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鉴别诊断模板精品PPT课件
13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4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5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32
疼痛的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
1.皮肤疼痛 定位明确
双重痛感:先刺痛 ,后烧灼痛
2.内脏痛 类似内脏痛:如胸膜、腹膜
真性内脏痛:
3.深部痛 4.牵涉痛
肌肉、肌键、筋膜、关节痛
33
真性内脏痛特点:位于深部,呈钝痛、
酸痛、烧灼痛或绞痛 ,发生较慢而持续 无”双重痛感”,定位不太准确
34
29
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 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
30
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 致痛物
游离神经末梢 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31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 包括
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 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 酸性产物等
1.发病年龄: 2.胸痛部位: 3.胸痛性质: 4.影响胸痛因素
39
胸痛的伴随症状:
1.胸痛伴吞咽难者:食道疾病 2.伴有咳嗽或咯血者:肺炎、肺结核或肺
癌 3.伴呼吸困难者:肺部大面积病变,如大
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过度 换气综合症
40
关节痛
41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4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5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32
疼痛的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
1.皮肤疼痛 定位明确
双重痛感:先刺痛 ,后烧灼痛
2.内脏痛 类似内脏痛:如胸膜、腹膜
真性内脏痛:
3.深部痛 4.牵涉痛
肌肉、肌键、筋膜、关节痛
33
真性内脏痛特点:位于深部,呈钝痛、
酸痛、烧灼痛或绞痛 ,发生较慢而持续 无”双重痛感”,定位不太准确
34
29
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 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
30
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 致痛物
游离神经末梢 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31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 包括
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 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 酸性产物等
1.发病年龄: 2.胸痛部位: 3.胸痛性质: 4.影响胸痛因素
39
胸痛的伴随症状:
1.胸痛伴吞咽难者:食道疾病 2.伴有咳嗽或咯血者:肺炎、肺结核或肺
癌 3.伴呼吸困难者:肺部大面积病变,如大
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过度 换气综合症
40
关节痛
41
最新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返回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一些特殊检查,可以补充 病史与体检的不足,尤其对一些仅以发热为 主要表现而缺乏明确的反映脏器损害的症 状和体征的病人, 往往有重要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的意义,有时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血沉
该项检查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还可作为疾病 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以及估计某些疾病, 如风湿病与结核病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 尤其在其他各项检查虽然正常、然而反复 多次血沉均加快。该种情况必须进一步检 查和观察。不应轻率诊为功能性疾病,以防 延误诊断和治疗。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但 成熟障碍、细胞形态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各型白血病等
其他系统疾病
突然憋气、胸闷痛、咯血、肺部阴影:肺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至数周后出现发热、心 包炎、胸膜炎、肺部浸润性阴影: 急性心 肌梗死后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诊断性治疗 常见发热性疾病举例
结束
问诊和体检
详细询问病史往往对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提供重要线索。系统、认真的体检, 是 及早、正确诊断的基本条件。
发热伴寒战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 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疟疾亦常见寒战; 而在另外一些疾病中,如结核病、伤寒、风 湿热中却罕见。
密切观察治疗效应,以助诊断与鉴别。但应注意:
①应选择有特效的药物且副作用应尽可能小; ②
给药剂量必须能达到疗效所需,否则无法评价; ③
坚决反对无原则地、轻率地、不进行严密观察的
诊断性治疗; ④坚决反对无明确指征的应用糖皮
质激素作为诊断性治疗; ⑤充分认识到在诊断性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药物毒副作用、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一些特殊检查,可以补充 病史与体检的不足,尤其对一些仅以发热为 主要表现而缺乏明确的反映脏器损害的症 状和体征的病人, 往往有重要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的意义,有时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血沉
该项检查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还可作为疾病 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以及估计某些疾病, 如风湿病与结核病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 尤其在其他各项检查虽然正常、然而反复 多次血沉均加快。该种情况必须进一步检 查和观察。不应轻率诊为功能性疾病,以防 延误诊断和治疗。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但 成熟障碍、细胞形态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各型白血病等
其他系统疾病
突然憋气、胸闷痛、咯血、肺部阴影:肺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至数周后出现发热、心 包炎、胸膜炎、肺部浸润性阴影: 急性心 肌梗死后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诊断性治疗 常见发热性疾病举例
结束
问诊和体检
详细询问病史往往对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提供重要线索。系统、认真的体检, 是 及早、正确诊断的基本条件。
发热伴寒战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 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疟疾亦常见寒战; 而在另外一些疾病中,如结核病、伤寒、风 湿热中却罕见。
密切观察治疗效应,以助诊断与鉴别。但应注意:
①应选择有特效的药物且副作用应尽可能小; ②
给药剂量必须能达到疗效所需,否则无法评价; ③
坚决反对无原则地、轻率地、不进行严密观察的
诊断性治疗; ④坚决反对无明确指征的应用糖皮
质激素作为诊断性治疗; ⑤充分认识到在诊断性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药物毒副作用、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伴瘀点、瘀斑、外周 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无原发灶需考虑该病, 脑膜刺激征及脑部症状进一步提示,脑脊液化 验是关键(别忘了沉渣G染色找细菌——立刻)。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因 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 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体温减退,热 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战,后未在出现。发 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 体不详),疗效欠佳。曾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 本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 痛、流涕;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 无皮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餐 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年,今年 无外出旅游史。
主要热型
•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体温维持在3940℃,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
•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体温常在39 ℃以 上,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 热、败血症。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 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
病例2
患者朱××,男,45岁,因“乏力4天,间歇性发热3 天。”于200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全身乏力,3天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体温最高达39℃,伴 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头痛、腰痛、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尿量减少,呕吐胃内容物共约10 次,非喷射状;腹泻黄色稀便约6次,每次量不多,无粘液脓 血。无眼眶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频、尿 急、尿痛,无抽搐、昏迷。于当地拟“感冒”予“必理通、 病毒唑、先锋霉素、来比林、海王感冒胶囊”等治疗后,疗 效欠佳,为进一步治疗即到我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 收入我科。“糖尿病”病史三年。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因 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 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体温减退,热 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战,后未在出现。发 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 体不详),疗效欠佳。曾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 本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 痛、流涕;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 无皮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餐 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年,今年 无外出旅游史。
主要热型
•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体温维持在3940℃,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
•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体温常在39 ℃以 上,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 热、败血症。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 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
病例2
患者朱××,男,45岁,因“乏力4天,间歇性发热3 天。”于200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全身乏力,3天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体温最高达39℃,伴 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头痛、腰痛、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尿量减少,呕吐胃内容物共约10 次,非喷射状;腹泻黄色稀便约6次,每次量不多,无粘液脓 血。无眼眶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频、尿 急、尿痛,无抽搐、昏迷。于当地拟“感冒”予“必理通、 病毒唑、先锋霉素、来比林、海王感冒胶囊”等治疗后,疗 效欠佳,为进一步治疗即到我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 收入我科。“糖尿病”病史三年。
最新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PPT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TNF等
发热的机理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1.发热的诊断思路PPT课件
(2)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占 20~30%
(3) 恶性肿瘤占
10~20%
(4) 原因未明的发热占 5 ~10%
-
7
发热的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 ,24小时内体 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等;
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 ℃,见于 结核、贩血症亚急性心内膜炎;
发热的诊治思路
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蓝光明
-
1
内容
发热的病理生理 发热的热型 发热伴随症状体征的提示 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 发热诊断思路遵循原则 发热经验性治疗原则 病例分析 体会
-
2
发热的病理生理
调定点学说
环境温度高于调定点水平-温觉感受器兴奋- 体温调 节中枢-散热增加
环境温度低于调定点水平-冷觉感受器兴奋- 体温调 节中枢-产热增加
(2)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移 动,体温调节障碍)
-
5
发热的病理生理
分 类:
低热: 37.3 ~ 38 ℃
中度发热: 38.1 ~ 39 ℃
高热:
39.1 ~ 41 ℃
超高热:
> 41 ℃
-
6
发热原因分类
生理性: 排卵后、剧烈运动、应激等体温升高。
病理性
(1)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占 50% 以上
-
16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6. 不明原因发热的老年患者:在采集微生物学 样本后,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
(1)器官功能差,长期发热易致多脏器损害。 (2)发热反应差,单纯发热,可不出现相应的
伴随症状和体症,倾向隐性感染。 (3)常患有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
发热鉴别诊断PPT课件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
等
八、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
2、对症治疗:
2.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 止呕等
不规则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 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 有低热或无发热。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 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
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 致痛物
游离神经末梢 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 包括
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 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 酸性产物等
疼痛的类型
发热
(Fever)
发热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 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 病为最常见的病因;
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 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7
美国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
FUO
感染
肿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
心内膜炎 骨髓炎
9
热度
• 38/39/41 • 不能以热度反应衡量疾病的轻重
10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实体肿瘤
3
定义
• 内外致热原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排除生理性因素
4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 口腔:36.3-37.2 • 腋窝:低0.2-0.4 • 直肠:高0.3-0.5 • 波动:
5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FUO 病因
感染 肿瘤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最终诊断不明者
> 80% 5~10%
15
持续6个月的FUO
• 27% 无发热 • 19%不明原因 • 13%多种因素 • 9%人为因素 • 8%肉芽肿肝炎 • 7%肿瘤 • 6%still • 5%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 病为最常见的病因;
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 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7
美国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
FUO
感染
肿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
心内膜炎 骨髓炎
9
热度
• 38/39/41 • 不能以热度反应衡量疾病的轻重
10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实体肿瘤
3
定义
• 内外致热原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排除生理性因素
4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 口腔:36.3-37.2 • 腋窝:低0.2-0.4 • 直肠:高0.3-0.5 • 波动:
5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FUO 病因
感染 肿瘤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最终诊断不明者
> 80% 5~10%
15
持续6个月的FUO
• 27% 无发热 • 19%不明原因 • 13%多种因素 • 9%人为因素 • 8%肉芽肿肝炎 • 7%肿瘤 • 6%still • 5%感染
发热鉴别诊断PPT课件
牵涉痛 指内脏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
表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一般认为持续而 强烈的内脏疼痛的冲动,经传入纤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 神经元兴奋,痛阈降低,以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 动引起痛觉或痛觉过敏。有助于判断内脏病变部位, 如: 胆襄疾 、右肩痛 、心绞痛 、左上肢内侧痛。
9
第9页,共47页。
(2)高热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 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炎。
10 第10页,共47页。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 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 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3
第3页,共47页。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
4 第4页,共47页。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5 第5页,共47页。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TNF等
-
-
14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
15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
17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
18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
5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
19
热型
★ 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 见
10
四、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 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
提示:① 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② 感染菌可 能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 ③ 是否出现药物热 23
热型
许多病人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 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 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
24
注意
•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
-
9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实体肿瘤
发
理化损伤
热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膈肌刺激
复查B超
-
右膈下脓肿
16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Ⅱ. “重复” 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病史、查体、重要检查
•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
医生遗漏或忽视
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 •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 现出来的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
-
1
第一部分 概 论
-
2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
-
3
什么是发热
• 1. 诊断学上的定义是当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 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 2.病理生理学上的定义是当由于pyrogen作用使 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oC)时,就称之为发热。
• 3.其他参考书上指出发热是指身体因某种原因而 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常产生的高体温。有的还 指出: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 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
4
二、发热的机理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出 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22
情况3当 41日 40Fra bibliotek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7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
8
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
• 月经前期 • 剧烈运动 • 应激
病理性体温升高
•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 •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 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
11
第二部分 诊断步骤
-
12
一、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有的放矢的原则
两
个
原
则
“重复”原则
-
13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和查体时,也要带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性。 “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 明确诊断?”
应注意:
•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勿滥用退热药
-
20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
21
情况2
当 41
日 40
最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