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
![2019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231db4daef5ef7ba0d3cf2.png)
候选人基本情况
姚熹、教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
(格式:姓名、从事专业、职称、工作单位、受教育情况)
提名单位
教育部பைடு நூலகம்
提名意见
(不超过600字)
姚熹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国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行业的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在电子陶瓷科学与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建树,在引领电介质学科发展、推动电子元器件行业进步等方面成绩卓著。发展了弛豫铁电体的介质极化理论,建立“微畴-宏畴转变”以及“新玻璃模型”理论,推动和引领了国际铁电学研究的热潮;率先开展和引领了我国高性能电子陶瓷、铁电单晶、铁电薄膜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学术与应用研究,并用于国防尖端装备研制,对推动解决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了我国功能材料领域科技战略的制定和该领域“863”、“973”等重点科研计划的实施,带领中国电介质研究走向世界;发起建立了亚洲铁电学会(AFA),主导筹建了亚洲电子陶瓷学会(AECA),大大提升了我国和亚洲电子陶瓷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电介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当选美国陶瓷学会会士,荣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铁电学成就奖,200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根据国防需求,发展了锆钛锡酸铅基反铁电陶瓷在电场、温度和等静压外场耦合下的热力学唯象理论,发现了四方反铁电相/三方铁电相温度垂直的准同型相界,研制出压致相变性能与温度稳定性好的反铁电陶瓷材料和小型化高压电脉冲电源,已用于国防尖端装备;设计和研制出由畴调控的大电致应变和细电滞回线的电致相变反铁电陶瓷,已研制出低频大功率小型化水声换能器;承担国家进口替代项目,对提升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和推动解决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8460a0f0195f312b3169a5a6.png)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井筒、桩基础等)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突破了传统热力学模型的理论局限;首次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逆反应的内在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模型,构建了水合物分解气、水运移理论框架;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压-热联调强化水合物分解方法;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边界。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5796236137ee06eef91838.png)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生物炭模块化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中国
ZL201510134441.5
2016.8.24
2208613
山东大学
张建, 刘华清, 安沫霖, 胡振, 张成禄
有权
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情况
1、姓名:张建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明确了不同湿地植物种群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创新性构建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协同强化技术;主持研发了湿地植物生物质高价值利用技术,提出了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环境优化技术,并解析了湿地设计与运行参数对湿地水力流态的影响。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技术标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中国
DB37/T3394-2018
2018.9.17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防堵塞快速渗滤系统
中国
ZL201010118102.5
2012.5.9
943754
山东大学
张建,吴海明,张成禄,范金林,李聪,张金勇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可拆卸式均匀布水器
中国
ZL201010616982.9
2013.4.3
116615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卢少勇,蔡珉敏,金相灿,赵斌,包裕尉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a6f70caaeaad1f346933fe5.png)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信息(2019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信息(2019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8c5bd35002768e9951e7387c.png)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信息(2019年度)提名奖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主粮农机装备智能测控关键技术与云管理服务平台提名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名意见:农机智能化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然方向,机器作业质量准确感知、农资精量施用、全程信息化服务等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瓶颈。
主粮农机装备智能测控关键技术与云管理服务平台的研发,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极具战略意义。
项目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效益为目标,突破了农机作业对象精测、农资精施、全程精管三大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智能测控系统与云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于作业装备,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作业智能管控。
发明了耕层深度、种肥用量、杂草分布等农机作业对象在线精确检测方法,为科学决策农资投入提供基础支撑;突破了种、肥、水、药流量精准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按需精量施用难题;研制了耕、种、管、收系列物联农机装备,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能;创建了首个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与APP。
项目获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37项,制订国家标准2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其中,农机作业参数采集软件设计方法和共性参数测控平台国际领先,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国际首创,入选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近三年累计销售智能系统装备3万余台(套),推广到全国22个省、自治区,引领了传统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向“互联网+农机”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本项目推荐材料有效,符合填写要求,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苑严伟、杨学军、王书茂、赵博、姬江涛、贡军、伟利国、金鑫、毛文华、雷军波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简介: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机械化阶段,但机器作业质量准确感知、农资精量施用、全程信息化服务等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瓶颈。
关于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6c0d1951f46527d3250ce000.png)
北京电力设备 特高压工程用高强支柱
总厂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桂林电力电容器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有限责任公司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山东泰开隔离开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关有限公司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西安ABB电力电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容器有限公司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阿尔斯通(广东)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公示时间:2018 年 12 月 29——2019 年 1 月 4 日
联系人:尚超峰、袁志勇
联系电话:0799—7636818;邮箱:chaofeng007@, yuanzy_1986@。
附 件: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提名申报 2019 年度国家科 学技术奖项目公示内容
客观评价
(一)2017年7月8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出具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 书鉴定意见:
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满足了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要求,提升了电 瓷行业高电压等级支柱瓷绝缘子技术和制造水平,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 电瓷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种重要意义。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产品 市场前景广阔。项目成果的综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2012年10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出具的新产品鉴定证书鉴 定意见(证书编号:中电联鉴字[2012]第163号、中电联鉴字[2012]第 164号、中电联鉴字[2012]第165号):
其强度、绝缘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特高压输配电线路和电力设备运行的
安全性和稳定性。该项目设计了刚玉相/玻璃相/二次莫来石相的材料配
方体系,通过建立晶相生长和结构控制技术,低应力、微变形制备技术
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超大尺寸特高压瓷绝缘子的规模化生
产和工程应用。经评价,项目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3c4f9f86f1aff00bed51efc.png)
一、 项目名称
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研究
二、 提名者
中国科协
三、 提名意见
该项目“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研究”以中国东北特有 的化石昆虫为研究材料,结合现生昆虫研究资料,在化石昆虫物种 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昆虫学与植物学交叉、昆虫学与地学交叉、 昆虫学与生态学交叉,开展了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学研究,取得了 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发现了距今 1.2 亿年早白垩世的传粉昆虫,推 断被子植物在中国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就已经存在; 发现了世界上 最古老的蕨叶状拟态昆虫以及首次报道了拟态银杏的昆虫, 揭示了 中生代昆虫与裸子植物已经出现了特异性的协同进化关系; 发现了 中生代最古老的外寄生昆虫, 证明了血食性昆虫在中生代已经在多 个类群出现;利用形态学与声学交叉研究,首次复原了 1.6 亿年前 昆虫的鸣叫声。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 (Science,1 篇) 、 《美 国科学院院刊》 (PNAS, 3 篇) 以及 《当代生物学》 (Current Biology, 3 篇)上,出版了国内首部有关昆虫演化的英文专著,在国际昆虫 学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8 篇代表论著在 SCI 刊物上被他引 162 次。 《Science》 、 《Nature》 、 《PNAS》等对该项目有关昆虫传粉、拟态、 发声的起源及与植物的协同演化方面的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并 且被国内外的一些专著和教科书所采用。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
2
态和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表明在中侏罗世昆虫与裸子植物之间已 经出现了特异性的拟态和协同进化关系。 “银杏侏罗蝎蛉”还入选了 2012 年世界十大新发现物种。 发现点三:首次复原了 1.65 亿年前一种昆虫的鸣叫声,这是国 际上第一例关于古老动物鸣声的重建。鸣声是现代昆虫在交配求偶 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求偶机制, 利用 1.65 亿年前中侏罗世螽斯标本上 保留的发音器官(音锉)创造性地复原了“悦耳古阿波鸣螽”的鸣 叫声。这是国际上首例具有音频数据的古代动物声音的重建。2012 年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 PNAS 上,同期 PNAS 还配发了一篇 题为“侏罗纪的歌唱家”的评论文章。 发现点四:发现了最古老的外寄生昆虫,揭示了在中生代时期 昆虫已经进化出终身寄生和在巢穴等待寄主的两种不同的寄生关系。 血食性昆虫与寄主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协同进化关系。该项目发现距 今 1.65 亿年中侏罗世最古老的跳蚤类昆虫, 对其吸血量进行了估算, 揭示了终身寄生的跳蚤类昆虫与宿主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把跳蚤 的起源时间前推了 4000 万年。综合地球化学中铁元素的差异、比较 形态学和埋藏方式等多个证据, 证明距今约 1.25 亿年的喙蝽是目前 最早的在巢穴等待寄主的吸血异翅目昆虫。这项工作先后 3 次发表 在 Current Biology (2012, 2013, 2014) 上, 2012 年 Current Biology 发表的特邀评论将跳蚤类昆虫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昵称为“1.65 亿年前的搔痒” 。 该项目 8 篇代表论著 IF 合计 92.7(2018 年最新影响因子) ,在 SCI 刊物上被他引 162 次,成果受到了 Nature、Science、PNAS 等 刊物的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任东教授连续三年(2015-2017)入选 Elsevier“农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9d6dd75f01dc281e53af031.png)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四、应用情况(不超过2页。
应就本项目技术应用的对象(如应用的单位、产品、工艺、工程、服务等)及规模情况进行概述)本项目建立了高效的生物毒素主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为粮油及其深加工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与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充分合作,集成毒素检测去除和预防技术,直接转化应用6家,辐射应用300余家。
实现了原料采收储存加工过程中产毒菌和毒素的有效控制:(1)针对粮油加工中毒素控制,明确关键控制环节,设计并形成了1套较为完善、先进的适合于花生粕和花生油等加工过程中主动干预调控技术体系,并在国家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龙大粮油有限公司实现食用油中生物毒素的消减防控技术、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很好改善我国粮食的经济效益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三年新增产值325844.30万元,新增利润17579.34万元。
(2)针对我国小麦原料,建立由菌到毒素全方位的检测筛查和防控技术,设计并形成了1套较为完善、先进的适合于我国优势传统食品加工过程中主动干预调控技术体系,并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实现粮油中生物毒素的消减防控技术、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该技术应用于年产15万吨的生产线产业化示范,实现了面粉加工链条中镰刀菌毒素控制,及时解决并显著降低面粉做生物毒素污染隐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增产值14882万元,新增利润432万元。
(3)研发的纳米荧光检测试剂和设备、分子印迹生物传感检测装置和检测信号输出自动化等技术应用于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形成OTA等真菌毒素检测试剂条和试剂盒及相关检测设备等产品。
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产品上市后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近三年,共销售试剂盒、试剂条、快速检测设备38352件(台),总销售额达到3233.7万元,利税526.8万元。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公示内容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5fa7d06aaea998fcc220e4f.png)
一、项目名称
非霍奇金淋巴瘤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二、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 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提名情况进行了公示, 目前无异议。
(一)建立中国 BNHL 诊疗新标准,提高了约 20%疗效:受 CFDA 委托,牵头 中国多中心试验,证实 CD20 靶向化疗(RCHOP 方案)可提高 BNHL20%疗效,该药 因此获批使用,RCHOP 成为中国 BNHL 标准方案,至今已有 15 万患者受惠;率先 开展前瞻性研究,证实缩短化疗间期可提高未使用靶向药物高危患者 10%的生存 率,为贫穷患者开辟了另一条提高疗效的途径;发现肿瘤组织中 Beclin 1 等可 有效预测疗效和预后;发现 LYN 等基因突变与中国 BNHL 的发生发展相关。
该项目在 B 细胞淋巴瘤方面,建立中国 B 细胞淋巴瘤新诊疗标准,提高 15-20%的治疗效果;同时发现伴乙肝者在靶向化疗中,易发生治疗相关性肝炎(中 国是乙肝大国,此问题尤为重要);创建了预防 B 细胞淋巴瘤靶向化疗相关性肝 炎发生的新方法,使治疗相关性肝炎发生率下降 80%,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NK/T 细胞淋巴瘤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相对常见,而在欧美国家罕见。该项目 通过构建危险分级和临床分期,制定了 NK/T 细胞淋巴瘤个体化分层治疗策略, 使低危者不用接受过度治疗,高危者通过提高治疗强度改善生存期;通过研发新 的治疗方案和综合治疗模式,建立 NK/T 细胞淋巴瘤新的治疗标准,使 5 年生存 率提高约 20%。
2.项目查新报告结论(附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具有很强异质性的 一组独立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在常见恶性肿瘤排位中 在前 10 位以内。本项目是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致病因子、疗效评价预测模式及 诊治策略的系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查新结果如下:①提出 CHOP/R-CHOP 方案 对 B 细胞性 NHL 的治疗策略,国内外未见对比 CHOP-14(双周)方案和 CHOP-21 (三周)方案治疗 B 细胞性 NHL 效果的公开研究报道;②揭示乙型肝炎病毒(HBV) 对 NHL 的影响,并提出有效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策略,国内外未见对比恩 替卡韦和拉米夫定预防 DLBCL 伴 HBsAg 阳性患者予 R-CHOP 治疗后乙肝再激活的 公开研究报道;③揭示 BAFF-R 对 DLBCL 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内外未见 BAFF-R 对 R-CHOP 方案治疗 DLBCL 患者预后影响的公开研究报道;④发现与中国非霍奇 金淋巴瘤(NHL)相关的致病基因,国内外未见与本项目相同的公开研究报道; ⑤建立结外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ENKTL)的新分期系统,并证实新分期系统较 传统 Ann Arbor 分期系统使 ENKTL 各分期患者的分布更均衡,能更好的预防患者 预后及指导治疗,在国内外未见相同的公开研究报道;⑥揭示 Beclin 1 对 ENKTL 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内外未见探讨 Beclin 1 表达水平与 ENKTL 患者预后关系的 公开研究报道;⑦提出老年早期 NK/T 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治疗策略,国内外未见 与本项目相同的同时探讨放疗及 PGEMOX/GELOX 化疗对早期 NK/T 细胞淋巴瘤老年 患者的临床意义的公开研究报道。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0b7e68dec8d376eeaeaa316b.png)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名者:谢建新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毛新平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刘正东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冶金工程技术提名意见:项目针对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高质量轧制技术中的难题,在复杂孔型系统高效设计、产品内部及表面质量稳定性一致性控制、全长尺寸高精度控制等复杂截面型材生产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研发出一整套高铁、重载铁路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制造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项目的主要创新包括:研发出基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全轧制过程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技术,实现钢轨及异型材孔型系统智能设计-配辊-轧辊加工,使新产品研发效率大幅度提高;开发出全轧程三维模拟精准预测轧件参数及生产过程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实现系列钢轨及异型材轧制全过程工艺优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显著提高了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开发出基于大数据及在线控制的钢轨轧制金属流动预测-补偿模型和全长尺寸精度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高铁百米轨,重轨全长尺寸在线高精度控制难题;研发出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显著减少了轧疤等钢轨表面质量缺陷。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7件,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专著1部,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所开发的技术已大规模应用于系列高速重载钢轨及异型材的高质量制造过程中,产品在京沪高铁、青藏铁路及大秦重载铁路等国家重点铁路建设工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技术对发展新一代钢铁材料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提名该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项目简介我国高铁、重载铁路及工程机械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名片和品牌,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66%。
高铁百米轨、重轨及特种异型材是铁路及机械装备的关键基础材料,其质量与精度对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性、服役寿命及建造成本影响极大。
2019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
![2019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https://img.taocdn.com/s3/m/7a12cfd6f61fb7360b4c65fc.png)
三、客观评价
3.1 项目鉴定、验收评价 (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工业废渣在水泥与混凝土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桂科 验字[2014] 550),2014 年 5 月 23 日验收:研发相应的物理及化学激发技术,使 之部分替代水泥生产天然原材料、熟料、天然石膏、混凝土掺和料。技术结果: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平均利用率达到 30.9%。项目实施期间,水泥生产中年利 用工业废渣量达 100 万吨以上,混凝土生产年利用工业废渣 7 万吨,水泥单位生 产成本下降约 28.75 元/吨,每立方混凝土可以节省 14.6 元以上。 (2)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水泥节能制成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桂科验字[2013] 678),2013 年 8 月 11 日验收:项目围绕“绿色”主题,在广西 13 家水泥企业进行 水泥绿色成套技术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累积节约成本 9965.45 万元,节电 8575 万 kWh,多掺废渣 47.83 万吨,减排 CO226.48 万吨,节能减排 效果显著,该水泥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技术集 成”(编号:17-1128),2017 年 4 月验收:应用本技术生产绿色生态水泥时,综 合电耗 27~31kWh/t, 粉磨电耗 22~26kWh/; 生产矿渣微粉时, 综合电耗 58~68kWh/t; 生产锰渣微粉时,综合电耗 51~55kWh/t,平均节耗 10~15%。生态水泥中渣材总掺 量由 40~50%提高至 65~75%,总掺量高于复合水泥中渣材用量,同时渣材品种达 3~6 种。本技术投资同比节省 10~15%,投资回收期缩短 1/3。形成成熟、完善、 适用性强的新型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工程设计模式。 (4)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 究与工程应用”(桂科鉴字[2012] 84) ,2012 年 3 月 28 日鉴定:项目自主研发了锰 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过程中的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 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究了基于锰渣微粉的混凝土高性能话技术,提高了锰 渣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和混凝土的产品性能。对推动我国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发 展绿色循环经济意义重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5)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混凝土低碳生产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海工硅酸盐水 泥的研制与产业化”(桂科验字[2016] 513),2016 年 7 月 6 日验收:研制了一种 适合于海洋工程的特种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经检测,产品性能指标符合国家 标准《海工硅酸盐水泥》(GB/T31289-2014),形成一条年产 30 万吨的海工硅酸盐 水泥生产线,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6)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 “利用水泥新型干法窑处理城市污泥关键技术研究” (桂 科鉴字[2014] 196),2014 年 7 月 3 日验收:在节省投资的条件下,研发和应用直 接入窑焚烧工艺、重金属固化技术,处理掺入量达生料 5%的高含水污泥,实现污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b9f51c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3.png)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提名公⽰内容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提名公⽰内容⼀、项⽬名称:我国⼉童青少年⾼⾎压诊断标准制定、健康风险评估及防治技术推⼴⼆、提名单位意见:(此处对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应⽤效果和对⾏业科技进步的作⽤进⾏概述,不超过600字,宋体⼩四)该项⽬围绕中国⼉童⾼⾎压的现状与趋势、健康风险评估、诊断标准及适宜防治技术等进⾏了长期和系统研究,建⽴了⼉童青少年⾼⾎压诊断标准,填补了⼉童期⾼⾎压防治缺乏关键适宜技术的空⽩。
项⽬⾸次阐明宫内营养环境、追赶⽣长、⼉童肥胖对成年⾼⾎压的作⽤,提出⼉童期是预防⾼⾎压发⽣的关键窗⼝期;前瞻性随访评估⼉童⾼⾎压对近、远期⼼⾎管靶器官损害的作⽤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压从⼉童期防治的必要性提供循证依据;⾸次建⽴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中国⼉童⾼⾎压诊断标准,对中国⼉童⾼⾎压诊断评估的准确效度优于国际上其他标准;探讨⾼⾎压遗传易感性,结合环境交互作⽤,为个体精准防治提供依据;采⽤⽣理⽣化与⽣活⾏为两维度的综合评估指标,全⾯评估北京地区⼉童⼼⾎管健康⽔平与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调整⼲预措施和评估⼲预效果提供依据。
项⽬发表学术论⽂105篇,总引⽤1564次;其中,发表SCI 期刊论⽂60 篇,累计5年影响因⼦(IF)245.784,总引⽤970次;产⽣1项著作产权,1套科普读物;通过转化为政府规划、⾏业报告、⾏业指南、技术规范等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泛推⼴应⽤,推动了⼉童⾼⾎压的相关研究与早期防控进展,提升了我国⼉童⼼⾎管疾病的研究及诊断治疗⽔平,有效促进了我国⾼⾎压防治窗⼝实现下移、前移的初始预防,对实现健康中国意义重⼤。
该项⽬获得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等奖。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申报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
三、项⽬简介(不超过1200字):(背景需求+简短概述研究成果+分段描述创新点+应⽤效果+论⽂专利+奖励评价,宋体⼩四)⾼⾎压是我国患病率、致残率和疾病负担最⾼的慢性病。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87da5e29ec3d5bbfd0a7499.png)
(5)项目产品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市场垄断,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并大量出 口至日本、欧盟、韩国等重Biblioteka 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客观评价
1.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结论 项目于 2017 年 3 月 15 日,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组织清华大学、上海硅 酸盐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全国频率控制和选择用压 电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对项目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中电元协(评价) 字[2017]第 001 号],评价意见摘要如下: (1)项目通过对氧化铝粉体的细化及表面改性、添加剂成分设计和粒径级 配,解决了流延瓷膜成分不均匀,薄型基板(≤0.2 mm)在烧结过程中出现粗糙、 翘曲及尺寸偏差等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产品强度;
2
(2)通过引入 BaO、TiO2、ZrO2 氧化物及调控组成,将氧化铝陶瓷基板在 可见光区域(380 nm~780 nm)反光率提高至 95%以上,同时提高了产品机械强 度和热导率;
(3)通过开发新型印刷浆料及填孔浆料,实现了 50 m 的印刷线宽和线距 及 80 m 精密填孔,并设计和开发了精密冲孔、印孔、填孔、印刷、叠层等成 型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成功量产了 2520 超小型规格 SMD 用陶瓷封装基座。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高品质电子陶瓷元件关键技术及大规模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联合本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 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针对我国电子元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整机 质量及可靠性难以满足需求的现状,研制出一系列电子元件用高性能陶瓷材料配 方和关键工艺技术,开发一批高效生产和检验装备,以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实现高品质电子陶瓷元件国产化,促进下游产业发展。
(完整word版)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完整word版)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f3fc19faf1ffc4ffe47acf9.png)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项目简介我国南方具有丰富的水果资源,其中香蕉、柑桔、芒果、番木瓜等水果在南方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南方地区水果因产后后生理代谢旺盛,不耐贮运,品质劣变快,产后损耗特别大;因此,如何有效减少产后损失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保证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科技部、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20多个项目支持下,本项目历经23年,针对我国南方水果代谢强、病原菌多、易冷害而造成的损耗大、品质差、货架期短和防病安全等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系统研究,从科学规律发现,关键技术创新、全产业链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
理论突破,全面阐明了果实乙烯受体抑制剂保鲜机制,获得了果实抗病性诱导机制新认知在建立乙烯结合位点合成速率技术基础上,全面阐明了香蕉、芒果、番木瓜经1—甲基环丙烯(1-MCP,乙烯受体抑制剂)处理后果实成熟衰老控制的作用机制,实现了处理精准控制;提出了乙烯受体受损是引发果实冷害发生的新机制,解析了NO在热处理和H2O2处理诱导果实耐冷性的枢纽作用,为果实防冷害技术研发开辟了新途径;针对果实侵染性特点,提出了HTH诱导果实采后抗病性通过水杨酸信号系统,由苯丙氨酸氨裂解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和氧自由基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减少或取代杀菌剂使用防控果实采后病害的新技术创制提供了思路。
2. 技术创新,突显水果成熟衰老和品质精准控制:创新研发出精准1-MCP保鲜香蕉、芒果、番木瓜等呼吸跃变型果实技术新模式;率先开发出1-MCP用于带叶柑橘保鲜技术;研制了氯吡脲和AiBA等信号分子抑制衰老代谢过程和NO、冷激、热处理诱导耐冷性的系列专项技术.这些保鲜技术应用使果实保鲜期和货架期延长了2-3倍,显著保持了果实品质,实现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和品质的精准控制.3。
技术创制,实现绿色果实腐烂防控:创制了水果采后烟剂型保鲜处理工艺,发明了应用安全的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防治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技术;发现了多种对水果采后真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生物源物质,并研创出防治果实腐烂的生物保鲜技术;围绕保鲜高效,优化了4种化学保鲜剂生产工艺,并取得了农业部农药登记证书.这些保鲜技术应用使采后果实腐烂率减少了61-82%,化学杀菌剂使用量降低了50%以上。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b36ddfb650e52ea5418985e.png)
负责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不同栽培措施、生化调节剂等对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宁麦13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影响弱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构建了弱筋小麦量质协调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炼出了以“适期早播、适度密植、氮肥前移、排水降渍和生化调控”为核心内容的弱筋小麦调优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已在弱筋小麦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1.育成了我国首个品质稳定的弱筋小麦宁麦9号,填补了优质丰产弱筋小麦品种空白,在株型上实现了淮南品种大穗型向多穗多粒型的突破。创制了宁麦9号为核心的育种群体和HMW-GS缺失突变体。不同育种单位以宁麦9号作为骨干亲本育成了23个通过审定的新品种。
2、定位宁麦9号弱筋小麦品质、抗病等重要性状QTL,开发与低蛋白、SRC、抗赤霉病等连锁分子标记,利用SRC和谷蛋白大聚体微量测定法、标记辅助选择、加倍单倍体培育及幼胚快速成苗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建立弱筋小麦聚合育种技术体系。
4. 马传喜,排名4,副校长,教授,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明确了基因型效应是影响小麦溶剂保持力的主要因素;环境对蔗糖溶剂保持力的影响最大;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因基因型而异,同时基因型间各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变化趋势亦不一致。主持研发了小麦加倍单倍体培育技术,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弱筋品质稳定优异小麦材料。主持宁麦系列品种在安徽的示范推广。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宁麦系列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单位(专家)
江苏省人民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候选人基本情况姓名李立浧从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受教育情况1961.09-1968.09,清华大学,大学本科学习提名者广东省提名意见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
他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为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的突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并开展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
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为交流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13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组织多条重大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
研究开发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至广东输电工程中应用。
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20项,获得201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投身电力事业已经超过50年,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至今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
李立浧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攻克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等世界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
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
推动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持续突破创新,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引进吸收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创造了我国和世界电力建设的许多个第一:参加和组织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 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500kV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组织世界上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李立浧为推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的工程应用,促进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李立浧是第1完成人。
主持±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为世界首创,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特高电压下的污秽外绝缘沿面放电机理,首创多因素多目标控制的外绝缘配置方法,提出了双12脉动阀组串联主接线型式,实现了800kV 特高电压、复杂环境下的绝缘可靠配置;提出了极导线任意布置下同走廊多回线路离子流场计算方法,首创交、直流电磁环境叠加模拟试验方法,实现了工程技术方案最优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和谐统一;首次成功研制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换流阀,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的换流变压器等特高压直流成套设备;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试验技术体系,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试验研究平台。
李立浧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13项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总容量达到9860万千瓦,累积输电距离达到2万2千多公里。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实现了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成功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电工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得电工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
研究成果社会经济效益特别巨大,对于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攻克了同区域多回路直流落点等世界级难题,为世界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
科研成果获得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我国能源资源储存和使用呈逆向分布,能源资源主要在西部北部,而负荷主要在东中部。
为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我国建设了交直流并联输电大系统。
交直流系统稳定相互影响、机电电磁暂态过程相互交织、多直流落点集中等问题随之成为制约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瓶颈。
李立浧带领团队研究解决西电东送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1、揭示了多回直流换相失败规律、交直流系统交互作用等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内在机理,拓展了现代大电网技术理论;2、提出了交直流送电规模、直流电压等级、多回直流落点等一整套交直流协调规划方法,发展了交直流并联大电网规划技术;3、创立了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稳控关键技术与在线安全稳定综合防御技术;4、创建了多直流协调控制技术、振荡定位和解列控制技术、电网故障感知技术等交直流电网广域监测控制技术体系;5、研发了交直流网损优化、跨流域水电群优化、煤耗在线监测等大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技术;6、研发了应对雷电、台风、冰雪凝冻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
项目形成了保障西电东送大规模交直流并联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环保运营的技术体系,为世界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主持多个世界标志性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突破多端柔性直流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控制保护关键技术,换流阀装备研制等世界级难题。
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受到了国际专家、企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柔性直流技术先进应用的典范。
科研成果获得2015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应用于主电网的鲁西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额定容量1000兆瓦、直流电压±350千伏,电压和容量都是目前世界已投产柔性直流的最高水平。
工程的成功有力促进了世界高电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的整体设计、试验技术、装备制造等的发展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的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的±800kV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计划于2020年投产送电,2021年全部建成投产,可直接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两广地区,每年可送电320亿千瓦时,对促进西部清洁能源消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摆脱我国直流输电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等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推动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直流输电是长距离、大容量输电关键技术,其系统集成和设计是核心技术。
由于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我国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安装、调试等长期受制于人。
面对这一困境,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李立浧主持制定了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的发展规划,首创我国直流输电系统成套技术,主持建成我国首个±500kV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贵州至广东二回直流输电工程。
他带领团队完成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集成、接口设计,完成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的全套图纸,自主开发首套直流基本设计软件包,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流工程调试软件,自主完成直流工程的站系统调试、分系统和全系统的调试。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高压直流系统集成技术体系,实现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控制保护系统试验、站系统调试及系统调试的全面自主化。
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项技术,彻底摆脱了对外国公司的依赖,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的跨越发展。
在李立浧院士的推动下,我国的直流输电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在引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
五、世界首创电力系统芯片化继电保护技术,主持技术开发,研制成功世界首套芯片化保护装置,开创了继电保护智能化发展的新纪元。
成果获得2018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李立浧在世界上创新提出研发新一代继电保护技术-芯片化继电保护技术,以单一芯片取代传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若干板卡和插件,完整实现保护采样、计算、管理、通信等功能,同时具有高可靠、高效率、易管理等特征。
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世界首套芯片化继电保护装置。
以单一芯片的多核替代传统装置的多CPU芯片和多板卡,元器件数量从近万个降低成800个。
研发了片内多核分布式计算和数据交互机制,实现关键数据不出芯片。
研发了数据通信、前置处理和数据同步等专用算法硬件处理单元,以多通道并行处理替代CPU串行处理顺序执行。
构建了芯片内8Gbps高速数据传输通道,突破传统装置100M板间总线的速度瓶颈。
提出了芯片内多业务进程同步处理机制,实现了业务间100us 级别的同步精度。
经过计算分析及试验验证,保护速动段动作时间压缩了20%。
攻克了紧凑化设计、低功耗设计和高防护等级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装置无防护安装。
六、主持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电网全景式实时数字仿真平台,创造性地将实时仿真系统用于交直流动态特性研究和复杂事故反演等领域,为世界大电网仿真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复杂大电网在远距离、高密度负荷及大容量输送背景下,具有交直流系统的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强非线性和高维数性,传统、单一的仿真研究手段受到挑战,因此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的仿真分析研究方法成为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李立浧带领团队探索并开创了适合于交直流复杂大电网的仿真技术,推动了我国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实时数字仿真、大电网安全稳定技术实时仿真试验研究的技术进步,实现了大电网仿真技术的集成飞跃,是我国大电网仿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