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_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合理化;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产

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非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此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外,还表现在以人为本实践的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

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从三次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产业结构与其他结构之间的合理化方面入手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内容,可以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有利于较全面地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

构演进与经济结构变革

建国之初,我国产业结构基本

摘要: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不仅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还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沿着重型化路径演进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结构扭曲,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根本性转变,就势必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本文试图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者有机结合进行系统分析,以全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黄志钢

一、前言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通常分为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和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相比而言,后者是在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基础上,实现一种有发展的增长。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部分

的构成,包括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分配结构、投资结构等,其中体现生产环节的产业结构居于支配地位,对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可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基础,而产业结构与其他结构之间的协调化,是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六个方面,其中高投入、高消耗主

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

结构剧烈变革并初步扭曲的阶段;三、2002年至今是产业结构重型化及经济结构扭曲进一步放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扩大,势必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

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阶段。1、我国产业结构初步正常化的演进阶段

为扭转畸形的产业结构,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结构调整,此阶段主要集中于1978年-1984年。由图1可见,这是个经济

增长波动剧烈的时期,主要是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基础地位,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迅速上升的阶段。到1984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32%,比1978年的28.1%提高了4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极大改善了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显然,此结构调整是恢复人为破坏和抑制的第一产业发展能力,是产业结构正常化演进的第一过程。

从1985年-1992年,我国进入

注:1993至2004年数据在2005年经济普查后经过了调整。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安邦集团整理。

呈现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特征,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为50.5:20.9:28.6。为实现工业化,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但矫枉过正,从1953-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1%,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则高达11%,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1.5%,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2.1%、5.5%,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为28.1:48.2:23.7,三次产业的不协调,导致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物质短缺。为改变窘迫的经济局面,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出现了三轮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按照我国G D P 的增长轨迹(图1)以及国家阶段性政策,可以将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路径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从1978年-1992年是产业结构正常化阶段,经历了两个调整过程;二、1992-2002是市场体制初步建立,产业结构基本正常化后再次重型化演进,整体经济

了产业结构正常化演进的第二过程。这个时期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轻工业比重上升的阶段。第三产业从28.5%左右上升到34.3%左右,同时第一产业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其

中二次产业中是以轻工、纺织为主

导,而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比重下降较多。这个时期,由于个体户、乡镇企业崛起,引起了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的轻工业发展。显然,此阶段也具有补偿发展不足、调整比例关系的特征。

2、产业结构再次重型化、经济结构变革并初步扭曲的演进阶段

1992年-2002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10年,也是我国对高增长、高通胀态势进行宏观调控,成功“软着陆”,并逐步克服经济“疲软”,实现平稳增长的阶段。由

图1可见。

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到2002年十六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市场体系基本成型,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资本货币市场等相继建立起来;改革了金融、财税体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如火如荼,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市场经济框架初步建立。这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展,引起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质变。微观主体的市场化,引起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国退民进”抛出的大量下岗职工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深刻影响

了就业结构;引进外资、劳动力流动促进了技术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为扩大内需而推行的教育、医疗和房地产市场化的改革,直接影响了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等。

作为经济结构核心内容的产业结构,经过十几年的正常化调整,结构初步趋于合理,但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后,又逢市场化体制变革,在政府仍然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下,压抑的投资冲动得到释放,又步入重型化产业结构的演变。相对以前,这次演进虽较

为理性,但整体上仍开始失调:如

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

路、港口、电力等)投入,具有突

破“瓶颈”制约的经济意义;重化

工业为主导,钢铁、机械设备、汽

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

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具

有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意义;但从

1992年-1997年,第一、三产业却

同时持续下降,分别降了2.7%、3.4%,

第三产业大幅度下降露出了失调

的端倪。庆幸的是1997年实现“软

着陆”,延缓了此发展趋势,到2002

年第二产业比重只增长0.4%,第三

产业增长3.4%,重回1992的比重,

如表1。

此时,我国产业结构与自身相

比处于升级阶段,但与其他发展中

国家相比则有明显的失调和重型化

特征。自1992年后第三产业演进呈

现U型结构,第二产业虽被调控但

难遏制上升势头,相比而言我国二

产仍居高位,其中制造业比重也大

大超过按人均G D P划分我国所处

经济阶段应具有的水平,而三产则

处于低水平,如表2。此外,经济

结构也开始扭曲,如产业结构与就

业结构不协调、收入分配结构扭

曲、消费市场与需求结构分化等

等。由于矛盾还在积累当中,以及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对高增长、

高通胀的宏观调控,延缓了产业结

构与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调和扭曲,

但这些累积在下个阶段被释放和放

大,使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当前

的经济主题。

尽管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一

直处于调整与变革中,但经济增长

方式始终如一。虽1996年“九五”

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但由

于当时重中之重在于以国企改革为

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主观上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未予以足够重

视;在客观上,由于保障增长方式

转变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由

于原来经济增长粗放程度很高,由

于粗放型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空

间,由于经济结构并未优化,粗放

表1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表2 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占GDP的百分比)注:资料来源《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