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的新建构_评张法_美学导论_兼谈美学原理教材的编写_胡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2月No.1Vol.33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Feb.2012

美学原理的新建构

———评张法《美学导论》兼谈美学原理教材的编写

胡健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在美学理论呈多元化趋势的现今,美学原理教材如何能在学理上真正具有自己的创新与特色,这已经成了美学原理教材编写中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张法的《美学导论》以美学的基本问题来结构全书,体现出一种新的视域与编排方法;而其对美是虚体而又不离实体的现象学理解,则使教材对许多美学问题都作出更为通脱的理论阐释;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也使得这部教材具有一种智慧的品性。

关键词:美学原理;教材编写;《美学导论》

中图分类号:I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12)01-0111-06

收稿日期:2011-12-26

作者简介:胡健(1954-),男,江苏沭阳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应该说真正编好一本有特色的美学原理教材,是有相当的理论难度的。特别是在美学转型的今天,要能编出一本具有新意与特色并真正便于实际教学的美学原理教材,这更对编著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以为,一本比较好的美学原理教材,最起码要达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它要能创造性地融汇进美学研究中的一些新的学术成果,能够体现出美学这门学科所达到的时代水准。其次,它要能对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作出比较系统性地介绍与阐述。很显然,一本有特色的美学原理教材只有达到了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门学科有可能获得一个基本性的理解与把握,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的质量。

建国以后编写的第一本美学原理教材是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1981)。[1]这本教材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探讨美学问题,对美学研究的对象、审美对象、审美意识、艺术家、艺术创造、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艺术的欣赏与批评等问题作了较系统地探讨。这部教材用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来界定美,艺术问题占了教材主要部分,意识形态的色彩是很浓的。从新时期到90年代,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话语,出现了许多以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来编著的美学原理教材,其中要数刘叔成等人合编的《美学基本原理》(1984)最有代表性。[2]这本教材除导言介绍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任务与方法外,共分为美论(美的本质、内容形式、现实美、艺术美、自然美、审美范畴)、美感论(美感的本质与特性、欣赏与判断、心理要素)与美的创造论(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现实美的创造、艺术美的创造、美育)三编。这本教材之所以能在同类教材中具有代表性,是因为它比较好地体现出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实践美学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探讨美,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这曾是我国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上这两本美学原理的教材或多或少地都体现着这样一种基本精神,因而它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使用范围极广、影响很大的两本美学原理教材。

·

111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国内的美学也开始了转型,美学界出现了一股试图突破实践美学的美学思潮。这股思潮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不满意实践美学对人类群体的立场的过分强调而更多地强调审美的个人自由性;其次,不满实践美学把美理解为是实体的,而强调美或审美是精神性的;第三,不满意实践美学中暗含着的主客二分的倾向,强调审美应是一种主客的相融。这时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再以对美的本质的抽象思辨而是以审美活动的理论描述为重心的美学原理教材,如蒋培坤的《审美活动论纲》(1988)、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1988)、张法的《美学导论》(1999)、朱立元主编的《美学》(2001)、杨春时的《美学》(2004)……这些教材开始取代原先的实践美学的美学原理教材而成为了新一代的美学原理教材。我以为在这一批新的美学原理的教材中,张法的《美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特色与新意,本文打算通过对它的评述,来探讨一下美学原理教材编写中的一些问题。

张法的《美学导论》初版于1999年,修定于2004年。下面,我的评述以《美学导论》2004年的修定本为准。[3]

作为一本美学原理的教材,张法《美学导论》编写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强调美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即在世界美学的大背景下思考美学问题。这就使他的美学原理教材自然地呈现出一些与其它美学原理教材不同的特点。这里以《美学导论》的第一章为例。

美学原理教材自然少不了对美学这门学科本身情况的介绍,但由于美学学科自身情况的复杂性,真正要把美学这门学科说得透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像有些学者感叹的,如果说美学是一门学科,为什么它让人如此地莫衷一是?如果它不是一门学科,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在研究它?一般的美学原理教材在介绍美学学科时,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历史描述式的方法,即通过对美学学科的历时性变化的评述来介绍这门学科。张法的《美学导论》的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却没有采用这样一种惯常的方法,而是试图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别出心裁地通过三个与美学学科密切相关问题,来表达作者对美学学科的独到理解,这一章体现出了作者开阔的理论视野与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了作者对美学学科的深入思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张法关于美学学科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来源于西方,那么,西方文化为什么会产生美学,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能产生美学呢?显然,问题提出的本身,就决定了问题的答案必须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思考中才能真正找到,这就不是一般的仅仅通过对美学史的历时描述所能完事的了。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厚的学养与高度的智慧。张法认为,西方文化中之所以会产生出美学,源于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对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的追求。西方文化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也是可以被语言来言说的。西方文化的这一特点使得西方文化产生了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其次是西方文化对人性的几何式的划分,即他们把人性分作知、意、情三个部分并分别地对他们作出研究,从而产生出了认识论、伦理学与美学。再次是西方文化对各种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的追求,这使得西方文化产生了对艺术共同原理的探究,也使得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相对而言,让西方文化产生美学的三个特点在中国文化中都不存在。首先,中国文化认为意不称物,言不逮意,所以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因而对美的本质往往采取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使得中国文化产生不了美学。其次,中国文化是把人性作为一种整体去加以认识的,并不太强调知、意、情的严格区分,而更多地是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也使得中国文化不可能产生美学。第三,中国文化在谈论艺术的时候,往往更关注各种艺术种类的高低,而不习惯把它们都当作“艺术”,从而去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这也使得中国文化难以产生出美学。张法对西方文化为什么会产生美学,中国文化中为什么不能产生美学的思考,不但从一种特殊的角度介绍了美学的历史,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使人对美学学科的产生产生一种更深切地理解,这就比那种历时性的描述要更富有智慧与思想的启迪。

张法关于美学学科的第二个问题是:美学研

·

2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