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非遗调查报告-word范文模板 (8页)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最新2018】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实用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
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
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最佳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最佳范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并记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调研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现状3. 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同时走访相关地区,与当地居民交流并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以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调研发现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2.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具特色,但大部分项目受到了外部文化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3. 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加强监管和落实力度。
4. 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知识和资金支持。
五、调研建议1.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2. 引导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3.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增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
六、结论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发展。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看非遗的发展 ——以四川部分地区为例
18~30岁的学生群体,男女基本比例为1∶3。 (二)了解程度 在“您知道什么是非遗吗?”这一题中,表现出大部分人
(52.67%)对非遗处在听说过但不了解的状态,只有少部分人 (4.96%)对非遗非常了解,甚至有一部分人(3.67%)对非遗完 全不了解。这说明了非遗在人群中的知名度较低,非遗亟待一定 的宣传推广来扩大影响力。
第二,有些非遗难以向产业化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如雾山 石刻的非遗传承人邓国军老师所讲:在非遗展上遇到有人提出要 大批量订购石刻,但因石刻雕刻难度大所需时间长,他无法向别 人做出保证批量生产,只能放弃订单。
第三,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有一些政府部门可能更加重视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有一点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上便有所缺失。
2018年7月下半月刊
从梦遥 张诗钰
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非遗,观察到的现象和观点更加客观。“我们都是文化 人”团队在雅安、乐山、成都、江油四地进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活动。走访当地非遗办,与非遗传承 人直接接触,了解记录12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状况。团队通过访谈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制作微博、微信及在网站发 表新闻稿等途径推广非遗,并收集非遗相关调查问卷。作为大学生群体,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达到几个目的:一是 通过实地体验非遗,对专业课程非遗学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二是弥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大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三是结合专业知识、经验借鉴,从大学生的视角为地方非遗的保护、活化等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计划
此次调研时间为2017年7月至8月,调研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 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调查对为社会大众、非遗传承人及有关工 作人员。
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及政策后,团队召开成员会 议,确定从四川省非遗分类的十个类别中,除传统医药外,每个 类别选取至少一个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以期能更好地了 解四川非遗发展现状。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通过对四川省内多个地区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摘要:一、背景介绍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份,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是四川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问卷,通过网上和实地发放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同时,我们还对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我们还前往四川省内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民间传说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民间传说种类繁多,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传说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民间传说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2. 传统技艺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传统技艺种类繁多,包括陶瓷、蜀绣、竹编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3. 舞蹈和音乐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舞蹈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舞蹈和音乐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舞蹈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资金支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通过各种载体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生态和观念价值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统称。
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川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概况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涵盖了四川省的主要地区,包括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宜宾市等。
2.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调研团队深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现状。
(2)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建议。
(3)问卷调查: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四川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川剧、川绣、川菜等。
其中,川剧作为四川省的传统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关注。
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 保护与传承呈现两极化趋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如川剧的相关展览和演出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过程。
3. 保护与传承机构形式多样四川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立了多个相关机构,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传统文化研究院等。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篇一:非遗文化调研报告有关非遗文化的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三个特点。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传统风貌,还是当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但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资源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低。
其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传承的动力。
再者,非遗传承存在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传统技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非遗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非遗保护的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3.发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遗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使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非遗文化的传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重要传统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着距离社会生活的边缘化、衰退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我们决定开展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调研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美术、民族服饰、舞蹈、传统技艺、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
这些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我国也对非遗保护作出了很多工作,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传承人口的不足、缺乏足够的保护资源和工具等原因,非遗传承遇到了困难。
3. 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传承人口稀少、缺乏传承资源、保护政策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4. 非遗保护与传承解决办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首先,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唤起人们对非遗的重视。
其次,应该加大对传承人口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非遗。
另外,需要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政策,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方法进行调研。
主要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取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调研结果1. 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我们对几个偏远地区的非遗进行了调研,发现非遗传承人口的不足,传承资源的缺乏、传承环境的欠佳等问题比较突出。
2. 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困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问题,如传承资源的不足、传承环境的不利等。
四川成都非遗文化调研报告
四川成都非遗文化调研报告四川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为了深入了解成都非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1. 了解成都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2. 分析成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3. 探索成都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及传播途径;4. 研究成都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采访非遗传承人:选择几位成都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困难和对未来的展望;2. 考察非遗展览和市场:参观成都的非遗展览和市场,了解非遗项目的种类和销售情况;3. 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调研成都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专业研究成果。
三、调研结果1. 成都非遗传承现状:调研表明,成都非遗文化传承人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年龄普遍较大,传承面临断代问题。
同时,一些非遗项目缺乏传承人才,面临传承困难。
2. 保护与发展问题:成都非遗文化保护力度不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
一些传承人表示,他们缺乏经费和政策支持来保护和发展非遗项目。
3. 商业化及传播途径:一些非遗项目已经商业化了,通过展览、销售等方式传播。
但是,一些商业化的非遗项目存在低劣仿制品的问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4. 经济和社会影响:调研显示,成都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吸引了一部分游客,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非遗文化也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对策建议1. 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力度:政府部门应增加对非遗项目的财政支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2. 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3. 提高非遗项目的商业化水平:鼓励非遗传承人与企业合作,推广非遗产品,确保其质量和原汁原味。
4. 加强非遗文化的国内外宣传:以成都为中心,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将成都非遗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国内外受众。
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总结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总结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8年一年来,××县文化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一、所开展的工作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承活动的开展,我馆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工作:⑴收集、整理民间壮剧田野调查资料和各乡镇上报民间故事,录入成电子文档。
⑵为使我县的非遗工作顺利申报成功。
今年4月有幸邀请到我省非遗专家组一行3人。
到我县剥隘坡芽村、归朝后周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座谈会上专家组的几位老专家,对我县即将申报的4个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⑶在非遗的申报工作中,我馆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下乡走村串寨,收集资料,认真反复修改“坡芽歌书”、“××瑶族度戒”“××彝族跳宫节”“××壮族珑端节”四个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以及坡芽四位传承人的(四)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1 / 6统技艺面临灭绝。
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
保护人和观念,要比保护简单的物质更伤脑筋。
现在愿意去学习非物质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不仅是因为很多人对这些没兴趣,更多的是因为它不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而当今流传下去的形式基本上也只有师傅传徒弟的形式,范围较窄。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不仅需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文物等,还需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代传承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庆典儀式、传统知识与做法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调查的角度出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1. 传承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世代传承下来的,这种传承性是彻底的。
每一代人都会接受并且学习,并且继承和传承这种文化习惯和技术,一代接着一代。
2. 多样性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不同的民族、地区和社会群体,因其生活、生产、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因时而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时而变的,它是根据生活、生产和信仰给予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变化和演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变化是非常快速的,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快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1.文化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文化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保护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并且保障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文化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培训文化人才,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培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将文化遗产创造力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使其加强自我价值和发展。
3.社会意识的建立政府部门可以在社会层面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面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让社会广大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之中。
三、实地调查范例愚公移山源于中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内容是一个叫愚公的老人麻木不仁,坚定不移地打算搬移700座山以便创造天平之洲。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根据我对所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措施以及对社区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针对社区居民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并收集和分析了获得的数据。
2. 深度访谈:通过与社区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我获得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承情况的详细信息。
3. 文献研究:我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政策和相关理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我调查的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艺、传统节日和传统技艺等。
在社区居民中,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高,多数人表示非常珍视和重视。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四、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传承人培训:社区成立了传承人培训班,对潜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培训,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2. 重要活动的举办:社区组织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以加强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
3. 宣传和教育活动:社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包括展览、讲座和书法绘画培训等,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1. 民族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凝聚社区的凝聚力。
2. 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社区带来经济效益,例如,传统手艺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20XX年4月)20XX年4月16-17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琴带领,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专题进行调研。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及赣榆县文广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题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民俗博物馆、新海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汪恕有醋厂,赣榆县宋庄甜闷瓜、黑陶生产基地等。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1、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
印发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申报与评定、规定保护与传承、管理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文广新局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提请各级财政增加保护经费投入,近年来,共争取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500万元。
2、开始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架构。
圆满完成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任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截止目前,全市有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26个项目入选省“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县级“非遗”目录,基本完善了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
3、“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轨道。
创建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通过出版丛书,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繁荣,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四川非遗公园市场调研报告
四川非遗公园市场调研报告四川非遗公园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作为中国非遗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众多的非遗项目,体现了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族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四川非遗文化,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纷纷建立非遗公园,旨在通过展示、交流和推广等方式,增强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次市场调研旨在对四川非遗公园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公园运营情况,了解游客需求,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在选取的四川非遗公园中,随机选择了20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非遗公园的满意度、体验感受和需求。
然后,针对公园管理者、从业人员和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公园的经营模式、文化传承和推广方法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游客需求方面:(1)参观体验需求:大多数游客希望通过观看展示、亲自参与或学习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背后文化内涵。
(2)文化创意消费需求:游客对非遗相关产品的购买意愿较高,希望购买到真正有价值的非遗产品,以及能够体现四川非遗特色和设计创新的产品。
(3)交流合作需求:游客希望在非遗公园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非遗公园运营和管理方面:(1)展示和传播不充分:部分非遗公园展览室较小,内容展示不全面,无法满足游客对非遗文化深入了解的需求。
(2)活动推广不足:非遗公园活动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影响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受。
(3)非遗项目传承困难:非遗项目传承人较少,缺乏传承机制和培养计划,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存在困难。
四、建议和对策1.加强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播:完善非遗公园的展览室,增加展示面积,丰富展示内容,提供更具参与性和体验感的展览形式。
2.提升非遗公园的活动推广:组织更多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景点、学校等机构合作,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凉山非遗项目调研报告
凉山非遗项目调研报告凉山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非遗之都”。
为了深入了解凉山州的非遗项目,本次调研以凉山州的三个重点县为基础,分别是布拖县、西昌市和昭觉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布拖县的非遗项目。
布拖县是一个藏族聚居区,这里的非遗项目多以藏族文化为主。
调研中我们发现,布拖县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项目主要有藏族舞蹈、藏族歌舞、藏族织锦等。
其中,布拖县的藏族舞蹈独具特色,舞姿优美动人,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接下来是西昌市的非遗项目。
西昌市是彝族聚居区,这里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项目以彝族文化为主。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西昌市的非遗项目包括彝族传统服饰、彝族木刻、彝族烹饪等。
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彰显了彝族人民的美丽和智慧。
最后是昭觉县的非遗项目。
昭觉县是苗族聚居区,这里的非遗项目主要以苗族文化为主。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昭觉县的非遗项目包括苗族剪纸、苗族绣花、苗族竹编等。
其中,苗族剪纸技艺精湛,图案复杂,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凉山州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艺术特色。
然而,我们也发现凉山州的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的追求,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其在当地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凉山州政府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其次,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提高它们的知名度。
最后,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来,通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非遗项目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综上所述,凉山州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但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凉山州的非遗项目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非遗文化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术和表演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艺术和表演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和淘汰。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我进行了一次非遗文化调研。
调研过程中,我选择了瓷器、刺绣和京剧三个传统非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去了一家著名的瓷器制作工坊,观摩了整个制作过程。
这家工坊的瓷器制作技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传承着古老的制作方法和工艺。
在工坊里,我看到工匠们的手艺非常精湛,他们使用的工具简单而原始,但却能制作出纤细而美丽的瓷器。
然而,我也发现这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成本高昂、劳动力短缺等。
此外,由于现代消费者对瓷器的需求下降,这家工坊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其次,我进行了刺绣非遗项目的调研。
我参观了一家专门从事绣花制作的工作室。
在这里,我了解到刺绣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刺绣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经过精益求精的手工处理,工艺复杂而繁琐。
在工作室里,我看到了许多老师傅正在绣花,他们手指的动作熟练而稳定,仿佛一种艺术的舞蹈。
然而,我也发现许多年轻人不再学习刺绣,这项传统技艺正慢慢失去年轻一代的传承。
工作室的老师傅们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开展刺绣展览和培训班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刺绣感兴趣。
最后,我参观了一场京剧表演,京剧作为中国国粹之一,深受人民喜爱。
在表演中,演员们的唱腔和戏服都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京剧表演面临的问题同样严重。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和理解度逐渐下降。
在观众席上,我看到大部分观众年龄较大,年轻人的身影寥寥无几。
京剧演员们表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推广京剧并加强与新媒体的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京剧感兴趣。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传统手工艺艺术和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支持。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四川非遗作文
四川非遗作文
我国古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浙江雁荡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风光,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观。
爬爬青城山、看看都江堰、逛逛武侯祠、走走浣花——依然能感受到一座城往昔的缤纷,千年的历史,逶迤而来,这就是成都,一座不老的城市。
我出生在四川成都,在我出生的那年,金沙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在这里发现千年乌木和几千年前的古蜀文化遗址。
后经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三千多年前铟殷商时期古代巴蜀人的遗址。
太阳神鸟是她的标志,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她是广汉三星堆后期古蜀人南迁至川西平原,最后落户至金沙。
其祭祀规模不亚于三星堆。
现在金沙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她向人们展示我们巴蜀文化的源远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
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
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
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
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
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
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
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
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
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
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
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
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
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
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
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
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
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
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
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
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柳倩也说:“‘变脸’
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
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
‘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
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
成都茶馆.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成都茶馆
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
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
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
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
“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
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
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
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
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
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
作演出场地。
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
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九大碗”.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
办“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
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
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
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
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
有始有终,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
去吃“九大碗”是要向主人家交钱的,
你五十他一百,账房先生戴着老花眼镜,用毛笔在账本上如实记下客人交的钱,到时分文不少的交给主人。
主人抱着这本人情簿子,等别人家有事的时候再去
还人家。
客人交了钱吃起来心安理得,条件差的人家也可暂时借助大家的力量
将家里的事办好,体现了集体的温暖,有点提前进入和谐社会的味道。
同时使
镇上的人建立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永久牢固,和谐美满。
多少年来人们
牢牢守着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若有人收了别人的钱而不还,或是别人家有事
而不去帮忙的话,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背上一个不落教的名声,一辈子都抬
不起头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我很佩服祖辈们定
下的这个规矩,既富有人情味,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办一次“九大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单以吃而论,主人家至少须备
下上千斤的猪肉,几百斤鱼(一般是鲤鱼),几十只鸡和上百斤的牛肉,至于蔬
菜那就更多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九大碗”质量也须“与时俱进”,若
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了会将这家
人贬得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
别人说长道短。
办“九大碗”不能太“水”是镇上的人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九大碗”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民间厨师没级别的)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
菜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专业人员”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大
师傅”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候你就得靠边站。
我认识一位厨师,替人办了几十年的
“九大碗”了,已经60多了,至今还在为小镇的红白事发挥余热,他在镇上颇受人尊重,无论哪家有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而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
他最
拿手的菜是“蛋裹元”,这也是高庙的“九大碗”名闻遐迩的主要原因。
我曾
在城里的好些餐馆吃过别人做的“蛋裹元”,材料一样但就是没他做的地道。
这道菜说起来挺简单,把猪肉在菜板上细细剁碎,加上生姜葱头味精胡椒粉拌匀,用事先做好的蛋皮(用鸡蛋清在油锅里摊平,看起来颜色黄黄的,很薄)包
裹成一条条的,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再切成一片片的就可吃了。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
有许多人都按照她传授的方法做过,但做出来就是没他做的
好吃。
吃“九大碗”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八人,一次坐二
十多桌,这一轮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
摆完。
桌上的白酒是地道的高庙白酒,有“小五粮液”的美称,酒不够的话,
还可加。
菜一道道的端上来,说是“九大碗”其实根本不止九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
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一道独特
的风景,喝酒的喝得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梁山好汉聚
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
这样的场面往往要持续好多天。
绵竹年画节.四川德阳民俗风情
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中
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
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
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
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