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_师宏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12-0144-02
摘 要 该文从研究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街坊格局入 手,通过对里坊、街巷及院落空间特征的分析,探究 出历史街区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目的是为历史街 区的保护改造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历史街区 里坊 街巷
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
The Study of Space Morphology of Historic District in Datong Ancient city
师宏儒 张涵 李军环
Shi Hongru
ZhangFra Baidu bibliotekHan
Li
Junhuan
1 里坊的空间形态
坊原称里,至隋改称坊。古时“坊”、 “防”同义。根据使用性质,坊又可分为居住性 质的“里”与商业性质的“市”。二者均环以 高墙,设置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实行宵禁。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具有鲜明的里 坊特征,其形制可追溯至北魏。据《南齐书•卷 五十七》记载:“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 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 南坊搜检,以备奸巧。”古城内的坊规模或大或 小,均有规划之制。坊内另辟小巷,或是直通外 部,或是尽端巷,一般呈不规则形状。这种里坊 形制,延续演变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历史风貌。 全城共计30个坊,保存较完整的有14个,其中4 个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图2 传统民居院落流线示意图
公共开放,户室处于房屋的尽端则更为私密内 向。从街巷进入屋舍经由前院、中庭、檐廊的层 层过渡,将人自然的从户外引入室内。可见传统 的居住空间并无严格的内外界线、动静分区。从 这个层面讲,所谓传统四合院封闭内向的说法并 不精准,应当说静中有动、内外流通更能体现传 统四合院的特征。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neighborhood pattern of starting blocks in Datong from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ighborhood pattern of starting blocks and alleys to explore the streets of history implied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ims to prove the experience of historic district in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Historic district, Neighborhood, Alleys
4 历史街区的社会文化因素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如下人文特征: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街区空间形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的,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尤为突出。传统街区的 空间构成恪守礼制规范,严格讲求方正端庄,中 轴对称,具有明显的秩序性与中心性。此外,道 家虚实有无的辩证观念也对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
具有一定影响。 (2)场所精神
■
(注 张涵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台北:淑馨出 版社, 1993.
4 刘敏,李先逵.历史街区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 报,2003.
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主要由街、坊组合而 成。街与坊同为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不同 的空间形态与功能性质。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有 着传统的里坊制居住形态、棋盘式道路格局和合 院式居住模式。泾渭分明的大街小巷纵横交织, 把古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居住里坊。这种里坊制 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城形态和居住制度的演变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跨院 出得屋门,进入院中角落便是跨院所在。跨 院用地狭小,作为全院的附属空间,功能上是安 置碾房、厕所的场所,形象上是对主院空间的完 善补充。其空间形式比较随意,或对称布局,或 偏置于院中一隅。跨院可看作主院修成后的边角 剩余,拥有自由变动的灵活空间。 从前院经中庭进入房屋和出房屋由中庭行至 跨院形成了一主一副两条流线(图2)。步移景 异,传统民居院落向我们展现了连续空间的艺 术,这种展开的空间叙述方式使叙述者与感知者 形成良好的沟通对话,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动静相 融、内外相通的哲学观念。 至于虚实有无的哲学思辨体现在传统居住空 间上更为明显,于平地上升起建筑是“无中生 有”,建筑生成围合院落又成了有中含无。虚与 实在这里并非绝对的二分对立。以虚补实,实 展现地更加完整;以实喻虚,虚得以完整表达。 所有的虚实协调和转变都在围合的交织中得以实 现。无论是整体上宅与院的有无相生,还是单体 内构件与空间的虚实相交,都反映了古人对于存 在与变化的哲学思考。老子的“有”“无”观念 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传统居住空间的生成变 化原理有如太极之两仪,相互转化、变动流通, 其中奥妙耐人寻味。
(4)认同感与归属感
传统街区有着连续和内聚的空间形式,并形 成易于识别的公共领域。绵延曲折的小巷和宽阔 开敞的戏台交融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和吸引力。 这种低速度、小尺度的空间形式能够细化人们对 场景的感官体验,有利于交往活动的进行和认同 感的形成,使社区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结语
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井然有序,建
·尺度宜人
街巷的尺度由街巷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决 定。鼓楼街区中街道和建筑物的绝对尺度都不 大,其宽高比在1~2之间,不超出人们容易感知 的范围,可以形成亲切宜人的氛围。
·层次丰富
传统街巷由于两侧建筑的前进后错,空间的 宽窄变化而被赋予了丰富的空间层次,给人变化 多样的心理体验。
与现代居住小区硬性划分公共、半公共、半
大同古城以四牌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 街十字划分,将古城分为四隅,每隅继以十字街 分割,使主干道呈三经三纬的棋盘式格局。
·坊内小巷呈丁字形布局
古城除主要街道外,一般街巷交汇并不笔 直,南北或东西错开2~3.5m,且坊内小巷多数 以丁字形相接。这样的街巷布局方式有以下几点 原因:
a 出于自然环境的考虑,减轻风力; b 出于安全安静的需求,减少外界干扰; c 使街道具有可识别性,避免行者迷失。 除格局特征外,传统街巷还具有如下特征: ·界面连续
3 院落的空间形态
古城传统民居院落依着虚实相交、有无相 生、动静相融、内外相通的哲学原理创造出丰富 的空间内涵。以下按照行走路线对民居院落的空 间组成逐一分析。
(1)前院 推开大门进入前院。前院也称外院,是进入 宅院的引导空间。由南房、厢房的山墙和院墙围 合而成。前院作为宅子的入口空间,较外部街巷 为静,较内部庭院为动。其狭长的空间具有引导 的性质和流动的意味,同时也稍显压抑,促人继 续前行。前院作为宅院与外界的衔接起着空间过 渡的作用。 (2)中庭 至前院尽端转入二门,豁然开朗,一方中庭 尽收眼底,始知前院是序曲,至此才进入高潮。 庭院略呈方形,四周环以屋舍,开敞静谧,然而 就此将其论定为静态的内向型空间却有失偏颇。 庭院虽与外界隔离,却是家人活动休憩的所在, 较之封闭的厅堂户室,它无疑是公共开放的活动 场所。 (3)檐廊 从院落到屋室经由檐廊这一内外难辨、亦此 亦彼的模糊空间。檐廊空间的限定要素包括水平 向的檐顶、平台和垂直向的门窗、柱廊。这些因 素将之塑造为一个半开敞的空间形象,使之既可 视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又可看作室外空间的渗 透。由此打破了室内外的严格界线,呈内外交融 的流动状态。 (4)室内 步入房门,先进厅堂,再入户室。厅堂相对
12/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45
唐时云州(大同)各坊四周筑高墙,设坊 门。元代以后,一改过去封闭式格局,各坊之间 一般以街道限定。明清沿用,其后废除城坊之 制。纵观里坊的演变过程,形式上,由封闭转向 开放;内容上,从居住实体过渡到名存实无。
里坊是城市空间到住宅空间的过渡。里坊外 部与街道相邻,内部空间比较安静。既方便居民 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满足居者安全安静的居住需 求。其空间属性,类似于一种半公共性质的中介 空间。里坊既可视为缩小的城市,也可看作扩大 的住宅。长久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群由于血缘或 地缘的联系总是普遍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表 象于其行为活动中。
筑风格南北兼容,且具有原生态的人文景致。融
传统道德、伦理秩序、民风民俗、文化理念、建
筑特色于一体,表达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
相处的关系,展现了晋北文化的亲切动人之处,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探究古城历史街区
的空间形态,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我
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性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14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2/2010
图1 传统街区空间过渡示意图
私密、私密等多重空间的做法不同的是,在传 统街区中,并无严格的空间界线。从城市空间 到住宅空间经街、坊、巷的自然过渡,使人在 心理上产生一种从公共到私密的连续渐变过程 (图1)。
传统街巷的交往活动随交通空间做线性延 伸,空间的模糊性与流动性更适合人的环境行为 和尺度,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沟通,使得 传统街区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儿。
2 街巷的空间形态
传统街巷是在街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建筑的衍生,由周边建筑围合而成。街巷的地 面铺装与建筑的材质色彩大体相同,整个空间形 象完整统一。大同的街巷数目繁多,自古就有 “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说法, 其真实数目是208条。
经过调查分析,古城内的街巷格局特征如下: ·干道呈棋盘式布局
“场所精神”由诺伯特•舒尔茨提出,是指 人们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使得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成 某种内在的力量,其产生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传统街区的空间结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相 对稳定,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促成了丰 富的社会活动并滋生出社区凝聚力。
(3)邻里交往
在传统街区中,邻里关系受到文化传统、街 巷空间、居住环境、交往需要等诸多元素的影 响。生活在同一街区的居民往来频繁,出入相 友、守望相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交 往的时间、地点、对象、方式,易于培养相同的 生活观念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邻里关 系和融洽的社区氛围。
街巷的垂直界面由沿街建筑立面构成,其材 料相同、色调统一、体量一致,促成了界面的连 续性。此外,建筑高度、屋顶样式、外墙进深的 差别又在统一的秩序中赋予了多样的变化。
·走向明确
街巷因建筑的组织及梯度、坡度的变化而具 有明确的方向性,它多半不是平直的,而且贯穿 的距离也不远。此外,街巷本身由主路——支 路——小巷多级网络系统组成,容易产生强烈的 方向感和序列感。
5 杨红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保 护.2004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4.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730050 shr321@126.com 2010 0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