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媒介观察12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吴林熠(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媒产业日益兴盛,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造成的后果常常难以挽回。
久而久之,大众变得麻木,受媒介发出的暴力信息影响而不自知,进而身心受到伤害。
媒介暴力现象不仅会让大众忽略真正重要的、应该关注的议题,阻碍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还会削弱大众对媒体的信任。
因此,治理媒介暴力乱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研究发现,媒介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量,过度关注和渲染暴力事件;二是受众对暴力内容的好奇心和刺激需求,助长了媒介暴力内容的传播;三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有效约束媒介暴力现象。
文章在分析媒介暴力现象成因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介、受众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和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范围和程度,以减少媒介暴力现象的发生;媒介层面,加强内部审查和管理,确保新闻报道符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受众层面,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筛选、甄别信息。
关键词:媒介暴力;新媒体;新闻伦理;网络环境;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120-03一、媒介暴力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一)概念当前,学界对“媒介暴力”概念的看法各异。
邵培仁认为,“媒介暴力”是指出现在书籍、报纸、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并且人们的生活会受到这些暴力内容的影响[1];陈宪奎认为,媒介暴力可以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2];还有学者认为,“媒介暴力”指的是媒介作为施暴主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向受众传播暴力内容,并给受众的身体、认知、心理带来消极影响[3]。
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媒介暴力的定义不同,但综合来看,“媒介暴力”的定义可概括为: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音乐视频等媒介形式中出现的暴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媒介暴力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媒介暴力主要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若干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媒介使用、媒介暴力接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较长,其中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主。
在接触的媒介内容中,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含有暴力元素的媒介内容较为普遍。
2. 媒介暴力接触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曾接触过媒介暴力内容,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电影最为常见。
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和程度与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2)行为习惯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暴力行为的倾向,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运动习惯。
(3)社会认知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抵制暴力内容的能力。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拟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标准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群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
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伤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群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消灭〞。
这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梦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梦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梦想中的暴力〞。
以上主要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主要以实施暴力的出发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如果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围中,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其实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的暴力伤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伤害。
根据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总结为:群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群众媒介,包括电视、播送、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群众媒介;主要是从暴力效果来进行界定,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伤害;而伤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伤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伤害,而有些负面影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可以发现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方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熊出没》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19.04近年来在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同时,儿童暴力也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担忧,前有孩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郎》,把小伙伴绑在树上烧伤;后有宿迁一男童模仿《熊出没》中的光头强,用斧头将自己的手指砍伤。
暴力研究虽然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但在现今中国,对儿童暴力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已严重影响儿童的认知及行为方式。
为探究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的暴力影响,本文以《熊出没》为例,通过系统抽样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一、媒介暴力媒介暴力研究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1968年,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暴力原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授命格伯纳关注美国的暴力、暗杀事件并展开大规模调查。
在其报告《暴力与媒体》中,委员会指出媒介效果在暴力方面有短期和长期效果,并提出了模仿假说、净化作用假说、免除抑制假说、脚本理论和预示效果五种有关电视暴力效果的假说。
一般而言,媒介暴力涵盖两种含义。
一是指媒介传递的暴力内容,包括真实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介对暴力场面的报道,现如今的媒体经常出现血腥画面没有打马赛克等有违新闻职业规范的现象;虚拟暴力则存在于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或电子游戏中。
二是指媒介运用自己的采访报道权直接或间接地对观众、当事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既包括对当事人个人情况的过度曝光而使其隐私权受到侵害的行为,如人肉搜索,又包括细节追问、案件深挖等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行为。
本文所探讨的媒介暴力是指第一层面的媒介暴力。
二、《熊出没》的媒介暴力内容分析2012年春节之际,《熊出没》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并于6月在全国热播。
该动画片讲述熊兄弟“熊大”和“熊二”为保护森林与伐木工人“光头强”斗争的故事,总共104集。
因《熊出没》的热播,也逐渐衍生出《熊出没之过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系列电影、《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丛林篇):变身勇士》等舞台剧和图书。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暴 力现象与媒体呈现、社会压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应对措施
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应 对措施:
1、媒体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 力,引导网民理性使用网络,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 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一些人 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行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2、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
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源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 受到各种压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寻找发泄和释放的出口。 此外,一些人可能出于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强烈支持或反对,而采用过激的行为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 惩施暴者,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共治: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网络行为 追踪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心理干预: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援助,减轻 其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人们明白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严 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因为 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
媒介暴力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些 人可能会认为通过观看荧幕暴力 镜头,这些暴力 内容 就会在人 们心 目中留下印象 ,并且这些节 目会唤起并 加强这些暴力 情绪。根据这 假设 ,受众 在将注意力放到 电视上的暴力 的时候 , 他们 的情绪会被唤 起 ,并且变得更加兴奋 。这一理论认为电视上的暴 力是 对已经预先存在 了的攻击性行 为的刺激 ,因此会激起或者加速攻击性行 为的发生或者趋 势。因此毫不奇怪 ,一些学者会认为通常情况下那些 已经有攻击性倾 向 的人会在观看到荧幕上 的暴力之后在行动上实施暴力 。 因为觉醒激励假设 主要探讨的是受众成员的心理变化 ,因此这个理 论是从心理视 角来调查 荧幕暴力 的影响 的。也 就是说 ,根据 这一理论 , 由于被唤醒的心理改变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慢慢 消退 ,因此 ,电视暴 力在 6 o分钟之后不会对个人产生任何 负面影 响。
一
一
生活 中实施暴力行为 ,人们 可以消除他们 的憎恨或者愤怒 的感 觉 。相反 地 ,暴力行为却没有方法去释放,当这种感觉一直在个人 体内累积的时 候 ,就会引发把暴力动作施 展到现 实中的严重后果 。 4 . 评 估支 持 性 的理 论研 究 由于大多数 的理论都是 从学者们 实施 的研究 中得 来的 ,因此 ,有 必 要来审视一下相关 的研究 。各 种各样 的试验 都 已经用 来测 试这 些理论 了,尽管它们 中的大 多数都证 明 了荧 幕暴力 和暴 力行 为之 间是 有关联 的,但是这些实验都不可避免地存 在缺陷和局限。通过探 讨这些试验 的 局 限性 ,我们可 以很明显地认为这些试验 由于方法论 的缺陷 ,因此结果 也是不完美 的。 ( i ) .实验 室研究 实验室 的试验是检测这些即时效果的最 重要 的方法 。在不同环境 中 实施 的这一研究 ,被试者总是被随机分成 两个不 同的群 体 ,分别接收 不 同的待遇 。结果可以通过衡量和对 比对于同一现象 的不 同反应来提取 。 典 型性研究 大量 的试验都采用 了这一方法 ,但是 最重要 的是 B a n d u r a和他 的同 事们做 的 “ B o b o ”D o l l( 波波玩偶试验)研 究。在 这个试验 中,孩 子们 都被分 为两组 , 观看人们戏弄波波玩偶 ,每过三分钟就分别受到 奖励 或 者惩罚 。结果发现 ,和对照组相 比,实验组的参与者确 实模仿 了他们 所 认为的暴 力行 为,尤其是在外部诱因存在的情况下。 实验室研究 的局 限性 另外 ,不像 电视 中出现的暴力镜头是有条件和上下文环境的,出现在 试验中的暴力镜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背景交代 ,而只是去打击波波玩 偶, 这可能会对受试者 造成困惑,为什么这个玩偶要被殴打?一个在试验中 很暴力地对待玩偶的女孩事后问她妈妈是否这个玩偶是必须要被殴打的?由 于E 述所陈述的缺陷存在,这个试验的结果是很值得探讨 的,因此,使用这 的暗示受试者进行暴力行为的趋势 。 ( 2 ) . 外 场 试 验 在仍然坚信实验室试验有其可取之处时 ,外场试验也在尽 力弥补其 不足 ,也就是说 , 外 场试验允许受试者呆在一个他们熟悉 的环境中 ,外 场试验的受试者并不需要移 到一个完全陌生 的场景 中。攻击性 动作以及 对于暴力行为的态度在试验 中和试验后都会进行评级。 典型性研究 可能会用来支持 发泄假说 的一个试验是 F e s h b a c h和 S i n g e r ,两组参 与者分别被指定去分别观看暴力节 目和非暴力节 目六个星期。结论显示 电视 节目 的观众比其他组的受试者展示 了更少 的攻击性。但是,G a u n t l e t t 认为 , 些学者始终认为 ,是因为一些孩子被迫只能观看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指定 的节目,而不是所谓的发泄理论 ,才导致了他们的攻击 眭行为 。 外 场 试 验 的 局 限 这个方法还是处于一种制度性设 置的状 态之下 ,并且 这个方法试 图 避免使受试者远离他们原本已经熟悉的环境 ,但是它不可 能把受试者 完 全随机指派 ,因为孩子们在学校肯定是 以 团体 的形式来活 动 的。G u n t e r 和 Me A l e e r 认为研究 的目标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 目标都 是来 自于 相 同的环境 ,有相同的知识和经历。而且 ,尽管这一试验 方法避免使 受 试者处于他们不熟悉的环境中 ,但 是它还 是很难控 制受试 者课后 的观 看 内容 ,因此使得实验结果具有不准确性。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成因与应对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成因与应对作者:陈依玲来源:《传媒》 2016年第22期文/陈依玲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园区内,发生了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该事件中两名游客因为中途下车遭到园内老虎攻击,导致一死一伤。
这一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网友们广泛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种版本的老虎伤人“真相”,有说是因为夫妻吵架误下车受老虎攻击的、有说以为到达安全区域下车遭到老虎攻击等。
事件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泄露,同一时间还放出“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等谣言,充分暴露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据凯度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51%的人已经使用社交媒体了,比2015年提高了17%,但是用户认为社交媒体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渐减少,15%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后,他们的生活变差了。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8%的人认为社交媒体没有任何负面影响,2016年下降为14%。
由此可见,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增加。
其中,社交媒体媒介暴力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暴力现象大幅度增加了社交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媒介暴力可以大致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为了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成因和对策,本文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多欺少,二是以强欺弱,三是以大欺小,三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难以区别。
以多欺少型。
这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类型是指人们通过发表言论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有的用户选择相信,而有的则不相信,在一方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少数人则会受到言论伤害。
2016年7月23日的“老虎伤人事件”,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微博上专门形成#八达岭老虎吃游客#的话题,该话题阅读量超过4000万,引发讨论量6000多条,大多数微博用户对这次事件的看法表示,受伤女子是自作自受,不遵守规章制度,活该被老虎攻击。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引言媒介符号暴力是指以媒介传播的符号、语言、形象等针对性的暴力行为。
它会通过媒介逐渐强化人们对某种文化、观念、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并在强化认同的同时排斥异己,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
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1. 加剧社会分化媒介符号暴力从源头开始就会在媒介传播中进行分层、区隔,不同观点、文化、群体等会被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排斥与包容。
这样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群进一步孤立,进而失去了相互理解的机会。
2. 强化歧视媒介符号暴力也会强化社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媒介暴力有时候会美化一些歧视行为,宣扬其是“优越文化”的象征,这样的流言蜚语很容易导致更暴力的行为。
3. 自我认同的建构媒介符号暴力会通过媒介创造人们对某个文化、观念等的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感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而导致排斥异己的行为。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时,很容易使人崩溃、变得抗拒异己,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
4. 挖掘创伤在某些情境下,媒介符号暴力也会挖掘人们的心理创伤,进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某种观念、文化等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因过渡认同的缘故而进行极端行为。
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的方法1. 增加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传媒技术和传媒概念上掌握一定技能的能力。
除了了解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运作以外,还需要对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敏感分析,增加对媒介暴力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2.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源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需要确保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如果信息源角度单一,信息主题单调,则会渗透进我们的常识及成为我们的观念。
没有广泛的信息源,我们就没有机会对主流的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只能接受一种媒体渲染出来的单一价值观。
3. 鼓励多元文化和理念的混合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文化与理念的混合,让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通过平等交流、协商、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接近的共性。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媒介暴力是指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如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传播、展示暴力内容的现象。
这些媒介呈现的暴力场景和暴力行为往往会对观众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首先,媒介暴力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观看媒介暴力,人们会接触到大量的暴力情节和暴力行为。
这些暴力场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观念和态度。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媒介暴力会使个体对暴力行为的认知产生偏差。
他们可能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会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
这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会进一步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和扩大暴力行为。
此外,观看媒介暴力还会使人们对暴力事件麻木不仁,对他人的痛苦和悲伤产生冷漠情绪。
其次,媒介暴力对社会问题的加剧造成了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暴力和媒介暴力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媒介暴力的普及和大量消费,使得社会上的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
暴力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增多等社会问题与媒介暴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长期接触媒介暴力也会对人们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观看媒介暴力会使人们疏远他人,增加争吵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并进一步破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最后,媒介暴力对幼儿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危害。
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媒介暴力的观看会使他们出现攻击性行为、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暴力的暴露可能会引发创伤和心理障碍。
另外,媒介暴力也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对媒介暴力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加强对媒介暴力的监管和限制,对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应对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家长和教师应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媒介暴力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次,相关单位和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限制和规范媒介暴力的传播。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4、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向相关部 门反映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跨国性的网络暴力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四、结论
四、结论
网络暴力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还可能引 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为了应对这 一问题,
内容摘要
对于具体的案例,网络暴力现象表现为对受害者的攻击和谩骂。例如,某些 网民会对某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进行曝光和恶意解读,甚至制造谣言和诽 谤。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其社会形象受损,
内容摘要
严重时还会影响其职业生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受害者需要保持冷静,通 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管理,规范网民行为,减 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匿 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同时,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和迅速 传播性使得网络暴力影响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许多意见 领袖,
内容摘要
他们的影响力在网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形成 规模。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目录
01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与类型
02
二、网络暴力的传播 学解读
03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 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然而,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逐渐浮出水面。 本次演示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进行解读。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旨在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的概念、现状、影响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媒介暴力的概念及现状媒介暴力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暴力内容,包括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些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以血腥、残忍、色情等形式呈现,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媒介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在成人中普遍存在,也在青少年中日益严重。
三、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影响1. 对男性的影响男性在媒介暴力中往往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过度暴露于暴力内容可能导致他们对暴力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偏差。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诱惑和影响,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削弱男性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2. 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在媒介暴力中往往成为受害者。
过度暴露于媒介中的性别歧视、性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内容,可能使女性对自身价值和安全感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内容可能使女性产生无助感和恐惧感,降低她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使女性对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采取逃避和被动应对的方式。
四、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媒介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社会文化观念,如男性优越感、性别刻板印象等,使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得以传播和强化。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和利润,往往倾向于制作和传播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性的暴力内容。
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媒介暴力的原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通过暴力和攻击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情绪需求,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途径。
此外,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压力时,可能会通过暴力和攻击来发泄情绪和寻求心理平衡。
暴力——媒介热衷的持久话题
掘 该 领 域 的 细 分 空 间 , 以期 吸 引 受 众 的 “ 球 ” 。如 在 一 些 个 严 峻 的 问 题 是 媒 介 中 的 暴 力 主题 非 常 广 泛 , 以 上 只 说 明 了 眼
对 某人或某 些人造成心理或 肉体上的伤害 ,以及 包括对财产 的内容 ,其 中尤 其是 电视暴 力 ,更是成 了 日常电视 内容的主 和肉体的毁 灭”。美国加州大学 的传播研究 中心 自1 9 年起 要特征 。如果 儿童在这样 的媒 介环境 中成 长 ,势必形成 “ 95 黑 每 年进行一 次全国大众传媒 的暴 力监测 ,其暴力 包括运动暴 暗世界 ”的臆想 ,过早的丧失 童真 ,将 电视暴 力的残忍 内化
力 、滑稽暴力 、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 害的暴力 。 无 为 自身 的攻击性 行为特质 ,从 而使童年彻底 沦为影像暴力的 论是有意无 意 ,无 论是对 自己还 是对他人 的伤 害 ,都属于暴 牺牲品 。学龄前 儿童对一些扭 曲的 自然现 象 ( 如妖怪 、精灵 力 。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学者把 “ 媒体暴力 ”这一 概念细分为 等 ) 为恐惧 ,比如在动画片 中的场景可能会引起恐惧。 极 “ 实 暴 力 ”与 “ 想 中 的暴 力 ” 两 种 形 式 。真 实 暴 力 ,指 真 幻 2青少年的观察、模 仿 : . 媒体对城市骚乱 、示威 游行 、政 治暗杀事件 、战争场面等等 人们 从媒 介 中看到 一个 暴 力 的镜头 ,之后 由于模仿 就 的报道 ,是所谓 “ 真实 暴力” ;幻想 中的暴力 ,是 指在一些 会 比没看到之前表现 得更加暴力 。要实际发射这 种情 况 ,首 娱乐性节 目中存在 的暴 力场景 ,如在 电视剧里大量存在 的暴 先 关注被模仿偶像 的行为。其次 ,这种关注必须 维持一段时 力镜头。 间 , 将这种编码 到记忆 中去 ,其 中经过 了分析 和解 读的认 并 知过程 。模仿 的过程 实际会教授新 的行为 ,就像一个人 看老 媒介暴 力 的呈现 : 1 闻报道巾对暴力 的呈现 新 师示 范可以学到新 的体 育技能一样 。青少年看到 电影上 有朝 前一段时间 ,哈尔滨 市六名警察 打死人的新 闻事件颇 能 同学开 枪的镜头之后 ,他也会做 出这种举动 ,但在此 之前他 吸引人眼球 。1月 1 口,哈尔滨一酒吧门 口发生斗殴 ,6 O 1 名身 根本不 知道这样做 。我 在高 中的时候有 一件事给我 印象 非常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电视剧中的媒介暴力——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例
传播效果
著名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 经说:“要深刻就看书去,别指望电视。” 然而这部电视剧的持久影响仿佛说明电 视剧同样可以深刻。十多年过去了,这部 电视连续剧还在产生着社会影响。在新浪
. 微A博ll中以R男i主gh角t的s名R字e“s安e嘉r和ve”d作.为关
整部电视剧中多次呈现了家庭暴力 的具体画面,灰暗而阴冷,恐怖得让人窒 息,好几处情节的惊悚程度直逼好莱坞恐 怖大片。整部电视剧中的家庭暴力画面大
32
概有四段,每段一分钟左右时长,有施暴 者安嘉和的脸部特写镜头,将面部表情的 细微变化全方位立体展现;也有施暴动作 的全景镜头,手脚的动作全面呈现,而家 庭暴力受害者的悲惨也通过受伤流血的 脸来体现。剧中第一次家庭暴力的画面出 现在第五集的 27 分钟左右,男女主人公 发生争吵。安嘉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 角鼻子嘴角全部流 血,才无力地瘫软坐在沙发旁边的地上, 最后竟然像个野兽一般舔舐了一下沾在 自己手上的妻子的鲜血。第六集中,暴力 场面再次出现,场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 力 。安 嘉 和 咬 牙 切 齿 ,双 目 圆 睁 ,眼 球 突 出,鼻翼一丝一丝的抽动,面目狰狞,打到 女主角已经躺到了地上口吐鲜血,还一直 在用脚踹着女主角的身体,并将脚踩到了 女主的头上。所有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影像 面前,都显得无力与苍白,看到这些镜头, 不由自主让人心底颤抖,心生恐惧。
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 773 条实时微博。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嘉和绝对是童 年阴影之一。”“安嘉和这个角色让我现 在都恐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又在 播出呢,看到我心情压抑,坚持了五分钟 就换台了,顿时有种惊心动魄的恐惧!” 还有网友总结 “新中国成立之后荧幕上 的四大经典坏人— ——黄世仁、南霸天、胡 汉三以及安嘉和,前三个代表阶级矛盾, 最后一个代表家庭矛盾。”网友微博评论 也从侧面展现出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深远 影响。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伦理规范,通过不当手法和行为追求经济利益或满足其他目的。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故意编造或夸大事实,发布虚假、不准确的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误导公众和读者。
2. 暴力、冲突报道的过度表现: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量,部分网络媒体倾向于在报道冲突和暴力事件时过分渲染,使用震撼的图片和标题,并忽略了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这种做法容易刺激公众情绪,加剧社会紧张氛围。
3. 尊重隐私的缺失:一些网络媒体在报道时常常忽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他们公开泄露个人信息、发布未经授权的照片和视频,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行为违反了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个人隐私的伦理原则。
4. 干扰司法程序:在一些敏感案件中,网络媒体过分渲染事实,对案件进行大肆炒作,甚至给予指责、指导司法的言论。
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舆论压力对司法程序产生不利影响,妨碍案件的正常审判。
1. 经济利益驱动:网络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衡量媒体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网络媒体不择手段地制造轰动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点击,忽视伦理原则。
2. 紧追热点: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媒体迅速报道热点事件,这也容易导致报道不准确和不全面。
在追求速度的部分网络媒体忽视了对事实的核实和调查,加重了伦理失范的可能性。
3. 缺乏行业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较为年轻,行业规范和伦理准则尚未健全。
一些网络媒体因为缺乏明确的约束和处罚机制,不择手段地发布不尊重伦理的内容。
4. 社会需求转变: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侧重于轻松、娱乐性的内容。
网络媒体为了满足公众需求,倾向于发布容易引发兴趣和争议的话题,而无视伦理标准。
针对媒介伦理失范现象,应加强监管和监督,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⑤熊出没_的_媒介暴力_实证分析_张健
暴力”实证分析问题和假设阐明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是研究设计取得成功需要研究者对问题要有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的思同时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
尤为重要的前人的研究能激发灵感,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并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
曾经有学者对动画片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从积极方面看,动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同时能为儿童提供可模仿的行为规范,促进儿童对但是,激烈竞争下的动漫产业带有相当暴力镜头,明显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美国国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卡通(high-risk portrayals of )。
根据《熊出没》“被点名”事件,本文目的在于突破043学理审视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2014 NO.04单纯的情绪性表述,力图通过内容分析法,以数字方式客观而清楚地说明《熊出没》中具有“高风险性”的暴力内容。
本文假设:电视动画节目《熊出没》中的暴力内容符合“高风险暴力”的基本特征,分别为:“施暴者被描绘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暴力看起来很公正”、“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暴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后果是无害的”和“暴力十分真实,并不遥远”这五个基本特征。
二、抽取样本“检验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需要多少数据?”对于考察特定的事件或者系列事件,普查往往是最有意义的。
鉴于《熊出没》剧集较长,如果普查,需要分析截止2014年5月份的260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精细而又费力的工作。
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本文以系统抽样为主。
所谓系统抽样,是指从一个抽样框中每隔n个单位抽取一个。
《熊出没》开播以来,主要有系列动画和贺岁片两种类型。
贺岁片实为电影,在院线上映,并非本文关注对象。
系列动画有三部,第一部《熊出没》和第二部《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均已完结,分别为104集,第三部《熊出没之丛林总动员》尚未连载完成(截止本文写作的2014年5月底)。
浅析媒介暴力与行为暴力
浅析媒介暴力与行为暴力【内容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从传媒暴力与实际的行为暴力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介暴力对与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传媒的暴力宣传所产生的“小既是大的效应”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控制传媒暴力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对策。
【关键字】:媒介暴力、行为暴力、反暴力策略【正文】: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传媒暴力。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介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人生的行为和态度。
一、传媒暴力如何影响行为暴力根据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最早的媒体暴力影响行为的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布鲁默和社会学家豪赛对电影与儿童犯罪行为的研究。
其结论为:电影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犯罪倾向和行为【1】。
1982年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提供了这样的结论: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后,大部分研究团体认为,电视暴力的确导致了青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
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2】。
显然,传媒暴力影响受众的行为,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群体。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发表其经历6年研究媒介暴力内容的成果中认为:暴力内容,增长对他人的暴力和攻击,会引发模仿的行为,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
如果仅仅是认为模仿暴力行为,还不是最致命的。
如今,暴力新闻对犯罪暴力行为的细节化“曝光”有一种强示范作用。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王君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擅要:媒介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大众传媒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甚至连动画片中也存在暴力镜头,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媒介暴力的控制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以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运用实证研究法中的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探讨了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诩:媒介暴力儿童分级制度监督制度媒介暴力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之一。
电视、电影、新闻、影像游戏、网络中的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一直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
格伯纳在20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做过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指出平均有80%的电视剧含有暴力情节,每小时会出现7.5个暴力镜头;儿童类电视节目虽然凶杀场面相对少些,但暴力镜头的出现频率却最高,而动画片中的暴力动作及情节是所有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川,笔者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为例,分别从语言、肢体、武器和音乐等方面来统计这部动画片中的暴力画面的呈现次数以及给儿童带来的危害。
一、动■片中●力内窖的呈现<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动画片,总共播出530集。
2005年推出后,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成年受众的追捧,网络上一度流传着“嫁人要嫁灰太狼”的流行语。
但是自从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导致两名小伙伴烧伤以来,这部电影中大量的暴力内容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笔者通过“creat e r e—s ear ch s ys t em s”——一个检测网站的报告得出,在530集的样本中,抽样223集,数据分析的可信度为95%。
因此本文从530集的动画中以每5集为单位共抽取223集来做数据统计。
唐山打人案媒介形象分析
唐山打人案媒介形象分析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大家都知道了吧?这两天闹的全国舆论环境和互联网沸沸扬扬,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激烈讨论,当然国家和政府也高度关注,反应很快,效率很高,力度也看的到。
直接威胁社会安定,影响民众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担忧,造成极度恶劣并且广泛传播的恶性暴力事件,不是小事,事情还在发展,嫌疑人已归案,静候最终官方给出的处理意见和结果定性,人心自有公道,不用多说。
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应该人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私底下对自己自由放任,却要求别人在聚光灯下的一举一动都如同圣人。
普通人在讨论这类社会事件时,也应多一分同理心。
几个态度和判断先说清楚:1、国家已经雷霆出手,负面影响这么大,传播如此广泛的恶性事件,不可能虎头蛇尾,相信国家,一定会给出一个交代和结果,而作为普通民众,要信任国家,不要被情绪裹挟,不要被一些包藏祸心的论调带节奏,事件关注,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
2、看现象,看问题,一定要抓住本质和关键,有一个著名的“蟑螂定律”,如果你在屋子里面看见一只蟑螂,就可以下结论说这间屋子里面绝对不止这一只蟑螂。
任何被曝光出来的事情,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同类事件在发生,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为人知而已,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类似的事情没有发生。
所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其实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那只被发现的蟑螂。
其实关注一只蟑螂的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是问:“是什么东西吸引了蟑螂”,这才是本质思维。
3、关于造成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这样事件背后历史原因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话题,不予讨论,任何事情都要放到对应的时代和规则环境中分析才有意义,很现实的,这样的行为明显就是和中国长期打造和维护的法治社会针对,打人的这几个所谓“社会人”群体,就算通过灰黑手段过上了不错的物质生活,但是从认知层面和社会价值角度来看,是典型的“法制教育”漏网之鱼,是绝对的社会价值底层群体,不可回收垃圾。
4、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的动手群体,嚣张跋扈,无视国家法制规则环境,不是偶然,而是长期行为,深层次的映射出来了一个主流价值观和正常中国城市背后看不见的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值得关注,具有治标治本意义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作者:康登慧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4期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报道时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文章用采样分析的方式,揭示媒介暴力对受众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暴力;Gunter;反抑制;模仿;涵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37-02
1 绪论
Gunter在1994年提出媒介暴力7种影响的分析,分别是宣泄净化作用、唤起作用、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脱敏作用、培养涵化作用和恐惧作用。
在认识这7种影响之前,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媒介暴力。
学界对媒介暴力的解释不一,一种将媒介暴力划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两种。
真实暴力是指媒介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做出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一些娱乐节目和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场景。
更为普遍的解释,是将媒介暴力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两种。
显性暴力多为媒体定义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可能是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的暴力事件,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等节目中的反映出的暴力情节和场景。
这两种媒介暴力现象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害者遭受身心的伤害,而施暴者受到严惩。
这种报道强调的是暴力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会对暴力事件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反面的情绪,而只要报道的表达方式恰当,就会使受众对暴力事件产生宣泄净化作用甚至是一定的抑制作用。
隐性暴力是指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片和影视等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人们往往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这种隐形的暴力也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
可以看出,在媒介暴力事件中,媒介扮演的是主导作用,媒介报道暴力事件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暴力事件对受众的影响。
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我认为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最为突出和明显。
2 案例分析
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的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新浪河南针对虐待儿童的案件开辟了一个专题栏,在专栏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虐待儿童案件的盘点。
在专题的主页里的15张图片里,涉及直接虐待儿童情节的有12张,占比例为80%;画面残忍暴力的有5张,占比例为33.3%。
随机点开专题内标题为“杭州女孩惨遭父亲虐待被逼吃书喝马桶水”的视频链接,可以看到视频中对被虐待女孩小雨的“全身的伤口淤青”“缺失的门牙”“床单上的斑斑血迹”等画面不加修饰的呈现。
在介绍施暴过程的时候,视频直接使用被虐待者亲口讲述“跪着吃书”“父亲拿铁棍打我”“喝马桶水”“吃硬币”等施暴情节。
在视频下方有217位网友参与讨论,随机筛选了其中78条评论进行内容分析。
内容含有“畜生”“禽兽不如”“变态”等字眼的评论为40条,所占比例为51.2%;使用“枪毙”“处极刑”等“意向性暴力”词汇的有21条,占26.9%;而涉及到实质性的可能会发生暴力的“人肉”的词汇出现了3次,占比例为3.8%;选取样本的评论中,只有4人谈及“诉诸法律”的手段,占比例为5.1%。
下面,将针对样本进行分析。
1)内容含有“畜生”“禽兽不如”“变态”等字眼的评论为40条,所占比例为51.2%。
媒介暴力的显性作用表明,因媒体在报道暴力内容的时候,强调了暴力后果的严重性,在这则新闻的报道中,“小雨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目前当事人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将立案进行侦查”等媒体报道内容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对暴力事件产生了抵触和反面的情绪。
根据Gunter提出的媒介暴力影响的涵化作用,大众传媒向社会提供的暴力信息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特别是电视节目对暴力事物的选择、加工和制作使得人们对暴力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共识。
人们在对“小雨遭受虐待”的事件上,对当事人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心理,而对施暴者即小雨的父亲产生了近乎一致的愤怒和指责的情绪。
2)使用“枪毙”“处极刑”等暴力词汇的有21条,所占比例26.9%。
根据Gunter提出的媒介暴力影响的模仿作用,受众在观看暴力节目、接受暴力信息的时候不自觉的或有意识的模仿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其中的情节。
26.9%的受众在接受到媒介暴力信息的传达之后,在愤怒的基础之上,使用“处极刑”“枪毙”等意向性的暴力词汇表达情绪。
但小雨父亲的行为触犯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接受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但尚未涉及到“处极刑”和“枪毙”的程度。
媒介暴力的隐性作用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
受众使用“意向性暴力”词语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模仿施暴的过程。
3)涉及到实质性的可能会发生暴力的“人肉”的词汇出现了3次,占比例为3.8%。
“人肉”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将人的真实身份调查出来。
一旦“人肉”行为成功,被人肉者的隐私信息不仅暴露,其心理也会受到打击,更有甚者会造成暴力事件的产生,后果不堪设想。
“人肉”不仅属于网络暴力,更属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
根据Gunter提出的媒介暴力影响的反抑制作用,接受暴力信息反而会加剧受众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暴力的情况。
78位受众中有3位受众提出要“人肉”小雨的父亲。
在未接收到媒介暴力信息之前,这部分受众是不会意图或者实际去做出“人肉”这一举动,可以说,媒介暴力信息是直接导致这部分人在现实中使用暴力手段的原因。
4)选取样本的评论中,只有4人谈及“诉诸法律”的手段,占比例为5.1%。
在78个样本中,只有4人在愤怒的同时依旧保持理性,但是所占比例较小。
利用博格纳的涵化理论,涵化作用也是一个“双向吸引”的过程,产生的效果因其暴力信息的内容而异,因接收人的具体情况而异。
这部分人在受到侵权时,知晓应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由于比例较小,他们的发言并未受到其余受众的认可和重视。
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可以证实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较为突出和明显。
3 总结
暴力信息的报道不可避免,但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暴力信息的报道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反思?面对暴力信息,负责任的媒体应当怎样报道和呈现?作为受众的我们,又需要怎样看待这样的暴力信息呢?
首先,我们对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角度:社会的转型期使得纠纷和犯罪率上升,增大了媒体报道此类事件的力度和次数。
第二,媒体角度: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抓住更多受众的“注意力”,用惊悚、骇人听闻甚至标题和内容严重不符的文字和血腥、暴力的画面抢夺更多的受众资源。
同时增大时段和版面来报道暴力事件。
第三,受众角度:首先,暴力内容、图片和影视作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而引发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这是受众愿意接收此类信息的动机之一。
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中暴力内容过多,势必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对环境的恐惧,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那么,面对暴力信息,负责任的媒体应当如下报道和呈现:
第一,注重媒体报道对象的多元性。
第二,注重挖掘暴力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三,在暴力信息报道时,注意用词,在制作照片和视频时,对于可能引起受众不适的画面的要进行马赛克等技术性的处理。
第四,媒体要明确对暴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并对受众传播如何正确理性处理暴力事件的方式。
作为受众的我们,在面对媒介暴力时,应当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在接收媒介暴力信息之后,正确接收关键信息,辨别虚假信息,理性、科学处理不适信息。
政府部门首先应当在治理暴力事件时发挥作用,有效减少犯罪率;其次,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规制媒介暴力现象。
参考文献
[1]贾碧峰,雷黎萍,贾媛,等.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J].今传媒,2007(3):51.
[2]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J].传媒观察,2004(12):18-20.
[3]马小璐,蒲莳,郑少云,等.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J].今传媒,200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