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地层描述复习进程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
第四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生物地层层序。
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
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3南方地层:(1)下更新统(元谋组) (二次冰期,一次间冰期)(2)中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3)上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4)全新统(冰后期)4华北地层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以黄土堆积为主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Q1初气候温暖湿润,中期气候干燥,三趾马红土。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一、地层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下更新统(Q1)1、冰渍冰水沉积层(Q11gl-fgl)灰白色砂砾卵石,泥沙质半胶结,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
砾径一般4-15cm,少数大者达50-60cm,呈半棱角状。
泥沙混杂,有的砾石直立,并有马鞍石。
砾石有明显的压裂现象,个别压裂宽达3-5cm。
砾石风化剧烈,有的手搓即碎,砾卵石含量约占60%。
2、坡洪积层(Q12dl-pl)棕红色,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碎)石粘土亚粘土。
粘土塑性较强,具垂直节理和大空隙(0.5-1.0mm),含有直径3-5mm铁锰质结核,并有铁锰染现象。
二、中更新统(Q2)1、洪积层(Q21pl)砂砾卵石层,杂色,成分比较单一,与母岩有关。
砂砾石含量占40-60%,其余为中粗砂,砾径一般为3-8cm,大者10-15cm,大于40cm 的极少。
分选磨圆不好,呈棱角-次棱角状,并混有少量粘土。
厚度一般3-10m,最厚达50m。
本层之上为Q22棕黄色亚粘土,之下为Q12棕红色粘土。
2、坡洪积层(Q22dl-pl)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含砾卵(碎)石,干时致密坚硬,下部含卵碎石较多,卵碎石成分为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砾径一般5-10cm,大者达15-20cm呈半棱角状,间夹有砂碎石混土薄层,砂碎石砾径一般7-12cm,呈棱角-半棱角状,无分选性,厚度薄者为0.3-0.4m,厚者达4-5m。
三、上更新统(Q3)1、冲湖积层(Q31ql-l)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及薄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交错层理明显,尤以下部发育有铁锰染现象。
2、坡洪积层(Q31dl-pl)深灰黄色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砾碎石砾径一般0.5-2cm,大者5-8cm,呈棱角-半棱角状。
有发育较差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斑点。
3、洪冲积层(Q31pl-al)上部为褐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
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1、杂填土(Q4 ml)①:该层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两岸护坡处,整个场地表层,揭露厚度0.50~9.60m。
褐黄、灰黄色为主,湿~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填料主要为卵石,粗砂、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硬杂质含量约70%,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6cm,个别最大粒径为18cm,母岩为花岗岩及砂岩,中等风化。
河中部分未经系统分层压实处理,回填时间较短(大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
该层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最小值N63.5=10.2击,最大值N63.5=47.7击。
但该层护岸部分地段经过处理,处理过的杂填土密实度较好。
护岸部分相对于河中部分较好,但总体偏差。
2、卵石(Q4al-pl)②: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1~AZK4-1、AZK9~AZK19、DZK1~DZK6、QK1~QK26、QK84~QK99、ZK1~ZK19钻孔有揭露。
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1.70~9.20m,顶板埋深0.00~9.60m,层顶高程109.66~11.796m。
灰黄、灰色等色,中密为主,局部为稍密,卵石原岩主要为片岩,中等风化程度,直径2~5cm,亚圆形,级配一般,可选性较好,磨圆度一般,填充物主要为中粗砂,局部含泥,胶结度一般。
其中>20mm颗粒>50%,<20约占45%。
该层在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63.5=13.87击,修正值N63.5=13.69击。
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3、全风化石英片岩(Pt2-3x)③: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9~AZK19、DZK1~DZK6、QK1~QK5、QK20~QK27、QK86~QK99、SZK1~SZK6、ZK1~ZK12、ZK17~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0.50~13.10m,顶板埋深1.10~13.40m,层顶高程102.31~124.66m。
灰黄色,主要由剧烈风化的石英片岩,岩芯呈土状,RQD=0,手捏即散,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
Q4地层描述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
该层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或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厚为~。
(7)卵石灰、灰黄色,稍湿~湿,一般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 以上,分选性较差,级配不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填物主要为砂和粘性土。
该层分布于粉土层之下或夹于粉土层中,厚度不均匀。
根据其密实度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类。
各类岩土描述
各类岩土描述第四系杂填土(Q4ml)①:褐灰、黄褐色,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局部含风化碎块及建筑垃圾,新近堆填,稍湿,结构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人工填土①:(①为地层序号,以下同)黒灰色、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3~5年,不均匀夹有砖块、混凝土及石块等建筑垃圾,结构松散,密实度不均匀,稍湿第四系冲积层(QAL)粉质粘土②:黄褐色、灰白色,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稍湿,可塑-硬塑圆砾:黄褐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及砂岩质,砾石含量约占50%,粒径一般2-20mm,级配较好,中粗砂及黏性土充填,饱和圆砾③:褐黄色、灰黄色,松散-稍密,湿,粒径一般为10~20mm,含量约55~65%,亚圆状和亚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石英质岩石。
局部夹卵石,最大粒径为40mm,颗粒级配分布不均匀,分选性差,含约15%的粘性土,其余为中细砂卵石③:青灰色、黄色,中密,湿,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
层厚为4、20~8、50m,层顶高程为32、93~38、30m。
分布于整个场地范围内。
第四系残积层(QeL)残积土粉质粘土④:褐红色,系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成,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稍湿,硬塑白垩系泥质粉砂岩(K)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矿物等,强风化,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泥质胶结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遇水易软化,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质量指标RQD为10~2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2:褐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矿物等,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泥质胶结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饼状。
遇水易软化,属极软岩石,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岩石质量指标RQD为20~30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⑥:褐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矿物等,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复习资料大纲
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重点复习大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主编曹伯勋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答: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科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
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主要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都是从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起来的。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第四纪:指约2.6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2、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为地形3、夷平面: 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第四纪的特点?答:(1)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多次发生(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资源(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与强度与日俱增2、第四纪分期?答:按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的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称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3、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答:(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4、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分类?答:(1)沉积学标志: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2)地貌学标志:①直接标志:河流——阶地、洪流——洪积扇②间接标志:相关沉积物(3)环境标志:①有机环境标志:海相化石、淡水化石、其他陆相生物化石②无机气候标志:a、黄土、岩盐、石膏——干旱b、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c、粘土矿物5、地貌形态特征?答: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最新q4地层描述教学提纲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地层分述
新生界第四系(Q4)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石层。
特征:粘土层:色匀,质纯,性软,吸水塑性强,未成岩。
砂砾层:棕色,砾石成份以石英砾、泥砾为主,变质岩砾及燧石少量,砾径一般2~3mm,个别砾径达5mm,次棱角状,分选差,分布均匀;砂质成分以中砂为主。
与下伏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罗汉洞组(K1z5)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9m,占组厚的49.8%;泥岩累计厚度112.6m,占组厚的50.2%;砂泥比0.99(见表2-2,下同)。
(2)砂岩特征:粒度上部以中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大,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40m,颜色以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
中砂岩: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细砂岩: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颜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下部为褐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本组测井段184.5m,故仅对此井段测井曲线进行描述)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较小正异常;井径在泥岩段严重扩径,砂岩段扩径较小;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较大;双感应曲线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分开,深感应电阻率值砂岩段高于泥岩段;砂岩段自然伽马值为55~10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45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27~45Ω·m,泥岩段自然伽马值为150~19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30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10~20Ω·m。
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环河组(K1z4)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海平面一、海平面位置确定的标志1、沉积物标志:泻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2、地貌标志: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波切台、沿岸沙堤、贝壳堤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有孔虫、介形虫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中的氧同位素值能反映海平面变化二、海平面波动原因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波动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可造成全球性或局部的海平面变化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第四纪生物界一、第四纪生物界特点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比南半球明显2.陆地上的生物界变化比海洋明显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植物变化最小,第四纪期间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在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在第四纪期间最迅速,在第四纪不同时期有明显差别。
5.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相继出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动物现代分布来看,越是向南,动物构成越具有原始性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干-湿剧烈波动,生物在空间上频繁迁移,与前第四纪的生物界明显不同。
二、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德氏后裂爪兽)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2、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南北分异非常明显,周口店动物群具有北方型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出现了比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有大量进步种属出现,比如狼、狐、獾和小型啮齿类含有北京猿人化石和文化遗迹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更新世以前的种类已经灭绝,如中国鬣狗、剑齿虎。
中更新世出现的一些种类高度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数量和体形都增大出现了现代种属——如野驴同时还发现了人类化石(Ordos man)及其文化遗迹生存环境——草原型群体4、全新世动物群四不象鹿动物群三、古人类及其文化1、人类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1、杂填土(Q4ml)①:该层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两岸护坡处,整个场地表层,揭露厚度0.50~9.60m。
褐黄、灰黄色为主,湿~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填料主要为卵石,粗砂、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硬杂质含量约70%,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6cm,个别最大粒径为18cm,母岩为花岗岩及砂岩,中等风化。
河中部分未经系统分层压实处理,回填时间较短(大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
该层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最小值N63.5=10.2击,最大值N=47.7击。
但该层护岸部分地段经过处理,处理过的杂填土密实63.5度较好。
护岸部分相对于河中部分较好,但总体偏差。
2、卵石(Q4al-pl)②: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1~AZK4-1、AZK9~AZK19、DZK1~DZK6、QK1~QK26、QK84~QK99、ZK1~ZK19钻孔有揭露。
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1.70~9.20m,顶板埋深0.00~9.60m,层顶高程109.66~11.796m。
灰黄、灰色等色,中密为主,局部为稍密,卵石原岩主要为片岩,中等风化程度,直径2~5cm,亚圆形,级配一般,可选性较好,磨圆度一般,填充物主要为中粗砂,局部含泥,胶结度一般。
其中>20mm颗粒>50%,<20约占45%。
该层在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63.5=13.87击,修正值N63.5=13.69击。
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3、全风化石英片岩(Pt2-3x)③: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9~AZK19、DZK1~DZK6、QK1~QK5、QK20~QK27、QK86~QK99、SZK1~SZK6、ZK1~ZK12、ZK17~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0.50~13.10m,顶板埋深1.10~13.40m,层顶高程102.31~124.66m。
灰黄色,主要由剧烈风化的石英片岩,岩芯呈土状,RQD=0,手捏即散,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
各类岩土描述
第四系杂填土(Q4ml)①:褐灰、黄褐色,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局部含风化碎块及建筑垃圾,新近堆填,稍湿,结构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人工填土①:(①为地层序号,以下同)黒灰色、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3~5年,不均匀夹有砖块、混凝土及石块等建筑垃圾,结构松散,密实度不均匀,稍湿第四系冲积层(Q AL)粉质粘土②:黄褐色、灰白色,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稍湿,可塑-硬塑圆砾:黄褐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及砂岩质,砾石含量约占50%,粒径一般2-20mm,级配较好,中粗砂及黏性土充填,饱和圆砾③:褐黄色、灰黄色,松散-稍密,湿,粒径一般为10~20mm,含量约55~65%,亚圆状和亚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石英质岩石。
局部夹卵石,最大粒径为40mm,颗粒级配分布不均匀,分选性差,含约15%的粘性土,其余为中细砂卵石③:青灰色、黄色,中密,湿,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
层厚为4.20~8.50m,层顶高程为32.93~38.30m。
分布于整个场地范围内。
第四系残积层(Q eL)残积土粉质粘土④:褐红色,系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成,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稍湿,硬塑白垩系泥质粉砂岩(K)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矿物等,强风化,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泥质胶结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遇水易软化,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质量指标RQD为10~20强风化泥质粉砂岩2:褐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矿物等,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泥质胶结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饼状。
遇水易软化,属极软岩石,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岩石质量指标RQD为20~30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⑥:褐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矿物等,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
杂填土(Q4 ml)①: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粉土为主,含有生活垃圾及工业废弃物,最大层厚度为1.5米。
耕土(Q4 ml)②: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粉土为主,含有植物根茎,最大层厚度为0.8米。
细砂(Q4 al+pl)③:黄色,稍密,稍湿,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及石英为主,砂质均匀,含砾约5%,最大层厚度为0.7米。
al+pl)④:黄褐色,稍密,稍湿,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及石英为主,粗砂(Q4局部夹圆砾薄层,含砾约10%,本层未被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7.8米。
)②:黄褐色,硬塑,稍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粉质粘土(Q3中等,稍有光泽。
本层粉质粘土压缩系数平均值为a1-2=0.14,属中压缩性土,最大湿陷系数为0.005,不具有湿陷性,层厚度为3.7米。
)③:杂色,稍湿,中密,粗颗粒呈磨圆及次磨圆状, 2-20mm约圆砾(Q3占25%,20-200mm约占35%,以不均匀砂混粉土充填,原岩成分主要以凝灰岩为主,粗颗粒呈中风化状,颗粒级配较好。
在勘察深度内本层未被揭穿,揭露厚度为4.5米。
卵石(Q)③:杂色,稍湿,中密,粗颗粒呈磨圆及次磨圆状, 20-200mm3约占40%,大于200mm约占30%,以不均匀砂混粉土充填,原岩成分主要以凝灰岩为主,粗颗粒呈中风化状,颗粒级配较好。
在勘察深度内本层未被揭穿,揭露厚度为4.5米。
粉土(N)③5:黄褐色,稍密,稍湿,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本层粉土有机质含量约占4%,本层粉土无湿陷性,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分布不连续,最大层厚度为3.6米。
全风化玄武岩(N)④:灰褐色,呈松散状,含砾粉质粘土状,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类矿物,局部含有强风化岩块,本层分布不连续,呈透镜体状,仅存在于zk27中。
强风化玄武岩(N)⑤:灰黑—褐红色,气孔状构造,孔隙率5%左右,气孔直径1-10mm为主,最大可达20mm,隐晶质结构,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裂状或块石状,岩芯呈碎石状,粒径20-200mm约占70%,少量粘土及不均匀砂充填,本层强风化玄武岩为较硬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本层分布连续,局部未被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5.2米。
广东省高速公路地层描述
广东省高速公路地层描述素填土(Q4ml)灰黄、土黄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含25-40%的强-中风化粉砂岩碎石、角砾,粒径5-40mm,最大达150mm,棱角状,分布不均匀,未经压实,较湿,松散状态,底部0.20-0.40m 为耕土,含有机质,人工堆积成因,填土时间约1年。
耕土(Q4ml):灰黄、灰色,主要为粉质粘土,见较多的植物根茎,含少量有机质,较湿,可塑状态,人工活动成因。
粉质粘土(Q4dl):紫红、浅黄色,较纯,干强度、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较湿,可塑状态,冲积成因。
粉砂(Q4al+pl):灰黄、浅灰色,以细砂为主,含量约50-60%,中、粗砂含量约15-20%,级配差,分选好,含泥量约10%,较湿,松散状态,冲洪积成因。
细砂(Q4al+pl):灰黄、浅黄色,中砂占10-20%,细砂占40-50%,粉砂占20-30%,少量粘土和圆砾,级配差,分选好,很湿,松散状态,冲洪积成因。
圆砾(Q4al+pl)浅黄色,其中卵石占10-20%,粒径20-40mm,个别达100mm,次圆状,母岩为细砂岩,分布不均匀,排列混杂,圆砾占50-60%,完全充填,充填物为中-粗砂,含泥量约10%,级配好,分选差,很湿-饱和,松散状态,冲洪积成因。
卵石(Q4al+pl):灰黄、浅黄色,卵石含量约50-60%,粒径20-40mm,最大达300mm,母岩为强-中风化细砂岩,次圆状,排列杂乱,呈上细下粗分布,圆砾含量约15-20%,由中细砂完全充填,含泥量约5-10%,很湿-饱和,稍密状态,冲洪积成因。
强风化泥岩(P1t)灰、深灰色,中厚层状,波状和变形层理,岩石挤压严重,岩体呈碎裂状结构,裂隙极发育,风化程度为强风化,岩芯呈土块、碎石状,手捏易碎,为极软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类别为Ⅴ类,采取率为60%,RQD=0。
⑦强风化粉砂岩(T1x):绿黄、灰黄色,中厚层状,波状层理,岩体呈层状碎裂结构,裂隙发育裂隙面见褐色铁质氧化物浸染,风化程度为强风化,岩芯呈2-15cm碎块,手折可断,为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类别为Ⅴ类,采取率为60%,RQD(%)=0。
地层分述
新生界第四系(Q4)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石层。
特征:粘土层:色匀,质纯,性软,吸水塑性强,未成岩。
砂砾层:棕色,砾石成份以石英砾、泥砾为主,变质岩砾及燧石少量,砾径一般2~3mm,个别砾径达5mm,次棱角状,分选差,分布均匀;砂质成分以中砂为主。
与下伏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罗汉洞组(K1z5)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9m,占组厚的49.8%;泥岩累计厚度112.6m,占组厚的50.2%;砂泥比0.99(见表2-2,下同)。
(2)砂岩特征:粒度上部以中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大,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40m,颜色以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
中砂岩: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细砂岩: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颜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下部为褐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本组测井段184.5m,故仅对此井段测井曲线进行描述)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较小正异常;井径在泥岩段严重扩径,砂岩段扩径较小;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较大;双感应曲线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分开,深感应电阻率值砂岩段高于泥岩段;砂岩段自然伽马值为55~10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45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27~45Ω·m,泥岩段自然伽马值为150~19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30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10~20Ω·m。
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环河组(K1z4)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
(1)粉质粘土
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
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
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
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
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
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
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
该层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或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厚为1.3~5.8m。
(7)卵石
灰、灰黄色,稍湿~湿,一般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以上,分选性较差,级配不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填物主要为砂和粘性土。
该层分布于粉土层之下或夹于粉
土层中,厚度不均匀。
根据其密实度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类。
3、崩坡积层(Q4col+del)
崩坡积物(Q4col+del):为陡崖崩积堆积产物,物质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3,层厚一般为0.8~4.0m。
4、残坡积层(Q4dl+el)
残坡积物(Q4dl+el):棕红、松散,为砂岩和泥岩风化堆积产物,由上往下颗粒逐渐变粗,分选性差,物质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2:1,厚度变化大,层厚一般为0.5~3.0m。
5、滑坡堆积层(Q4del)
滑坡堆积物(Q4del):物质组成主要为粘土亚粘土混杂紫红色泥岩碎石和泥质砂岩碎石,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2,层厚一般为1.0~5.0m。
6、泥石流堆积层(Q4sef)
物质组成主要为块碎石土,块碎石棱角分明,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3,层厚一般为0.5~3.0mm。
7、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
(1)含碎石粉质粘土
褐灰~褐黑色,稍湿。
含约15~25%的碎石,碎石粒径2~
6cm。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分布形态主要以透镜体分布于该层中。
(2)碎石
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8cm,含少量块石,局部块石粒径达15cm以上,碎石含量45~65%,充填20~30%的粉质粘土。
根据密实程度,将其分为松散碎石、稍密碎石、中密碎石三个亚层。
8、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
评估区出露基岩为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钙质砂岩板岩和灰岩以及石炭系岷河组(C2mh)生物碎屑灰岩和含燧石灰岩夹砾灰岩,岩层产状190°∠55°,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单一,风化强烈,裂隙较发育,工程地质岩组属于半坚硬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