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选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编WORD版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编WORD版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

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

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

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

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

其内容摘要如下: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

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

《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

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

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

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

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

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精选老中医珍贵临床经验、经验方、验案20篇,篇篇精彩

精选老中医珍贵临床经验、经验方、验案20篇,篇篇精彩

⼆剂后,胬⾁渐退,变薄,视物清晰。

⼜服⼗五剂,胬⾁基本退净,听⼒正常。

每于经前,左内眦微红。

再服⼗剂,愈。

袁某,⼥,66岁,杨村某街⼈,1974年5⽉24⽇诊。

刻诊:两⽬内眦胬⾁磨痛,有⾎丝盘绕。

视物模糊,⾆⾚,脉弦。

治以清热散风。

密蒙花12克、草决明15克、⽩蒺藜12克、银花12克、公英12克、菊花12克、美仁⼦9克、⽢草6克、灯芯1.5克。

⽔煎服(美仁⼦即蕤仁)。

⼆剂后,⾎丝退。

六剂后胬⾁退净,视物正常。

眼底炎⼀例邵某,男,30岁,某⼤队⼈,1977年1 1⽉26⽇诊。

刻诊:右眼视⼒弱三个⽉,右侧头痛发⽊。

⿊睛⽆蒙翳。

北京某眼科医院诊为眼底炎。

⾆淡红,脉缓。

治以养⾎散风明⽇。

当归7克、川芎6克、美仁⼦9克、⽩蒺藜12克、草决明18克、菊花12克、茺蔚⼦12克、夏枯草12克、元参9克、⽯斛9克、⽢草6克。

⽔煎服,每⽇⼀剂。

共服药⼋剂,视⼒正常,头痛愈。

3、⼀味中药,⼤量使⽤,治疗颈椎病临床⼼得余⽤葛根治外感风热之头痛,项背强痛,肌⾁痠痛和湿热泻痢或脾虚泄泻,热病⼝渴等证均以量⼤取效,每每下笔即120克⼀剂,药房中⼈因量⼤曾质询于余。

葛根⽢、⾟、凉,归脾胃经,⾟味虽有发散之⼒,使本品具发表、解肌、升阳透疹之功。

但⽢味重⽽⾟味轻,其升透⼒并不强,兼之性凉并不甚寒。

⽽脾虚泄泻则葛根宜炒,世⼈有⼟炒,⽤⽶汁浸润后炒⾄⽼黄,与⽅中诸药同煎亦获其效,⽶汁有健脾胃作⽤,炒后葛根凉性减,升发清阳之⼒增。

葛根⼤量⽤的经验来源余⽤葛根⼤量取效来⾃三证。

以⽣活中实例证之,世⼈每⽤塘葛菜或⽣鱼煲葛汤,⼀家四⼝每⽤1-1.5公⽄葛煲汤,实即1000-1500克,四⼈平均分之,每⼈250~270克,诚然为鲜品,但葛根120克仅及⼀半或1/3⽽已,故虑其升散太过或过凉诚属多余之虑。

其次证之古⼈,仲景《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喘⽽汗出”⽤葛根0.25公⽄。

《梅师⽅》治热毒下⾎⽤⽣葛根1公⽄。

三证之今⼈:有郭姓患者,⼥,33岁。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简介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中医名家们所创立的医术经验和学术理论。

他们通过医案、医论、医话等形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广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名家们的医案名家一•病情描述:患者为男性,38岁,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苔白腻。

•诊断:脾胃虚寒,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

3.运动调理,适量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阳气。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名家二•病情描述:患者为女性,25岁,经常头晕、心悸,手脚发凉,舌质淡白。

•诊断: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温补气血、暖宫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暖身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也不再发凉,舌质逐渐恢复正常。

名家们的医论名家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辅助化疗、放疗,减轻其副作用。

- 中药治疗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肿瘤的抗病能力。

- 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术后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名家二中医养生的原则 1. 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饮食宜有节制,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烹调。

3.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避免情志不调导致的疾病。

4.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机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名家们的医话名家一中医药在居家常备药中的应用 1. 鲜姜:用于发散寒邪,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2.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贫血等问题。

3.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老中医刘茂才临床医案汇选

老中医刘茂才临床医案汇选

老中医刘茂才临床医案汇选▲刘茂才1937年10月生,广东兴宁人,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等,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擅长中医药诊治神经内科及其他内科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等)、眩晕、头痛、痴呆、癫痫、颤证、失眠、郁证等。

肝阳暴涨,风火相煽型头痛案【基本资料】胡某某,女,46岁。

01 【发病过程】以“头痛2周”为主诉就诊,述两周前晨起左侧枕部胀痛,连及同侧颈项,时伴有牵拉感,并未在意。

第二日晨起头疼加剧,由枕部向同侧顶颞部波及,呈胀痛。

遂到社区医院门诊就诊,予查颈椎片以颈椎病诊治,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当天头痛继续加重,整个头部胀痛,如爆炸样,两太阳呈跳动感,伴有恶心,甚至呕吐,继续于当地社区医院门诊静点对症处理,经全面常规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诊断“偏头痛”。

连续一周治疗头痛并未缓解,遂至我院就诊。

02 【首诊证候】初诊:头痛如爆,呈麻胀感,以两侧枕颞部为着,伴有搏动感。

目胀如脱,视物昏蒙,心烦恶心欲吐,彻夜难眠,平素无所苦。

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缓。

03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为头痛,初诊辩证为肝阳暴涨,风火相煽。

考虑脑为清空之府,依据症状当属肝阳暴涨,风火相煽,扰及清空所致。

以重镇平肝潜阳,柔肝熄风和胃为要,予以镇肝熄风汤加减:代赭石30g,怀牛膝20g,白芍3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g克(先煎),茵陈10g,川楝15g,麦冬20g,半夏15g,茯苓20g,夏枯草30g,九节茶20g,延胡15g,甘草5g。

3剂,水煎服。

并予以二十五味珊瑚丸口服。

予以镇肝熄风汤加减后痛势不减。

04 【随诊过程】二诊3剂后头痛如初,无效,经反复询问病人患病之初感冒两次,近一周除头痛系列症状外,主要是眼胀如脱,头昏眩,口苦甚,泛恶,每日状若感冒,但无发热恶寒,舌脉如前。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案精选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案精选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案精选病例:杨某,男,65岁,左腿内侧骨折半年余,于当地医院做手术固定,按医嘱低温治疗和理疗,效果较差,伤口一直不愈合,经多次换药也未见好转,随后到当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经多次手术和换药仍然未见好转,伤口面积约5*3cm,深达骨面,有明显的溃烂,伴有分泌物和异味,加之长期卧床,腿部萎缩严重,走路时需要拐杖。

诊断:左腿内侧骨折伴溃烂,创面感染。

治疗:采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生秦某的中药外治法。

处方:红河谷风湿方逐渐递增剂量加局部冲洗和敷贴,每天两次。

红河谷风湿方:红石膏15g、石韦10g、青黛9g、细辛6g、生地黄12g、黄芪15g、益智仁18g、枳壳9g、柴胡9g、黄连10g、地榆12g、秦艽9g、虎杖20g、法半夏15g、苦参9g、金银花20g、川牛膝18g、泽泻12g、蒲公英12g、丹参20g、人参20g。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早晚各洗一次创面,用药纱布轻轻擦拭干净,然后以生理盐水清洗,再用吸水纱布或者干净毛巾轻轻擦去水分。

将配好的红河谷风湿方加热到适当温度(宜较低),用纱布浸透后敷贴在创面。

患者本人反应感觉热热的,有压迫感,但不疼痛。

每次敷贴时间约30分钟,过程中听音乐或看电视,以放松心情。

治疗前三天器物消毒,以后隔天消毒一次,一盆药支持用三天。

治疗前5天每天取10根田螺壳加1把泡姜汤水煎煮,睡前喝下,以治疗风热胃痛症状,消除创面疼痛和瘙痒。

治疗结果:治疗三周后,患者的伤口开始有所改善,溃烂部分面积缩小,分泌物减少,异味明显好转,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没有明显副作用。

治疗两个月后,溃烂面积几乎消失,感染已经基本治愈,伤口愈合,不再渗出分泌物。

同时,患者的腿部肌肉开始有所恢复,可以少量行走,不再需要拐杖,术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治疗六个月后,患者的骨折已经完全愈合,肌肉也恢复了大部分功能,生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

分析:采用中药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加速伤口的愈合,避免创面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一、引言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名老中医的医案、医话和医论一直被视为宝贵的财富。

这些经典的医学文献记录了许多医者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独特见解和经验,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通过深入研究其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医学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二、名老中医医案展示1. 王叔和的《王氏医案》在这部传世著作中,王叔和记录了自己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案例。

通过对疾病的辨证施治,他成功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其中包括了重症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这些医案不仅展现了王叔和的医术高超,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参考。

2. 黄元御的《太医荡微》这部医学名著记载了黄元御长期从事医学实践的医案和医学心得。

他在医治疾病时善于观察色、诊脉、问证,善于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中对于中风、痢疾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疗法,对于后人学习和参考至今依然有着极大的价值。

3. 吴昆的《松洲医案》吴昆是明代松江人,他的《松洲医案》收录了他长期治病的心得和医案。

对于调理脾胃、治疗咳喘、消除疼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其中尤以治疗慢性疾病的经验为人称道,对于今天慢性疾病的辨证施治仍有着很大的启示。

三、名老中医医话谈论1. 论治疗原则在名老中医医话中,对于治病的原则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认为“以治未病为上”,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并且强调“治未病先治人”,即根据个体的气质环境、体质特点等制定治疗方案。

2. 论药物应用名老中医对于药物的应用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们重视中草药的气味、味道、性质等特点,注重药物的组方和搭配,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药方,对于药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3. 论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名老中医对于辨证施治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他们注重从整体上观察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摘要:
一、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概述
二、名老中医医案:流泪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二则
三、名老中医医话:全国名老中医简介
四、名老中医医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正文:
一、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概述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是一部集中医医案、医话和医论精华的著作,汇集了全国各地知名老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本书不仅展现了名老中医们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还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名老中医医案:流泪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二则
医案一:患者为38 岁的女性教师,长期流泪不止,神疲少气,动则气短,面色白。

经过多方治疗无效,经冲洗,泪道通畅。

诊断为流泪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医案二:患者为右眼经常流泪,大眦部发痒发疼两年之久的男性。

半年前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右上总管狭窄。

曾作右下泪小管、泪囊吻合术,溢泪消失。

后溢泪多发,并伴羞明流泪,眼痒等症状。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三、名老中医医话:全国名老中医简介
全国名老中医包括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张琪、刘炳凡、周仲瑛、任继学、晁恩祥、金世元、吉良晨、张学文、王永炎等200 多名。

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名老中医医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过程。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原创实用版】目录1.医案:老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案例2.医话:老中医的医学见解和心得3.医论:老中医的医学理论和学术观点正文《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一书收集了我国众多知名老中医的医案、医话和医论。

医案部分展示了这些老中医们精湛的诊断和治疗技艺,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

医话部分则汇集了老中医们在长期医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感,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对于后学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医论部分主要展现了老中医们对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学术观点,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医案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老中医们如何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些医案不仅展示了老中医们高超的医术,同时也反映了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显著疗效。

此外,通过阅读这些医案,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医话部分是老中医们对自己在医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

这些医话涉及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方面,既有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也有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思考。

阅读这些医话,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老中医们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健康的关注,更能体会到他们在医学实践中的智慧和艰辛。

医论部分主要展示了老中医们对中医药学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他们在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中医药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创新。

这些医论既包括对经典医籍的解读,也包括对现代医学研究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医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并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老中医们的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第一章:头痛医案1. 患者:李女士,40岁,主诉头痛已有3个月。

每天上午头痛加重,伴随眩晕和恶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发现李女士近期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较大。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肝郁气滞,导致头痛。

采用舒肝活血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疏通经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女士的头痛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第二章:高血压医案2. 患者:张先生,60岁,多年高血压病史。

血压经常控制不住,常常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张先生的血压逐渐稳定下来,头晕、头痛等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章:消化不良医案3. 患者:王先生,35岁,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采用中药调理和食疗改善王先生的脾胃功能,同时配合针灸调理气血循环,王先生的消化不良症状逐渐好转。

第四章:失眠医案4. 患者:陈女士,50岁,近期出现失眠症状,难以入睡,睡眠浅,醒来后感觉疲倦。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心肾不交,心神不宁。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陈女士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第五章:痛经医案5. 患者:刘女士,25岁,每次月经来潮都伴随剧烈的腹痛,经期延长,经量过多。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气血不调,经络阻滞。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刘女士的痛经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月经周期也逐渐正常。

第六章:过敏性鼻炎医案6. 患者:杨先生,30岁,长期鼻塞、流涕,打喷嚏频繁,经常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肺气不宣,脾虚湿困。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杨先生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通畅,打喷嚏和流涕也明显减少。

第七章:颈椎病医案7. 患者:赵先生,45岁,颈椎病症状严重,颈部僵硬,疼痛难忍,手指麻木无力。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风寒湿邪侵袭颈部,经络阻滞。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1.肝病调理:一位中年男子因长期酗酒导致肝功能损害,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加以调理,患者服用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2. 妇科病治疗:一名女性患有子宫颈炎和月经不调,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子宫颈炎得到根治。

3. 消化系统调理:一位老年男子多年来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医生采用中药调理,让他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4. 呼吸系统调理:一名年轻男子患有哮喘,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顺畅。

5. 神经系统调理:一位年轻女子长期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头痛等症状,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身心得到放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 风湿类疾病治疗:一位中年男子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关节炎得到有效缓解,且病情不再反复发作。

7. 血管疾病调理:一位老年男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血压得到控制,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且病情得到稳定。

8. 免疫系统调理:一名年轻女子患有免疫系统紊乱的疾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免疫系统得到调理,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 1 -。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医案1王某某,女,58岁。

病史:因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周,经检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髙血压病2级。

曾服参苓白术散治疗,服药后腹泻,服右归丸则感胃脘不适。

医案:纳差,气短,胸闷,耳鸣,喉中痰多,疲乏无力,二便调,舌淡红苔浊,脉沉弱。

中医诊断:胸痹 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西医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方药:加味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法半夏、胆星各10g,枳壳、橘红各6g,云苓、白术、丹参各15g,党参30g,苡仁20g,甘草5g。

服上方7剂后,胸闷胸痛已不明显,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痰少。

继续以上方调治月余,明显好转。

【按语】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阴阳不足,痰瘀阻滞。

张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下焦阴寒邪气上乘阳位所致,即'阳微阴弦',故多以辛温通阳之剂治之。

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从'瘀'字着手,强调活血化瘀。

唐老师认为胸痹确为本虚标实,本虚有心阳(气)虚、心阴(血)虚,标实主要为痰瘀。

本患者以痰浊为多,唐老师在仲景辛温通阳的基础上,加甘温健脾法,既益气,又温通化浊,以温胆汤加味为主方治疗,加党参或白术,健脾和胃,以绝痰源,甘温与辛温并用。

医案2刘某,男,68岁,初诊时间。

病史:胸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

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舌红,脉细数。

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阴虚,心神失养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处方:大生地15g、北沙参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麦冬30g、山药12g、茯苓1 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枣仁10g、丹皮10g、丹参10g、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老中医在医学领域享有盛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向读者呈现一些精选的老中医临床医案,展示老中医的智慧和医术。

1. 刘大夫的奇功刘大夫是一位知名的老中医,他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

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求治,他患有顽固性的头痛已经多年,经过各种西医治疗效果甚微。

刘大夫细致地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仔细观察了患者的脉象和舌苔等情况。

他最终确定了一个诊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肝气郁结引起的。

刘大夫给患者开了一副特殊的中药方剂,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完全痊愈。

2. 张医生的神奇针灸张医生是一位擅长针灸疗法的老中医。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痛苦不堪,她在各种治疗方法尝试之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

她听说了张医生的针灸疗法,决定尝试一下。

在第一次治疗之后,患者感觉到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了。

她对张医生的针灸疗法赞不绝口,感激不已。

3. 赵师傅的中药疗法赵师傅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他的中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

患者曾经在西医治疗下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赵师傅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咳嗽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

他为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暖和养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李老师的推拿疗法李老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中医,他擅长推拿疗法。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前来求治。

经过详细地询问和观察,李老师确定了患者的诊断。

他采用特殊的推拿手法,疏通患者体内的经络,缓解了患者的腰痛症状。

患者连续几次接受推拿疗法后,腰痛完全消失了。

她对李老师的推拿疗法赞叹不已,深深地感谢李老师的帮助。

老中医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掌握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喉咙肿痛、咳嗽、头痛、流鼻涕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黄连解毒汤治疗。

疗效:通过解毒汤的使用,能够清热解毒,改善症状,缩短
疾病持续时间。

2. 华佗《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疼痛、久坐不适、活动受限等。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理经络,缓解
疼痛。

疗效:针灸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缓解腰
痛症状。

3.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做成消食益胃丸,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疗效:消食益胃丸能够帮助改善胃部不适,促进食物消化,
恢复消化功能。

这些医案都是著名中医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医案中的草药配方或针灸穴位选择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一、概述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名老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独具匠心,其医案、医话、医论见解深刻、精湛、宝贵,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二、名老中医医案精选1. 王清泉:《赤少风病案》王清泉是清代著名中医医家,擅长治疗伤寒杂病。

在他的著作《王氏温疫论》中,以《赤少风病案》为例,详细论述了风病特点、辩证施治等内容,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吴恩宜:《名医集录》吴恩宜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擅长刺灸疗法,能够疗效显著地治疗风湿痹痛、胸胁痛等病症。

在他的医书《名医集录》中,介绍了大量优秀的医案,对于探索刺灸治疗的规律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名老中医医话精选1. 陈观铭:《陈氏医通》陈观铭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的《陈氏医通》中记载了许多医话精华,如“圣人知其一,未之解其二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通而病不生”等,这些医话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是唐代著名中医家,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许多医话经典,如“太息功宜于无为”,“圣人不医已病,治未病”,这些医话对于中医治未病、调理人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四、名老中医医论精选1. 李东峻:《医说》李东峻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的《医说》是中医医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医学的理论体系、临床方法、医学伦理等方面阐发了许多重要观点,是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源。

2. 张介宾:《伤寒论》张介宾是元代著名中医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伤寒病理、辩证施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借鉴。

五、结语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是中医医学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借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广泛传承,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摘要:一、前言二、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的概述三、医案、医话、医论的具体内容与价值四、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的意义与启示五、结语正文:一、前言在我国,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成为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本文将对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进行概述,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工程的内涵与价值。

二、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的概述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是一项涵盖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名老中医的医案、医话、医论的选编工作。

这一工程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学术成果,为现代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医案、医话、医论的具体内容与价值1.医案: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案例,包括病症的诊断、治疗方案及疗效等。

医案是名老中医实践经验的具体体现,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诊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2.医话:名老中医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教育等内容。

医话反映了名老中医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3.医论:名老中医关于中医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医论展示了名老中医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的意义与启示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不仅为现代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工程让我们看到了名老中医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为新一代中医学者树立了榜样。

同时,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的开展也启示我们,应当加大对中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这一优秀的传统医学更好地造福人类。

五、结语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是一项富有成果的工作,为现代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引言: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体系,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当代名老中医的典型医案,通过这些医案的分享,旨在展示中医药的独到之处和疗效,为读者提供对中医药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一、痛经的调理张大夫是当代名老中医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他在临床实践中擅长妇科疾病的治疗,尤其对痛经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一位患者小李,年轻女性,每次月经来潮时都有剧烈的腹痛,痛苦不堪。

小李找到了张大夫,并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困扰。

张大夫首先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望闻问切,发现小李的脉象偏细,舌苔薄白,而且小李平日里容易感到寒冷。

根据中医理论,张大夫判断小李的痛经是由于寒凝血瘀所致。

他给小李开了一副方剂,主要成分是温阳活血的药物,同时还加入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草药。

小李按照张大夫的嘱咐,每天坚持服用药物,并在痛经发作时进行局部温热敷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小李的痛经明显减轻,经期的流量和颜色也得到了改善。

她感谢张大夫的辛勤治疗,同时也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失眠的调理王大夫是另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医名老。

他在治疗失眠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许多患者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一位患者小刘,中年男性,因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问题,找到了王大夫求助。

王大夫通过仔细询问和望闻问切,发现小刘的失眠主要是由于心火亢盛引起的。

他给小刘开了一副调理心火的方剂,方中包括一些清热安神的草药。

此外,王大夫还建议小刘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小刘按照王大夫的建议进行了调理,每天坚持服用药物,并注意调节作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刘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他感激王大夫的帮助,也对中医的综合调理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慢性胃炎的治疗李大夫是一位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著称的中医名老。

他经常接诊一些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帮助他们改善胃部不适。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1郑某,男,39岁失眠已久,睡眠不实,多梦纷纭,心慌,惊悸,头晕,倦怠,易汗出,体瘦,面苍,舌少苔质红,脉细弱。

辨证:心肾两虚。

治法: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方药:首乌藤31g,知母10g,黄柏10g,龙眼肉12g,杭芍12g,地骨皮15g,合欢皮12g,龟甲胶10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阿胶珠12g,山药15g,熟地12g。

因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因心气不固,而易汗出,故方中用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助心气;又因肾藏精,肾虚精少则见头晕乏力,方中用龟甲胶、熟地等滋补肾阴,加之首乌藤,炒枣仁安神,患者服药两剂后,梦已减,汗出已少,但睡眠仍易醒,且醒后难以入睡,舌略赤,脉细,再以上方加党参18g、五味子10g以助滋补之力,佐谷稻芽炒香25g、陈皮10g,芳香快脾助胃气,连服五剂自汗止,睡眠增至六七小时,梦大减,仍感气短,嘱其再服五剂,患者谓睡眠已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感,气血复,脉力增,临床治愈停药。

解说:患者失眠久不愈,伴心悸、头晕,倦怠、汗出,舌赤脉细弱,刘师首辨为心肾两虚。

心虚者,为心气不足,发为惊悸、汗出;肾虚者,为阴精亏乏,舌脉即是佐证。

治以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服药二剂,梦减汗少;二诊,加入扶助脾胃之品,汗止眠安;三诊,效不更方,继服五剂而愈。

2陈某,女,36岁因气恼肝郁,情志不遂,症已月余,每夜只眠三四小时,且头晕烦躁,呃逆满闷,恶心,纳呆,中脘时疼,两胁发胀,诊舌苔白厚,脉关弦。

辨证:肝郁胃滞,神明被扰。

治法:和中解郁,舒肝安神。

方药:焦神曲12g,焦麦芽12g,藿香12g,青皮10g,陈皮10g,广木香10g,白蔻4g,川朴6g,榔片10g,枳壳12g,苏梗10g,首乌藤31g,合欢皮12g,杭芍12g。

服药两剂后,睡眠即增至六七小时,肝郁渐平,胃滞已轻,中脘痛止,呃逆除,唯感胸脘胀闷,又服三剂,诸证均除。

再加朱砂1.2g 研冲连服三剂,此例治愈。

解说:陈女,始因气恼肝郁而致眠差,《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谓“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即是此意。

国医李辅仁疑难杂症医案(3篇)

国医李辅仁疑难杂症医案(3篇)

第1篇一、医案背景李辅仁,字子云,号丹台,浙江绍兴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医学教育家。

李辅仁先生一生行医救人,尤其在疑难杂症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被誉为“疑难杂症圣手”。

本文将以李辅仁先生治疗一例疑难杂症的医案为例,展示其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德。

二、医案介绍患者:张某,男,50岁,浙江省杭州市人。

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眩晕,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眩晕,呈发作性,每次发作持续1-2小时,伴有恶心、呕吐。

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高血压”、“颈椎病”等,经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近1个月来,头痛、眩晕加重,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检查:血压:150/90mmHg;心率:80次/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三、辨证施治李辅仁先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舌脉,诊断为“眩晕”(中医病名),证属“肝阳上亢,痰湿中阻”。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方药:1. 平肝潜阳方:- 石决明15g- 钩藤15g- 白芍15g- 炒杜仲15g- 炒牛膝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2. 化痰通络方:- 法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6g- 竹茹10g- 炒枳实10g四、治疗经过患者服用上方7剂后,头痛、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

继服7剂,症状完全消失。

后以原方加减,巩固疗效。

五、医案分析本案患者头痛、眩晕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属中医“眩晕”范畴。

李辅仁先生根据中医理论,认为患者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故选用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之法治疗。

方中石决明、钩藤、白芍、炒杜仲、炒牛膝等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的作用;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竹茹、炒枳实等药物具有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作用。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之效。

本案治疗过程中,李辅仁先生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灵活加减方药,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武明钦名老中医临床验案三则

武明钦名老中医临床验案三则
体会:本病为石淋多因病家喜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注于下焦,尿液受煎熬日久,致使尿中杂质结为沙石。方中猪苓、茯苓甘淡利水;泽泻、滑石、木通、通草、路路通渗泄肾浊,通利水道,与二苓合用,以求清利湿热之功;公英、黄柏、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金钱草、鸡内金排石消坚。因患者年老体衰,苦寒之品恐伤正气,故用太子参、甘草益气固本,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利水通淋之效。
武明钦名老中医临床验案三则
武明钦主任医师为我国首批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业医六十余年,擅治各科疑难杂病,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在随父二十余年中,捧读著述,聆听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其临证验案撷取三四,以为同道揣摩指正。
一、膀胱结石案
韩××,男,72岁,1991年8月10日初诊。自述突然恶寒发热,少腹剧痛,小便艰涩不利。急赴某医院诊治,诊断为膀胱结石,恐年迈体力不支,未行手术。次日来我院门诊求治。仍感小便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少腹拘急,痛引腰腹;见其呻吟不止,呈痛苦不堪之状;舌红,苔薄黄;脉浮而数。证属湿热下注,郁于州都。治宜清热养阴,利水通淋。方药:太子参25g,猪苓15g,茯苓15g,金钱草30g,公英15g,木通10g,泽泻15g,滑石20g,鸡内金15g,黄柏12g,金银花12g,连翘15g,路路通10g,通草10g,生甘草8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当日服一剂,诸证减轻,惟觉体倦思睡。次日服第二剂一煎,午后尿意急迫,随即小便于尿器,尿下一白色块状物约0.5立方厘米大小。此后小便得利,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又进三剂,病告痊愈。
三、肝பைடு நூலகம்化腹水案
赵某,男,46岁,兰考县红庙乡,1994年4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面色晦滞少泽,精神萎靡,肌肉消瘦,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曾于两年前患过黄疸型肝炎,经本村诊所医生多方治疗,病情时有好转,但此后常感乏力,不思饮食,胁痛便溏。近三月来,病情逐日加重,因腹胀明显,呼吸困难而来诊治。查肝功能ALT164U/L,AST120U/L,TBiL 34umol/L,二对半1.5阳性,B超:肝硬化合并腹水。舌质暗紫,舌苔白腻,脉弦滑动,综合脉证。中医诊断为臌胀,属气滞血瘀水湿阻滞型。治宜行气活血,健脾利水,兼以利胆。方药:金钱草30g,茵陈30g,厚朴30g,鸡内金12g,郁金10g,干姜10g,川芎12g,木香10g,木通10g,丹参25g。上方随证加减,行服三十剂。服药后腹胀减轻,腹水大量减少,饮食增加,精神较前为佳。再拟下方:丹参30g,金钱草60g,桂枝10g,干姜10g,香附12g,茵陈30g,木通10g,川芎10g,鸡内金10g,红花10g,甘草10g,上方随证加减又服四十剂,服水全部消失。饮食如常,面色转红,肝功能检查正常,二对半1.45阳性。为巩固疗效,嘱其服用大黄蛰虫丸(北京同仁堂),每早晚各1粒,连服三个月。随访观察一年未复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

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

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

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

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

其内容摘要如下: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

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

《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

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

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

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

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

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

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

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

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

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

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

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

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

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

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五脏的功能经络关系选穴,二者常配合使用。

从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是从生我之脏传来的疾病,以肾与肝的病传为例,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生木,即母病及子,由于肾水不足,形成“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的眩晕症。

治遵《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意,先针补阴谷(肾合水)、曲泉(肝合水)、太溪、肾俞滋养肾水,后针泻然谷(肾荥水)、行间(肝荥水)、肝俞平肝潜阳,再针百会、风池定眩。

子病犯母是从我生之脏传来的疾病,如心火内炽引动肝火,症见谵妄发狂,先针泻少府(心荥火)、劳宫(心包荥火)清泻肝胆,再针百会,印堂宁神定事。

从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

如肝木克脾土,即有木乘土,又有土虚木乘,临床表现为肝气犯胃或犯脾,属于木乘土以肝木之盛为主,治疗先泻肝木之实,先针泻太冲、内关、期门,继则调理脾胃,后针足三里、中脘或三阴交,天枢抑强调平,以复制化。

属于土虚木乘,宜先补脾胃,先针补足三里、中脘或三阴交、天枢,继则调理肝木,后针内关、太冲、期门扶弱调平,以复制化。

如肝气火亢或肺金不足,则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木火刑金为反克,症见咳嗽痰血,心烦易怒等症。

如《难经·七十五难》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先针泻少府(心荥火)、行间(肝荥火)、泻子以减木势,虚其反克金之力,后针补阴谷(肾合水)、阴陵泉(肝合水)补水以灭火势,以涵火木亢,使弱金能复,再针肝俞、肺俞、经渠调和肝脾,使生克有序,复归于常。

4根据治法确定先后次序方从法出,以法统方,理法方穴,一线贯穿。

如肝郁化火的不寐证,治法宜疏肝清热,佐以安神,依照立法重在疏肝清热,使神无邪扰,得宁而眠。

先针内关、期门疏利肝气不在化火扰心,后针泻行间、足临泣泻肝胆郁热,再针神门、印堂安神。

5根据经脉循行确定先后次序元代针灸学家王国瑞说:“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

在经络发生虚实证候时,根据补泻需要,虚证应顺经循行依次先后选穴而刺,实证应逆经循行依次先后选穴而刺。

6根据腧穴的特殊性能确定先后次序临床实践证明,某些腧穴的疗效具有特异性,常为首选穴位,虽然不是治疗的主穴,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见效快,对缓解病情常有较好作用,所以在治疗时应首先针刺,而后再依治法等规律针刺其它穴位。

具有特殊疗效,如郄穴、四大总穴、八会穴、行针指要歌所载和经验穴等诸穴。

综前所述,针刺腧穴的先后次序,是关系针灸临床将“辨证论治”实施取得疗效不容忽视的关键,对于针灸后的起针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逐次起针,才算圆满完成一次针灸治疗。

对于这些规律,历代文献少有系统论述,也未能引起针灸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对散在的前贤关于针刺穴位先后次序经验的运用,认为按照辨证论治,严格执行针刺腧穴的先后次序,是取得针灸疗效的重要保证,对发展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眩晕病辩治医案四则:1 少阳邪郁艾某,女,28岁,1993年6月27日初诊。

患“美尼尔氏综合症”4~5年,每因感受外邪则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目黑眼花,卧床不能起动,稍动即呕吐频做,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闷心烦,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

证为外邪由表传入半表半里,循少阳经上干清窍而至眩晕。

治宜和解少阳,拟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枳壳、菊花各12g,法半夏9g,桑叶、黄芩、红参、薄荷(后下)、桔梗、生姜、大枣各10g,甘草6g。

水煎服。

上方服3剂后,自觉头清目亮,身轻神爽,胸闷大减,食欲尚可。

又进3剂痊愈。

随访2年半,未见复发。

按:《名医方论》曰:“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表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枳壳行气宽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清头明目;桔梗为舟楫,载诸药上行。

如此相伍正如《伤寒论》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涡濈然汗出而解”。

2 阳明腑实罗某,女,56岁,1992年8月16日初诊。

患“美尼尔氏综合症”6年。

常因大便秘结而突发眩晕,近日便秘眩晕,烦躁耳鸣,脘腹痞满,腹痛拒按,口燥咽干,呕吐酸苦则眩晕稍定,舌苔黄燥,脉沉实。

证属热邪传里,热结阳明,肠有燥屎,浊气攻冲于上。

治宜清泻阳明,方拟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大黄(后下)、枳实、黄芩12g,芒硝(溶服)10g,厚朴、莱菔子各15g,甘草6g。

水煎服。

晋前方2剂,药中病所,便解燥结,眩晕止,诸症告瘥。

追访至今,病未复发。

按:《医宗金鉴》云:“诸热积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

大黄、黄芩通腑泄热;芒硝润燥软坚,泻下热结;厚朴、枳实、莱菔子下气除满;甘草和中。

诸药共奏荡涤肠胃热结之功,然中病即止,以防苦寒伤胃。

3 痰饮上犯陈某,男,20岁,1993年9月5日初诊。

眩晕头重,旋转不安,如立舟中,耳如蝉鸣3年。

诸医诊为“内耳性眩晕”。

3天前突然眩晕大作,时吐痰涎,胸闷心烦,少食多寐,舌苔薄白,脉弦滑。

此属脾虚水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发眩晕。

治以健脾利湿,清上降浊。

方宗泽泻汤加味。

处方:泽泻18g,白术、茯苓各15g,石菖蒲9g,法半夏、郁金各12g,竹茹1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5剂,诸症消失。

后随访未见眩晕复发。

按:《医学正传》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本方重用泽泻利水渗湿;白术与茯苓同用,其健脾利湿之功益彰,使脾运化,而停阻中焦之痰饮,从小便而去;法半夏与竹茹相配,有降逆止呕,化痰除烦之效;石菖蒲与郁金配伍,有芳香开窍,行气开郁之功用。

诸药合方,使浊阴下降,清阳上升,脾健而痰饮自除。

4 痰阻脑络王某,女,47岁。

1995年9月8日初诊。

5天前不慎被物击中头顶部,经脑颅X线摄片未见异常,症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烦乱不安,双目红丝显露,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辨证为脑络瘀阻,清窍失养,治当活血祛瘀,通络利窍,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丹参各15g,桃仁(研)、川芎、赤芍、川牛膝、生地黄各12g,枳壳、红花各10g,法半夏9g,柴胡6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9剂,眩晕停,余症大减。

仍自觉身疲乏力,失眠纳少,改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剂,调治半月告安。

随访至今,眩晕未发。

按: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名方,列治19种病,唯未有治眩晕之说。

本案以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丹参活血祛瘀为主;伍入柴胡、枳壳理气行上;又配法半夏、甘草和胃降逆;尤以川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使脑络瘀去,神明自主,其眩可定。

待邪去正伤,续予益气补血善后,以调治整体机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