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

合集下载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学生能够运用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最后的姿势的情感;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PPT、音乐、视频;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空间宽敞,方便学生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播放一段与最后的姿势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最后的姿势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最后的姿势的意义是什么?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讲解最后的姿势的定义和内涵,包括姿势的动作、表情和情感;2.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代表作品;3. 分析最后的姿势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步骤三:技能训练(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后的姿势的主题,并进行创作;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最后的姿势的动作和表情,并设计合适的音乐和背景;4.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5. 教师给予学生表演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步骤四: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每个小组进行最后的姿势的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评价进行总结,强调最后的姿势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3.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最后的姿势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的姿势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

最后的姿势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最后的姿势篇一2023年11月3日的一天,我正好是40岁,当时我成功在中国大陆上创建了一家属于中国的手机公司,并成功地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发行上市。

15年之后我的这个手机品牌已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建起了分公司,后又将这个品牌推行到美国,欧洲。

2023年6月的某一天,这时我正好70岁,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比较大的是男的,今年42岁,比较小的是女的,她今年37岁,一天我在步行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在地,路过的行人看见我昏倒在地,马上打了120把我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先对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治疗。

过了一会儿我醒了过来,发现我的妻儿正在病床旁守着,我看到我醒啦,悲伤的脸色马上就变的喜悦了当我神智完全清醒的时候医生来为我进行身体检测,后经过检查断定我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引起了绿色作文网某种心血管儿疾病可能会引起死亡。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我的家人刚刚还一副喜悦的表情,现在又变得悲伤了,这次的悲伤比刚才还要严重,医生为我开了点药,让我要按照她说的服用方法每天服用。

一个月后,我按照医生的话,每天吃药,可还是没有见效,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胸口很痛,呼吸不上来,慢慢的我又昏倒了,医生给我做了紧急手术,我的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的等待着手术做完了,医生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家人连忙上前询问着我的情况,当他们得知我已淹淹一息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流,他们赶忙跑到了我的身边,我申请的望着我们家人,然后用我微弱的语气,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以前我因为工作繁忙,没怎么关心过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工作多忙忙也要多关心关心家人,两个孩子诚恳的点了点头,就这样我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二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恪于职守的谭老师,认识了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郑成功,他们都是英雄,也许只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谭千秋,他只是某一所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在灾难来临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却让人不禁敬佩!5月12日清晨,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给小女儿洗漱穿好以后,便早早去学校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
姿势》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知识点整理
最后的姿势易错字音:短暂zàn着zhuó想坍tn塌震撼hàn诠quán释
2.易错字:塌陷震撼生死攸关洗漱凹陷瞬间
3、课文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写的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谭千秋。

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
千秋!”易考点:
(1)人物品质:镇定自若
爱生如子恪尽职守舍生忘死舍己为人以身殉职
(2)照样子写成语:
a、绘声绘色(ABAC)独来独往、动手动脚、风言风语、冷言冷语、多才多艺
b、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能说会道后第三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点明题目,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
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
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 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 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将废墟描绘得如同坍塌的梦境,将救援描绘得如同寻找希望的旅程,这种语言风 格使作品更加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05
文章寓意与价值
文章寓意解读
01 02
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描述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 长短,而在于如何去活。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不在长短, 而在于无愧于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存 亡之际的伟大选择,感悟他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质。
VS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英雄人物形 象。
学生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生问题
对于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感同身受。
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描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同时,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敬仰。
文章主题探讨
本文主题是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师 德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
业和学生的热爱。
通过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和为学生 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他伟大 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 学习谭老师的奉献精神和对待工 作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
的贡献。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特点
舍己救人的精神
谭千秋老师在危机时刻选择保护学生,而非自己逃生,展现了一种高尚 的舍己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是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03
教育者的使命
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彰显了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责任。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说教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为: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预设为: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二、说学生六年级学生乐学善思,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较为主动。

但由于学生可能对汶川地震不是很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三、说教法1、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的语言,地震发生时的悲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一些声音音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扣题法:紧扣课题,引导探究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课文讲的是谁的“最后的姿势”引出这个问题后对谭千秋老师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再对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挖掘。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一《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堂上,就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提出自学提示: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话中你体会出谭老师怎样的形象?2、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怎样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个怎样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

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

这节课我还运用了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过渡,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二《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课件

《最后的姿势》课件

词语解释
1.废墟:指受灾后变成荒凉的地方。
2.坍塌:倒下了
3.震撼:强烈地震动,也指对人心灵的影响大
4.诠释:说明解释。
5.生死攸关:攸,所;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理清课文脉络。
第1部分[1节]:谭老师像平常一样上课。
第2部分[2-7]:地震时谭老师指挥学生逃生, 并用身体护住四个学生。 第3部分[8-10]:写人们对谭老师的评价。 第4部分[11-12]:赞颂谭老师的崇高精神。
听课文录音,完成: 2、注意难读的生字,把读起来有困难 的生字画下来,听完后查阅资料,读 准字音。
生字词
tān yōu

tán 谭 āo 凹 shù 漱 gǎn 感

zhī 吱 quán 诠 xū 墟 shì 释 hàn 撼
默读课文,思考:
1.找出并理解课后第二题中的词语。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2.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1)地震前 (2)地震时 (3)地震后 (4)赞英雄
作业:
1、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学了 本课,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请你写 一篇读后感。
2、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师 的事迹在班上汇报。
⒍最后的姿势
⒍最后的姿势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04秒
听课文录音,完成: 1.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哪 些语句描写了谭老师在地震中的表现? 请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写下 自己的体会。 2、注意难读的生字,把读起来有困难 的生字画下来,听完后查阅资料,读 准字音。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 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语言: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 拿!快..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 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 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6 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最后的姿势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最后的姿势”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老百晓已完成校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最后的姿势》课文讲述了2008年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在14:28汶川地震来临时,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课文原文,欢迎查看!原文2008年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

”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

(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最后的姿势》人物形象分析

《最后的姿势》人物形象分析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按“震前、震中、震后”的顺序,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第4-6自然段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动作,描写了他是如何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了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

这儿要带学生重点去品读。

例如:由“短暂的几秒”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

而“立即”一词则表现出谭老师的当机立断。

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谭老师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的,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

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张开了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学到这儿,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谭老师的行为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他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体现。

课文第8——10自然段,则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不同身份却具有典型代表性人物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崇高师德。

例如:“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倒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从“飞身、扑”两个词我们能够知道,面对死亡,谭老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这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印证了前文他给学生讲的“人生的价值”的一段内容。

学到这儿,让学生去感悟谭老师不但给学生讲了人生的价值,他更是用自己的壮举告诉了学生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谭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1、课文主要描写了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事,歌颂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恪尽职守、爱生如子的崇高精神。

2、“凹”的笔顺是: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凸的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3、“天空阴沉沉的”的作用是:预示着灾情的发生,渲染悲壮的气氛。

4、第3节的上课内容既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他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5、第5、7节的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恐怖,表现了谭千秋老师的临危不惧、舍身忘我。

6、“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表现了谭千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7、书后习题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是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千秋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姝姿势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8、为谭老师拟写碑文或颁奖辞:谭老师,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您以恪尽职守、爱生如子书写无私大爱,您以舍己救人、以身殉职诠释师德灵魂。

当地震来临时,您机智果断地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您浑然不怕。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您双臂张开的瞬间,我们的心里就刻下“谭千秋”这个伟大的名字!4、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公无私视死如归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宽宏大度5、表示时间短的词:霎时间须臾间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倏忽间6、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危如累卵。

【议论文】语文书里的故事——最后的姿势_900字

【议论文】语文书里的故事——最后的姿势_900字

【议论文】语文书里的故事——最后的姿势_900字缘由语文书的故事,其实一直是我最喜欢看的。

早期的语文课本,经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在课文中。

而我所最为亲近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的语文课本中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的故事。

他有一位女儿,曾经拥有优美的体态和子女的天资,但是她却不得要领,无法领悟到雕塑的道理与精髓,只是屡次地让父亲的要求大失所望。

而当雕塑家的女儿在年轻的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后,他在看到女儿母爱的时候,终于醒悟出了雕塑的奥秘。

他用心地感受到了女儿母爱的细腻和热烈,于是他完美地雕刻出了一件母亲与孩子的形象雕塑,从而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之一。

《最后的姿势》的艺术渗透这篇故事,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它更多地展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充满创新与智慧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艺术家们创造出的作品,不再单一地注重传达“美”的概念,而是注重将人类的理念与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心灵众多高峰采用,体现出了无尽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这也正是《最后的姿势》这篇故事所体现的。

“母亲与孩子”的雕塑,不仅仅是一件具有美感的艺术品。

它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雕塑家通过观察自己女儿与孙子间的母子互动,确切地把生活的情感和对象的形态结合在一起。

这便是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带来的“人类主义”的改变。

《最后的姿势》这篇故事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深远的。

这个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雕塑家努力创作的过程,从而引领着读者感悟一种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对艺术的理解,乃至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

通过认知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挖掘出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精华。

其中涵盖了艺术家必须拥有的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必须重视视觉形象的选择与组合),交流和沟通的艺术(艺术家必须拥有良好的沟通技能,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以及突破传统,提倡自由表达的艺术观念(艺术家必须拥有不断追求艺术新思想和新表达形式的钻研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学科:语文二、课例名称:《最后的姿势》三、执教教师:胡红霞四、指导教师:卢玮五、课型:新授课六、年级:六年级七、教材版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坍、攸”,“墟、谭、漱、吱、撼、凹、感、诠、释”。

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生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构建起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尤其是生死关头,要勇于面对,忠于职守,肩负起责任的脊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

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

所以在教学这课时,需要学生用心去读、去悟,从而净化心灵,促其成长,感悟师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教学准备:搜集抗震救灾动人的事迹和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课件引入,板书: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二)、朗读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分析课本,感受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

动作的快。

读好句子。

2、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体会,(请学生演一演)。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导朗读,分析交流所学情况。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6、范读: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7、齐读4—7自然段。

(四)、体悟第二次(最后的姿势)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五)、感悟第三次(最后的姿势)1、引读十一自然段,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课件视频: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图片、音乐)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八)、板书九、教学反思: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孩子们也情绪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

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

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1、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

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2、重组教材,学习谭老师的“大爱千秋”。

比如:这一堂课我抓住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的最后姿势来教学深入的,让学生在这三次的姿势中体会谭老师的爱与伟大,其中出现第一次姿势时我是这样深入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拉”、“撑”、“护”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说说读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体会,再让同学们自己演示这3个动作。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接着,用谭老师死来引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回答,让学生深切的明白谭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死诠释了教师的师德灵魂,千言成语汇成八个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视频播放,画龙点睛。

最后,我用一段视频来突出谭老师的大爱千秋,千秋大爱。

学生通过视频对谭老师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都很感动,掉下了伤心的眼泪。

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自私也允许,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十、教学点评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智慧和实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用感情真挚,发人深省来形容。

(一)、合理重组教材,构建灵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师生互动实现价值的过程。

上课伊始,屈老师紧扣课题《最后的姿势》,直奔重点,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读一读。

然后,从这三处入手,展开教学。

第一处在第一段,这是全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屈老师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谭老师为什么能这样选择”带动全段的教学,干净利索,思路清晰。

第二处、第三处教学则相对简略。

这样的重组不仅仅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自屈老师发现,自我探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鼓励自读自悟,培养生命的个体。

屈老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必要时做适当指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整个课堂活力四射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了语文素养,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呀!(三)、沟通课堂内外,激发创造的活力这课教学要求学生搜集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的动人事迹,屈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简单地处理,而是用一道填空,巧妙地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做了一次创造性再加工。

并让学生演一演。

学生的创造欲望被逐渐激发,英雄的形象一一定格,组成了一座巨大的群雕像,给学生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语言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

课堂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四)、创设感情氛围,升华主题。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悲剧里的一个悲壮的故事,轻松愉快的氛围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适的。

所以,从课的一开始,屈老师就是表情很凝重的。

这种凝重当然很快传递给了学生。

当屈老师伴着音乐哽咽着朗读诗人刘肖以谭老师的爱人的口吻写给谭老师的的诗时,有学生的眼里也闪烁着泪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