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传递美好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艺术传递美好散文
【篇一:用艺术传递美好散文】
散文文体与艺术性散文
就文字表现特征而言,总体上的中国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古代散文、
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古代散文是文言文形态,现代散文是革新了
文言文的白话文形态,而当代散文则是比白话文更切近现实生活的
语言形态。我想讨论的是当代散文形态中,散文作者如何把握自己
的创作,如何在艺术性散文的创作中提升自己,用真正艺术性散文
反映生活、抒写情感。
艺术性散文强调散文应当具有文学性品质,是从宽泛的散文概念中
独立出来的纯粹记叙性、抒情性散文体式。这一概念注重营造美丽
的意境,浓重地抒发情感,从文字运用到篇章结构,要有艺术性品质,有愉悦的美感。这种体式散文的美感,就是情境之美、情感之
美和文字之美。艺术性散文,或叙事绘景,或抒情言志,或兼而有之,是带着作者的个性特征,以优美的文笔表达真情实感,激发读
者的联想,触发读者心灵与情感的审美契机和审美境界,往往意在
言外,或言在象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表情达意和描画形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艺术性散文有如自然界的百花,色彩斑斓,异彩纷呈,万千气象,风格多样,比如诗性美、意境美、朴素美、蕴藉美、雄健美、温婉美等等。
时下,在散文繁荣的阵势中,有一种值得廓清的概念上的“乱象”状态,就是某些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标为“散文”的大量文章,艺术与
非艺术的界限含混,那种浅表性的、少有或者没有艺术含量,少有
或者没有艺术性审美语境的低水准文字篇章,大量涌现,层出不穷,似乎只要有动笔能力,就可以写作、发表散文。这种现象,实质上
是一种掩盖,一种遮蔽,掩盖了对散文艺术品质的考量,遮蔽了“散文”与“文章”的区分。原本的散文,指的是含有创造性活力、审美性
艺术、个性化体验的文学文本,就是艺术性散文。一般的“文章”不
能等同于艺术性散文,“文章”是非艺术性的记叙文本,“艺术性散文”当然是艺术性的记叙表情文本,散文和文章本质上是两码事。
散文是艺术品,需要用真挚的感情、顺畅的韵致、美好的语言、恰
当的结构去抒写心声、抒发情感,以此来打动人、滋润人。我创作
散文作品,力求通过优美的文字、精致的结构,传达一种情感与情
思的审美,力争形成的文字篇章是本位意义上的文学,而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文章。事实上读者阅读这样的散文作品,有如饮啜清冽的
甘泉,呼吸清鲜的空气,感受到的是心灵与情思的审美熏陶,引动
的是值得品味的审美愉悦。从语句、段落、结构上说,创作一篇散
文必须精雕细刻,反复锤炼,最后定型的篇章体式,应当像雕刻家
完成的一件玉雕,精粹而精致,洁净而洗炼,不显芜杂,没有枝蔓。散文品性与审美意象的独特性
散文既然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是文学的、艺术的,那么它有哪些艺
术品性呢?首先,审美意象的独特性,是艺术性散文的显著特征之一。
先读一读几段文学性散文的文字:
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这片散文里,对鲁迅的描写:“鲁迅先
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卷烟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
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清楚地,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阿累的散文《一面》,写“我”——一位汽车售票员,在书店里看到
渴望已久的鲁迅先生的译著,但他囊中羞涩,没有钱买。售票员“向
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
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他的面孔是黄里
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
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
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就是鲁迅。鲁迅以慈祥的目光、亲切的问话、默默的点头奖励似
的微笑,给售票员送了一本他渴望读到的鲁迅先生的这本译著。
举例这两段文字,不是要讨论怎样写人物的肖像,怎样写场景的物象。这里要阐述的是,艺术性散文创作中,作者怎样抓取生活中的
审美意象,怎样使自己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不同于他人。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生活素材中,散文作者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要写出意象的
独特性来。
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事物的细微处都会存在一些未被认
识过的东西,对于作家来说就要善于去发现它挖掘它。”莫泊桑所说
的“未被发现的东西”、“未被认识过的东西”,你发现了、认识了、
挖掘了,经过一个创作的过程,最后形成一篇定型的成熟的文学作
品了,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有了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价值中的文学
意象自然就是独特的。就散文创作而言,体悟莫泊桑这句断言的内涵,我以为这里有这样几个要素值得我们去领会:一是观察事物要
善于发现;二是发现独特处之后要善于挖掘,挖掘就是提炼升华;
三是对于发现的提炼升华,要体现在你的文字篇章形成中,包括意
象的准确把握和文字篇章的准确表达。
根据这样的理性认识,这里对以上两段文字简略地作一分析。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阿累的《一面》都是描写鲁迅的形象和
动作的,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家有各自不同的“发现”——我
所说的“发现”,是指两位作家对鲁迅形象、动作特征的观察细致,
以及细致观察中对鲁迅形象、动作独特性的先在意识上的把握和后
在文句上的独特表达。品读这两段文字,我们感到是形象的、新颖的,文字不是平淡的,而是有灵气的,一读再读,还是觉得有味道,有嚼头。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发现”,作者的表达
是独特的,这样的笔墨是艺术的、文学的。做一个假设:要是你写
一个人的笑、一个人的某种动作,你会怎样写?我们常常看到,一
些作者笔下的某个人的笑或动作,往往是笼统的、一般化的,不会
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那是因为,那种笼统的笔墨是“文章式”的,
而不是“文学式”的。“文章式”与“文学式”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就是
笔墨里有没有细节。“鲁迅先生笑得连卷烟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
咳嗽起来。”“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就是细节。“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
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也是细节,细节中又有恰切的比喻。分析细节,我要述明的
归结点就是,细节、意象必须要追求独特性,选取、挖掘、提炼、
升华细节、意象,必须力求避免与他人雷同,力求是作者自己的“这
一个”。
许多作者往往觉得“文学性”很深奥、很复杂、很难把握。其实,善
于发现细节、抓住细节、表现细节,那就是文学性的一种;善于选
取独特的意象,善于在独特的意象中融入自己独有的感悟,并且用
相应的、得体的文字予以表达,那也是赋予作品艺术性的一种把握
能力,一种创作功底。
心灵素养与情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