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乡土文化历史与现状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
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引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
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
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达到极盛时期,因而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篇一: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
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
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
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
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
《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
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
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
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
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
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
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
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
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
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
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宝鸡乡土文化调研报告
宝鸡乡土文化调研报告宝鸡作为陕西省宝鸡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乡土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宝鸡乡土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情况,本次调研主要从宝鸡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三个方面展开。
宗教信仰方面,宝鸡乡土文化主要以道教为主。
道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宝鸡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对道教的传承和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影响。
宝鸡市金台区的太乙宫是宝鸡道教文化的代表之一,该宫始建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太乙宫,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道教氛围,以及人们对于神明的敬仰和尊重。
此外,在宝鸡的农村地区,也有许多道观、庙宇以及供奉神像的小堂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向神明祈福,希望能够得到保佑和平安。
宝鸡的宗教信仰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凝聚人心有着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方面,宝鸡乡土文化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宝鸡市岐山县的泥人、祭孔文化。
泥人是宝鸡岐山的地方特色工艺品,制作精美、细腻,常用来参与庙会、展览和民俗活动。
而祭孔文化,则是岐山县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岐山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活动,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除此之外,宝鸡的民俗风情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体现,如传统的戏曲演出、舞狮表演、古代礼仪和婚俗等等,这些民俗风情体现了宝鸡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传统工艺方面,宝鸡乡土文化以陶瓷制作为主要代表。
宝鸡市渭滨区的宝鸡陶瓷厂是宝鸡陶瓷制作的重要基地,其创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宝鸡陶瓷以青花陶瓷和釉上彩陶瓷为主要产物,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图案。
此外,在宝鸡的农村地区,也有许多民间陶艺作坊,以制作陶俑为主导,这些陶俑用途多样,有的用于陪葬,有的用于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宝鸡乡土文化以道教信仰、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浓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浅谈陕西当地乡土文化——以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
浅谈陕西当地乡土文化——以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摘要:乡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集体创作和传播形成的,是民众自娱自乐抒发心声的主要渠道,其功用特征显示出重要的文献科研价值。
研究乡土文化是我们认识先民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难怪人们称乡土文化是“地上文物”。
陕西乡土文化的蕴藏“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宽广,像万里黄河一样奔流激荡”,然而真正开发、研究和应用这巨大的宝藏,是从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
本文以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希望通过对陕西剪纸的介绍以及分析,能够让大家重新认识以及了解陕西的乡土文化,让陕西乡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以及延续不朽的传奇!关键词:乡土文化;剪纸;延续陕西是我国区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被尊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
距今百万年之久的“蓝田猿人”,六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及至周、秦、汉、唐历朝历代的历史表明,陕西这块“自古秦中帝王州”之地,其文化传统具有全国性的意义。
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汉武帝时曾设“乐府”“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出土的汉代石画雕像上刻有“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奇出胡妲、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图画,都说明陕西民间文艺历史的悠久。
唐代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民乐、民舞、戏剧、社火等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给充实和丰富民间文艺带来有利条件。
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概述(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的历史背景侯官寨历史悠久,《咸宁县志》、《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西安通览》都有记载。
《西安通览》记[1]:相传唐代已有此村。
明设侯官社,清置侯官仓。
少陵原一带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侯爵官员近五十人,而侯官寨之“侯官”却是当地百姓自己塑造的心目中的侯官。
侯官庙中的侯官塑像,左肩穿朝服,右肩披蓑衣;左脚穿官靴,右脚着草鞋;乌纱帽只有一根帽翅,亦官亦民。
每年正月十五大会,游人上万,村中社火最前者即扮侯官,他发表一些反对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言词,博得观众高声喝采。
关于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对初中生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便评估教育工作的效果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6份。
调查结果: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统计,以下是主要的调查结果:1.了解陕西历史文化的渠道:- 电视和电影:85.3%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电视和电影了解陕西乡土历史文化。
- 学校课堂:62.2%的受访者通过学校的历史和地理课程了解陕西乡土历史文化。
- 家庭教育:42.3%的受访者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知识。
- 书籍和杂志:28.7%的受访者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杂志学习陕西乡土历史文化。
2.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76.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陕西的历史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 17.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陕西的历史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
- 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陕西的历史文化了解很少或不了解。
3.了解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内容:- 受访者对陕西的历史建筑和遗址了解较多,占比达到74.8%。
- 48.3%的受访者熟悉陕西的传统食物和特色菜肴。
- 26.2%的受访者了解陕西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 22.7%的受访者对陕西的历史人物有所了解。
结论与建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了解较少。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学校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增加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内容。
- 组织学生参观陕西的历史遗址和建筑,提供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 鼓励学生多参加与陕西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相关的活动,增加他们的体验和参与度。
- 推广与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相信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对陕西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水平,促进他们对陕西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陕西省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研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当代城镇化背景下陕西 关中地区的发展问题。为了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保护传统建筑环境,我们需要采 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制定保护政策、 开展公众教育和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等。
结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推动陕西关中地区的可 持续发展。此外,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和具体措 施进行研究和实践。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一、引言
关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地区分布 广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关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评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逐 渐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以 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支撑研究
支撑研究
目前,关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建筑环境支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 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而对传统建筑环境及其文化价值的综合研 究还不够深入。其次,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导致对传统建筑环境的认知和 理解存在局限性。
支撑研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整合 建筑学、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传 统建筑环境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推动公众参与和支持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传承 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当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支撑成为关中地区发展 的重要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传统建筑环境对当地 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陕西民俗风情PPT课件
刺绣工艺
刺绣工艺
艺术特点
历史渊源
传承与保护
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之一,也是陕西地区最 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之 一。
刺绣作品通常以丝线、 棉线等为材料,通过绣 、挑、织等工艺手段, 创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 图案和造型。刺绣工艺 风格独特,色彩丰富,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风情。
刺绣工艺起源于汉代, 经过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 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 。
刺绣工艺被列为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 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 的重视和保护。通过举 办展览、培训等活动, 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得到了积极的推动。
05
陕西特色美食与小吃
面食文化
总结词
陕西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民 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陕西的面食种类繁多,如面条、馒头、 饺子、包子等,制作精细,口感独特。 在陕西,面食不仅是主食,更是一种 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02 历史渊源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经过唐、 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表演形式。
03
表演特点
04
皮影戏的表演者通常需要操纵皮 影、演唱和伴奏,同时还需要配 合灯光和屏幕,展现出独特的艺 术魅力。
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皮影 戏的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政 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皮影戏的 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培训 班、演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年 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人才培养
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提高传承人 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设立传承人培 训基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民俗文化传 承提供人才支持。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览、演出、论坛等活动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展示陕西民 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高国际影响力 。
重视陕西乡土历史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
就陕西省而言, 目前乡土历史 教学存 在一些问题。这 主要表 现在 : 陕北以后 , 延安和陕北成为中国人 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灯塔和总后方 ; 在 乡土历史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 , 乡土历 史教学 主要在城市搞 , 在 现代 , 解放后的陕西 , 五十年社会 主义建设取 得了重大 的成就 , 成为 内
陕西曾经是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 是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 是全 国的政治 、 经济中心 , 并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 文化。汉赋在这 里勃兴 , 唐
历史教学 , 往往可以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 果。国家也充分认 识到了 乡土 诗在这里繁荣 , 汉唐雄风曾在这里上演 ,文景之 治” 、 贞观之治 的封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 9 年的《 1 2 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 建盛世也曾在这 里创造 。古长安曾是中外经济 、 文化交流 的中心 , 是各
历史基 础知
乡土历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乡土性 。乡土历 史的感性材料较 为 丰富, 史实寻之有踪 , 访之有 迹 , 富有极大的感 染力。 且, _而 2 由于乡土
识, 在此基础上逐步具有 分析问题 和解 决问题能 力。而历史教学 具有 历史是 自己家乡的历史 , 学生在理论 上更易理解 , 在感 情上更 易产 生共 抽象性 , 历史人物已不能 复活 , 历史现象 已不能重现 , 历史事件也 不可 鸣, 在实践上也更易 内化为自身行为, 因而乡土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重演, 对于很多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 掌握。这就要 求教师必须 在课 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堂教学 中尽可能提供历 史形象 , 以形成 概念、 出结论、 出规律。在 得 找 陕西乡土历史教学 , 首先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 乡土历史教学中 , 学生对 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 悉, 乡土史料也比较丰 苏 维埃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 :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 是从深入认识 自己的 富、 直观 , 这就很容易使学 生形成较为 清晰的历史 印象 , 而产生 生动 故乡开始的。 故乡的一山一水 , 草一木 , 进 ” 一 风土人 情, 甚至 土特产都会 的历史 印象 , 形成正确 的历史概念。例如在学 习母 系氏族公社时, 学生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 都能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 。只有对 故乡 了解 , 才 对于母 系氏族公社特点 的理解不到位 , 我们就可以组 织学生去参 观半 能对祖 国爱得深切 陕西历史上 曾涌现了无数 爱国志士 , 忠心报 国 如
陕西乡土文化情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专业行政管理学号学生姓名2016年 7 月陕西乡土文化情摘要陕西乡土文化情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情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建设和发展,也给陕西乡土文化情的传承以启示。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历史;问题;发展一、陕西乡土文化情的历史渊源(一)先秦文化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情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陕西乡土文化
一、陕西民俗文化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凤翔木板年画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李景景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欢。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陕西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推动陕西旅游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陕西民俗文化旅游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以促进陕西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学术界对民俗文化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在《中外民俗学词典》中,民俗文化包括信仰民俗、行为民俗、语言民俗以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所表现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旅游的基础,用其独特性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并通过多种形式吸引旅游者亲身投入并参与其中,以达到审美享受的目的。
一、陕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分析陕西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农耕经验为陕西孕育了众多的农特产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元素呈现在各地乡村旅游上,不仅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让许多的外地游客了解了陕西的民俗文化。
1.以回民街为代表美食街区。
回民街位于西安市鼓楼边上,作为饮食集中街区而出名,是外地游客来陕必去的旅游点之一,街区不仅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清真饮食风味,为全国清真小吃之冠,更涵盖了陕西省数百种特色小吃。
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街区化觉巷内,为街区增添了民俗文化气息。
2.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民俗村。
与回民街不同,民俗村既有各类特色美食,又将各地不同的地质地貌、民俗文艺、民间手工艺品、民俗民居等较好的展示给游客。
陕西十大民俗村中,每一民俗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之处。
袁家村被誉为关中第一村,在展示关中民俗的同时,将现代年轻人的时尚元素也纳入其中;马嵬驿则较好的利用了其独特的沟渠地貌,各种手工农机具、骑马射箭及雕塑是最大的看点;洋槐林里看云海、移民新村观民俗、女娲湖边来休闲、窑洞土炕拉话话、商业街里品美食,是蓝田县洩湖镇簸箕掌村旅游景区的最大亮点;渭南湭河坊集中了渭南市各县市区特色美食,同时还展示了华县皮影、华阴老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安驿古镇较好的展示了陕北的窑居文化和驿站文化。
宝鸡乡土文化调研报告总结
宝鸡乡土文化调研报告总结
宝鸡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乡土文化。
我对宝鸡乡土文化进行了一些调研,并总结如下:
首先,宝鸡乡土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宝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
例如,在宝鸡市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宝鸡的历史文化。
其次,宝鸡的乡土文化体现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在宝鸡市的各个地方,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庆典。
例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宝鸡市都会举办盆花会,吸引了数千人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宝鸡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如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龙舟赛和中秋节的赏月等。
此外,宝鸡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民间艺术而著名。
例如,宝鸡的木雕、泥塑和皮影戏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当地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宝鸡市内受到欢迎,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体现了宝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宝鸡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宝鸡的乡土文化还体现在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中。
例如,陕西宝鸡的藏香村就是一个以手工艺为主导产业的村庄。
村里的许多手工作坊和工匠们传承了几百年的技艺,制作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传承了宝鸡的历史文化,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宝鸡乡土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既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庆典活动,又有承载着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
它们不仅反映了宝鸡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为宝鸡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摘要说起陕西那则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陕西中华文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一、概述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峡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三秦”一般从陕西地地理特征来划分,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二、陕西文化的地域结构划分(一)、陕西的地域结构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建都理想之所。
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研究报告
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研究报告陕西渭南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本文将对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一、历史沿革陕西渭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秦朝时期,渭南是秦国的首都,也是秦始皇的故乡。
此后,渭南在汉、魏、晋、唐等多个朝代都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的渭南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地区,在这里形成了丰富的乡土文化。
二、自然地理渭南地处关中平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渭河纵贯全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渭南境内还有丘陵和山脉,山水秀美,为渭南的乡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三、民俗文化1. 渭南民俗艺术:渭南传统的民俗艺术有秧歌、蔺花舞、鼓书、麦芽堆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渭南地区的乡土文化和民间传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展示袁里的重要方式。
2. 渭南传统节日:渭南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渭南秧歌节、清明节、冬至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和向祖先祭祀的方式,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和增强地方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3. 渭南传统饮食:渭南有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如渭南臊子面、鸡蛋炒馍等。
这些传统美食体现了渭南人民对美食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历史文化遗迹1. 秦始皇陵:渭南是秦始皇的故乡,陵墓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墓之一,对于研究秦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柳城遗址:柳城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址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渭水古城:是渭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渭水古城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和历史遗迹,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依据。
五、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渭南的乡土文化,渭南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其中包括加强对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和推广等。
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研究报告
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研究报告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研究领域。
乡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内形成的、代表当地民俗、风俗、传统艺术等文化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对陕西渭南乡土文化的一些研究报告的准确、详细、谨慎和完整的回答。
1. 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特点:陕西渭南地区的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底蕴。
渭南以丰富的农耕文化为基础,融合了汉、唐、宋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举例:渭南的“三秦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陕西地区古代的农耕文化,包括农事习俗、农具制作、农民节日等。
例如,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农耕祭祀活动,如春耕祭祀、秋收祭祀等,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2. 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相关部门和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努力。
他们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口述历史等方式,深入挖掘和记录渭南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
举例:一些专家学者对渭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陶瓷制作、织锦技艺等。
他们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记录,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手工艺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陕西渭南乡土文化的影响与价值:渭南的乡土文化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陕西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陕西渭南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特点,从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举例:渭南的传统音乐艺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渭南民歌、秦腔等。
这些音乐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陕西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对这些音乐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整个陕西地区的文化遗产。
总结:陕西渭南的乡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特点、保护与传承以及影响与价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特点。
陕西乡贤文化研究
陕西乡贤文化研究陕西乡贤文化是指在陕西省各个乡镇中蕴含的特殊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对那些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群体的崇拜、纪念等方面。
陕西乡贤文化既是陕西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陕西乡土民俗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陕西乡贤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自秦、汉以来,陕西就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出现了众多的位居政治舞台中心、文化浸润之地的名人,这些人不仅在自己的时代造就了威望,而且在后世建立了卓越的文化地位。
同时,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于东西方文化融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陕西乡贤文化总体上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首先,陕西乡贤文化具有时代性。
陕西乡贤文化因时代而异,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所崇拜和推崇的人物或群体。
例如,在历史上,秦始皇和刘邦都是受到陕西乡贤的敬仰的人物,他们在政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秦汉帝国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而近代的谢稚柳、李大钊、周恩来等人,则是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陕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陕西乡贤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陕西乡贤文化具有地域性。
乡贤是各个乡镇地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各自拥有的地域特色影响了整个陕西乡贤文化的发展。
陕西的乡贤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各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乡贤文化特点。
例如,榆林的赵庆麟、宝鸡的三师爷、陕西西安的袁子山等人,都是各自乡镇地域的代表性乡贤。
最后,陕西乡贤文化具有代表性。
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袁崇焕、戚继光、张献忠等人统治的明朝、清朝时期,陕西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而在近代,以谢稚柳、李大钊、周恩来为代表的陕西人物在中国革命、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物代表了陕西乡贤文化的精神实质,成为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陕西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保护、弘扬陕西文化的重要举措,是陕西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
在当下,陕西乡贤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重视陕西乡贤文化的历史价值。
斯诺笔下三十年代的中国陕西作文200字
斯诺笔下三十年代的中国陕西作文字三国文化作文关于陕西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
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
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
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
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
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
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
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
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
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摘要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都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问题保护传承陕西地区乡土文化历史与现状一、什么是乡土文化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按照我们说明的路线,要给乡土文化做出释义,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义,查证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植根于农村,广大农村为其生根发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
从地域广义角度看,乡土文化指广大农村,狭义而言乡土文化指具体的千千万万每个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
当然,这种精神文化来源于乡土实体,不可脱离人和土地。
陕西凉皮算是陕西乡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一个小项,外出的很多陕西籍乡友都想把这种凉拌美食带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风靡全国,而事实上呢?近十年间一些乡友带出了陕西凉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结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罢。
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与人与地域,也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与肉的关系。
当然,如果陕西这种乡土饮食文化有一天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和扩张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释义,我们觉得可以顺藤摸瓜,这“瓜”就是乡土。
先秦《列子·天瑞》里面说到这样一句:“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
”这也是出现“乡土”二字的最早文献,不难看出,这里的乡土就是指家乡故土,词典里面的释义为本乡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论证。
这里我们不用再引据论典,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解释中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乡土是与人出生地相关的地理单元。
当然,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乡土定义可能有所不同,如侨居国外的华人,他可能认为中国就是他的乡土,但我们认为用“故土”或者“故乡”来表达这种感情更加妥当。
借助相关资料,上面我们已经将乡土和文化两对词组分开做出解释说明,综合上述赘言所述,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乡土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
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
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缠于这个概念,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逐项对其保护、挖掘、和传承,这才是重中之重,这当然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地域划分(一) 陕西乡土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三、陕西乡土文化的历史渊源(一) 先秦文化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四、陕西乡土文化现状(一) 陕西乡土文化资源特色1. 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 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3. 陕西乡土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陕西乡土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乡土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 陕西乡土文化的景观特色1. 戏曲文化景观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 工艺美术景观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 起居饮食风俗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五、陕西乡土文化存在的问题(一) 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乡土文化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
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
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 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
像乡土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
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三) 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应取精华去糟粕乡土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四) 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六、陕西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一) 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陕西的乡土文化主要是乡土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