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同步辅导上课讲义
高一数学第二章函数同步辅导讲义
第二章函数同步辅导第一讲映射与函数一、辅导内容1.映射、一一映射的定义和概念的理解2.函数的定义、表示。
3.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讲解1.映射、一一映射〔1〕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有三个要素,即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其中集合A和集合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一般情况下A到B的映射和B到A的映射是不同的映射.而对于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是什么,映射的定义未对此作具体要求,它们的元素可以是数,可以是点,也可以是其他对象.〔2〕一个对应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能称为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①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一个不漏地〕在集合B中都有象〔但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②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的象只有唯一..的一个〔集合B中的元素在集合A中的原象可能不止一个〕.也就是说,图1和图2〔3〕对于上述映射,如果加上一个条件,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则这样的映射称为“集合A到集合B上.的映射”.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条件,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的原象只有唯一的一个,则这样的映射称为“集合A 到集合B上的一一..映射”.例1如图3,集合A={1、2、3、4、5},B={a、b、c、d、e}.判断以下对应中,〔1〕哪些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2)哪些是集合A到集合B上的映射;〔3〕哪些是集合A到集合B上的一一映射.图3①BA②③BA④图1 图2解〔1〕②和④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①中集合A 的元素3在集合中没有象;③中集合A 的元素3在集合B 中有两个象,它们都不是映射.〔2〕②是集合A 到集合B 上的映射.④中集合B 的元素b 在集合A 中没有原象. 〔3〕②是集合A 到集合B 上的一一映射. 例2 已知集合A={30≤≤x x },B={10≤≤y y }.判断以下各对应f 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 的映射?一一映射?并说明理由. (1)f :x y x 31=→; (2) f :x y x 41=→;(3)f :2)2(-=→x y x ; (4) f :291x y x =→;(5)f :2)1(41-=→x y x解 〔1〕∵30≤≤x , ∴1310≤≤x . 因此对集合A 的每一个元素x ,B x y ∈=31,所以对应f :B A →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对于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y ,由y x3=及10≤≤y ,有30,330≤≤≤≤x y .即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 中都有原象,且这样的原象只有一个,所以对应f :B A →是一一映射.〔2〕∵30≤≤x , ∴43410≤≤x .所以对于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象,因此对应f :B A →是映射.而集合B 中有些元素,如1=y ,在集合A 中没有原象,因此映射f :B A →不是一一映射. 〔3〕∵30≤≤x , ∴122≤-≤-x , ∴4)2(02≤-≤x .由此知集合A 的某些元素,如0=x ,在集合B 中没有象,因此对应f :B A →不是映射,更不是一一映射.〔4〕∵30≤≤x , ∴19102≤≤x .因此对于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象,所以对应f :B A →是映射.由291x y=,对于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y ,A y x ∈=3,即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 中有唯一的原象,因此映射f :B A →是一一映射.0=x 和2=x ,都对应于集合B 中的同一个元素41,所以对应f :B A →是映射,但不是一一映射. 2. 函 数〔1〕函数的定义.在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出发,用变量来定义的,习惯上称为传统定义.传统定义由研究变量的物理意义而产生,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变化的相依关系.由于受变量物理意义的限制,对某些函数难以进行研究,因为有些函数从物理的角度不好解释.因此高中学习函数时重新引进了用映射刻划函数的近代定义,它更具有一般性.当然,两种定义的本质是一样的. 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f :B A →要成为函数,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集合A 、B都是非空集合;②集合A 、B 都是数的集合.其中集合A 就是函数的定义域,而集合B 不一定是值域.一般地说,值域C 是集合B 的子集,即B C ⊆.〔假设集合B C =,则这个映射就成为集合A 到集合B 上的映射〕.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A ,值域C 和定义域A 到值域C 的对应法则f,构成了函数的三个要素.当且仅当这三个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函数才是同一个函数. 在判断两个函数是否同一函数时,主要观察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否相同. 〔3〕区间设a 、R b ∈,且b a <.用闭区间[b a ,]表示集合{b x a x ≤≤},用开区间),(b a 表示集合{b x a x <<},用半开半闭区间],(b a 表示集合{b x a x ≤<},用半开半闭区间),[b a 表示集合{b x a x <≤}.〔4〕函数的表示法.函数常用的表示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及图像法,三种表示法各有其长处. 要搞清符号)(x f 和)(a f 〔a 为常数〕的区别.一般情况下,)(x f 是一个随自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而)(a f 是当自变量a x =时函数的值,是一个确定的量.与初中接触到的函数不一样,这里的函数可以是在不同区间中〔或不同条件下〕表达式不同的分段函数,因此函数的图像也不一定是一条平滑曲线,它可能是一些孤立的点,一些线段,或一些曲线.例3 判断以下各对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并说明理由. (1) 2)(x x f = , 2)()(x x g = ;(2).)(33x x f = , x x g =)( ;(3)11)(2+-=x x x f , 1)(-=x x g ; (4)1)(-=x x f , ⎩⎨⎧<->-=);1(,1),1(,1)(x x x x x g (5)2)(x x f = , x x g =)( ;(6)21)(x x f -= , 21)(t t g -= .解 〔1〕不是同一个函数,两者的定义域不同, 它们的定义域分别为),(+∞-∞和),0[+∞.〔2〕不是同一个函数,它们的对应法则和值域都不同.x x f =)( ,其值域为),(+∞-∞; x x g =)(,其值域为),0[+∞.),1()1,(+∞---∞ 和),(+∞-∞.〔4〕不是同一个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不同,定义域分别是),(+∞-∞和),1()1,(+∞-∞ .〔5〕是同一个函数,)()(x g x x f == .〔6〕是同一个函数,虽然自变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但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例4 已知32)(-=x x f , 12)(2+=x x g ,求 )]([x g f 和 )]([x f g .解)]([x g f =143)12(23)(222-=-+=-x x x g .)]([x fg =192481)32(21)]([2222+-=+-=+x x x x f .评析 由此可见,在求)]([x g f 时,只要用)(x g 代替)(x f 表达式中的x ,然后再将)(x g 的表达式代入其中,就可以求得)]([x g f .一般来说,)]([)]([x f g x g f ≠.例5 〔1〕已知=)(x f ⎪⎩⎪⎨⎧-,12,2,02x 求)2(f ,)1(-f ,)]0([f f ,)]22([-f f ; 〔2〕已知 ⎪⎪⎩⎪⎪⎨⎧≥-<<--≤+=),2(,23),21(,),1(,32)(2x x x x x x x g 且3)(=t g , 求t .解 〔1〕∵02>, ∴0)2(=f .∵01<-, ∴11)1(2)1(2=--⋅=-f .0)2()]0([==f f f .2)0(]1)22(2[)22([2==--⋅=-f f f f . (2)当132)(,1≤+=-≤x x g x ; 当40,212<≤<<-x x ;当423)(,2≥-=≥x x g x ..3),2,1(3.3,3)(,3)(2=∴-∉-±===∴=t t t t g t g例6 〔1〕画出函数342+-=x x y 的图像;〔2〕画出函数342+-=x x y 的图像;〔3〕已知函数)(x f y =的图像如右图,写出)(x f 的解析式.解 〔1〕⎩⎨⎧<-+≥--=+-=).0(,1)2(),0(,1)2(34222x x x x x x y (x > 0), (x = 0),(x < 0),图像如以下图左. (2)当0342≥+-x x ,即1≤x 或3≥x 时,1)2(3422--=+-=x x x y ;当0342<+-x x,即31<<x 时,1)2(34)34(222+--=-+-=+--=x x x x x y .∴⎨⎧≥≤--=),3,1(,1)2(2x x x y 或 〔2〕由第〔2〕题可见,画)(x f y =的图像,只要把)(x f y =的图像在x 轴下方部分“翻到”x 轴上方,即作出这一部分图像关于x 轴的对称曲线,而在x 轴上方的曲线保持不变,就可以得到函数)(x f y =的图像.〔3〕函数的定义域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通常指使式子有意义的一切自变量x 的集合,在实际问题中,还应考虑自变量x 要满足的实际问题的条件.我们现在涉及到的使式子有意义的情况,仅是分母不能为零,负数不能开偶次方.今后学习了其他函数,还会出现另外一些情况. 例7 求以下函数的定义域: 〔1〕 2312+-=x x y; 〔2〕xy 21211++= ;〔3〕7522--=x x y .解 〔1〕.21,0)2)(1(,0232≠≠≠--≠+-x x x x x x且∴定义域为{}R x x x x ∈≠≠,2,1且.〔2〕由;0,2≠x x由22212+=+x xx, 2-≠x ; 由2232212121++=++=++x x x x x, 32-≠x . ∴定义域为⎭⎬⎫⎩⎨⎧∈-≠≠≠R x x x x x,32,2,0且且 .〔3〕271,0)72)(1(,07522≥-≤≥-+≥--x x x x x x或 . ∴定义域为}27,1{≥-≤x x x或.评析 对于繁分式,一条分数线即有一个限制条件,此题有三条分数线,因此有三个限制条件.例8 已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1,2],求函数)1()1()(-++=x f x f x g 的定义域. 解 由)(x f 中的x 必须满足21≤≤-x ,因此)(x g 中的x 必须满足:⎩⎨⎧≤-≤-≤+≤-,211,211x x 即 ⎩⎨⎧≤≤≤≤-.30,12x x∴)(x g 的定义域为{}10≤≤x x .例9 〔1〕已知11)11(2-=+xx f ,求)(x f ;〔2〕已知函数)(x f 的定义域是),0()0,(∞-∞ ,且x xf x f 4)1(2)(3=+,求)(x f ;(3)已知32)2(+=-x x f ,求)(x f .解 〔1〕设x t 11+=,则 11-=t x)1(≠t , ∴t t t t f 21)1()(22-=--= )1(≠t , ∴x x x f 2)(2-= )1(≠x .〔2〕由x x f x f4)1(2)(3=+, ① 将x 换成x 1,得xx f x f4)(2)1(3=+, ② 3×①-2×② ,得 xx x f812)(5-= , ∴xx x f 58512)(-=. (x ≠0) 〔3〕令2-=x t ,则 2,)2(2-≥+=t t x .∴)2(11823)2(2)(22-≥++=++=t t t t t f . ∴).2(1182)(2-≥++=x x x x f例10 设⎩⎨⎧-=,1)(x f 解 由已知,-)1(x f ∴⎩⎨⎧≥<-=).1(,1),1(,1x x y图像如下图.一、选择题1.设f是从集合A B 中都有象;②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 中都有原象;③集合A 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 中的象也不同;④集合B 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A 中的原象也不同,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①和④2.已知集合A={}60≤≤x x ,B={}30≤≤y y ,则以下对应关系f 中,不能看成是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的是 〔 〕A .f :x y x 21=→B .f :x y x 31=→C .f:x y x =→ D .f:x y x 61=→3.以下三个命题:①函数是从定义域到值域的一一映射;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可能是数集,也可能不是数集;③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不能是空集.其中真命题是 〔 〕A .①B .②C .③D .①和③4.以下各组函数:①2)(+=x x f ,44)(2++=x x x g ;②11)(2+-=x x x f ,1)(-=x x g ;③xx f =)(,xx x g =)(;④1)(+=x x f ,⎩⎨⎧<--≥+=)0(,1)0(,1)(x x x x x g .其中)(x f 和)(x g 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 〕 A .① B .①和② C .③ D .④ 5.函数xx y-=1的定义域是 〔 〕A .),0()0,(+∞-∞B .),1()1,0()0,(+∞-∞C .)0,1()1,(---∞D .)0,(-∞ 6.已知函数)(x f 的定义域是)1,0(,则函数)1(2-x f 的定义域为 〔 〕A .)2,1( B .)2,1()1,2( --C .)0,1(-D .)1,0()0,1( - 二、填空题7.已知),(y x 在映射f 下的象是)2,2(y x y x -+,则)3,1(在f下的原象是 。
高一数学授课讲义(必修二)
② 给出斜二测画法规则:
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已知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OX,OY,建立直角坐标系;
画出斜坐标系,在画直观图的纸上(平面上)画出对应的O’X’,O’Y’,使 =450(或1350),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轴,且长度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④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
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球的表示.
②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
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表示方法
③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柱体、锥体.
④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6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6讲)一、本讲教学进度1.7-1.8(P32-36)二、本讲内容1.反证法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三、重点、难点选讲1.反证法⑴数学证明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两种.由已知条件和有关公理、定理、公式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证得结论的方法叫直接证法,用除此以外的办法证明结论的方法叫间接证法.⑵反证法是间接证法的一种.若要证的命题是“q p ⇒”,反证法是假设q ⌝为真,即q 不成立,并根据有关公理、定理、公式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因为公理、定理、公式正确,推理过程也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只能是“假设q ⌝为真”,由此假设不成立,即“q 为真”.这里的“矛盾”可以是与条件p 矛盾,即推得“p ⌝”,可以是和公理、定理或熟知的结论矛盾,也可以是和“假设q ⌝为真”矛盾.例1 用反证法证明:若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则其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ο60.证 假设A 、B 、C 都大于ο60,即ο60>A ,ο60>B ,ο60>C ,则有ο180>++C B A与三角形三个内和等于ο180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即A 、B 、C 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ο60.评析 ⑴本题中的:q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或等于ο60,因此q ⌝为A 、B 、C 中没有一个小于或等于ο60,即ο60>A ,且ο60>B ,且ο60>C .⑵一般来说,涉及“至少”、“最多”的问题,常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例 2 用反证法证明:若R c b a ∈、、,且12,12,122222+-=+-=+-=a c z c b y b a x ,则z y x 、、中至少有一个不于0.证 假设z y x 、、都小于0,即0,0,0<<<z y x ,则有0<++z y x .另一方面,由已知有121212222+-++-++-=++a c c b b a z y x121212222+-++-++-=c c b b a a()()()0111222≥-+-+-=c b a .与由假设推得的结论0<++z y x 矛盾,∴z y x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0.例3 求证:同圆中,两条非直径且相交的弦,不可能在交点互相平分.证 设CD AB 、是圆O 中两条相交于M 点的弦,且CD AB 、均不是圆O 的直径.假设M 点同时是弦AB 和CD 因AB 不是直径,由圆的性质知,AB OM ⊥.同理可证,CD OM ⊥.∵过点M 且与OM 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AB 必与CD 重合,这与已知CD AB 、相交弦矛盾. ∴CD AB 、不可能在交点M 处互相平分. 评析 反证法进行证明.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⑴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必须准确理解“充分”、“必要”的涵义.⑵p 与q 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四种情况:①q p ⇒,且p q ⇒,称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q p ⇒,且p q ⇒,称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q p ⇒,且p q ⇒,称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④q p ⇒,且p q ⇒,称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⑶p 是q 的充分条件即q p ⇒,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若p 真则充分保证q 也为真”, p 是q 的必要条件即p q ⇒,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若要q 真,必须要p 真”.⑷当q p ⇒时,既可以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也可说成“q 的充分条件是p ”.当p q ⇒时,既可以称p 是q 的必要条件,也可说成“q 的必要条件是p ”.例4 指出下列各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指“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或“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p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经过点A (1,0),q :)0(0≠=++a c b a ;(2)p :x 为偶数,且y 为偶数,q :y x +为偶数;(3)p :21≤-x ,q :0322>--x x ;(4)p :0=a ,q :),(022R b a b a ∈=+; (5) p :2-=x , 或 3=x ,q :17-=-x x .解:(1)若p 真,即0,1102=+++⋅+⋅=c b a c b a ,故q p ⇒.若q 真,即)0(0≠=++a c b a ,则0112=+⋅+⋅c b a ,抛物线 c bx ax y ++=2经过点A (1,0),故p q ⇒.∴p 是q 的充要条件.(2)若p 真,即x 为偶,且y 为偶数,则y x +为偶数,故q p ⇒.若q 真, 即y x +为偶数,则x 、y 可能都是奇数,因此q p ⇒.。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2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2讲)一、本讲教学进度1.3(P10-13)二、本讲教学内容1.交集2.并集三、重点,难点选讲1.交集(1)交集的定义则 .1613+=+=t k x∴}{z t t x x B A ∈+==⋂,16例2.已知{}{}φ≠⋂==B A k B A 且,,4,2,12,求实数k 的值. 解 ∵ ,4,A B A ∉≠⋂φ∴.2,1,222==∈k k A k 或即 ∴2,1±=±=k k 或例3 已知集合M={}{}{}2,64,2,3,4,2,2222=⋂+-++=-+N M a a a a N a a 且,求实数a 的的值. 解 ∵{}2=⋂N M , ∴,2N ∈若 .1,23-==+a a这时{}{}.11,3,2,3,1,2=-=N M 若.0,222==+a a这时,2α=+a 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若.2,044,26422==+-=+-a a a a a这时M={}{}2,6,5,0,4,2=N∴.2,1=-=a a 或例4 已知A={}{}φ=⋂∈〉==++B A R x x x B p x x x 且,,0,02,求实数P 的数值范围.解 : 由,φ=⋂B A(1)若.41,041,2〉〈-=∆=p p A φ (2)若,41,041,2≤≥-=∆≠p p A φ此时应要求方程02=++p x x ,没有正根. 如方程有一零根, —负根. 则如方程有两个负根或方程为.1,0,0,0221-===+=⋅=x x x x x x p ,则00102121〉⎩⎨⎧〈+=-〉⋅=p x x x x p ,∴.410≤≤p 由(1),(2)知.0≥p p 的取值范围为2 并集(1)并集的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并集,用符号“"B A ⋃表示,实际上“B A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但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在B A ⋃中只能出现一次。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讲义(专题讲解)
高一寒假数学同步辅导讲义(专题讲解)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专题讲解一 、 集合的概念、运算与不等式1.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理解和识别集合语言(即符号和图形语言),并会用集合语言准确地叙述。
2.特别要注意在集合中表示关系的两类符号∈、∉与⊆、⊆的区别,元素与集合间的从属关系用∈、∉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关系用⊂、⊂、⊆、⊆、=表示.3.给定两个集合A ,B ,它们的运算意义为:A ∩B={}B x A x x ∈∈且,A ∪B={}B x A x x ∈∈或,C S A={}A x S x x ∉∈且,.这些运算都是同逻辑连词“且”与“或”紧密相连的,“且”表示两条件要同时成立,“或”表示两条件中要至少有一个成立.理解好这些逻辑连词是思考、表达事件之间关系并正确推理的基础.集合的运算有时要用关系:C s (A ∪B)=(C s A )∩(C sB ),C s (A ∩B )=(C s A )∪(C s B ),与此有关问题的运用韦恩图有示更直观.见表1—9.4.集合M={}n a a a ,,,21 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个数为2n -1,非空子集个数为2n—1,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n -2.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不仅为今后学习提供了工具,同时也为研究集合与命题间的逻辑关系提供了具体的数学模型.表1 命题 或 且 否定┐ 蕴涵⇒ 等价⇔ 集合 并集∪ 交集∩ 补集C 子集⊆ 相等=关键字词 或且非若……则……当且仅当必须且只须自反性 A ∪A=A A ∩A=A C U (C U )A=A A ⊆A 真子集无 A=A 对称性A ∪B=B ∪AA ∩B=B ∩AC B A=C A BA=A 若A=B 则B=A传递性若A ⊆B ,B ⊆C 则A ⊆C若A=B ,B=C ,A=C 结合律(A ∪B)∪C=A ∪(B ∪C)(A ∩B) ∩C=A ∩(B ∩C)【例1】 已知集合M=R x x y y ∈+=,12,N={}R x x y y ∈+=,1,则M ∩N=( ) A .(0,1)(1,2) B .{})2,1(),1,0( C .{}21==y y y 或 D .{}1≥y y分析 集合M 、N 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 而不是实数对(x ,y ),因此M ,N 分别表示函数y=x 2+1(x ∈R ),y=x+1(x ∈R )的值域,求M ∩N 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解 M={}R x x y y ∈+=,12={}1≥y y ,N={}R x x y y ∈+=,1={}R y y ∈. ∴M ∩N={}1≥y y ∩{}R y y ∈={}1≥y y ,故选D.说明(1)本题求M ∩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112x y x y 得⎩⎨⎧==10y x 或⎩⎨⎧==21y x 从而选B 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 ,N 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 、N 是数集而不是点集.(2)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R x xy x ∈+=,12,{}R x x y y ∈+=,12,{}R x x y y x ∈+=,1),(2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例2】给出下面元素与集合或集合之间的关系:(1)0⊂{}0;(2)0∈{}0;(3)Φ∈{}Φ;(4)a ∈{}a ;(5)Φ={}0;(6){}0∈Φ;(7)Φ∈{}0;(8)Φ⊂{}0,其中正确的是( )A .(2)(3)(4)(8)B .(1)(2)(4)(5)C .(2)(3)(4)(6)D .(2)(3)(4)(7) 分析 依次判断每个关系是否正确,同时用排除法筛选.解 (1)应为0∈{}0;(2)(3)(4)正确,排除B ,再看(6)(7)(8)哪个正确,由Φ是{}0的子集,因此(8)正确,故选A.说明 0与{}0只有一种关系:0∈{}0 ;R 与{}R ;Φ与{}0也只有一种关系:Φ⊂{}0. 【例3】 已知集合A={}R x x m x x ∈=+++,01)2(2,若A ∩R +=Φ,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分析 从方程观点看,集合A 是关于x 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 2+(m+2)x+1=0的解集,而x=0不是方程的解,所以由A ∩R +=Φ可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从而分别由判别式转化为关于m 的不等式,并解出m 的范围.解 由A ∩R +=Φ又方程x 2+(m+2)x+1=0无零根,所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即⎩⎨⎧<+-≥-+=∆.0)2(04)2(2m m或△=(m+2)2-4<0.解得m ≥0或-4<m <0,即m >-4.说明 此题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由A ∩R +=Φ只片面地推出方程只有两个负根(因为两根之积为1,因此方程无零根),而把A=Φ漏掉,因此要全面正确理解和识别集合语言.【例4】 已知集合A={}0232=+-x x x ,B={}012=-+-a ax x x ,且A ∪B=A ,则a 值为__________.分析 由A ∪B=A ⇔B ⊆A 而推出B 有四种可能,进而求出a 的值. 解 ∵A ∪B=A , ∴B ⊆A ,∵A={}2,1,∴B=Φ或B={}1或B={}2或B={}2,1. 若B=Ø,则令△<0得a ∈Ø;若B ={}1,则令△=0得a=2,此时1是方程的根;若B={}2,则令△=0得a=2,此时2不是方程的根.∴a ∈Ø ;若B={}2,1,则令△>0得a ∈R 且a ≠2,把x=1代入方程得a ∈R ,把x=2代入方程得a=3,综上a 的值为2或3.说明 本题不能直接写出B=(),因为a ()可能等于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另外还要考虑到集合B 有可能是空集,还有可能是单元素集的情况.【例5】 命题甲:方程x 2+mx+1=0有两个根异负根;命题乙:方程4x 2+4(m -2)x+1=0无实根,这两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求m 的取值范围.分析 使命题甲成立的m 的集合为A ,使命题乙成立的m 的集合而为B ,有且只有一个命题成立是求A ∩C R B 与C R A ∩B 的并集.解 因使命题甲成立的条件是△1=m 2-4>0,且-m <0,所以解得m >2,即集合A={}2>m m ;因使命题乙成立的条件是△2=16(m -2)2-16<0,所以解得1<m <3,即集合B={}31<<m m .若命题甲、乙有且只有一个成立,则m ∈A ∩C R B 或m ∈C R A ∩B ,而A ∩C R B={}2>m m ∩{}31≥≤m m m 或={}3≥m m ,C R A ∩B={}2>m m ∩{}31<<m m ={}21≤<m m ,所以综上所求m 的范围是{}321≥≤<m m m 或.说明(1)本题体现了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重要作用;(2)用集合语言来表示m 的满园即准备又简明.二、 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例1】关于x 的方程3x 2-5x+a=0,实数a 在什么范围内,一个根大于-2,而小于0,另一个根大于1,而小于3?解 由题意,a 应满足条件⎪⎪⎩⎪⎪⎨⎧>+⨯-⨯=<+-=<=>+-⨯--⨯=-03533)3(053)1(0)0(0)2(5)2(3)2(22a f a f a f a f 解得-12<a <0.【例2】关于x 的方程2x 2+3x -5m=0,有两个小于1的实根,求实根m 的取值范围. 解 二次函数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对称轴x=-43,在x=1的左侧.这样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小于1,所以应满足的条件是:⎩⎨⎧≥-=∆>-+=04090532)1(m m f 解得-409≤m <1. 【例3】关于x 的方程x 2―2tx+t 2―1=0的两个根介于―2和4之间,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解 由题意可知,t 需满足⎪⎪⎪⎩⎪⎪⎪⎨⎧<=-<->=--=∆>+-=>++=-42204)1(440158)4(034)2(2222t a b t t t t f t t f 解得 -1<t <3.说明 讨论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常有以下一些结论(设方程f(x)=ax 2+bx+c=0(a >0)两实根为x 1,x 2):(1)若m <x 1<n <p <x 2<q ,则方程系数应同时满足下列不等式组:⎪⎪⎩⎪⎪⎨⎧>++=<++=<++=>+=0)(0)(0)(0)(2222c bq aq q f c bp ap p f c bn an n f c bm am m f 特别地,当方程f(x)=0有一正根,一负根,即x 1<0,x 2>0,则应用f(0)=c <0;若方程f(x)=0有一个根大于k ,一个根小于k ,则应有f(k)<0.(2)若二次方程f(x)=0的两面根在区间(m ,n )内,则应同时满足⎪⎪⎪⎩⎪⎪⎪⎨⎧<-<≥∆>>n a b m n f m f 200)(0)( 特别地,若f(x)=0两根都大于k 时,则有⎪⎪⎩⎪⎪⎨⎧>-≥∆>.2,0,0)(k ab k f三、 四种命题与充要条件1.所谓命题,是指可以判断其真假的陈述语句,一个陈述语句所叙述的事情符合事实,我们称它为真命题,反之,一个陈述语句所叙述的事情违反事实,我们称它为假命题.2.命题有四种形式,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其中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等价的,逆命题与否命题是等价的。
高一数学-高一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同步辅导讲义 精品
高一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同步辅导讲义第1讲向量及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学习指导:1、向量(1)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例:力、速度、加速度、冲量等(2)向量的表示方法:①几何表示法:点和射线有向线段——具有一定方向的线段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符号表示: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注意起讫).②字母表示法:可表示为(印刷时用黑体字)例用1cm表示5n mail(海里)(3)模的概念:向量的大小——长度称为向量的模。
记作:| |,模是可以比较大小的注意:①数量与向量的区别: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向量就成为一套优良通性的数学体系,用以研究空间性质。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1)向量的加法的定义:已知向量,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则向量叫做向量的和。
记作:即零向量与任意向量,有(2)两个向量的和向量的作法:①三角形法则:两个向量“首尾”相接注意:1°三角形法则对于两个向量共线时也适用;2°两个向量的和向量仍是一个向量例.已知向量,求作向量作法: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②平行四边形法则:由同一点A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BCD,则以A为起点的向量就是向量的和。
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平行四边形法则注意: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两个向量共线时不适用(3)向量和与数量和的区别:①当向量不共线时,的方向与不同向,且②当向量同向时,的方向与同向,且当向量反向时,若,则的方向与同向,且;若,则的方向与反向,且;4.向量的运算律:①交换律:证明:当向量不共线时,如上图,作平行四边形ABCD,使,则 ,因为,所以当向量共线时,若与同向,由向量加法的定义知:与同向,且与同向,且,所以若与反向,不妨设,同样由向量加法的定义知:与同向,且与同向,且,所以综上,②结合律:由于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于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就可以按照任意的次序与任意的组合来进行了例如:例.如图,一艘船从A点出发以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喝水的流速为,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一、本讲教学进度(1.6-1.7)(P28-35)二、教学内容1、命题与逻辑联结词2、真值表3、四种命题三、重点、难点选讲1、命题与逻辑联结词(1)所谓命题,是指能够判断其真假的语句,因此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句”,如:“0432=+-x x ”也是开语句.例2: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以及构成它们的简单命题是什么.(1)6是18和24的公因数;(2)x ∉(A )B ⋃;(3)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4)方程.4,2086212===+-x x x x 的解是解(1)该命题是“p 且q ”的形式,p :6是18的因数,q :6是24的因数.(2)该命题是“非p ”的形式,p :).(B A x ⋃∈(3)该命题是是“p 且q ”的形式,p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q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该命题是“p 或q ”的形式,p :x .086221的解是方程=+-=x xq:.086422的解是方程=+-=x x x2、真值表(1)一个简单命题的真假易于判断,但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假不一定容易判断,真值表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有力工具。
(2)对一个复合命题,如果能把它分解成一个或几个简单命题及逻辑联结词,只要逐一判断简单命题的真假,就可以很容易用真值表判断这个复合命题的真假.(3)真值表中,“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相反;“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且仅当p、q都为真时为真,其余情况均为假;“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且仅当p、q都为假时为假,其余情况都为真.例3:对于简单命题p、q的下列几种情况列出“非p”,“非q”,“p且q”,“p或q”的真值表:(1)p真,q真;(2)p真,q假;(3)p假,q真;(4)p假,q假.例4 若用“1”表示“真”,用“0”表示“假”,对于命题p和q的下列几种情况列出命题“p 或q”,“非(p或q)”,“(非p)且(非q)”,“非(非p)”的真值表:(1)p真,q真;(2)p真,q假;p)”与“p”的真值相同.例5 (1)如果命题“p且q”是真命题,判断命题“(非p)或(非q)”的真假;(2)如果命题“p且q”是假命题,判断命题“(非p)或(非q)”的真假.解(1)若命题“p且q”是真命题,由真值表知,命题p和q都是真命题,因此“非p”、“非q”都是假命题,所以命题“(非p)或(非q)”是假命题.(2)若命题“p且q”是假命题,由真值表知有三种情况可能出现:①p真,q假,这时“非p”为假,“非q”为真,因此“(非p)或(非q)”为真.②p假,q真,这时“非p”为真,“非q”为假,因此“(非p)或(非q)”为真.③p假,q假,这时“非p”为真,“非q”为真,因此“(非p)或(非q)”为真.综上可知,“(非p)或(非q)”为真评析:由本题可见,命题“非(p且q)”与“(非p)或(非q)”的真值相同.3.四种命题(1)在初中学习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基础上,引进了否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讲)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讲)1.1 实数在数学中,实数是指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例(例如注:2/3),而无理数是不能用有限或重复的小数表示的数字,例如圆周率π。
实数有不同的性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实数可以相互比较大小。
实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可以用一个点表示。
例如,0就是一个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1.2 代数式与方程代数式是由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
例如,3x+4就是一个代数式。
方程是等式,其中包括未知数和已知量,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例如,3x+4=10就是一个方程。
方程的解是满足该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对于方程3x+4=10,x=2就是方程的解。
方程的解可以通过变形或代数上的计算求出。
变形是指将方程变形成另一个等价的方程,而不改变方程的解。
代数计算是指使用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对方程进行运算来求解它的未知数。
1.3 函数函数是将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的一种数学关系。
简单地说,函数将输入数据(自变量)映射到输出数据(因变量)。
在函数中,通常用f(x)表示函数,其中f是函数名,而x则是自变量。
在函数解题中,重要的是求出函数的域和值域。
域是指自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值域是指函数的输出值的所有可能值。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可以使用集合的符号表示。
1.4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三角形内角的函数。
三角函数很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建筑学和数学等领域。
三角函数的三个基本函数是正弦、余弦和正切,它们分别表示三角形中的对边、邻边和斜边的比率。
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和正切函数(tan)的定义都涉及到三角形中的角度。
三角函数可以用函数图像或三角表表示。
在三角函数的解题中,常常需要使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
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包括勾股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等。
1.5 指数和对数指数和对数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0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0讲)一、本讲速度3.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3.4 等比数列二、本讲主要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及应用2、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三、学习指导1、要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课本首先通过1+2+3+…+100的高斯算法发现等差数列的前n 项中,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等于首未两项的和,从而可以用倒序相加方法得到前n 项和的公式:2)(21a a n S n +=① 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 n =a 1+(n -1)d 代入①可得到公式的另一种形式:d n n na S n 2)1(1-+= ② 公式①是用首项a 1,末项a n 与项数 n 表示的,公式②是用首项a 1,项数n 与公差d 表示的,在使用上各有其方便的地方。
公式②还可以如下导出: S n =a 1+a 2+a 3+…+a n=a 1+(a 1+d)+(a 1+2d)+…+[a 1+(n -1)d] =n a 1+[1+2+…+(n -1)]d =n a 1+d n n 2)1(- 注意公式中d 前面是2)1(-n n ,不要误认为2)1(+n n 。
如果a 1,d 是确定的常数,那么公式②可以写成:)n 2d (a n 2d S 12n -+=。
设2d a =,b=a 1-2d,则S n =a n 2+bn 。
当a ≠0(即d ≠0)时,S n 是关于n 的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式,反之,可以证明,当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是一个不含常数项的n 的二次式时,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
2、要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与得出等差数列概念类似,课本也是通过归纳三个数列的共同特点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公比概念。
由等差数列定义知,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都不为0,因而公比q ≠0,由定义还可知,如果)2(1≥-n a a n n都是同一个常数q ,那么数列{}n a 就是等比数列。
高一同步课程数学讲义:反函数【学生版】
高一同步 数学反函数讲义编号:1.反函数定义:函数y=f(x)(x ∈A ) 中,设它的值域为 C .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ϕ (y) .如果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ϕ (y),x 在A 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ϕ (y)就表示y 是自变量,x 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ϕ (y)(y ∈C )叫做函数y=f(x)(x ∈A )的反函数.记作: )(1y f x -=.考虑到“用 x 表示自变量, y 表示函数”的习惯,将)(1y fx -=中的x 与y 对调写成)(1x f y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 1-(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 1-(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1-; 7)交换变量x 、y 的原因. 3.两次转换x 、y 的对应关系(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 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 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 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③ )(13R x x y ∈-=; ②)(13R x x y ∈+=;③)0(1≥+=x x y ; ④)1,(132≠∈-+=x R x x x y 且.反函数定义一般地,设函数))((A x x f y ∈=的值域是C ,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得到x=ϕ(y). 若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ϕ(y),x 在A 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ϕ(y)就表示y 是自变量,x 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ϕ(y) (y ∈C)叫做函数))((A x x f y ∈=的反函数,记作)(1y fx -=,习惯上改写成)(1x f y -=注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反函数反函数也是函数,因为它符合函数的定义,从反函数的定义可知,对于任意一个函数)(x f y =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如2x y =,只有“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2x y =,),0[+∞∈x 有反函数是x y =注2:互为反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从映射的定义可知,函数)(x f y =是定义域A 到值域C 的映射,而它的反函数)(1x f y -=是集合C 到集合A 的映射,因此,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正好是它的反函数)(1x f y -=的值域;函数)(x f y =的值域正好是它的反函数)(1x f y -=的定义域x f f y 1-==x x f f x x ff ==--)]([,)]([11(如下表):注3:)(1x f y -=的反函数若函数)(x f y =有反函数)(1x f y -=,那么函数)(1x f y -=的反函数就是)(x f y =,这就是说,函数)(x f y =与)(1x fy -=互为反函数1. 结合知识点一和方法例2.(★☆☆☆☆)求函数23-=x y (R x ∈)的反函数,并画出原来的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图像例3:(★★☆☆☆)求函数 211x y --=(-1<x<0)的反函数例4:(★★☆☆☆) 已知)(x f = 2x -2x(x ≥2),求)(1x f-.例5.(★★☆☆☆)求函数)0(2<=x xy 的反函数,并利用对称关系作出其反函数的图象.例6.(★★★☆☆)求函数2385-+=x x y 的值域.例7. (★★★☆☆)已知)(x f =211x-(x<-1),求)31(1--f ;1. (★☆☆☆☆)判断下列函数在各自给的区间内是否有反函数。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9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9讲)一、本讲教学进度2.4 反函数二、教学内容1.反函数2.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3.常见的几种图形变换三、重点、难点剖析1.反函数(1)如函数y=f(x)存在反函数,则f(x)对应的映射f:A→B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有原像;②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的原像只有一个,(即要求映射f:A→B是一一映射.(2) 原函数与其反函数互为反函数.如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常常通过求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来求这个函数的值域.(3) 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一般分为三步:①用y表示x,将y=f(x)变形为x=f -1(y);②将x=f -1(y)中的字母x、y互换,改写成y=f -1(x);③由y=f (x)的值域得y=f -1(x)的定义域.例1给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判断其中哪些函数存在反函数:素在定义域中的原像是否唯一,也即对y=f(x)来讲,必须有“x1≠x2 f(x1)≠f(x2)”.从图像上看,要求所有与y轴垂直的直线和函数的图像最多只有一个公共点.解作与y轴垂直的直线(图中均用虚线表示),可见(1)、(3)不满足直线与图像最多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条件,所以存在反函数的是y=f2(x)和y=f4(x).评析 (1) 有些函数不存在反函数,如f(x)=x2(x∈R),但如果适当改变其定义域,变为g(x)=x2(x ≥0),则g(x)存在反函数.但必须注意,这时的函数g(x)与f(x)的解析式虽然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它们已不是同一个函数了.(2) 由上述方法可见,在定义域上单调增(或单调减)的函数一定存在反函数.当然,存在反函数的函数在其整个定义域上不一定是单调的.例2 已知定义在区间(a ,b )上的函数y =f (x )是增函数,求证:(1) f (x )存在反函数;(2) f (x )的反函数y =f -1(x )在它的定义域上也是增函数.证 (1) 假设对于f (x )的值域中的某个值y 0,在f (x )的定义域中有两个不同的值x 1、x 2使f (x 1)=f (x 2)=y 0. ∵ x 1≠x 2.∴ 必有x 1<x 2或x 1>x 2.由f (x )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得f (x 1)<f (x 2)或f (x 1)>f (x 2),都与f (x 1)=f (x 2)矛盾.所以对于f (x )值域中每一个值,在其定义域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由此得f (x )存在反函数.(2) 不妨设f (x )的值域为(m ,n ),即f -1(x )的定义域为(m ,n ).对于任意的y 1<y 2,如y 1、y 2∈(m ,n ),f-1(y 1)=x 1,f -1(y 2)=x 2,则y 1=f (x 1),y 2=f (x 2).如果x 1>x 2,由f (x )是增函数,则y 1>y 2,与y 1<y 2矛盾;如果x 1=x 2,由函数的定义,必有y 1=y 2,也与y 1<y 2矛盾.所以当y 1<y 2时,必有x 1<x 2,即f -1(y 1)<f -1(y 2).也就是说f -1(x )在它的定义域上也是增函数.评析 (1)欲证明函数f (x )存在反函数,也可以证明对于f (x )定义域中任意的x 1和x 2,若x 1≠x 2则f (x 1)≠f (x 2).(2) 同本题类似,可以证明在定义域上的减函数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其反函数也是减函数.例3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31x , (x <0),(1) f (x )=2334x -1 (x ≥0); (2) f (x )= 2x , (0≤x ≤1), x 2-2x +3. (x >1).解 (1) y =2334x -1≥-1 (x ≥0). 由y =2334x -1, 得23x =43(y +1), ∵ x ≥0, ∴ x =32)1(43⎥⎦⎤⎢⎣⎡+y ,∴ f -1(x )=32)1(43⎥⎦⎤⎢⎣⎡+x (x ≥-1). (2) 当x <0,y =31x <0, x =y 3.∴ f -1(x )=x 3 (x <0).当0≤x ≤1, y =2x ∈[0,2], x =21y . ∴ f -1(x )=21x (0≤x ≤2). 当x >1,y =(x -1)2+2>2, (x -1)2=y -2,∵ x >1, ∴ x =1+2-y .∴ f -1(x )=1+2-x (x >2).x 3, (x <0),∴ f -1(x )= 21x , (0≤x ≤2), 1+2-x , (x >2). 评析 (1) 按约定,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必须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2) 求一个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只需分段求出它的反函数,然后再合成.2.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在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按习惯字母x 表示自变量,y 表示自变量的函数,因此在第二步时将字母x 、y 互换,由此得反函数y =f -1(x ).如注意到在直角坐标平面中,若将x 轴和y 轴互换,可以看成是整个坐标平面绕直线y =x 翻转180o 而得,从这个角度考虑,就不难理解函数y =f (x )和它的反函数y =f -1(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例4 求证:函数f (x )=4274--x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 分析 证明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只要证明图像上任意一点P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P 也在图像上,或证明函数y =f (x )的反函数f -1(x )即f (x )本身.证1 设y =f (x )的图像上有一点P (a ,b ),则b =f (a )=4274--a a .P 点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P (b ,a ).∵ 2ab -4b =4a -7, ∴ a =4274--b b , 即 a =f (b ).由此点P (b ,a )也在函数y =f (x )的图像上,所以函数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证2 由f (x )=4274--x x (x ≠2), ∵ y =2+421-x , ∴ y ≠2. 又y -2=421-x , 2x -4=21-y ,x =21(21-y +4)=4274--y y , ∴ f -1(x )=4274--x x (x ≠2), f -1(x )=f (x ). ∵ y =f (x )与y =f -1(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例5 (1) 已知f (x -2)=x 2-4x +6 (x ≤2),求f -1(3);(2) 已知点(2,3)在函数f (x )=b ax +的图像上,又在其反函数的图像上,求f (x )的解析式.解 (1) ∵ f (x -2)=(x -2)2+2, x ≤2.∴ f (x )=x 2+2 (x ≤0).设f -1(3)=x ,则f (x )=3.x 2+2=3, x 2=1.∵ x ≤0, ∴ x =-1,即f -1(3)=-1. 3=b a +⋅2, 2a +b =9, 2=b a +⋅3, 3a +b =4.∴ a =-5,b =19, f (x )=x 519-.评析 (1) 本题(1)也可以先求出f -1(x )=-2-x ,再计算f -1(3)=-23-=-1.(2) 本题(2)中(2,3)在f -1(x )的图像上,即f -1(2)=3,由此得出f (3)=2.*3. 常见的几种图像变换(1) 平移变换① y =f (x -a )的图像,当a >0时,可以由y =f (x )的图像向右平移a 个单位得到;当a <0时,可以由y =f (x )的图像向左平移|a |个单位得到.② y =f (x )+b 的图像,当b >0时,可以由y =f (x )的图像向上平移b 个单位得到;当b <0时,可以由y =f (x )的图像向下平移|b |个单位得到.(2) 对称变换① y =-f (x )的图像与y =f (x )的图像关于x 轴对称;② y =f (-x )的图像与y =f (x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③ y =-f (-x )的图像与y =f (x )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④ 若f -1(x )存在,y =f -1(x )的图像与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⑤ 若对于定义域中的一切x ,有f (a -x )=f (a +x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 =a 对称;⑥ y =|f (x )|的图像,是使y =f (x )的图像在x 轴上方部分及x 轴上的点保持不变,将其在x 轴下方部分以x 轴为对称轴翻折到x 轴上方;⑦ y =f (|x |)的图像,是除去y =f (x )的图像在y 轴左边部分,使该图像在y 轴右边部分和y 轴上的点保持不变,并根据偶函数的性质,再将y =f (x )的图像在y 轴右边部分以y 轴为对称轴翻折到y 轴左边. (2) 由已知,得例6已知f(x)=x2-2x,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 y=f(x+1); (2) y=f(x)+1; (3) y=f(-x); (4) y=-f(-x); (5) y=|f(x)|; (6) y=f(|x|).分析当然可以分别求出这些函数的解析式再画图像,这里运用图像变换画出它们的图像.2练习一、选择题1. 若f(x)=x2+2x+4的定义域是[0,+∞),则f -1(x)的定义域是()A. [4,+∞) B. [3,+∞) C. [0,+∞) D. [-1,+∞)2. 下列函数中,存在反函数的是( )A. y =112+x B.y =2-12-x C. x 2+1, (x ≥0), D.y =5x -32x +3,(x <0)3. 函数f (x )=412-x +3 (x ≥1)的反函数是( )A.y =21(x -3)4+21 (x ≥4) B.y =21(x -3)4+21 (x ≥3) C.y =21(x -3)2+1 (x ≥4) D.y =21(x -3)4+1 (x ≥3) 4. 已知函数y =f (x )存在反函数,则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 函数y =f (x )与x =f -1(y )是同一个函数B. 若y =f (x )是奇函数,则y =f -1(x )也是奇函数C. y =f (x )与x =f (y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D. 若y =f (x )在[0,+∞)上是增函数,则y =f -1(x )在[0,+∞)上也是增函数5. 已知函数y =f (x )的反函数为y =g (x ),函数y =ϕ(x )的图像与y =g (x )的图像关于 原点对称,则y =ϕ(x )的图像与y =f (x )的图像( )A. 关于直线x -y =0对称 B. 关于直线x +y =0对称C. 关于x 轴对称 D. 关于y 轴对称6. y =112--x x 的图像可以由函数y =x1的图像经过下面的变换得到( ) A. 沿x 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沿y B. 沿x 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沿y C. 沿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沿y D. 沿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沿y二、填空题7. 若y =x +a 与y =bx -2互为反函数,则 8. 若y =g (x )的图像与函数f (x )=xx 21- 9. 函数f (x )=31+x -2 (x ≤0) 10. 若点(-1,0)在函数f (x )=(x +a )2+b (x 上,则f (x )= .三、解答题 11. 已知函数y =f (x )的图像如图12-3 求:(1) 函数y =f (x )的解析式;(2) 函数y =f -1(x )的解析式;(3) y =f -1(x )的定义域和值域. 12. 已知f (x )=112++x x (x ≠-1),求:(1) f -1(1),f -1(3); (2) f [f -1(3)],f -1[f (3)]; (3) f [f -1(x )],f -1[f (x )].y =答 案 与 提 示[答案]一、 A D A D B A二、 7. 2, 1 8.x 211- 9. f -1(x )=(x +2)3-1 (x ≤-1) 10. x 2-1 (x ≤0) 三、11. 21x , (-2≤x <0), 2x , (-1≤x <0), 2-2x , (0≤x ≤1), 1-21x ,(0≤x ≤2). (3) 定义域为[-1,2],值域为[-2,1].12. (1) f -1(1)=0, f -1(3)=-2;(2) f [f -1(3)]=3, f -1[f (3)]=3;(3) f [f -1(x )]=x (x ≠2), f -1[f (x )]=x (x ≠1).[提示]一、 1. f (x )=(x +1)2+3≥4 (x ≥0).4. y =f -1(x )在[0,+∞)上不一定都有意义.二、 9. f (x )=31+x -2≤-1 (x ≤0).10. 将(-1,0)和(0,-1)分别代入y =(x +a )2+b .三、11. (2) 可以作出y =f -1(x )的图像再求f -1(x ),也可以分段求出f -1(x )再合成.12. (1) 1=112++x x ,x =0,f -1(1)=0. 3=112++x x ,x =-2,f -1(3)=-2.或求出 f -1(x )=xx --21再求值. (3) y =2-11+x ≠2, x =yy --21, f -1(x )=x x --21 (x ≠2). f [f -1(x )]=1)(1)(211++--x f x f =1211212+--+--⋅xx x x =)2()1()2()1(2x x x x -+--+-=x (x ≠2). f -1[f (x )]=)(21)(x f x f --=11221112++--++x x x x =)12()1(2)1()12(+-++-+x x x x =x (x ≠-1).(1) f (x )= (2) f -1(x )=。
高一数学-高一数学第四章三角函数同步辅导讲义(1) 精
高一数学第四章三角函数同步辅导讲义第1讲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一、学习指导1.角的概念的推广 (1)正角,负角和零角.用旋转的观点定义角,并规定了旋转的正方向,就出现了正角,负角和零角,这样角的大小就不再限于00到3600的范围. (2)象限角和轴线角.象限角的前提是角的顶点与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原点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这样当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若角的终边与坐标轴重合,这个角不属于任一象限,这时也称该角为轴线角.(3)终边相同的角,具有共同的绐边和终边的角叫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包含角α在内)的集合为{}Z k k ∈⋅+=,360αββ.(4)角α在“0到360”范围内,指3600<≤α.2. 弧复制(1)角度制与弧度制.用一个周角的3601(1度的角)作为度量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角度制.角度制在形数结合解决问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弧度的角)1(rad ,以1 对于角α,以顶点O 为圆心,分别以'r r 、的长分别为l 和'l ,则α==''r l r l 取弧的半径无关.(2集合与角的集合之间建立起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3)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只要记住rad π= 180 由rad π=⨯=1180180,rad 1801π=.由 1801=⨯=rad rad ππ,1801⎪⎭⎫ ⎝⎛=πrad 应熟记一些特殊角的度数和弧度数.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同时混用角度制和弧度制,如:“ 3602⋅+k π”和“πk 290+ ”的写法都是不妥当的.(4)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由定义,在弧度制中,半径为r ,弧度数为rad α的弧长r l α=.在角度制中,半径为r 、圆心角为n 的弧长r n r n l 1802360ππ=⋅=. 在弧度制中,半径为r ,弧度数为rad α的扇形面积r l r r S 2121222==⋅=αππα.在角度制中,半径为r ,圆心角为n 的扇形面积22360360r n r n S ππ=⋅=.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求经过下列时间,时钟的分针所转过的角度:(1)15分钟;(2)三刻钟;(3)1小时20分钟.分析 由于分针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规定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分针转过的角必是负角.解 (1)分针所转过的角度 903606015-=⨯-=; (2)分针所转过的角度48036060201-=⨯⎪⎭⎫ ⎝⎛-=. 例2 分别写出下列角的集合: (1)第一象限的角;(2)第四象限的角; (3)终边在上半平面(不含x 轴)的角; (4)终边在左半平面(不含y 轴)的角; (5)终边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的角.解 (1){}Z k k k x∈⋅+<<⋅,36090360 α; (2){}Z k k k x ∈⋅+<<⋅+,360)1(360270 α; (3){}Z k k k x ∈⋅+<<⋅,360180360 α; (4){}Z k k k x ∈⋅+<<⋅+,36027036090 α; (5){,36018036090 ⋅+<<⋅+k k xα或}Z k k k ∈⋅+<<⋅+,360)1(360270α. 评析 (1)第(2)题角的集合也可以写成{}Z k k k x∈⋅<<⋅+-,36036090 α.(2)第(5)题角的集合也可以写成{}Z k k k x∈⋅+<<⋅+,180)1(18090 α.例3 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一般形式,指出它们是哪个象限的角,并找出终边相同的角中绝对值最小的角:(1)1000; (2)700-; (3)950-解 (1)∵36022801000⨯+=,∴终边相同的角为)(360280Z k k ∈⋅+ .它们是第四象限角,其中绝对值最小的角为80-(当1-=k ).(2)∵,360)2(20700 ⨯-+=-∴终边相同的角为)(36020Z k k ∈⋅+ .它们是第一象限角,其中绝对值最小的角为20(当0=k ).(3)∵ 360)3(130950⨯-+=-,∴终边相同的角是)(360130Z k k ∈⋅+ .它们是第二象限角,其中绝对值最小的角为130(当0=k ).评析 判断一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常把它写成)(360Z k k ∈⋅+ β的形式,其中3600<≤β.有时也可以写成)(360Z k k ∈⋅+- β的形式,其中 1800<<β.例4 已知α是第二象限角,判断下列各角是第几象限角: (1)α2; (2)3α. 解 (1)∵α是第二象限角,∴)(36018036090Z k k k ∈⋅+<<⋅+α.360236023602180⋅+<<⋅+k k α.∴角α2是第三象限角,或是第四象限角,或是终边在y 轴非正半轴上的轴线角. (2)由(1)得,)(12060312030Z k k k ∈⋅+<<⋅+α.当)(3Z n n k ∈=,36060336030⋅+<<⋅+n n α,∴3α是第一象限角. 当)(13Z n n n ∈+=,3601803360150⋅+<<⋅+n n α,∴3α是第二象限角.(2){}Z k k x ∈⋅=,180 α; (3){}Z k k x ∈⋅=,90 α;(4){}Z k k x ∈⋅+=,360135α.例6 指出下列各角所在的象限:(1)517π; (2)623-.解:(1)517π=2π+57π.∵π<ππ2357<,∴517π是第三象限角. (2)64623πππ+-=-.∵260ππ<<,∴π623-是第一象限角. 例7 已知κπβα2+=(Z k ∈),且πβπ23<<,问2α是第几象限角?解 4322,22πβππβα<<+=k .当πβαn Z n n k 222),(2+=∈=,∴2α是第二象限角. 当 ),(12Z n n k ∈+=ππβαn 222++=,∵,47223ππβπ<+< ∴ 2α是第四象限角.∴ 2α是第二象限角或是第四象限角. 例8 已知扇形的周长为定值100,问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为多少时扇形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解 设扇形半径为r ,扇形弧长为l ,扇形的圆心角为α,则1002=+l r .扇形面积.625)25(50)2100(212122+--=+-=-==r r r r r lr S ∴当)(2,50,25rad rll r ====α时,扇形面积最大,最大值为625.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终边为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平分线的角的集合是 ( )A .{}Z k k ∈⋅+=,36045αα B .{}Z k k ∈⋅+-=,180135αα C .{}Z k k ∈⋅+-=,360135αα D .{}Z k k ∈⋅+=,180135αα 2.把-1050°化成 )20,(2παπα<≤∈+Z k k 的形式为 ( )A .ππ66--B .ππ63-C .ππ66-D .ππ63--3.下列两组角的终边不相同的是)(Z k ∈ ( )A .ππππk k +-+127125与B .ππππk k 234232++-与 C .ππππk k 2613261++与 D .ππππk k 24141+±+与4.当角α与β的终边互为反问延长线,则角α与β的关系一定是)(Z k ∈ ( ) A .πβα+= B .βα-= C .πβα)12(++=k D .πβαk 2+-=5.一个圆心角为3π的扇形,它的弧长是π4,则扇形的内切圆(与扇形的弧和半径的相切)的半 径等于( )A .2B .4C .π2D .π2二、填空题6.与角—15°的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 . 7.在半径为30mm 的圆周上,一条弧长是69mm ,则这条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是 .8.已知角α和β满足43παβπ<<<-,则角βα-的范围是 .9.若角α和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角α和β之间的关系为 . 10.已知{}Z k k k A ∈+<≤=,)12(2παπα,{}BA B 则,5≤=αα= .三、解答题11.已知凸四边形四个内角的比为4:5:7:8,求这四个内角的度数,并化成弧度数.12.已知πθ<≤0,且θ的6倍角的终边与角θ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求角θ.13.若)5,3(ππα∈,且角α的终边与π65-角的终边互相垂直,求角α.14.已知扇形的圆心角是900,求此扇形面积与其内切圆面积之比.答案与提示[答案]一、1.B 2.C 3.D 4.C 5.B三、11.60°,75°,105°,120°,即ππππ32,127,125,312.πθπθ53,5==或 13.παπα314,311==或14.4223+[提示]一、1.{}{Z k k ∈⋅+=,36045αα{}{Z k k =∈⋅+==,18045 αα2.-1050°=30°+(-3)×360°5.设扇形内切圆的半径为x x x x 32=+.由弧长公式,扇形弧长3⋅=π二、8.βπβααβ,3.0,<->-∴< 9.角2βα+的终边必在y 轴上,2+βα10.由数轴,可得{}παπαα<≤-<≤-=0,5或B A .三、11.由已知,设这个四个内角依次为0∵4t+5t+7t+8t=3600,24t=3600,t=150. 为弧度数,.1218015150ππ=⨯=这四个内ππππ32,127,125,3.12.由题设,θππθθ512),(26+=∈++=k z k k 得πθπθ535==或第2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学习指导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三角函不能再用初中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办法来定义,因此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来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对于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由相似形的性质可知,α的三角函数值与P 点在终边数的定义域是⎭⎬⎩⎨∈∈+≠Z k R k ,,2απαα.3.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号为正,其余为负;第Ⅲ象限:仅αtan ,αcot 为正,其余为负;第Ⅳ象限:仅αcos ,αsec 为正,其余为负.4.终边相同角的三角函数值 公式一:ααsin )360sin(=⋅+ k , ααcos )360cos(=⋅+ k ,ααtan )360tan(=⋅+ k . )(Z k ∈也称为诱导公式一,利用公式一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已知角α的终边上有一点)0()5,12(<a a a P ,求α的各三角函数值. 解 由已知,a x 12=,a y 5=. ∵0<a ,∴a a a a y x r 1313)5()12(2222-==+=+=.∴135sin -==r y α,1312cos -==r x α,125tan ==x y α, 512cot ==y x α,1213sec -==x r α,513csc -==y r α.例2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0()4,3(≠-a a a P ,求ααcos 2sin +的值.分析 因a 的符号不确定,所以要对字母a 进行讨论.当0>a ,P 点在第四象限,当0<a ,P 点在第二象限.解 若0>a ,03>=a x ,04<-=a y ,P 点在第四象限. a a a a OP r 55)4()3(22==-+==.54sin -==r y α,53cos ==r x α. ∴5253254cos 2sin =⨯+-=+αα.若0<a ,03<=a x ,04>-=a y ,P 点在第二象限. a a a a OP r 55)4()3(22-==-+==.54sin ==r y α,53cos -==r x α. ∴5253254cos 2sin -=⎪⎭⎫⎝⎛-⨯+=+αα. 例3 若40πα<<,利用三角函数线证明:ααcos sin <,且1tan <α.证明 在单位圆中作出角α及角在POM Rt ∆中, ∵4πα<=∠POM ,+∠POM ∴OPM POM ∠<<∠4π,∴在TOA Rt ∆中, ∵4πα<=∠TOA ,∠+∠TOA ∴OTA TOA ∠<<∠4π,AT <例4 若20πα<<(1)1cos sin >+αα;(2)αααtan sin 0<<<.证明 (1线MP 和余弦线OM . 由20πα<<,POM ∆αcos =OM ,1=OP .在POM Rt ∆中,OP OM MP >+,∴sin +α (2)如图,α=∠AOP 由20πα<<,显然有PO A S S ∆<sin 12121⋅⋅=⋅⋅=∆MP OA S POA①2α是第一象限角,02tan >α.当)(12Z n n k ∈+=,ππαππn n 2232245+<<+, 2α是第三象限角,02tan >α.∴2tan α必为正数.例6 求函数x x y tan cos -+=的定义域.解 由已知⎪⎩⎪⎨⎧≥-≥.0tan ,0cos x x由①,角x 的终边在y 轴上,或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或在x 轴的非负半轴上. 由②,0tan ≤x ,角α的终边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或在x 轴上. ∴角x 的终边在第四象限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 ∴函数的定义域为⎭⎬⎫⎩⎨⎧∈≤<+-Z k k x k x ,222πππ. 例7 求值:(1))1020cot(1110tan )1380cos()1830sin(-⋅+-⋅;(2)⎪⎭⎫⎝⎛⋅⎪⎭⎫ ⎝⎛-+⎪⎭⎫ ⎝⎛-ππππ441cos 423sin 35cot 417cos 22.②解 (1))1020cot(1110tan )1380cos()1830sin(-⋅+-⋅]360)3(60cot[)360330tan(]360)4(60cos[)360530sin( ⨯-+⋅⨯++⨯-+⋅⨯+=60cot 30tan 60cos 30sin ⋅+⋅= 127314133332121=+=⨯+⨯=. (2)⎪⎭⎫⎝⎛⋅⎪⎭⎫ ⎝⎛-+⎪⎭⎫ ⎝⎛-ππππ441cos 423sin 35cot 417cos 22⎪⎭⎫⎝⎛+⋅⎥⎦⎤⎢⎣⎡⨯-++⎥⎦⎤⎢⎣⎡⨯-+⎪⎭⎫ ⎝⎛⨯+=ππππππππ104cos 2)3(4sin 2)1(3cot 224cos 22 532131214cos4sin3cot 4cos 22=+=⋅+=ππππ.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已知角α是第四象限角,则下列各式中一定为正的是( )A .ααcos sin +B .ααcos sin ⋅C .ααtan sin ⋅D .ααcos sin -2.若点)0,4(-P 在角α的终边上,则下列函数中不存在的是( )A .αsinB .αcosC .αtanD .αcot3.下列四个命题:①若0cos <α,则α是第二象限角或第三象限角;②0cos sin >⋅αα且 0cot cos <⋅αα是α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③若βαcos cos =,则角α和角β的终边相同;④若βα>,则βαsin sin >.其中真命题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4.βα≠是βαsin sin ≠的( )A .充分非必要条件B .必要非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5.若24πθπ<<,则下列各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A .θθθsin cos tan <<B .θθθcos tan sin <<C .θθθsin tan cos <<D .θθθtan sin cos <<二、填空题6.若角α的终边与射线)0(2≤-=x x y 重合,则=αsin ______________.7.若C B A 、、为ABC ∆的内角,且0cos cos cos >⋅⋅C B A ,则ABC ∆是_________三角形(填“锐角”、“直角”或“钝角”). 8.函数xxx x x x x x y cot cot tan tan cos cos sin sin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0cos <α,0tan >α,且2sin2sinαα-=,则2α是第_____象限角. 10.用单位圆及正弦线,可以得到满足不等式21sin ≥α在)2,0[π上的x 的集合为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求值:(1)405tan 780cos )690sin(2-+-; (2)πππππtan 5cot 49tan 527sin 223cos3⋅+-+. 1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 与x 轴的距离和P 点与y 轴的距离之比为5:12,且0t a n <α,求αsin 和αcos 的值. 13.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cot )(cos tan (sin )cos 1)(sin 1(αααααα++=++.14.已知02sin <θ,且θθsin sin -=,判断点)cos ,(tan θθP 在第几象限.答案与提示[答案]一、1.C 2.D 3.A 4.B 5.D 二、6.552 7.锐角 8.{}4,0,2- 9.四 10.⎭⎬⎫⎩⎨⎧≤≤656ππx x 三、11.(1)21;(2)7- 12.1312sin =α,135cos -=α,或1312sin -=α,135cos =α13.略14.P 点在第二象限[提示]一、3.①是假命题,角α的终边可能在x 轴非正半轴上;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由余弦线可见⎪⎭⎫ ⎝⎛-=3cos 3cosππ,3π与3π-终边不同;④是假命题, 60390>,60sin 232130sin 390sin =<== 4.如30=α,390=β,βα≠,但βαs i n s i n =;若βαs i n s i n ≠,则必有βα≠(否则若βα=,则βαsin sin =,与βαsin sin ≠矛盾) 5.可由三角函数线判断二、7.若C B A cos cos cos 、、中一正二负,不妨设0cos >A ,0cos <B ,0cos <C ,则C B 、均为钝角,与三角形三内角和为π矛盾,故必有0cos >A ,0cos >B ,0cos >C , 即C B A 、、均为锐角.8.可以分为α在第Ⅰ、第Ⅱ、第Ⅲ、第Ⅳ象限四种情况分别考虑.9.由0co s <α,0tan >α∴ππαππk k +<<+4322知02sin≤α,∴2α是第四象限角. 10.如图可得所求集合为⎭⎬⎫⎩⎨⎧≤≤656ππx x三、11.(1)原式)36045tan()360260cos(]360)2(30sin[2 +-⨯++⨯-+= 2112121245tan 60cos 30sin 2=-+⨯=-+=(2)原式05cot 24tan 5223sin 223cos3⋅+⎪⎭⎫⎝⎛+-⎪⎭⎫ ⎝⎛++=ππππππ 715)1(24tan 523sin 203-=⨯--⨯=-⎪⎭⎫⎝⎛+⨯=ππ12.设点P 的坐标为),(y x ,则512=x y . ∵0tan <α,∴α是第Ⅱ象限或第Ⅳ象限角.若α是第Ⅱ象限角,0<x ,0>y ,512-=x y .设t x 5-=,)0(12>=t t y , 则t y x r 1322=+=,1312sin =α,135cos -=α.若α是第Ⅳ象限角,0>x ,0<y ,512-=x y ,设S x 5=,)0(12>-=S S y ,则S S r 1313==,1312sin -=α,135=y .13.设),(y x P 为角α终边上一点,r OP =, 则2111)cos 1)(sin 1(rxy r y r x r x r y +++=⎪⎭⎫ ⎝⎛+⎪⎭⎫ ⎝⎛+=++αα. 1)cot )(cos tan (sin 2+++=⎪⎪⎭⎫ ⎝⎛+⎪⎭⎫ ⎝⎛+=++r xr y r xy y x r x x y r y αααα. 14.∵02si n <θ,∴)(2222Z k k k ∈+<<+ππθππ,ππθππk k +<<+2,θ为第Ⅱ或第Ⅳ象限角.又∵θθsin sin -=,0sin ≤θ,∴θ是第Ⅳ象限角,0tan <θ,0cos >θ,∴点)cos ,(tan θθP 在第二象限.。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
高一数学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一、本讲教学进度2.7 对数 2.8 对数函数二、本讲教学内容1.对数及对数运算性质2.对数函数 3.对数换底公式三、重点、难点选讲 1.对数及对数运算性质 (1)对数概念由对数的定义,N b N a a blog =⇔=. 但是应注意其中的字母必须满足条件:.0,1,0>≠>N a a(2)对数恒等式由对数定义,当1,0≠>a a 时,若N a b=,则N b a log =,因此有N aNa =log .等式aa N a =log 叫做对数恒等式.(3)对数的运算性质;log log )(log N M MN a a a += N M NMa a alog log log -=; M n M a na log log =.必须注意上述运算性质的条件是0>a ,且.0,0,1>>≠N M a 应避免发生下列错误:;log log )(log N M MN a a a ⋅= NM N M a a alog log log =;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M n M a na log )(log =.(3)如果把运算分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则通过取对数,可以把运算降低一个等级,即把二级运算转化为一级运算,把三级运算转化为二级运算.例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128log 8; (2)81log 27(3)81log 33; (4))32(log )32(+-解 (1)设,128log 8x = 则1288=x. 737322,2)2(==x x ,,37,73==∴x x 即 ,37128log 8= (2)设,81log 27x = 则 8127=x. .32,3)3(4343==x x34,43==∴x x , 即 .3481log 27=(3)设x =81log 33,则 ,81)3(3=x 4343133,3)3(==x x12,43==∴x x, 即.1281log 33=(4)设x =+-)32(log )32(,则 32)32(+=-x. ()()13232,321)32(--=--=-xx . ,1-=∴x 即 1)32(log )32(-=+-.例2 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1)()1)123(log 2122=-+-x x x ; (2)0)](log [log log 345=x . 解 (1)由已知,得123)12(212-+=-x x x . 2,0,022-==∴=+x x x x 或. 当012,02<-=x x ; 当 712,22=--=x x . 2-=∴x . (2)∵1的对数等于0, ∴1)(log log 34=x . ∵底的对数等于1, ∴4log 3=x . ∴,34x = 81=x .例3 计算:(1);3272log3272log22-++ (2)2lg 72.0lg 22lg 23lg +++;(3)5lg 9lg 4lg -+. (4771.03lg ,3010.02lg ==) 解 (1)原式=)]3272)(3272[(log 2-+=42log42log4log )32()72(log2422222====-.(2)原式=2112lg 12lg 144lg 12lg )272.0100lg()43lg(2lg 72.0lg 100lg 4lg 3lg 2===⨯⨯⨯=+++. (3))2lg 1(3lg 22lg 2210lg 3lg 2lg 5lg 9lg 4lg 22--+=-+=-+=.8572.014711.023010.0313lg 22lg 3=-⨯+⨯=-+例4 已知 6321243==y x ,求 yx 23+的值.解 对 6321243==y x取以12为底的对数,得 64log 33log 21212==y x ,3log 312=∴x.4log 212=y .1)43(log 4log 3log 23121212=⨯=+=+yx例5 已知关于x 的函数a x a x x f lg 84lg )(2+-=有最大值4,求实数a 及)(x f 取得大值时x 的值.解 a a a x a x f lg 8lg 4)log 2(lg )(2+--= 有最大值4,0lg <∴a 且 ,4lg 8lg 4=+-a a01lg lg 22=--a a .21lg ,1lg -==∴a a 或21lg ,0lg -=∴<a a , 10101021==-a . 当)(x f 取最大值时,.4lg 2-==a x例6 已知x 、y 、z ()()+∞∈,11,0 ,且.0lg lg lg =++z y x求 yx xz zy zyxlg 1lg 1lg 1lg 1lg 1lg 1+++⋅⋅的值.解 设yx xz z y zy xu lg 1lg 1lg 1lg 1lg 1lg 1+++⋅⋅= 则 z y x y x z x z y u lg )lg 1lg 1(lg )lg 1lg 1(lg )lg 1lg 1(lg +++++= z yx y x z x z y lg lg lg lg lg lg lg lg lg +++++=.3lg lg lg lg lg lg -=-+-+-=zzy y x x .10001103lg 1lg 1lg 1lg 1lg 1lg 1==⋅⋅=∴-+++yx xz zy zyxu 评析 由于直接计算u 值有困难,且难以运用已知条件,所以采用取对数的方法,先求出u lg 的值再计算u 的值,当指数部分的式子比较复杂时,常用这种方法进行化简或计算.2.对数函数对数函数)1,0(log ≠>=a a x y a 且是指数函数xa y =的反函数.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数函数x y a log =的定义域是),0(+∞,值域是),(+∞-∞.对数函数的图像x y 2log =,x y lg =,x y 21log =的图像来记忆.由图12—1 可见,函数x y a log =和x y a1log =对称,实际上,x x y a alog log 1-==.当1>a 大,它的图像在第一象限部分越“靠近x 轴,近y 轴”.因此当10<<a 象限部分越“靠近x 轴”,在第一条象限部分越“靠近例7、 求函数)45(log )(221x x x f -+=分析 解 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域,,0452>-+x x 即.0542<--x x ,0)5)(1(<-+x x .51<<-x ∴y=f(x)的定义域是{x|-1<x<5}.设t=245x x -+=9)2(2+--x ,则9)2(2+--=x t 在区间(-1,2]上是增函数,在区间[2,5)上是减函数. 又函数t y 21log =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当,2121≤<<-x x 210t t <<,;log log 22211211y t t y =>=当,0,522121>><<≤t t x x 22211211log log y t t y =<=.由此得,函数y=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2],单调递增区间是[2,5).评析 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时,不仅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还要注意每一个函数在区间上的增减性.例8 已知),1,0(1)(≠>-=a a xx a f x求函数y=f(x)的单调区间. 分析 首先应由)(xa f 的表达式求出f(x)的解析式.解 令t a x=, 则,log t x a = .1,0≠>t t 且,log 1log )(t t t f a a -= ∴).1,0(log 1log )(≠>-=x x xx x f a a 且 设,021x x <<则221121log 1log log 1log )()(x x x x x f x f a a a a +--=-21212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x x x x x x a a a a a a ⋅-+-=.log log )log log 1)(log (log 212121x x x x x x a a a a a a ⋅⋅+-=(1)当a>1,若,1021<<<x x 则,0log log 21<<x x a a∵,0log log ,0log log 2121>⋅<-x x x x a a a a.0)()(21<-∴x f x f若,121x x <<则.log log 021x x a a <<∵,0log log ,0log log 2121>⋅<-x x x x a a a a.0)()(21<-∴x f x f (2)当,10<<a若,1021<<<x x 则,0log log 21>>x x a a∵,0log log ,0log log 2121>⋅>-x x x x a a a a .0)()(21>-∴x f x f若,121x x <<则,0log log 12<<x x a a∵,0log log ,0log log 2121>⋅>-x x x x a a a a.0)()(21>-∴x f x f由上可知,当a>1时,f(x)在区间(0,1)及(+∞,1)上分别都是增函数. 当0<a<1时,f(x)在区间(0,1)及(+∞,1)上分别都是减函数.例7、 已知0<a<b<1,比较a b a b bab a 11log ,log ,log ,log 的大小.解 ∵,10<<<b a .111>>∴ba ∵x y x yb a log log ==和都是区间(0,+∞)上的减函数,x y x y a611log log ==和都是区间(0,+∞)上的增函数,01log log ,01log log ,01log log ,01log log 1111=<=<=>=>∴bbaab a a a a b b .∵log 1log log b a b b a a ==< log 1log log 111b a abb=-=< log log log 11b b a a ab<<<∴评析 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及,log ,log x y x y b a ==,log 1x y a=x y b1log =图像的大致位置如图12-2作直线x=a 和x=b 可以得到b a ,log 的大小关系为:.log log log log 11a b b a b a ab<<<3.对数换底公式(1)设x N g b =lg ,则N b x=.两边取以a 为底的对数,得,log log N b a x a =.log log N b x a a =)0,1,0,1,0.(log log log >≠>≠>==∴N b b a a bNx N a a b .该式子叫对数换底公式,运用该公式可以把b 为底的对数转换成关于以a 为底的对数的式子.(2)运用对数运算性质的前提是几个对数的底数必须相同,因此在对数运算中凡遇到不同底数的对数,通常先要用对数换底公式化为同底数的对数.(2)运用换底公式还可以得到几个常用的式子:;log log N Na pa p = ;log 1log ab b a =;log log 1N N a a-= N pqNa qa p log log =.例10 求值:(1);32log 9log 2716⋅ (2)).8log 4(log )3log 9(log 812748+⋅+ 解 (1)32log 9log 2716⋅ =653lg 32lg 52lg 43lg 227lg 32lg 16lg 9lg =⋅=⋅.().721193log 13log 1217672log 12173log 67)2log 432log 32()3log 213log 32(2log 2log )3log 3(log )8log 4(log )3log 9)(log 2(2232332233232228127484323=⋅⋅⋅=⋅=+⋅+⋅=+⋅+=+⋅+例11求证:.237log 137log 237log 3752>++证 37log 137log 237log 3752++.237log 1369log 1400log )752(log 7log 5log 22log 323737372337373737==>=⋅⋅=++=练 习一、选择题1、已知),0)(4(log )3(log 31212>+=y yy x则x 的值是( ) A 、-1 B 、0 C 、1 D 、32、3log 21122-的值等于 ( )A 、32 B 、32 C 、332D 、2 3、已知βα、是方程05lg 3lg lg )5lg 3(lg lg 2=⋅+++x x 的两个实根,则βα+等于( ) A 、3lg 5lg -- B 、3lg 5lg +C 、151D 、1584、设,3,21log ,)21(2133===c b a 则a,b,c 的大小关系为 ( )A 、b<a<cB 、b<c<aC 、a<b<cD 、a<c<b5、函数x y 21log 2+=的反函数是 ( )A 、)(22R x y x∈-= B 、)()21(2R x y x∈=-C 、)(22R x y x∈=- D 、)(2)21(R x y x ∈-=6、函数)134(log 231+-=x x y 的值域是( )A 、[-3,∞+]B 、RC 、(2,-∞-]D 、(9,∞-]二、填空题7、已知,2219.1lg ,4771.03lg ,3010.02lg -===x 则x=______________________.8、已知,632236z y x==则x 、y 、z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347347(log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函数)](log [log log 313131x y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1、已知集合A={a,ab,)(log 2ab },B={0,|a|,b},且A=B,求实数a,b 的值.12、已知zya a a y a x log 11log 11,--==(a>0,且1≠a ),求证:xa a z log 11-=.13、已知0)](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551533132212===z y x ,比较实数x,y,z 之间的大小关系.14 、已知,03log 5log 221221<-+x x 求函数)4(log )8(log )(212x x x f ⋅=的值域.答 案 与 提 示[答案]一、1、B 2、C 3、D 4、A 5、C 6、C二、7、0.06 8、x=y=z=0,或z y x 21361=1+ 9、210、{393131|<<x x }三、11、a=-1,b=-1 12、z<x<y 13、 z<x<y 14、{43541|<≤-y y }[提示]一、3、51,31,5lg lg ,3lg lg ==-=-=βαβα. 6、29log ,99)2(1343122-=≤≥+-=+-y x x x二、7、-1.2219=-2+0.7781=-2+(0.3010+0.4771) 06.0lg 3lg 2lg 1001lg=++= 8、设,026>=t x则.lg 6lg 23lg 32lg 6t z y x ===若t=1,x=y=z=0; 若zt y t x t t 2lg 6lg .,3lg 3lg ,6lg 2lg ,1===≠. 由zy x t 213161,0lg ,6lg 3lg 2lg =+≠=+得 9、 )12271227(log )347347(log 22-++=-++ =2)]32()32[(log 2=-++ 或原式=216log 4849214log )347347(log 2222==-+=-++10、由313131********)31(31,1log 31,1)(log log 0,0)](log [log log ≤<<≤≤<≥x x x x三、11、由,0)(log ,0,.0,0),(log 22=∈∴=≠>ab A B A a ab ab }.|,|,0{},0,1,{,1b a B a A ab === ,11,1,1,1||,1=====∴∈ba b b a B 若或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1||=∴a 且.11,1-==-=ab a 12、由,log 1log 1,log 11log ,log 11yz z y ay a a a a za =--==-xa a a a a a a a y a a a a a a a z xz y y y x y x a x yy y z log 11log 11,log 11log .1log log log 111log 1,log 11log ,.log 1log log 11log --=-=∴-=--=--==-=-=由13、由)](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551533132212zy x ==.32.,25.5,3,2,0623610521053y x x z x z z y x =<=<∴=<===== 得 y x z y x <<∴<∴,14、由已知,得.3log 21,03log 5log 22222<<-<--x x x 6log 5log )2)(log 3(log )(22222+-=--=x x x x x f=)435,41[41)25(log 22-∈--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对数函数的概念1.函数y=log a x(a>0,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值域为R . 2.判断一个函数是对数函数是形如log (0,1)a y x a a =>≠且的形式,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系数为1;(2)底数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 (3)对数的真数仅有自变量x . 要点诠释:(1)只有形如y=log a x(a>0,a ≠1)的函数才叫做对数函数,像log (1),2log ,log 3a a a y x y x y x =+==+等函数,它们是由对数函数变化得到的,都不是对数函数. (2)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时应注意:①对数函数的真数要求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②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要注意分类讨论.a >00<a <1图象性质定义域:(0,+∞) 值域:R过定点(1,0),即x=1时,y=0 在(0,+∞)上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当0<x <1时,y <0, 当x ≥1时,y ≥0当0<x <1时,y >0, 当x ≥1时,y ≤0要点诠释:关于对数式log a N 的符号问题,既受a 的制约又受N 的制约,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应用时经常出错.下面介绍一种简单记忆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以1为分界点,当a ,N 同侧时,log a N>0;当a ,N 异侧时,log a N<0. 要点三、底数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 1.底数制约着图象的升降. 如图要点诠释:由于底数的取值范围制约着对数函数图象的升降(即函数的单调性),因此在解与对数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底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不要忽略.2.底数变化与图象变化的规律在同一坐标系内,当a>1时,随a 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像愈靠近x 轴;当0<a<1时,对数函数的图象随a 的增大而远离x 轴.(见下图)一般地有aNN c c a log log log =,其中a>0,a≠1,N>0,c>0,c≠1,这个公式称为对数的换底公式.要点四、反函数 1.反函数的定义设,A B 分别为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如果由函数()y f x =所解得的()x y ϕ=也是一个函数(即对任意的一个y B ∈,都有唯一的x A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函数()x y ϕ=是函数()y f x =的反函数,记作1()x fy -=,在1()x f y -=中,y 是自变量,x 是y 的函数,习惯上改写成1()y f x -=(,x B y A ∈∈)的形式.函数1()x fy -=(,y B x A ∈∈)与函数1()y f x -=(,x B y A ∈∈)为同一函数,因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定义域都是B ,对应法则都为1f-.由定义可以看出,函数()y f x =的定义域A 正好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值域;函数()y f x =的值域B 正好是它的反函数1()y fx -=的定义域.要点诠释:并不是每个函数都有反函数,有些函数没有反函数,如2y x =.一般说来,单调函数有反函数. 2.反函数的性质(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2)若函数()y f x =图象上有一点(),a b ,则(),b a 必在其反函数图象上,反之,若(),b a 在反函数图象上,则(),a b 必在原函数图象上.【典型例题】类型一、函数的定义域求含有对数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其方法与一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类似,但要注意对数函数本身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log a y x =; (2)log (4-)(01)a y x a a =>≠且.【答案】(1){|0}x x ≠;(2){|4}x x <.【解析】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20x >,40x ->,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1)因为20x >,即0x ≠,所以函数2log {|0}a y x x x =≠的定义域为;(2)因为40x ->,即4x <,所以函数log (4-){|4}a y x x x =<的定义域为.【总结升华】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定义域时,要考虑到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若底数和真数中都含有变量,或式子中含有分式、根式等,在解答问题时需要保证各个方面都有意义.一般地,判断类似于log ()a y f x =的定义域时,应首先保证()0f x >.举一反三:【变式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y=1)1(log 12133---x x (2) ln(2)x xy a k =-g (0a >且1,a k R ≠∈).【答案】(1)(1,23)Y (23,2);(2)略 【解析】(1)因为⎪⎪⎪⎩⎪⎪⎪⎨⎧≠->->-1)1(log 0)1(log 012121x x x , 所以101132x x x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1,23)Y (23,2).(2)因为 20xxa k ->g, 所以2xa k ⎛⎫> ⎪⎝⎭. ①当0k ≤时,定义域为R ; ②当0k >时,(i)若2a >,则函数定义域为(2log a k ,+∞);(ii)若02a <<,且1a ≠,则函数定义域为(-∞,2log a k );(iii)若2a =,则当01k <<时,函数定义域为R ;当1k ≥时,此时不能构成函数,否则定义域为∅.【变式2】函数(2)xy f =的定义域为[-1,2],求2(log )y f x =的定义域.【答案】[2,16].【答案】由12x -≤≤,可得()y f x =的定义域为[21,4],再由21log 42x ≤≤得2(log )y f x =的定义域为[2,16].类型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①比较大小;②解不等式;③判断单调性;④求单调区间;⑤求值域和最值.要求同学们:一是牢固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二是理解和掌握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规律;三是树立定义域优先的观念.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 (1)33log 3.6,log 8.9;(2)0.20.2log 1.9,log 3.5; (3)2log 5与7log 5; (4) 3log 5与6log 4.(5)log 4.2,log 4.8a a (01a a >≠且).【思路点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函数值大小。
【答案】(1)< ;(2) <;(3) >;(4) >;(5) 略.【解析】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1)解法1:画出对数函数3log y x =的图象,横坐标为3.6的点在横坐标为8.9的点的下方,所以,33log 3.6log 8.9<;解法2:由函数3log y x =在R +上是单调增函数,且3.6<8.9,所以33log 3.6log 8.9<;(2)与第(1)小题类似,0.2log y x =在R +上是单调减函数,且1.9<3.5,所以0.20.2log 1.9log 3.5>;(3)函数2log y x =和7log y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当1x >时,2log y x =的图象在7log y x =的图象上方,这里5x =,27log 5log 5∴>.(4) 3366log 5log 31log 6log 4,>==>Q36log 5log 4∴>(5) 注:底数是常数,但要分类讨论a 的范围,再由函数单调性判断大小.解法1:当1a >时,log a y x =在(0,+∞)上是增函数,且5.1<5.9,所以,log 4.2log 4.8a a < 当01a <<时,y=log a x 在(0,+∞)上是减函数,且4.2<4.8,所以,log 4.2log 4.8a a > 解法2:转化为指数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令1log 4.2a b =,则1b a =4.2,令2log 4.8a b =,则2 4.8ba =,当1a >时,xy a =在R 上是增函数,且4.2<4.8, 所以,b 1<b 2,即log 4.2log 4.8a a <当时01a <<,xy a =在R 上是减函数,且4.2<4.8 所以,b 1>b 2,即a a log 4.2>log 4.8.【总结升华】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1)比较同底的两个对数值的大小,常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2)比较同真数的两个对数值的大小,常有两种方法:①先利用对数换底公式化为同底的对数,再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倒数关系比较大小;②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互相位置关系比较大小.(3)若底数与真数都不同,则通过一个恰当的中间量来比较大小.例3.比较11log ,log ,log ,log a b a b b a b a其中0<a <1<b 且a ·b >1的大小. 【答案】11log log log log a b ba b a a b<<< 【解析】由0<a <1<b 且a ·b >1,得1a b >,1b a>∴1log log 1a a a b >=,1log log 1b b b a <=11log log b a a b∴<∴11log log b a ab --<,即log log b a a b -<-log log b a a b ∴> 11log log log log a b ba b a a b∴<<< 【总结升华】若底数与真数都不同,则通过一个恰当的中间量来比较大小,中间变量常常用“0”和“1”.用“0”和“1”把所给的数先分两组,然后组内再比较大小.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324log 0.3log 3.4log 3.615,5,,5a b c ⎛⎫=== ⎪⎝⎭则( )A .a b c >>B .b a c >>C .a c b >>D .c a b >>【答案】C【解析】另2log 3.4m =,4log 3.6n =,310log 3l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三个函数图像,由图像可得m l n >>又∵5xy =为单调递增函数, ∴ a c b >> 故选C .【变式2】比较323log ,log 3,log 2a b c π=== 【答案】c b a <<【解析】3233log 2log 3log 31log 3log π<<<=<Qc b a ∴<<例4.求函数212log (21)y x x =-++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思路点拨】先解不等式2210x x -++>,保证原式有意义,然后再在定义域范围内求内函数221t x x =-++的单调区间,然后根据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就是内函数与外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来求解.【答案】[-1,+∞);增区间为1,12⎡+⎣;减区间为()12,1.【解析】设221t x x =-++,则2(1)2t x =--+.∵ y=12log t 为减函数,且02t <≤,∴ 12log 21y ≥=-,即函数的值域为[-1,+∞).再由:函数212log (21)x x -++的定义域为2210x x -++>,即1212x -<<+∴ 221t x x =-++在()1上递增而在1,1⎡⎣上递减,而y=12log t 为减函数.∴ 函数212log (21)y x x =-++的增区间为1,1⎡+⎣,减区间为()1.【总结升华】对数型复合函数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数函数为外函数,即log ()a y f x =型;另一类是内函数为对数函数,即(log )a y f x =型.对于log ()a y f x =型的函数的单调性,有以下结论:函数log ()a y f x =的单调性与函数()u f x =[]()0f x >的单调性,当1a >时相同,当01a <<时相反.研究(log )a y f x =型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一般用复合法来判定即可.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就是内函数与外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研究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一定要注意先研究函数的定义域,也就是要坚持“定义域优先”的原则.举一反三:【变式1】求函数()22log 4y x =+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答案】[)2,+∞;减区间为(),0-∞,增区间为()0,+∞.【解析】设24t x =+,则244t x =+≥,∵ y=2log t 为增函数,2222log log (4)log 42t x ∴=+≥=()22log 4y x ∴=+的值域为[)2,+∞.再由:22log (4)y x =+的定义域为R24t x ∴=+在()0,+∞上是递增而在(),0-∞上递减,而y=2log t 为增函数∴ 函数y=22log (4)x +的减区间为(),0-∞,增区间为()0,+∞.【变式2】求函数log ()xa y a a =-的单调区间【答案】减区间是:(),1-∞和()1,+∞【解析】①若1,a >则log a y t =递增,且x t a a =-递减,而0xa a ->,即,1xa a x <∴<, log ()xa y a a ∴=-在(),1-∞上递减.② 若01a <<,则log a y t =递减,且x t a a =-递增,而0xa a ->,即,1xa a x <∴>,log ()x a y a a ∴=-在()1,+∞上递减.综上所述,函数log ()xa y a a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和()1,+∞.类型三、函数的奇偶性例5.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2-()ln;2xf x x=+ (2)())f x x =. 【思路点拨】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是:(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进行(2),如果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