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之小石潭记
1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
◎第11篇小石潭记:怡情养性(对自然之境的所见所思所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
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①,崖石上覆如瓮口。
旭日正在崖端,与颓②波突浪,掩晕流辉。
俯仰应接,不能舍去。
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
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③水边突出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遂涉涧从左,则五漈④之石门矣。
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泉,上碍云影。
人缘陟⑤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
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节选自《游九鲤湖日记》)【注释】①夭矫:飞腾的样子。
②颓:下坠。
③矶:水边突出之石。
④漈(jì):瀑布。
⑤陟:登。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A. 仰视双瀑从空.夭矫()B. 涧右之路之穷.()C. 欲.合不合()D. 惟.闻泉声鸟语耳()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 芳叔急于.出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 与.颓波突浪天与.云与山与水C. 则.五漈之石门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 阴风吹之.蹴尔而与之.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水边突出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迁移攻关练(1)空①空.谷传响__________②浊浪排空.__________③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④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2)穷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②穷.冬烈风__________③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___④欲穷.其林__________(3)欲①解衣欲.睡__________②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③夕日欲.颓__________(4)惟惟.吾德馨__________(1)于①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②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__③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④于.我如浮云__________(2)与①与.人期行__________②吾与.徐公孰美__________③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④公与.之乘__________(3)则①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②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③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4)之实词迁移虚词迁移4. 选文和《小石潭记》中描写的水,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③登轼而望之.__________翻译迁移(1)其间千二百里间:__________(2)可以为师矣可: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1篇小石潭记【参考译文】刚到涧底,芳叔忙着走出峡谷,在峡谷口坐着等我,没有再进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4分)答案:6. 2 (1)大约(1分)(2)呆呆的样子(1分)7. 4 (1)水格外清凉。
(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尤”、“清冽”各占0.5分,如学生把“尤”翻译成“尤其”也给分。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选贤与能” 翻译通顺给1分,“讲信修睦” 翻译通顺给1分)8. 4 此题答案多元化。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菏泽市2020年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8.作者通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5.(1分)柳宗元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3篇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3篇《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每个1分。
(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1)(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⑤,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⑦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⑧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刘基,字伯温。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
专题23《小石潭记》(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潭中鱼 / 可百许头,皆 / 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 下彻,影 / 布石上,佁然 /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 与游者相乐。
潭 / 西南 / 而望,斗折 /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 / 犬牙差互,不可知 / 其源。
坐潭上,四面 /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 / 寒骨,悄怆 / 幽邃。以 /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 记之而去。
25.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①清澈。(水尤清冽)
②清澈。(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引言《小石潭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收录在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以小石潭为背景的散文,鲁迅先生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本文以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引发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小石潭的景色小石潭位于清过宫附近的一个山坳里,四周松柏参天,石台森然。
文中鲁迅先生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潭水清澈见底,湖水荷叶点点,犹如点缀着一颗颗翡翠。
山水相互映衬,绿意盎然。
小石潭的动物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的动物,如山泉中的鲤鱼、大雁飞过的景象,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潭水中的鲤鱼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宛如一群欢快的孩子在水中嬉戏。
大雁的飞翔则展现了一种高洁和自由,仿佛在天空中划过一支幅动人的画笔。
小石潭的故事文章还讲述了一段小石潭的故事。
这是关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掉入潭水,幸运地被爷爷救了上来的故事。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读者,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转折点,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和把握,因为它们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对生活的思考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和故事,鲁迅先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告诉读者,无论在生活中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者困境,都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从中汲取力量向前迈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大海中安然航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
总结《小石潭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和一个小孩的故事,展示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启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敏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向前迈进,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心境:孤寂悲凉(寄情于景)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 什么辞格?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考点2: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当堂检测(看谁记得快)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2、佁然不动: 佁然:(古)呆呆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3、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居: (古)停留 (今)居住
当堂检测(看谁记得快)词类活用
潭中气氛
(气氛—感受)
2、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 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 藤蔓。用了“隔”“闻”“伐”“取”“见” 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 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移步换景)
3、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镜头?
影布石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
幽深极了。
《记承天寺夜游》考点2:重点词语
欲: 想要,准备 月色: 月光 入: 进 户: 窗户,这里指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起: 起身 欣然: 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 行: 出行 空明: 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 交错纵横 样子。 交横(héng): 盖: 原来是 耳 语气词,“罢了” 闲:闲人。 没有事情要做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
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第23篇 小石潭记
•
•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
下见小潭(向下)
•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
•
③形容词作动词:日光下澈(穿透)
•
3. 古今异义
原文
古义
今义
影布石上
•
崔氏二小生
••
映
可做衣服的棉、麻等材料
年轻人 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 青年男子
乃记之而去•
离开
潭中鱼可• 百许头 大约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表示同意
潭西南而望,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
斗折蛇行,明灭可 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
••
见。其岸势犬• 牙• 差•
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 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互,不可知其源。
•
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重点翻译用铺底标识)
坐潭上,四面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
竹树环合,寂寥无 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
作品主旨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
美和凄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补充
①闻(听到)水声
•
②心乐(以……为乐)之
•
③水尤(格外)清冽(清凉)
•
••
④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头
•
•
⑤皆(都)若(好像)空游无所依
•
•
⑥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
人,凄• 神• 寒• 骨• ,悄• 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
怆• 幽• 邃• 。以其境过 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
清• ,不可久居,乃 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世俗的无奈,是我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在小石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灵异的场景:一只黑猪被困在石潭中,无法自拔。
作者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下潭中救起了这只黑猪。
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古代的墨吏来说,他们是以严谨的规则行事,但在面对人性善良的瞬间,他们也会无私地伸出援手。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当代社会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利,很少有人会像古代墨吏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善良与正义。
相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地被功利主义和私利驱使,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小石潭记》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这部作品告诫我们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牢记古代墨吏的榜样,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像古代墨吏一样,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石潭记》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用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隐士在小石潭上的生活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隐士的生活环境。
小石潭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中流过,潭水碧绿清澈,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景色宁静而美丽。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及考题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及考题分析《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及考题分析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
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元和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游历永州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创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解析——《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解析——《小石潭记》⑴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⑵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⑴[篁竹]竹林。
⑵[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⑶[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⑷[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冽:凉。
⑸[尤]格外。
⑹[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⑺[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⑻[坻]水中高地。
⑼[嵁]不平的岩石。
⑽[翠蔓]翠绿的藤蔓。
⑾[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⑿[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⒀[可]大约。
⒁[许]表示约数。
⒂[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布:映照⒄[澈]穿透。
⒅[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⒆[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⒇[俶尔]忽然。
(21)[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24)[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25)[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26)[悄怆]凄凉。
(27)[邃]深。
(28)[清]凄清。
(29)[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3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答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案】潭中的鱼大约的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⑷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含答案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5.字里有乾坤。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澈:(2)拥.毳衣炉火拥:6.句中有深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7.光影辉映,妙不可言。
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①啜醨②,(1);果蔬草木,(2)。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
②啜醨(lí):喝薄酒。
8.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B.皆可以饱9.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5.穿透裹、围6.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7.示例:甲文中“影布石上”描绘出日光、潭水交融,鱼影映在潭底石上的清晰画面,侧面衬托潭水的澄澈透明;乙文“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妙用“痕”、“粒”等量词,写出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少而微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头至尾B.择善而从C.从长计议D.从天而降11.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12.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
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
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
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访君《游明圣湖日记》)“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
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枋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得以欣赏“佳境”。
【答案】10.B 11.D 12.伐竹取道呼舟对渡【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隶而从者”的句意是:跟随着去的人,“从”意思是跟从;A.从头至尾:意思是从开头至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从:指拿……作起点,起于……;B.择善而从:(同行者中)选择好的(人),跟从(向他学习),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从:跟从;C.从长计议:①慢慢儿地多加商量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指拿……作起点;D.从天而降:从天上突然降下来。
《小石潭记》学情介绍
《小石潭记》学情介绍一、学情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本文感情流露很含蓄,学生学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景物特点2、理解细致入微的写景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并说出其作用3、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了解景物特点,学习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感情含蓄复杂,学生不容易读懂。
我采取让学生多角度朗读的方法与文本交流。
通过设计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因此,确定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个合理而富有层次的教学过程,将带给学生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图片,学生欣赏。
)教师导入:我们曾领略过三峡的雄奇险拔,了解了郦道元爱山恋水之情;我们曾饱览过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明白了吴均避世退隐之志。
林语堂说过:“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
”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排遣心中的失意,常常寄情山水。
那么诗意的小石潭遇见失意的文人会怎样呢?设计意图:我在导语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和阅读期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绪准备。
(二)欣赏小石潭——感受诗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这三个板块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听读——感知内容。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1.本文按顺序,依次写了、、、。
【中考必考文言文】小石潭记
•坐在石潭上边,四周竹子和 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 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 气彻骨,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 不能长久停留,于是就记下 那里的景致离开了。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姆潭记》 《钴姆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 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 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 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 求精神的寄托。
江雪
柳宗元
失意 千山鸟飞绝,
孤独 的写
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 底是“乐”还是“忧”?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乐景写哀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
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 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 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 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 情又会流露出来。
赏析 4、文章第二段用了衬托的手法, 仔细阅读,作者写了哪些事物? 要用这些事物来衬托什么?
本段写了游鱼、鱼影、日光、
底石等事物,这些事物都是潭水 中的,作者是要用这些水中清晰 可见的景物,衬托水的清澈
•三、写潭水的来源, 突出溪水的曲折、幽 远。
四、潭上四周景色给人 的感觉。
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突 出“凄清、悄怆”之感。
是一首
的古
典曲子。
找出你最心神向往 的景物,或最能让 你展开想象的景物, 加以描绘。
(一)疑难词: 以: 1、全石以为底: 以:介词,把。
以为:把……当作 2、卷石底以出:
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3、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
2008年、2009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小石潭记》试题汇编全国通用
2008年、2009年《小石潭记》中考题汇编2008年上海市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小石潭记(节选)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发文学家____(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6.节选部分的景色按照作者的游踪来写,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____的。
(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分)三)(6分)4.(2分,每空1分)唐柳宗元 5.(2分)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儿。
6.(2分)快乐2008深圳市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小石潭记(16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 a)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 a)。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摇缀(zhuì),参差披拂(f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xuán)。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课文: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 a)之。
(成林的竹子)(快乐)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远,隔着大片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和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非常喜悦。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 a)。
砍掉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全石以为底,(把-----作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向上翻卷,露出水面。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以:而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崖岸。
4.青树翠蔓(màn),蒙络(lu?) 摇缀(zhuì),参差披拂(fú)。
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长短不齐,随风飘荡。
5.潭中鱼可百许(表示约计的数量:左右)头,皆若空游(游动)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静止〕然不动;俶〔chù〕尔(忽然)远逝,往来翕(xī)忽(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日光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像是摆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开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和游人戏耍似的。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能够)见。
向潭西南方向看去,(岸势)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爬过那样弯曲。
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8.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交相错杂),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着,不知道(看不出)它的源头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包围寂静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坐在石潭边,四周全是竹子和树环绕着,寂静没有人们来往,(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幽深。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
因为那里环境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就记下这番景色离开了。
11.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xuán)。
一同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12.隶(随从)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随同前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分析课文:[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官至礼部员外郎。
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再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后病死在柳州任上。
全文突出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静穆,写水、写鱼、写树木、写岩石,写得很细腻,笔调又很清新。
显示出作者善于用清词丽句描画它们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宛如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
尤其是文中对清冽空明的潭水中活泼生趣的游鱼描写,用笔清妙,更使作品增添了神韵色泽。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1.发现小潭→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闻声—见形)小潭源流→4.潭中气氛(溪身—岸势)(气氛→感受)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写小石潭所在地和周围环境以及潭的结构。
竹—水—石-树-形-----移步换景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水(清)鱼(神)(动、静)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
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
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不动。
#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翕忽;#写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第三段:写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和两岸形势。
岸(曲折、深远)形---形象比喻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
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对潭周围气氛的感受。
景:悄怆幽邃(客观)情:凄神寒骨(主观)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
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幽伤心情的反映。
#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
”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
因为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第五段:写同游者的姓名。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l)小石潭的全貌:_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__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的景物:_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答: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