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_师宏儒

合集下载

大同古城东南隅建筑风格介绍

大同古城东南隅建筑风格介绍

大同古城东南隅建筑风格介绍大同古城东南隅,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就像一本古老而又精彩的画册,每一页都画满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东南隅的建筑啊,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却又韵味十足的老者。

你看那些四合院,方方正正的,就像一个个规规矩矩摆放着的大盒子。

可别小瞧了这盒子,它里面装的可是满满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呢。

四合院的墙啊,厚实得很,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里面的一草一木、一家老小。

墙的颜色大多是那种低调的灰色,这灰色可不简单,它就像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颜色,看着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再说说那些屋顶,那可真是建筑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屋顶的瓦一片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像鱼鳞似的。

这瓦片的颜色也很有讲究,青灰色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屋顶的形状啊,有的是那种弯弯的拱形,就像月牙儿一样。

你想啊,要是在夜晚,月光洒在这样的屋顶上,那画面是不是美得像一幅水墨画呢?这屋顶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就像一把大伞,遮风挡雨,保护着屋子里面的人。

东南隅的建筑还有很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呢。

木雕就像是建筑上盛开的花朵,工匠们用他们那一双双巧手,把木头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那鸟儿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鱼儿好像在水里欢快地游着。

石雕则像建筑的坚实脚跟,稳稳地扎根在大地上。

你看那些刻着瑞兽的石雕,威风凛凛的,就像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神灵一样。

这木雕和石雕啊,就像是给建筑穿上了一身华丽的衣服,让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精致、更加有气质。

走在东南隅的小巷子里,你会发现这些建筑之间的布局也很有趣。

它们就像一群好朋友,挨挨挤挤却又互不干扰。

小巷弯弯曲曲的,像一条蜿蜒的小蛇。

这小巷的地面呢,是那种古老的石板路,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板都像是在讲述着曾经走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

有时候,你可能会在一个转角处突然发现一个小小的庭院,庭院里种满了花草树木,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让人惊喜不已。

大同古城课件

大同古城课件
大同古城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大同古城的历史背景 • 大同古城的建筑特色 • 大同古城的文化遗产 • 大同古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01
大同古城的历史背景
大同古城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
大同地区为赵国领地, 开始有城市兴起。
北魏时期
作为都城,发展为北方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
大同成为边防重镇,城 墙和军事设施得到加固
01
02
03
历史背景
大同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概述
目前大同古城得到了较好 的保护和开发,但仍面临 一些挑战和问题。
保护措施
大同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加强对古城的保护 和修复工作。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修复
保护原则
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 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确 保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得
大同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以 四合院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
民俗文化
大同地区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如剪纸、刺绣、皮影戏等。
美食文化
大同的特色美食如刀削面、烤 羊腿等,深受游客喜爱。
02
大同古城的建筑特色
大同古城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融合了汉、鲜卑、西域和佛教等多种文化元素
详细描述
大同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汉族、北方鲜卑和西域、佛教等多种文 化元素,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这种风格在城楼、寺庙、民居等建筑中 均有体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同古城有着丰富的传统音乐,如山 西梆子、评剧等,这些音乐形式在大 同地区流传久远,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
大同地区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如晋 剧、京剧等,这些戏曲形式在大同地 区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丰富了当地 的文化生活。

山西大同传统民居街门装饰艺术探析

山西大同传统民居街门装饰艺术探析
- 园 林艺 术
山西大同传统 民居街 门装饰 艺术探析
An ls f h re o e or ie A t f a ion ol i ig t g Sh n i ay i o eSt tDo rD c  ̄ v rso dt al kBu l n s i Daon , a x s t e Tr i F d n
冯美宇 /E GMey F N iu

要:大同市作为
史文化名城 其 坊制布局的传统街门 , 至夸坯点缀着古城街巷的景色 , 成为 占 城
如 何保 护与利用好街门过 不可再牛的宝贵资 从分析街门装饰艺术特征出发 , 个层面提 了保护与更新 战略 分4 q
文化特色的装饰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 . E成 为 汪 “ L 见 J 重镇”^粪文列的珍 源.是太同历史街 性措 。 施 关 键 诃:风景园林;街 l J 装饰艺术 ; 统 传
文 章 编 号 : 1 0  ̄ 6 42 1 3 0 7 0 0 0 6 (0t) - 0 6— 5 0
;保护坐新
中目分粪号:T 8 U96
文l 标志丹 :A 献
收稿日辫:2 1 - l 1 ; 蕾 回日期: 0 1 0 - 9 0In一2 2 1 20 蓦盘嘎目: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 N  ̄ b 6 1 4 0 愤 助 ( ' 2f7 0
12 街门类型 特征 大同 吉城 历史 街区 现存 传统 民居 街门 的类型 ,接材料 分为 木结 构街
1 街门装饰艺术特征分析
传 统民居 是大 同历史文 化名城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以 四台院布 局为主 现存 15 9 ,约2 % 保存完整 ,皆为 1处 5
门 、砖 雕砖砌 街 门和砖 术结 构街 门 i按艺 术风格 分 为中式 街i fu d

浅谈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浅谈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浅谈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作者:崔虹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对大同传统民居四合院的院落基本方位、建筑空间、基本格局进行有效的分析,论述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这对于了解大同古城的历史风貌有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院落方位;院落格局;建筑空间关系1.大同古城传统民居院落基本方位大同民居院落的布局形式,大多数都是以四合院为主,和我国的北方大古城民居院落保持着相似之处。

在古城的街巷当中分布的四合院,街巷的走向和四合院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构成棋盘式的街道,整体的布局得到了有效的规定,四合院在整体建设的过程当中,是按照街道的走向进行建设的。

街门的院落连接着街道的门户,设定和整体的朝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这也是导致四合院式民居平面布局的主要原因。

2.大同古城传统民居院落基本格局在设置院落的大小时,大多数都是根据正房的数量而定,俗云:“上三道、上五道、上七道”。

根据规模的大小可以对院落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居住人的具体需求,规模不同所形成的院落格局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1一进院落一进院落大多数都是由三面房子或者是四面房子构成,大同民居建筑大多数的院落都是五间,在郑芳的两侧会设置一间耳房,整体的构造就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整体一共五间房间。

大多数院落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部分建筑会设计成三间或者是七间房子,在院落的南面两侧会设置东厢房和西厢房,在院落的南边大多数会设置三间房间,少数的院落也会做成两间,南边的房间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都会设置檐廊。

如果院落当中没有设置南房,大多数都称为三合院,大同民居院落当中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一进院落。

在南面靠林街道的院落,大门会设置在东南角,在西南角会设置厕所和碾房,一进门可以直接看见在东房的南墙上所雕刻的座山影壁。

通过两道门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庭院,第一扇大门和第二扇大门所形成的空间不会过于大。

门的尺寸会根据房屋建筑的规模进行相关的设计,统领布局可以设计出入口的空间。

对大同历史街区保护和环境整治的探讨

对大同历史街区保护和环境整治的探讨
形成街坊 , 历史街 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
大同四合院成型于明代 , 完美于清代。四合院一般由正房配 东西耳房, 东西两侧厢房, 南房围绕庭院组成。从整体布局上讲, 分为独院、 二进二出四合院, 三进三出四合院。现存独院, 二进二
出四合院较多 , 院最 讲究 的大 门 , 四合 四合 院 的大 门分为 抱厦大 门、 垂花大 门 、 敞亮大 门 、 雕大 门和洋式大 门五种 。一 般人家多 砖
城将不复存在 。
2 历史街 区保护的价值
大同的历史街区保留有真实的历史遗存 , 有我国现存为数不
多的辽金建筑 ,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信息资 源。如城西 南区的上下
12 历 史街 区特 色要 素 .
1 2 1 主要 的文物古迹 . . 大同历史街区 主要 的文物古 迹有始 建 于北魏 , 盛于 辽 、 兴 金
居 超规模 代州城棋 盘式格局 , 西南北 大街 构成古 城 十字道路 骨架 , 东 大十 密度 大 , 民对 道路需求 增大 。在东南 区 内有两所 中学 , 上 使街 字街 的四隅又分成 小十 字街 , 交叉 口形式 多为 十字 型和 丁字型 , 发展 , 下学时间聚散集 中, 区 内交通拥挤不堪 。
城面积(2 m ) 2 . 38h 2的 87%。历史街区中除了有大量年代久远
的传统民居建筑外 , 文物古迹 九处 , 还有 占地 面积约 5 3h 2占 1 m , 历史街区面积的 56%。这 些传统 民居 建筑 和文物 古迹共 同构 .
成了大同古城历史文化区域 , 它的整体景观环境具有完整而浓郁
省、 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 , 有关帝 庙大 殿 、 文庙 、 君庙 、 阳宫 、 寺、 府 帝 纯 善化寺、 鼓楼和九龙壁旁边邻街都有新 、 大的现代建筑与 高、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大同古城的建筑中,传统民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一、平面布局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

外部区域主要是围墙和大门,起到保护家庭安全的作用。

中间区域是院落,是家庭日常活动的场所。

内部区域则是居住空间,包括卧室、客厅和厨房等功能区域。

这种规划使得家庭内外空间有序分割,同时也考虑到了私密性和采光通风的需求。

二、建筑结构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材为主,结合使用土石等材料。

它们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即利用榫头和卯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连接,使整个建筑形成坚固的结构。

同时,这种结构也方便了建筑的拆除和修整,是传统民居耐久性的重要保证。

三、屋顶风格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屋顶风格主要有斜面屋顶和歇山顶两种。

斜面屋顶倾斜度较大,可有效排水,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

而歇山顶则是由两个对称的斜面组成,中间形成一个带状平台,既有美观的造型,又能保持屋内空间通风畅通。

四、装饰细节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装饰细节独具匠心,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

例如,传统民居外墙常常会使用黑白两色石砌墙面,以增加建筑的质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屋顶的檐口、门窗的雕花等地方也会添加各种石雕、木雕和彩绘等细节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

五、利用环境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传统民居常会建在山坡上,以适应山地的地理条件,保护房屋免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同时,民居周围的绿化植被和庭院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六、气候调节大同古城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因此,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中也注重气候调节。

例如,民居在屋顶上设置了宽大的天窗,方便采光和通风,同时也可利用窗外的自然光线和空气进行室内照明和通风。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1. 引言在中国的古城中,大同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方。

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独特的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学者。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高质量的文章。

2. 深度探讨2.1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的独特性大同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建筑风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其独特性,不能随意改变。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2.2 制定背景和目的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古建筑的修缮和改造,保护其原有风貌,使之符合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导则的制定旨在平衡古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维护古城的整体风貌。

2.3 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涵盖了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修缮方式、建筑材料选择等具体内容。

其实施效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大同古城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

3. 广度分析3.1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启示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成功制定对于其他古城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古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保护和修缮。

3.2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常常面临着发展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3.3 古建筑修缮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实施也涉及到古建筑修缮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修缮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成为了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4. 总结与展望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与实施为古城保护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地方的古城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同古城设计理念

大同古城设计理念

大同古城设计理念大同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设计师在大同古城的规划与设计中注重展示历史文化和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首先,大同古城设计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展示。

设计师将大同古城分为核心景区和周边景区,核心景区包括故宫、鼓楼和大同城墙等重要历史遗址,周边景区则是一些与大同历史文化相关的景点,如大同古庙、古寺和历史街区等。

设计师在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的同时,注重在景区内设置展览馆、博物馆等设施,通过丰富的展示内容,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大同的历史文化。

其次,大同古城设计理念注重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设计师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引入绿化带和河道等自然元素,打造一个生态宜人的城市环境。

设计师还注重提高城市的功能性,通过规划商业中心、居民区和休闲娱乐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另外,设计师还注重交通规划,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

再次,大同古城设计理念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

大同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发源地,设计师在古城内设置传统工艺展示和体验区,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传统工艺的制作,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设计师还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修复传统手工艺品,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使大同古城更富有文化底蕴。

最后,大同古城设计理念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设计师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现代化设施的引入,如无线网络覆盖、智能停车场等,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生活便利性。

另外,设计师还注重根据市民和游客的需求,设置各种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通过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城市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大同古城设计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展示、打造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相互融合,大同古城既保护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创造了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让游客和居民能够深入了解大同的历史文化,享受现代化的便利。

介绍大同 古建筑的作文

介绍大同 古建筑的作文

介绍大同古建筑的作文《大同古建筑:岁月中的宝藏》我在北京待久了,对古建筑有那么点小情节,可大同的古建筑啊,那也是相当的有看头。

大同的古建筑就像一个个沉睡着的历史老人,每一个都藏着无尽的故事。

有一次我下了火车,一路直奔华严寺。

刚到门口,就感觉仿佛穿越了。

那建筑的风格,屋檐上精致的雕饰,一眼看去,就跟那种现代化建筑完全不是一个世界。

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好家伙,规模那叫一个大,站在殿前,感觉自己像个小蚂蚁。

眼睛盯着那殿门上的木雕,花鸟鱼虫什么都有,刻画得栩栩如生,就跟要从门上飞出来似的。

我凑得可近了,鼻子都差点碰到门上去看这些雕刻,心里琢磨着这古代的匠人手艺咋这么厉害呢。

往里走,看到那佛像,神情安详,端坐在那里。

我在那看了老半天,想着这佛像在这里坐了多少年,见证了多少兴衰变迁啊。

再看那善化寺,从外观看,简洁中透着大气。

寺里的天王殿,几个天王像威风凛凛的。

我去的时候有个小孩在那看天王像看愣神了,估计也是被这古代艺术给镇住了吧。

我在善化寺里闲逛,发现这里的砖好像都不一样,斑驳不平,那都是岁月留下来的痕迹啊。

脚下的石板路走起来有点咯脚,我想这石板被多少双脚踏过,说不定以前有个小和尚也曾在我现在走的地方急匆匆地奔向禅房呢。

大同的钟楼鼓楼也是很有特色。

我沿着鼓楼的楼梯慢慢往上爬,楼梯窄窄的,感觉稍微胖一点都得侧着身子走。

到了楼上,眺望远方,整个大同城在眼底。

古街古巷像血管一样把这座城市连在一起。

这时我就想,这钟楼鼓楼就像两个古老的守护者,一直默默守护着大同,这么多年过去,古老的建筑没有被忘记,历史在这儿扎了根。

大同的古建筑就这么静静地立在那里,等着我们去看它们,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探秘大同古建筑》要说旅游啊,我有一次的大同之行可真是长见识了。

大同的古建筑那简直就是一本本立体的历史书。

就说那个九龙壁吧。

以前只在书上看到九龙壁多么多么壮观,这次亲眼见着了,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站在九龙壁前面的时候,眼睛都不知道先看哪儿才好。

谈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谈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南房檐廊前 檐 做 法 一 般 为 四 铺 层,即 檩、檩 替、荷 叶 墩 及 圆 替;老檐墙檐头做法一般同东西厢房。
2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形式
道风门,次间槛墙上装五扇支摘窗,耳房则安装耳房门及支摘窗。其他
大同民居槛墙与窗的高度比为 4∶6,且因檐柱不高,因此一般不设 都是硬山式建筑。硬山式建筑的墙体有山墙、檐墙、槛墙、廊心
1.1 正房
正房是四合院中最主要的建筑,由长辈居住。大同民居院落 正房一般为五间,也 有 院 形 较 窄 正 房 三 间 的,或 是 扁 形 的 大 宅 院 正房达七间。
正房当心的明间,是家庭的礼仪活动中心,多不住人,大同俗 称堂屋。堂屋三间 一 般 做 法 是 砌 墙 间 隔,而 不 设 梁 架,称 硬 山 搁 檩。大同民居正房明间的面宽一般在 3.3m~4.0m之间,次间 面宽一般较明间少 10多厘米;正房进深在 5.0m~5.8m之间,屋 顶为双坡尖山顶或是双坡卷棚顶,采用五檩构架;檐柱 高 度 在 2.4m~3.3m之间,只有二进、三进的大型院落,正房檐柱才可达 到 3m多的高度。
个必然结果。
[3] 周晓艳,刘 敏.地域性绿色建筑: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和
参考文献:
谐共生[J].生态经济,2010(8):188192.
[1] 蔡 坤 妤,王 廷 魁.地 域 性 绿 色 建 筑 设 计 初 期 的 BIM 应 用 [4] 刘显成.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探讨[J].安徽建筑,2007(5):
收稿日期:20180831 作者简介:张建华(1968),女,高级工程师
·10·
第20441卷8年第1311期月 山 西 建 筑
摘 要:从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正房、厢房、南房、墙体形式、屋顶形式、台基地面及隔扇门风门、支摘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同古

大同古城空间整治规划方案

大同古城空间整治规划方案

大同古城空间整治规划方案大同古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同市政府应该制定一份全面的古城空间整治规划方案。

首先,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制定规划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古城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特色。

根据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对古城的建筑风格、布局规划、街道格局等进行详细研究,以保持古城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其次,古城的空间结构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在规划方案中,应合理划分古城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旅游区等。

同时,要注意保护和修复古城内的历史建筑,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第三,古城的交通和交通设施需要进行改善。

规划方案应考虑到古城人流量大、交通繁忙的问题。

可以通过修建地下通道、扩建道路和建设停车场等方式来解决交通问题。

此外,应该加强对古城公共交通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供游客使用。

第四,古城的环境保护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规划方案中,应制定相关措施,如加强古城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限制化学污染物的排放等。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绿化措施,如种植花草树木、建设绿化带和公园等,以提升古城环境质量。

第五,应加强古城的管理和监督。

规划方案应包括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这包括建立古城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古城内商户和居民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古城内文物和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等。

最后,规划方案的实施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应该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的参与,共同投入到古城空间整治的工作中。

这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政策激励、成立专门的基金和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大同古城是一座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制定一份全面的古城空间整治规划方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这个规划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空间结构、交通、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来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同古城在保持原有魅力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大同古城规划方案

大同古城规划方案
文化特色
历史沿革
大同古城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建筑风貌
古城空间格局以“棋盘式”为主,道路系统清晰,街巷理保存完好,整体空间形态较为完整。
空间格局
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许多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现象。
建筑老化与保护不足
对古城内的街道、广场、绿化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营造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改造
基础设施完善
环境质量提升
改善古城内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加强古城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治理污染,提升空气质量、水质量和绿化水平。
03
02
01
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古迹游览、民俗风情等。
旅游服务区详细设计
建设游客中心、导游服务站等旅游服务设施;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居民生活区详细设计
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保留原住民生活习俗,营造古城生活气息。
创意产业区详细设计
利用闲置房屋和院落,打造创意工坊、艺术工作室等创意产业空间;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
大同古城规划方案
目录
古城现状与问题分析规划目标与定位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建筑风貌整治与景观设计交通组织优化与市政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品开发实施保障与政策建议
01
CHAPTER
古城现状与问题分析
大同古城历史悠久,自北魏时期即为重要城市,历经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同古城以云冈石窟、华严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及独特的晋北民俗文化、边塞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山西大同历史街区及其保护

山西大同历史街区及其保护
史 文化 名城之 一 而言 ,城市 的灵 魂就 在 城墙 、古 建
筑、 街道 、 小巷 、四合 院这 些 与居 民生 活 息息 相关 的城 市单 冗里 ,它们 就像 表皮 下 面纵 横交 错 的血 脉
和细 胞一 样 , 成 了城 市 的肌 理,要 保 护好 古 城 风 组
貌, 就要 保护 好古城 的 肌理, 且做 好 “ 并 有机 更新 ” .
割, 形成 主次分 明, 巷连 通 的道 路 网络.其 中有许 街
多小 巷 是 丁 字相 交 , 使 街道 形 成 不 同 的背 景 , 也 这
图 2 砖 雕
也 是历 史街 区道路 格局 的特色 之一 .
中 国的里坊 制是 在北 宋 以后开 始变 化 的,就是
作 为历 史 文化 名城 , 仅 要看 城 市 的历 史及 其 保存 不
的文物古迹, 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
收 稿 日期 : 0 1— 9 2 2000—0
图 1 垂 花 门
作者简介: 高鹏翔(9 4 )男 . L 1 8一, 【 西大 同人 , I 在读硕士, 研究方 向: 建筑科学技术和古建筑保护
山 门,自为一 体 … . 大 同城 西 南 角 , 墙 根 下 有 座 大 寺 院 , 名 叫 城 原
13 9 3年 8月, 国际现 代建 筑学 会 在雅 典通 过 的
《 典 宪章, 历 的概 念 , 指 并
出 “ 有历 史价 值 的建筑 和街 区, 应 妥为 保存 , 对 均 不
可加 以破 坏 …… ” 历 史 街 区不 仅 可 以作 为历 史 的 . 见证, 而且 体 现 了城 镇 传 统 文 化 的价 值 . 《 典 宪 雅
章》 中还列 举 了历 史 街 区 中应该 保 护 的 内容 是 : 地 段 和 街道 的格 局 和 空 间形 式 ; 筑物 和 绿 化 、 旷 建 空

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探析

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探析

大同古城在城池选址上 , 无论秦汉平 城县 , 还是 北魏平 城 、 隋
北方 的政 治 、 经济 、 军事、 文 化 的中心 , 也是 各 民族 聚居并 进行 经 唐云州 、 辽金西京 、 明清大 同府城 , 它们 的城池都 毫无例外 地选 在 而且 是 桑 干河 最 大 的 支流——御 河 两侧 的 台地 济 文化交流的地域 。历史上 的大 同作 为魏晋 南北 朝时 北魏 的都 了桑干河流 域 ,
城、 辽金两代 的陪都 ( 西京) 和 明清两朝 的军事重镇 而登上 了 中国 上。御河上游为饮马 河 , 西北部 有 淤泥河 , 附近甘 河 与 口泉河 由 历 史舞台 , 在 中国古代历史 上有 过极 其重要和深远 的影响 。 西北流 向东南 , 注入桑干河 。桑干河流域 丰富 的水资 源除 了解 决 居 民生活及生产用水外 , 还为城市景 观及护城河 用水 提供 了有力

22 ・
第4 1卷 第 1期 2 0 1 5年 1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1 . 41 No .1
J a n. 2 01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5 ) 叭一 0 0 2 2 ・ 0 2
保障 。大 同古城位 于御 河与 桑干河 的另 一条 支流 十里河 交 汇而
1 大 同古城 空 间形态 特 征
目前大 同仍有保存 比较完 整的明清时期 的大 同古城 , 它 由一 个主城和三个小城组成 。
形成 的盆地范 围以 内 , 西 为 山地和起 伏较 大 的丘陵地 带 , 东南 为
北 四隅。东南 隅是主要 居 民区 , 西 南 隅是宗 教寺 院 区, 西 北 隅是 3 . 1 大 同古城 空 间形 态的 演 变历 程 衙署 区, 东北隅是 王府及 仓库 区。城 内建筑疏 密有 致 , 空 间嵯 峨 大同古城 自秦 汉建立 城 邑 , 城 市 的名称 屡有 变 化 , 城 市布局 跌宕 , 民居宅第各居其位 , 里坊市井景象繁荣 。

大同古镇空间格局初探

大同古镇空间格局初探

大同古镇空间格局初探
周宏伟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6(000)024
【摘要】本文从空间格局和要素、空间建构机制和承载的活动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古镇空间格局建构的地域特征,为古镇保护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页数】2页(P313-314)
【作者】周宏伟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51805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广东沙湾古镇“民田—沙田”空间格局研究 [J], 郭谦;颜政纲
2.运河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图解初探——以常州市孟城、万绥两镇为例 [J], 王慧;吴晓;王承慧
3.“大山大水·小街小巷·古镇古韵”五台古镇空间格局解读与再生策略 [J], 高雅
4.傍水而生,因水而兴\r——从若干水乡古镇的空间格局看水系对江南基层经济单元之发展与建设的影响 [J], 胡石;郑蒨
5.历史古镇空间格局的解读与再生--以华阳古镇为例 [J], 李建伟;朱菁;尹怀庭;崔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_师宏儒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_师宏儒
·尺度宜人
街巷的尺度由街巷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决 定。鼓楼街区中街道和建筑物的绝对尺度都不 大,其宽高比在1~2之间,不超出人们容易感知 的范围,可以形成亲切宜人的氛围。
·层次丰富
传统街巷由于两侧建筑的前进后错,空间的 宽窄变化而被赋予了丰富的空间层次,给人变化 多样的心理体验。
与现代居住小区硬性划分公共、半公共、半
5 杨红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保 护.2004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4.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730050 shr321@ 2010 04 30
(4)认同感与归属感
传统街区有着连续和内聚的空间形式,并形 成易于识别的公共领域。绵延曲折的小巷和宽阔 开敞的戏台交融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和吸引力。 这种低速度、小尺度的空间形式能够细化人们对 场景的感官体验,有利于交往活动的进行和认同 感的形成,使社区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结语
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井然有序,建

(注 张涵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台北:淑馨出 版社, 1993.
4 刘敏,李先逵.历史街区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 报,2003.
3 院落的空间形态
古城传统民居院落依着虚实相交、有无相 生、动静相融、内外相通的哲学原理创造出丰富 的空间内涵。以下按照行走路线对民居院落的空 间组成逐一分析。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
师宏儒;张涵;李军环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12
【摘要】该文从研究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街坊格局入手,通过对里坊、街巷及院落空间特征的分析,探究出历史街区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目的是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提供借鉴经验.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师宏儒;张涵;李军环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
院,73005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探析 [J], 付雁军
2.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探究 [J], 杨丹;罗谦
3.碎片化古城中的公共空间重构:大同华严寺东古城改造规划 [J], 马骏华;沈旸n;常军富
4.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彭城镇历史街区为例 [J], 陈晓卫;赵一博;杨彩虹;唐韵
5.空间权利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微更新探究——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 [J], 杨晓川;林勤;李彬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杨红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保 护.2004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4.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730050 shr321@ 2010 04 30
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主要由街、坊组合而 成。街与坊同为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不同 的空间形态与功能性质。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有 着传统的里坊制居住形态、棋盘式道路格局和合 院式居住模式。泾渭分明的大街小巷纵横交织, 把古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居住里坊。这种里坊制 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城形态和居住制度的演变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 张涵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台北:淑馨出 版社, 1993.
4 刘敏,李先逵.历史街区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 报,2003.
图2 传统民居院落流线示意图
公共开放,户室处于房屋的尽端则更为私密内 向。从街巷进入屋舍经由前院、中庭、檐廊的层 层过渡,将人自然的从户外引入室内。可见传统 的居住空间并无严格的内外界线、动静分区。从 这个层面讲,所谓传统四合院封闭内向的说法并 不精准,应当说静中有动、内外流通更能体现传 统四合院的特征。
1 里坊的空间形态
坊原称里,至隋改称坊。古时“坊”、 “防”同义。根据使用性质,坊又可分为居住性 质的“里”与商业性质的“市”。二者均环以 高墙,设置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实行宵禁。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具有鲜明的里 坊特征,其形制可追溯至北魏。据《南齐书•卷 五十七》记载:“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 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 南坊搜检,以备奸巧。”古城内的坊规模或大或 小,均有规划之制。坊内另辟小巷,或是直通外 部,或是尽端巷,一般呈不规则形状。这种里坊 形制,延续演变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历史风貌。 全城共计30个坊,保存较完整的有14个,其中4 个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14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2/2010
图1 传统街区空间过渡示意图
私密、私密等多重空间的做法不同的是,在传 统街区中,并无严格的空间界线。从城市空间 到住宅空间经街、坊、巷的自然过渡,使人在 心理上产生一种从公共到私密的连续渐变过程 (图1)。
传统街巷的交往活动随交通空间做线性延 伸,空间的模糊性与流动性更适合人的环境行为 和尺度,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沟通,使得 传统街区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儿。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12-0144-02
摘 要 该文从研究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街坊格局入 手,通过对里坊、街巷及院落空间特征的分析,探究 出历史街区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目的是为历史街 区的保护改造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历史街区 里坊 街巷
(4)认同感与归属感
传统街区有着连续和内聚的空间形式,并形 成易于识别的公共领域。绵延曲折的小巷和宽阔 开敞的戏台交融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和吸引力。 这种低速度、小尺度的空间形式能够细化人们对 场景的感官体验,有利于交往活动的进行和认同 感的形成,使社区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结语
大同古城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井然有序,建
筑风格南北兼容,且具有原生态的人文景致。融
传统道德、伦理秩序、民风民俗、文化理念、建
筑特色于一体,表达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
相处的关系,展现了晋北文化的亲切动人之处,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探究古城历史街区
的空间形态,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我
பைடு நூலகம்
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性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4 历史街区的社会文化因素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如下人文特征: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街区空间形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的,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尤为突出。传统街区的 空间构成恪守礼制规范,严格讲求方正端庄,中 轴对称,具有明显的秩序性与中心性。此外,道 家虚实有无的辩证观念也对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
具有一定影响。 (2)场所精神
(5)跨院 出得屋门,进入院中角落便是跨院所在。跨 院用地狭小,作为全院的附属空间,功能上是安 置碾房、厕所的场所,形象上是对主院空间的完 善补充。其空间形式比较随意,或对称布局,或 偏置于院中一隅。跨院可看作主院修成后的边角 剩余,拥有自由变动的灵活空间。 从前院经中庭进入房屋和出房屋由中庭行至 跨院形成了一主一副两条流线(图2)。步移景 异,传统民居院落向我们展现了连续空间的艺 术,这种展开的空间叙述方式使叙述者与感知者 形成良好的沟通对话,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动静相 融、内外相通的哲学观念。 至于虚实有无的哲学思辨体现在传统居住空 间上更为明显,于平地上升起建筑是“无中生 有”,建筑生成围合院落又成了有中含无。虚与 实在这里并非绝对的二分对立。以虚补实,实 展现地更加完整;以实喻虚,虚得以完整表达。 所有的虚实协调和转变都在围合的交织中得以实 现。无论是整体上宅与院的有无相生,还是单体 内构件与空间的虚实相交,都反映了古人对于存 在与变化的哲学思考。老子的“有”“无”观念 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传统居住空间的生成变 化原理有如太极之两仪,相互转化、变动流通, 其中奥妙耐人寻味。
街巷的垂直界面由沿街建筑立面构成,其材 料相同、色调统一、体量一致,促成了界面的连 续性。此外,建筑高度、屋顶样式、外墙进深的 差别又在统一的秩序中赋予了多样的变化。
·走向明确
街巷因建筑的组织及梯度、坡度的变化而具 有明确的方向性,它多半不是平直的,而且贯穿 的距离也不远。此外,街巷本身由主路——支 路——小巷多级网络系统组成,容易产生强烈的 方向感和序列感。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neighborhood pattern of starting blocks in Datong from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ighborhood pattern of starting blocks and alleys to explore the streets of history implied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ims to prove the experience of historic district in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Historic district, Neighborhood, Alleys
2 街巷的空间形态
传统街巷是在街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建筑的衍生,由周边建筑围合而成。街巷的地 面铺装与建筑的材质色彩大体相同,整个空间形 象完整统一。大同的街巷数目繁多,自古就有 “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说法, 其真实数目是208条。
经过调查分析,古城内的街巷格局特征如下: ·干道呈棋盘式布局
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
The Study of Space Morphology of Historic District in Datong Ancient city
师宏儒 张涵 李军环
Shi Hongru
Zhang Han
Li
Junhuan
大同古城以四牌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 街十字划分,将古城分为四隅,每隅继以十字街 分割,使主干道呈三经三纬的棋盘式格局。
·坊内小巷呈丁字形布局
古城除主要街道外,一般街巷交汇并不笔 直,南北或东西错开2~3.5m,且坊内小巷多数 以丁字形相接。这样的街巷布局方式有以下几点 原因:
a 出于自然环境的考虑,减轻风力; b 出于安全安静的需求,减少外界干扰; c 使街道具有可识别性,避免行者迷失。 除格局特征外,传统街巷还具有如下特征: ·界面连续
·尺度宜人
街巷的尺度由街巷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决 定。鼓楼街区中街道和建筑物的绝对尺度都不 大,其宽高比在1~2之间,不超出人们容易感知 的范围,可以形成亲切宜人的氛围。
·层次丰富
传统街巷由于两侧建筑的前进后错,空间的 宽窄变化而被赋予了丰富的空间层次,给人变化 多样的心理体验。
与现代居住小区硬性划分公共、半公共、半
“场所精神”由诺伯特•舒尔茨提出,是指 人们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使得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成 某种内在的力量,其产生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传统街区的空间结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相 对稳定,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促成了丰 富的社会活动并滋生出社区凝聚力。
(3)邻里交往
在传统街区中,邻里关系受到文化传统、街 巷空间、居住环境、交往需要等诸多元素的影 响。生活在同一街区的居民往来频繁,出入相 友、守望相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交 往的时间、地点、对象、方式,易于培养相同的 生活观念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邻里关 系和融洽的社区氛围。
3 院落的空间形态
古城传统民居院落依着虚实相交、有无相 生、动静相融、内外相通的哲学原理创造出丰富 的空间内涵。以下按照行走路线对民居院落的空 间组成逐一分析。
(1)前院 推开大门进入前院。前院也称外院,是进入 宅院的引导空间。由南房、厢房的山墙和院墙围 合而成。前院作为宅子的入口空间,较外部街巷 为静,较内部庭院为动。其狭长的空间具有引导 的性质和流动的意味,同时也稍显压抑,促人继 续前行。前院作为宅院与外界的衔接起着空间过 渡的作用。 (2)中庭 至前院尽端转入二门,豁然开朗,一方中庭 尽收眼底,始知前院是序曲,至此才进入高潮。 庭院略呈方形,四周环以屋舍,开敞静谧,然而 就此将其论定为静态的内向型空间却有失偏颇。 庭院虽与外界隔离,却是家人活动休憩的所在, 较之封闭的厅堂户室,它无疑是公共开放的活动 场所。 (3)檐廊 从院落到屋室经由檐廊这一内外难辨、亦此 亦彼的模糊空间。檐廊空间的限定要素包括水平 向的檐顶、平台和垂直向的门窗、柱廊。这些因 素将之塑造为一个半开敞的空间形象,使之既可 视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又可看作室外空间的渗 透。由此打破了室内外的严格界线,呈内外交融 的流动状态。 (4)室内 步入房门,先进厅堂,再入户室。厅堂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