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凝血和血常规的临床检测意义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凝血和血常规的临床检测意义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一、凝血检测凝血检测是对凝血系统进行评估的方法,能够检测血液在凝血和溶栓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从而判断出血的原因和程度。
1.检测意义凝血检测可用于以下情况:-出血病症: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手术前评估:通过检测凝血功能,评估手术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导用药和手术方案的选择。
-抗凝治疗监测:例如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需检测凝血功能来调整用药剂量。
-凝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2.检测方法常见的凝血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
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PT检测:加入血浆中辅助物质,记录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APTT检测:加入激活剂和钙离子于血浆中,加之稀释,让凝血酶原活化,记录所需时间。
-TT检测:将凝血酶直接加入未抑制血浆中,记录所需时间。
-FIB检测:通过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使凝血所需的凝血酶降解纤维蛋白原,记录所需时间。
3.结果分析凝血检测结果的异常可能意味着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其中常见的结果分析如下:-PT延长:表示凝血酶原合成或活化的障碍,可能是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缺乏等引起的。
-APTT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因子异常,常见于血友病、肝功能障碍等。
-TT延长:可能是纤维蛋白原异常,可见于纤维蛋白原缺乏、肝功能障碍等。
-FIB降低:可能是凝血酶生成障碍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可见于纤维蛋白原缺乏、DIC等。
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是对血液成分和形态的评价,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1.检测意义血常规检测可用于以下情况:-一些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例如贫血、感染、恶性肿瘤等。
-一些药物的治疗监测:例如化疗药物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了解疾病进展情况:例如炎症指标的变化、感染程度的评估等。
-手术前评估:通过血常规了解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患者的手术风险。
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进展性卒 中; D一二聚体 ; 纤维蛋 白原 文献标 识码 :A d i 0 3 6 /.sn2 9 o :1.9 9 ji .0 5—13 . 0 1 1. 1 s 44 2 1.0 00 中图分类 号 :R 4 . 7 33
Rea i n h p Bewe n t e Co c n r t n fP a ma D —d m e l t s i t e h n e t a i s o l s — i r o o a d F b i o e n o r si e Ic e c S r k n i rn g n a d Pr g e sv s h mi to e
a u e ic e c sr k , n v l ae te c l c ie r l ft e i ah g n s fp o r s ie ic e c s o e a d t e c t s h mi t e a d t e au t h ol t o e o m n p t o e e i o rg e sv s h mi t k n h o o e v h s r e r ig o i v l e M eho s T e lv l o ls —d me d f rn g n we e d t ce n 5 a e t o lt a l da n s au . y s t d : h e es fp a ma D i ra b io e r e e td i 0 c s swi c mp ee n i h ic e c sr k 4 a e t rg e s e ic e c s o e a d 4 a e fn r lx nr lw ti 4 h o n e ,o s h mi to e,0 c s swi p o s i s h mi t k n 0 c s so o ma o t i n 2 fo s t n 3 d, h r v r o h
猪纤维蛋白原中枸橼酸离子含量测定药典方法的改进
猪纤维蛋白原中枸橼酸离子含量测定药典方法的改进唐明花1刘璐2(1. 上海利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707;2. 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1613)摘 要 目的:对猪纤维蛋白原中枸橼酸离子含量测定药典方法进行改进。
方法:通过对药典方法中稀释方式、线性范围、试剂用量和试验温度等的改进,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猪纤维蛋白原中枸橼酸离子含量测定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结果:该方法可测定含量范围为22.3~67.0 mmol/L;中间精密度所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57%(n=12);平均回收率为100.1%(n=9),RSD为1.48%(n=9)。
结论:改进后的方法经验证专属性,耐用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指标均良好,可作为猪纤维蛋白原中枸橼酸离子含量测定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枸橼酸离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方法改进中图分类号:R927.11; R9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5-0086-04引用本文唐明花, 刘璐. 猪纤维蛋白原中枸橼酸离子含量测定药典方法的改进[J]. 上海医药, 2023, 44(15): 86-89.Improvement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of citrate ion content in porcine fibrinogenTANG Minghua1, LIU Lu2(1. Shanghai Likangrui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Shanghai 201707, China;2. Shanghai Haohai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20161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pharmacopoei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itrate ion content in porcine fibrinogen. Methods: A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itrate ion content in porcine fibrinogen by improvement of the dilution method, linear range, reagent dosage and test temperature in the pharmacopoeia method, and its verification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content range of this method was 22.3-67.0 mmol/L.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btained from intermediate precision was only 1.57% (n=12). 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was 100.1% with RSD 1.48% (n=9).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method has good specificity, durability, accuracy and precision by verifica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itrate ion content in porcine fibrinogen.KEY WORDS citrate ion;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 improvement临床手术中,难以缝合或缝合后渗血等问题给手术的进行或者术后患者的恢复造成不小的困扰,选择合适的医用粘合剂是简便有效的解决办法。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改良的Jacobsson法
是WHO推荐的参考方法,为第1个血浆Fg国际标准品(89/644) 制备时所推荐使用的方法。该法准确并满足2项有效测定Fg的主 要标准:首先通过凝血酶将可凝固的Fg从血浆中分离出来,其 次使用了简便的分光光度法独立操作的定量步骤.
四.浊度法
该法原理是用凝血酶凝固的血浆,纤维蛋白形成 增加了浊度,并达到一个与Fg浓度成比例的最后 浊度。这种方法灵敏度低,对Fg的最低检测限为 0.5 g/L。
功能测定法利用Fg特异的2种生化反应,即凝血酶的蛋
01
白水解作用和随后发生的纤维蛋白单体聚集为纤维蛋白
多聚体。在这些
方法中,通过加入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后的检测手
02
段不同,又可分为重量测定法、酚试剂比色法、紫外光
度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一.重量测定法
将Fg转变成纤维蛋白凝块经反复洗涤脱水后,用精 密天平(精确到0.000 1 g)称重。该法简单,不需 要复杂的操作或精密仪器,技术误差很小。在80年 代有一些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将该法作为参考方法
8.37 9.39 8.51 12.15 13.65 11.33 13.15 14.68 11.72 13.13 13.06 11.77 13.81 20.62 12.19
二.酚试剂比色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的参考方法出来前曾作为参考方法。 该法将过量的凝血酶加入血浆中,将产生的纤维蛋白凝块洗涤 数次后溶于NaOH溶液中。用Folin—Ciocalteau酚试剂或Biuret 反应来测定。
紫外光度法
该法将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于碱性尿素溶液中,然
01
后通过在280nm波长紫外光直接比色计算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开始聚合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分子(ⅩⅢa) 作用下,经过共价交联的纤维蛋白网更加牢固。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 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PPT
评估血栓性疾病风险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与血栓形成密切相 关。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低浓 度的纤维蛋白原则可能与出血风险增加有关。
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有助于评估血栓性疾病的风 险,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对于存在血 栓性疾病风险的人群,定期检测纤维蛋白原有助于及时发 现并采取预防措施。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纤维蛋白原检测将有助于实现更精准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根据患 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疾病预测
通过对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和分析,有助于预测某些疾病的风险,从 而采取预防措施。
疗效评估
纤维蛋白原检测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纤维蛋白原研究的挑战和展望
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感染性 疾病中常有变化,其可作 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指标。
02
纤维蛋白原的传统检测方法
凝血酶时间测定法
总结词
凝血酶时间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方法,通过观察凝血酶作用下的血浆凝固时间来计算纤维蛋白 原的浓度。
详细描述
凝血酶时间测定法是一种经典的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 而引发血浆凝固。通过测量血浆凝固的时间,可以计算出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易受其他凝血 因子和药物的影响。
04
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肝脏疾病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其在血浆中的浓度 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因此,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诊断肝 脏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当肝脏受损或发生病变时,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代谢受到影 响,导致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发生变化。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 的浓度,有助于诊断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它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它是由纤维蛋白原分子在特定条件下降解而形成的产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
本文将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进行全面的解释说明,并概述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展开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探讨:第二节将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三节将重点探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在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将介绍相关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展。
最后一节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3 目的通过撰写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概念、形成机制、特点和重要性。
同时研究其在血栓形成、肿瘤发展以及其他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还将介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检测方法、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定量和质量分析技术进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有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以上就是对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定义和特点:2.1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概念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是指在纤维蛋白(Fibrinogen)或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precursor)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分子。
在血液凝结过程中,纤维蛋白被酶类作用分解为多个片段,其中一个重要的片段就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
这一分子通常由D段、E段和Bb fragment等部分组成。
2.2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的形成机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3在凝血级联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最新】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董小龙1,2,冯 杰1摘要 对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对目前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㊂脑出血是一类严重的脑卒中,脑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突然涌入脑组织可对其造成严重损伤,脑损伤成为脑出血的重要致残致死原因,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㊂脑出血时纤维蛋白原随着血脑屏障的破坏而沉积在脑实质中㊂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中对于纤维蛋白原的关注局限于其参与凝血级联反应达到止血目的的作用㊂最近的研究揭示了纤维蛋白原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㊁破坏血脑屏障㊁加重脑水肿㊁诱导大脑瘢痕形成㊁促进认知衰退和抑制神经细胞修复中的多效性作用㊂关键词 脑出血;纤维蛋白原;神经系统炎症;血脑屏障;脑水肿;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09.017 脑出血是指原发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占全部脑血管病的20%~30%,其特点是病情危重㊁发展迅速,具有极高的致残率㊁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㊂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分为原发和继发阶段㊂在原发性脑损伤阶段,血肿体积和部位为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治疗的重点是减少血肿的扩张㊂而在继发性脑损伤阶段,复杂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㊁血肿周围水肿㊁脑水肿㊁细胞毒性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病理改变可加重病情,并导致不良预后[2]㊂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凝血级联反应实现止血目标为其经典作用,是有效血栓形成的基础㊂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随着全身炎症㊁组织损伤和其他一些不良事件而升高[3]㊂在神经系统中纤维蛋白原的病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㊁抑制施旺细胞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㊁抑制髓鞘再形成㊁破坏血脑屏障㊁促进轴突损伤和瘢痕形成㊁抑制神经突起生长[4],从而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脑出血的病情及预后㊂探究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其在脑出血不同阶段的水平及意义㊂未来可能在不影响其止血效果的前提下,使用选择性药物靶向抑制其在神经系统中的损伤作用,可以改善病情及基金项目 2018年睿E (睿意)急诊医学研究专项基金项目;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No.J20220327)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省翼城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山西翼城043500)通讯作者 冯杰,E -mail :*****************引用信息 董小龙,冯杰.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9):1638-1641.预后,从而有望为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性疾病开辟新的治疗策略㊂1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脑出血的病情及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㊁出血量和血肿体积的大小引起的机械性脑损伤以及炎症㊁神经毒性㊁氧化应激㊁脑水肿等所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5]㊂脑出血原发性脑损伤的机制主要是血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导致解剖结构的物理破坏㊁颅内压升高及邻近组织的机械压迫,并继发脑灌注减少,严重时导致脑疝危及生命[6]㊂而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炎症反应㊁血脑屏障破坏㊁脑水肿㊁血肿周围水肿㊁细胞毒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最终导致脑出血的不良结局[7-8]㊂2 纤维蛋白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多重作用机制脑出血后纤维蛋白原除参与凝血级联反应产生止血效应外,尚能够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9],通过以下多重机制参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㊁血脑屏障破坏㊁脑水肿等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并通过促进瘢痕形成㊁抑制神经细胞再生与修复而影响预后㊂2.1 纤维蛋白原与神经系统炎症 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炎症是脑出血的主要特征,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激活在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而其最主要的环节被认为是小胶质细胞的极化[10]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免疫细胞,其生理作用主要是监测并维持神经细胞㊁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的稳定与平衡㊂脑出血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迅速被血液中的多种成分激活为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别为经典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表型)和选择性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表型),以向M1表型转化为主㊂M1在表达大量的Toll 样受体4(TLR4)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以促进血肿清除的同时,还产生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IL-6)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并诱导铁代谢物及活性氧的产生,促进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10-11]㊂而M2则通过吞噬作用和血管重塑以助于血肿的清除,并可能抑制Th1细胞反应㊁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㊁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受损组织的修复,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12]㊂脑出血时,纤维蛋白原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渗漏进入脑实质,在血管破裂处促凝物质作用下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沉积在脑实质内,纤维蛋白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并促进外周炎性巨噬细胞募集和激活而诱导神经炎症[13]㊂纤维蛋白可与白细胞㊁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结合,通过激活核因子-κB(NF-κB)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㊁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以及Rho信号途径介导这些细胞的趋化㊁迁移㊁黏附和吞噬[14]㊂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暴露了其γ链羧基端一个隐藏的氨基酸表位(γ377-395),该表位特异性地与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CD11b/CD18整合素受体结合,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诱导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并促进抗原呈递㊁活性氧(ROS)释放及白细胞募集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的分泌,从而诱导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M1转化[15]㊂纤维蛋白原还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中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Rho家族的鸟苷三磷酸酶,导致细胞体积增大㊁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排和吞噬功能增强[4],从而加重神经系统炎症㊂此外,小胶质细胞受体(主要是TLR4)可通过NF-κB 信号通路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12]㊂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均可表达TLR4,其可以被血脑屏障破坏后沉积在脑实质内的纤维蛋白原激活,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的自噬功能激活NF-κB和MAPK等信号途径,继而介导TNF-α㊁白细胞介素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㊁环氧化酶和活性氧等促炎因子和介质的产生[16-17],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炎症反应㊂总之,纤维蛋白原通过多种途径特异性诱导或参与神经系统炎症,靶向抑制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可能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炎症,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转化,从而减轻神经系统炎症并有利于脑功能恢复㊂2.2纤维蛋白原与血脑屏障破坏血脑屏障的解剖基础是由内皮细胞㊁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紧密的结构与功能联系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除此以外,还有细胞连接和基底膜(BM)等非细胞成分㊂完整的血脑屏障在维持营养物质流入大脑以及保护大脑免受毒素㊁病原体和炎性细胞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维持各种神经细胞㊁组织间液㊁脑内压等的代谢与平衡都需要完整的血脑屏障,否则很容易出现各种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及脑损伤㊂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均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包括中风㊁创伤㊁多发性硬化㊁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等[18]㊂脑血管完整性的破坏是脑出血病理机制和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㊂在脑出血的病理改变中,有证据表明,脑实质中血液成分的沉积在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和介导免疫反应导致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14]㊂血脑屏障破坏的关键因素是炎症的激活,包括小胶质细胞的激活㊁各种炎症介质上调及紧密连接蛋白破坏导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高等[19-20]㊂因此,脑出血引起的神经血管破坏会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的加剧,而由血脑屏障破坏而导致的血肿扩大和水肿形成又会进一步加重脑实质的物理损伤[14]㊂纤维蛋白原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和参与脑出血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并通过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刺激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以及活性氧的释放,还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M1样转化,加剧神经系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损伤[4]㊂纤维蛋白原可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结合,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增加内皮细胞层和脑血管的通透性,并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化,进一步降解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最后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21]㊂总的来说,血脑屏障破坏后的纤维蛋白原渗漏加剧了局部的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继发性脑损伤㊂2.3纤维蛋白原与氧化应激氧化应激被认为是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并参与脑出血病理过程的各个重要阶段㊂脑出血后的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及铁㊁血红素㊁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成分均可以促进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6]㊂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可通过CD11b/CD18受体激活自然免疫细胞㊁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从而增加ROS产生,并促进自然免疫细胞中谷胱甘肽的降解,以加重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15,22]㊂2.4纤维蛋白原与脑水肿脑水肿是脑出血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脑出血后血液成分大量涌入脑组织,同时有血管内高渗透压成分渗出到脑组织,导致血管内外渗透压差,水分渗透到脑组织内导致脑水肿㊂另外,由于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受损破坏,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损伤细胞膜结构,脑细胞内的水分过多地进入到细胞外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㊂脑水肿的高峰一般在脑出血发生后的48h,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严重者会形成脑疝危及生命[23]㊂脑出血后脑水肿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㊂目前比较公认的脑水肿发生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白细胞㊁小胶质细胞㊁促炎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㊁TNF-α㊁白细胞介素-1(IL-1)]㊁Toll样受体㊁NF-κB㊁凝血酶㊁红细胞及其降解产物㊁水通道蛋白-4㊁补体以及自由基等[24]㊂如前所述,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加通过多种途径加重了血脑屏障破坏,从而间接加重了脑水肿的程度㊂脑血管破裂后,包括红细胞及其代谢物㊁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在内的血液成分可以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级联反应㊂这些因素加剧了血脑屏障的破坏,并导致血液成分的进一步渗透,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和神经损伤㊂有研究发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导致迟发性脑水肿,纤维蛋白原持续升高与迟发性脑水肿高度相关,也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25]㊂已有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程度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能为临床早期判断脑水肿进展及预后提供依据[26]㊂2.5纤维蛋白原与神经元死亡研究表明,不仅纤维蛋白会导致神经元死亡,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也会造成神经元死亡㊂这种效应是纤维蛋白原通过其神经元受体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细胞朊病毒蛋白(PrPC)与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㊂同时,纤维蛋白原还可以诱导神经元促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及氧化损伤,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27]㊂2.6纤维蛋白原与再生修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后的炎症反应以及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从而抑制神经系统修复㊂纤维蛋白原分别激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㊁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㊁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并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极化,以促进炎症和抑制再生[4]㊂纤维蛋白原通过激活OPC上的激活素A受体1(ACVR1)诱导下游信号和BMP靶基因表达,还可刺激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激活OPC中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igma受体,从而抑制再髓鞘化[28-29]㊂纤维蛋白原还调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以抑制神经突起生长并诱导胶质瘢痕形成,这是限制再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学的两个关键特征[29]㊂因此,纤维蛋白原在抑制再髓鞘化㊁阻碍神经元再生和促进胶质瘢痕形成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并可以作为激活限制神经系统修复的信号通路一种关键的环境信号㊂3抑制纤维蛋白原与神经系统疾病预后改善3.1脑出血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在脑出血发病后几分钟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因消耗迅速从基线下降,在随后的炎症过程中,其水平会在几天或几周内升高,甚至高于正常范围[30]㊂研究表明,脑出血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始终高于健康人群,且呈逐渐升高趋势[31]㊂循环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程度已被确定为自发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13]㊂3.2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可能有助于脑出血后的长期康复考虑到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涉及凝血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且病程中后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较基线水平升高㊂因此,早期减少纤维蛋白沉积及中后期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可能有利于改善其预后㊂已有研究证明,脑出血后期脑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及其有害作用,使用水蛭素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减少神经系统炎症,促进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并进一步证明该作用主要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变来实现[30];使用巴曲酶降解损伤局部的纤维蛋白原可减少创伤性脑损伤的纤维瘢痕及胶质瘢痕形成,而瘢痕形成被认为是阻碍神经再生的主要因素[32];抑制纤维蛋白原合成降低了炎症标志物激活转录因子3和PrPC的表达,减少了纤维蛋白原沉积和大脑中纤维蛋白原-PrPC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改善脑损伤期间的认知障碍[27];使用针对纤维蛋白原γ377-395表位的单克隆抗体5B8,可以在不影响纤维蛋白聚合㊁体内凝血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前提下,有效地抑制神经炎症过程和氧化应激,减少轴突损伤[15]㊂从而使纤维蛋白靶向抑制成为治疗伴有血管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可能的新策略㊂4小结与展望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紊乱,导致纤维蛋白原在脑实质内大量沉积,且随着病程延续,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呈逐渐上升趋势,继而通过炎症㊁血脑屏障破坏㊁氧化应激等机制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并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再生与修复,加重其不良预后㊂因此,了解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不同阶段其水平的意义,有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期改善病情及预后㊂参考文献:[1]COOK A M,MORGAN JONES G,HAWRYLUK G W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cerebral edema inneurocritical care patients[J].Neurocritical Care,2020,32(3):647-666.[2]BAUTISTA W,ADELSON P D,BICHER N,et al.Secondarymechanisms of injury and viable pathophysiological targets i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Therapeutic Advances inNeurological Disorders,2021,14:17562864211049208. [3]XIE B S,LIN Y X,WU X Y,et al.Reduced admission serumfibrinogen levels predict6-month mortality of poor-grade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World Neurosurgery,2020,136:e24-e32.[4]PETERSEN M A,RYU J K,AKASSOGLOU K.Fibrinogen inneurological diseases:mechanisms,imaging and therapeutics[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8,19(5):283-301.[5]HUANG A P H,LAI D M,HSU Y H,et al.Cavitation-inducedtraumatic cerebral contus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rat brain by using an off-the-shelf clinical shockwave device[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5614.[6]SHAO Z W,TU S,SHAO A W.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19,10:1079.[7]LAN X,HAN X N,LI Q,et al.Modulators of microglial activationand polariz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NatureReviews Neurology,2017,13(7):420-433.[8]WANG G Q,WANG L,SUN X G,et al.Haematoma scavenging in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from mechanisms to the clinic[J].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2018,22(2):768-777.[9]MERLINI M,RAFALSKI V A,RIOS CORONADO P E,et al.Fibrinogen induces microglia-mediated spine elimination and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J].Neuron,2019,101(6):1099-1108.e6.[10]KOH Y C,YANG G L,LAI C S,et al.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phytochemicals and medicines on M1/M2polarized macrophagerole in inflammation-related dise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olecular Sciences,2018,19(8):2208.[11]SCOTT G,ZETTERBERG H,JOLLY A,et al.Minocycline reduceschronic microglial activation after brain trauma but increasesneurodegeneration[J].Brain,2018,141(2):459-471. [12]ZHU H,WANG Z,YU J,et al.Role and mechanisms of cytokinesin the secondary brain injur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Prog Neurobiol,2019,178:101610.[13]YANG W C,YUAN Y B,LI J H,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combined score of plasma fibrinogen and 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Disease Markers,2021,2021:7055101.[14]CHEN S P,LI L Z,PENG C,et al.Targe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inflammatory response for blood-brain barrier protection i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Antioxidants&Redox Signaling,2022,37(1/2/3):115-134.[15]RYU J K,RAFALSKI V A,MEYER-FRANKE A,et al.Fibrin-targeting immunotherapy protects against neuroinflammation andneurodegeneration[J].Nature Immunology,2018,19(11):1212-1223.[16]SUZUKI H,FUJIMOTO M,KAWAKITA F,et al.Toll-like receptor4and tenascin-C signaling in cerebral vasospasm and braininjurie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Acta NeurochirurgicaSupplement,2020,127:91-96.[17]范敬争,姜玉艳.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1,61(2):92-94.[18]涂克涛,陈志颖.脑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4):508-512. [19]GARTON T,KEEP R F,HUA Y,et al.Brain iron overload followingintracranial haemorrhage[J].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2016,1(4):172-184.[20]GARTON A L A,GUPTA V P,CHRISTOPHE B R,et al.Biomarkers of functional outcome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terplay between clinical metrics,CD163,and ferritin[J].Journal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he Official Journal of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2017,26(8):1712-1720. [21]MURADASHVILI N LOMINADZE D.Role of fibrinogen incerebrovascular dysfunc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BrainInjury,2013,27(13/14):1508-1515.[22]MENDIOLA A S,RYU J K,BARDEHLE S,et al.Transcriptionalprofiling and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oxidative stress inneuroinflammation[J].Nature Immunology,2020,21(5):513-524.[23]沈丁,贺瑛福.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7):22-23.[24]满钰霖,魏东,江文.脑出血后脑水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2,35(2):147-150.[25]彭晓晖.脑出血后并发迟发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5):59-61.[26]陈菲,周成业.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及预后的临床研究[C].杭州: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109-110.[27]SULIMAI N,BROWN J,LOMINADZE D.The effects of fibrinogen'sinteractions with its neuronal receptors,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and cellular prion protein[J].Biomolecules,2021,11(9):1381.[28]PETERSEN M A,RYU J K,CHANG K J,et al.Fibrinogen activatesBMP signaling in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 and inhibitsremyelination after vascular damage[J].Neuron,2017,96(5):1003-1012.e7.[29]CONFORTI P,MEZEY S,NATH S,et al.Fibrinogen regulateslesion border-forming reactive astrocyte properties after vasculardamage[J].Glia,2022,70(7):1251-1266.[30]LI X P,ZHU Z L,GAO S M,et al.Inhibition of fibrin formationreduc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improves long-term outcome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19,72:473-478.[31]MCBRIDE D,TANG J P,ZHANG J H.Maintaining plasmafibrinogen levels and fibrinogen replacement therapies for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Current Drug Targets,2017,18(12):1349-1357.[32]白丹,李丹,刘囡,等.降解纤维蛋白原可减少创伤性脑损伤后胶质瘢痕与纤维瘢痕的形成[J].解剖学报,2014,45(6):729-734.(收稿日期:2022-09-22)(本文编辑郭怀印)。
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20例,Child C级18例)、2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D和Fib 水平。
结果肝硬化Child分级三组之间血浆D-D含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ib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肝硬化各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血浆D-D 和Fib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肝硬化各组血浆D-D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血浆D-D和Fib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和Fib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对预后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肝硬化人体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及其抑制物都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肝脏与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尤以肝硬化失代偿期为甚。
血浆D-D和Fib是血液发生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同时也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血浆D-D在肝脏疾病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现象[1]。
本实验主要通过研究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D-D和Fib含量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材料选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患者肝硬化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62±16)岁,慢性乙肝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4±12)岁,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确诊,病理组织学证实。
正常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岁,经体检合格的健康者,均排除髙凝状态病,近2周内无服药史。
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
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用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在这里,你可以简要介绍牛血纤维蛋白原的背景和重要性。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概述:牛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是纤维蛋白原家族中的一员,是构成血细胞凝块的关键成分之一。
牛血纤维蛋白原在伤口愈合、血液凝固、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制备方法的优化对于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牛血纤维蛋白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有一些制备方法被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就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介绍。
首先,我们将从两个要点出发,分别介绍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过程、条件和关键步骤。
然后,我们将总结已有的制备方法,并提出未来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介绍,希望能够为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促进其在临床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引言、正文、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牛血纤维蛋白原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介绍牛血纤维蛋白原的研究现状以及该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
其中包括制备方法要点1和制备方法要点2两个内容,分别描述了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点,以及相关实验方法和操作流程。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牛血纤维蛋白原制备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设定,整篇长文将有条理地对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相关实验技术。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旨在介绍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备方法,用于生产牛血纤维蛋白原。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02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生理作用
止血与血栓形成
止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 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止血过程, 帮助受损血管止血。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可转化为纤维蛋白, 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在某些情 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 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
炎症反应与感染
炎症反应
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可能引发炎症反 应,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受损部位 聚集,对感染和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 意义。
长期维持较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预示着良好的预后,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 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药物的使用 是必要的,以防止透析器及管路凝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抗凝药 物使用的参考指标。
相反,如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 ,可能需要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以 避免过度出血的风险。
04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在血液透析患 者中的临床意义
评估透析效果与预后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后。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 白原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透析效果,判断其预后情况。
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表明患者的透析不充分,需要调整透析方案或增加透 析频率,以提高清除效果。
感染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有 关,例如在一些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会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 主要病理基础。
心血管疾病
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增加有关,例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等。
02
血液透析患者通常存在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并发 症,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血浆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关键蛋白,其水平增高可致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而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常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简要总结了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及作用、纤维蛋白原与肿瘤的关系、纤维蛋白原在不同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恶性肿瘤的抗凝治疗。
标签:纤维蛋白原;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亚临床活化。
在长期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中,笔者发现肿瘤患者常常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低下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等情况,并随病情发展显示动态变化。
同时,这种高凝状态反过来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促进作用。
纤维蛋白原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凝血因子,临床上主要作为凝血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具体情况还不甚明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在恶性肿瘤与纤维蛋白原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和创新。
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1 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及作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分子量340-kDa,半衰期约为3~4 d,含有2964个氨基酸的大分子糖蛋白,首先在肝细胞中合成,由三个相同的组分(Aα,Bβ,γ)组成六聚体,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纤维蛋白原分子中,有多个配体的结合位点,研究较多的是凝血酶作用位点和血小板糖蛋白Iib/Ⅲa的结合位点[1-2]。
纤维蛋白原主要是作为凝血因子而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在凝血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分别裂解纤维蛋白原两条Aα链和两条Bβ链,从而形成纤维蛋白单体I及纤维蛋白单体Ⅱ。
纤维蛋白单体互相交联,生成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并将血液的有形成分包绕其中,形成牢固的血栓[3]。
2 纤维蛋白原与肿瘤的关系2.1 恶性肿瘤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机制目前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主要是通过肿瘤与凝血系统之间的作用而实现的。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WORD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故迄今为止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因子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
本文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 或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室标准委员会(NCCLS) 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质控),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检测、评价和指导改进,以堵绝误差,提高质量而言。
血栓与止血实验质控的目的,在于提高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可靠性。
可靠性首先取决于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主要靠实验室内部质控保证),其次取决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主要靠实验室外部质控保证)。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 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验。
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不仅费时、费力,徒劳无功,还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
3.有助于人群健康调查和建立血液学参数的正常范围# 为了解一定人群的健康水平,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血液学参考值的范围须进行较大规模人群的健康调查,健康调查必须要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保障,不然会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故质量控制对群体医学也有重要意义。
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进展李雪杰;陈晖【摘要】纤维蛋白原是主要的血浆蛋白凝血因子,除参与凝血外,在局部和全身炎症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是多种炎性疾病治疗干预的新靶标.纤维蛋白原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与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相关性已被众多研究所证实,也可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纤维蛋白原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深入研究纤维蛋白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测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04【总页数】5页(P637-641)【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作者】李雪杰;陈晖【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R459.9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由三对不相同的多肽链组成的糖蛋白,参与了血栓形成。
除在凝血瀑布中发挥作用外,Fib在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脏疾病、移植后器官衰竭)[1]以及某些癌症[2]中还可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存在。
已有研究表明,Fib可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与炎性细胞结合,干扰免疫炎性应答[2]。
此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不同于参与凝血级联反应的机制。
Fib不仅刺激血管生成,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3],在人类疾病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研究表明,Fib的水平不仅与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4-5]、心源性猝死[6]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存在相关性[7-9]。
Meade[4]研究显示,Fib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高Fib水平是血栓形成的有力证据。
纤维蛋白原与冠脉病变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与冠脉病变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维普资讯 ////0>.【】国医药导刊年第卷第期总第期纤维蛋白原与冠脉病变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刘梅颜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北京一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临床和基础医学研个位点脯氨酸羟基化,链一糖基化较长的连接端究证实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与酪氨酸形成二硫键。
和链在羧末端通过蛋白水的发病密切相关,是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血浆解作用降解,较短的部分通过聚合、交联凝固。
中的水平升高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 . 的合成部位展,导致冠脉内血栓发生率的提高,从而引起冠脉急性血浆中的最初在肝细胞中合成,其条肽链,包括、、链,在内质网的腔内经过组装形成条链事件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因此,更深人的了解的结构功能,在凝血系统中具体的作用环节,以及的二聚体。
同时也有报道,体内还有其他肝外合成与冠心病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链式结构显得尤为重的场所,如可在肺上皮细胞起源,在装配后进人上要,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皮细胞间的细胞间质和纤维母细胞。
. 的分子结构及其亚单位功能 .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及主要机制是球蛋白的一种。
球蛋白根据电泳图形分为、目前已经清楚, 一及其同家族成员其他一些细、三种,在和之间出现的峰为的图形。
分胞因子是影响基因表达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人和子量为万万道尔顿,大小为×。
鼠的个启动子进行功能分析,均显示在每个现已证明由条肽链组成, 、、链各两条, 基因近端启动子内的保守序列是一的整个分子形成结,中心结为区, 条肽链的氨基酸聚反应部位。
对鼠的链基因进行研究,发现一于区。
中心结两边各有条肽链分为、、链,组成能激活转录因子,同时与结合一束,通向周边结。
周边结为区,含有条肽链的羧基需要一激活该基因。
一促进的生成作用,端,其中链的末端伸出周边结,成为游离的螺旋。
可以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进一步增加。
糖皮质激的链主要是在两个位点磷酸化,由此保护素与一协同作用,关键在于它们促进了和其免受蛋白水解作用。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
2 3 不 良反 应 2组 治 疗 前 后 血 、 、 常 规 及 肝 肾 功 能 等 . 尿 粪
均 无 明 显 变 化 , 组 各 有 1 于皮 下 注 射 部 位 出 现 轻 微 紫 癜 , 2 例
余 无 明 显不 良反 应 。
3 讨 论
环 节 阻 止 脑 梗 死 进 一 步 加 重 。本 组 资 料 显 示 , 者 联 合 应 用 两 于 进 展 性 脑 梗 死 能 明 显 改 善 患 者 的 预 后 , 文 献 报 道 相 与 似 [ 。 治疗 组 总有 效 率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治 疗 组 治 疗 后 超 6 ] 敏 C反 应 蛋 白明 显 下 降 , 示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可 作 为 观察 临 提 床 疗 效 的 指 标 。2组 各 有 1例 于 皮 下 注 射 部 位 出现 轻 微 紫
抗 血 栓 作 用 , 防新 的血 栓 形 成 , 且 低 分 子 肝 素 具 有 生 物 预 并
可 以 看 出 治疗 组 治疗 前后 超 敏 c 反应 蛋 白 明显 降 低 , 对 照 与
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表 2 2组 治 疗 前 、 后超 敏 C RP比较 ( / ) mg L
导 致 继 发 性 的脑 组 织 损 害 、 水 肿 的 加 重 、 经 细 胞 坏 死 和 脑 神
[ 3 中华 神 经 科 学 会 .脑 卒 中 患 者 临 床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标 准 2
( 95 E] 中华 神 经 科 杂 志 , 9 62 ( )3 1 1 9 )J. 1 9 ,9 6 :8 .
同时 也 不 影 响 血 液 凝 固 、 小 板 聚 集 、 维 蛋 白 的 溶 解 或 出 血 纤 血 时 间 , 而不 会 增 加 出血 的危 险 _ 。 两 者 单 独 应 用 于 脑 梗 因 5 ] 死 的 治 疗 均 收 到 良好 效 果 。因 其 作 用 机 制 不 同 , 能 从 不 同 故
PRP PRF和CGF的研究进展与比较
PRP PRF和CGF的研究进展与比较李婷;戴骁意;沈洁;单乐天【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7(019)012【总页数】3页(P2355-2357)【作者】李婷;戴骁意;沈洁;单乐天【作者单位】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血小板作为全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富含多种生长因子(GF),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表皮生长因子(EGF)等。
血小板可释放多种因子在生理情况下发挥粘附、聚集、释放及收缩功能,能参与机体凝血机制,且还在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
而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第一代血小板浓缩物,是将新鲜全血通过特定离心方式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
在1998年Marx首先将PRP应用于骨重建中。
因其富含高浓度的血小板,含有高浓度促进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再生修复的生长因子,对骨再生和伤口愈合有积极的作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在PRP基础上最早在法国由Choukr-oun等[2]提出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
是在PRP的基础上,在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情况下制得的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聚合过程类似于自然形成的过程,这样一个纤维蛋白网络将导致一个更高效的细胞迁移和增殖,且能缓慢释放生长因子,延长作用时间从而促进伤口组织愈合;浓缩生长因子(CGF)是继PRP、PRF之后第三代血小板浓缩物,最早是由Sacco[3]提出,是利用血液样本和特殊的离心设备制备而出的更大、富含更高浓度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团块,故这些团块具有更好的促再生能力和可塑性,更易于吸收。
PRP、PRF、CGF作为血浆提取物研究的三个阶段的产物,有着各自不同的临床价值与应用。
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择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为组A,非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为组B,健康志愿者45例为组C。
比较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结果:(1)入院7、14及21 d,组A患者SSS评分均显著低于组B(P<0.05)。
(2)组A患者血浆Fib含量于入院3 d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
入院24 h、入院3 d及入院7 d,组A患者血浆Fib含量显著高于组B(P<0.05)。
结论:与非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
标签:脑卒中;缺血性;进展期;纤维蛋白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4~72 h病情继续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恶化,则称为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约占脑卒中的20%~30%,患者病情重,致残率及致死率高[1]。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不同于非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照研究,探讨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ib水平变化特征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为组A,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5~72岁,平均(61.3±8.2)岁。
非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为组B,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6~75岁,平均(63.1±7.2)岁。
另选择健康志愿者45例为组C。
1.2 研究方法于入院24 h、3 d、7 d、14 d及21 d检测血浆Fib水平。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后采用LG-PABER凝血因子分析仪进行检测,采用Clauss凝固法测定。
应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比较组A与组B患者神经功能评分(SSS评分)及三组间血浆Fib水平。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采用免疫比浊法或发色底物法等直接测定血浆中纤 维蛋白原的含量。
02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
80%
原理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免 疫复合物,使溶液浊度增加,通 过测定浊度变化来定量测定纤维 蛋白原含量。
100%
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 自动化分析。
80%
缺点
易受样本中其他蛋白干扰,需严 格控制实验条件。
免疫荧光法
原理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纤维蛋 白原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 微镜或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 光强度,从而定量测定纤维蛋 白原含量。
优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视化 效果好。
缺点
操作繁琐、需要专业设备和技 术支持。
酶联免疫吸附法
01 02
治疗指导
02
03
预后评估
通过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可指导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评估患者 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助于预测患 者的复发风险和生存期。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纤维蛋白原与疾病关系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常见于急性炎症、急性心肌梗死、脑 卒中、恶性肿瘤等疾病。
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
常见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
检测方法简介
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
通过测定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间接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
优缺点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识别异常纤 维蛋白原。但操作相对复杂,成本较高,且对于某些特殊 类型的异常纤维蛋白原可能存在漏检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热沉淀法
即将血浆加热到56℃,沉淀的Fg 用离心或 非免疫学的浊度法测定。这类方法简单快 速,适于宽范围的Fg浓度测定,且纤维蛋 白降解产物即使处于高浓度也不会干扰此 法,但特异性仍较差,一些研究指出该法 与Clauss法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3.电泳法
原理是利用Fg电泳时特征性的迁移率。但 Fg是一种相对较少的蛋白成分,故密度测 定扫描在一定程度上不准确,而且这种方 法太繁琐、费时,不适于常规工作
成不溶性的多倍体纤维素,在高浓度凝血酶及 低浓度纤维蛋白原Fg(0.05~0.8 g/L)的条 件下.血浆凝固时间由纤维蛋白原浓度决定,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作图,凝血酶凝固时间与纤 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
功能法准确特异,是wH0推荐的参考方法
(Jacobsson法)和NCCLS推荐的常规方法。 但这类方法的缺点是:在2个方面可引起测 定误差,一是测定的是纤维蛋白而非Fg。 已知Fg变成纤维蛋白时,会切下2个短肽, 这样,纤维蛋白实际上比Fg的质量少了约 10%。二是纤维蛋白一旦形成,就会吸附 一些凝血因子或纤溶因子,这样又会增加 所测Fg的量。此外,在获得纤维蛋白和洗 涤时比较麻烦且难以做到完全彻底,还容 易造成污染。另外还易受肝素等抗凝药物 影响
1.重量测定法
将Fg转变成纤维蛋白凝块经反复洗涤脱水 后,用精密天平(精确到0.000 1 g)称重。 该法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或精密仪器, 技术误差很小。在80年代有一些大型流行 病学研究将该法作为参考方法
2.酚试剂比色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的参考方法出 来前曾作为参考方法。该法将过量的凝血 酶加入血浆中,将产生的纤维蛋白凝块洗 涤数次后溶于NaOH溶液中。用Folin— Ciocalteau酚试剂或Biuret反应来测定。
实验室数 154 32 67 162 35 68
平均值 294.2 302.8 290.6 349.2 360.6 347.6
标准差 24.63 25.77 27.28 42.41 49.22 39.39
变异系数(%) 最大值 8.37 9.39 8.51 12.15 13.65 11.33 368.0 378.7 368.0 448.0 489.0 443.1
(四)其他方法或技术
1.PT演算法 该法根据PT测定完成时,全部Fg均变成纤维蛋 白,其形成的浊度或A 改变值与纤维蛋白的含量 呈正比,因此可由产生的浊度推算出Fg含量。 该法常见于一些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测定PT的 同时报告Fg值。一些文献报道,在Fg含量正常 时,该法与ClausS法相关性好,但当Fg减低时, 结果可能偏高。所以,虽然该法经济、简单、快 速,但如发现Fg含量较低或较高,应改用 Clauss法。也有学者认为PT演算法与Clauss,法 在正常及异常范围均有明显差异
改良的Jacobsson法
是WHO推荐的参考方法,为第1个血浆Fg 国际标准品(89/644)制备时所推荐使用的 方法。该法准确并满足2项有效测定Fg的主 要标准:首先通过凝血酶将可凝固的Fg从 血浆中分离出来,其次使用了简便的分光 光度法独立操作的定量步骤.
4.浊度法
该法原理是用凝血酶凝固的血浆,纤维蛋白 形成增加了浊度,并达到一个与Fg浓度成 比例的最后浊度。这种方法灵敏度低,对 Fg的最低检测限为0.5 g/L。
免疫学方法简便快速(除RIA),与参考方法及
Claus法的结果比较相关性好,但除可凝固的 Fg外,还可测定变性Fg(如无功能Fg )和Fg降 解产物(如果采用多克隆抗体)。 当Fg存在异质性(如恶性肿瘤、纤溶综合征、 消耗性凝血病等)时不会对免疫法产生明显干扰。 但由于血浆中存在大量无功能的Fg,用功能法 测定时结果明显偏低,而用免疫法或物理化学 法测定,结果多正常。总的说来,免疫学方法 用于临床常规实验室仍存在一定问题。
纤维蛋白原减少(<2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
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
其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 Fg是 血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Fg能增强红细 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 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 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
6.
von Clauss法 这是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推荐的常规方法,是最常用的可 凝固法,美国1975年使用率已占94% ,此 法具有简单、方便、快速、亦可达到一定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优点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1999年也VonClauss 法为常规测定方法
原理:凝血酶可将可溶性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
纤维蛋原与肾病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病患者均存在高凝状态,
Fg含量增高为其重要特征。 机制:尿中大量丢失以白蛋白为主的小分子 量蛋白质,出现低蛋白血症,刺激肝脏代偿 性合成蛋白质增多,血浆Fg和凝血因子Ⅷ活 性增高被认为是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多的一种 表现,这两种高分子量的凝血前质不能由尿 丢失,它们在血浆中的高浓度、高活性是肾 病综合征血栓形成的部分危险因素。
在血凝仪上测定纤维蛋白原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Von clauss法,另一种是PT演算法 2008年室间质评中有70家(38%)的实验室 使用Clauss法,有43家(23.4%)使用PT一 衍生法,40%实验室填报其它(不清楚检测 方法)
项 目 FIB
批号
200806
组 缺省组 PT演算法组 Clauss法组
(一)功能测定法
该法又称为可凝固蛋白法,即将Fg作为可凝 固蛋白来测定,因普遍认为Fg的主要特性是 其可凝性,所以血浆可凝固Fg的检测已成为 Fg的主要评判标准
功能测定法利用Fg特异的2种生化反应,即
凝血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和随后发生的纤维 蛋白单体聚集为纤维蛋白多聚体。在这些 方法中,通过加入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 块后的检测手段不同,又可分为重量测定 法、酚试剂比色法、紫外光度法、浊度法 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糖尿病是血栓前状态,其血浆黏度、Fg
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 改善体内血浆黏度和Fg含量对控制和治 疗肾病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原与DIC
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DIC: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血中纤维蛋 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体 内原有的Fg,使其含量减少
(二)物理化学测定法
这类方法在我国应用最广,可分为盐析法、 热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
1.盐析法 即通过亚硫酸钠、硫酸铵、甘氨酸或氯化钠等盐析 后用蛋白质显色剂显色或比浊法测定,常见的方法 如双缩脲法,即使用12.5% 亚硫酸钠溶液将血浆 中Fg沉淀分离,然后以双缩脲试剂显色。常用的 盐溶液中,除甘氨酸为特异性沉淀外,其余均为非 特异性沉淀,而甘氨酸的特异性也仅限于正常血浆; 在异常血浆中,甘氨酸的沉淀特异性会受到很大干 扰。所以,现在普遍认为这类方法欠准确。
在结构上Fg是由两条Aα
纤维蛋白原功能
血浆Fg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作为凝血蛋白(又称
凝血因子)直接参与体内凝血过程,是纤维蛋 白的前体,在凝血机制中参与凝血共同途径, 由可溶性Fg转变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使血 液凝固。(主要功能是它的可凝固性)
机制: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分子中
的两条α链的A肽和两条β链的B肽都断裂, 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 的 γ链无裂解作用。 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开始聚合成纤维蛋白。 在纤维蛋白稳定分子(ⅩⅢa)作用下,经 过共价交联的纤维蛋白网更加牢固。纤维蛋 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 后即能吸附凝血酶,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 成
5.动态Fg测定法(kinetic fibrinogen assay, KFA) 该法基于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动态反应,通过类似 凝血酶将Fg转化为纤维蛋白的作用,测定由于纤 维蛋白聚集而引起的浓度增加。该法使用由天然血 浆提供的凝血因子,因此非常近似凝血酶和Fg在 体内的反应。KFA法不仅可靠准确而且可全自动化, 在常规检测中极为简便快速。该法与WHO推荐的 参考方法和Claus法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且不受肝 素和香豆素治疗的影响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对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日益重视,对其
测定的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规定 检测结果在靶值±20% 的范围内,目前测定 主要包括Fg血浆水平、亚组分(HF和LF) 、纤 维蛋白单体聚集功能、基因多态性等几个方 面,其中血浆Fg含量测定最为常用 血浆Fg含量测定方法多达数十种,按原理分 为三类,即功能、物理化学和免疫学测定法
总之,所有血浆Fg测定方法中,功能法的
精密度、准确度、与参考方法的相关性最 好,其中又以clauss 法为佳。物理化学法 虽然相关性和精密度尚可,但准确度较差, 免疫法也是如此。现有方法除本身存在不 足之处外,还有许多干扰因素,如纤维蛋 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药物等;另功能法还 受Fg异质性的影响
2.粘度测定法
由于Fg外形呈球状且较大,故对血浆粘度 影响很大,因此可通过从血浆粘度中扣除 血清粘度来测定。粘度测定法与Clauss法 相关性较好,其重复性比Clauss法在低Fg 浓度时略差,在中等浓度时相当,在高浓 度时稍好一些,其所需标本量相对较大。 虽然这是一种老方法,但对拥有毛细血管 粘度计的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廉价、快速且 重复性好的可选方法
纤维蛋白临床意义
当Fg值超过正常参考范围(2.0~4.0
g/L) 时,即表示凝血功能异常;若低于1.5 g/L 时,机体出血的概率明显增加 Fg同时又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 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血浆Fg升高 (>4g/L)见于糖尿病、急性传染病、肾病综 合症、妊高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
这类方法都比较简单、快速,尤其适于急诊
检验,但缺点是本法的特异性不强。所测的 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部 分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而电泳法又 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