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品尝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境界。
2、经过与《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达成背诵。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借助品读、想象,领悟小令凄婉萧瑟的境界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意会曲中情味。
经过两首小令描绘的景物上的异同样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课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教课设备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企图1、课前播放歌曲《故1、赏识歌曲。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乡的云》。
2、自由讲话。
从学生学过的诗句新课2、诗句接龙:回首学下手,激发学生对文激发过的对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兴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边的学习作铺垫。
朗诵1、作者马致远简介。
1、认真倾听,自读课文是理解课文2、播放课文视频。
由朗诵课文。
文章的基础,有助于初步3、范读课文。
2、个别朗诵、小掌握文本。
感知组朗诵、全班齐读。
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深阅读课文,思虑品指引学生抓住入理解小令内容:味,沟通读后有感觉。
小令中的要点词,细1、作者描述了哪些景用自己的语言来细品尝,意会境界,物?这些光景有何特点?表述作者描述的风景。
感悟作者在文字背2、从这些光景的描绘经过秋景的描绘,后隐蔽的感情,认识中,你品读出了作者如何的表现羁旅行子的悲秋本文的写作特点。
研读感情?情怀和思乡之情。
课文3、纵观这首小令,请“断肠人在天涯”深入你用简短的语言来给这幅表现了作者悲伤欲绝理解图画拟一个适合的名称。
的感情,以及颠沛流离4、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从哪一要点词句表现出来?表现了他如何的情感?5、介绍“借景抒怀,情形交融”的写作特点。
比较1、出示表格。
1、全班齐背《天小组合作学习阅读2、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净沙·秋》。
能培育学生的参加赏析对两首小令进行比较。
2、小组合作研究,意识及合作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合作探究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并加深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这首歌的名字叫《枫》。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一边想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景啊?嗯,大家描述的秋景都很美呢。
每个人印象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研读、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天净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才是最为关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接下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自主探究感悟来读懂课文.围绕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导入课堂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符合课文情境的,请大家欣赏,然后问学生,如果给这幅图配首诗,应该是什么诗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天净沙·秋思》全诗的朗读与背诵。
3.词语解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押韵、平仄、节奏。
5.探讨“悲秋”主题在诗中的体现,感受作者孤独、忧伤的情感。
6.课堂讨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押韵等概念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朗读中感受到韵律美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在诗歌中识别修辞手法,并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情感的共鸣与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忧伤,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举例:在分析“枯藤老树昏鸦”时,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代表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衰老等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
另外,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内容感到困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实践活动中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接触得不够多,缺乏足够的感知和体验。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朗读和欣赏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和模仿,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最新精编)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重点:《天净沙.秋思》默写,理解和分析内容及其方法。
教学目标:1.背诵这首诗,并课后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中作者借助景物所表达的思乡之情3.体味情景交融的特点。
4.在感受语言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要求: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马致远的写作意境。
教学重难点:1.诗人如何含蓄地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感情融合诗句中?2.体会本诗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本课内容。
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什么是元曲?①了解元曲。
这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只,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抒写了作者深沉的愁思。
这支散曲凝聚着作者长期的人生体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那个骑着瘦马漂泊天涯的征人。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拓展阅读:推荐与《天净沙·秋思》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抒情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天净沙·秋思》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各小组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思乡情感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情感,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学习。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令,是⼀⾸的散曲作品。
⼩编整理了初中语⽂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教学设想:1、这⾸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学的三座艺术⾼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条⼤众化、通俗化的新的⽂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分为⼩令和套数两类。
⼩令通常是独⽴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都有⾃⼰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都(今北京)⼈,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是元代散曲⼤家,现存130⾸,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有⾝临其境的感觉)5、学⽣⾃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见”通过教师范读,学⽣⾃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对这⾸曲有⼀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进⾏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制作动画Flash ),⼒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潜力和联想的潜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2、能理解诗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增强学生的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能理解诗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这天,仍光芒四射。
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十分高的赞誉。
这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作者简介及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意象理解:掌握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诗歌情感体会:深入体会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创作实践:学会仿写古体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背诵、仿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尝试创作。
在诗词创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尝试仿写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格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提供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们逐步掌握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天净沙·秋思学情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首元曲,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诗歌体式,所以,有必要给学生简单讲解元曲的相关知识。
教学工具班班通多谋体设备、粉笔、黑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2)诵读全曲,准确把握情感。
(3)学会赏析,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1)了解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知人论世,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领悟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全曲,理解情感。
2、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提前3分钟进入教室,播放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文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中华传统诗璀璨耀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唐代、宋代和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其实,他们都是诗,属于诗的不同体式。
那么,哪位同学来给咱们分享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句?(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看来,同学们知识储备很丰富呀!今天,我们就再扩充一下咱们的知识容量,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元曲——“秋思之祖”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元曲(2分钟)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是一阙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但是也有例外。
本篇散曲《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7篇《天净沙秋思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常州市北环中学蒋丽华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的思想感情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1)小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3)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过渡语、指导语2、组织学习活动(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
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上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难点名称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是一首小令,元散曲知识比较缺乏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没有诗人的经历背景,情感体会较难理解难点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赏析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思念之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师配乐范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二、内容赏析1.首句的三种景物创设出了怎样的氛围?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立的意象,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昏”,创设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4.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朗诵、默写这首曲。
小结《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寓情于景,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精选出水墨动画《天净沙·秋思》导入,以淡雅灵动的水墨画,搭配优雅地古筝曲,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感受中华诗词的古韵之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朗读感知教师范读诗歌,PPT播放诗歌动画,让学生沉浸式感知诗歌情感。
三、背景补充1、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2、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王国维评《天净沙·秋思》:“纯如天籁,如闻唐人绝句。
”四、疏通文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五、情感体悟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指干枯的藤条形容枯槁之感。
老树:言树之苍老蕴舍裹颜沧桑之意。
昏鸦:黄昏时即将细巢的乌鸦暗示作者孤苦无依。
2、小桥流水人家静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袅袅的炊烟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反衬出了游子的孤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天净沙秋思》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思念家乡、亲人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针对节奏划分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拍手、敲击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对于意境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降低理解难度;在诗歌主旨感悟方面,教师可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体会其家国情怀;至于古汉语运用,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古汉语小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练习运用古汉语。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理解透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天净沙秋思》,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创造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4.增强思维品质:在分析诗歌意境和主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塑造良好品格:从诗人的情感抒发中,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培养热爱家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天净沙秋思》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断肠人”、“天涯”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导入新课】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题解。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全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第二层作铺垫。
【诗词赏析】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
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
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
《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
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
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
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那么。
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
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思考这首元曲带个你怎样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中哪些文字能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
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2、知人论世,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
讲解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
是做官,“学而优则仕。
”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
总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
教师总结:我们从哪些几方面入手品味作者“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
景色
1、知识卡片:诗歌中的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
意境:诗中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来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2、这首小令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
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六【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半生飘零思乡情
一世坎坷彻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