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力:抗震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建筑所面临的地震力。
这通常通过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加速度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历史和地质情况进行评估的,而设计地震加速度是根据设计标准和建筑的使用目的来确定的。
2.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强度是指结构材料的抗震性能,而刚度是指结构的抗震变形能力。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和地震力的大小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 结构的稳定性: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
地震力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和位移,因此需要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倒塌或局部破坏。
4.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除了主体结构,建筑中的非结构构件也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包括墙壁、天花板、管道等,它们在地震中可能成为飞行物或破坏物,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固定和加固。
5. 防护层的设计: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地震时的防护层设计。
防护层是指用于保护结构和设备不受地震影响的一层建筑物外部保护结构。
防护层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和分散等因素。
6. 断层和软弱地基的处理:在地震频发地区,如果建筑位于断层带或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断层和软弱地基会增加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7. 施工质量控制:抗震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阶段进行,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的控制包括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以确保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标准滞后、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当、监理不严格等。
为提高抗震性能,需加强设计标准修订、优化结构设计、控制施工质量、严格监理、协调抗震与节能设计。
通过这些对策,能有效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安全稳定。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标准、抗震性能、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监理、质量控制、节能设计、对策、修订、更新、优化、施工质量、监理力度、协调、双赢。
1. 引言1.1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其结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设计标准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的抗震设计标准与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不相适应,需要加强标准的修订和更新。
结构设计不合理,抗震性能不足。
一些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易受损,需要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抗震性能。
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不当也会影响结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材料质量,确保符合抗震要求。
监理不到位、质量控制不严格也是问题之一,需要加强监理力度,确保施工质量。
抗震设计与节能设计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协调抗震设计与节能设计,实现双赢。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全面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高层建筑结构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能够安全稳固地屹立不倒。
2. 正文2.1 问题一:设计标准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设计标准滞后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抗震设计标准的滞后,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了抗震性能不足的情况。
设计标准的滞后意味着设计中所采用的抗震参数和计算方法可能已经过时,无法充分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地震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原有的设计标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抗震需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 曾祥吉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曾祥吉摘要:建筑工程的结构抗震性能,是衡量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作业中,如何确保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质量和建筑结构安全性,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问题;策略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重要性1.1抗震设计原则为了使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具科学性,获取应用价值良好的设计方案,则需要了解相关的设计原则。
具体包括:(1)轻度地震不能发生损坏;(2)中度地震损坏能够修复;(3)重度地震建筑物不能坍塌。
实践中通过对这些不同设计原则要求的充分考虑,可使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更加可靠,满足建筑物安全使用要求,避免其结构稳定性、应用价值等受到不利影响。
1.2抗震设计重要性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使抗震设计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应对其设计重要性有所了解。
具体表现为:(1)通过对抗震设计的充分考虑,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及应用质量,并使其结构应用中有着良好的刚度、延性等,满足稳定性方面的要求;(2)抗震设计工作的及时开展及作用发挥,也能使建筑应用更具安全性,为其结构科学设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因此,在完成建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加深对与之相关的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分析2.1抗震设计概念混淆在设计抗震结构时,必须要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为目标,尽可能的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
要想实现建筑结构的良好抗震,只进行抗震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充分确保建筑体的抗震能力,还需要增强关键位置的抗震设计。
另外,还应当设计可以削减地震作用力的薄弱环节,从而尽量减缓地震发生的进度。
2.2抗震设计验证不完善对抗震设计进行检验,也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主要有下述三种检验方式:①在地震发生后,对建筑完好情况进行检验;②使用抗震模型来开展模拟检测;③研究分析地震对建筑带来的危害。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成为了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合理布局和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和形式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和建筑用途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此外,建筑的布局应符合比较合理的平面布置,如避免设置过大的进深和长而窄的结构体等。
二、强度设计与刚度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足够大,以保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不产生破坏。
强度设计是指将地震力转化为结构所承受的设计荷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抵抗破坏。
刚度设计是指结构的刚度大小,刚结构的作用抵御弹性阶段地震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变形。
三、抗震设计的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常用的减震措施有阻尼器、摩擦装置、隔震设备等。
阻尼器能够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方式减小结构响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摩擦装置主要通过摩擦效应减小结构的振动,降低地震反应。
隔震设备则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的接触,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长期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结构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结构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及时修补或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五、科学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选择抗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材料,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结构的失效。
总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基本要求。
合理布局、强度设计、减震措施、健康监测与维护以及科学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一、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突出屋面的小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哪些事项?1.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属于结构体系中刚度突变的部位。
2001规范第3章关于概念设计的规定中,第3.4.2条明确规定,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结构体系属于不利于抗震的不规则结构,第3.5.3条要求结构体系的选型应防止刚度和强度的突变。
突出屋面的小结构明显存在刚度突变,其抗震设计尤应注意采取可靠措施。
例如,对计算分析,第5.2.4条规定,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进行计算。
同时还要根据计算结果加强构造措施。
2.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的大小如何掌握?2001规范第5.2.4条规定,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突出部位相连构件的地震效应亦宜乘以增大系数3。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第5.2.4条规定,出屋面楼电梯间、水箱问应作为局部易损部位对待;第5.2.5条要求,其最大抗震横墙间距和宽度宜按一般楼层的1/3采用;第5.3.3条3款也规定,其对楼层综合抗震能力的局部影响系数取1/3。
因此,一般认为,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面积不应超过标准层面积的30%。
当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面积小于楼层面积的30%时,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间计算而不算做一个楼层。
二、如何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的合理性?2001规范第3.6.6条和《混凝土高规》第5.1.16条均明确要求:“计算机计算软件的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因此,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进行判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结构设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一般从结构总体和局部构件两个方面考虑。
对结构总体的分析判断包括:(1)所选用的计算软件是否适用以及使用是否恰当?(2)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和量值是否在合理的范围?(3)结构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布是否合理?(4)有效参与质量和楼层地震剪力的大小是否符合最小值的要求?(5)总体和局部的力学平衡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判断力平衡条件时,应针对重力荷载、风荷载作用下的单工况内力进行。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76 –引言地震是破坏力较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若不足,就会使房屋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扩大人们的损失。
加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1.1 抗震设计问题。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这种震动对于建筑于地表的房屋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
要减小影响就应加强房屋的抗震设计。
但在当前的房屋设计中,无法对地震的能量以及方向进行预判,无法设计符合各种类型地震的防震设计。
在我国房屋地震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以减少自然尊重周期来规避地震带来的问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震设计。
1.2 填充墙设计问题。
房屋建筑的填充墙设计是确保房屋抗震能力的重点,对房屋的主体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房屋当中的填充墙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房屋的实际使用效果。
若房屋没有得到较好的填充墙设计,可能会减弱影响房屋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使房屋更易受到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外部影响的破坏,出现开裂等问题。
在进行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同材料也会对墙体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地震带的房屋建设中如果没有做好填充墙设计,那么就会使房屋建筑不能达到应有的抗震效果。
1.3 高层设计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楼大厦在城市中越来越多,房屋建筑高度也越来越高,几十层几百层的高楼建筑拔地而起。
然而,当房屋建筑过高时,对于房屋的抗震设计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房屋建筑在建造时的材料大多是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在小型地震过程中并不会发生变形,在地震中以其独特的结构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
当房屋建筑的楼层较高时,其抗震效果会逐渐被弱化。
而设计建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1]。
2 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2.1 地基的选择。
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地基时,应确保地基的性质一致。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地震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包括抗震设计的原则、建筑结构的选材和施工要求等。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根据相关的抗震规范,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设计等级: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程度,确定适当的设计抗震等级,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性建筑等。
2. 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组合结构等,以确保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力的传递和分散。
3. 抗震能力: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设计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措施和方法。
二、建筑结构的选材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时的损害。
以下是建筑结构选材的要求:1. 混凝土:采用高强度、高耐久性的混凝土材料,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钢筋:选择高强度的钢筋材料,使用适当的钢筋配筋方式和数量,以增加结构的延性和承载能力。
3. 砌体:在选用砌体材料时,要考虑砌体的强度和粘结性能,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砌体材料。
4. 土壤:在设计土木工程中,需要考虑土壤的性质和地基的稳定性,以确保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力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的要求建筑施工是实现设计要求的重要步骤,合理的施工方式和过程能够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以下是建筑施工的要求:1. 施工质量:建筑师、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抗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2. 质量检测: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混凝土的强度检测、钢筋的焊接质量等。
3. 节点处理:在建筑物的节点和连接部位,采用适当的处理方式,确保节点的刚度和延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内容摘要】抗震问题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近年全球各地以及国内数次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影响,使得建筑结构抗震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
本文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为目的,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问题;抗震能力1 引言2008年5月我国汶川地震、2009年4月意大利拉奎拉地震、2009年9月印尼苏门答腊岛地震、2010年1月海地震震、2010年2月智利地震、2010年4月我国玉树地震、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仅短短三年时间间,地震即造成逾40万人死亡,上百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美元,给我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的影响,建筑结构抗震问题为全球所广泛关注。
我国地处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与太平洋地震带交界处,震区分布广、地震频率高、地震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如果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一旦发生地震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 地震原理和震害房屋破坏机理分析地震是由于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其震级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烈度则指地面和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同样的地震,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并不一样,离震源近则破坏大烈度就高,离震源远则破坏小烈度低。
地震破坏是由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震动造成地面房屋建筑物等崩塌所带来的损害,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有纵波、横波和面波三种,纵波是推进波,由地壳中按每秒约6千米的速度传播,最先到达震中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性不强;横波是剪切波,以每秒约4千米的速度在地壳中传播,第二个到达震中,使地面前后左右摆动,破坏性较强;纵波和横波在地面相遇产生混合波以每秒约3千米速度传播,波长和振幅较大,是造成房屋建筑破坏的主要因素。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难点及措施分析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难点及措施分析摘要:现阶段我国地震时有发生,必须考虑建筑的抗震设置是否存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结构设计中,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在遭遇地震时所带来的伤害,最重要的措施便是在建筑物内做好抗震设计。
本文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常见的设计难点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难点;措施以建筑房屋结构设计来说,一个建筑物抗震能力程度直接决定着建筑物质量的好坏。
一个合格的建筑物中必须有抗震设计,防止地震发生时建筑的倒塌可能,同时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1],所以,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工作在今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屋建筑工程也随之增多,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就会造成难以预测的损失。
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和防护所是一个建筑房屋的根本性质,对人们接受极端天气和风吹日晒的情况也做了保护工作,而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个就会地震灾害,不但会给社会以及人们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还有可能引起泥石流与海啸等灾害的发生,所以不能低估其破坏能力。
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就急需安全的避难所,所以我们的房屋建筑行业不能不重视对于自然灾害的设计防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不单单是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功能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房屋结构设计的人员在房屋的抗震设计上更好的完善其质量[2]。
二、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一)填充墙设计以及材料选择的问题建筑房屋时,如果填充墙的设计不合理,不但会对房屋建筑的抗震功能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房屋主体的质量安全,很容易造成损害人身安全的情况,其设计不合理对减震效果不但没有效果,还会降低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现阶段我国房屋建筑结构大部分都存在着填充墙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会导致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即便没有人为破坏,还是会造成填充墙开裂的现象发生[3]。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房屋建筑 结构抗震设计 常见 问题分析 与解决措施
张 志 文 ( 浙江 奔腾 建设工 程有 限公司 浙江 富阳 3 1 1 4 0 0 ) 摘 要: 在城 市建设 中的建 筑结构设 计必须考 虑建筑物 的抗震设 计 。 为 了使整个 建筑 的工程真正 可 以减 少甚至避 免地震 , 抗震 设计是 最 根 本的措施 。 在本文 中, 笔者对框架 房屋和砌体 房屋的建 筑结 构抗震设 计常见 问题进行 分析 , 井提 出一些 解决措施 , 希望可 以为房屋建 筑 抗震 设 计提 供 一些 参 考 。 ‘ 关键词 : 建筑 结构 框架 房屋 砌体 房屋 抗震设计 常 见问题 解决措施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3 7 9 1 ( 2 0 1 3 ) 0 5 ( b ) -0 0 5 2 -0 1
选择 合 适的 地 震分 析 模 型 , 以准 确估 计 地震 响 应 并 作 出处 理 , 按 照我 国 通 用 的 建 筑 规 范, 处 理 填 充墙 对 结 构 侧 向 刚度 贡 献 时 , 通 常 被认 为是 减 少振 动 自然周 期 的行 为 , 从 而
和 顶 层结 构 很 多 都 是 使 用 “ 混 合” 建 筑 的 方 式。 在 底 部 或 顶 部 的 钢 筋混 凝 土 框 架 结 构 就 存在 着构 造 柱 和 圈梁 的 框 架 结 构 局部 增 加从而导致防震抗震功能下降的危险。 ( 3 ) 砌 体 住 宅 建 筑 往往都是 追求大空 间、 大 客 厅, 布 置 大开 间和 大 门 洞 , 有 的 大墙 之 间的 厚 度 只 有2 4 0 ml n , 严 重 的 降低 了抗 震 的 性 能, 有 的 为 了延 伸 住 房 的 使 用 面 积 , 在进 行 房 屋 建 筑 设 计 的 时 候 还 将 阳 台 进 行 了 扩 展, 但 是 不 采 取 砖 墙 构 造 柱 数 量 增 加 的加 强措 施 , 这 就 导 致 抗 震 性 能 完 全 不 能 达 到 要求 。 ( 4 ) 多层 砌体 建筑 的 抗 震设 计 , 为 了追 求建筑的美感 , 往 往 设 计 的抗 震 功 能 都 不 是 体 现 最 好 的 抗 震 能 力 的方 式 。 有 的设 计 人员缺乏的工程 经验 , 对 类 似 的 多 层 砖 混 砌体抗震设计 强度没有设 计经验 , 对 多 层 砌 体抗 震构 造 柱 和 圈梁 之 间的 差 异 没 有 采 取必要的措 施 , 很 多 设 计 都 缺 少 抗 震 连 接 措施 , 多数 设 计 不 完 整 或 未 交 代 清 楚 抗 震 的方式 , 在设 计 中对 建 筑 的 楼 梯 设 计 不 合 理, 有 的设 计 的 楼 梯 较 窄 , 有 的 设计 的 楼 梯 位置靠近 建筑物两 侧 , 都 不 利 于 地 震 后 的 逃生 。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 抗震设计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相对较低,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
2. 设计方法不合理: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有些设计者在计算和考虑地震作用
时采取了较为简化的方法,将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视为普通住宅,没有充分考虑到高层建
筑特有的抗震需求。
3. 结构刚性差: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种结构的自重较大,
容易产生较大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而且结构的刚性相对较差,抗震能力较弱。
4. 非线性效应忽视: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存在非线性效应的问题,即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方式是非线性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很多设计
者忽视了这一点。
对策如下:
2. 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应该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对地
震作用进行全面的考虑,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 加强结构刚性:应该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的结构刚性,采用更为牢固和刚性的材
料和结构形式,提高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标准不完善、设计方法不合理、结构刚性差、非线性效应忽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制定和技术研究,提高抗震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使得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而房屋建筑结构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它的抗震性能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下面我们将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稳定性好的结构,能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
建筑物的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建筑物具有较强的受力能力,在地震时能够坚固稳定地承受地震的作用力;二是结构本身强度高,能够承受地震所产生的大量内力。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合理布置建筑物的支撑点,增加结构的刚度,避免出现负载密度集中的情况,以确保整个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稳定地承受力量。
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即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力的能力以及变形损伤后仍能保持较小的破坏范围。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抗震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考虑采用较为安全的设计标准和方法,合理制定构造形式、材料型号、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等,提高结构的刚度、强度和韧性,适当控制结构的横向变形、竖向振动等,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抗震措施。
3. 建筑结构安全预警机制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还要考虑安全预警机制的设置,建立有效的地震安全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消息推送、GIS展示等方式,让居民第一时间得知地震信息,提高自救和抗震应对能力,从而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建筑维护管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后,也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和管理,检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可能存在危险的条件下及时进行修补和加固。
建筑物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可能会受到自然、人为、环境等多样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包括裂缝、变形等问题,建筑维护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本文档旨在介绍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抗力要点。
地震是严重破坏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地震力以及如何有效地抵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
本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设计阶段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地震区域:根据所在地的地震区域划分,确定建筑设计的地震烈度。
-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设计参数,包括地震作用设计水平和设计地震力。
- 结构选型:选择适合抗震设计的结构类型,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
- 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加固材料等。
2. 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基础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基础牢固稳定,采用适当的地震抗力设计。
- 结构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施工,包括正确安装和连接建筑结构的构件,确保其抗震性能。
- 监测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抗震监测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维护与检修建筑结构的维护与检修是确保其抗震性能持久有效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定期检查: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是否出现裂缝、变形等情况。
- 维护保养: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结构维护保养工作,包括修复损坏的构件、补强弱点等。
- 加固改造:根据维护检查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 教育与宣传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建筑抗震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进行相关教育与宣传工作:- 宣传活动:组织地震抗震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知识、地震预警系统等。
- 培训与教育:开展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抗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水平。
- 技术交流:促进国际间地震抗震技术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改进。
以上是建筑结构地震抗力的要点。
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施工、定期维护和加固改造,可以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探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陆位贤_1
探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陆位贤发布时间:2021-09-23T04:15:39.214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陆位贤[导读]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以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连接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抗震计算、把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内力系数调整原则,完善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环境,身份证号码:******************摘要: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以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连接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抗震计算、把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内力系数调整原则,完善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环境,在经济和安全的综合考量下,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使建筑物符合当地相应的防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1房屋结构抗震性设计原则1.1简化原则设计人员应该明确一点,结构形式越简单,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越强。
相较于复杂的房屋结构设计,越简单的房屋结构其力学计算的准确性越高,从而实现加强对房屋结构平衡性的控制力度,有效简化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
除此以外,简单的房屋设计结构还可以大幅减少地震作用力对房屋结构的破坏,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对建筑地震作用力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质量。
1.2整体性原则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设计者应该立足于整体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性概念是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设计者在进行抗震性设计时,需要从整体出发,科学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对抗震性的影响,增强不同结构构件的协调性,从而有效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性。
另外,设计者还应该注意明确不同部位的力学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完善房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确保房屋建筑在满足多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性,为保护居民生命财产提供保护。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低,一旦发生强烈等级的地震,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前,国内外工程界愈来愈重视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
但相关技术人员们还未充分认识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因和过程,因此要设计出精确的建筑结构抗震方案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就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三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出了自己浅薄的几点看法,力图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策一、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三大关键问题(一)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明显不同。
因此,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要选择好建筑场地,尽量避开不好的抗震场地,降低地震灾害。
选择有利的建筑抗震场地,如微风化、中等风化的基岩,密实的砂土层和不含水的粘土层都属于有利的场地。
宜避开不利的建筑抗震地段,如液化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非岩质陡坡、高耸孤立的山丘、边坡边缘和河岸等状态明显不均匀地段。
当无法避开不利的建筑抗震地段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等级、抗震设防类别,分别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来加强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沉陷,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当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新近填土、软弱粘性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当估计地震时造成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加固桩基、地基的措施以及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崩塌、滑移、地裂或地陷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固措施,此类不利地段不经处理,不宜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二)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是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结构抗震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决定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破坏和伤害难以估量。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保护生命、保护财产、保障功能、降低震害。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建筑抗震设计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安全优先:建筑的安全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类型、重要性等各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完整和安全。
2. 稳定性:颤振是建筑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师应考虑建筑在地震中的动态反应,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并通过结构措施或者加固处理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 弹性:在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物本身和内部构件的振动。
为了减小建筑物被破坏的风险,设计师需要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地震中有所变形。
4. 健康性: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刺激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晕眩、头痛等。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健康因素,以减小地震对人体的危害。
二、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1)增加结构抗震能力:通过加强建筑的框架构造、增加板层间的钢筋、增加板层的受剪能力等措施,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2)建筑物刚度增加:适当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以缩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位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3)隔震设计:将高弹性材料或者隔震器等材料置于建筑物和地基之间,以隔离建筑物和地震能量的传递,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等材料,可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量。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也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建筑能够承受地震所带来的作用。
同时,在使用材料时,设计师需要注意材料的品质和质量。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在地震发生时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考虑抗震设计。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建筑物的结构布置。
建筑结构的合理布置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计过大的建筑物。
同时,要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一般认为抗震性能较好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结构材料的抗震能力,并在地震时提供良好的刚度和延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木结构。
这些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
第三,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详细设计中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
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力量作用下的振动情况。
为了减小地震时的动力响应,设计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延性、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和减小结构的质量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构进行动力计算和动力响应分析,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
最后,设计师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抗震设防控制。
施工阶段的抗震设防控制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施工全程监管,包括结构材料的选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合理应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的监测和检测,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结构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动力响应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建筑不断涌现,这些建筑在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空间的同时,也给结构分析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抗震性能分析带来了许多难题。
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建筑抗震设防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下面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
一、前言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震引起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将导致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地震及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将破坏人类社会赖以依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2008 年汶川发生了 8.0 级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很大,约占总损失的27.4%。
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
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 21.9%,这三类损失占总损失的 70%以上。
这次大地震的惨痛损失呼唤每位建筑师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重视建筑设计的抗震性、安全性、合理性。
二、建筑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所采用的地震作用对应于100年到500年才出现一次的地震。
我国的设计规范对所规定的
中、强地震 50 年超越概率分别为 10%和 2%~3%。
因此基于地震作用的偶然性,除特殊要求的结构外,抗震设计必须以较大的结构破坏来抵抗将来发生概率很小的地震作用为依据。
也就是说,经济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应该是对预期一般强度地震主要结构不致有大的破坏并便于修复,对强烈的意外大地震应允许结构有大的破坏,但不致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这种双重(或多重)设计准则的思想,现在已为许多国家的规范所采用。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此外,国际上抗震设计思想总体的趋势也是: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间,对不同频度和不同强度的地震,建筑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
允许结构某些破坏,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导致建筑倒塌伤人。
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类似与我国的“三个水准”要求。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注意的问题
1、地下部分
地下部分主要节点是指建筑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部分,用途广泛,可以作为地下储藏室、地下自行车库、地下汽车库、地下管理用房、地下设备用房、地下商业人防等。
就体型来说,地下部分相
当于一个简单几何形状的棱柱或者由若干个简单几何形状的棱柱组合而成的多边棱柱。
这要求,在满足各规范的前提下,地下部分的平面布置应该尽量根据各个功能的用房所可能产生的荷载均匀布置于地下部分,这样可以使得地下部分结构布置连续、规整,受力均匀,传力合理;考虑设置防震缝将复杂的平面划分为若干简单几何形状的平面,如果塔楼的结构和地下是对齐布置的,将塔楼连接的地下空间部分与其他地下部分脱缝处理;如果上下两部分的结构形式不一样,会出现结构转换,还应该注意地下空间部分的层高设计,避免过高而引起地下部分结构设计薄弱,容易失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地下部分周围墙体材料的选择应该满足地下部分的刚度要求;此外还应做好地下部分的防潮,当地下室的顶板考虑为水池、绿化等时,需要加强顶板的防潮处理,防止墙身甚至结构腐蚀。
2、墙柱部分
墙柱部分是建筑构造的主要部分,也是地震破坏较为常见、严重的部分。
(1)墙体部分。
墙体部分是重要的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
墙体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例较大,对建筑重量、质量分布情况、刚度分布情况影响甚大。
①作为承重构件,承受建筑物由屋顶或楼板层传来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地下部分,最后传至基础。
常见的破坏形式为开裂、坍塌。
因此,除了与梁柱通过拉结筋等进行有效拉结,整体受力的方式外,还应注意墙体材料的选择,对不同结构体系应选取相适宜的材料,如空心砖、砌块可以作为框架结构填
充墙体,但是不应作为承重材料。
其次,应注意墙体在建筑内部的分布,使得结构整体刚度趋于均匀,受力分布均匀、合理。
②作为围护构件,起到分隔内部空间,保温隔热,抵御自然界各种因素对室内的侵袭作用。
因此,墙体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并且与主体结构通过有效的构造进行连接。
因此,注意建筑内部的分隔,以及选取轻质、变形能力强的材料作为隔墙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策略。
比如现在市场上已经较为普及的轻钢龙骨石膏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材料。
墙体应该与主体结构进行有效的连接和锚固,必要时需要牺牲部分立面外观效果,增加构造柱之类的结构构件进行加固。
(2)柱部分.柱是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和承重墙一样承受来自屋顶、楼板层及厂房设备传来的荷载,因此,柱子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其次,柱的断面尺寸、形状对抗震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有时为了满足外立面的要求,在一个平面层中柱子的尺寸、形状被设计成多种,这也对结构的受力分布、刚度分布会产生影响,因此达到立面效果的需求可以通过装饰工程对柱子进行修饰。
墙体、门窗等与柱子的构造连接也会影响柱子的受力,在震灾中常见的是墙体与柱子刚性连接,对柱子形成了约束,改变了结构模型和破坏形态。
地震时,柱子发生脆性短柱破坏,会造成楼层突然倒塌。
因此,可以采用轻质墙体并且与柱进行柔性连接,不应采用砌体或刚性墙体。
3、楼板与楼梯间
楼板层是水平方向的承重结构,并用来分隔楼层之间的空间。
因
此它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楼板层的面层处理应具有较高的防潮、防火、防滑性能,提高建筑抵御震后次生灾害发生的能力和提高疏散能力。
楼梯间作为重要的竖向交通空间,起人流疏导的作用。
地震时是重要的逃生通道。
为了提高楼梯间抗震性能,可以从加强结构计算、构造措施等结构方面考虑,同时,最好将层高半高处的平台板由横墙承重,改为纵墙承重,使其刚度降低。
其次才是增加构造柱。
4、屋顶部分
屋顶部分主要包括女儿墙、屋顶构架、坡屋顶等。
屋顶部分处理灵活多变,屋顶是建筑设计重点处理的部分,常常是建筑设计的亮点,同时也是抗震较不利的地方。
女儿墙在建筑造型处理上是灵活的。
首先,女儿墙的抗震设计等级不应低于主体结构的抗震等级,其次应该通过设置构造短柱等措施与主体结构有效的和永久性的连接,最后对于过高或异形女儿墙可以加设梁柱,并有效的与主体结构连接。
屋顶构架是建筑造型的重要手段,建筑设计中屋顶构架的形式灵活多样,而它与主体的连接问题是最容易忽视的,在地震作用下,屋顶构架的垮塌对于建筑顶层以及地面人员都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屋顶构架的荷载较小,如果屋顶构架的结构与主体结构整体设计,有可能屋顶构架结构的设计强度是赘余的,在地震作用下有可能存在屋顶构架上出现应力集中发生破坏。
因此,在震害区应该尽量避免设计过分夸张的屋顶构架形式,并且要考虑轻质、连接可靠的屋顶构架。
坡屋顶的形式多样,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一个重
要手段,由于材料的选取种类繁多,坡屋顶的荷载往往较大,增加了主体结构的重量,同时坡屋顶的结构布置较为复杂,可能会与下面主体部分结构不连续,所以在震害区应该提倡简洁的轻质的坡屋顶设计。
屋顶部分局部突出屋面的构件,容易引起结构学中的“鞭梢效应”,对抗震不利,在屋顶造型设计过程中应该谨慎对待,重视地震作用放大效应并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总之,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
建筑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研究十分重要,建筑组成部分形式繁多,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保胜.城市与建筑防灾[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 崔京浩.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 陈寿梁等编著.抗震设防对策[m].河南科技出版社,2006.
[4] 张敬书,潘宝玉.现行抗震加固方法及发展趋势[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