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考点训练:重点实验梳理
初中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16个重点实验高频考点》复习汇总

2024年中考物理16个重点实验高频考点复习汇总实验0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一、实验图示二、基础技能1.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受热均匀)2.搅拌器的作用(通过搅拌使固体受热均匀)3.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三、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的安装顺序(自下而上)2.选用较小固体颗粒实验的目的(易均匀受热)3.水浴法加热固体熔化的条件(固体的熔点低于水的沸点)四、实验分析1.熔化前后的图像的倾斜程度为什么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2.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给烧杯加热,而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的原因(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的水不会继续吸热)3.烧杯口处的“白气”、试管与烧杯壁上水珠的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五、实验结论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态;4.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实验0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实验图示二、基础技能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比较二者的大小关系)三、注意事项1.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便于观察像与另蜡烛在水平桌面上重合)2.实验在较暗处做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3.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应与物体同侧四、实验分析1.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原因(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也体现了等效代替法)2.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防止有重影形成,以及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做此实验时在桌面辅一张白纸的目的(留实验痕迹,便于测量)4. 实验中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的目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5.选用方格纸比白纸好的原因(能更加准确地确定像与物的位置)6. 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五、实验结论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左;右相反的虚像。
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考点梳理】(1)实验器材:平面镜、可折转的纸板、激光手电筒、量角器。
(2)纸板与平面镜的关系:垂直。
(3)(粗糙)纸板的作用:显示光路。
(4)折转纸板的目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5)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则反射光线沿着OE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6)结论:反射定律。
【典例引领】(2023年齐齐哈尔中考题)24.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如图1所示,实验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纸板ENF(右侧可绕ON翻折)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应_________于镜面。
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呈现径迹。
光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当入射光EO与平面镜夹角为50°时,反射角为__________;(3)让光沿图1中FO方向照射到镜面,它会沿着OE方向射出。
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
(4)如图2所示,把纸板ENF右侧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
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___________内。
解析:(1)①法线与镜面垂直,纸板上的直线ON相当于法线,所以ON应垂直于镜面。
②我们能在纸板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发射光线的路径,是由于光线在粗糙的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③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可以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④当入射光EO与平面镜夹角为50°时,反射角90°-50°=40°(3)⑤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即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反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反射,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人教版中考常考物理实验整理(实验操作考试备考材料)

中考常考物理实验整理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3.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4.测定小灯泡电功率5.伏安法测电阻6.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7.用电压表测电压8.用电流表测电流9.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10.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2.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13.测定物质的密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实验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 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2f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汇总(共15个)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一、天平测质量【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二、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测量前: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三、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目的】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实验步骤】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四、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点梳理】(1)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薄玻璃板还是厚玻璃板? 薄玻璃板,避免看到两个较清晰的像。
(3)玻璃板如何放置? 竖直(与水平面垂直)(4)较暗环境还是较亮的环境? 较暗的环境,使像更清晰。
(5)外形相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6)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7)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的目的:使像更清晰,后面的不点燃。
(8)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9)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10)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典例引领】(2023年包头中考题)2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
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__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解析:(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由于物体与像始终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仍与A相等,则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根据图中,③符合题意。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下面是初三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力的实验知识点1. 弹力实验:弹簧的特性可以通过加载不同的质量块,在弹簧的伸缩过程中观察质量块的位移和弹簧的变形情况,了解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
2. 摩擦力实验: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在倾斜平面上放置物体,在不同的角度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通过比较重力和滑动摩擦力或静止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摩擦系数的关系。
3. 浮力实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物体浸没的条件和浮力的原理。
二、光的实验知识点1. 光线的传播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点光源发射光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定律。
2. 运用反射定律实验: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反射仪或反射板,照射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分析,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中将光线从空气射入介质中,观察光线的折射方向,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三、电的实验知识点1. 电池组成实验:电池的极性通过连接电池和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确定电池的极性并区分正负极。
2. 串、并联电路实验:电流的分布利用电池、导线和灯泡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
3. 电阻的测量实验:电阻的大小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电流和电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四、声的实验知识点1. 声音的传播实验:声音的传播路径利用声源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例如声音的直线传播、反射和衍射等。
2. 音叉的共振实验:共振现象利用音叉和共鸣管进行实验,通过调整共鸣管的长度,观察共振现象,了解音叉的共振频率和共鸣管的共振条件。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梳理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梳理【重点实验部分】实验一《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1.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奈(蜡)2. 实验过程:(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2)点燃酒精灯,观察温度计示数并不断搅拌(3)记录温度计示数。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AB段是熔化过程OA:固态,温度升高A点:固态AB: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B点:液态BC:液态,温度升高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可能状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3. 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3. 实验结论: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蜡、玻璃、沥青。
4. 实验注意事项:(1)为缩短试验时间采取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杯盖;(2)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3)用水加热试管的目的:试管均匀受热。
(4)搅拌器搅拌颗粒物作用:使被探究物体均匀受热。
(5)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实验二《探究液体沸腾特点的实验》1.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搅拌器等2. 实验过程:(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2)点燃酒精灯,观察温度计示数(3)待温度计示数为900C时开始记录温度计示数,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
3.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有确定的温度。
4. 实验注意事项:(1)缩短试验时间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加盖;(2)如何验证沸腾必须吸热(沸腾时将热源移走,沸腾停止。
)(3)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4)沸点影响因素: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高原气压低,沸点低)(5)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 实验器材:激光光源,可折叠硬纸板,量角器,尺子,笔等2. 实验过程:(1)改变入射角大小,记录对应的反射角(2)把反射光所在的硬纸板向后(或向前)折,观察是否在纸板上有反射光出现3. 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和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4. 实验注意事项:多次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汇总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汇总1.弹簧的弹性实验目的:观察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的关系,验证胡克定律。
实验步骤:利用弹簧挂载不同质量的物体,用尺量弹簧的伸长量,并记录伸长量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即 F = kx,其中 F 是受力,k 是弹簧系数,x 是伸长量。
2.平衡力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验证平衡力的作用。
实验步骤: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半球形物体,用线挂载一个小物体在半球形物体的边缘,调整小物体的位置,使半球形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并记录线的张力。
实验原理: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各个受力之间存在平衡关系,满足平衡条件。
3.密度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容器装满水,并记录水的初始体积,然后将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的最终体积,并计算物体的体积。
最后,根据密度的定义公式ρ=m/V,其中ρ是密度,m是质量,V是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
4.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步骤:将一根直尺放入水中,观察直尺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中的角度和折射光线的方向。
实验原理:根据折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n1sinθ1=n2sinθ2,其中 n1 和 n2 是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 和θ2 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5.焦距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实验步骤: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聚焦实验,移动物体的位置,找到能够成像的位置,并测量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并计算焦距。
实验原理:凸透镜和凹透镜会使光线聚焦或分散,焦距是使光线汇聚到一点或者分散的距离。
6.电阻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电路中的电阻。
实验步骤:将电阻器接入电路,设定电流大小,测量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并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
九年级物理中考专题总复习:实验专题

中考专题总复习:实验专题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光学实验3个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电学实验7个: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二、实验题的特点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实验原理定方向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1)、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值性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一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最全面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实验归纳

最全面初中物理中考实验归纳一.读数类(9种器材)1.如图1,读出物体的长度为mm。
2.为测量物体的密度,进行如图2的操作,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后,应先,之后观察到分度标尺如图2(甲)所示,这时应,称量过程如图2(乙),操作中的错误为:(1)(2),改正错误后称量,结果如图2(丙),物体的质量为g。
为继续测得物体的体积,先在量筒内注入20mL水,用细线拴住物体,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2(丁),则物体的体积为cm3。
图1图23. 为测得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此时根据条件,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f相等,如图3,铜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这样设计实验是为了。
图34.如图4是我国某内陆城市一天中的两个温度,分别为 ℃和 ℃。
5.如图5,电阻箱的示数为 Ω,电能表的读数为 KW ·h 。
6.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时,应使电流从电流表的 流入,从电流表的 流出。
如图6所示,用两个电流表同时测量某并联电路中的支路电流和干路电流,支路电流为 A ,干路电流为 A 。
7.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时,试触后常会遇到如图7所示三种情况,,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别是: (甲) (乙) (丙)调整改正后电压表示数如图8所示,为 V 。
图4图5图6图7图8二.八年级基础实验类(声1光3力16原1共21)1.如图9,随着抽出空气越来越多,听到闹钟声音越来越,这个实验说明了 ,用到了 的实验方法。
2.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 上.(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__________,也能方便地测量________________. (2)以法线ON 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 面绕法线ON 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此时可以观察到B 面上 反射光线,(选填“能看到”或“不能看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____。
初中物理实验要点梳理

初中物理实验要点梳理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要点,下面对几个常见的物理实验进行要点梳理。
一、重力实验要点重力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它通过观察物体在重力下的运动来研究重力的性质。
在进行重力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实验器材:使用一个直立的竖直面、一个透明的直立圆柱型容器,一根细线和一块小砂袋。
2. 实验过程:将一个砂袋放入容器中,用细线拴住砂袋,使其悬挂在容器的底部边缘处。
然后,轻轻扯动细线,让砂袋悬挂在空中,观察砂袋的运动。
3. 实验现象:当我们扯动细线使砂袋悬挂在空中时,砂袋会自由下落。
这是因为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即重力使得物体向下运动。
4.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砂袋自由下落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对物体有一个向下的吸引力,即重力。
二、力的平衡实验要点力的平衡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学习力的基本概念的重要实验之一。
它通过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来研究力的平衡情况和相互作用。
在进行力的平衡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实验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张光滑水平桌面、一组物体(如金属块)和一根细绳。
2. 实验过程:首先,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子上,确保水平。
然后,将一个物体固定在绳的一端,通过测力计将绳绷紧并垂直于桌面。
再将另一个物体慢慢地加在绳的另一端,直到测力计的示数为零(力的平衡)。
3. 实验现象:在物体添加到绳的另一端时,测力计的示数会增加,直到力的平衡时示数为零。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合力为零的状态。
三、光线的传播实验要点光线的传播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学习光的基本性质和传播规律的重要实验之一。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光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现象来揭示光的传播特点。
在进行光线的传播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实验器材:一个平底玻璃容器、水和一条尺子。
中考物理常见实验总结

中考物理常见实验总结实验一:重力实验重力实验是物理实验中最基础的一种,通过测量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来确定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装置:1. 悬挂装置:可以悬挂小球或细线,使其能够自由垂直下落。
2. 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可以精确到毫秒级别。
3. 密度计: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1. 使用密度计测量小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2. 用细线将小球悬挂起来,使其能够自由下落。
3. 在计时器的帮助下,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4.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加速度。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可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9.8 m/s²,实验误差较小。
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一致,表明重力加速度的值较为准确。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实验是研究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实验,通过改变光线射入介质的角度来观察折射现象。
实验装置:1. 平面玻璃板:用于光通过的介质,表面光滑。
2. 光源:可产生明亮的光束,如激光笔或手电筒。
3. 直尺:用于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4. 透明介质:如水或玻璃杯。
实验步骤:1. 将平面玻璃板放在桌上,保证其表面光滑无杂质。
2. 将光源放置在一侧,射出一束光线。
在光线射入平面玻璃板之前,可使用直尺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度。
3. 观察光线射入平面玻璃板后的折射现象,并使用直尺测量折射角度。
4. 更换透明介质,并重复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折射定律,即折射角的正弦值和入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
实验三:电路实验电路实验主要研究电流、电阻、电压等电学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搭建电路并测量各个参数来研究电路中的物理规律。
实验装置:1. 电流表、电压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电源:提供电流。
3. 电阻:用于调整电路的电阻大小。
4. 连线:用于搭建电路。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总结归纳中考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归纳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些实验内容。
1. 焦距的测量实验焦距的测量是物理实验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我们可以测量出它们的焦距,从而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透镜成像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等设备,并利用准直尺、白炽灯等光源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的测量数据和仔细的观察,最终得出准确的焦距数值。
2.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搭建电路,改变电阻和电压,我们可以研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
实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不同电阻的电阻器,分别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从而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图像。
3.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利用力传感器和物体质量的变化,我们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F=ma。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利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并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施加不同的力,观察加速度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空气阻力的影响,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 波的反射实验波的反射是波动性质的重要实验现象之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波在垂直边界上的反射规律,并研究入射角、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常用的设备有波浪罐、隔板、振子等。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波的方向和角度,并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5. 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实验可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磁场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线圈和磁铁等设备,并改变磁场的强度和线圈的位置变化,观察电流的变化。
实验中要注意保持磁场和线圈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在记录数据时要准确记录电流强度和磁场的变化情况。
2023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必背集锦(背诵版)

2023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必背集锦(背诵版)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中考物理,我们整理了2023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必背集锦,供学生参考。
以下是该集锦的内容:1. 吊线测重法实验过程:1. 将一个吊线系于天平的挂钩上,将质量为m1的货物挂于吊线的另一端。
2. 调整吊线的长度,使货物处于悬挂平衡状态,记录下吊线的长度L1。
3. 用天平测量该质量m1的数值,记为M1。
4. 取下该质量m1的货物,用天平直接测量它的质量,记为m2。
计算方法:1. 计算吊线的张力T:T = m1 * g,其中m1为吊线上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2. 计算测量质量m1的重力F:F = M1 * g。
3. 计算实验中实际测得的质量m2的重力:F' = m2 * g。
4. 利用吊线测重法的基本原理,可得:F = F'。
2. 绳上滑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实验过程:1. 将一物体A绑于一根竖直的线绳的末端,使其自由悬挂。
2. 使物体A下落一定距离,然后松手使其自由上升一段距离,并记录下每次上升的高度h和下落的高度H。
计算方法:1. 计算物体A上升过程中的重力势能变化:ΔE = m * g * h,其中m为物体A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2. 计算物体A下落过程中的重力势能变化:ΔE' = m * g * H。
3.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ΔE = ΔE'。
3. 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实验过程:1. 在一平直的光滑台面上放置一简单计时器,同时准备一根长度为h的准备直尺。
2. 从直尺的最高点将物体自由释放,同时启动计时器。
3. 记录物体下落经过的时间t。
计算方法:1. 根据物理学公式,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为a = 2h / t²,其中h为物体的下落高度,t为物体下落的时间。
请学生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牢记实验过程和计算方法。
这些实验对于中考物理的备考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
加油!。
(精品)初中物理重要试验中的考点梳理汇总

初中物理重要试验中的考点梳理汇总第一册一、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实验原理:v =总总t s2、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2)用钟表(秒表)测出物体运动的总时间(包括中途休息的时间) (3)利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3、刻度尺、秒表的读数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4)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主要试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光屏等(二)各器材的作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玻璃板:(1)要“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目的是为了保证像物连线水平,从而方便测量“像距”“物距”;(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这样就便于我们透过玻璃板确定镜后像的位置;(3)玻璃板一共有前后两个反射面,会导致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两个像2、刻度尺:测量像和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距和物距)3、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光屏:光屏上无法成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三)实验结论:等大、等距、虚像、像物连线垂直于镜面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主要试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二)各器材的作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凸透镜焦距(f)的测量:可以将凸透镜放置于太阳光(平行光)下,放一张白纸(光屏)在透镜另一侧并调整白纸与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再测出此时白纸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的20个实验汇总(齐全含解析考点方向)

初温/0C
末温 /0C
升高的温度 /0C
加热时间 /min
水
60
20
45 25
6
食用油
60
20
68 48
6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_食用油__的温度升高的 较大。
【考点方向】: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通过温度变化快慢来反映吸热能力的强 弱;) 2、实验液体的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 3、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 4、使用电加热器代替酒精灯的好处: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 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液体受热均匀。 6、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比热容 7、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大 的升高的温度低。 8、做哪些实验还能用的此实验器材?答:水的沸腾实验;焦耳定律(探究电流产 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这一原理。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异同点
不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
同
发生
点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考点方向】: 1、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①用温水;②减少水的质量; 4、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吸热; 6、水沸点 98 度,原因:低于 1 个标准大气压。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先快后慢。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 失。 9、安装装置时顺序:自下而上。 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必考实验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必考实验知识点归纳1.单摆实验:研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周期T与摆长L之间满足T=2π√(L/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2.空气压力实验:利用壶中的水进行空气压力实验,根据帕斯卡定律,压强等于力在垂直于受力面上的分布的正向投影除以作用面的面积,P=F/A。
3. 光的折射实验:利用玻璃棱镜做光的折射实验,根据斯涅尔定律,折射角i和入射角r之间满足折射率的关系n2sin(i)=n1sin(r),其中n1和n2分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4.彩色分光实验:利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为光谱,观察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5.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施加的力,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变化,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结论,F=ma。
6.导热实验:利用导热材料,如金属棒,在两端施加不同温度,通过测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得出导热材料的导热性质,Q/t=kA(T2-T1)/L,其中Q为传导的热量,t为时间,k为导热系数,A为横截面积,L为长度,T2-T1为温度差。
7.平衡状态实验: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和重量,观察物体达到平衡的条件,主要包括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力的矩平衡条件:合力矩为零。
8.电流强度实验:利用电流表和电阻,观察电流的强度变化,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之间满足I=U/R。
9.摩擦力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摩擦系数,观察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变化,根据科氏摩擦定律,摩擦力F与物体受力的垂直分量N之间满足F=μN,其中μ为摩擦系数。
以上是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必考的九个实验知识点的归纳。
这些实验涵盖了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实践这些实验,加强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考点的把握能力,取得好成绩。
中考物理的20个实验

中考物理的20个实验初中物理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光学实验3个实验:①探究光的反射定律;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③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④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电学实验7个:⑤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⑥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⑦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⑧探究欧姆定律;⑨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⑾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力学实验9个: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⒀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⒁探究牛顿第一定律;⒂探究二力平衡条件;⒃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⒅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⒇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一、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 作?将纸板F 向前后转动,观察在纸板F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二、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2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关系.(4)在蜡烛B 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填“虚”或“实”).(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重点实验梳理__实验一声音的传播(1)实验装置:如图S-1所示。
图S-1(2)实验现象: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逐渐抽出罩空气,声音会越来越________。
(3)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4)实验拓展:抽净罩空气后,我们听不到铃声,但却能看到闹钟表针走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说明:①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②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一般情况下,v气体______v液体______v固体,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
实验二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1)实验装置:如图S-2所示。
图S-2(2)实验现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________,音调越________。
(3)得出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________越高,音调越________。
(4)实验拓展:如果利用该器材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可以控制钢尺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方法: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6)补充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用________来表示,单位是________。
人耳的听觉频率围是20~20000 Hz,低于________Hz的次声波,高于________Hz的超声波,人耳都不能听见。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测量工具:__________、停表。
(2)实验设计: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可以使水______(选填“多”或“少”)一些、水的初温______(选填“高”或“低”)一些、烧杯加上盖子。
图S-3(3)实验现象:水沸腾前,气泡由______变______,最后消失,且水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冲出液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且水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
(4)评估交流:①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________,持续________;②水沸腾时温度________。
实验四探究固体熔化的特点图S-4(1)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采用“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________,缓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3)实验结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
(4)补充说明:①熔点:晶体的熔化温度。
同种晶体,熔点与凝固点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②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③晶体的熔化条件是达到________,持续________。
实验五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1)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①实验中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
图S-5②实验中确定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相同的方法: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____________;或利用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通电相同的__________。
(3)实验现象: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_______升高的温度少。
(4)实验结论:①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能力______。
②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________有关。
实验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实验设计:①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
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否在NOF上看到反射光线。
图S-6②多次改变入射角(∠i)并测量相应的反射角(∠r),观察反射角与入射角存在什么关系。
③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如何射出。
(2)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可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评估交流: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实验七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设计:①如图S-7所示,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刻度尺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S-7②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观察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能否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移动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使之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同,重复上面的操作。
③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观察在光屏上能否接收到蜡烛的像。
(2)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选填“垂直”或“平行”)。
(可记为:虚像、等大、等距、垂直,或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3)评估交流:①实验中看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有一定厚度,前后两个表面均反射成像。
②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它都不能与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_______。
③实验中应用了等效替代法,即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一个与像____________的蜡烛在像的附近移动,当它与像____________时其所在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平面镜的应用:一是________,如梳妆镜、墙壁安装平面镜增大空间视觉效果等;二是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如潜望镜等。
实验八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实验设计: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
(2)实验结论: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反之,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________;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可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气大他小)(3)补充说明:①发生光的折射的同时,也发生光的反射。
②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光的色散实质是太发生多次________形成的。
③红外线的应用:诊断疾病、红外线夜视仪、遥控;紫外线的应用:适当照射有助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杀死微生物、使荧光物质发光。
实验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安装调节: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与光屏,使蜡烛和光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________。
(2)实验结论心________________,或物体在____________,或物体在________上等。
实验十长度、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
(2)测量工具——刻度尺的使用①看:认清刻度尺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选: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和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③放:将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与被测长度________,不能将刻度尺放歪斜。
④读:读数时视线与尺面________,并且要估读到________________。
⑤记:记录结果要有________值、________值和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换算关系:1 h=______min=______s。
(2)测量工具:钟、表、停表等。
(3)了解:人每分钟呼吸20~30次;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约跳动70次。
实验十一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如图S-8所示。
图S-8(3)实验过程:用弹簧测力计____________拉动木块,目的是使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即利用“二力平衡”知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________,接触面越________,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________关。
图S-9(5)实验改进: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不好控制,建议如下操作:将弹簧测力计挂钩处与木块相连,拉环处固定,拉动长木板进行实验,如图S-9所示。
实验十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实验装置:如图S-10所示。
图S-10(2)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探究过程①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____________。
②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________来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5)进行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做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十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图S-11(1)实验装置:如图S-11所示。
(2)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探究过程①使两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探究____________对小车平衡状态的影响。
②使两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③保持两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探究____________对小车平衡状态的影响。
(4)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②大小________;③方向________;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5)实验改进:如图S-12所示,可以将小车换成一个轻质硬纸片,减小摩擦力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另外,如果将硬纸片剪开,还可以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