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概念
以太网和因特网的区别?
以太网(Ethernet)和因特网(Internet)是网络领域中常见的术语,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概念和技术。
1. 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LAN)技术,用于在局域网内部传输数据。
它是一种使用电缆连接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通信技术,采用的是共享媒体访问控制(CSMA/CD)协议来处理多台设备之间的冲突。
以太网常用于家庭、办公室和数据中心等小范围的局域网环境,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
2. 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是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
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网络通过路由器互相连接而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空间,提供了各种通信和信息服务。
因特网基于TCP/IP协议,支持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提供了许多互联网服务,如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等。
总结起来,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用于小范围的数据传输,而因特网是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和信息服务。
以太网是因特网的基础技术之一,因特网则是连接全球的网络基础设施。
工业控制网络与Ethernet和TCPIP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与Ethernet和TCP/IP技术1 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现场总线(Fieldbus)技术,由于其适应了工业控制系统向分散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促进了目前的自动化仪表、DC 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和PLC等产品所面临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给控制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但是,目前现场总线标准不统一,多种总线互不兼容,不同公司的控制器之间不能实现相互高速的实时数据传输,信息网络存在协议上的鸿沟,难以实现真正的开放性。
而以太网以其低成本、通信速率高、高度开放性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2 以太网技术介绍2.1 以太网技术基础以太网是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研制的。
它采用的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CSMA/CD)的多路访问协议。
设计以太网最初是为了使系统能够不局限于某一种传输介质,如光纤、同轴电缆、无线电波,因此取名为以太网。
80年代中期,IEEE在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开发的以太网基础上,制定了802.3LAN标准。
因此,现在有IEEE的802.3LAN标准和DIX II以太网2个标准,但二者差别不大,他们的帧格式如图1所示。
图1 DIX Ethernet数据帧格式在IEEE 802.3标准中,定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长度是2字节或者6个字节。
因此帧的长度范围是64-1518个字节。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目的地址和源地址长度都是6字节,因此帧的实际最小长度为72个字节。
2.2 以太网技术的特点以太网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技术的先进性,逐渐应用于工业现场。
与目前的现场总线相比,以太网具有以下优点:(1) 成本低廉目前以太网卡的价格只有Profibus、FF等现场总线网卡的1/10。
(2) 应用广泛以太网可以保证多种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可供选择。
以太网、PCIe和RapidIO的比较
以太网、PCIe和R apidI O的比较虽然在嵌入式系统中有许多连接元件的方法,但最主要的还是以太网、PCI Expres s和Rap idIO这三种高速串行标准。
所有这三种标准都使用相似的串行解串器(SerDes)技术,它们提供的吞吐量和时延性能都要超过宽的并行总线技术。
随着这些标准的不断发展,今后的趋势将是采用通用SerDe s 技术。
这意味着这些协议提供的原始带宽不会有明显的差异。
相反,每种协议的用途将取决于如何使用带宽。
大多数设计人员都很熟悉基本的以太网协议特征。
以太网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数据包传送方式。
在以太网物理层上建立的软件协议,如TCP/IP,需要提供信息的可靠传输,因为基于以太网的系统一般在网络层执行流量控制,而不是在物理层。
一般基于以太网的系统带宽都要超配20%到70%。
因此以太网最适合高时延的设备间应用,或带宽要求较低的板上/板间应用。
相反,PCI Expres s(PCIe)针对板上互连的数据包可靠传送作了优化,这种场合的典型时延在毫秒数量级。
PCIe协议交换的是事务处理层数据包(TLP),如读和写,以及被称为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的少量特殊链路信息。
DLLP用于链路管理功能,包括物理层的流量控制。
PCIe后向兼容传统的PCI和P CI-X器件,这些器件认为处理器位于总线层的顶部,因此PCIe具有能够充分利用与P CI 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知识产权的优势。
正如后文要讨论的那样,传统PCI总线对交换式PCIe协议有很大的约束。
RapidI O技术则针对嵌入式系统作了优化,尤其是那些要求多处理单元合作的嵌入式系统。
与PCIe一样,RapidI O协议交换的是数据包和被称为控制符的少量特殊链路信息。
以太网的名词解释
以太网的名词解释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企业等各种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以太网作为实现互联网连接的一种重要技术,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太网最早是由Xerox、Intel和DEC共同开发的一种局域网协议。
它基于电信号传输,采用了一种称为“以太网帧”的数据封装格式。
这种格式包括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内容以及冗余校验等信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以太网的工作方式是通过计算机之间的物理连接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每台计算机上都有一个网卡,它的作用是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网线发送出去。
多台计算机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
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广播和点对点。
广播是指通过局域网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可以接收到相同的数据,适用于需要向多台计算机发送相同信息的场景。
而点对点则是指数据只会被发送给指定的计算机,提供更加私密和安全的通信环境。
除了上述的基本概念,以太网还有一些相关的名词需要解释。
其中,网络拓扑结构是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例如,星型拓扑结构是指每台计算机通过一根网线连接到中央集线器或交换机,形成一个星形结构。
而总线型拓扑结构则是将多台计算机通过一条网线串联起来。
此外,以太网还有不同的速率和类型。
速率是指数据传输的速度,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不同级别。
不同的速率适用于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环境。
而以太网的类型则根据物理介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了光纤以太网、双绞线以太网等。
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10Mbps到如今的千兆以太网,其速率和传输距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太网已经成为了实现互联网连接的主流技术之一,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以太网作为一种局域网技术,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太网,不仅能够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还能够连接到互联网,获得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以太网技术原理课件(PPT 56张)
术,最长有效距离与100BASETX一样可以达到100米。用户可以采 用这种技术在原有的快速以太网系统中实现从100Mbps到 1000Mbps的平滑升级。
万兆以太网
已经开始部署,预计未来将有大规模的应用 标准为IEEE802.3ae
HUB设备工作原理:
1
2
3
4
5
OUT IN
OUT
OUT
OUT
HUB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
冲突域
LAN
LAN
HUB
LAN
LAN
LAN
HUB对所连接的LAN只做信号的中继,所有的物理设备构成了一 个冲突域。
由HUB组建以太网的实质
实际上网络中由HUB组建以太网,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冲突严重;
向所有端口转发广播帧和多播帧。
上述原则中存在三 处严重的错误,你 知道是什么吗?
正确答案
1.接收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帧; 2.利用接收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来建立MAC地址表(源地址自学习), 使用地址老化机制进行地址表维护; 3.在MAC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找到就将该数据帧 发送到相应的端口(不包括源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所有的端口发 送(不包括源端口); 4.向所有端口转发广播帧和多播帧(不包括源端口)。
目 标
学习完此课程,您将会:
了解以太网相关标准 掌握以太网技术原理和发展过程
内容介绍
第1章 以太网相关标准
第2章 以太网技术原理
以太网的诞生
以太网最初是由Xerox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
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 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工作原理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那么你对以太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以太网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以太网的概念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
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
它们都符合IEEE802.3。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所需的电缆较少、价格便宜、管理成本高,不易隔离故障点、采用共享的访问机制,易造成网络拥塞。
早期以太网多使用总线型的拓扑结构,采用同轴缆作为传输介质,连接简单,通常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但由于它存在的固有缺陷,已经逐渐被以集线器和交换机为核心的星型网络所代替。
星型管理方便、容易扩展、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作为网络的核心节点、需要更多的网线、对核心设备的可靠性要求高。
采用专用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或交换机)作为核心节点,通过双绞线将局域网中的各台主机连接到核心节点上,这就形成了星型结构。
星型网络虽然需要的线缆比总线型多,但布线和连接器比总线型的要便宜。
此外,星型拓扑可以通过级联的方式很方便的将网络扩展到很大的规模,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绝大部分的以太网所采用。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CSMA/CD)机制。
以太网中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
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1、监听信道上是否有信号在传输。
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工业以太网定义
工业以太网,所谓工业以太网通俗地讲就是应用于工业的以太网。
以太网是目前计算机局域网最常见的通信协议标准,但它是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工业现场环境的需求,比如高温、低温、防尘等,所以以太网不能直接应用于环境恶劣的工业现场。
所以工业以太网就随之产生了。
现代以太网技术与智能建筑以太网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历程,作为局域网组网的主要技术,一直长久不衰。
在这期间,令牌环、令牌总线、FDDI、ATM等技术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冲击着以太网在局域网领域的盟主地位。
但是以太网以其简单、价廉、高带宽、维护方便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牢牢地占领着局域网领域,并向着接入网和城域网领域发展。
自从以太网技术由共享发展到交换后,星型结构、交换与高带宽三大因素形成了与传统以太网大不相同的现代以太网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IT界已经不再寻找替代以太网的技术,转而寻找增强以太网的功能和将它扩展到新领域的途径。
现代以太网组网功能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基本的以太网功能。
TCP/IP与以太网是开放性的强强组合,逐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各个方面,给予智能建筑强大的生命力。
在智能建筑领域,TCP/IP以太网不仅作为信息服务/管理/监控的网络平台,而且越来越成为视频/语音等应用的支撑平台。
可以认为,随着安防数字化进程的加速,目前市场上直接采用标准双绞线和专用以太网来构成某些安防子系统的产品已经出现。
这样一来,出现基于以太网的多个子系统融合的、结构优化的、可靠的、—体化的安防系统已经不是一种方向性的讨论了。
在某些智能建筑的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中,现场控制网络采用工业控制以太网已不是个别的案例了。
<H2>现代以太网技术特征</H2>传统以太网(DIX)的核心思想是在共享的公共传输媒体上以半双工传输模式丁作,网络的站点在同一时刻要么发送数据,要么接收数据,而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
导致十双工传输模式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传输媒体上站点发送帧的碰撞。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组建局域网_2以太网组网技术
Add Your Text
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开发
1980年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的技术标准
IEEE参照制定802.3局域网国际标准
通常将按IEEE 802.3 规范生产的以太网产品简称为以太网。
二、成熟应用的以太网 物理层标准 • 10BASE2 最大距离, 运行速率
假定D返回数据给 1 C
A B C 集线器 D
交换机的数据交换过程举例
交换机
3 集线器 F 集线器 I G H 地址 接口 A B E G C D 1 1 2 3 1 2 2
交换机收到来自D的帧 D 不在表中,表添加记录 D: 接口2 表中记录 C在表中,交换机只将帧转发给接口1 C收到该帧
以太网数据帧的前导字符
前导字符的作用是使接收节点进行同步并做好接收数 据帧的准备。前7个字符均为10101010,称为前同步 码,后一个字节10101011,为帧起始标识符。 说明:
不同以太网的数据帧中各个字段的定义是不同的, 而且彼此互不兼容,即它们的MAC帧结构是不同的, 但是上层的LLC帧结构是相同的。
• 在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上,可以存在许多种 不同的运做模式,在速度上有10M,100M不 等,在双工模式上有全双工和半双工等,为 了减轻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和维护的工作量, 人们提出了自动协商技术。自动协商只运行 在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上,是一种物理层的 概念。 • 如果链路两端的设备有一端不支持自动协商, 则支持自动协商的设备选择一种默认的工作 方式,比如10M半双工模式运行。这可能会
标准以太 网的特性 拓扑结构主 要是总线型 和星型
传输介质为同轴电 缆、双绞线和光纤
是一种共享型网络
以太网简史
第一部分以太网络简史以太网络最早是在1973年后在加州帕拉阿图的全(Xerox)公司实验室中构思和实际作出来。
由Robert Metcalfe博士(一般称他为“以太网之父”)所发展的﹐以太网络是以2.94Mb/s(Million bits per second,每秒百万比特速度)(3Mb/s)的速度运作。
在1983年6月IEEE (标准委员会国际电子电极工程师协会)批准了第一个IEEE802.3的标准。
由双绞线的以太网络(Ethernet-twisted-pair)(10BASE-T)的标准在1960年9月被IEEE批准﹐因此很快的就变成了办公自动化应用之以太网络介质中较受欢迎的选择。
以太网络是在办公室﹑家中最常见的内部网络﹐其传输速率已由1983年初见时的10Mbps﹐进展至目前常见的1Gbps﹐速率在短短的几年内增加了一百倍。
目前正在发展以太网络的最新传输速率则是10Gbps﹐详细的标准规范将会制定在IEEE802.3标准﹐此标准已在2002年第二季度完成制定。
并使目前主要是为传送SONET/SDH数据框架的暗光纤(Dark Fiber)可传送资料框架﹐以太网络跨入都会网络﹑广域网络的领域。
第二部分以太网络2-1 传统以太网络(Ethernet)二十世纪八十年﹐IEEE的一个委员会意识到许多单位存在着这样的需求﹕即在现有的非屏蔽双绞线的基础上以10Mbit/s的运行速率在以太网上传输信息。
尽管有几个厂商已经开始了使用UTP电缆传输以太网信号的设备﹐但这类设备都是专用设备﹐不具有互操作性。
因此﹐IEEE的一个新的任务就是开发一种运行于10Mbit/s且使用UTP电缆的802.3网络标准。
IEEE在1990年9月作为802.3i通过了这一标准﹐但这一标准通常被称为10BASE-T﹐其中T代表使用双绞线。
10BASE-T标准支持10Mbit/s的运行速率﹐在不使用中继器的情况下使用双绞线传输的距离最大可达100米。
Ethernet和Internet的区别是什么
1.Ethernet和Internet的区别是什么?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的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历史:以太网是由日本施乐公司与DEC和Intel公司于1980年合作开发的一个局域网协议。
Internet是将以往相互独立的,散落在各个地方的单独的计算机或是相对独立的计算机局域网,借助已经发展得有相当规模的电信网络,通过一定的通讯协议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互联。
在这个互联网络中,一些超级的服务器通过高速的主干网络(光缆,微波和卫星)相连,而一些较小规模的网络则通过众多的支干与这些巨型服务器连接。
在这些连接中,包括:物理连接和软件连接。
所谓物理连接就是,各主机之间的连接利用常规电话线,高速数据线,卫星,微波或光纤等各种通信手段。
那么软件连接是什么呢?是全球网络中的电脑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
换句话说,就是使用相同的通讯协议2.Ethernet IP和profinet的区别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个以以太网为基础的开放架构的现场总线系统,EterCAT名称中的CAT为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控制自动化技术)首字母的缩写。
最初由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Beckhoff Automation GmbH)研发。
1.2 以太网基本概念及原理
课程 BA000007 以太网技术ISSUE1.0Huawei Technologies目录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 (1)课程目标 (1)第1章概述 (2)1.1 以太网技术起源 (2)1.2 以太网的设计目标 (3)1.3 以太网基本技术 (3)1.3.1半双工CSMA/CD (3)1.3.2 以太网的物理介质 (4)1.3.3 全双工以太网和以太网交换机 (4)1.3.4 以太网的应用 (5)1.4 以太网物理层及相关设备 (6)1.4.1 物理层系列标准 (6)1.4.2 100BASE-TX物理层 (7)1.4.3 自动协商 (8)1.4.4 集线器 (9)1.5 物理层总结 (10)第2章数据链路层 (11)2.1 数据链路层特点 (11)2.2 以太网链路层的分层结构 (11)2.3 MAC子层 (12)2.3.1 半双工MAC子层 (12)2.3.2全双工MAC子层 (13)2.3.3 MAC地址和数据帧的收发 (14)2.4 LLC子层 (15)2.5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总结 (17)第3章以太网交换机 (18)3.1 以太网交换机体系结构 (18)3.2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过程 (19)第4章 VLAN基本概念 (21)4.1 VLAN的划分方式 (21)4.1.1基于端口的VLAN (21)4.1.2基于MAC地址的VLAN (21)4.2 交换机间链路 (22)4.2.1 802.1Q帧格式 (23)4.2.2 数据帧在不同类型端口之间的转发 (24)4.2.3 VLAN在交换机上的配置 (25)4.3以太网的QoS保证 (25)第5章千兆以太网 (27)5.1 千兆以太网基本概念 (27)5.1.1 8B10B编码 (27)5.1.2 有序集 (27)5.1.3 数据的封装 (28)5.2 千兆以太网自动协商内容 (29)5.2.1双工模式 (29)5.2.2流量控制 (29)5.2.3 运行速率 (30)5.3 千兆以太网自动协商过程 (30)5.3.1 功能编码 (30)5.4 千兆以太网案例分析 (31)第6章二层组播 (33)6.1 二层组播基本概念 (33)6.1.1 组播MAC地址 (33)6.1.2 MAC层数据帧的接收 (34)6.1.3 组播转发表 (34)6.2 二层组播协议 (35)6.2.1 IGMP协议 (35)6.2.2 GMRP协议 (37)6.3 总结 (37)第7章生成树协议 (39)7.1 广播风暴 (39)7.2 生成树协议基本概念 (40)7.2.2 根交换机 (40)7.2.3交换机标识和交换机优先级 (40)7.2.4端口成本和端口优先级 (41)7.2.5根端口 (41)7.2.6指定交换机和指定端口 (41)7.3 生成树协议的运行过程 (42)附录缩略词表 (44)课程说明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宽带网络产品工程师培训的公共课程。
电信城域以太网业务:概念、模型和结构
电信 城域 以太 网业务 : 概念 、 模型 和结构
唐 哲 红 ’马钰 璐 ’冯 明 。 平碹 ’ 。 , 柴
(. 1中国 电信股 份 有 限公 司上 海研 究 院 上 海 2 0 2 ; . 0 12 2 中国 电信 集 团股 份 有 限公 司 北 京 1 0 3 ) 0 0 0
月 尸 站 点 B j
f N 户 I j U 网侧 M UI 侧 f I N 户 I I 端 l N络 E U客 I N N 络 I I 端 网 U客
T T
端到 端 以太 业务流
图 1 横 向 组 网参 考 模 型
3 个业务逻辑功能相互独立。 下一层分别为上层提供服务。 传送业务层可采用不同的传送技术 。 比如 IE 0_ E E823
U IM N的以太网业务层 与传送 网络 的接 口是 N I N:E N;
M N的以太网业务层与应用业务层的接 口是 SN I E E -N : N M 与其他 M N的接口是 EN I E .N 。
逻辑管道在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中扮演着非常重要 的
角色 。 依靠在有限的网络资源里构建统计复用的逻辑管 道。 流量可以有效地隔离开来 , 通过对逻辑管道及其 中
3 城 域 以太 业 务 类 型
立体业务参考模型从 Z轴看,与传统的电信网络一
样, 分为逻辑的 3 个平面 : 数据平面、 控制平面和管理平 面。数据平面功能是与业务承载相关联的功能, 控制平面 功能是与信令控制相关联的功能. 管理平面功能是网络与 业务管理相关联的 能。
供参考模型, 或都称为 Spre ces ea t A cs。根据 M N的模型, a E 运营商可以在城域甚至广域范围内,端到端以二层逻辑管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以太网是什么数据类型?以太网是什么协议?以太网是什么概念?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以太网是什么数据类型?以太网是什么协议?以太网是什么概念?摘要: 以太网由zilog 公司的网络发展而来,1980 年由DEC、Intel、Xerox 三家公司联合宣布了以太网的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着名的总线网。
集散控制系统中,采用CSMA/CD 方式传输数据的总线网络大多采用以太网。
(1)结构...以太网由zilog 公司的网络发展而来,1980 年由DEC、Intel、Xerox 三家公司联合宣布了以太网的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着名的总线网。
集散控制系统中,采用CSMA/CD 方式传输数据的总线网络大多采用以太网。
(1)结构分层以太网的网络结构分为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高层用户层,如图1 所示。
控制器插件板完成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同袖电缆侧的收发器完成物理层的功能。
图2 详细地说明了各层功能。
图1 以太网的分层及其物理实现图2 以太网各层的功能(2)物理层以太网的物理层采用50Ω基带同袖电缆作为通信媒体。
数据传输速率通常是l0Mbps,甚至达到10Gbps(工业以太网)。
工作站最多1024 个;工作站间通过中继站可达2.5km。
每个工作站由收发器、收发器电缆、以太网接口及主机接口等组成。
若干个工作站挂接在一根同轴电缆上组成分支式无根树(Branching non-rooted tree)的一个段,段与段之间用中继器连接。
每根同袖电缆的长度应小于500m,收发器电缆小于50m,可挂接最多100 个工作站。
实际集散控制系统中,挂接的工作站数远小于该约束数目。
物理层的通信信道具有下列特点:①在同一网络上,两个以上的数据链路之间具有收发信息的能力;②检测载波的能力;③捡测冲突的能力‘④最大往返传输的延迟时间是45μs。
物理层需要其硬件完成下列功能:①数据编码,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方式;②发送同步和时钟信号;②载波捡出和冲突检出;④位传送和接收,在数据帧前加入64 位的前同步信息位模式:10101010 l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l0 10101010 10101010 l0101011前七组均为l0101010,最后一组为10101011。
ethernet signal quality -回复
ethernet signal quality -回复什么是以太网信号质量(Ethernet Signal Quality)?如何确定以太网信号质量?为什么以太网信号质量对网络性能和连通性至关重要?本文将以这些问题为基础,深入介绍以太网信号质量的相关概念和重要性。
以太网是一种用于局域网(LAN)中的标准网络技术,它通过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每个以太网网络都有一个或多个接入点,以太网信号质量就是这些接入点传输数据时的性能指标。
确定以太网信号质量的第一步是通过衡量信号的强度(Signal Strength)。
信号强度是指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或接入点)接收到的信号的电压或功率。
这通常以负值表示,-dBm(分贝毫瓦)是常用的度量单位。
较高的信号强度表示较强的信号。
其次,信号质量还可以通过衡量噪声(Noise)来确定。
噪声是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干扰信号。
它可以来自外部电磁辐射,如微波炉、电视或无线电设备,也可能来自网络设备本身的内部干扰。
噪声通常以负值表示,与信号强度相反,较低的噪声值表示较好的信号质量。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到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这一因素。
误码率是指在传输数据时发生错误的比例。
当接收到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不完全匹配时,就发生了误码。
一般来说,较低的误码率表示更好的信号最后,延迟(Latency)也是评估以太网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到接收所需的时间。
较低的延迟能够提高网络的响应速度,对于实时应用程序和对延迟敏感的任务非常重要。
以太网信号质量对于网络性能和连通性至关重要。
首先,较高的信号强度可以减少数据的传输错误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当信号强度较弱时,信号可能会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被噪声干扰,从而导致数据错误或丢失。
其次,低噪声水平将减少数据传输中的干扰,提高信号的准确性。
噪声会引起信号的失真和混淆,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
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
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
梅特卡夫和Saltz 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
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
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编辑本段]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一、标准以太网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
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I EEE 802.3标准中,为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直径为0.4英寸、阻抗为50Ω粗同轴电缆,也称粗缆以太网,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拓扑结构为总线型;10Base-5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粗同轴电缆、带有AUI插口的以太网卡、中继器、收发器、收发器电缆、终结器等。
·10Base-2 使用直径为0.2英寸、阻抗为50Ω细同轴电缆,也称细缆以太网,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拓扑结构为总线型;10Base-2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细同轴电缆、带有BNC插口的以太网卡、中继器、T型连接器、终结器等。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拓扑结构为星型;10Ba se-T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3类或5类非屏蔽双绞线、带有RJ-45插口的以太网卡、集线器、交换机、RJ-45插头等。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网络的最大跨度为3600 m,网段长度最大为18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二、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
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 bs光缆的LAN。
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
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
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 -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
1995年3月IEE 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
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
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
在传输中使用4 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
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
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
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
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和125um)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550米。
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3000米。
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
它使用MIC/FD DI连接器、ST连接器或SC连接器。
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50m、412m、2000m或更长至10公里,这与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100BASE-FX特别适合于有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3、4、5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
100Base-T4使用4对双绞线,其中的三对用于在33MHz的频率上传输数据,每一对均工作于半双工模式。
第四对用于CSMA/CD冲突检测。
在传输中使用8B/6T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25MHz,符合EIA586结构化布线标准。
它使用与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
三、千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最新的高速以太网技术,给用户带来了提高核心网络的有效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的最大优点是继承了传统以太技术价格便宜的优点。
千兆技术仍然是以太技术,它采用了与10M以太网相同的帧格式、帧结构、网络协议、全/半双工工作方式、流控模式以及布线系统。
由于该技术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操作系统,因此可与10M或100M的以太网很好地配合工作。
升级到千兆以太网不必改变网络应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投资保护。
为了能够侦测到64Bytes资料框的碰撞,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离更短。
Gi gabit Ethernet 支持的网络类型,如下表所示:传输介质距离1000Base-CX Copper STP 25m1000Base-T Copper Cat 5 UTP 100m1000Base-SX Multi-mode Fiber 500m1000Base-LX Single-mode Fiber 3000m千兆以太网技术有两个标准:IEEE802.3z和IEEE802.3ab。
IEEE802.3z制定了光纤和短程铜线连接方案的标准。
IEEE802.3ab制定了五类双绞线上较长距离连接方案的标准。
1. IEEE802.3zIEEE802.3z工作组负责制定光纤(单模或多模)和同轴电缆的全双工链路标准。
IEEE802.3z定义了基于光纤和短距离铜缆的1000Base-X,采用8B/10B编码技术,信道传输速度为1.25Gbit/s,去耦后实现1000Mbit/s传输速度。
IEEE802.3z具有下列千兆以太网标准:·1000Base-SX 只支持多模光纤,可以采用直径为62.5um或50um的多模光纤,工作波长为770-860nm,传输距离为220-550m。
·1000Base-LX 多模光纤:可以采用直径为62.5um或50um的多模光纤,工作波长范围为1270-1355nm,传输距离为550m。
单模光纤:可以支持直径为9um或10um的单模光纤,工作波长范围为1270-1 355nm,传输距离为5km左右。
·1000Base-CX 采用150欧屏蔽双绞线(STP),传输距离为25m。
2. IEEE802.3abIEEE802.3ab工作组负责制定基于UTP的半双工链路的千兆以太网标准,产生IEEE802.3ab标准及协议。
IEEE802.3ab定义基于5类UTP的1000Base-T标准,其目的是在5类UTP上以1000Mbit/s速率传输100m。
IEEE802.3ab标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1) 保护用户在5类UTP布线系统上的投资。
(2) 1000Base-T是100Base-T自然扩展,与10Base-T、100Base-T完全兼容。
不过,在5类UTP上达到1000Mbit/s的传输速率需要解决5类UTP的串扰和衰减问题,因此,使IEEE802.3ab工作组的开发任务要比IEEE802.3z复杂些四、万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规范包含在IEEE 802.3 标准的补充标准IEEE 802.3ae 中,它扩展了IEEE 802.3 协议和MAC 规范使其支持10Gb/s 的传输速率。
除此之外,通过WAN 界面子层(WIS:WAN interface sublayer),10千兆位以太网也能被调整为较低的传输速率,如9.584640 Gb/s (OC-192),这就允许10千兆位以太网设备与同步光纤网络(SONET)STS -192c 传输格式相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