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合集下载

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

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

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的哲学家。

他曾参加明末反清斗争。

1648年举兵衡山,抗击清兵南下。

后任南明翰林院庶吉士、行人司行人介子等职。

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号称船山先生。

他的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等100多种。

在王夫之的时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元气说发展到思辨的高峰。

这种唯物主义的元气说认为,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气”希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

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

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与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王夫之以元气说的哲学推测为思想依据,又从生活实践的观察、或有可能从定性的实验观察中得到了物质不生不灭的思想。

他讲道:“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

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

有形者且然。

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

”“傥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张子正蒙注·太和篇》)王夫之在《俟解》中,不仅更详细地叙述了焙烧汞的过程中汞并不被消灭的事例;而且以烧松烟制墨的生产过程(即由烧松木到产生浓烟,又由浓烟制取墨料),来补充物质不灭的例子。

王夫之在关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论述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他说:“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张子正蒙注·参两篇》)。

他认为由于物质元气包含有阴阳两个相异的对立面,因阴阳“交感”,元气便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i
h Se
a
t
t
l
eandLondon Un
i
ve
r
s
i
t
fWa
sh
i
ng
t
onPr
e
s
s1989 47
48;J
e
eLoo
yo
L
i
u WangFuzh
i
i
l
o
s
ophyo
fPr
i
nc
i
l
e L
iI
nhe
r
en
ti
nQi i
nDaoCompan
i
ont
oNe
o
-Con
uc
i
anPh
i
l
o
s
ophy ed J Mak
第 51 卷第 1 期
2024 年 1 月
Vo
l 51 No 1
J
anua
r
y 2024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
na
lo
fS
i
chuanNo
rma
lUn
i
ve
r
s
i
t
y
So
c
i
a
lSc
i
enc
e
sEd
i
t
i
on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
———以“气”与“器”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主导了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内地王夫之哲学研究。 一 些 学 者 通 过 解 读 船 山 哲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四)“理气”、“道器”关系
❖ 1、理在气中 ❖ “气者,理之依也” ❖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
气原是有理底。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 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 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 未有子无父道,未有弟无兄道。”
手足而心不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 废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没有理性思维认识也不能深入 ❖ “声色之丽耳目,一见闻之而然,虽进求
之而亦然,但为物所蔽而蔽尽于物。岂如心 之愈思而愈得,物所已有者,无不表里之具 悉。耳目但得其表。”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知和行的关系
❖ 1、行先知后 ❖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 2、行重于知 ❖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 清初哲学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 集大成者。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 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 引义》等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Fra bibliotek、唯物主义自然观
❖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
❖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
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
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 火。” ❖ “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 “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 化无穷。”

【史料及解析】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史料及解析】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史料及解析】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人民版教材是“民末清初思想活跃”,而人教版教材是“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人民版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活跃的”是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假象,其实明末清初思想就是再活跃,它也是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所以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人教版的教材措词更加准确。

首先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王夫之的成就还是要特别突出他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

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

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的现象深表不满。

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

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

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夫之从爱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立场,探讨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异端邪说的流行,造成社会的堕落,国家的衰败。

而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正学”,在社会上却“信从者寡”。

(《张子正蒙注·序论》,以下简称《正蒙注》)由此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说他自己一生都是为了阐扬“张横渠之正学”(《薑文集》自题《墓铭》卷二),“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正蒙注·序论》),以便启蒙人们,反对唯心主义邪说。

王夫之不但继承了张载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宋明以来,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气”、“理”与“心”何者是根本的问题。

程颐、程颢、朱熹宣扬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第一性的;陆九渊、王阳明鼓吹主观唯心主义,断言心是第一性的。

张载坚持唯物主义,肯定气是第一性的。

张载以“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批判老庄哲学、佛教、玄学的唯心主义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但张载以气来概括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却未能有力地批判关于世界统一于“理”的唯心主义观点。

王夫之对气作了新的论证,克服了张载学说中的缺点。

王夫之首先明确指出作为物质性的气是普遍存在的,“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下简称《大全说》),自然界和人类的实际内容只是气,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气方是二仪之实”,(同上)“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正蒙注》卷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气作为物质的实在性,王夫之以物质不灭思想,来论证气的永恒性。

他指出,一车柴,一燃烧就完了,但是产生了火焰,烟和灰,那原来属木的仍归于木,属水的仍归于水,属土的仍归于土,这些只不过人们看不见罢了。

作饭时,有许多水蒸气升起,一定有它的归宿,假若盖紧盖子,就会凝结而不散。

汞遇到火就升华了,好象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实终究要归于地。

有形的东西都不会消灭,无形的物体更是不会消灭了(《正蒙注》卷一)。

王夫之的哲学观

王夫之的哲学观
积极: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是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思想具有民主色彩) 2、批判传统儒学(理学),提倡经世致 用,使儒学获得新生(重新活跃)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局限性: 1、不反对封建制度,不是要创造民主政 治。
2、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只是对儒家思想、唯物论思想:世界由物质性的 气构成。 2、辩证法“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 世间一切事物处于永恒运动中,新 城代谢是事物普遍规律 3、历史观:势之必然的历史(历 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必然性的)反对 天命 神道 道统对历史的主宰(不 受任何人、神、思想的主宰)。
评价李、黄 、顾、王、唐的思想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一、理气、道器说——唯物主义自然观1、王夫之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的变化和运动而产生了人和万物,理是依附于气存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2、主张道不离器,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器而存在。

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这在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器观。

3、主张理欲统一,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存在,只有人欲实现大公,才真正符合了天理。

承认人欲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4、王夫之重点论述了理依于气,天下惟器,器之道的思想。

其目的是否定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从而为他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1、提出“以民为基”的主张,认为君与民紧密相联,君主应以民众为根基,把关心民众的问题作为“第一天职”来对待。

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专制的一私,而应考虑天下百姓的大公。

2、仁义与功利二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义利。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义利统一的基础上的。

3、提出朴素的平均观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治国策略。

4、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其民本思想是有利于劳动人民。

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强调以民为本,又对民持保留态度,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不能充分相信民众,鄙视劳动群众,其政治思想未能突破传统封建意识。

三、“君天下者,道也”的政治理想1、反对历代儒家言必称三代的法古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

2、重视人心的作用,认为君主是治天下的关键,而君心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3、认为天下治理,道统与治统并重,帝王的横征暴敛造成了百姓苍生疾苦,独尊是君臣关系恶化的根源。

君主应当实施仁政,主张以德服众。

理学家王夫之的生平简介_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理学家王夫之的生平简介_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理学家王夫之的生平简介_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王夫之湖南衡阳人,字而农,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夫之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夫之的生平简介王夫之湖南衡阳人,字而农,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自小饱读诗书,多次与兄长们一起参加乡考都落榜收尾。

19岁娶乡里首富之女陶氏,后在吴道行的岳麓书院学习,这是王夫之救世济民思想的早期源泉。

1646年,王夫之开始参与抗清,1647年,孔有德攻陷横州,王夫之的家人在战火中死去,父亲王朝聘嘱咐要抗清到底,1648年,王夫之在南岳起义,后战败。

总之王夫之从1645年开始到1661都在和清军对斗争,当然王夫之的斗争的工具是文章词句,王夫之在任职南明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被欲王化澄赶尽杀绝,被李自成义军将领高一功救下,最后决定归隐,在家乡衡阳开始撰写自己的学术著作。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都很有很久,哲学方面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天下唯器而已矣”,反对禁欲主义,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来异议,还有就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文学方面很多诗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学术著作上有后人编校的《船山遗书》,哲学方面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思问录》等,晚年的王夫之生活贫困,连写著作的纸和笔都考朋友们资助,1692年,王夫之在湘西草堂逝世。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王夫之的著作在他生前都公布,他的著作是他儿子选刻了一些,所以王夫之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直到鸦片战争,王夫之的著作才能重视起来。

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他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

王夫之在中国古代哲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的,认为“循天下之公”,他也认为农民工商是一样重要的,王夫之认为政治辅修是因为官吏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所以提出“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原则,提出让民众自治的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

他提出“天理即在⼈欲”,反对禁欲主义。

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观点
提出“天理即在⼈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正蒙注》。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的重要性,解放了⼈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

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欲之中。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其三、⽓⼀元论,王夫之认为⽓是唯⼀实体,不是“⼼外⽆物”。

其四、⼼物(知⾏)之辩——反对“⽣⽽知之”的先验论。

其五、揭⽰“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其六、理势合⼀的历史观。

其七、性⽇⽣⽽⽇成的⼈性论。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

合古成纯,别开生面——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姓名:王前院系:日语学号:160120270年级:16级班级:13班目录目录目录 (2)前言 (3)正文 (4)一.世界的本原 (4)二.气的永恒性 (4)三.理与气 (5)四.道与器 (5)五.“形”与“神” (6)六.“名”与“实” (6)七.“文”与“质” (6)参考文献 (8)前言王夫之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1619)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一(1692)年。

王夫之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被清朝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王夫之为寻求民族复兴,寄希望于未来,从多角度总结时代思想。

王夫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多角度论证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高峰。

正文王夫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观念意识和规律法则等都从属于物质,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王夫之从多个领域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高峰。

○1一.世界的本原首先,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王夫之继承了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2)的思想,创造性的提出“太虚一实”(《礼记章句》○3)的观点指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性实体。

他肯定宇宙间充满了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物质。

而世间的气又有两种,一种是阴阳未分的太和之气,有实体却没有形态;另一种是凝聚成万物万象的有可见形态的气。

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实在的气构成的,气凝聚在一起就形成物体的形象,人们就认为这是“有”,是存在;气分散开来,形体就隐藏起来了,人们就认为这是“无”,是虚无。

实际上,无论气凝聚还是分散,人们都不能看见,他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无”,这就否定了那些虚无为本的哲学,从根本上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二.气的永恒性其次,王夫之还论证了气的永恒性,“气有变异而无生灭”,他不承认物质有生灭,只认为物质有往来、屈伸等,而这些过程只是气的变异。

高中历史 王夫之的思想3

高中历史 王夫之的思想3

王夫之的思想(2018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

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

王夫之的这一思想A.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颠覆了“理在气先”的思想D.倡导了经世致用的学风【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在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作用: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这表明王夫之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B.坚持反清复明活动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的能力。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

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

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

阻止清兵南下。

失败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

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

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

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

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

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在西方哲学史上,王夫之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对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古希腊的一个城邦,他的哲学思想是他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的思想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也已经证明了其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

一、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把辩证法作为他的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法的学说。

辩证法强调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万事万物是相关连的,另一个是万物之间是有限的,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它们都是相关联的。

这意味着,辩证法也在强调“过渡”的概念,即人们必须根据万事万物的内在关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解释。

王夫之还把辩证法推广到哲学领域,强调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以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

二、孔子思想王夫之也受到孔子的影响,他深受孔子的哲学观念,其中包括“仁义礼智”等等。

他强调要用立场中立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以达成最合适的结果。

王夫之认为,不要把一切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而应该尽量用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只有把“仁义礼智”的思想融入辩证法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三、统一思想王夫之认为,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他的“统一理念”。

他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起有终的,一切都是遵循这个规律。

他也强调了客观性,认为人们要摆脱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事物,并通过探讨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结论。

四、唯物与无主论思想王夫之也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主论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转变。

他的“唯物论”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参与。

而他的“无主论”则提出,这种转变是自动发生的,并不是由任何主宰而起的。

因此,王夫之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更客观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本文从介绍王夫之哲学思想出发,详细介绍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然后阐明了他思想的重要性。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 发展观。
王夫之哲学的突出贡献,是他深研 《易》 理,改铸老庄,批判程朱,继承 张载,并吸取了当代自然科学成果,而主 要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大动荡的社会现实和 农民革命战争所展开的社会矛盾进行了哲 学概括,从而把我国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 法推进到时代条件所允许的典型高度,其 辩证法理论主要有如下内容。
第二,王夫之提出了“理依于气”的命题,肯定
并论证了理与气的辩证统一关系。
什么是理呢?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物皆有当然
之则,所谓理也”。王夫之认为:所谓理,不是别的, 是事物的自然法则。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理。 对于理与气的关系,他批判了程朱关于“理本气 末”“理在气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坚持了理气观上 的唯物主义。他说“理与气相互为体,而气外无理,理 外亦不能成其气”“气者,理之依也”,这些无非是说: 气与理的关系是物质实体与其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的关 系,二者不可割裂,是统一的。但在这种不可割裂的关 系中,气是理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气,也就没有理, 天下没有离气之理,这不仅批判了程朱“舍气言理” , “去气外求理”的唯心主义,而且把理气看作一个特殊 的复合范畴,把气看作是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这是他 在理气问题上的一个贡献。
第四,王夫之提出了“气化日新”的命 题,认为整个自然界以及各种事物每日每时 都处在推陈出新的不断变迁之中。 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 日新”。即是说,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 变化日新。王夫之肯定万事万物“质日代而 形如一”,这就揭示出事物的质和形是对立 的统一,必须透过事物的形这一不变的表面 现象去把握不断变化的质,如果有人只见 “形如一”而不知“质日代”,那就是不懂 得“日新之化”的大道理。

王夫之讲“日新之化”,讲“推故而别致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现代朴素唯心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念,到达了先人所未到达的唯心主义思想的高峰〞。

这是对谁的评价〔〕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有学者以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经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效果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最终完成了在实际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论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表达了朴素唯物肉体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特性束缚的颜色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提高性在于〔〕A.支持君主民主B.支持封建私有制C.要求树立对等的社会D.支持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5.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事先封建经济继续开展B.反映封建民主主义有所坚定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反映工商业开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6.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那么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事先〔〕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民主皇权的反思到达新高度D.民主主义中央集权制遭到严重削弱7.〝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8.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地,以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糜烂,〝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论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

论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

作者: 贺兴武
作者机构: 衡阳市社科联 助理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船山学刊
页码: 65-69页
主题词: 王夫之;物质不灭;唯物主义;“气”;唯心主义;思想内容;“隐”;由简到繁;生命体;自然科学知识
摘要: “物质不灭”说是哲学史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许多唯物主义思想家对其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

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较之前人有很大的突破,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论述。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是永恒存在的。

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元气所构成。

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摘要]物质不灭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普遍原理。

系统的介绍了王夫之物质不灭思想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古代“元气论”对他的积极影响,以及程、朱理学的荒谬性,通过对王夫之物质不灭思想这一认识过程的分析,我们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发和教育。

[关键词]王夫之元气论程、朱理学物质不灭思想王夫之(1619-1692),是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王充、张载等人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理”的本体论之谬说,并更完善的阐述和论证了物质不灭原理。

物质不灭原理是近代科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认识基础,其具体化和定量表示即成为质量守恒定律。

一、继承和发展了王充、张载等人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元气论”在汉代就十分流行,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含气,万物自生。

犹夫妇含气,子自生矣。

”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产生万物是自然生成的。

又说“既死复归元气”认为一切事物死灭后都复归于元气。

可见,汉代人已经从元气本体论上认识到物质本源的不灭性。

晋代、唐代、宋代都有许多学者对元气论有所探讨,对王夫之影响最大的是宋代的张载,张载在前人元气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虚空即气”和“形散气不损”的著名观点。

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形象直观地说明虚空中气的守恒性,将气聚散万物的过程用冰与水相互转化这一日常现象来描述。

张载又说:“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形散而气不损。

”“不损”即数量上没有变化,张载明确指出,元气在万物的变化过程中其量值是不变的。

王夫之依据前人的元气聚散转化思想,在注释张载《正蒙》时,对元气不灭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二、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一)王夫之的主要观点王夫之首先继承并发扬了张载“虚空即气”的观点,他说:“虚空者,气之量。

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

凡虚空皆气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原始资料: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原始资料: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原始资料: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太虚即气,氤氲之本体。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散而归于太虚,复其氤氲之本体,非消灭也。

聚而为庶物之生,自氤氲之常性,非幻想也。

——《张子正蒙注》天下唯器而已矣。

无其器则无其道。

——《周易外传》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大性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己矣。

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

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不常行也。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考试总分:19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C.理学对人性的压制D.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2、(4分)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百度搜索框里,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搜索信息:“明末清初”“武装抗清”“孤秦陋宋”“唯物主义”,那么他最有可能找到的人物是A.李贽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3、(4分)王夫之指出:世界上没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认为一切事物不是截然分割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的,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切矛盾的双方都具有同一性。

他的这一认识A.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B.吸收和借鉴了老子思想C.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D.挽救了儒家思想的危机4、(4分)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

这A.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B.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C.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D.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5、(4分)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6、(4分)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进步意义是A.反对私有制B.反对君主专制C.倡导民主自由D.反对中央集权7、(4分)“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A.李贽B.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8、(4分)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

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A.重视实践的知行观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D.格物致知的修养论9、(4分)《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一书中对他评价道:“在探索振兴民族真理的艰难路途上,他勇敢地战斗了一生。

他以异乎寻常的艰苦精神创立了别开生面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宋明理学的终结,提供了封建时代哲学可能达到的最高理论高度和历史形态。

”该评价所说的历史人物应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0、(4分)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

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认为人欲也是天理B.主张“致良知”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12、(4分)王夫之认为,谏官要督促君主任用贤臣为相,并对君主错误的诏敕予以封驳。

他主张“宰相必靳于其小,而以封驳争论之权授之谏官,而后宰相得以持其大,而为进退之大经”。

这说明王夫之A.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B.设计了权力制衡机制C.已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强调君臣的个人修养13、(4分)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湖南某思想家学说为:“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在此他称颂的是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曾国藩14、(4分)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D.郡县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15、(4分)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

”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6、(4分)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这表明王夫之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B.坚定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17、(4分)某学者曾这样评价清初的一位思想家:研究他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据此推断,以下思想主张属于“他”的是A.“知行合一”B.“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地之化日新”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18、(4分)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19、(4分)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封建私有制B.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君主专制20、(4分)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自由民主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21、(4分)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要求C.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22、(4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23、(4分)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A.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24、(4分)“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所有传统哲学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下列各项,属于“他”的思想主张的是①“循天下之公”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③“天地之化日新”④“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4分)“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以下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主张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理念26、(4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贾人者,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

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污吏非贾人无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颜色而听其辉煌,复何忌哉?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则用财也轻,志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贫懦以矜夸,而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

材料中王夫之主要论述的是A.官商勾结给社会带来危害B.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C.商业发展导致百姓贫困D.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27、(4分)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28、(4分)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下列关于气和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气--生气理--道理B.气--氛围理--理论C.气--物质理--天理D.气--物质理--规律29、(4分)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0、(4分)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

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

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

这主要体现了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31、(4分)明末清初时,有学者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下列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A.“众治”B.“循天下之公”C.“天下为主,君为客”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2、(4分)“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是清初文化大家王夫之自题画像的中堂联。

其上联表明王夫之在学术思想上A.奉先秦儒家经典为圭臬B.恪守孔孟对儒家经典的解释C.缺乏历史责任感D.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勇于创新33、(4分)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A.突出人性B.冲击理学C.服务市民D.维护专制34、(4分)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之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那么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B.董仲舒C.王夫之D.王守仁35、(4分)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应该是A.董仲舒B.李贽C.王夫之D.顾炎武36、(4分)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B.反对封建私有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37、(4分)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38、(4分)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