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正当行为的一种,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
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本文从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说明了正当防卫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提出我国正当防卫的概念。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为了防止不法分子滥用,又规定了正当防卫的五个构成要件: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并逐一对这些条件进行了阐述。
对正当防卫中的无过当防卫进行了评析,同时提出了关于防卫过当及反防卫、无过当防卫的缺陷及自已的一些浅见。
总之,新刑法的修改,使正当防卫制度更加准确、具体,无论是对概念的修改,还是增加的无过当防卫的规定,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在法制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公民积极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保障经济的发展。
关健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防卫过当无过当防卫浅谈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正当行为的一种,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摘要]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为实现我国刑法的既定任务而服务的,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手段也必须正确行使,才能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如行使不当,反而会危害社会,转化成犯罪。
[关键词] 正当防卫要件特殊防卫一、概念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的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阻却犯罪的事由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将这类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称作“排除危害性行为”、“排除违法性行为”或者“排除犯罪性行为”。
)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二、构成要件(一)侵害方面的要件是1.必须存在不法侵害的行为。
即不是防卫人凭主观想象臆造和推测的。
2.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
对于预备的或想象的侵害行为,不能借口正当防卫,先发制人,而只能采取预防措施;对已经实施的侵害行为,如果没有实施到底而中止或已经实施完了,也不能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
(二)防卫方面的要件是1.防卫必须针对侵害人本人,而不能针对第三人。
如果实施了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方法,不能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
2.防卫不能过当。
即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必要限度不是指防卫者和侵害者的损害是否基本均衡,而是指是否超过了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限度。
如果防卫行为不是当时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所必需,因而对侵害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就是防卫过当。
为避免正当防卫被利用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借口,对正当防卫的成立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其中包括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及限度条件。
在此只分析时间条件和限度条件。
法学专业(开放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专业法本年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课题审批表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我国刑法和民法中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法律权利和手段,起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人身、财产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之目的。
本文着重于阐述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
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成立条件、防卫过当及特别防卫权等法律问题进行剖析,并阐述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由此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操作运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进一步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不法侵害特别防卫权必要限度目录一、正当防卫的概念、目的与特征------------------------------1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2 (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2 (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3 (三)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3 (四)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4 (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4三、关于防卫过当-------------------------------------------5四、特别防卫权---------------------------------------------6五、现行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7六、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其完善的意见------------7(一)我国现行正当防卫制度存在的问题-----------------------7 (二)对完善正当防卫制度的建议-----------------------------9 参考文献-------------------------------------------------11引言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最新刑法修正案解读合法正当防卫条款解析
最新刑法修正案解读合法正当防卫条款解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刑法修正案的发布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合法正当防卫条款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为公民在面临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对最新刑法修正案中的合法正当防卫条款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运用合法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一、合法正当防卫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合法正当防卫是指当自己、他人或者公共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排除危险、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公共利益,合理地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造成损害的行为应当免予处罚。
合法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合理的自卫行为,其目的是在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
合法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非法侵害行为采取必要防卫行为;2. 对正在进行非法侵害的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3. 对即将发生非法侵害的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在这些情况下,公民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防卫,并且对于由此造成的合理损害,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合法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合法正当防卫虽然允许公民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以下是对合法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的解析:1. 非法侵害行为:合法正当防卫的前提是面临的是非法侵害行为。
如果被攻击的行为是合法的,如合法执行职务的公务员,则不能以合法正当防卫为理由进行自我保护。
2. 必要防卫行为:合法正当防卫要求采取的防卫行为是必要的,不得超越必要的限度。
也就是说,公民在面对危险时,只能采取非致命的手段,并且不能进行过度的防卫行为。
3. 主动防卫行为:合法正当防卫要求行为行为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也就是说,公民不能主动制造危险情形,再以自卫为名进行防卫行为。
三、合法正当防卫的判断标准对于是否属于合法正当防卫行为,刑法规定了一些判断标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性判断:公民在采取防卫行为之前,需要进行理性判断,即判断被侵害行为是否属于非法侵害,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防卫手段。
浅论正当防卫制度
态 。 当指 出的 是 , 某 些 情 况 下 , 罪行 为 虽 然 处 于 预 备 阶 段 , 又 应 在 犯 但
中 图分类 号 : 9 4 1 D 2.
一正当防卫概念的修改 来自新刑法第 2 0条第 1款规 定了在正当防卫概念上的重新界定与原
、
刑法第 l 7条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不同, 从根本上更好地体现 了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是为实现 刑法的任 务而服务的 目的。修 改具体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迈 出 了一 步 , 就解 决 了过 去 对 防卫 财 产 不受 非 法侵 害要 求 过 严的 倾 这 向 三 、 当 防卫 与 防 卫 过 当 的 认 定 正 根据 原 刑法 的规 定 , 卫 过 当 被 界 定 为 防 卫人 的行 为 “ 过 必 要 防 超
限度造成不应有 的损害” 由于对“ 。 必要限度” 没有进 行明确 的法律认 第三 , 防卫人 “ 取正 当防卫行为” 将 采 修改为“ 采取的制止 不法侵 定, 在实际执行 中就 出现 了含混不清、 不好把握 的情况 。 其实 , 必要限
即将付诸实施, 法律所保护的权益直接受到威胁, 危害结果的发生一
第一 , 增加 了“ 国家” 一词 , 突出体现了正当防卫制度所保护的社 触 即发, 此时应认同于不法侵害正在进 行, 防卫人应被允许实施正当 会主义社会关系首要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以增 加 人 们 热 爱 祖 国 、 保 防卫; 同样 , 犯罪行为虽 已经终了, 不法侵害人 尚未逃离现场, 但 还来 护 国家利益的观念。 新刑法 的这一措词补充, 不但使正 当防卫制度 设 得及立 即挽 回损失, 也应允许正当防卫行为 的实施 , 并且被害人或其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 se A d S ce t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基于自卫性原则的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
产和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只有在具备一定条件下采取行动才是合法的。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攻击、威胁或者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和合法
权益所采取的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是判断正当性和合法性。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主体
必须是被侵害者,即是针对自身的合法防卫措施;被侵害者采取的防卫必须是必要的,即
是在合理范围内采取的合理行动。
第一条件主要是确定被侵权人的身份。
也就是说,身为侵权人的是攻击者,而身为被
侵权人的是防御者。
当被侵害人需要采取自卫行为时,需由该人自己或者其家庭成员、法
定代理人、被授权代理人、见义勇为者等等仅有合法主体才能采取正当防卫措施。
第二条件则是要求被侵害人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防卫行为应当符合必要原则。
必要
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必要原则是根据被侵权人面临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
卫手段,在最小必要的情况下保障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其次,必要原则是采取可行的
行为进行防卫。
比如,如果可以通过报警,求助于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就不应当采取过
度的暴力手段。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制度是一项基于法律原则的制度,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要保障。
在实际行使中,正当防卫应当本着法律规范,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
袭击者采取合理的自卫措施,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无法确定被侵害人的身份,或者防卫行为严重违反必要性原则,就有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惩罚。
论文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研究与探讨
论文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研究与探讨正当防卫是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常常存在争议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法律内涵与构成要件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不能是假想的或者推测的。
而且,不法侵害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
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这意味着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
如果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后实施防卫行为,可能构成防卫不适时。
3、防卫目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不能是为了报复或者其他不正当的目的。
4、防卫手段的必要性和相当性防卫手段应当是必要的,即没有其他更温和的手段可以避免不法侵害。
同时,防卫手段造成的损害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二、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困境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对于“不法侵害”的判断存在困难。
比如,在一些轻微的冲突中,如何界定是否构成不法侵害,存在不同的观点。
其次,“正在进行”的时间点难以准确把握。
有时候,不法侵害的持续时间较短,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时间间隔稍长,就可能被认定为防卫不适时。
再者,关于防卫手段的必要性和相当性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
不同的法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
此外,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可能影响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的认定。
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司法机关在作出判断时可能会受到舆论的影响。
三、正当防卫认定的影响因素1、防卫人的主观认知防卫人的主观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对其防卫行为的判断。
如果防卫人在极度恐惧、紧张的情况下作出防卫行为,可能会对其行为的合理性给予更多的考虑。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
分 , 果 将 不 法侵 害 仅 仅 限定 为 犯 罪行 为 的话 , 不 利 于 如 并
主 动行 使 正 当防卫 权 , 法使 用 “ 刑 不法 ” 词 , 一 而没 有 使 用 “ 罪” 犯 一词 , 明 法律 允许 公 民对其 他 违法 行 为也 可 以进 表 的法 律 要 件 。 外 , 此 对于 正 当 防卫 制 度 的部 门内 容 社 会 各 界还 有 一 定 争议。 为我国刑法的重要制度, 作 需要 全 面 了解 , 入领 会 , 当防 卫 行正 当防卫。 深 正 22 实施 正 当防卫 的 时间— — 不 法侵 害正在 进行 . 制度 才 能 深入 人 心。 关 键 词 : 当防 卫 构 成 要 件 正 即 是说 , 民 必须在 不 法侵 害 已经 实施 但没 有 结束 前 公 1正 当防卫 的概念 进行 正 当防 卫。 如 果不 法侵 害 尚未开 始 或 已经 结束 , 得 不 关于 正 当防卫 , 国刑 法第 2 我 0条有 明确 规 定 : 当防 实行 正 当防 卫。在 此时 实行 “ 卫 ” 正 防 不是 正 当防 卫 , 而是 防 卫是 为 了使 国 家、 共利 益 、 公 本人 或者他 人 的人 身 、 产和 卫不 适 当。在 特 定 条件 下 , 财 虽然 不 法侵 害 尚未开 始 或 已经
浅谈正 当防卫制度
刘 军 利 (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烟台
摘 要 : 当 防 卫是 我 国刑 法 的一 项 重 要 制 度 , 公 民 同违 法 犯 罪 为 , 先 因为犯 罪行 为 与其他 违 法行 为侵 犯 的都 是 合法权 正 是 首 行 为 作 斗争 的权 利 和 手 段 , 法 律 所 允 许 公 民 在 国家 、 共 利 益 、 是 公 本 益 , 民在 面 临犯 罪行 为和 其他 违 法 行 为 时 , 往 都 需 要 公 往 人 或 他 人 的合 法 权 益 受 到 不 法侵 害 时 可 采 取 的 正 当 行 为 。其 目的是 进行 防卫 。 次是犯 罪行 为和 其 它违 法行 为有 时候 不好 区 其 鼓 励 公 民 与 正在 进 行 的不 法 侵 害 作 斗 争 ,保 护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和 公 民 合 法权 利 免 受 正在 进 行 的不 法 侵 害 。 法 律 在 赋 予 公 民 正 当防 卫权 利 同 时 , 从 意 图 、 因 、 体 、 间 、 度 等 方面 为 其 规 定 了较 为严 格 又 起 客 时 限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正当防卫是指对于正在袭击自己或者其他人,且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采取合理的防卫手段进行保护的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是被法律认可的一种防卫行为,准许使用适当的武力进行自卫。
在实际生活中,正当防卫是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合法手段,但是如何合理地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成为了许多法律问题的关键。
一、正当防卫制度的基本原则正当防卫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合法性和必要性。
其中,合理性是指防卫的行为符合合法、正义、道德、人情的标准,不会造成过分伤害;合法性是指防卫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保对于加害人进行惩罚;必要性是指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只有在没有其他合理手段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使用适当的武力进行防卫。
只有符合这些原则,才能真正适用正当防卫制度。
(一)实施正当防卫的主体必须是合法合理的个人或单位。
即只有在合法保护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才能采取适当的防卫行为。
(二)必须存在非法侵害行为。
即防卫的行为一定是针对正在发生的非法侵害行为,而不是过去的行为或者仅仅是可能的威胁。
(三)防卫的手段必须是适当的。
即在防卫手段中不能出现过分的伤害或者构成致死的手段。
(四)防卫的时限必须是必要的。
即防卫的行为必须在非法侵害行为发生时立即采取,不能在行为发生之后再进行防卫。
(五)防卫的结果必须是必要的。
即通过防卫行为实现对于非法侵害行为的制止,避免更多的伤害。
针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案例,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来分析:1、案例一:小麦与小李在街上发生口角,经过争吵后,小李突然冲上来欲挥拳打小麦,小麦为了保护自己,使用手中的书包挥向小李头部,致使小李昏迷。
经法医鉴定,小李颅骨骨折。
2、案例二:小明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背后有人盯着他,走了几步后,他的背包被抢走了,小明一开始想追,但是那个人逃跑了。
小明快速拿出手机拍照,并且报警。
在等待警察赶到的过程中,小明看到那个抢背包的人在不远处。
他冲上去大喊“抓住他”,并且用拳头直接打向抢劫者的脸部。
刑法学中的正当防卫规定
刑法学中的正当防卫规定正当防卫是刑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实施的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规定在很多国家的刑法中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旨在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本文将就刑法学中的正当防卫规定进行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基本原则正当防卫作为一种例外情况下的行为豁免,必须充分考虑行为人的立场和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判断正当防卫与过度防卫的界限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合法性原则:正当防卫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即必须在非法攻击行为发生时才能使用该防卫权。
2. 必要性原则:正当防卫行为在防御行为的手段上必须是必要的,不得超过合理的防卫需要。
防卫行为的手段和程度应当与实际情况相符,不能过度损害对方的人身权益。
3. 适度性原则:正当防卫的手段和力度应当适度,不能超过实际需要。
防卫行为不能过度加重对方的伤害,同时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二、正当防卫的限制虽然正当防卫的存在保护了个人合法权益,但是它并不是一项无限制的权利,需要在一定的限制下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限制情况:1. 无攻击行为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必须基于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非法攻击行为,不能事后防卫或者预防性防卫。
如果无非法攻击行为存在,对于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将不能以正当防卫为理由。
2. 过度防卫的情况下:当正当防卫行为超过合理防卫需要,过度损害对方合法权益时,行为人可能会被追究过度防卫的责任。
3. 公务人员限制:在很多国家的刑法中,对于公务人员的正当防卫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公务人员的行为需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程序,不能随意行使正当防卫权。
三、正当防卫在不同国家的规定正当防卫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规定,以下是一些国家在刑法中对正当防卫的规定:1.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非法侵害自己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进行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2. 美国:美国的正当防卫规定比较广泛,不仅保护个人权益,还包括保护家庭和财产的权益。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面临无法回避的攻击和侵犯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采取合法的防卫行为的一种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确保国家法律的公正实施。
本文将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依据、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法律依据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所确认和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急于防卫不法侵害,危及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二、适用条件在我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卫行为;二是必须是急于防卫不法侵害,危及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行为;三是必须是合理的防卫手段和防卫限度。
三、适用范围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包括对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的防卫。
在面对他人的非法侵害时,如遭受袭击、抢夺、盗窃、抢劫等,人们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自卫行为。
在面对公共安全受到侵害时,如火灾、交通事故等,人们也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行为,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相关问题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争议,需要更加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二是在一些情况下,存在着过度防卫或者防卫失当的情况,需要对这类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和规范。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也需要加以规范和处理,如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正当防卫。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正当防卫制度,进一步明确其法律依据和适用条件,加强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保护和司法解释,规范正当防卫行为的限度和标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防卫意识,有效防范和减少过度防卫和防卫失当的情况发生。
浅论正当防卫制度
“
”
,
触 即 发 此时 应 认 同 于 不法侵害 正 在进行 防 卫 人应 被允许实施 正 当 防卫 同样 犯 罪行为虽 己 经 终 了 但不法侵害人尚未逃 离现场 还 来 得及 立 即挽回 损失 也 应允 许正 当防 卫 行为的 实 施 并且 被害 人或 其 他 公民有权将不法侵 害人扭送 司 法 机关处 理
, 。 。 , , , , ,
,
,
最后 防卫 必 须是对 不法侵害者本人 实行 这是 实施正 当防卫 的 对象 条件 正 当 防 卫 的 目的在 于排除 和 制 止 不法侵害行为 所 以只 能
,
,
慈含的正 义和神圣深 入 人心 第 二 增加 了 财产 权 利 突 出对 个 人 财产 权益 的保护
,
“
, 、 、 、 、 , , 。 , ,
,
款规 定判断是不 是 防 卫过 当要把是 否 明 显超 过 必 要限度 和 是 条第
、 ,
否 造 成重 大损害 结合起来考察 为 了进 一 步明 确防 卫 人 的权 利 新 刑法 第 款 的规定是 对原刑法正 当防卫 理 论 的重 大突破 为
、 , , 。
“
”
、 ,
成 第 三人权益 的损 害 则应 按 新刑法第
条的 规 定 防卫 人不 负刑事
,
代性 它是 随着社会的 发展 人们思 想观 念的转变和社 会价 值取向的 务实性应运而生的 同时也说明法 律在保护人们合法权 益 的途径 上 又
迈出了一 步 这就解决了过去对防卫 财产不受非法侵 害要求过严 的倾
,
, ,
,
“
”
“
”
”
“
新刑法 将 正当防卫的权利范 围界定为 人 身 财产权利 人 身权利和财产 权利 比较 容 易确定 刑法特别予 以单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展开,首先介绍了该制度的法律依据,然后详细解释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
接着分析了正当防卫在我国的具体运用以及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认知和态度。
结合司法实践,指出了正当防卫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总结了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现状与展望,强调了加强该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不足之处,为该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正当防卫制度、我国、法律依据、条件和限制、具体运用、公众认知、态度、司法实践、问题、建议、现状、展望、加强、必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作为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国曾经历过动荡不安的社会时期,各种犯罪活动频繁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成为了人们保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法律保障。
这也使得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
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稳定。
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研究意义正当防卫制度的具体运用和司法实践情况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和问题。
通过调查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评估司法系统对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情况,为改进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还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对正当防卫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原则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原则正当防卫原则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个体免除不法侵害,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原则的基本概念、适用条件及法律效果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正当防卫原则首先强调的是保护受侵害者的合法权益。
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个体有权采取合理的防卫措施来维护自身的生命、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这个原则可以视作一种法律赋予的自我保护权利,具有一定的程序保护意义。
为了避免滥用和妨害公共秩序,正当防卫原则也限制了个体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正当防卫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不得超过边界的要求。
合理性要求个体在实施防卫行为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事实根据和合法理由,不能凭空臆测或出于私心而行动。
而必要性原则则强调个体在防卫行为中要采取最适当的手段,不能使用过度的武力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边界限制则意味着个体在正当防卫时不得越过保护范围,不得对不构成威胁的对象采取暴力行为。
正当防卫原则在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情况和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判定正当防卫的主观恐惧感和客观危险程度问题。
在实践中,个体往往因为恐惧感而进行自我保护,但这种恐惧感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实际的危险,是需要进行综合考量的。
其次是正当防卫与自愿投降的冲突。
当个体有机会选择投降而选择进行防卫时,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冲突。
判定正当防卫的界限既不能过于苛刻,也不能过于宽松。
最后是正当防卫情节对刑罚的影响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采取正当防卫的个体在刑罚上具有减轻的情节,但如何具体衡量这种情节,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正当防卫原则的适用有利于维护个体合法权利,增强公民的安全感与安全责任。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当防卫原则也需要与其他法律原则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正当防卫原则的普及与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总之,正当防卫原则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既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
论正当防卫(论文12篇)
《论正当防卫》论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始终同人类社会的礼貌、进步齐头并进,与人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同步发展。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激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预防和打击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概念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职责。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职责。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职责,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这一具体规定出发,我国学术界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出现了多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正当防卫是指采取损害不法侵害人利益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
①笔者较为赞同以下这一观点;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笔者认为不论什么观点都应强调:(1)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是因为它更多的强调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既体现了对正当防卫人的保护,也体现了对被防卫人的保护,更有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价值取向。
(2)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合法性和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一)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又称基础性条件即指存在不法侵害行为。
什么是不法侵害行为呢有的学者认为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危害社会的行为指的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又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正当防卫法律案例辩论题(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正当防卫案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然而,正当防卫的边界与限制一直是法律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本文以“李某某防卫过当案”为例,探讨正当防卫的边界与限制。
二、辩论题正方观点:正当防卫不应有明确的边界和限制,只有在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防卫行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反方观点:正当防卫应有明确的边界和限制,以防防卫过当,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三、正方观点阐述1. 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合法权益,不应受到边界和限制的束缚。
2. 正当防卫的认定应以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为前提,只要侵害行为存在,防卫行为就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3. 明确的边界和限制可能导致不法侵害者在侵害行为发生前就停止侵害,从而无法保护合法权益。
4. 正当防卫的边界和限制应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判断,不宜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四、反方观点阐述1. 正当防卫的边界和限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防止防卫过当,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2. 法律明确正当防卫的边界和限制,有利于规范公民行为,减少社会矛盾。
3. 正当防卫的认定应以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为前提,但也要考虑到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4. 正当防卫的边界和限制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以便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有所依据。
五、辩论要点1. 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与边界和限制的关系正方: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合法权益,不应受到边界和限制的束缚。
反方: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与边界和限制并不矛盾,明确的边界和限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合法权益。
2. 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正方:正当防卫的认定应以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为前提,防卫行为就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反方:正当防卫的认定应以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为前提,但也要考虑到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3. 正当防卫的边界和限制的必要性正方:明确的边界和限制可能导致不法侵害者在侵害行为发生前就停止侵害,从而无法保护合法权益。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doc 14页)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doc 14页)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进行评析,并阐述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的相关问题。
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的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必要限度一、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一)、正当防卫的目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特别是现行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适当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这就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因此,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正当防卫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新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摘要】摘要的近几年来,国内外发生不少有关防卫的案子,社会群众对此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法律赋予公民保护合法利益的一项重要手段。
本文会对有关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尽可能详尽的分析,积极引导公民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不法侵害,维护自己的权益。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意识;必要限度“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正义同时是法律的首要价值,是法律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
正当防卫蕴含着刑法中正义与秩序对立统一,只有结合法律的内外价值,才可能实现公平正义。
1.我国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刑法学中的一个概念,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称为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不是所有的防卫行为都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当防卫行为严重超过必要限度时,此时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威胁到生命权的暴力犯罪,造成伤亡,不负刑事责任。
2.构成正当防卫的要件刑法中明确规定成立正当防卫必须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二)防卫成立时间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过程中(三)正当防卫不能突破一定的维度。
刑法法条对正当防卫的规定较为简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见不法侵害时应当如何应对,实施怎样的防卫行为才能构成刑法上的正当防卫,这是社会群众所关心的问题。
2.1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起因不能是行为人自己臆想出来不法侵害,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客观存在。
不法侵害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实施侵害的行为便是构成犯罪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不法侵害都能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比如不法侵害是由动物实施的,反击动物的行为则构成紧急避险,还有一些犯罪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比如滥用职权罪,受贿罪,一般也不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法侵害应当是由人实施的,并且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是为实现我国刑法的任务而确立。
其意义就在于:1、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使每个公民都知道实行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自己的一项权利,有利于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公共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2、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明确地告诉每个公民,法律不仅允许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进行正当防卫,还允许为保护国家的、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实行正当防卫,这本身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提倡人人都要树立见义勇为、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都能挺身而出,共同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而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友爱。
3、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对于企图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也是一个警告,告诫他们法不可违,罪不可犯,如果一意孤行,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击,从而有效地遏制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拟就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谈几点认识: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属正当行为中的一种,所谓正当行为,国外一些刑法理论也称之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或违法阻却事由,它是指行为的外部特征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在实质上不但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对个人和社会有益。
由于这种行为的实施,使正在发生社会危害性(或违法性)得以排除,因而被认为是合法的,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1979年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规定只说明了实施正当防卫的条件,至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却未加以解释和表述。
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头脑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概念只是刑法理论中的学理性解释,且该条款对正当防卫所保护利益的主体和对象,只限于“公共利益”及“人身权利”,另外,对“其他权利”没有具体化,过于简略。
因而在司法实践操作的具体做法中存在不统一的现象。
新刑法第20条第1款通过立法解释,明确地表述了正当防卫的概念,即“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款的规定较1979年刑法所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在被保护利益的主体前增加了“国家”,在被保护利益的对象上增加了“财产”,同时在防卫的对象上,明确规定为“不法侵害人”,从而这次修订后刑法对正当防卫概念的表述,更趋全面和科学。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修订后刑法第20条第1款在明确地表述了正当防卫概念的同时,对实施正当防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了具体的规定。
第一,防卫目的正义性。
实行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这是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第二,防卫的针对性。
实行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行为才能实施,这种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暴力行为,也包括非暴力行为,同时,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违法性、现实性、紧迫性,但并不要求已达到犯罪的程度,违反治安管理等违法行为,也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第三,防卫的适时性。
实行正当防卫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即不法侵害的行为已经开始且尚未终结,不能实行提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第四,防卫的对象。
实行正当防卫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也包括共同进行不法侵害的共同参与人,但不能损害第三者。
这是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
例如某甲在路上行走时,被两名歹徒围攻和殴打,让其交出钱财,甲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和人身安全,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歹徒刺去,结果把路上另一名行人刺成重伤。
某甲正当防卫的对象不符合条件,故某甲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也是为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一种以暴制暴的私力救济措施,如果没有必要的限度要求予以限制,就容易被滥用,甚至有可能成为私下报复的工具。
关于正当防卫的限度,是区别防卫的合法与非法、正当与过当的标志。
我国1979年刑法第17条第2款所规定的正当防卫限度的条件不十分明确,故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认识不统一,产生了“必要说”和“基本相适应说”等不同主张,以致于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对正当防卫掌握过严,对防卫过当掌握过宽,对公民的见义勇为常常因是否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难以对防卫人的行为的合法性予以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公民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有悖于立法精神的本义。
为此,鉴于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对1979年刑法规定的防卫过当行为其内涵的表述进行补充和修改就显得尤为必要。
修订后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该条款的规定,在原规定“超过必要限度”前增加了“明显”二字,其本义十分明确——放宽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定;将原规定“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改为“造成重大损害的”,从而使判断防卫是否过当的标准趋于客观化,改变了了以往司法人员仅凭主观判断,而发生对防卫限度定性的歧义。
根据修订后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防卫行为应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所谓“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其防卫强度已经超过了正当防卫所必需的强度;二是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损害,这里的“重大损害”是指由于防卫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而造成不法侵害人或者他人人身伤亡及其他应避免的严重损害。
此外,在对防卫过当的处罚幅度上,鉴于防卫过当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动机是出于正当防卫,是为保护合法利益而实施的,其主观恶意较小,与其他故意或过失犯罪有着重大的区别。
因而,修订后刑法将1979年刑法规定的“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修改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而更为明确地放宽了对防卫过当的处罚。
四、特殊防卫权修订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由于这种正当防卫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正当防卫,笔者称之为“特殊防卫权”。
所谓特殊防卫权,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采取暴力手段制止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也不负刑事责任的特别权力。
由于特殊防卫权是刑法新创制的,条文表述在逻辑上尚不够严密,加之司法人员认识上存在分歧,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关于特殊防卫权的两种主张1、“特殊防卫权无限说”这种观点认为,刑法之所以要规定特殊防卫权,正是基于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很少有人敢于见义勇为,力求解除公民同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作斗争时,担心防卫过当的后顾之忧,根本改变过去那种罪犯肆意逞凶,好人反倒缩手缩脚的不正常现象。
所以行使特殊防卫权不存在过当的问题,对其不应加以限制,只要是为制止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的防卫行为,不管造成何种后果,哪怕引起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也都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些同志还主张,在司法实践中对特殊防卫权宜和较宽松的认定,尤其应对“行凶”作扩张性的解释。
2、“特殊防卫权有限说”出于特殊防卫权可能助长公民滥施暴力、私力报复的担心,基于特殊防卫权可能使别有用心之徒易于歪曲利用特殊防卫权达到其杀死、伤害他人目的的忧虑,惊呼特殊防卫权几乎取消了防卫过当的限制。
如有的同志指出:“一旦在严重伤害人身场合取消了‘防卫过当’的限制,实际上就几乎赋予了人们‘无限防卫权’,把‘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为限度’之限制一取消,等于告诉所有防卫人:只要认为对方是严重危及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反击,哪怕手段已经超过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限度或犯罪人已无力再实施侵害,还可以继续‘防卫’,直至将其‘伤亡’。
一旦如此,何等危险”①。
主张特殊防卫权绝不是“无限防卫权”,在司法实践中仍应按照刑法第20条第2款关于防卫过当的规定对特殊防卫行为加以限制,行使特殊防卫权不排除过当的可能。
(二)正确理解特殊防卫权的有关规定1、从立法本意上正确理解要正确理解特殊防卫权,必须从根本上理清修订刑法第20条第2款和第3款的关系问题。
笔者认为,从立法本意分析,修订刑法第20条第2款关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规定,应当视为一项原则,它对所有正当防卫行为(包括特殊防卫行为)都是适用的,并具有指导意义;而第3款关于特殊防卫权的规定,乃是对第2款的补充,其立法宗旨在于使第2款更具有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以便司法部门在处理特殊防卫案件时,更准确地把握第2款关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规定。
明确了即使是防卫行为致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也不认为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综上,刑法第20条第2款和第3款之间的关系应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关系。
特殊防卫权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所谓“有限”,是指特殊防卫权的客体范围,只有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才可以行使特殊防卫权;所谓“无限”,是指对上述特定的犯罪的防卫行为的强度没有限制,即使防卫行为的强度激烈致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程度,也不属于防卫过当。
这是因为新刑法有关特殊防卫权的规定“考虑到不法侵害的紧迫性特征,带有暴力性质的不法侵害对于防卫人来说是紧迫的,即一方面暴力侵害刻不容缓,如不及时制止,便马上会给合法利益者造成损害。
另一方面暴力侵害破坏性大,如不加以有效反击,就会给合法利益者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不法侵害的这种紧迫性决定了正当防卫行为实施的必要性,更决定了防卫人防卫行为的匆忙性。
防卫人在人身权遭受暴力行为侵害的情况下,可能慌不择路,无法准确判断防卫行为的强度,此时防卫人致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均不是防卫过当。
防卫人行为的强度应当说是与侵害行为的强度相适应的,即所谓以暴制暴”②。
总之,特殊防卫权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两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2、澄清模糊、片面认识要正确理解新刑法关于特殊防卫权的规定,还必须改变将特殊防卫权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割裂开来的片面观点。
第一,“特殊防卫权无限说”片面强调特殊防卫权无限性的一面,忽略其有限性的一面。
这种认识的主要错误在于片面扩大“行凶”的范围。
事实上,“行凶”虽非法言法语且含义模糊,但其范围仍是特定的、有限的。
从刑法第20条第3款的条文表述看,能成为特殊防卫权客体的“行凶”,其性质应属犯罪的范畴并且是暴力性犯罪,还要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例如:某甲与某乙系邻居,因琐事发生纠纷,继而互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