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中华文明起源或早期国家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国崛起》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600字。观后感需体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感悟。
1.学生对史前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已了解一些史前文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地域特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有待加强;
2.学生对早期国家的认识:学生对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认识需要深化;
3.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但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的时空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史前文化的比较,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把握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考古等资料,探讨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问题探究:针对中华早期国家的形成、制度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色。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早期国家的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师】PPT展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结。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么这一称呼与什么人有关?大家知道么?
(2)五帝时代:
①华夏始祖: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②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成为“禅让”。
③万邦时代:即龙山文化时代,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周朝
(1)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3)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师】结合PPT具体讲解一下分封制和宗法制。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商朝
(1)政治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文化
①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②青铜器: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国家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并通过探究性学习探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教材列举的图标;引导学生借读教材及教师提供的有关史料;通过探究与合作学习提出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文明古国的依据;认识到分封制的实行不仅是国家统治的需要,也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认识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教学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尤其注意对教材中西周分封示意图的精准预习,建议学生把图片资料与课文知识对照预习,提高预习效率;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自己家庭的宗族发展情况,以备课堂交流,更好的理解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大禹治水画像与戴冠冕的夏禹画像?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两幅画像,是同一个人物吗?这两幅画像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初中知识中找寻本节课的连接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1.夏朝的建立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的开始。
“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转变。
引导学生探究: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大纲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王位世袭制、等级威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分封制是西周增强对领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推行分封,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盘据。
(3)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确实立(1) 确定:约公元前 2070 年,禹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辈。
王位世袭制指“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影响:政治权益由“传贤”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场面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朝占卜表现出王权与神权相联合。
2.初步成立行政管理制度(1) 神化王权: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拥有了神奇色彩。
(2)中央:相、卿士等的建立。
(3)地方:侯、伯等的建立,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领袖,按期向商王进贡,并受命讨伐。
[ 学思之窗 ]( 赐教材 P5) 从这段记录,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提示:从资料能够看出,商朝的相,权益很大。
相在中央的行政官员中,权益最高。
他不单辅助商王,还要对其教育、劝说,甚至能放逐商王。
商朝也存在分封,但这些封国大多数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王室无血缘关系,在商王朝强盛时,听从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败时,就会与中央抗衡甚至反叛,与中央的关系特别不稳固。
知识点二等级威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
2.内容(1)对象:王族、元勋和古代帝王的后辈。
(2)义务:听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跟从作战、缴进贡赋和朝觐述职。
(3)权益: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医生推行再分封;可设置官员、成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作用(1)西周经过分封制,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现象的归纳、历史资料的分析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例,探讨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繁荣与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图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深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一学派思想的短论文。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的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2: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以专题史的方式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可以更完整、更集中呈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教与学。
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影响着以后数千年的文明,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文明中。
例如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等浓厚的亲情观甚至民族的凝聚力,都与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
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我国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为整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3)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史料解读、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1)西周的分封制重点突破: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稳定和扩大统治区域。
(2)宗法制重点突破: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是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突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划分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赋予王权以神秘色彩,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也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高中历史,可能你们会以为初中已经学习了世界史和中国史,没有必要再学习一遍,但今天我将以一个与以前不一样的视角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中国史的开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你们能不能以认识一个新朋友的心态来学习我们这本书?那你们还记得中学学的夏、商、西周都有哪些制度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研究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研究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漫衍,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人人,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来的?生:人类是从猿改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全套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相关资料的引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二、前期分析本节内容出自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一专题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16周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更加明显化,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部分内容,但由于初中历史内容较简单,而且夏商周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许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较为困难。
学生对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还是较为缺乏的,此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问题的分析还比较浅显。
从以前的课堂观察看,高一学生对于生动、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图文并茂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进行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对历史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_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最新版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
最新版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最新版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
愉快的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为了使自己的在开学过的好,小编特别为大家制定了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谢谢查阅。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内涵,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什幺是历史?、为什幺学习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如历史比较法、阶级属性分析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难点:本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难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2021—2022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新课讲授导入新课师:我国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密不可分,尤其以《封神演义》改编的影视剧的传播,使得夏、商、周的神话传说进一步甄没了历史的真实。
师: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表面上看来和我们很遥远,实际上这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时期啊,就像一个人一样,童年并非无关紧要,童年期有时会影响一辈子。
所以我们就需要搞清楚真实的童年是个什么样子,就需要从夏商周三代讲起。
讲授新课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的诞生:三皇五帝的传说(拓展知识部分)2.夏朝的政治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
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
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2070——1600年,那时已经出现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权力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早的祖先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3、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2、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人类演化图》,引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好奇和思考。
提问: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二、知识讲授(25分钟)1.人类的最早祖先:震旦人、直立人、智人等。
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
讲解每个社会的特征和转变过程。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四、知识扩展(20分钟)1.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
讲解每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五、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讲解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和归纳,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练习。
如:列举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顾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八、课后拓展(自主学习,时间不限)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扩展自己在早期人类社会和古代文明方面的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教师: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中国古代史,请你们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距今大约170万年以前)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人类的历史,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那就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并观察图片,思考: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教师:时间:5000多年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引出夏朝的相关内容。
第二环节:(一)夏朝政治——奠定基本的政治关系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5指出夏朝建立后,政治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政治权力交接方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交接对象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二)商朝政治——对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思考商朝政治权利的交接方式材料一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兄终弟及制材料二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摘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父子相继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出商代政治特点之一:总结板书:商代政治特点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材料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出商代政治特点之二:总结板书:商代政治特点二——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通过周武王伐纣的示例引出西周政治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给出两幅西周版图并提问:版图空前扩大后,周又如何创新制度来实现有效的统治?引导学生根据两幅图和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引出分封制。
(一)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和统治权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中华文明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达百万年、漫长且不断发展的结果。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的教学内容,展示了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从我国境内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具备大河流域文明产生、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的一般特征,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也有鲜明的特点。
将教材的小标题调整后联结起来,本课的内容结构非常清晰,呈现如下:石器时代金石并用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结合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考古出土文物、文化遗存、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以及文献史料,在时空情境中感知、探究历史发展进程的速率,思考生产工具制造、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认识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掌握早期国家政治建设历程与特点及生产生活成就。
教学目标:原始社会部分:1.观察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知道在中华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如星星之火且发展愈加多元;2.通过考古出土文物,如石器、手工工具及制品的比较分析,与教师互动探究原始社会发展的原因;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比较姜寨聚落与良渚古城,同时观察对比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陶寺遗址的位置分布和文物特征,思考、认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诸多文化遗存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身份地位不平等、阶级分化的现象趋势;4.通过解读时间轴,探讨历史时间变化速率,深刻理解生产力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夏、商、西周部分:1.结合时间轴,梳理国家管理制度;2.结合地图,观察三代统治疆域的变化;3.运用教材相关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分析、探究夏、商、西周的制度变迁,认识、理解国家管理及治国思想的进化发展,体会国家形态不断发展的趋势,感悟这一时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难点:理解分封制、宗法制、世袭制等政治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政治制度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内涵;
2.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制度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强化对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认识。具体包括:
1.回顾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总结制度特点;
2.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及主要政治制度;
2.了解分封制、宗法制、世袭制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历史史料的基本解读方法,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以下方法:
2.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理解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基础、确立、实质、神秘色彩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1.建立2.主要内容、特点3.影响、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2.含义3.特点4.实质与作用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重点: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回答: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从而享有极高威望。
指导读图:《戴冠冕的夏禹》、《大禹治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启阅读教材“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回答下列问题: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的基础是什么?禹的威望;启的实力。
王位世袭制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王位世袭制具有怎样的神秘色彩?为什么?天的意志,占卜;提供统治的理论依据。
指导读图《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理解其神秘性。
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1)阅读教材,画出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示意图。
(2)阅读教材,填写下表中商朝主要官员的职责:(3)阅读第5页学思之窗回答思考题:从这段记载,你能可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二、西周的分封制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指导读图,明确西周的都城、基本疆域。
2.阅读教材正文和课本第5页两幅图,并阅读下列两则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
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1)西周建立后,什么人建立和实行分封制度?建立和继续实行:武王、周公旦。
(2)依据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3)依据材料二回答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何特点?主要是同姓子弟。
3.阅读课本第二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归纳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指导读《西周分封形势图》,突破知识难点王畿。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力:再分封。
特点:层层分封,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作用阅读教材并读上图,回答:分封制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5.西周后期分封制为什么会遭到破坏?发展演变如何?破坏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
发展演变: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家认祖归宗1.读以上两图,回答:两图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一个什么现象?它源于中国古代什么制度?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
源于分封制。
2.阅读课本第三目“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2)结合下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基本规则: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教学指导: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关系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关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获取和了解。
3.讨论题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第6页历史纵横。
材料一《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
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材料二右图所示是晋侯苏编钟(西周)。
回答:(1)什么是礼?(2)你怎样看待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曰仁”?(3)中国的先人为什么发明了编钟?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娱悦人们的精神吗?4.思考国家一词与宗法制的关系。
【本课小结】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地方:封侯、伯。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特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总特点:宗法制为核心;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早期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本课练习】1.(08.上海单科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A)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2.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D)A.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4.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C)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5.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①异姓功臣贵族②同姓王室贵族③先代帝王后代④边远氏族部落首领(B)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
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
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
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B)A.甲B.乙C.丙D.丁7.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D)A.②B.①C.④D.③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动之。
──《孟子·告子》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周初的分封制(2)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诸侯服从天子。
(3)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