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陋习: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混乱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交流、活动以及社交的场所,而私人空间则是个体生活和休憩的场所。

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划分和设计这两种空间,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公共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场所,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考虑人们的日常需求,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方便的设施。

例如,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需要考虑到人流量、交通便利以及人们的社交需要。

公共图书馆、公园、购物中心等也需要设计成人们活动、休闲和交流的理想场所。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空间的布局、材料的选择以及景观的设计等方面的考虑,创造一个宜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

其次,私人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私人空间是个体家庭生活和休憩的场所,需要提供隐私和安全感。

家是私人空间的典型代表,是人们的避风港和心灵的居所。

在设计私人空间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喜好,创造一个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放松的环境。

设计师可以通过灯光、色彩、材料和家具的选择等方面的考虑,打造一个温馨而个性化的私人空间。

然而,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关联。

在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既离不开公共空间的便利和活力,也需要私人空间来回归内心和休息。

因此,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需要在实践中相互融合。

一方面,公共空间可以借鉴私人空间的设计理念,提供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感受。

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置隐私读书区域,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而专注的阅读环境;公园可以划分出小型庭院,为人们提供一个私下对话的场所。

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社会交流和活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私人空间也可以和公共空间相连接,扩展其功能和意义。

例如,个体住宅可以在设计中融入一些公共设施,例如小型咖啡厅、社交空间等,为居民提供和邻居社交、互动的机会。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

相反,栖居在环境恶劣棚户区的那些人,一定是收入 菲薄、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没有发言权的社会低 层
人士。但是,现代人生活观念、人的价值的体现,具 体表现在居住空间上,他们更看重的是“标签”意 义,希望私人居住空间也能引来与自己身份、阶层 相当的人的观赏、赞叹,在别人对私有空间的观赏、 赞叹中,获得满足感,体现自己的实力和价值。同时,
JC11-1 第6小组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率日益密切,覆盖的面越 来越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 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 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也让能进入自己私人空间的人在心理上提升自身 的价值。因此,在特定阶层的私人居住空间里,凡是 能进入其中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拥有的是 “所有权”或“到场权”,都会在交往和“表演 中”,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自身的价值。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别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比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空间 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 秘性。在公共空间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 关系。公共空间超越了私人空间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日益丰富,增强了对社会公共设施发展 和完善的要求,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名胜游览、图书馆 学习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空间 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公 共空间的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隐私性,单一性。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社交软件简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社交空间到底是应该保持私密呢,还是让大家都知道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另一面。

如果我们的社交空间完全公开,那么别人就可以随意地查看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连我们的心情都可以轻易地了解到。

这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有点不自在呢?当然啦,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挺好的,因为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别人看。

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害羞的人来说,这样的社交空间恐怕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那么,如果我们的社交空间保持私密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分享哪些内容给别人看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只把最精彩的照片和状态发布出来,让别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而那些不太好意思展示的东西,就留在家里慢慢欣赏吧。

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交空间就像是一个小宝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

当然啦,保持私密也有它的缺点。

比如说,如果我们突然想和某个朋友分享一件事情,却发现他/她已经不在我们的好友列表里了。

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有些无奈和失望。

而且,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更新社交空间的内容,别人可能会觉得我们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私密性和公共性呢?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需求来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外向、喜欢交朋友的人,那么你可以适当地开放你的社交空间;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内向、害羞的人,那么你可以选择保持一定的私密性。

不要盲目地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而是要学会做自己。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平衡点,过上更加快乐、自由的生活!下次再见啦!。

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

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

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建筑是一个能够与人们产生直接联系的艺术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空间。

在建筑中,空间可以被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个主要部分。

公共空间供大众使用,提供社交和交流的场所,而私人空间则属于个人或特定团体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建筑中与大众直接接触的区域,它的存在不仅在于提供功能,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交互动的空间。

在城市中,公园、广场、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都是典型的公共空间。

这些地方不仅向大众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创造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建筑师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和需求。

他们需要提供足够的座位、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还需要考虑通行的流线和人群的聚集区域,以确保人们能够自由移动和相互交流。

2. 私人空间私人空间属于个人或特定团体的领域,它可以是住宅、办公室或商店等。

私人空间的设计重点在于提供隐私和个性化的需求。

在住宅中,卧室和私人休息区是私人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相对独立的空间。

与公共空间相比,私人空间更加个性化和私密化。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家居的布局、家具的选择和功能划分,以创造出与居住者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空间。

在办公环境中,私人空间通常被用来提供员工的办公区域,以保证他们有一个安静、专注的工作空间。

3. 公共与私人空间的联系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存在着联系与互动。

例如,在一个住宅小区中,私人住宅被公共道路和公共绿地所环绕,居民可以通过这些公共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同样,在办公楼中,公共休息区和走廊也为员工提供了交流和亲近的机会。

相较于私人空间,公共空间更能展现社会的活力和多样性。

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中结识朋友、扩展社交圈子,并参与各种公共活动。

公共空间的设计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它们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社区认同感的形成。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
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
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
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
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
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
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
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最影响城镇形象的十大陋习

最影响城镇形象的十大陋习

最影响城镇形象的十大陋习:
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说脏话、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损坏公物、踏草坪、摘花;购物乘车不排队;封建迷信活动;噪声扰民;高空抛物;横跨护栏、不走斑马线;随意摆摊设点。

不讲公共卫生随地吐痰大小便①,不按交通标志乱停乱闯乱掉头②,乱贴乱写小广告③,高空抛物、乱排空调水④,不走人行横道乱穿马路跨护栏⑤,乱丢乱倒垃圾乱排污水⑥,占道经营、乱设摊点⑦,公共场合说脏话粗话高声喧哗⑧,穿睡衣光膀子出入公共场所⑨,践踏绿地、破坏花木和公共设施⑩。

部分机动车驾驶员的十大陋习
陋习一、夜晚远光灯刺你眼睛没用讲
陋习二、雨天开快车
陋习三、强行加塞,把非机动车道当成机动车道
陋习四、停车想嫩子停奏嫩子停
陋习五、乱往车外丢垃圾
陋习六、开车骑车打接电话
陋习七、我是小车我最大拐弯变道好霸道
陋习八、超速行驶
陋习九、随意按喇叭
陋习十、酒后开车。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我们的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等。

这个空间既可以让我们分享快乐,也可以让我们倾诉烦恼。

但是,这个空间到底是私密的呢?还是公共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社交空间的私密性。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照片、心情日记都晒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种人通常比较热情、大方,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而有些人则比较内向,不喜欢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别人。

这种人通常比较神秘、低调,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社交空间的私密性是因人而异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社交空间的公共性。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关注别人的生活动态。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感人的事情,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我们在感受别人的情感的同时也在体验自己的情感。

所以,社交空间的公共性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社交空间的私密性和公共性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喜好都不同,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认为私密性更重要,因为只有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心;而有些人则认为公共性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公共场合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无论是私密性还是公共性,都是社交空间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只追求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保护自己隐私的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我们的社交空间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的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哦!祝大家每天都开心快乐!再见啦!。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
质的重要砝 码。虽然它 只是构成公 民素质 的一个组 成部

“ 中国式陋 习”带给 我们的思 考
我 国综合 国力 , 特 别是经济实 力不断提 升 , 公 民各类 参观考 察 、交流学 习以及个人旅 游等 多种 形式 的社 会交
往机会 急剧增多 , 而伴 随我 国公 民不断走 出家门 、 迈 出 国 门 的脚 步 ,却屡屡 书写着与我 国的经济实 力不太相 符 的
“ 履 历” : 随处乱 扔垃圾 , 随手乱 刻乱画 : 缺乏理性 的维权 , 肆 意打 、 砸、 闹; 不 守规则 、 不排 队 , 不看 红绿灯过 马路 : 音 乐 会期 间频 繁进 出 , 旁若无 人 ; 甚 至在 马拉 松 比赛 的过 程 中集体 “ 尿红墙 ” , 等等, 各种不 文 明现象 频繁发 生 , 并 被 贴 上“ 中国式 陋习” 的标 签 , 使 我国 的文 明形象大 打折扣 。 而更 值得警 醒的事实是 :文 明素质 的欠缺 已不是个别 人 的行为 习惯 问题 , 而更 多地 表现为一种 群体性行 为 , 既包
二、 现 代文 明素质的 内涵与核心要 求
文明是一种 素质 , 更是社会 发展程度 的重要标 志 . 不 同发展 时期 ,有 着不 同的规 范与要求 。作为文 明礼仪之 邦, 我 国早有 “ 仓 廪实而知礼 节 , 衣食足 而知 荣辱 ” 的古训 和深厚 的文 明传 统。 现 代社会文 明 , 强 调的是在 传统人伦
人 文论 坛 誓

辽 辽
丁 丁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
关于“ 中国 式陋 习” 的深 度 思 考
李 秀 艳
( 抚 顺 市委 党校 公 共 管理 教 研 室 , 辽宁 抚顺 1 1 3 0 0 6 )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日益丰富,增强了对社会公共设施发展 和完善的要求,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名胜游览、图书馆 学习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空间 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公 共空间的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隐私性,单一性。
对于大多数都市人来说,私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 只局限在拥有产权或使用权的住房内,是人的社 会价值和地位的直观体现。获取理想的私人空 间靠什么样的途径?自古以来似乎不外乎两种途 径:一是权利,二是金钱。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金钱 或资本的魅力则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对城市空间 的改造或分割上。无论哪个时代,在城市的中心 地带或高尚住宅区内拥有豪宅的人,一定是那个 时代的政治、经济精英;
• 公共空间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空间,它 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内容 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因此,为了提高公共空间的质 量,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自己所在的公共空间负责。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 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公共社会领域不断扩 大,使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对象不再 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 何人,因此,增加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 称性和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从而造成 了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JC11-1 第6小组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率日益密切,覆盖的面越 来越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 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 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也让能进入自己私人空间的人在心理上提升自身 的价值。因此,在特定阶层的私人居住空间里,凡是 能进入其中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拥有的是 “所有权”或“到场权”,都会在交往和“表演 中”,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自身的价值。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社交软件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让人目不暇接。

不过,这些社交软件虽然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个人社交空间到底是该保持私密呢,还是应该让大家都能看到呢?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正反两方。

有人认为,个人社交空间应该是私密的,因为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隐私。

他们觉得,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展示给别人看,那岂不是太容易被别人利用了吗?而且,有些人还可能会因为看了我们的社交空间而产生嫉妒之心,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影响。

所以,他们主张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要让自己的社交空间变成别人的“后花园”。

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个人社交空间应该是公共的,因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

他们觉得,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那岂不是太孤僻了吗?而且,有些人还可能会因为看不到我们的社交空间而错过了与我们相识的机会,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损失。

所以,他们主张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社交空间变得公开透明,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

那么,我个人的观点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保持低调,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被别人过多地关注;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喜欢热闹,愿意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

当然啦,无论我们选择保持私密还是公开透明,我们都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比如说,我们应该避免在社交空间里发布一些不雅的照片或视频,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陌生人;我们还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网络暴力和诽谤等问题,以免让自己陷入困境。

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

了解现代人十个陋习

了解现代人十个陋习

了解现代人十个陋习随着物质文明越来越高,就越需要精神文明,越需要提高每个人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很大程度上,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

我们总结了十个陋习,共大家参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不遵守交通规则。

像行人乱穿马路,车辆走逆行道,出租车任意停靠,自行车走和机动车抢道等。

这些不好的行为,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习惯2、乱穿衣服。

穿睡衣、拖鞋、背心出门逛街的人比比皆是。

工作时间穿休闲装,休闲时间穿着严肃的西装领带。

经常会出现穿西装的时候卷上袖子、保留西装袖子上的商标,穿浅色袜子、运动鞋的有趣组合3、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

像乘电梯、走楼道的时候,不会走右边;乘车、购物、办事不排队;车上不但见到老人不让座,甚至还会跟老人抢座。

4、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

在人流集中的天桥上,如果你不怕恶心的话,会看到地上湿湿的、密密麻麻的痰迹。

只要手里有垃圾,不管是哪儿,都爱扔。

5、语言不够文明。

说话太随意带脏字,不管是和谁,在什么场合。

和别人面对面说话的时候,喜欢说方言,既使有听不到你方言的客户、朋友或同事在场。

6、公共场合举止欠雅。

大庭广众之下,解衣松带,毫无掩饰地化妆、用牙签,吃饭响声大作,不用公共筷、勺。

在公共场所谈笑风生,不顾及左右。

接、打手机的时候不管周围有没有其他人都大声地说,就怕对方听不见。

在剧院里面叽叽咕咕地吃零食、瓜子。

公共绿地,明明上面有醒目的牌子提示不要踩,偏偏孰视无睹地在上面走来走去。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与冲突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与冲突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与冲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与冲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和追求。

同时,公共空间作为集体性的场所,也承载着人们社交、交互和活动的需求。

然而,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不仅模糊,而且常常引发冲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与冲突,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私人空间是个人独立的领域,包括家庭住宅、个人办公室以及一些个人隐私场所。

私人空间的特点是拥有者对该空间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和需要进行装修和布置。

此外,私人空间还涉及到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隐私的保护。

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是具有集体属性的场所,如公园、购物中心、餐厅、剧院等,是人们进行集体活动和社交的场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往往不够明确。

例如,家庭住宅附近的公共场所可能会受到家庭居民的反对,认为这些场所的噪音和人流会侵扰到他们的私人空间。

同样,在公共场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的利益产生影响,例如,吸烟、大声喧哗等行为都会干扰到他人的安宁。

二、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冲突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源争夺和行为冲突。

资源争夺是指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了公共资源的稀缺,如停车位、公园空间等。

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个人会将自己的私人空间延伸到公共空间中,例如在公共停车位前私自设置车棚。

这种行为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进而引发资源争夺的冲突。

行为冲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的个人行为干扰了他人的利益和权益。

例如,在公园里大声喧哗、吸烟等行为会干扰到他人的休息和娱乐。

这种冲突不仅引起个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解决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冲突的方法为了解决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冲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1. 建立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权益和义务。

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嬗变

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嬗变

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嬗变作者:张梦梦唐礼勇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由广场舞引发的矛盾冲突不断,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广场舞引发的冲突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对公共资源争夺博弈的结果。

本文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由广场舞导致公共空间“私人化”的博弈演变过程,就如何化解“公私冲突”、如何使矛盾冲突相关者之间达到利益的动态平衡、如何有效治理该问题,进行相关的治理机制研究。

关键词: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哈贝马斯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老年人也开始关注个人的身心健康,广场舞由此发展而来。

然而,公共场地的使用问题、扰民问题等广场舞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一新兴的运动方式在席卷整个中国的同时,“广场舞大妈不满跳舞场地被占,划花停靠车辆引纠纷”、“广场舞扰民再惹纠纷,一家人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进警局”等新闻也层见迭出。

其问题的本源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何寻求平衡点从而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这也是社会治理机制研究的范畴。

一、“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嬗变的原因公共空间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其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全民性,它属于全体公民。

其主要场地包括广场、公园、社区等地。

然现如今,我国公共空间逐渐向私人空间嬗变,其原因从相关主体者分析,主要分为设计者规划设计不当、使用者公共意识薄弱与管理者管理方式欠妥三类。

1.“公共空间”设计者规划设计不当。

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规划应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人的自身需要。

可以说,从大区域上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建设是彻底解决广场舞矛盾的核心。

然而,在新的大规模社区纷纷诞生后,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公共空间的设计却不尽人意。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划分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划分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划分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划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差异和边界是影响人们感知和使用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中需要结合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划分,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首先,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可以通过空间布局来实现。

公共空间通常是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具有较大的空间范围,例如广场、公园等。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大面积的开放式布局,注重连续性和通透性,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流动和互动。

相反,私人空间通常是以封闭的形式存在,如室内房间。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隔断、窗帘等方式来划分私人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一定的隐私和独立性。

其次,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还可以通过材料和元素的选择来实现。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常常使用耐用、易清洁的材料,如混凝土、金属等,以满足高频使用和易于维护的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可以使用开放的元素,如透明的玻璃、开放的格栅等,以增加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感。

而私人空间的设计可以更加注重舒适度和隐私性,可以使用柔软的材料和暖色调,如木材、布料、软垫等,以创造温馨、私密的氛围。

另外,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还可以通过功能和活动的安排来实现。

公共空间通常是为多个人群提供社交、娱乐、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可以设置多功能的座椅、休息区、活动场地等,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反,私人空间更着重于个人的需求和隐私,可以设置专属的工作区、休息区、储物空间等,以满足个体的特定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还可以通过声音和光线的控制来实现。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噪音和照明等问题,以提供舒适和宜人的使用环境。

可以运用吸音材料、隔音设备、灯光设计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噪音和创造适宜的照明效果。

而私人空间则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个人需求来控制声音和光线,以创造一个适合个人工作、休息或娱乐的环境。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划分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式”陋习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式”陋习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式”陋习背后的法律困惑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22期文/郭敬波近日微博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

有网友感慨:这是过马路啊,还是过景阳冈啊?靠人多硬拦汽车忒不文明!自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播出之后,“中国式”成了媒体热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爱情”、“中国式地产商”、“中国式尊严”……一次偶然事件、一个新闻人物、一个群体性行为,甚至一句热炒的话题,都会被戴上“中国式”的高帽子。

这些“中国式”更多的是对国人陋习的概括,自我揭短。

自我批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任何一种群体陋习都归结于“中国式”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之中,未必有些以偏概全的误导。

不管哪个路口的“一撮人”,都无法代表“中国式”的社会行为模式,把“一撮人”归结于“中国式”,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观念。

这种“中国式”陋习概括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反正在中国大家都这样,我为什么不“随大流”呢?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观念。

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一个人的法律意识缺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体法律意识缺失,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公众的麻木就会成为社会文明的桎梏,成为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危险因素。

国人对待“中国式”陋习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对“规则”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人对“违规”的宽容与跟从。

这种矛盾心理给立法造成了很大的困惑,比如近期公安部发布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其中规定从明年起“闯红灯扣6分”,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争议,很多网友认为“这也太狠了点”,也有人认为这“有利于规范行车文明”。

其实,如果不是遇黄灯仍猛踩油门的侥幸心理者,又何惧重典之威呢?同样的,这种矛盾心理也造成了行政执法的困境。

大家一方面渴望加强执法创造一个文明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希望柔性执法给违法者适当的“宽容”,甚至很多时候民众更愿意声援所谓的“弱者”。

中国式陋习

中国式陋习

“中国式陋习”司空见惯一边痛恨一边随大流
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

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

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

那么,还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这样的陋习还有很多: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跟过来,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本来没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从上面走,立马就会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条路来……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
一些网友则认为“中国式”陋习中蕴含着一种“成长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一位有着9年驾龄的网友表示,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自己走路时,却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

站在自己的立场,总是别人的错。

”。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
深度思考
李秀艳
【期刊名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开始迈入全面文明的新时代,时代的进步,也不断呼唤公民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

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各种“中国式陋习”集中喷发,凸显出现代文明意识与文明素质短缺并亟待提高的现实要求。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加强现代文明素质建设,培养以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素质,现实而紧迫。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李秀艳
【作者单位】抚顺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辽宁抚顺 113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4
【相关文献】
1.从“中国式过马路”说交通陋习 [J], 吴云富
2.从“中国式陋习”入手浅谈人的素质 [J], 赵阳
3.中国式逗小孩陋习何时能休 [J], 闻嘉
4.武汉市江汉区市民文明素质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 [J], 曹阳;凌霞
5.莫让“中国式陋习”成为民族灾难 [J], 王淦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陋习”作文

“中国式陋习”作文

“中国式陋习”作文走出国门,我们常常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自豪,可是,当金字塔上惊现“XX到此一游”,当外国媒体将中国游客随地吐痰的行为称为“民族的灾难”时,一向骄傲的我们还能昂首挺胸地面对世界吗?无疑,“中国式陋习”是当下不可忽视的话题。

“中国式陋习”,“陋”在国人的从众心理。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

”这时相关媒体总结“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时的一句话,的确,国人的心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傻瓜。

”往往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的驱使下,才在全国各地上演了一遍又一遍的“中国式过马路”。

由此可见,“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观念,早已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式陋习”。

“陋”在国人没有认清自己。

有这样一段视频:在车站的休息室里,一个男人扯着嗓子对电话里的人说话,这时另一个男人十分绅士地走到打电话的男人面前说道:“可以小声一点吗?”并指了指一旁妇女手中抱着的正在熟睡的婴儿,打电话的男人立即面红耳赤,说了声对不起,逃之夭夭,不一会,那位“绅士”的手机响了,“绅士”按下接听键,然后用绝不亚于河东狮吼的声音冲手机喊了一句:“喂,你哪位?”其实这段“中国式打电话”就是“中国式陋习”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埋怨别人素质不高时,自己其实也该想想是否有某些行为被别人埋怨素质不高,认清自己,才能将“中国式陋习”“根治”。

柏杨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这样说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

”尽管这样说有些以偏概全,但无疑中国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声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批判,中国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柏杨来抗拒“中国式陋习”,即使这些陋习可能看起来无足轻重,但的的确确会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破坏性影响。

人们常说:“改变国民的一小步,便是颠覆国家的一大步。

”其实,关于“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兴盛,在国民向“中国式陋习”说NO的同时,使“中国式”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彰显大国风范与魅力的法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陋习: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混乱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

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成为陋习群体中的一分子。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

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

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随大流的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人们甚至认为,不这么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反应了人们怎样一种心态呢?莎士比亚说过,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不同男女只是上面的演员而已”。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展现只是一种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一种自我呈现的表演。

人们在不同场合自我表现时,有一些微妙的差别,于是他巧妙地借用了戏剧艺术中前台与后台这两个术语构成的二元框架来分析人的表现方式。

戈夫曼深信,在前台情境中的自我表演是高度自我控制的,甚至是刻意营造或设计的。

他通过自己的表演努力地使自己以符合人们期待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试图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以保持他的形象。

而相对于前台而言,人在后台情境中则表现得随意得多,这时候人们往往会以一种更为真实的形象示人。

前台和后台的表演是不能颠倒的,否则会闹出大笑话。

戈夫曼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前台与后台不断交替的生活场景中。

在前台,我们受到本群体共同意识的制约,迫使我们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以保持一种人们所期待的对象。

比如教师应该是一种严谨、有智慧的形象,医生是干净、斯文、敬畏生命的形象。

在后台,我们可以随意地表现自己的喜好、生活习性等。

与前台相对应的是公共空间,与后台相对应的是私人空间。

在公共空间里,我们往往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维持一种特定的社会形象,并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不会过于与他人亲近。

在私人空间里,我们以真实面目呈现,彼此亲密。

在“中国式陋习”的背后,正是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这一二元对立的生活空间的混淆。

当我们处在公共空间时,我们不得不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我们的行为,以一种社会期待的形象展现在他人面前。

只有在私人空间时,我们才可能会做一些诸如东西乱放,大声喧嚣,随便走动等等“隐秘”、“自由”的事情。

所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不同,比如你和家人住在酒店客房里那就属于私人空间,你随便一点家人也会原谅,但是你进入酒店大堂那就属于公共空间了,你就应该小声说话,因为大声说话会干扰别人,更不用说抽烟乱扔垃圾等等。

那在陋习群体中,他们如何把私人空间的事情放大至公共空间去展现?归根结底,陋习的背后反应的是一种公共意识的缺失。

公共空间秩序的维持需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拥有一种共同的集体意识。

公共意识的成长需要有对公共空间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的来源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习得,法律规范的制约以及人作为主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陋习群体的存在,正是从反面说明了传统道德力量的弱化、法治力量的无奈以及人的主动能动性的变化。

一、传统道德力量的弱化人们通过口口相传、行为影响等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不断习得、内化为自身行为的某种驱动力量,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不断地再社会化,将这种经过自身主动能动性的创造后,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这一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们无意识或是主动地感知对社会对人们自身的约束与同化效力。

群体中的共同意识规定了符合共同意识的行为,比如尊老爱幼、谦卑礼让、爱护环境、注重个人修养与品性等等。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道德、提倡道德,也经常树立榜样,但因人之自私本性和腐朽思想的侵蚀,道德典范和榜样的力量却在变弱,人们爱对别人强调道德,对自我群体(自己、亲友、小团体等)却强调现实利益,并用“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把自私行为合理化,有时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是不道德的。

道德并不存在“人性本善”的根基,对于“人性本恶”,人们不愿承认、不敢面对,更不知道如何来面对,也就不知道如何来构建有效的道德体系,为何而道德?如何道德?道德的结果是什么?都很模糊,道德显得空洞乏力。

对于败坏道德的行为和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对其愤怒、抵制,并遭到人们的惩罚与排斥。

群体中的成员都积极地维持着群体中的规范与秩序。

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

趋利的意识导向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人外在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身内在的道德水平。

传统文化中,有修养的人往往受到群体的推崇,物质拥有却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现今,对于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人们最是“收敛”的很多,采取一种默许、甚至随大流的态度。

人们对自己的私人空间的保护感越来越强烈,稍稍对私人空间的干扰都会带来当事人坚决的维护与反抗。

而对那些看似远离自己私人空间的其他领域,对公共空间的维护意识则是逐渐淡化。

在德国,有几个中国人在德国的一家参观吃饭的时候菜点多了,走的时候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吃完,就糟到了在场的几个德国老太太的批评和投诉,还被当地社会保障机构罚款50马克,那么中国人就说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多少关你什么事啊,德国人却说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这就是典型的对公共空间的维护意识。

对公共空间的破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没有了反抗,更多的是看不惯、不屑态度之后的随大流、盲从心态。

传统道德对人们的内化作用不仅需要代际之间人们的不断传授,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果整个社会中,笼罩着一种“人不犯我,我就不管”的自利态度,人们更多地只关注于自身的利益,而无视他人和公共的利益,这样持续下去,自身的利益也无从说起。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们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二、法治力量的无奈和中国相比,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一种契约精神上的公共意识的协商。

“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法律制度一旦根据这种契约精神建立,契约的双方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与执行。

如若违背,就严格地按照契约上所说的惩处手段执行,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不满与抵制。

即使是查理一世,高高在上的无限权力,也会被送上断头台。

而中国的情况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古代,虽说“天下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实际上,法律制度是一种“刑不上大夫”的存在,更何况是笼罩在“君权神授”的神秘主义下的皇权: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法律制度的存在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即皇帝权力的维护,以便更好的管理人民,控制人民。

传统的法律制度缺乏个人独立精神的觉醒,以及平等讨论、维护共同权利的氛围。

而如今,现在出现了一种令人极端费解的现象,就是行善者可能遭厄运:捡钱包还给“失主”,被讹诈钱少了;把被别人撞到的老人送到医院,被定为“肇事者”;出庭作证被报复却得不到保护;见义勇为致残后生活困顿无着落等等,行善勇为者欲哭无泪,作恶者却逍遥法外,这种奇怪的事例常见报端。

“善得恶报,恶得善报”,这是怎么了?这除了道德的沦丧,就是法律的疏漏和法治的无力。

法律制度的建设本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

法律的滞后性不能解释当前出现的诸多问题。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一个理想状态,相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来说恐怕很难实现。

都说中国的法律实情是难以管理的情况,那为何国外过马路闯红灯要罚钱,而国内却是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而对于有的法律规范,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在一种“群体行为”的神圣“光环”下,在“从众”作祟的心态下,个人的违法行为被抹掉了,法律惩处的对象模糊化了。

一个人过马路闯红灯,可以被清晰地指出;一群人过马路闯红灯,却无从下手;一个人大声喧华,大家能怒目而视;一群人各自大声说话,却只能无奈地提高嗓门。

日前的反日游行,砸车、烧抢本是违法的行为,在顶着“爱国”的光环下,人们却能“为所欲为”,无视法律。

殊不知,损坏的不仅仅是物质,而是自身的文明底线。

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扭曲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学习、创造社会文化。

对社会文化的再创造,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主要的生活场景包括,家庭、小区、学校、职场,以及整个宏大的社会。

家庭、邻里的日常行为往往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价值判断。

学校、职场和社会中所接受到的“教育”,经过我们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服务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他律和自律的双重标准,在自我与他人之前,出现了严重的价值扭曲。

我们可以要求别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修身养性,我们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友爱、要礼貌、要积极。

对于自己,我们却变得自私自利。

中国有一批这样的“公知”,天天喊民主,却不允许别人批评他们的民主;天天喊自由,却只允许自己胡作非为的自由。

人们的自律意识已经远离了对于公共空间的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了第一位考虑的因素。

人们主动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这本身是人的本性之一。

但是,过多地关注自身,却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则是一种本质上的社会不平等。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

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你去见义勇为,不要求你非得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循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究礼貌等。

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固然看起来大义凛然,却未必产生什么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去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

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

文明底线需要教化,有教无类。

对于官员来说,对其道德水准的要求必然也必须更高,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胡乱闯红灯、随地吐痰而被曝光惩罚的话,其教化意义将胜过千万篇道德讲义。

而当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能够坚守文明底线,都能够对前来办事的百姓“不摆臭脸”的话,都能够不私相授受而为群众办事的话,这个国家的文明就能够为之一变、为之一亮。

参考文献:1、朱贻庭赵修义,“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伦理学研究》,2006年7月第4期。

2、马纯红,“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3、“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南方日报》,2012年10月18日4、“吕宁思:中国式陋习的背后是公共意识的缺乏”,/mainland/detail_2012_11/09/18984550_0.shtml5、“明知道你在演戏——评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nw/newsdetail.cfm?iCntNo=30706、“发挥宗教信仰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995861973/item/1bd67d9d785942de7a7f010c7、“道德调控的弱化与自律能力的培养”,/s/blog_4b21c90901000afz.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