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
哲
界
学
观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开会讨论
6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社会 历史性
7
4、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人) 实践客体(客观对象) 实践手段(工具)
8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观现实
5、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 然界关系的 实践活动
10
社会实践: 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 实践活动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 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 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 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 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 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 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
11
科学实践: 科学实验
12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的关键
17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 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 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 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 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 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 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 此以外,都是鬼话。”
——《反杜林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 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相互依存
磁铁有南北两极,总 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即使将它切断、打碎, 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 存在。
相互贯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过程性 就是“现实的诸环
节的全部综合的 展开
原因和结果
•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 象
•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 现象
• 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 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 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 系
现象与本质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哲
学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个普遍性极大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相符合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依据,不能以形式、现象是否新奇为标准,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不能以发展的快慢为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作为宇宙的根本------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规律,是辩证法------提供根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法核心和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哲第一章
2、运动观。
1)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性 。 ②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 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 A.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地联系,它体 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向和趋势。 B.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渗透、相互贯 通、相辅相成、相互合作等等。 矛盾同一性无论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内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牛顿与神学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相关知识点:世界观的重要性;案例2:“心”与“气”(1)[宋]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仅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译文] 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
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
千万世以前,有圣人出现,此心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人出现,此心都相同,此理都相同。
(2)[宋]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正蒙·太和篇》)[译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
气凝结聚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始基是“气”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永恒燃烧着的“火”
古代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阴阳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③承认联系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意义
➢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 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 求和实践原则。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①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主要形式有因果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 不相同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 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 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
首先,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 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刺激感应性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葵花向日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老子》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传》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 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的。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世界有无统一性 2. 世界统一于什么 3. 世界是怎样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 界是有统一本原的,这就是物 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有无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有一 认为世界是分裂的,有两 个统一的本原。 个不同的本原,物质世界 统一于物质本原,精神世 (物质或精神) 界统一于意识本原。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 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 ‘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 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用人工设备对人脑思
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意义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历经三个 发展阶段:
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 物质的根Leabharlann 属性——运动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 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
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
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 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自然科学证明:天体是运动变化的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 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 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 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 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 的速度旋转。
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
化的言语。从而建立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新学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对外界环境作用的一种生 而具有的反射,它是遗传而来的 本能,不需要后天的学习。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 物个体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 的、后天学习的结果。
太阳系全图
自然科学证明: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生物进化
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 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 了几百米。
社会科学证明: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过去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 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辨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是不可 想象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 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 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一)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 二者的有机统一。
历史宿命论 历史唯心论
×
×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 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 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马克思主义 物质范畴理论 理论意义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第二 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一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三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 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 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 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意识是人脑(特殊物质器官)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 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
——马克思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意识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 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鱼缸里10条 鱼,死了1条, 还有几条?
10条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卧薪尝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 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心理过程是以 人的大脑的生理过程 为基础的。
哲学史小资料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高级神经 活动学说的创世人。由于家境贫困,靠拿奖学金完成大学
学业。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金。从1903年开始连续30年
应用条件反射的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心理活动,并提出 了两个信号系统的思想,认为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外,
A.实物反射系统 B.语言反射系统
实物反射系统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望梅止渴
动物只具有无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中的实物反射系 统。而人不但有以上两种反 射系统,更主要的是人具有
语言反射系统。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鲁迅
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物质生活领域 B.政治生活领域 C.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 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素朴 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 质结构层次——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 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 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 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 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 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 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恩格斯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2.意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 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 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世界从此 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 是人通过
实践完成的。
实践
第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 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 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方法论: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B.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
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 尺度。
第二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 根本条件。
第三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运动和静止的
第一
运动体现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第二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世界统一于什么
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 世界统一于意识。 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3.世界是怎样统一的
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是建立 在‚多‛和‚动‛的 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