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
全国I卷十年高考作文审题及满分作文欣赏(2006-2021年)
全国I卷十年高考作文审题及满分作文欣赏(2006-2021年)全国1卷十年高考作文审题及满分作文欣赏一、2006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材料】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确定立意。
【审题立意】----------------------------------------------------------------------------------------------------------------------------------------------------------------------------------------------------------------------------------------------------------------------------------------------------------------【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
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
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似曾相识燕归来——200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分析
似曾相识燕归来——200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分析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作文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说是:“似曾相似燕归来”,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一改历年来一直倡导并实行着的话题作文,而采用以前进行的阅读材料、自行立意的形式来命题,这多少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有利于反猜题,并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因而,今年的作文命题有着以下特点,现试对此次的作文试题作以下分析。
一、命题特点:1、明白如话,简明扼要平常所说的话题(立意),它的产生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材料。
而提炼话题(立意)也需要有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载体,这个载体也是材料。
话题的产生和立意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材料的表述和阅读理解与把握。
因而,材料对于立意的产生和利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它既是立意、话题产生的基础,又是审题的思维起点。
只有正确地感知材料才有助于正确地立意,而要达到既考查学生能力又要防止加大考生对材料初步感知的难度,话题材料的表述就必须防止深奥生涩;避免复杂。
即是要显得简要平实而易懂。
全国卷(I)作文命题可以说完全体现了这一点,做到了既平实又明白如话,简明扼要,使人易懂。
全材料的表述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用语,全部采用口语化的形式,没有一个深奥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生僻字。
如“很棒”、“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它也很可爱啊”等完全是平常口语形式,即使是牧羊人回答小孩的那句话。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也是非常符合特地的场合、情景、对象(小孩)的,且具幽默感,符合小孩天性及年龄层次。
这些平实好懂的口语化话语,对考生的审题理解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障碍,启发性强,同时有利于考生从材料的分析比较中了解其中包含的辨证关系。
因此,从这材料的话语设计中,可以看出命题者为降低理解难度,为考生着想并切合中学生水平的良苦用心。
2、用心铺垫与烘托作文题设计了一个易懂的情境(故事),叙述主角是乌鸦,说乌鸦也想学老鹰俯冲到地上抓小羊,结果却反而被牧羊人抓住。
200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
200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篇一: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详解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
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
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
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
或者,不妨这样理解这个寓言:把牧羊人的说法视为世俗的、传统的观念,乌鸦效仿老鹰,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之举,所以只落得个悲剧下场——与牧羊人之说产生共鸣的考生,可将乌鸦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联系起来构思作文;但另一方面,儿子的评价亦不无道理,不妨把他的话视为现代的、创新的、更为宽容的观点,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加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写出高人一筹的精深之作。
06年高考作文赏析全国卷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_高中作文
06年高考作文赏析全国卷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点评老师:
点评内容:文章突出的优点是,考生对所给材料寓意的把握准确到位,分析、论述全面而辩证。
作者在肯定人要有“勇于拼搏的精神”的同时,提醒我们“更应认清自己”,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进而“走向成功”。
引用曹孟德的诗句作为标题并贯串全文,贴切自然,古朴典雅,是构思上的一大亮点;阐发观点时,事理结合,旁征博引,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外,语言表达简洁晓畅,富有张力,也是此文胜人一筹之处。
似曾相识燕归来-200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似曾相识燕归来-200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分析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作文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说是:“似曾相似燕归来”,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一改历年来一直倡导并实行着的话题作文,而采用以前进行的阅读材料、自行立意的形式来命题,这多少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有利于反猜题,并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因而,今年的作文命题有着以下特点,现试对此次的作文试题作以下分析。
一、命题特点:1、明白如话,简明扼要平常所说的话题(立意),它的产生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材料。
而提炼话题(立意)也需要有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载体,这个载体也是材料。
话题的产生和立意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材料的表述和阅读理解与把握。
因而,材料对于立意的产生和利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它既是立意、话题产生的基础,又是审题的思维起点。
只有正确地感知材料才有助于正确地立意,而要达到既考查学生能力又要防止加大考生对材料初步感知的难度,话题材料的表述就必须防止深奥生涩;避免复杂。
即是要显得简要平实而易懂。
全国卷(I)作文命题可以说完全体现了这一点,做到了既平实又明白如话,简明扼要,使人易懂。
全材料的表述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用语,全部采用口语化的形式,没有一个深奥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生僻字。
如“很棒”、“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它也很可爱啊”等完全是平常口语形式,即使是牧羊人回答小孩的那句话。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也是非常符合特地的场合、情景、对象(小孩)的,且具幽默感,符合小孩天性及年龄层次。
06年高考作文赏析全国卷一:给自己一方天空
河南考生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桠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
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似乎成为了画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若刻意模仿,必定邯郸学步。
但是齐白石之后,又有多少虾随意舞动于那一纸清波;徐悲鸿之后,又有多少骏马任意奔驰出一卷平川。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表现出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
如果生活是一座壁立千仞的高峰,走好自己的路,就算无法登上顶峰,也可以在峰回路转中体会途中美景,又何必为登顶不成而惆怅。
撒哈拉漫漫沙路上,曾留下三毛无悔的足迹,她的生命宛如万里黄沙中一眼微笑的井;龙门千佛古色古香的遗迹中,曾留下席慕容无悔的依恋,她的生命宛如千百年站成的一棵树;阿里山日月潭秀山丽水的风光中,曾留下林清玄无悔的记忆,他的生命宛如一片飞上蓝天的白云……只有敢于展现自己,只有敢于在自己的蓝天下振翅高翔,生命才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作家屠格涅夫曾说,要找出自己值多少,那是别人的事情,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
你不比一颗星暗,不比一棵树低,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可以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图,我们却可以拥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景。
诗人说过,我是这个土岗子上最出色的麦子。
是啊!不必羡慕别人的辉煌,勇敢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也许诞生了马拉多纳的足球场上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位足球天才了,但是在那里依然可以有更多无名的球员,他们不为争得如马拉多纳般的荣誉,只为挥洒青春无悔的汗水而尽情奔跑;也许柏拉图的雅典学院,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位思想家,但在那里却有更多默默耕耘的学者,为捍卫真理而感到快乐。
虽然没有翅膀,但我依然拥有头顶的一方晴空。
[点评]文章从自然界写起,由物及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
2006年全国卷1散文阅读1
2006年全国卷1散文阅读《阳光的香味》评析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
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
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第一篇: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详解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
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
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
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莫盲目模仿,找准自身定位》!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河北、广西等):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莫盲目模仿,找准自身定位》在那广阔的天地间,一只鹰展现出它的英勇与强大,成功捕获了一只羊,这一幕被乌鸦看在眼里,它冲动地决定模仿鹰的行为,却因自身能力的不足,落得被牧羊人抓获的下场。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警示着我们:莫盲目模仿,要找准自身定位。
盲目模仿,往往会让我们失去自我,陷入困境。
乌鸦看到鹰抓羊的威风,便不假思索地想要效仿,却忽略了自己与鹰在力量、体型和技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它没有认识到鹰的成功模式并不适合自己,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相似,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有些人看到明星在舞台上光芒四射,便盲目地投身娱乐圈,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才艺和心理素质;有些人看到别人创业成功,便跟风投资,却不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商业头脑和风险承受能力。
这种盲目模仿,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让我们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而找准自身定位,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比如,孔子深知自己的使命是传播仁爱与智慧,于是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思想的传播,成为了万世师表;爱迪生清楚自己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于是不断实验和创新,为人类带来了众多伟大的发明。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找准自身定位同样重要。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是一棵小草,就不要妄想长成参天大树,而是要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里绽放出属于小草的嫩绿与生机;如果我们是一条小溪,就不要奢求成为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是要悠然地流淌,为沿途的花草树木带去滋润。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和他人的成功所迷惑。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D)A.啜泣层峦叠嶂嗑碰义愤填膺B.辑拿额手称庆坍塌班师回朝C.秸秆大有稗益赘述披肝沥胆D.摩娑厝火积薪巨擘见风驶舵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06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1)
瀑布以一个勇敢者的姿态使我明白:生命中需要不顾一切奋勇 向前的决心,需要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斗志。 终读水,在黄龙。满目皆水。那从石缝中渗出的溪流,那 散落在叶子上的露珠,那空气中弥漫的丝丝水汽——这分明就 是一个水的世界、水的乐园!看去,那光滑的石子上刻着的一 道道细细密密的纹路,不正是水流经过所留下的吗?多少年前, 这些石块是那样的棱角分明。而如今,在水流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的冲刷下,他们终于收起了往日的棱角,变得圆润而光滑。 这需要怎样的一种耐心和毅力!若没有夸父逐日那样的决心,何 以做到?若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坚忍,又何以成功?黄龙之 水以一个含蓄却有坚毅的姿态令我记住:只要拥有信念,一切 皆有可能!只要永不放弃,奇迹终会出现! 捧一滴水在手心,心中对这些精灵们充满了敬畏之情,它 们带给我们的心不仅仅是生命之源,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啊! 水的确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江河湖海还是溪流大瀑布,它们 含蓄却不怯懦,自信却不张扬的向人们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水之言,你读懂了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之言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有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什么 是永恒,如山。有以己之百转千回嘲笑世间万万物僵形拙步, 如风。唯有水,集温柔与力量于一身,融祥和与坚毅于一体。 古人云:上善若山,利万物而不争。说的不是这个道理吗?初 读水,在青岛。大海有如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地看着一群渺 小的生灵在她身边嬉戏玩耍。放眼望去,一边是金黄的沙滩, 另一边是遥远的天际,而大海就在中间卧着。无论是暴风骤雨 还是电闪雷鸣,大海总是那样平静,那样安详。 大海以一个强者却不强势的姿态让我懂得,真正的成功者 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角色,真正的成功需要海纳百川的气 度和包容一切的成熟。再读水,在黄果树。早已听说黄果树 瀑布壮美辽阔。可真正看到了那飞流而下的水帘时,却发现语 言在这一刻已变得多余,在未到达瀑布之前,所见之景都是如 此妩媚动人,而到了瀑布跟前,那千军万马奔腾而下的气势让 先前的所有美景相形见绌。我惊异于这看似柔弱的水竟能发出 如此巨大的能量。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武汉市江夏一中赵孝云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二、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①本题的写作要求也是既宽松又细致,材料既易懂又有所发散。
与“乌鸦抓羊”不同的是,“图书阅读率”这一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让人读后充满忧患意识,能让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有一个正确的读书观。
由于材料的内容限定在阅读率的调查和思考之内,本题对于缺少阅读经验、阅读习惯较差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该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图书阅读率”走低、“网上阅读率”走高。
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的基本属性当然是相同的,都是阅读,但形式分别是“图书”和“网络”。
由此可以明确,第一段材料中提到的“图书”的语境义是狭义的纸制品图书,不包含网络图书。
②与全国卷I一样,本题在审题时要细心体会“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的要求,不必刻意统一第一段材料与第二段材料的.关系,否则就会在“图书阅读率”、“网上阅读率”的关系上苦思冥想,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从第一段材料“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这一侧面人手,可写的角度很多:可以分析造成读者下降的社会原因,甚至可以进一步思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目前图书类出版物越来越多?另外,中年人为什么没时间读书?青年人为什么不习惯读书?买不起、没地方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单独立意。
2006年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做真正的自我
2006年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做真正的自我做真正的自我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你万丈豪情,但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
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你满天星斗,但挡不住你心中的灯火。
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你坚强的身躯,但挡不住你忠贞的信念。
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五斗诗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流云伴着坎坷,来到美丽的桃花源;风雨带着憧憬,来到清幽的山涧;万丈红光透过云雾,照射在晋代的山乡小巷……做真正的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放弃了污浊尘世和荣华富贵,只为做真正的自我,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
江岸边,菊花旁,你陶然其间,这是飘逸洒脱,这是自由不羁。
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零丁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国河山沦陷的无限愤慨与悲怆,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你像那天边孤独的云无处着落。
河山万里依然故我,你低头回望,满眼是百姓流离,尸骨遍野,无限感伤涌上心头。
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宁死不降,一行热泪洒江天,成为零丁洋中的千古绝唱。
壮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水中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的精彩之处主要有三:一是构思精巧,借助陶渊明等三位历史名人的行为来诠释文章主旨;二是语言精美,开篇及结尾部分精彩的排比,使全文神采飞扬;三是结构清晰,先总说,主体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分述,收篇处呼应开头,思路清晰而严谨。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正确认识自己》!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河北、广西等):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正确认识自己》鹰抓羊,那是一种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而乌鸦想学鹰抓羊,最终却被牧羊人抓住,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要正确认识自己。
乌鸦看到鹰抓羊时,心中燃起了羡慕与效仿的冲动。
这种冲动本身并无过错,毕竟向往强大、追求卓越是许多生物的本能。
然而,乌鸦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它与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能力差异。
鹰拥有强健的翅膀、锐利的爪子和敏锐的眼睛,这些都是它能够成功捕获羊只的资本。
而乌鸦,虽然也有翅膀,却没有鹰那样的力量和捕猎的技能。
它在没有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结局只能是失败。
在生活中,像乌鸦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有些人看到他人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便盲目跟风,渴望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却从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
比如,看到别人在演艺界大红大紫,自己也不顾自身形象、才艺和表演天赋的局限,一头扎进娱乐圈,最终只能在边缘苦苦挣扎;看到别人在商业领域创造巨额财富,便放弃自己稳定的工作,贸然投身商海,却因为缺乏商业头脑、资金和人脉等必备因素而一败涂地。
正确认识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像李白,他深知自己的才华在于诗歌创作,而非官场的权谋争斗。
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纵情山水之间,吟诗作赋,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
而陶渊明,他明白自己无法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要以乌鸦的遭遇为鉴,在面对他人的成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虚荣和冲动蒙蔽双眼,而是要静下心来,对自己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这必须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详解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
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
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
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
作文指导 2006年全国卷1作文题
• 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 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 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 ",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 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 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 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 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 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 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 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 光。
优秀作文名单:
• • • • 一班(12人): 姬新慧 马玉娇 张新 李雅丽 焦桐桐 李明迪 陈恕娟 焦璐娜 陈亚儒 李娟 侯亚萍 丁平平
优秀作文名单:
• • • • • • 二班(22人) 池慧敏 井琪 张新铭 陈鑫鑫 张丽娟 徐振奇 卜令婵 董圣文 刘颜君 殷诗杰 王凌宇 孙亓祺 刘晓敏 刑娇 吴楷文 范文文 李超迪 刘丹 刘晓艺 武士俊 李怀超 肖志强
(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 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 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把剩下的 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 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 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 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思路点拨 ]
• 这是一道故事型的新材料作文题。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 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 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 事情的结果反而是: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 • 1、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交换”,采 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进行追问---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 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 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 "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 向。 • 2、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在交换 后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 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 引出了另一个角度---"心计与童真"。 • 3、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 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 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2006年高考语文作文全国卷Ⅰ《认清自我,量力而行》!
2006年高考语文作文全国卷Ⅰ(河北、广西等)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认清自我,量力而行》在辽阔的天空下,一只鹰凭借着强大的力量和精湛的技巧成功抓获了一只羊,这一幕被一只乌鸦看在眼里,它心生羡慕,决定效仿鹰去抓羊,然而,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乌鸦不仅没有抓到羊,反而被牧羊人擒获。
这个故事令人深思,它告诫我们:要认清自我,量力而行。
认清自我,是一种智慧。
它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鹰之所以能够成功抓获羊,是因为它具备强壮的体魄、锋利的爪子和出色的飞行能力。
而乌鸦,虽然也有飞翔的能力,但与鹰相比,力量和技巧都相差甚远。
乌鸦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与鹰的差异,盲目模仿,最终陷入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看到别人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我们可能会心生向往,想要效仿。
但如果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就很容易陷入失败的泥沼。
比如,有些人看到别人创业成功,赚得盆满钵满,便不顾自身的条件和能力,盲目跟风创业,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量力而行,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它要求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充分考虑自己的实力和条件,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如果乌鸦能够量力而行,选择去捕捉一些适合自己的食物,比如昆虫或者谷物,而不是不自量力地去抓羊,那么它就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生存得很好。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面子”或者“成就”,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强行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导致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有些人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消费,背负沉重的债务,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认清自我,量力而行,并不是要我们安于现状,不敢尝试新的事物。
而是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步拓展自己的边界。
回归也是超越——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试题评析
回归也是超越——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试题评析
李举东;李举秋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材料采用了寓言形式,根据寓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种命题形式考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已学过,特别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里学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篇文章,作者对其中的九个寓言有独到深刻的分析点评。
通过这种对钱钟书先生的点评,学生对寓言的讽喻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他们一般都能够掌握钱氏的分析方法与技巧,懂得多角度观察,换位思考,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而又符合道理。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李举东;李举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2005年全国卷Ⅰ(理)试题评析及2006年复习建议 [J], 岳剑兰;金良
2.回归作文本真凸显思辩人生——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评析 [J], 钟能
文
3.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Ⅰ)生物试题评析 [J], 鲁恒星
4.2005年全国卷Ⅰ(理)试题评析及2006年复习建议 [J], 岳剑兰;金良
5.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教学导向探究——也谈近六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型与审题对策 [J], 蔡开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详解
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
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
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
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
或者,不妨这样理解这个寓言:把牧羊人的说法视为世俗的、传统的观念,乌鸦效仿老鹰,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之举,所以只落得个悲剧下场——与牧羊人之说产生共鸣的考生,可将乌鸦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联系起来构思作文;但另一方面,儿子的评价亦不无道理,不妨把他的话视为现代的、创新的、更为宽容的观点,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加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写出高人一筹的精深之作。
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
的奇迹,它们追求的是与沙漠抗争的坚强与不屈,却从不向往微风吹拂、细雨飘落的江南水乡。
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它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价值,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无穷的财富和智慧。
他没有因为仕途失意而忘却自我的价值。
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与豪放,是他内心品质的真正写照。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与闲适淡远,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
他们在自己的追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在失意中迷失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生的情趣,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不应该忘却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们在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当中感受雄浑壮志。
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选择。
人们都说,人生的追求不应该是一样的,要不然,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应有的丰富多彩。
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