顿悟,得到大欢喜。

因此才在文首重其事地写明具体时间。

而作者引为同调的怀民,见证了或者同样获得了这种大欢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闲”之渊薮
由上可知,“闲”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对此,我国古人多有论述。

诗仙白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争竟,妄图高飞,身疲神竭,一时都尽;孤云无求,逍遥自在,任情适性,独享清闲。

白居易说:“我世世无幻,了无干世意。

世知我无堪,亦无责我事。

由兹两相忘,因得长自遂。

自遂意何如,闲官在闲地。

”我们由此知道“相忘”方能“自遂”,“自遂”方有“闲闲”。

东坡被“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团练副
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闲官也;是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僻陋多雨,气象昏昏。

鱼稻薪碳颇贱,甚于穷者相宜”——闲地也。

——两人之遭际何其相似乃尔!但东坡的通脱豁达更在白香山之上。

东坡之能有“闲”的体悟可谓其来有自,其弟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后读释氏书,深悟实象,参之孔老,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东坡在《南华寺》诗中夫子自道:“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诗人自认三世修行,一念遭谴。

又在《赠东林总长老》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
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里有悟道有得急于告人的欢畅愉悦。

禅宗经典《续指月录》卷八中载见心来复之语云:“但于日用放舍诸缘,休息万念。

念即起觉,常觉不昧。

……勿随事物转,涉他机境。

……物来即应,物去无留,不要起一念分别拣择心……忽然知解两忘,人法俱泯,即是大休歇、大自在、大安乐时节也。

”这或许就是东坡悟“闲”的思想来源。

因为参禅悟道有得,所以东坡的“闲”就有他人难以比拟的厚重底蕴。

他说,“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能“闲”的方是高人;“得城
南精舍,日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这里的“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透露了“闲”的真消息。

有了这样的境界,那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所以才有了划破漫漫长夜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浩叹。

三、“闲”之禅境
禅宗认为,山川林木、一石一花、鸟鸣人语,都是这本原生命的体现。


以,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都能够启发人们在艺术形象中对永恒生命境界的创造。

东坡的诗文就很典型地表现了天人、禅境、心境的浑融合一。

山、水、花、树、鸟、人、月……一切都是它们自身,同时又与更博大更深远的生命联系着,因此显得微妙、空灵、深远。

东坡描写大自然景物,善于联系自身遭际,升华出有关人生宇宙的玄思,从而求得精神解脱,在艰难的逆境中走出来,归于豁达通畅。

更因为他对禅的深刻体悟,所以这篇短文不是一般的游玩活动之记录,而是在描绘意境,表达空明月色与人生境界和旷达恬静的心境的密切关系。

欣赏本文必须联系人生境
界,联系禅化的心境,才能得其三昧。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乎,积水乎,藻荇乎,竹柏影乎?“月”的清幽、空灵,花木的掩映、遮蔽使承天寺产生了奇妙虚灵的变化,增添了无限的神韵。

正如邵雍诗所写的那样:“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实景之中流动着清虚的意[1] [2] 下一页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