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美丽的小路》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美丽的小路》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美丽的小路》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2《美丽的小路》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14篇)《美丽的小路》教学案例及反思篇1【教学案例】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词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1课的生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美丽的小路》。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介绍一下你的识记方法。

二、自读课文,感受小路的美1、同学们的生字记得真好,小鸭要请我们到他家做客了。

2、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还有哪些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去鸭先生家做客呢?3、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自由把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想:到小鸭家做客你看到了什么?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到小鸭家做客你看到了什么?课件:美丽的小路6、这条小路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

7、指导朗读第一段。

8、这么美的小路上,瞧,我们的小伙伴也来了,他们在说些什么?鹿先生是怎么说的?过渡语:走在这么美的小路上你有什么感受?是啊,这么美的环境,我们多么开心、幸福啊!我们一起来唱首幸福拍手歌吧!三、课间游戏:歌曲《幸福拍手歌》四、细读课文,感知小路被破坏的原因过渡语:多美的小路啊,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过不了多就,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的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你看到这条堆满垃圾的小路,你想说些什么呢?五、朗读我们的小伙伴他们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小伙伴,读一读他说的话?1、指导朗读:课件: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美丽的小路哪去了!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2、师独白,学生分组角色朗读。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⑴指名表演,学生评价。

⑵学生提问。

六、略读课文,感知美丽的小路找回的过程1、师过渡语: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吗?2、指名回答。

3、师引读。

4、同学们,鸭先生门前的小路有恢复了以前的美丽,我们这条小路还要怎样打扮打扮才漂亮呢?老师想把自己的这朵鲜花献给这条小路,有谁也愿意把你的鲜花献给小路呢?听,我听见花儿在说悄悄话呢?七、延伸1、过渡:环保小卫士们,这条小路在你们的打扮下,多美啊!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小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篇课文,你觉得你以后会怎样做?【反思】这是我上《美丽的小路》时的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从感知美、体验美、奉献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案例分析与反思活动背景: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我设计了一次户外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与社交能力。

3.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

活动内容:1.活动前的准备:-与园方沟通申请使用园区外的自然环境,并确保环境安全。

-准备必要的物品和工具,如放大镜、收集盒、工具包等。

-向家长宣传活动内容,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活动过程:-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位老师或助教。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份任务清单,包括观察植物、昆虫等生物,认识不同的树木和花草等。

-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并帮助他们记录下来。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倡导团队合作,让幼儿互相协助、交流和分享观察成果。

3.活动结束:-在回到幼儿园后,组织小组讨论,并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收获。

-鼓励幼儿提问和探索更多的问题,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通过图片、手工制作或口头表达等形式,让幼儿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

-引导幼儿总结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环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

活动效果:1.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发现和记录自然环境中的细节。

2.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3.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会互相帮助、交流和共同合作。

4.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增加,学会欣赏和尊重自然界的生物和事物。

5.幼儿的环保意识增强,学会保护环境并提出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

反思:1.在活动准备阶段,应更加细致地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对观察任务和问题提出的方法理解有限,需要更好地引导和辅导。

3.部分幼儿在团队协作中存在主动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激励和正面引导。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5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篇1)七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马上要接近尾声,对此我总结一下今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材中所出现的问题。

先说一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理科而且科学性很强,里面有很多实验,如果不做这些实验学生就像听天书一样困难,但是由于我们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很多实验不能让学生做也不能给他们展示,所以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只学到很浅显的皮毛,真正的科学理论他们只学到很少。

学生体验不到科学的乐趣,我觉得这是很失败的。

通过一年的相处,我和学生之间还是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我很喜欢给学生上课,我也相信大部分学生也是喜欢听我的课的,不过就是有一点我们课本上有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难理解了,他们有的时候也是很无奈的,我也一样。

课本上很多知识点都是涉及到初中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可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物理化学知识,所以有些东西确实很难理解,我又不能深入的跟他们讲那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生物教学也是要跟上进度的。

那些物理和化学知识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所以我只能让学生知道书上所涉及到的知识,学生听的时候就不是很理解,自然效果就不是很好。

不过就算如此我也会尽量的举一些学生能理解的例子来讲述某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也是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知识的,这样就够了。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首先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同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如果一本教材没有把学生这一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考虑进去,我觉得这本教材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

下面我想说一下关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里面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1。

第一节人类的食物这一节里面的实验关于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里面所用到的化学药品学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个实验讲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

第九章第一节血液里的红细胞的知识关于静脉血和动脉血与氧结合的这个知识点,学生不知道氧气都有哪些功能,所以这个知识点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研修主题一: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从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反思]一、只追求表面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

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

“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比的应用是教学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本文将探讨比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比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1.1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1.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记忆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比的应用案例分析:2.1 数学教学中的比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2.2 语文教学中的比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3 科学教学中的比的应用: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3.1 灵活运用比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2 引导学生主动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3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比较: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比的应用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4.1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比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4.2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比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3 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比的应用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五、结语:比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灵活运用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比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班分析案例及反思教案设计

大班分析案例及反思教案设计
• 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
• 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较差
03
大班案例分析的反思与改进策略
从案例中反思教学策略与方法
探讨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
• 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 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 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教训
02
大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大班教学中的沟通与协作问题
01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
•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 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提问的意识
02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
• 家长对教学要求不明确
• 教师与家长沟通渠道不畅通
03
教师之间的协作问题
• 教师之间缺乏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 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和隔阂
• 通过案例分析和反思,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04
大班教案设计的要点与技巧
大班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关能力
•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注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 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环节
•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突出目标导向,明确教学目标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
• 共同分析教学案例,分享教学经验
• 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 交流和分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 整合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 参加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
• 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欣赏经典结构的案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

《欣赏经典结构的案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

《欣赏经典结构的案例》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经典结构案例,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欣赏建筑的能力。

导学内容:1. 什么是经典结构?2. 经典结构案例分析3.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4. 建筑美学的重要性导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结构则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经典结构吗?你喜欢哪些建筑的结构设计?二、进修(30分钟)1. 讲解经典结构的观点和特点- 经典结构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结构形式,通常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 经典结构的特点包括简洁、稳定、漂亮和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2. 分析经典结构案例- 通过PPT展示多个经典结构案例,如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斗兽场、中国古代建筑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典结构设计。

-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案例的设计原理和美学特点,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三、实践(40分钟)1. 设计经典结构案例-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经典结构案例,可以是仿古建筑、摩登建筑或虚拟建筑,要求思量结构稳定性、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 学生可以利用纸和笔、建模软件等工具进行设计,并在教室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2. 欣赏建筑作品- 指挥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参观一些建筑作品,让他们亲身感受建筑设计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 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结构特点、材料运用和空间布局,培养他们对建筑的欣赏能力。

四、总结(10分钟)1. 回顾进修内容:经典结构的观点、特点和案例分析。

2. 总结进修收获: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结合技术、美学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思考和创新。

导学案评判: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经典结构的观点和特点,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美学价值,培养他们对建筑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观摩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班分析案例及反思教案及反思

大班分析案例及反思教案及反思

教学改进
• 根据反馈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 持续关注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
04
大班案例分析的结果与反思
大班案例分析的结果呈现与评价
结果呈现
结果评价
•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呈现分析结果
• 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
• 将分析报告反馈给教师和学生
• 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
大班案例分析的反思与改进
• 针对性:案例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和研究目的
• 学生表现案例: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
• 启示性:案例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

大班案例分析的案例来源与收集方法
来源:教学日志、学生作品、观察记录等
• 教学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和反思
• 学生作品:反映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成果
• 观察记录:记录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 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案例的针对性
• 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高案例分析的价值
⌛️
教学方法分析
• 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高案例分析的有效性
• 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提高案例分析的启示性
大班案例分析的互动与参与
教师互动
• 鼓励教师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
• 提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反思的平台
个性化教学
• 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和服务
技术支持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案例分析和教学改进
•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学生互动
• 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

《各式各样的鞋》教学案例及反思

《各式各样的鞋》教学案例及反思

《各式各样的鞋》教学案例及反思《各式各样的鞋》教学设计张斌【教材分析】《各式各样的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书,本课要求学⽣是从欣赏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从平⾯到⽴体多⽅位地设计⾃⼰喜欢的鞋,以图训练学⽣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从⽽培养学⽣丰富的想象⼒和挖掘创造潜能,使学⽣动脑、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快乐。

【学情分析】本年级的学⽣已经对美术知识有⼀定的认知与了解,在各个⽅⾯都有提⾼的空间,有⼀⼤部分学⽣⾮常喜欢,学习积极性很⾼,兴趣也很浓。

《各式各样的鞋》通过精美图⽚欣赏,让学⽣了解鞋的历史⽂化、民族特⾊,鞋与⽣活的关系;⼜通过观察⾝边的鞋,让学⽣进⼀步了解鞋的质地、款式、功能等,并采⽤绘画、制作等多种⽅法来表现⾃⼰想设计的鞋。

针对学⽣的年龄特征和⼼理特点,本课运⽤多种材料和⼿段,让学⽣在轻松、⾃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制作和游戏中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体,充分激发学⽣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标】认知⽬标:了解鞋⼦的外形特征与组成部分以及设计原则,培养实⽤造型能⼒。

技能⽬标:掌握利⽤多种材料制作鞋的⽅法和要求。

情感⽬标:培养学⽣对应⽤美术的兴趣和对⽣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各种材料、使⽤各种⽅法设计制作⼀双鞋⼦。

教学难点:制作⼀双有趣且有特⾊的鞋⼦。

(鞋款式、图案、⾊彩的完美统⼀)【教学准备】教师提前了解有关鞋⼦的知识,搜集鞋⼦图⽚;课件(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鞋⼦图⽚);⼿⼯制作两只鞋⼦;准备彩⾊卡纸、各⾊即时贴、蜡光纸、⽡楞纸等各种可⽤于制作鞋⼦的材料。

学⽣课前收集⼀些⼴告纸、包装纸,彩⾊卡纸、厚卡纸、零碎的布、⽑钱、纽扣、⼩饰物等可⽤于制作或美化鞋⼦的材料;准备⼯具:剪⼑、胶⽔或双⾯胶、油画棒或⽔彩笔等。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导⼊课题1 .谜语激趣:“稀奇古怪两条船,没有桨来没有帆,⽩天载⼊四处⾛,夜晚横卧在家园”。

(谜底:鞋)同学们,今天⽼师带来了许多漂亮的鞋⼦,你们想看吗?2 .课件展⽰各种各样的鞋,简介以上鞋⼦的制作⼯艺、民族特⾊、造型特点等。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某高校某专业为例,对综合实践教学的设计过程进行阐述,并对实践过程中的反思进行总结。

二、综合实践教学设计1. 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 实践教学内容(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2)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

(3)实践教学项目: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一系列实践教学项目,如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

3. 实践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实习报告等。

(2)结果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果,如项目成果、论文发表等。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实践反思1. 实践教学效果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1)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2)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部分学生已在实习期间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3)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项目中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实践教学项目需要较高的设备和场地支持,而学校资源有限。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实践教学课程缺乏专业教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评价。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1.2 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概述:《变形记》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一部存在主义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卡斯特罗在一天早晨突然变成了一只昆虫的故事。

(2)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象征手法。

(2)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解读象征意义。

1.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变形记》及作者阿尔贝·加缪。

(2)梳理课文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主人公卡斯特罗的变形、家人对待他的态度等。

(4)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看法。

(5)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1)学生对《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2)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3)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

2.2 教学改进(1)在讲解象征手法时,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2)在分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引导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in English,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municate effectively.(3)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相关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中班案例分析与反思

中班案例分析与反思

中班案例分析与反思在中班教学工作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中班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反思和分析。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幼儿园中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案例。

在一次语言表达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非常腼腆,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害羞而选择了沉默。

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开始调整教学策略,增加了一些语言表达的游戏和活动,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也变得更加活泼和开朗。

其次,我还想谈谈关于中班学生社交能力培养的案例。

在班级中,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显得有些内向,甚至有些孩子常常被排斥在小圈子之外。

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在班级管理上,我更多地关注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互助,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中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自理能力上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穿衣、洗手、整理书包等方面。

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我更多地注重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组织一些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也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在中班教学中,除了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这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5篇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5篇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5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按三个环节学习即: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案例1]:师:昨天布置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鹅的资料,现在上来交流.生1:我和表哥一起上网下载了几张鹅的彩色图片,早上刚刚打印出来.师:太好了,你能否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在网上查找这些图片的生1拿着墨汁未干的彩图在教室里走一圈,让同学观看她手中鹅的图片,引来同学羡慕的眼光.大家争着看着这几只形态各异的鹅.它们有的雪白;有的灰白混合;有的黑白混合,漂亮极了.这个同学生简要地介绍自己查找的过程及步骤.生2:我也上网去查到一些有关白鹅的资料,还有一则有关鹅的故事《白鹅救罗马》.生3:我从家里找到了爸爸收藏品:那是一幅画家画的"鹅"图,还配上诗歌呢!(说着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生4:我有集邮的习惯,我查阅了集邮册,其中有一套邮票是有关鹅的.生5:我查到了有关鹅的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我讲给大家听听.(这位同学认真地讲起了成语故事)学生身上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就看教师如何去开采挖掘,他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们查找到这么多的材料,这是我没料到的.[案例2]:当上到拓展环节时,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白鹅他很喜欢,你们喜欢白鹅吗从全班喊出的声音中,我听清了有相当一部分同说不喜欢.这是我没设想到的,写得这么生动的文学作品,居然学生说不喜欢这与我原先设想的"喜欢"不一样.此时此刻,教学机智让我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我把学生分成两种:一种是持"喜欢"态度的,另一种是持"不喜欢"态度的,然后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辩论赛,顿时课堂气氛进入高潮.生1:我不喜欢白鹅,因为它只是一只家禽,吃饭时却一副大爷的样子,非要一口泥一口水一口饭这样配着吃,惹得狗,鸡都来偷饭吃.这样非要一个人去伺候它吃饭,太傲慢了!生2:我喜欢白鹅恰恰是它吃饭的样子.虽然它只是只家禽,但就是有这种能量让人伺候它吃饭,否则大声呵斥.也许它吃泥也要选地方,那个地方的泥或许好吃一些,所以非要到那个地方去吃.我还喜欢它无论对谁都是大声呵斥,不偏不倚,不像狗,见了主人就摇头摆尾,一幅哈叭狗的样子.(哄堂大笑)生1:我不喜欢它不忠诚,主人喂养它,它却大声呵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阵大笑)生2:这是它生性傲慢的表现,它虽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直.生1:我不喜欢它临死了还不跑,站着咬人.其实正象作者说的:这傲慢是狂妄的,家禽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最容易抓住的也无过于鹅.生2(急切的语气):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白鹅临死了还不忘咬人一口,这表示它的坚强不屈,好像我们的革命战士.(哄堂大笑)生1(支支吾吾):……(同组的有点失望)生2(高兴地):我喜欢白鹅还因为它的肉很好吃,听妈妈说鹅肉还可治风湿病呢!它的羽毛可以做成扇子.同组的同学着急地补充:听说它的"鹅内金"还可以做为药引呢!两个同学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很激动,处于学生中的一员.显然,"喜欢"的一方占了上方.我及时收住,否则不知争辩到何时.师(欣喜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不喜欢一种事物是个人的自由.所谓"人是可爱才显得美",你们眼中的白鹅太可爱了,因此,白鹅的一身都是宝.[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方式.现在,单靠教师的传授,教材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学生学习了,一个人怎和全班几十位同学的智慧相比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运用来自于学生,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利用,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2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4——6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6篇)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6篇)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6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活动目标:1、理解表格上符号与空间的对应关系。

2、学习将形状、颜色和区域位置进行二次对应。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1、小白兔、熊猫、小鸟、黄牛图片各一张制作成幻灯片。

2、只有轮廓线的房子图案挂图一张。

3、与房子大小相同的四种颜色图卡各一张。

4、心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小图卡各一张。

5、标有四种不同位置的田字形表格各一张。

活动过程:一、初步感知田字形表格中四个不同的方位。

1、教师:今天有几位小客人要来到这里我们看看他是谁?2、教师出示有小白兔、熊猫、小鸟、黄牛的图片。

3、出示只有颜色没有图形的彩云屋挂图,让幼儿认识小动物的家。

教师:这四个小动物住在一栋特别的房子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一栋什么样的房子吧?房子的屋顶像什么?(像白云)有几个不同颜色的房间呢?小动物们的房间是云朵做成的,而且有很多颜色,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彩云屋”。

4、教师请幼儿猜一猜小动物分别住在哪个颜色的房间里。

教师:小白兔住在红颜色的房间里,因为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

熊猫喜欢吃绿色的竹子,所以他住在绿色的房间里。

小鸟喜欢在蓝色的天空飞行,小鸟住在蓝色的房间里。

老黄牛选择了黄色的房间。

二、通过给小动物搬家、装修房子,学习空间位置的对应。

1、教师出示只有轮廓线的房子图案。

教师:小动物慢慢长大,这栋小房子已经住不下他们,他们请大象伯伯给他们建了一座大房子。

2、教师:我们先给他刷上颜色吧,小动物们还要住他们以前的房间,还喜欢他们老房子的颜色,教师请四个幼儿将四种颜色的图卡贴到新房子的相应位置。

3、教师出示心形图卡和其中一个田字形表格,引导幼儿认识田字形表格标示的位置与新房子的对应关系。

教学设计五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五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五反思范文一、目标设计:在目标设计方面,我意识到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教学设计中,我可能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同时,我也要注意确立具体、明确的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反思到有时我过于追求广度,而忽视了深度。

我会尽量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同时,我也要注意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相关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反思到有时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忽视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

未来,我将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案例分析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化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我反思到有时我过于注重教师的导入和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实践操作。

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操作,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反思到有时我过于注重学生的表面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未来,我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习记录、学习日志、学习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同时,我也会注重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总结起来,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更加关注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与思考 幼儿园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与思考 幼儿园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与思考一、教学案例1.1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并不感兴趣,甚至出现退缩的情况。

尽管老师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但效果并不显著。

老师决定对这一情况进行反思,并寻找改进的途径。

1.2 可能原因分析1.2.1 教学内容不够吸引人一些音乐教学内容可能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1.2.2 教学方法不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2.3 教学环境不适宜教室环境可能存在一些干扰因素,如噪音、杂物等,影响了幼儿的专注度和参与度。

1.3 教学反思与改进1.3.1 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老师可以选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的音乐内容,如搭配有趣的故事情节或生动的动作。

1.3.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集体合作等,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1.3.3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前,老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整理和清理,去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让幼儿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参与教学活动。

二、教学思考2.1 幼儿园教学特点幼儿园教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亲和力,需要针对幼儿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兴趣爱好。

2.2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2.3 家园合作幼儿园教学需要与家庭相结合,加强家园交流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结语幼儿园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幼儿的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希望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能够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细节,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与思考,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不断进步。

2.4 创新教学方法除了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外,老师还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瓶等多种媒体形式,结合幼儿的视听感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学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设计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中,案例分析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它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拟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定义、意义、设计过程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案例分析的定义和意义案例分析是指通过对具体案例或情景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也提供了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入不同的案例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多角度思考。

2. 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通过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分析常常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4.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问题和情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的设计过程案例分析的设计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次案例分析的学习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该案例分析能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2. 选择合适的案例。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可以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经典案例等。

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使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3. 编写案例分析问题。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习作《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葛朗台因一场意外变成了一只昆虫的故事。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变形记》,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主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挖掘主题,剖析作品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5. 现实反思: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主题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作品主题时的思路和深度。

3. 现实反思:评价学生能否从作品中汲取教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地组织了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使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成长,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发现作品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变形记》原著及相关评论、解读文章。

2. 多媒体资源:相关影视作品、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授写作技巧,如何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转化为文字。

(3)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如何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3)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习作,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生活转化为文字。

(4)练习: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教师点评学生习作,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 教学评价是否公正合理,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4. 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是否能够提出具体有效的改进意见。

三、教学设计:(1)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授写作技巧,如何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文字。

(3)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如何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3)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习作,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文字。

(4)练习: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教师点评学生习作,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命运之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命运之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命运之桥教学设计及反思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的整体安排和组织。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个教学设计案例,以及对该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背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习“人口与城市”单元。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现象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

-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教学内容-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4.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和数据分析,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思考。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并就其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

- 视频展示: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和关注。

-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解释。

5.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思考和注意。

- 知识传授: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原因和影响。

- 案例分析:对一个真实的人口迁移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并进行展示。

- 视频观看: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人口迁移的现实情况。

-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解释。

-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总结和梳理。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理解和关注度。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口迁移的现实情况。

教学设计能够较好地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

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
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
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
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

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
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

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
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

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教学反思:
一、学习角的知识,并非仅仅是明确地提出需要达到的结果性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创设情境,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切入口,由此形成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体验性目标。

我在本课教学时重点放在学生动手操作上,通过“画角——记录——总结画角方法”的路线。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

在小组共同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的情感交流。

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的要求。

二、学生在活动中有的用三角板上的60°的角描画出60°的角,有的用量角器画出60°的角。

活动后我让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当同学们讨论的时候,
有的同学提出用三角板画出的60°的角不够标准,因为三角板的尖角不好描画,
可是另外一个同学马上反对,他说,只要先描画出两条边,再延长两条边相交,
角就出现了,而且也很标准。

看到同学都赞许地点头,我不禁也露出了真心的微笑。

这样,同学一致认为两种方法都很好。

在活动中还有的学生在画直角时使用课本的一个角来画,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善于
观察和运用,指导他们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验证。

这恰好说明了学习数学利用生活
中的素材、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评析:
在这一节课中,高坤善老师以用什么方法画60°、85°角的的认知冲突作为目标,主导全课,并在画角时提供各种材料,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体验
的信息,在关于画角的方法的对话交流中整合目标的差异性。

高老师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来自主建构对画角的方法的理解
和掌握。

这时的工具是可选择性的,操作的方法也是多元性和立体性的。

那么,
协商交流更具有开放性、和平共处生成性。

所以,在画角的活动中,在师生、生
生之间的互动中,学生目睹了他人的思考方法,习得了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价
的思维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反馈就呈现多样性,各种疑点和亮点也纷纷登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有效的情境要有“大问题”意识,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课上吴老师利用“画60°的角,你想用什么方法?想动手画一画吗?”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体现《数学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入了“活”的思维状态。

其次,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能
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利用三角板能画哪些角的时候学
生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产生了学习欲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最后,要有灵活性和技巧性。

这要通过教师的设疑和适时的评价,让学生直奔主题,很快进入探究状态。

我觉得这一点教师做得不够到位,以后的教学要准备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