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201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什么叫优势种?(中国地图版) • 【提示】 群落中少数物种能够凭借自己 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群落外貌和结构起 着决定性作用,这样的物种就是群落的优势 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大、数量多、生活 能力强的物种,如蒙古草原上的大针茅。
• 2.举例说明人工顶极群落? • 【提示】 人类可以模仿自然,建立人工顶 极群落,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在发展橡胶的 同时,按自然顶极群落的分层现象,中部配 置金鸡纳、大叶茶,下部种植草本植物砂仁、 黄花菜等,形成了乔灌草结构的人工混交林, 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有效地防止 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自然环境,获得顶极群 落的效果。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 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 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climax)。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 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 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 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级群落 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 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上图)。
•解析:①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 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 而非群落;
•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 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 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 •③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 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
•④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 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 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A
•思路点拨: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 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 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 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 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 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噬菌体与 细菌之间属于寄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 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 另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D
•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 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 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 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 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 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 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 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 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由于甲 的种群密度先增后减,则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 食者;丙专食浮游动物,则乙丙也为捕食关系,甲、 乙、丙三者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
• 2.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 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 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群落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繁殖体
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
存在?
答案: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
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顶极群落(浙江科技版)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但演替也不是一 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 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 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 候,演替就不再进行 了。
•乔木层——接受全光照 •灌木层——利用全光照的10% •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 •苔藓地衣层——仅利用微弱的光照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 度制约(如图所示)。
•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 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 层现象。
• 猫头鹰——森林上层 • 大山雀——灌木层 • 鹿、野猪——地面活动 • 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 2.群落的水平结构 •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 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 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 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 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 表示为: •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 群落
2.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比较
项目
概
念
特
征
是种群的基本组成 个体 单位
在一定的区域的同 种群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分布在一定的自然 区域内,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和生理
具有出生、生长、 发育、衰老、死 亡等个体特征 具有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出生 率和死亡率、性 别比例等特征
物种是由许多分 布在不同区域的
•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 4.群落演替的特征 •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 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5.群落演替类型比较
类 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
时 速
在虽失去了原有植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 被,但仍保留了原 的地面或曾经有过 点 有土壤条件及植物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了的地方 体的地方 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度 缓 慢 较 快
• 1.群落演替的原因 •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 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 不利影响。 •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 变。 •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 (5)人类活动的干扰。
• 2.群落演替的过程
•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 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 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 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
•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般超过其他自然 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 向和速度进行。 • (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 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
•特别提醒:①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 关系。 •②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③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 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 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 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 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④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 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 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 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 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 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图示如下: 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 斗争、D代表竞争。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答案:
种群
物种
丰富度 ②优势种 ③生长
思一思:群落的基本特征有:①物种的丰富度 型(即外貌:如乔木、灌木等) ④营养结构。
•看一看:种间斗争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答案:种间斗争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竞争是 种间斗争的一种形式。
答案:
体表
彼此有利
分层
镶嵌
答案:
特点
举例
互 利 共 生
相互依存,彼 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 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 地衣; 数量上两种生 大豆与 物同时增加, 根瘤菌 同时减少,呈
竞 争
数量上呈现 牛与 出“你死我 羊; 活”的“同 农作 步性变化”。 物 两种生物生 与杂 存能力不同, 草; 如图a;生存 大草 能力相当, 履 如图b。一般 虫与 生态需求越 小 接近的不同 草履 物种间竞争 虫
)
•解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 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 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 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 物、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 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 一个种群。 •答案:D
关 系 数量坐标 能量关 图 系图 名 称
Baidu Nhomakorabea
• 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 (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 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 的对环境的适应。 •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 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 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 3.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 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 现象密切相关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 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 向上无分层现象
•由于投放了大量的丙,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 物乙(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继而由于食物缺 乏,丙(鱼)的数量也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 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甲种群(藻类)。由 于强调了丙(鱼)专食浮游动物,所以甲丙不可 能为捕食关系,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 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上,也可能体现在生 存空间(水池)和氧气等方面。 •答案:C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 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于稳定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 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 1.群落的垂直结构 •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 现象。 • 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 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 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 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 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 易形成森林。 •答案:C
• 【例1】 (2009·全国Ⅰ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 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 株油菜上采食 •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 中的氨基酸 •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 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 替,冰川泥、弃耕的农 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 生演替 •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 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 竞争明显 •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 需时间较短 •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 形成森林
•(3)④ 与 ② 相 比 , 结 果 不 同 是 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 线是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 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 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 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亦随 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 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 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