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规划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防灾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措施,减少自然和人为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本文将从灾害预防、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一、灾害预防城市防灾规划的核心是灾害预防,通过采取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手段,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首先,应针对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确定潜在灾害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比如,在台风频发地区,可以增设抗风设施,加固建筑物结构,减少风灾的危害。
其次,城市防灾规划应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灾害踪迹,并及时向居民发布警报,以便居民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针对一些特殊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可以加强科学研究,探索灾害的规律和成因,为城市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应急管理城市防灾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应急管理。
当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和救助工作,是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因此,城市防灾规划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指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明确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流程。
同时,应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各个部门和居民的应急意识和技能,使应急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另外,城市防灾规划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
三、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相关部门的防灾意识和知识水平。
城市防灾规划应加强对灾害的宣传与解读,向居民宣传灾害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使居民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在灾害来临时采取行动。
同时,城市防灾规划还应推动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开展相关的防灾教育,培养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通过媒体等渠道,将城市防灾规划的相关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营造全民参与防灾的氛围。
综上所述,城市防灾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工作,通过灾害预防、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损失,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概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面临的各类自然灾害进行全面的预测、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防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手段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灾害风险评估、灾后损失评估等方面。
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城市的地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分析,为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灾后损失评估,通过对灾区进行高精度的遥感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灾情,为救援和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信息处理系统。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GIS可以用于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
通过将各类灾害风险因素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城市灾害风险的定量评估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呈现。
同时,GIS还可以用于灾害应急管理,通过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和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对灾害发生时的资源调度和应急响应的快速决策。
3.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通过对自然灾害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预测和评估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用于洪水、地震、台风等各类自然灾害的预测和评估。
通过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参数设置,可以模拟出灾害发生时的影响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关键指标,为城市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方法1.综合评估法综合评估法是指通过对城市面临的各类自然灾害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确定灾害风险的大小和分布。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综合评估法可以用于确定灾害的潜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为灾害风险的等级划分和防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综合评估法需要综合考虑灾害的频率、强度、暴露度和脆弱性等因素,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对城市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
4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4)潜在灾害发生的概率(灾害潜势)
评估中还需要考虑避难道路是否会遭潜在的灾 害和次生灾害的影响如此才能在灾害发生前作预防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潜势分析是根据环境特 性做出的各类型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分析。大部分 的灾害影响潜势可利用灾前的减灾措施,以工程加 固的方式来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减轻灾害造成的影 响因此对位于灾害潜势区的道路,不一定不将其纳 入疏散通道体系对于有些位于灾害潜势区但避难需 求量较大的道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而让其成为 安全的避难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
(2)街道建筑物数量
在各个建筑物体量相似的情况下街道两侧建筑物的数量是避难需求量的 指标之一;同时建筑物数量也是影响道路有效宽度的因素建筑物数量越少房 屋倒塌造成阻断的概率也越小。
(3)道路危险度
道路危险度是指灾害发生时可能会造成道路阻断的概率也是表示道路在 灾害发生后是否可继续使用的指标。危险度越高,代表灾害发生后道路不 可使用的概率越高因此可利用道路与危险源的距离与存有危险建筑物的数 目来衡量道路危险度。主要是即以道路两侧危险建筑物数目除以道路与危 险源的距离来计算数值越大代表道路无法使用的概率越高。
第11讲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讲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 防洪 1.1 防洪标准: 按100年遇洪水设防(特大城市) 按50年遇洪水设防(大城市) 按20年遇洪水设防(小城市) 实际上现在南方城市的防洪标准比上述 标准提高一个档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防洪的系统方法: ①保——绿化、水土保持 ②蓄——河、塘、水库蓄水 ③拦——上游筑坝 ④疏——疏通河道、保护过水断面 ⑤固——加固防洪堤 ⑥截——修筑截洪沟、使山供水绕开城市 ⑦排——区域与城市排渍 ⑧兼——防洪城与城市滨江风光带结合,路 堤结合
2、 消防 2.1 建筑材料防火——建筑设计、施 工阶段 2.2 保证消防通道——建筑与详规设 计阶段 2.3 划定不同等级防火区域和重点单 位 2.4 消防队(站)规划——确保5分钟内 赶到现场 2.5 管线——消防栓规划
3、人防规划 3.1 地下指挥系统——党政及宣传机关 3.2 保障系统——水、电、通讯等 3.3 医疗救护系统——医疗点 3.4 疏散系统一安全岛与疏散方向、疏散通 道 3.5 粮食储备与供应 3.6 重点保护设施——大桥、大坝、军事设 施 3.7 地下其它设施 3.8 平战结合:对地下人防设施的利用 3.9 城市人防等级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和自然灾害的概率。
不同地区面临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标准。
例如,地处山区的城市需要考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沿海城市则需要重点关注台风、海啸等灾害。
因此,标准的制定应当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多种灾害的防范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灾害的规划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还应考虑多种灾害的综合防范。
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考虑防洪、防风、防地震等多种灾害的综合防范措施,确保城市在面临多种灾害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损失。
此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应当包括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规划。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因此,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明确应急救援机制和灾后重建计划,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全面细致的防灾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城市的安全稳定发展。
希望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城市的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为了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内容、制定流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是指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特点,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以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应急救援预案、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在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口密集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流程包括多个环节。
首先是对城市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情况。
其次是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城市的防灾目标和防灾措施。
然后是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城市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最后是灾后恢复重建,对灾害发生后的城市恢复重建进行规划和设计。
整个制定流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面临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标准。
同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
(三)紧急应变阶段
工作目的: 在于如何快速有效地掌握即时资讯,如何提出警讯、传递与沟通,及如何因应 实际灾害提供有效的配置救助人力与资源。 主要工作内容包含:
①即时性的灾害资讯汇集、传递、沟通与评估;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置;③相关人 力资源的确认与掌握;④救灾人力及资源配置;⑤救灾资源的管理与配置;⑥灾情回报与 损失评估。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 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 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 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
第一章 总论
一、相关概念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
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 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 (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 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 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 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 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 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 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 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一门融合了城市规划、灾害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应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课程设计任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3、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城市灾害概述1、城市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等。
(2)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2、城市灾害的特点(1)灾害的连锁性和衍生性。
(2)灾害的集中性和严重性。
(3)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城市灾害的形成机制(1)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
(2)人为因素,如城市建设、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1、灾害学理论(1)灾害系统理论。
(2)灾害风险理论。
2、城市规划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
(2)韧性城市理论。
3、工程学理论(1)结构工程学。
(2)岩土工程学。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方法与技术1、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方法,如专家评估法。
(2)定量评估方法,如概率分析、损失评估模型等。
2、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方法(1)目标导向法。
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临海绿轴的防灾整治工作包括:与海边港口功能的协调用步行道连接海岸线上 的绿地空间和防灾据点设施平时作为散步路和滨水空间提高城市的亲水性;灾时, 作为临海地区的疏散道路和缓冲绿带.接收来自海上的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
3)阻燃带
阻燃带是指能够阻止或延迟火势蔓延的带状城市空间。构成阻燃带的空间类 型和对象设施包括道路、广场、空地、建筑、植栽等。在主要避难道路、中心 避难场所、重要防灾据点、学校、医院等城市防灾设施周边需要积极地指定防 火地区推进周边地区耐火性能的提升。此外种植防火树种,提高植树密度形成 阻燃效率高的林荫带。阻燃带上的树种选择应结合气候和生长条件等要素,选 择阔叶、叶片含水量高、含油量低等防火效果好的树种以延缓火势蔓延(表3-5、 图3-13)。
土地使用规划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综合整理灾害信息,合理选用城市建设用地,建立安全的城市空 间结构;
②根据灾害潜势特性控制城市的灾害风险程度提出管制标准与开发
程序;
③对灾害潜势较高地区实施更严格的土地使用管制;避免潜在灾害发
生的概率,规定限制危险源的空间布局提供防护措施。
(2)防灾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 在我国大陆地区,“防灾生活圈“多表现为防灾分 区的形式。 (3)住宅区防灾性能的提升 (4)旧区的更新与防灾
三级防灾分区:由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
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二级防灾分区和三级防灾分区可 以在详细规划阶段进行规划编制
(六)分区土地使用防灾对策 在进行防灾分区之后需要对各个分区的灾害潜势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
(2)对外交通枢纽
(3)城市内部疏散通道布局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对城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全面评估。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需要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同时还要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为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科学制定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需要明确城市各类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同时还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另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注重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养。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应当加强对城市居民的防灾教育,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的防灾组织建设,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的伤害。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强调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共同为城市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合 作,形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合力。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基本途径
加强灾害监测 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 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 害信息,为应急响应提 供决策支持。
提高城市韧性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 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 应急设施建设等措施, 增强城市抵抗灾害的能 力。
通信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可以快速传递灾害预警信息、实时灾情信息等 ,为救援和恢复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概述
灾害预警技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对 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报警的技术手段,包括地震预警、 气象预警等。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
制定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应 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
推进防灾减灾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 作性。
05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大范围、快速、经 济高效等特点。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可以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预警 信息,提高政府决策和公众防范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 灾害带来的损失。
06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及政策建 议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 制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03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基础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定义
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对城市、社区及其相关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性的防灾设计和管理,旨在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和减轻灾害影响。
下面是一份综合防灾规划的框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灾害风险评估
1. 对潜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常见灾害类型,并确定各种灾害对目标区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2. 收集并分析历史灾害数据,评估目标区域的历史灾害风险,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第二部分:综合防灾策略
1. 制定目标区域的综合防灾策略,包括建设抗灾设施、修复生态系统、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2.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第三部分:社区参与和意识提高
1. 加强社区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居民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建立社区自救队伍。
2. 建立社区防灾资源库,储备应急物资和人力资源,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的救援和支持。
第四部分:监测和评估
1. 建立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和演化,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在灾后对防灾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和协调,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防灾体系。
综合防灾规划的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和社区的整体抗灾能力。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合理的防灾策略、有效的应急预案和综合的监测和评估,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影响,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和福祉。
050607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5
1.城市综合防灾的有关概念
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防灾
– 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防灾应对的对象均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
▪ 狭义:城市公共安全侧重于人为故意破坏,以及人为事故性灾 害;城市防灾侧重于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事故性灾害
4
1.城市综合防灾的有关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范畴
– 尺度——研究地域范围为城区(可适当延伸到周边 地区)
– 深度——城市层面(可深化到分区) – 重点——空间(含设施)为核心制定对策 – 关系——作为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总规层面)
协调并相互反馈、调整优化,指导单项防灾规划编 制和优化,纳入并优化重要防灾预案
– 区划、规划、预案(软)
– 法规、标准(软)
– 宣传、教育(软)
– 管理机构(硬)
– 研究测报机构与设施(硬)
– 防抗救护设施、空间和工程措施(硬)
3
1.城市综合防灾的有关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范畴
– 多灾种风险评估 – 全过程考量 – 全方位、多手段应对 – 全社会参与 – 整合型规划
– 属性是城市层面的公共政策(类似于城乡规划) – 对象是城市(承灾体)和对城市有全局影响的主要灾害 – 目标是提升城市整体防灾能力,降低综合风险水平
3. 大陆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规划现状(城市规划体系内)
《厦门市城市建设综合防灾规划》
总则 城市规划中的抗震设防要求及技术指标 工程抗震设防区划与工程防灾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城市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规划 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次生灾害防止规划和避震疏散规划 城市建设抗台风防灾规划 山体边坡、高挡墙防灾规划 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防灾控制 建设系统应急救灾预案 综合防灾规划实施计划及检查监督办法 城市震后和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方案
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日益加剧。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雨等,这些灾害给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成为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某市为例,探讨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方案,希望为其他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二、城市概况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市常年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重点考虑防洪、防风、抗震等因素。
三、综合防灾工程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是指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环境规划等多个方面的规划,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城市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城市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必要内容。
四、综合防灾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防灾防险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
2. 综合治理。
综合利用防洪、防风、抗震等综合治理手段,提高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整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制定相应的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4. 经济适用。
在实施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投入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规划的可行性。
五、综合防灾工程规划的具体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基础性的规划内容,对城市发展和自然灾害防范至关重要。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划定不宜建设的区域,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
2. 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是保障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综合防灾工程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防灾防险功能,保障基础设施在灾害发生时的稳定运行。
城市防灾规划
名词解释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害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建设等不同阶段,指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p29)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防灾规划除了规划本身要符合国家标准以外,在规划布局上应当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安排;城市规划也要尽量满足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规划一般仅针对各专业的防灾,各专项之间也应加强相互协作;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
城市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经济化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p99)生命线系统:包括供电设施(电厂,550kv、220kv、110kv变电站,高压走廊)、通信设施(电信枢纽,广电枢纽)、供水设施(自来水长,配水厂,供水干网)、燃气设施(天然气长输管道、天然气门站、天然气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储罐站,高中压调压站、煤气制气场、储配站)(p104)风险制图:将各单灾种的风险图进行叠加运算,得到一张综合多灾种的风险图,从而得到城市各个分区内各灾种的风险等级高低情况。
(p107)砂土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尤其是粉细砂,在地震动的作用下,砂土颗粒趋于密实重新排列,瞬间处于悬浮状态而失去地基承载力的现象。
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10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地震地质单元:城市重大危险源:在城市中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城市综合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防灾减灾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的关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防灾减灾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的行动。
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因为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设,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易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规划为非建设区,避免人口和建筑物聚集,从而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防火等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最后,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
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绿地和水域,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二、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实践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用以说明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性和效果。
案例一:东京都市综合规划东京都是一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地震是该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东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综合规划措施。
首先,他们规划了一条环绕城市的绿地带,用以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居民生命安全: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前预警、疏散和救援,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2. 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自然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往往是灾后重建的主要难题,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通过规划建设抗灾设施和加固城市基础设施,减少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保障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造成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通过规划和建设抗灾设施,减少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确定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为规划和建设抗灾设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抗灾设施规划: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抗灾设施,包括防洪堤坝、防风墙、防震建筑等,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疏散和救援规划:制定疏散和救援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协调。
4. 信息化建设:建立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
5.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风险,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整理ppt
第一章 总论
一、相关概念
4、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与编制体系: (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一般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编制体系包括:从法定规划体系和空间层面来分,可以分为城市综合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019.11
2019.11
整理pp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相关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 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整理ppt
第一章 绪论
相关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整理ppt
一、相关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
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控制性详细规划源自防灾设施与空间规划设计整理ppt
二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
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
• (一)安全都市:日本神户复兴计划 • (二)安全都市指导方针:亚洲地区
①近邻生活圈 ②生活文化圈 ③区域生活圈、并确立各生活圈内的指挥所及防救灾据点
3.防灾都市基盘 4.防灾管理
①防灾绿轴 ②防灾据点 ③海陆空广域防灾据点体系 ④都市生命线网络
①灾害预防计划 ②灾时的救灾紧急应变计划 ③救援复原、灾后的救援与重建计划 ④防灾教育
市政工程规划 第10章 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
四、构建完整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二)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1)加强区域减灾和区域防灾协作 (2)合理选择与调整城市建设用地
(3)优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性能
(4)强化城市防灾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5)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指挥组织体系 (6)健全、完善城市综合救护系统
四、构建完整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
“减灾”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次数和频度; 二是指要减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城市防灾措施
•
城市防灾措施分为两种,一种为政策性措施(软措 施),一种是工程性措施(硬措施)。 1)城市总体及城市内各部门的发展计划; 2)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1)政策性城市防灾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城市灾害的特点
(1)高频度与群发性; (2)高度扩张性; (3)损失巨大性;
(4)区(地)域性。
三、我国城市总体防灾形势
(1)城市人口密度大,防灾的难度增加;
(2)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差,直接影响抗灾救灾的 有效进行;
(3)城市设防标准低,灾害防御能力薄弱;
(4)社会防灾观念薄弱,潜在危险严重;
(5)城市防灾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城 市防灾投入长期不足。
10.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一、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的目标
•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总体目标:建立与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 运用工程技术以及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 段,加强生命线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 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持续稳定发展提 供可靠保障。
(一)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防灾体系基本上以单灾种防抗为系统,在 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各自为政,造成防灾设施布 局不合理,配置重复,浪费投资。 (2)忽视城市整体防灾组织指挥系统的建设、生命 线系统的防护等重要环节,因此难以快速、高效 地防抗多元化、群发性的城市灾害。 (3)缺乏平灾结合、综合利用防灾设施的观念、规 划和措施,防灾设施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也未 形成城市防灾设施投资、使用维护的良好环境, 严重影响了防灾系统在灾时的正常运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
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
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
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
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相类似。
2009 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又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进一步深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和综合防灾体系研究,虽然此次研究课题以综合防灾命名,但是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各灾种的综合,而是更加重视防灾体系的研究,即灾害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等,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处。
各城市也积极探索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
例如,深圳公共安全规划包括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城市安全布局形态、城市安全用地选择、疏散通道、避难场所、应急基础设施、救灾物资供应系统7方面的研究和13 项分灾种防灾规划的编制;哈尔滨公共安全规划形成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规划→城市公共安全预案库”的系统模式;成都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则重视城市开敞空间和综合避灾设施的规划。
三、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
(一)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市域范围内,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防灾问题,布局市域重要防灾空间设施和建立市域防灾管理联动机制。
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
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
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
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
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等。
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
(二)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是指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科学分析灾害风险形势,评价城市现有综合防灾能力,制定适当规划对策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
1、现状分析(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
(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①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
评估对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
②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安全性的评价。
③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④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半径进行评估。
⑤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评估。
⑥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
⑦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⑧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
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后续损害三类危害。
⑨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
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
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①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
②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
③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
(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险图。
(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
主要由“点、线、面”构成。
“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
“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
“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和分配。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
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质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
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
二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m。
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质供应、医疗消防等救灾设施。
三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
以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
(3)城市防灾轴规划:在灾前,防灾轴能提供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在灾时,能提供多种应急空间,例如灾时紧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物质储备、交通干道、救援通道、疏散通道、外援中转空间等。
①等级:可以分为防灾主轴和防灾次轴。
主轴宽度在30m以上,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
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
次轴宽度在24m以上,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
②类型:分为防灾绿轴、阻燃带。
4、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1)城市疏散通道系统规划:①类型:分为城市救灾干道、城市疏散主干道、城市疏散次干道、街区疏散通道。
在总体规划阶段,以前三项为主。
救灾干道是指在大灾、巨灾下需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
主要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
有效宽度不小于15m。
疏散主干道是指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质、器材和人员的道路。
有效宽度不小于7m。
疏散次干道是指在中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
有效宽度不小于4m。
街区疏散通道指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m。
②规划要求:每个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救灾干道,绝大多数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疏散主干道。
每个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
(2)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规划:①分类:中心避难场所、组团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
中心避难场所:面积在50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m2,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
主要包括全市性公园,大型开放广场等。
由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集中掌握使用。
组团避难场所:面积在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疏散半径为2-3km左右。
主要包括人员容置较多的较大型公园、广场、中高等院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
紧急避难场所:面积在0.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疏散半径为500m左右,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中心避难场所去的中转地点。
②规模预测:根据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均避难用地指标,得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规模和中长期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
③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
④救灾备用地:在无法满足建设规模要求时,可以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规划。
5、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针对应急指挥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治安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系统的防灾规划对策。
主要分为空间性措施和管理型措施。
在空间上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覆盖布局。
在管理上,强化功能、加强管理,有效应用。
(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重点在空间选址和布局上,强化提升设施的安全性。
其次加强维护,强化配置,提升安全保障措施。
6、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1)城市危险源概念与分类:城市危险源是指在城市中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分为生产场所危险源和贮存区危险源两种。
(2)城市危险源调查与评价:结合市域范围内各次生灾害源的区位、周边情况、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以及潜在的灾害损失程度,将规划区范围分为重点防范和一般防范两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