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2014 更新版)

合集下载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更新版)(精品)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更新版)(精品)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更新版)(精品)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2014 更新版)更新版)目前已有指南对医疗机构相关感染(HAI)的监测和预防做出了全面的推荐。

为了用简明的形式突出具有实用性的推荐,以帮助急症医院开展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的预防工作,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会(SHEA)发起,对 2008 年发布的急症医院中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预防策略进行更新,全文发表在 2014 年 5 月的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上。

这份专业指南是 SHEA、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专业学会(APIC)及联合委员会共同努力的成果,并且得到了众多专业组织和学会的大力协助。

认同和支持指南的组织在 2014 年更新的介绍中列出。

现将指南的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报告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报告一、一、CAUTI 的疾病负担的疾病负担 1. 泌尿道感染(UTI)是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其中 70%-80% 由留置导尿管引起。

CAUTI 在儿科患者中的疾病负担尚未明确。

2. 成人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 12%-16% 在入院后的某些时间段需要使用导尿管。

1/ 83.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发生菌尿症的风险为 3%-7%。

4. 由任意一次导尿所致的疾病发生率并不高,但住院期间频繁使用导尿管意味着 CAUTI 的累积风险较高。

二、二、CAUTI 相关的预后相关的预后 1. 使用导尿管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感染。

2011 年,全国医疗卫生安全网(NHSN)报告的 CAUTI 发生率在成人病房中为0.2-4.8/1000 插管- 日,在儿科病房中为0-1.6/1000 插管 - 日。

在一所退伍军人事务医院中,0.3% 的插管 - 日出现有症状的UTI。

2. 2011 年,向 NHSN 报告的重症监护室(ICU)CAUTI 发生率在成人 ICU 中为 1.2-4.5/1000 插管 - 日,在儿科 ICU 中为1.4-3.1/1000 插管 - 日。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留置导尿管后或拔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上,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结合尿培养进行诊断。

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导尿管维护以及预防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培训和教育,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在置管前,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同时,应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应立即更换导尿包。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并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在置管时,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男性应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应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最后会阴、肛门。

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

在置管后,应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1、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立即更换导尿包。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4)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

男性: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2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2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____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____,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____,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____周____次、普通集尿袋____周____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1、建立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并尽早拔除导尿管,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置管前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

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5、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保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6、应当使用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7、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消毒;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

8、长期留置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尿管装置的无菌性被破坏时,应及时更换导尿管,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9、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出现尿路感染时需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集尿标本做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10、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1、导尿管置管时间大于3天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开展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尿路感染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

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1.严格掌握导尿指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导尿前彻底清洁外阴。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4.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5.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无菌手套的程序。

6.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7.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选用无菌润滑剂,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8.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保持其密闭性。

二、插管后的防备步伐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常规尿标本,对集尿袋出口处进行消毒后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需做尿病原学检查采取无菌方法从耻骨联合上穿刺或尿管处抽取。

5.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6.疑似导尿管梗阻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坚持会阴部及尿道口干净,日经常使用肥皂和水坚持干净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干净以后还需消毒。

8.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9.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10.不对导尿术的病人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泌尿道感染。

11.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12.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4周)和集尿袋(1~2次/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制度和措施:
1. 导尿管使用指南:制定并实施导尿管使用指南,明确导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 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指南:明确导尿管的正确插入和护理方法,包括无菌操作、使用适当的消毒剂、保持导尿管通畅等。

3. 严格执行手卫生:对接触导尿管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培训,并要求在接触导尿管之前和之后进行正确的手卫生。

4. 导尿管固定:确保导尿管固定良好,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移位。

5. 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对于已插入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少感染风险。

6. 使用合适的导尿袋:使用合适大小的导尿袋,并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更换。

7. 定期清洗导尿袋和排空袋:定期清洗导尿袋,并根据需要排空袋,以防止尿液滞留和细菌繁殖。

8. 增加尿液排出量:通过鼓励患者多喝水、定期行动和排尿等措施,增加尿液排出量,促进细菌排出。

9. 建立信息交流和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培训,及时沟通和更新感染控制相关信息。

10. 追踪和监测感染数据:建立感染监测系统,追踪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上措施不仅适用于医院,也适用于其他医疗机构和家庭环境。

实施这些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导尿管患者由于导尿管插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浑浊等症状。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复杂度,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因此,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对于减少和预防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1.严格制定导尿指征:导尿应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

2.导尿程序规范:导尿前应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导尿操作。

插入导尿管前,应对尿道及外生殖器进行彻底清洁。

3.导尿管管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检查导尿管及尿袋的情况。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让尿液倒流,避免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尿袋应保持下垂,尾管不得触地。

4.尿袋更换:对于单腔导尿管,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尿袋。

对于双腔导尿管,建议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尿袋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

5.合理的尿袋固定:尿袋应固定在患者体侧,避免拉扯导尿管。

尿袋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6.注意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处应保持密封。

如发现连接处有松动、漏尿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正。

7.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导尿管口、沟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固定带等。

8.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患者应被鼓励多喝水,增加尿液排出,避免尿液在导尿管内滞留过长,减少感染风险。

9.发现感染症状及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应及时进行尿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

10.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和护理方法。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是指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后引起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以制定以下制度:1. 严格遵守洗手和手卫生规范:- 插入和护理导尿管前后必须洗手。

-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 避免插入导尿管时触摸不洁之处。

2. 禁止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 医疗机构中应建立导尿管使用必要性评估的流程,确保每位患者都经过必要性评估。

- 确保有充分的医疗依据支持导尿管使用的决策。

3. 适当选择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解剖特点选择适当的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硅胶导尿管,可考虑使用抗菌涂层的导尿管。

4. 严格执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指南:- 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插入和护理导尿管。

- 根据标准操作程序插入导尿管,避免交叉感染。

- 每日检查导尿管固定是否松动,及时调整。

- 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洁和更换。

5. 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知识,加强患者自我保健和正确使用导尿袋的意识。

- 督促患者定期清洁导尿袋、保持导尿通路的畅通,并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6. 定期监测和报告感染率:- 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 定期评估CAUTI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一些基本制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与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在院内感染中留置导尿管伴随性感染发生率较高。

本文通过探讨留置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旨在为管理者制定相关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形成相关机制提供依据。

标签:留置导尿;泌尿系感染;影响因素;护理措施院内感染近年来成为医院关注的热点问题,留置导尿管伴随性感染是院内感染中最常见的。

因为导尿操作是侵袭操作,尿管对人体是种异物,当尿管导入并长期留置于尿道及膀胱内,可破坏尿路的生理环境及膀胱对致病菌的防御能力[1],膀胱的冲刷作用减弱,导致尿道逆行感染。

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它一般发生在拔除导尿管48 h内或者留置导尿管后。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等,或者有肾区叩痛、下腹触痛,以及可能会出现发热现象,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

2留置导尿管伴随性感染的影响因素2.1导尿管留置的时间长短是影响相关导尿管尿路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留置导尿感染率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2]。

2.2更换导尿管频率高,发生率高,应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以避免尿路感染。

2.3导尿管的材料及型号乳胶导尿管和一般的集尿袋比硅胶管和抗反流集尿袋的病人泌尿系感染率更高。

导尿管过粗容易增加患者不适,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高。

2.4集尿装置及其更换频次密闭式集尿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更换集尿袋时人为因素引起的感染,且不同集尿袋对尿路感染有不同影响。

2.5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无论是全身用药还是局部用药都会导致耐药菌菌群出现。

2.6导尿管护理质量如尿液反流、尿管引流不畅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另一重要原因[3]。

2.7患者因素①年龄≥60岁。

②性别:女性由于其生理构造的原因在临床更易患泌尿系统感染。

③患者所患基础疾病的因素、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态。

2.8尿道黏膜屏障损伤[4] ①尿管不能回抽气囊内液体,质量不合格;②尿管尺寸不合适,如太粗造成尿道黏膜机械性损伤;③气囊及尿管没有插入到位,造成气囊卡在尿道膜部压迫黏膜,从而引起黏膜坏死;④尿管导管的重复抽插,引起尿道黏膜损伤、水肿;⑤尿管自行滑出,尿管气囊漏液,再次损伤尿道黏膜;⑥变换体位时牵拉气囊,使其变形从而进入尿道,造成黏膜压迫性损伤;⑦在拔管时,由于长期卧床以及长时间留置尿管,尿管及气囊周围积聚尿垢,形成结石而损伤尿道黏膜。

导尿管相关尿路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三、预防控制措施1. 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3)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立即更换导尿包。

(4)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5)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6)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 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4)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

(5)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

3. 置管后(1)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集尿袋更换一般每周2次。

(4)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定期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如无必要,应尽早拔除导尿管。

(6)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尿路感染。

四、培训与教育1. 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UT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UT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UT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
1、插管前要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有无过期、外包装破损、潮
湿等,否则不得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导尿轻快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2、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一般采用0.5%
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3、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4、
二、置管后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
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液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冲坏,需要更换导尿管;意思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2、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
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患者洗澡或擦身时需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侵入水中;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3、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应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
(2次1周);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首先更换导尿管;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四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四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____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____,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____,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____周____次、普通集尿袋____周____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通常发生在患有导尿管的患者身上。

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至关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痛苦,降低医疗成本,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

以下是一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例子,供参考:1. 教育培训a. 所有医护人员需要接受有关导尿管的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包括适应症、插入技术、导尿管护理和拔除的原则等。

b. 定期组织病房内的培训会议,更新最新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

2. 导尿管的选择与使用a. 在确定需要导尿管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型号和尺寸的导尿管。

b. 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导尿管的插入,包括适当的消毒、无菌操作和适应症的判断。

c. 每次更换导尿管时,应使用最新的无菌导尿管。

3. 导尿管的护理与维护a. 定期检查导尿管是否松动或有滑脱迹象,及时调整或更换导尿管。

b. 每日至少2次,或每次接触导尿管时,采用无菌方法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尿袋和导尿管连接处。

4. 尿袋的管理a. 尿袋应保持下垂,避免液体反流和感染的风险。

b. 避免尿袋被拉扯、接触到地面或被污染。

尿袋应定期更换,并保持清洁。

5. 导尿管的拔除a. 导尿管应在不再需要的情况下立即拔除,尽早恢复自然排尿功能。

b. 在拔除导尿管之前,先判断是否有适当的替代措施,以确保患者正常排尿。

6. 动态监测与追溯a. 建立严格的病历记录和追溯系统,以监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原因。

b. 对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追踪,确定感染原因和适当的处理措施。

7. 遵守基本的感染控制措施a. 鼓励医护人员勤洗手,尤其是在与导尿管相关的操作之前和之后。

b. 采用无菌操作和屏障预防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8. 监测和反馈a. 定期评估并监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向相关医务人员反馈结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培训和教育:医疗工作者应定期接受关于导尿操作技术规范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意识。

2.确定适当的导尿指征:只在有明确的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导尿管的置入,如临时排尿功能障碍、手术操作需要等。

3.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对已经插入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其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除导尿管。

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选择适合患者情况和导尿时间的导尿管,避免因导尿管无必要的滞留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5.注意导尿过程的无菌操作:在患者导尿前,医护人员应充分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包括带手套、避免污染导尿管连接部位等。

6.注意导尿管相关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导尿袋,保持导尿袋和导尿管的清洁,避免导尿管连接部位污染。

7.鼓励早期尿路感染症状的报告: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及时报告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8.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为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需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选用抗生素。

9.建立并遵守导尿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导尿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10.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在患者需要长期导尿的情况下,医护
人员应充分教育和指导患者进行导尿管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总之,通过培训和教育、合理使用导尿管、注意无菌操作、定期更换
导尿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减少
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2014 更新版)目前已有指南对医疗机构相关感染(HAI)的监测和预防做出了全面的推荐。

为了用简明的形式突出具有实用性的推荐,以帮助急症医院开展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的预防工作,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会(SHEA)发起,对2008 年发布的“急症医院中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预防策略”进行更新,全文发表在2014 年5 月的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上。

这份专业指南是SHEA、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专业学会(APIC)及联合委员会共同努力的成果,并且得到了众多专业组织和学会的大力协助。

认同和支持指南的组织在2014 年更新的介绍中列出。

现将指南的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第一部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报告一、CAUTI 的疾病负担1. 泌尿道感染(UTI)是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其中70%-80% 由留置导尿管引起。

CAUTI 在儿科患者中的疾病负担尚未明确。

2. 成人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12%-16% 在入院后的某些时间段需要使用导尿管。

3.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发生菌尿症的风险为3%-7%。

4. 由任意一次导尿所致的疾病发生率并不高,但住院期间频繁使用导尿管意味着CAUTI 的累积风险较高。

二、CAUTI 相关的预后1. 使用导尿管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感染。

2011 年,全国医疗卫生安全网(NHSN)报告的CAUTI 发生率在成人病房中为0.2-4.8/1000 插管- 日,在儿科病房中为0-1.6/1000 插管- 日。

在一所退伍军人事务医院中,0.3% 的插管- 日出现有症状的UTI。

2. 2011 年,向NHSN 报告的重症监护室(ICU)CAUTI 发生率在成人ICU 中为1.2-4.5/1000 插管- 日,在儿科ICU 中为1.4-3.1/1000 插管- 日。

1990-2007 年,成人ICU 向NHSN 主动报告的症状性UTI 数量减少,在心胸外科病房下降18.6%,在内/ 外科ICU 下降67%。

2009-2011 年报告的CAUTI 发生率在全国范围内下降7%,其中病房报告的发生率中度下降,但ICU 报告的发生率无变化。

3. 在这3 年期间,61 所魁北克医院报告,入院后48 小时及以上明确的所有血流感染(BSI)中有21% 源于泌尿道,其中71% 与医疗器械相关。

泌尿道来源的BSI 发生率为1.4/10,000 患者- 日。

这些患者的30 天全因死亡率为15%。

4. 使用导尿管除了引起感染外还可产生其他不良预后,包括无菌性尿道炎、尿道狭窄、机械性损伤和活动受限。

据报道,1.5% 的插管- 日可发生泌尿生殖道损伤。

5. 已报道CAUTI 与死亡率和住院天数增加相关,但与死亡率的相关性可能受到其他无法评估的临床因素的混淆。

6. 导管相关无症状性菌尿的不适当治疗可促使急症医院中发生抗生素耐药和艰难梭菌感染。

三、CAUTI 发生的危险因素1. 导尿管的留置时间是感染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和最大程度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是预防CAUTI 的主要策略。

2.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老年和没有维持封闭式引流。

儿科患者的CAUTI 危险因素尚未详细描述。

3. 发生医院获得性泌尿道相关BSI 的危险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肾脏疾病和男性。

四、病原体传播的储存库以及使用导尿管提醒单或终止医嘱和/ 或护士主导的拔管。

由于更多地采取了这些措施,密歇根州的CAUTI 发生率下降了25%,而在密歇根州以外的医院中仅下降6%。

4.4 对住院医生进行急诊导尿适应症的依从性教育,3 个月后其获得的知识增加,但导尿管的使用率或符合适应症的导尿比例并无差异。

4.5 包括导尿适应症、及时拔除和正确处理的教育干预连同启动积极的CAUTI 监测可以使导尿管使用率从18.5% 下降至9.2%,CAUTI 发生率从6.6/1000 插管- 日下降至5.8/1000 插管- 日(未达统计学意义)。

4.6 在单中心神经外科ICU 中引入一套UTI 预防方案(避免插入导尿管、维持无菌、引流物标准化、早期拔除导尿管)可显著降低导尿管使用率(从100% 到73%)和CAUTI 发生率(从13.3/1000 插管- 日到4.0/1000 插管- 日)。

4.7 在6 个发展中国家的儿科ICU 中实施了一种CAUTI 干预方案,包括教育、常规CAUTI 预防方法的实施、预后和操作过程的评估以及CAUTI 预后和操作过程评估的反馈,结果使CAUTI 发生率从5.9/1000 插管日下降至2.6/1000 插管日(相对风险,0.43)。

5. 实施CAUTI 预防方案5.1 一项多中心定性研究识别出4 个反复出现的与医院使用预防方法相关的主题:认识早期拔管的价值、强调非感染性并发症和”支持者”的存在、各医院对医疗器械的初步研究以及外部力量如公开报道。

5.2 密歇根州的一项全州性项目纳入了一套膀胱方案,通过合作的方法减少CAUTI,同时还纳入了有助于方案实施的策略,包括“号召和教育”、“执行”和“评估”。

5.3 在密歇根州12 家医院中对影响CAUTI 预防策略实施的观念和关键问题进行评估发现,号召护士和医生参与的困难、患者及其家属留置导尿管的请求以及急诊室的导尿常规是常见的障碍。

6. 监测6.1 比较插管天数和患者住院天数作为分母的模拟模型显示,在93% 的模拟中CAUTI 的发生率下降。

在27% 的模拟中,以插管天数为分母的CAUTI 发生率增加,但在其他模拟中,以患者住院天数而非插管天数为分母的CAUTI 发生率显著下降。

6.2 与床边审查相比,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数据核实一家退伍军人事务医院中导尿管的类型和是否存在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

第四部分推荐的CAUTI 预防策略推荐分成两类:一类是所有急性病医院都应采纳的基本策略;另一类是采用基本策略无法控制HAI 时在医院的某些场所和/ 或人群中可以考虑采纳的特殊策略。

基本策略中的推荐降低HAI 风险的几率明显超过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

特殊策略中的推荐有可能降低HAI 风险,但也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其证据的质量较低,或者证据仅支持干预在部分情况下(如感染暴发期间)或部分患者人群中的作用。

医院可以优先考虑在早期重点采纳基本策略中列出的干预方法。

如果HAI 监测或其他风险评估提示需要进一步改善,则医院应考虑采纳特殊策略中列出的部分或全部预防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再特定场所或患者群中实施,也可在整个医院中实施,主要基于预后数据、风险评估和/ 或当地的需求。

每一项感染预防推荐都有相应的证据质量等级(表2)。

预防和监测CAUTI 的推荐在下文和表1 中概括。

表2. 证据质量分级一、预防CAUTI 的基本策略:给所有急症医院的推荐1. 为预防CAUTI 提供适当的基础1.1 提供并实施有关导尿管使用、插入和维持的书面指南(证据等级III 级)。

1.1.1 建立并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标准。

尽管评估留置导尿管恰当性的研究有限,但目前已经基于专家共识制定了导尿适应症。

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较局限,包括以下:⑴部分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使用,如泌尿外科手术或泌尿生殖道相邻器官的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手术期间大量输液或利尿;术中需要监测尿量。

⑵ICU 患者需要评估每小时的尿量。

⑶急性尿潴留和尿道梗阻的处理。

⑷辅助部分尿失禁患者压力性溃疡或皮肤移植的愈合⑸一种例外的情况是需要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如终末期治疗)。

1.2 确保只有经过培训的专职医护人员才能进行插入导尿管的操作(证据等级III 级)。

1.3 确保无菌插管所必需的器械都已齐备且可方便取用(证据等级III 级)。

1.4 在患者的病史中记录以下信息:医生同意导尿的医嘱、导尿的适应症、插入导尿管的日期和时间、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记录、每日对导尿管的检查和维护、拔除导尿管的日期和时间。

记录拔除导尿管的标准和继续使用的理由(证据等级III 级)。

1.4.1 采用标准的格式记录以便进行数据收集和质量评估,并且能够获取导尿管插入(包括适应症)和拔除的相关资料。

1.4.2 使用能够检索的电子文档。

1.5 确保有足够的经过培训的人员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对导尿管使用及其预后的监测(证据等级III 级)。

2. 根据风险评估或规则要求,视情况进行CAUTI 的监测2.1 根据风险评估,包括导尿管的使用频率和潜在风险(如手术类型、产科、ICU),识别出需要进行监测的患者组或病房(证据等级III 级)。

2.2 使用统一的标准如NHSN 标准确认CAUTI 患者(作为分子的数据;证据等级III 级)。

2.3 收集被监测的患者组或病房中所有患者的插管天数和住院天数(作为分母的数据)及导尿适应症(证据等级III 级)。

2.4 计算目标人群的CAUTI 发生率和/ 或标准化感染比(SIR;证据等级III 级)。

2.5 采用已被证明有效且适合医疗机构的监测方法发现病例(证据等级III 级)。

2.6 考虑提供不同病房的反馈信息(证据等级III 级)。

3. 提供教育和培训3.1 对参与导尿管插入、护理和维持的医护人员进行有关CAUTI 预防的教育,包括除留置导尿以外的方法以及导尿管插入、管理和拔除的过程(证据等级III 级)。

3.2 评估医护人员使用、护理和维持导尿管的能力(证据等级III 级)。

4. 采用适当的导尿管插入技术4.1 仅当患者治疗必需时才插入导尿管,留置导尿管持续至不再有适应症时(证据等级II 级)。

4.2 考虑其他的膀胱处理方法,如适当的时候采取间歇性导尿(证据等级II 级)。

4.3 在插管前及执行任何插管部位或器械相关操作前后进行手部消毒(根据CDC 或WHO 指南;证据等级III 级)。

4.4 插管须采用无菌方法,并使用无菌器械(证据等级III 级)。

4.5 使用无菌手套、铺巾和棉球;用无菌或灭菌溶液清洗尿道口;使用单剂包装的无菌润滑剂(证据等级III 级)。

4.6 使用尽可能小的导尿管,并与引流袋相匹配,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尿道损伤(证据等级III 级)。

5. 确保对留置导尿管的适当管理5.1 插管后须正确固定留置的导尿管,以防移位和尿道牵拉(证据等级III 级)。

5.2 维持无菌的、持续封闭的引流系统(证据等级III 级)。

5.3 一旦发生无菌状态被打破、接头处断开或尿液漏出,应使用无菌方法更换导尿管和引流装置(证据等级III 级)。

5.4 为了检查新鲜尿液,用无菌注射器/ 套管从经过消毒的取样口吸取尿液,从而获得少量样本(证据等级III 级)。

5.5 为了进行特殊的尿液分析,采用无菌方法从引流袋获取更多的尿液样本(证据等级III 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