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1a7e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5.png)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以及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熟悉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
•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城市规划的目标和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3. 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城市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的模型建立和数据模拟。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学步骤时间安排导入和激发10分钟知识讲授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完成练习20分钟总结和反馈10分钟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教案材料(本文档)•录音笔和投影仪2.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和答辩•个人作业和报告五、教学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结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参考资料•David C. de Souza, 2011,。
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纲
![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e2824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5.png)
《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思想史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采用清晰和有趣的方式结合现实讲述经济学的历史,总结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经济思想史上主要流派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思想,了解各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思想流派的兴亡,充分认识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思想产生的具体条件和互补性,甄别西方宣传的“华盛顿共识”——市场自由化、政府最小化和私有化的缺陷,初步掌握经济思想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能力,为解决我国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热点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三、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重点介绍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主要原则、代表的阶级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有选择地介绍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小穆勒、李斯特、罗雪尔、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杰文斯、瓦尔拉、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凡伯伦、诺斯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难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
五、课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经济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背景和原因,注重分析和比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过去和当代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随堂的思考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第一章导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演变(3)学习经济思想史的意义及方法2.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2学时)1.教学内容(1)古希腊学者的经济思想(2)古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3)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思想2.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背景与经济思想产生内在关联。
城市规划大纲
![城市规划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517b2c2f60ddccda38a00a.png)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同时为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时数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计划总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共18周,计4个学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提示性问题,强化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效果。
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补充,针对某一城市或城市局部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
(五)面向专业该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章简要介绍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城市的形成三、城市的定义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二、近代城市的发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大纲
![《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de6bbd9eff9aef8951e06b5.png)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6169703课程名称:城市总体规划英文名称: Urban Master Plans实验总学时:64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类别:专业课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1、对学生的要求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明确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2)了解城镇发展的各种要素;3)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与编制过程;4)在设计实践中掌握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规划方法;5)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一方面讲授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职能性质与规模、城镇体系、城市总体布局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选取实践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与学习平台,平衡各方利益,训练学生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规划。
3、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提供多媒体和绘图桌、绘图板、硫酸纸、马克笔等。
4、思政教学目标:理解与掌握宜居城市、生态文明的规划方法,同时,注重彰显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
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1)三线划定: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2)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转向存量规划,提升城市品质;3)旧城更新,保护与传承传统城市文化;新区建设,体现城市特色;4)慢行系统规划;5)生活圈规划,实现人民便利生活需求;6)生态文明规划,蓝绿网络系统规划。
思政育人预期成效:理解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掌握部分规划方法。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验名称: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实验内容:XX市XX区XX镇总体规划设计XX镇总体规划内容1. 对城镇现状用地进行调查;2. 对城镇区位、人口、自然条件等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环境、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等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3. 对上位规划与相关发展政策、文件进行总结;4. 分析城镇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职能性质等发展思路;5. 预测城镇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6. 划定三区三线;7. 确定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制定镇村发展思路;8. 确定城镇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路网体系,核算路网间距与路网密度;9. 确定城镇产业与居住用地的位置与规模;10. 统筹安排城镇公共社会服务设施用地;11. 合理布局城镇绿地系统;12. 确定城镇范围内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和传统村落等,划定保护与控制范围;13. 确定城镇旅游发展思路与相应的设施与线路布局。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83c18986137ee06eff91894.png)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明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史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机制及其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的原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城市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发展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演变。
四、与各课程的关系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五、教材与重要参考书1.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2.郭彦弘,1992,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Hall, P., 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Howard, E.,1898,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5.McLoughlin, J. B., 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Mumford, L.,1961, 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六、任课教师1、孙施文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2、张冠增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七、学时分配八、主要研究成果:(1)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纵览,学林出版社,2002年;(2)城市动态景观与快速轨道交通--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沿线景观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研究,2002年;(3)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儒教文化影响,Asian Cultural Studies (Special Issue),2002年。
小学三年级社会城市规划教案
![小学三年级社会城市规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72a5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9.png)
小学三年级社会城市规划教案第一节:引言社会学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城市规划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我们设计了这个教案。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2.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
第三节: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具,让学生感受到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并引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
步骤二:导入引出城市规划的概念,简要解释城市规划的作用。
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城市规划,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
步骤三: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取一个小区或街道进行观察和分析。
2.学生观察小区或街道的建筑风格、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情况。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该地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步骤四:总结讨论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改进意见汇报给全班,并大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城市规划师,会如何对该地区进行规划。
步骤五:拓展延伸1.通过讲解和展示一些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成果,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2.给学生展示一些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实例,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和工作内容。
第四节: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城市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观察到的情况可能不够全面。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观察时间,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入城市规划的概念、实践操作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4a367b27d3240c8447ef5b.png)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07647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学分:4适用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先修课程: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学执笔人:孟彩红审定人:董杰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阐明城市规划的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课程教学:以所选教材为基本素材,参考书为辅助材料,结合实际,选取讲授内容,不断补充前沿知识理论。
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改基本要求:除课堂讲授外,积极采用案例讲解、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课外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4学时)重点:城市的形成与定义,城市化的测度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学时)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2学时)重点:城乡规划的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以及运作体制。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2学时)重点: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实现途径。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2学时)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第六章经济与产业(4学时)重点: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第七章人口与社会(2学时)重点: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明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史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机制及其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的原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城市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发展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演变。
四、与各课程的关系
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五、教材与重要参考书
1.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
2.郭彦弘,1992,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Hall, P., 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Howard, E.,1898,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邹德慈和
金经元译,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5.McLoughlin, J. B., 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Mumford, L.,1961, 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六、任课教师
1、孙施文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2、张冠增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七、学时分配
八、主要研究成果:
(1)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纵览,学林出版社,2002年;
(2)城市动态景观与快速轨道交通--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沿线景观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研究,2002年;
(3)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儒教文化影响,Asian Cultural Studies (Special Issue),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